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如何健脾补脾养脾

平时如何健脾补脾养脾
平时如何健脾补脾养脾

平时如何健脾补脾养脾?

脾胃是后天之本,因此如何健脾补脾,十分重要,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更是如此。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健脾补脾呢?现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早晨喝薏米粥。具体做法,每日早餐用60克薏苡仁做成粥,不加盐,不加任何东西,把粥吃光即可。

二、喝“四宝粥”。四宝有莲子肉、山药、薏米和芡实。将这四样东西按1:1:1:1的比例配好,打成粉,每次熬粥的时候放上几勺即可。也可以先把这四样东西一起煮熟,然后放在料理机中打碎后食用。

三、每顿饭吃七成饱。中医讲,吃少了补气,吃多了食气。谚语有云:少吃多滋味,多吃伤脾胃。我们本应该像养生家说得那样,饿了才食。不过现在有很多人不知什么时候该吃东西,不是饿了再吃,而是听眼睛的,一看好看就吃;听鼻子的,一闻好香就吃;听嘴的,一吃好味就吃;听广告的,一说有好处就吃;……吃吃吃,一天到晚总想着吃,而

且劳动量越来越小,把脾胃都吃坏了。那么什么时候该吃东西呢?我们应该听肚子的,肚子饿了再吃,做到饭前肠鸣,不饿不吃。

四、晚饭少吃。著名学者南怀瑾说,僧人是过午不食,如果吃了就要受罚。我们到没有必要做到过午不食,但完全可以做到晚饭少吃,那天不饿就不吃。如此,节约粮食,节约时间,减少猝死,少生病,真是一件大好事。《饱食即睡危害大,劝君晚饭要少吃》

五、捏脊。捏脊就是捏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行走路线,捏脊可以刺激到两条经络。事实上,捏脊的好处非常多,能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气;还可以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升降气机。另外,捏脊还有滋阴补血、平抑心火的作用。捏脊的方法特别简单,捏起皮肉,放开,再捏起皮肉,旋即放开,不断重复即可。

六、经常按摩十大补气的穴位。这十个补气的穴位是:脾腧穴、足三里、膻中穴、涌泉穴、关元穴、气海穴、太溪穴、百会穴、肺腧穴、悬钟穴。

七、多吃补气的食物,祛湿的食物,白色的食物。补气食物有一个共性,就是生长在土里的食物,多有补气作用,因为这些食物吸收的地气最多。还有白色的东西多数也有补气的作用。还有那些可以祛湿的食物也多有补脾的作用。这些补气的食物有:山药、土豆、红薯、香菇、白鹅、土鸡肉、糯米、蜂蜜等。

八、做好脾胃的保护。脾胃有四怕,一怕冷。人们说,中国人十人九胃,十胃九寒。就是说,中国人中,有九个人有胃病,十个胃病患者中有九个是胃寒。所以防止寒凉、寒冷对脾胃的伤害,十分重要。二怕湿。五运六气中,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故脾主湿。脾属阴,最容易受湿邪损伤,如果脾为湿邪所困,脾气不升,胃气难降,脾胃就会出现问题。湿为寒邪,对人危害很大。三怕甜。脾怕甜,胃怕凉。甜腻,特别是浓度大的糖水,使人容易产生湿气,脾则怕湿,因此甜食要少吃。四怕撑。就是不能吃得太饱。此外,适当多运动,多吃素,少忧愁等,都是保护脾胃的不二法门。这两个方面都注意到了,你的脾胃就会逐步好起来。

九、把食量减下来的同时,再把吃饭的速度慢下来。这样,虽然你吃的东西少了一些,但你吸收的东西却没有减少,甚或有所增加,而且大大减轻了脾胃的负担,好处很多。

在做好健脾补脾的同时,如果再能够注意早睡觉,睡前泡脚,经常敲胆经等,就能做到气血双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到以上各条,以便为您的健康加分,为您的生命添寿。还有,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若土气壅滞了,我们需要木气来疏土,则土气不滞而能生金。但现代人普遍肝气肝火比较旺,肝旺了脾就不舒服了。因此,现代人普遍脾虚脾弱。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肝不郁,脾不虚。控制自己的心情,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火,这是调理肝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没事时想想天地万事万物,各有规律,各有其道。感谢天地,让我们可以生活在其间,感谢万物,让我们可以享受快乐,经常想想别人的好,多存感恩的心,向善的心,快乐的心,这样的话,心境自然就开了,然后肝气顺畅,木气正常疏泄,脾土得以安康。这也是保脾健脾的重要环节。

补脾益肠丸用量是多少

补脾益肠丸用量是多少 补脾益肠丸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药品,它主要是对一些消化不良等疾病比较有作用,但是很多人在食用这种药的时候却不知道补脾益肠丸用量是多少,误以为越多越好,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经常服用该种药品的人必须对此种药进行全方面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补脾益肠丸用量是多少呢? 脾益气肠丸为泄泻类中成药,为胃肠分溶型双层水蜜丸,气香、味甘辛、微苦。共由15味中草药制作而成,是治疗慢性肠炎,如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的良药。那么,补脾益肠丸小孩的用法用量是多少? 从药理药性上讲,服用补脾益肠丸是根据“脾主运化、泄泻之本”的中医理论,选择用黄芪、党参、砂仁、白芍、白术、肉桂、延胡索、干姜、防风、木香、补骨脂等中药制作而成的胃肠分型水蜜丸。其外层药物在胃内崩解,体内吸收后扩张微血管,改善组织营养供给,有利于炎症的消失和溃疡组织的修复,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温阳,使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的功效;内层药物对动物在体和离体肠管蠕动均有显著减慢作用,对肠管平滑肌有松弛和双向调节作用,具有涩肠止泻,散寒止痛,生肌消肿的功能。

长期服用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显示补脾健脾、益气升阳,亦有减慢人体肠管蠕动而起到止泻作用。但请对症下药,只要对症可以吃一段时间,如果没有疗效或不明显,也没必要长期服用,毕竟是药三分毒,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服用期间同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物。感冒发热者慎用。服药三天症状未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者,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泻后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用法用量为:口服,一次6g,一日3次;儿童酌减;重症加量或遵医嘱。30天为一疗程,一般连服2~3个疗程。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如有第二瓶还可以用个笨办法:把整瓶药倒在干静的容器内点一下粒数,总粒数除以72或130再乘以6,得出的数字就是6 克的粒数。其实这种药每次多几粒少几粒没多大关系! 补脾益肠丸用量不是一个统一的数字,它分为大人和小孩两种,因为大人的身体素质和小孩的身体素质有所不同,因此在药

一年四季如何养生

一年四季应当如何养生? 摘要:天马官方养生专家告诉你一年四季如何养生,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养生要顺应季节的变化,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春季,万物苏生,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憋屈了一冬的人们迫不及待跑出户外,迷恋自然风光,游山玩水。可谁曾想到,罪恶的疾病,却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煽阴风,点鬼火,正在悄悄向人们发起新一轮的进攻。春季人们最大的“劲敌”就是——风。《黄帝内经·素问》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故风者,百病之长也”。春季风大,很容易患肝病。细想起来,很多疾病由风引起;很多疾病因风而加重。风的特点:喜欢动,无孔不入。每当人们出了一身大汗,风就伺机乘虚而入,潜入体内,兴风作浪,诱发多种疾病。中医将很多疾病与风联系在一起,诸如:伤风,中风,风寒,风热,肝风,肺风,心风,肾风,脾风,胃风等等。那么,春季应当如何养生?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曾说过:“春应肝而养生。”意思是说,肝应春而旺盛,春季应当重点养肝,须注意防风、多吃葱姜蒜,防风驱寒。可是,阴虚火旺者不能吃辣(如面红,舌红,手心、脚心、胸心发热者为阴虚),宜多吃寒凉性的食物,那怎么防风?只能依靠——捂,俗话说“春捂秋冻”,尤其中老年人,春季尽量多穿点,出汗后别立即脱衣,以防风。另外,春天养生需要注意的是早睡早起。 夏季,天气炎热,骄阳似火,应当养心。心怕热喜凉,夏季养生就应当多吃些红色和寒凉性的食物,如吃西红柿、西瓜,多喝绿茶、多喝绿豆汤以防暑。长夏,高温多梅雨,天气湿热,应当养脾。脾害怕湿热,长夏养生就应当多吃黄色的食物,多吃瓜和豆,以祛湿健脾。夏季运动还应该注意 1晨练不应该过早,以免影响睡觉。 2夏季人体能量消耗很大,运动要适量。 3运动后别急着和较凉的冷饮或尝试其它迅速降温的方式,有的人运动后习惯吃冷饮。运动后身体容易出汗,会失去很多营养成分如钠盐,钾盐,所以应及时的应加以补充,稀盐水是最好的饮料。 秋季,气候干燥,应当润肺。肺害怕干燥,秋季养生应当“上清气”,即到户外多做深呼吸运动;“中增液”,即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下养阴”,即多食水生植物、土埋的根茎植物,多到背阴地、大树旁、江河湖海边做深呼吸运动。另外,秋季应做到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凉而伤及肺部。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养成勤开窗通风,夜间露头而睡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疾患。此外,黄菊黄茶,具有清热上火,平肝明目的效果,适宜在秋天引用。 冬季,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应当养肾。肾喜温怕寒冷,冬季养肾应当适时保暖,多吃黑色食物。此外,冬季万物萧条,人的阳气也弱,脾胃功能相对虚弱,若再食寒凉,则损伤脾胃阳气,所以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敛阳护阴,宜滋补,忌食寒性物。

养生的正确观念:养脾胃就是养气血

养生的正确观念——养脾胃就是养气血 树立养生的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盲从,不要偏激,补益气血的根本是调养脾胃,调养脾胃的根本是合理饮食! 可是现在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说的最多的不是如何养护脾胃如何好好吃饭,而是天天在讲虚和补——补血补气补肾补心,总之只要说到养生就是一个字“补”。补字经现在很多专家们的渲染和宣传,令老百姓歪曲和误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补”字,在中医理论中的解释并非是补药也非是补品,而是一种概念,就是固摄。就是将自身的精气神与气血能量固摄住,保持动力,保存自身现有的能量和实力,不无谓的失散。比如说你是个先天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摄方法得当,保存自身的现有的能量,帮助自己平衡阴阳,疏导血脉,就是补就是养,你的身体不一定就很不好。而一个身体先天很好,很壮实的人,饮食无度、夜夜笙歌,淫欲无度,每天都吃补品补药,就像服用兴奋剂一样,给身体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其实他自身的机体已经难以平衡阴阳,也无法固摄能量,在他消耗完自身先天的元气与精气后,他会大病不起,或是暴病而亡。先天的精气神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您只知道支出,而不知道积存,如何能够长久,一但存款花完了,您不是乞讨就是饿死啊!!!大家看看以前的皇帝啊、达官贵人啊,哪个不是天天人参、鹿茸、阿胶当饭吃,结果怎么样呢?还不如一个老百姓长寿呢!补养气血、固摄能量与保持动力不是说靠吃补药和补品能办得到的。 那么怎样补养气血固摄能量呢? 先来说说气血从哪里来吧!这个问题很多朋友也说不清楚,认为血从心脏里来,这是片面的了解,心脏只是管理血脉的而非血的源头。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胃经主血。就是说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是我们的后天之本。人活着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后经过脾来将全部精华上输给心肺等脏器。所以脾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况,知道各个脏腑对气血的需要来保障供应。又被称为仓廪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脏的后勤部长,胃是气血原料的制造者。脾胃合起来就是气血的来源。 既然脾胃是气血的来源,那么就说明食物是气血的原料而非是药物和补品,因为胃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吃饭、活下去,而不是为了吃补药吃补品才长出来的。血的真正来源是脾胃,明白了这一点,您就应该明白吃饭的重要性。不要再去天天惦记着什么补药补品能养气血了。养气血就是要好好的吃饭,补血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食物来补。 在中医诊断中对胃气的强弱非常重视,胃气的强弱直接关乎到病情的轻重。《黄帝内经》在平人气象论中写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说正常人的脉气都来源于胃,所以说胃气就是正常人的脉气。人的脉象中如果没有胃气,那就叫做“逆”,逆就是会死亡! 所以胃气虚弱就可以直接引发多种疾病,因为胃气虚弱直接的结果就是气血不足,而气血不足才会百病缠身。

养肝补脾按摩7个穴位

养肝补脾按摩7个穴位 惊蛰过后,气温回升迅速,万物复苏、阳气生发。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因此,春季重养肝补脾,可进行穴位按摩以起到养肝护肝、健脾和胃的养生作用。 1、内关穴一次用手轻轻按摩该养生穴位30下,可和胃宽胸。 2、神阙穴手掌放在腹部,围绕肚脐顺时针揉50下,再逆时针揉50下,可起到疏肝健脾和胃通腑等养生保健作用。 足三里及三阴交穴用手轻按或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等两大养生穴位可健脾,和胃,柔肝,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3、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4、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主治病症:腹痛,肠鸣,腹胀,泄泻,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神经衰弱等。

日月穴、期门穴、阳陵泉穴用手轻轻按摩这些养肝补脾的养生穴位,可疏肝利胆。 5、日月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主要穴道之一,取该养生穴位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或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6、期门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7、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该养生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摩此养生穴可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中医食疗学

中医食疗学 一、中医食疗的内容与特点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可见,食物本身就具有“养”和“疗”二方面的作用。而中医则更重视食物在“养”和“治”方面的特性。 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食疗文化源远流长,食疗是一种长远的养生行为。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食疗是一种健康的健体之道。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究其关系,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

四季养生

1月养肾防寒 养生原则:秋冬养阴、养肾防寒。 注意锻炼:多散步、慢跑等,同时应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饮食宜忌:合理进补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多吃羊肉、鸡肉、甲鱼、核桃仁、大枣、龙眼肉、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 以上食物均有补脾胃、温肾阳、健脾化痰、止咳补肺的功效。当然体质偏热、易上火的人士应注意缓补、少食为好。忌如冰激凌、生冷食品。2月阳气生发适当春捂 养生原则:春夏养阳、适当春捂。 起居:“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以后气候仍然干燥,补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饮食宜忌:宜多食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忌辛辣之物。春季阳气初生,应该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 因为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脏腑所好。 3月晚睡早起食甜养肝 养生原则:春夏养阳、春养肝。 起居: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这样可以使精神愉快、身体健康。 饮食宜忌:多食甜,如大枣、锅巴、山药、韭菜、菠菜、荠菜、鸡肉、鸡肝等。少食酸,如西红柿、柠檬、橘子等。春季适当多吃能温补阳气的食物。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春天应肝,肝气旺可伤脾,所以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养脾。 4月调阴阳

养生原则:补肾、调节阴阳。 养生关键:为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运动为宜,如踏青、做操、打太极拳等。饮食调摄方面,须定时定量,防暴饮暴食。 饮食宜忌:多食菠菜、荠菜、葱、水果、山药、枸杞、兔肉,少吃辛辣、油腻、大寒之物,如辣椒、肥肉、海鱼、海虾等。 5月关注心脏 养生原则:中医理论认为,“立夏”前后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 精神调养:“立夏”之际,从精神上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暴喜暴怒伤及心阳。 饮食宜忌:宜多食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水芹、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等。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助热之品,如生葱、生蒜、辣椒。 6月晚睡早起 养生原则: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 养生关键:要晚睡早起,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 饮食宜忌:饮食清补为原则。宜吃蔬菜、豆类、水果等,如菠萝、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绿豆、赤豆等。忌辛辣油腻之品。 7月劳逸结合保护阳气 养生原则:保护阳气。 养生注意: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并加强室内通风,尤其在闷热的天气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温。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传染病。 暑天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的人员此时应多饮水。

如何保护脾脏

如何保护脾脏 脾脏是我们重要的器官之一,很多的人日常饮食都会有一些小误区,会对脾脏有所伤害,脾脏不好,身体素质会越来越差的,所以要好好的保护脾脏,那么如何保护脾脏呢?中医推荐8种健脾脏的方法。 八种健脾胃方法 一、揉带脉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顺便再说一下,此法对便秘的治疗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二、吞唾液 唾液其实就是人体内最好的健脾胃的药。中医学认为,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春秋时期的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也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也说: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 三、踮足功 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你可以踮着脚尖走路,你也可以试试踮着脚尖站个十来分钟,记住在踮脚尖时要尽可能地把脚踮得高一

点,这样效果才会好。 四、推腹法 人体内的三浊(废水、废气、大便)都可通过此法来排除,而此三浊正是导致人生病的罪魁祸首。所以古人常说大道至简,道理想通了,解决问题就容易了。 五、跪膝法 此法可引气血下行,使气血流注于胃经。因此对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处的。 六、拉筋 人的肝、脾、肾经都从大腿经过,所以拉筋对这三条经的拉伸和调理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七、捏脊法 言之,就是捏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经之处,捏脊能对身体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气;还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升降气机。也可以用手搓脊柱及其两侧更为方便快捷,力度可大可小,总之搓得发热为止。 八、爬山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谷气通于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繁体字中,山谷的谷写作谷,而谷物的谷写作毂,二者不可混同。唐代医家王冰对此的解释是谷空虚,脾受纳故。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爬山不仅能锻炼筋骨,让人汗水淋漓,这也是排除体内水湿

十种健脾药物

十种健脾药物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店员经典培训教材:健脾胃的10种中成药 健脾胃的中成药众多,该如何选呢 人的阳气与脾胃着密切的关系,脾胃的功能正常运转,人体内的阳气才能生长并充实。另外,脾胃功能正常运转,则心肾相交,肺肝调和,阴阳平衡;一旦受损,功能失常,易内伤阳气,严重的还会因此而影响全身而患病。因此,人若要养生,还要重视养脾胃,那么吃什么才能养脾胃呢健脾胃的中成药众多,该如何选呢 健脾胃的中成药包括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归脾丸、健脾丸、启脾丸、补脾益肠丸、理中丸等。 健脾胃的中成药众多,不同药物在功效上也细微的不同,而且脾胃虚弱通常表现为不同的症状特点,所以药物的选择必须结合患者自身的症状,只有辩证准确,方能对症下药,避免盲目或者不规范使用。以下介绍十种健脾胃的中成药,以供大家参考。 人参健脾丸 由人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当归、黄芪、远志、酸枣仁、木香、砂仁组成。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功效。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人参健脾丸除了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外,还有安神功效,并侧重于补气养血。人参健脾丸以补为主,不太适合阴虚体质的人,会上虚火,身体壮实不虚者忌服。 归脾丸

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当归、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大枣组成。归脾丸在益气健脾方面比人参健脾丸稍弱,侧重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参苓白术丸 由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组成,有健睥胃、益气功效。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参苓白术除了健脾益气外,还有利水消肿作用,并侧重于和胃养胃。参苓白术散劲小,以补脾气为主,药性平和,治疗脾虚湿盛证,对于泄泻兼有大便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 健脾丸 由党参、白术、陈皮、山楂、麦芽、枳实组成。健脾丸除了健脾外,还兼有消食化滞、理气开胃功效。健脾丸不适用于急性肠炎腹泻;也不适用于口干、舌少津,或手足心热,脘腹作胀,不欲饮食。 小儿健脾丸 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法半夏、白扁豆、山药、莲子、南山楂、桔梗、砂仁、六神曲、麦芽、玉竹组成。主要用于小儿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大便溏泻,体弱无力。 启脾丸 由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山楂、麦芽、甘草、山药、莲子、六神曲、泽泻组成。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稀。启脾丸方中有和中的中药,侧重于治疗胃气不和,适用于胃肠湿热、脾胃湿热者。 理中丸

老中医教你调脾胃健康讲座

老中医教你调脾胃(健康讲座) 老中医教你调脾胃(健康讲座)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可见脾胃在五脏中的重要地位。一个人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很容易伤害脾胃,导致消化不良;其他脏器出了问题,如果不顾及脾胃,仅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疗也很难奏效。调理脾胃学问不浅,在此,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教授针对人群中的常见病例进行了分析,教大家一些调理的方法。 便秘饭后顺时针揉腹

病例一:李女士是办公室白领,工作一忙大便就解不出来,经常两三天一次,平时腹胀明显。 便秘是白领人群的常见问题,是脾胃虚弱、大肠津液不足的表现。人正常情况下,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这样的人应多吃绿叶蔬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坚持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蜂蜜水,平时经常多次少量地饮水;饭后顺时针揉肚子,促进肠蠕动;另外每天定时去蹲厕所,培养定时大便的习惯。▲ 胃痛多吃干的少喝粥 病例二:王小姐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只要一忙起来,吃饭有上顿没下顿,最近胃痛不止,到医院做胃镜,显示是“胃溃疡”。 吃饭赶不上正点是当下很多人的生活状态。胃到了吃饭的点,会自发运转起来,如果没有食物可供消化,胃就会像石磨一样空转,胃黏膜相互摩擦,一旦擦破了,就会造成胃炎、胃溃疡等问题。对于这样的人群,李乾构教授建议他们在办公室备点馒头干、梳打饼干、酸奶等零食,到了饭点吃不上饭的时候嚼点零食,能起到保护胃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喝粥、吃烂面条能养胃,李乾构教授说,这是个误区。吃干饭需要咀嚼,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帮助消化,从而减轻胃肠负担;喝粥的时候人们往往直接下咽,把消化负担全部推给胃肠;另外大量的汤水会冲淡消化液,加重消化不良。胃炎、胃下垂、胃溃疡的病人,除了吃药,平时要吃干的主食,最好是发酵的食物;每顿饭只吃七分饱;每口饭都咀嚼三四十下再咽;平时避免吃酸、辣、硬、凉等刺激性的食物。▲ 长口疮得去火 病例三:张先生平时爱吃辣的,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更爱光顾火锅店,以至于三天两头长口腔溃疡。 如今很多年轻人爱吃川式火锅、烧烤、麻辣香锅等刺激性食品,其结果就是容易上火,表现为口腔溃疡、口臭、口苦、牙龈肿、大便干、尿黄等症状。口腔溃疡多是胃火所致,要去胃火,饮食上要清淡,少吃麻辣、油炸食品,多吃蔬菜和苹果、梨、 火龙果等凉性水果,平时多喝水,严重的可用牛黄清胃丸治疗。▲

健脾胃的穴位保健按摩法

健脾胃的穴位保健按摩法 中医专家指出:以腹部为主,对足阳明胃经及足大阴牌经等特定穴位按摩,可以起到健脾胃的作用。 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按摩方式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中医专家指出:以腹部为主,对足阳明胃经及足大阴牌经等特定穴位按摩,可以起到健脾胃的作用。 『旋摩上腹』 取仰卧位或坐位,以左手手掌或右手手掌以中院穴为中心,做顺时针方向对上腹部进行旋摩100次。 『旋摩全腹』 取坐位或仰卧位,两手重叠,右手掌心贴于脐上,左手掌心贴于右手的手背,两手均匀用力,顺时针方向,由脐向腹部四周逐渐扩大旋摩至腹部四周,再以腹部四周逐渐缩小范围旋摩至脐,如此循环往复,旋摩100圈。 『推擦两腿』 取坐位,两手拇指张开,大拇指贴于大腿根部的内侧,虎口朝向腿的前面,从大腿根部开始,推擦两腿至踝部,然后两手收回到大腿根部再进行推擦,如此反复30~50次。足太阴牌经、足阳明胃经都在两腿的前侧,推擦按摩可以增强脾胃的功能。推擦时要注意,手掌要贴紧两腿,用力均匀,以产生温热感力度。 『按揉中脘穴』 中脘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取坐位或仰卧位,以左手或右手中指指腹对中脘穴进行按揉,时间0.5~l分钟。 『按揉建里穴』建里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上3寸。取坐位或仰卧位,以左手或右手中指指腹对建里穴进行按揉,时间0.5~l分钟。建里穴在中脘穴下1寸,下脘穴上1寸。建是建筑,建立,与“健”相通;里是居的意思。我们知道,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是人体的大粮仓。婴儿切断脐带之后,营养的供给来源就靠脾胃,食物在这里被消化,形成精气进入肺里,再由肺进行分布,来滋养五脏六腑。 『按揉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的穴位,位于脐水平线,脐旁开2寸,每边一个。取坐位或仰卧位,以左手和右手中指指腹分别对两侧天枢穴进行按揉,时间0.5~l分钟。 『按揉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位于髌骨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取坐位,以左手中指指尖,按揉左侧足三里穴,0.5~l分钟,再以右手中指按揉右侧足三里穴,时间0.5~l分钟。 胃不舒服怎么办?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最佳答案:胃经的足三里、心包经的内关、大肠经的合谷、任脉的中脘 胃不舒服应该按摩哪个穴位?具体穴位在什么地方? 最佳答案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如果疼痛严重,可以按压合谷,就是在手背第一掌骨桡侧的中点,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虎口穴。

结肠炎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一) 【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法】补中益气止泻。【方名】益气汤。 【组成】黄芪12克,薏苡仁12克,党参10克,获苓10克,血余炭10克,赤石脂10克,白芍10克,白术炭6克,陈皮炭6克,柴胡6克,厚朴6克,黄连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二) 【辨证】脾失健运,湿热蕴于肠中,肝脾气滞。【治法】健脾温中,清肠化湿。【方名】温中汤。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炮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防风9克,焦神曲9克,焦山楂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三) 【辨证】肝肾阳气虚弱,运化失职。 【治法】温阳益气,涩肠止泻。 【方名】赤石脂汤。 【组成】附子9克,黄芪9克,当归9克,桔梗9克,石榴皮9克,川楝子9克,肉桂3克,黄连3克,炮姜6克,诃子6克,赤石脂30克,肉豆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四) 【辨证】湿热邪毒壅滞胃肠。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名】解毒清肠汤。 【组成】白头翁30克,秦皮20克,黄柏12克,黄连16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苍术12克,茯苓30克,猪苓16克,匾蓄16克,山药3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仙桔汤 [组成] 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克,甘草4克。 [功能] 补脾敛阴,清化湿热。 [主治] 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用法] 一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二次服。 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化裁治疗慢性结肠炎(腹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慢性结肠炎患者,采用水煎参苓白术散成汤剂,每剂约140 mL,每日1剂,早晚2次口服,20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6%.结论以参苓白术散化裁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肯定. 内治法 肾阳不足型

四季脾脏的养生 含祛湿方法

四季脾脏的养生 六、脾脏保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起居 1. 注意腹部保暖。兜肚的作用:上护脾,下护胞宫,中护肚脐。 2. 避免久住湿地。脾怕湿。 3. 坚强肌肉锻炼,减少脂肪量。有氧和无养相结合,减肥和塑形相结合。肌肉锻炼起来,整个能量代谢就流畅很多,它会消耗的干干净净。 4. 避免久坐。姿势不端正,伤肌肉,脾主肌肉,所以久坐也伤脾。 5. 不要伤肝。伤肝变伤脾。归脾丸——针对脾虚,气血不足。治疗过度思虑,劳伤心脾。症状:无食欲、面黄、失眠、记忆力下降、注意涣散、腹泻。 (2)饮食 1. 不要暴饮暴食,三餐按时,早餐一定要吃。 2. 不吃太热太冻食物。过热坏食道,过冻伤脾脏。“热无灼唇,凉无冰齿”。 3. 科学进补。进补要问脾。要补可以,但先要问问脾同不同意,能不能受得了。如果没有消化不良,舌苔老是干干净净,大便老是畅畅通通,那就没问题。1、最好的载体——粥。 2. 最认可的烹调状态——炖、蒸、熬、慢火焖,煲。3、最讨厌的烹调状态——煎、烤、炸、烧、膨。 4. 减少盐的摄入和少吃酸性的食物。 (3)药物 1、四君子汤: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2、香砂养胃丸和陈夏二君丸。 3、去脾湿化痰的“二陈汤”——陈皮,陈半夏。 4、补脾胃的食物。山药、薏米、陈皮、南瓜、莲子、猪肚。 5、去脾湿的食物。赤小豆、鲫鱼、薏仁、白萝卜。 6、少用清热解毒、抗生素、滋补阴柔的药物。

(4)经络 足三里、神阙(中焦——治疗消化道病)、摩腹、腹式呼吸(一可增加阳气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除。二还能附带肠胃按摩)。 5)去脾湿的食物 温性食物:南瓜、大葱、洋葱、大蒜、韭菜、胡罗卜、生姜、柑桔、橙、莲子、沙糖、大枣、葡萄、胡桃仁、乌梅、花茶、乌龙茶、牛肉、鸡肉、鸭肉、鹅肉、虾、鲫鱼、鳝鱼和鲢鱼等。薏米和红豆具有很好的祛湿效果,建议每天用薏米和红豆煮水,得到的水可当水饮用,剩下的薏米和红豆可当饭吃掉,平时多吃山药,也可用水泡点黄芪片喝。平时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多进行运动和锻炼。 1 、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 2、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肠胃溃疡患者容易复发,患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你,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睡觉时盖好被褥,防止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3、立秋后最好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消化道不适的人在秋季应当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食物。 一、山药薏米芡实粥。 山药性甘平,气阴两补,是培补中最平和之品,可健脾补虚,滋阴利湿,建议选择新鲜的山药,如果到药房买,建议用干燥后的生山药为佳。 薏米,主要的功效在于健脾祛湿,补肺化痰,和山药同用,相得益彰。 芡实,和莲子差不多,同属莲花科,味甘、涩,都有健脾止泻作用,因其甘能补脾。但芡实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它可以止腰膝疼痛,令耳目聪明,久食延龄益寿,去脾胃中之湿痰,即生肾中之真水,是健脾补肾的绝佳首选。 这三种食材可以说是同气相求的好兄弟,都有健脾益胃之神效,但同时又各有侧重。有不方便做在家熬制的朋友可以将三种打成粉(超市既有),平时煮粥加几颗红枣即可。注:胃寒可去掉薏米;胃热可去芡实换白扁豆,或偶尔换绿豆薏米粥,最祛湿热,对肝旺脾虚,舌苔黄腻的人最为对症。另每日空腹多吃些小枣,补血健脾,又益气通便,打造补血力强,小枣活血力强,夏天酷热以小枣为佳。当然山药也可以单独来吃,比如蓝莓山药,蒸山药,煲汤等。如有人喝了此款粥感觉腹胀,此时喝一碗白萝卜汤,胃寒中的可再加上点胡椒粉,过一会就会舒服多了,几日之后就没有没有腹胀难以消化之感。

胃肠道疾病的分类 w

1脾胃阴虚证:脾胃阴虚,胃气不降所致。脾胃阴虚,不能滋养脉络,则胃脘隐隐作痛;胃气上逆,则饥不欲食;阴津亏虚,不能滋荣,则口干舌燥;阴津不能滋润于下,则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治当滋补脾胃,养阴生津。 2、肝郁脾虚证:又称肝脾不调证。 (1)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 (2)本证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横乘脾土;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湿壅木郁,肝失疏泄而成。 (3)肝失疏泄,经气郁滞,则胸胁胀满窜痛;太息可引气舒展,气郁得散,故胀闷疼痛可减;肝郁气滞,情志不畅,则精神抑郁;气郁化火,肝失柔顺之性,则急躁易怒;肝气横逆不调;肝气犯胃,气机郁滞,运化失常,故腹痛则泻;便后气机得以条畅,则泻后腹痛暂得缓解。 3、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胃肠气滞三证的鉴别 ①前两者均有肝气郁结,而见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烦躁等表现,但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胀痛、嗳气、呃逆等症;②肝郁脾虚证兼脾失健运,常有食少、腹胀、便溏等症。③胃肠气滞则肝郁气滞的症候不明显,而但见胃肠气机阻滞的症状,以胃脘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 4、小儿:(1)小儿喜食咀嚼片 复方鸡内金散+止泻灵糖浆+小儿止泻贴+蒙脱石散 山麦健脾口服液 理由:①都具有消食健脾,增进食欲的功效,根据小孩的喜好选择片,冲剂或口服液;② 小儿:(1)小儿喜食咀嚼片 复方鸡内金散+止泻灵糖浆+小儿止泻贴+蒙脱石散 山麦健脾口服液 理由:①都具有消食健脾,增进食欲的功效,根据小孩的喜好选择片,冲剂或口服液;② 5、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洁、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所致,基本病理因素有气滞、湿热、血瘀、痰浊等。本病病位在大肠,涉及脾、肝、肾、肺诸脏。湿热蕴肠,气滞络淤为基本病机,脾虚失健为主要发病基础,饮食不调是主要发病诱因。本病多为本虚表实之证,活动期以表实为主,主要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缓解期以本虚表实,主要为正虚邪恋,运化失健

春夏秋冬四季养生法则

春夏秋冬四季养生法则 我国古代对一年季节的划分有四季和五季两种方法。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对应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以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来分别对应的。其含义是说春天肝脏功能强盛,夏天心脏功能强盛,长夏脾脏功能强盛,秋天肺脏功能旺盛,冬天肾脏功能强盛。正因为五脏与五季相应,因此在春、夏、长夏、秋、冬这五个季节应分别以相应的脏器作为养生重点。具体的保健方法如下: ○春、立春到立夏养肝之道 春天的到来,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日渐增加,新陈代谢日渐加快。在人体内部,血液循环加快,营养供应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血液循环的加快主要在于血量的调节;营养供给的增加则重在消化、吸收。这些功能在中医看来,均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肝藏血”其意为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之功能。肝的另一功能是管理情志,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对营养物的消化和吸收。在春天,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有很大关系。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就必须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能。如果肝脏运作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有可能出现一些病症,精神病及肝病患者尤其容易在春季发病。中医的“春宜养肝”、“春应在肝”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春天的养生重点要放在对肝脏的保养之上。在春天三月里,切忌过分劳累,以免加重肝的负担。与此同时,肝病患者及高血压病患者,也应在春季到来之时,加强服用养肝、降压之药物,精神病患者宜于此时定期服药,避免精神受到刺激。这些都是顺应春季变化特点,保肝养肝之养生法则。 春天为何要养肝: 春天万物复苏,细菌也大量繁殖,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细菌大量的繁殖加大了肝脏解毒的负担,所以春天要补充肝脏能量。 养肝蔬菜、水果:白菜、菠菜、四季豆、胡萝卜、青枣、青苹果、柠檬等。 生活养肝:晚上11点-3点式肝胆经运行时间,保持正常睡眠、有益于养肝。保持心情平和、性格开朗、多穿平底鞋走路等。 ○夏、立夏到小暑养心之道 夏季是人体体内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候,室外活动多,运动量也相应增大,加上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不易入睡,人的睡眠时间自然比其他季节少一些,因而体内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环加快、流汗也多。上面这些因素决定了在夏季

中医养五脏法

戒怒养肝节食保胃中医养五脏法 我们经常讲五脏六腑,那么人的五脏六腑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相信问到这个问题,很多人就一脸茫然的不知道了,一起来了解下中医养生中,“五脏六腑”是个啥意思吧! 五脏就是指: 心、肝、脾、肺、肾 六腑指的是: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 心脏功能 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肝脏功能 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脾脏功能

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功能 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自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肾脏功能 一、储藏精气——精气有三种功能,其一为成长发育;其二是吸收食物中的养分,成为血气的来源;其三即支配生殖作用。肾有储藏精气的功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 二、支配体内水分——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浮肿、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三、支配骨、耳、发——肾虚使人容易衰老,进而导致各种关节骨病,变弯、重听、头发脱落的原因等现象的产生。【六腑】 胆——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肝经、脾经、肾经、胃经上的几个重要穴位的位置与功能

肝经的穴位比较少,就14个,有很多还根本不好找。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没必要用那么多,一般能使用其中四五个,就对身体非常有好处了。肝经一般不太容易找准确,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做个劈叉动作,用个手指去摸大腿根,有一根硬筋,顺着硬筋往下走就是肝经了。肝经上的穴位,有的可以一带而过,了解一下名称即可,有的则需要每天反反复复地揣摩、深思。因为,有的穴位会像您最亲的人一样,不离不弃地伴随您一生。 穴位中称:大敦(井木穴) 治崩漏、月经过多等出血症:艾灸大敦穴 “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 中医讲肝藏血,所以肝经上的大敦穴能治疗出血症,且主要是下焦出血,像崩漏、月经过多等。处理大敦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艾灸。 穴位位置: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一分。 主治疾病:大敦是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古代的医家一致认为此穴是治疗疝气的特效穴位。《玉龙歌》“七般疝气取大敦。”《胜玉歌》“炙罢大敦除疝气。” 疏肝理气的作用最强,善治因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症。 同时也是治疗男子阳痿、尿频、尿失禁的要穴 用指甲轻掐此穴还有通便之效 同时,此穴还是治疗肝脏慢性病必不可少的治疗和保健要穴 最佳方法:此穴用艾炙效果最好

穴位名称:行间(荥火穴) 出现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尖长泡等心火旺的症状:揉行间穴。 穴位位置:在脚的大拇趾和第二趾根部之间的中央起,稍靠近大指趾侧之处,在脚的表面交接处上就是行间穴。 主治疾病:“荥主身热”,行间属火,行间是散心火的,为肝经的子穴,最善治头面之火,如目赤肿痛、面热鼻血等,眼睛胀痛掐此穴尤为显效。《类经·图翼》“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木气自下。” 还治心里烦热,燥咳失眠。 因肝经环绕阴器,行间还善治生殖器的热症,如阴囊温疹、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 对痛风引起的膝踝肿痛,点掐行间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使用体会:施压,会强痛。肝硬化、脂肪肝和酒精肝则用香烟或艾柱每天炙20次。 穴位名称:太冲(俞木穴) 排毒:揉太冲穴 穴位位置:在行间上二寸,第一二趾骨结合部的凹陷中。 独特功能:肝为人体异常重要的器官,而太冲官尤如保肝护肝的将军,时时保护着我们的身体,而且是有求必应。当我们感到头晕脑胀(如高血压),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当我们感到有气无力时(心脏供血不足),太冲穴会给我们补充气血;当我们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志定神安;当我们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它不怒而威,能量无穷。 主治疾病: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

提高免疫力的几款食疗方及健康指导

中药增强免疫力 抗日战争的时候,毛主席曾经说过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如今虽然抗击甲流的方法已越来越多,但我们还是不可以掉以轻心,仍要有持久的防护心理。在防护甲流的战斗中,通过传统的中医药、饮食来调理身体通常效果奇佳。 战术分析 持久战就是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通常在战略上采用持久战的方针,通过长期的作战,逐步削弱敌人,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敌人进入游击队活动区后,游击队员又钻进敌人后方重创敌人的后勤补给。这就表示我们在防护甲流的时候,除了做到日常的防护,还可以经常采用中药及饮食防护,像是按穴位、全身肢体防护,自身调理,煲汤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自己的免疫力,让自己在“甲流”这场持久战中保持足够的体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特别提醒 食醋熏蒸法:醋是个好东西,以往防感冒都少不了它,这次“甲流”来了,它也是首先出来帮助大家对抗“甲流”。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8-10毫升,加水一倍稀释后加热,每次蒸熏1-2小时,每天或隔天一次,连续3-6天。 中药预防篇 我国甲流病死率低,得益于中医药治流感的优势 中药抗病毒有奇效 在北京召开的海峡两岸医药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表示,我国甲流病死率为0.065%,而世界各国平均病死率约为1.24%,比我国高近20倍。李连达院士认为,我国甲流病死率低,和得益于中医药治疗流感的优势不无关系。 据记者了解,众生药业等多家生产中药抗病毒药物的厂家都委托专业实验机构对中药抗病毒药物进行了药理分析,结果发现众生丸等几种中药抗病毒药物除了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滋阴降火的功效外,还有抗病毒、防治禽流感、流感、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中药能有效防治甲流的观点已经开始被国外的专家所接受。 生活起居应食饮有节

21种健脾益气的中药分享给你

21种健脾益气的中药分享给你 1、四君子丸: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党参益气,白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凑益气健脾,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四君子丸的四味药,不热不燥,温补中气,就像温文尔雅的君子,因此叫“四君子”,此方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益气健脾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 2、六君子丸:在四君子丸组方基础上加上半夏、陈皮。因此除了补脾益气功效外,还有燥湿化痰作用。用于脾胃虚弱,食量不多,气虚痰多,腹胀便溏。 3、香砂六君丸:是在六君子丸组方基础上加上木香、砂仁。因此除了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外,还兼有和胃、消胀作用。用于脾虚气滞,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4、归芍六君丸:是在六君子丸组方基础上加上当归、白芍,兼有柔肝、养血功效,用于肝脾不和,脘胀腹痛。 5、理中丸:在四君子丸的茯苓换成炮姜。炮姜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所致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6、附子理中丸:在理中丸的组方基础上增加附片,附子是回阳气,散阴寒之猛药,因此附子理中丸的散寒力度比理中丸大。 7、桂附理中丸在理中丸的组方基础上增加肉桂、附片,肉桂温补肾阳、调和气血,温补的力度加大,用于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四肢厥冷。 8、丁蔻理中丸:在理中丸的组方基础上增加丁香、豆蔻,除了温中散寒,补脾益气外,还有健胃消食、止呕功效。 9、归脾丸:在四君子丸组方基础上增加黄芪、当归、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大枣,因此,归脾丸除了益气健脾,还有补养气血、镇静安神的功效,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肢倦乏力。 10、人参归脾丸:其的组方与归脾丸相似,其补气力度比归脾丸大。 11、人参健脾丸:由人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当归、黄芪、远志、酸枣仁、木香、砂仁组成。人参健脾丸除了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外,还有安神功效,并侧重于补气养血。人参健脾丸以补为主,不太适合阴虚体质的人。 12、健脾丸:是由党参、白术、陈皮、山楂、麦芽、枳实组成,健脾丸除了健脾外,侧重于消食化滞、理气开胃功效。 13、参苓白术丸:在四君子丸组方基础上加上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因此,除了健脾益气外,还有利水消肿作用,并侧重于和胃养胃。用于治疗脾虚湿盛证、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14、启脾丸:在四君子丸组方基础上加上陈皮、山楂、麦芽、山药、莲子、六神曲、泽泻组成。方中有和中的中药,用于胃肠虚弱、消化不良。 15、开胃健脾丸:在四君子丸组方基础上加上木香、黄连、六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甘草。开胃健脾。用于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嗳气吞酸。 16、小儿健脾丸:在四君子丸组方基础上增加陈皮、法半夏、白扁豆、山药、莲子、南山楂、桔梗、砂仁、六神曲、麦芽、玉竹组成。用于小儿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大便溏泻,体弱无力。 17、八珍丸:即四君子丸+四物汤。既补气又益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 18、十全大补丸:在八珍丸的组方基础上增加炙黄芪、肉桂,补气血力度比八珍丸大,八珍丸为平补气血,而十全大补丸为温补气血。 19、补中益气丸:在四君子丸组方基础上减去茯苓,加上黄芪、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其中升麻、柴胡升举阳气,陈皮理气和胃,诸药共凑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20、补脾益肠丸:外层由黄芪、党参、砂仁、白芍、当归、白术、肉桂组成;内层由醋延胡索、荔枝核、炮姜、炙甘草、防风、木香、盐补骨脂、煅赤石脂组成。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用于脾虚泄泻症。 21、固本益肠片:由党参、炒白术、补骨脂、麸炒山药、黄芪、炮姜、酒当归、炒白芍、醋延胡索、煨木香、地榆炭、煨赤石酯、儿茶、炙甘草组成。健脾温肾、涩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收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