蜡烛(语文学习已用)

蜡烛(语文学习已用)
蜡烛(语文学习已用)

《蜡烛》一文中的宗教意义

八年级上有一篇课文《蜡烛》,作者是一名战地记者,名叫西蒙诺夫,他曾随苏联红军参加南斯拉夫的反法西斯的战争。他亲历战场,以真实的故事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战地通讯。

文章的主体记叙并不复杂:老妇人育乞西为一位牺牲的苏联青红军战士堆了一座坟墓,亲吻了死者的额头,还点燃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婚礼蜡烛。

对此,教学参考书是这样说的: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

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从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以上的解读,很革命英雄主义和很共产国际主义,也注意到描写意境的精妙和抒情氛围的浓郁。但我认为这些理解没有触及文本的核心价值,忽略了其中几个有关宗教背景的要素:蜡烛、亲吻和葬礼。

一、蜡烛是东正教徒宗教生活的重要物品。

蜡烛在东正教徒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元帅斯大林》(下部)中有一个故事。当时的东正教尼古拉都主教谈到了关于蜡烛工厂的问题,他说,现在教堂的蜡烛都是由手工业者生产的,售价太高,因此,他,尼古拉都主教,认为最好是让各教区都有权开办蜡烛工厂。斯大林说,只要是与教会在苏联境内

组织上巩固和发展有关的问题,教会都可以指望得到政府的全面支持。他对卡尔波夫说:“必须保证教区有权支配教会的款项。不要给成立东正教中学、蜡烛工厂等事情设置障碍。”尔后他又对三位都主教说:“如果现在或者今后需要的话,国家可以给教会中央以适当的资助。

从这里看出,被人们认为是独裁者形象的斯大林,都能够支持教会工厂生产蜡烛,也可以看出蜡烛在东正教信徒的宗教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文章中的苏联士兵和这位南斯拉夫母亲,都是属于东正教的教区的。

另外,东正教徒结婚蜡烛是特制的,必须于结婚的日子在教堂里购买,用后夫妇终身保存。文章中的育乞西就是拿出了婚礼上的蜡烛,表示了他对异乡青年如同对待亲人般的情感。

二、蜡烛是东正教葬礼中最为重要的宗教物品

东正教葬礼很特别,其中点燃蜡烛是很重要的甚至是标志性的仪式,葬礼上更是如此。葬礼的核心的就是用燃烧着的蜡烛和熏香来接引灵魂走向光明,通过《圣经》朗诵,鼓励每个人要盼望基督回到世上,以及等到所有死者复活的时刻。因此,蜡烛既是接引的光明指引,在悲哀的氛围中,也代表着真正的希望,“光明”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理念。属于其分支之一的东正教神学在建立自己的学说时,常用光明来代表神的意念:经由光明,世界被拯救、被教育、被启发、被改变。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十四节耶稣对自己的门徒说:“你们是世界之光。”东正教的苦行精神就是架构在此观念之上的。所以,在东正教的圣像画廊不设灯光,只需要燃烧的蜡烛。在飘逸的烛光中,圣人怜悯信徒的脆弱与渺小,传达信徒的祷告,原谅信徒的过错,大家一起享受天堂般的光亮与美好。东正教徒在复活节庆祝耶稣复活并开始新生活的时候,礼拜者们也要在午夜时分传递蜡烛。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东正教堂的顶部的形状。在中国东北地区有不少俄罗斯人聚居区,现在还可以看到不少东正教的建筑,譬如最近播放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这部片子中的索菲亚教堂。这些建筑都有一个特殊的标志:在建筑的顶部有“洋葱”形状的圆屋顶,这是俄国东正教教堂特有的特征。这个所谓的“洋葱”形状其实是提醒着信徒们,这是蜡烛的火焰,而这火焰会燃烧到天堂。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老妇人育乞西为什么会不顾危险,如此珍重地举行“一个人的葬礼”,她有一个朴素的情感,让失去生命的异国孩子能够循由烛光回到天堂。

三、育乞西献上的是母亲的亲吻

再有一点就是,东正教的葬礼上,会出现亲吻死者的场面。神父是非常有人情味的,葬礼上他们会带头亲吻死者的额头,同时最亲近的人也会这么做。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逝世的时候,,同叶利钦共同生活了50年的遗孀纳伊娜,就长时间依依不舍地亲吻和抚摸叶利钦的脸颊。

这篇通讯中,育乞西亲吻青年士兵的额头,是充当了神父和母亲的双重角色,她希望年青的士兵他死的时候记住亲人的样子,以便复活时候的返回。育乞西知道,孩子下葬的时候,如果没有母亲的吻,将来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也许,这个时候,她也有家仇国恨,但是,一种崇高神圣的母亲的爱超越了这一切。这虽然是宗教意识,却突出这个老妇人伟大的博爱的精神,这是一种人类的精神,超越了国界与民族。

总之,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应该对其宗教背景有一些了解,否则,只是用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与认知视野来解读这篇通讯,是难以理解准确和深刻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