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品牌专业建设规划

2004年1月11日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品牌专业建设规划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有着近70年办学历史的传统专业,1958年设置本科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现有在校本科生559人。拥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文字学、学科教学论6个硕士学位点。2003年12月本专业通过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立项,为了更好地贯彻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的基本精神,特制定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品牌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办学基础

1、师资队伍实力雄厚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职称、年龄、学缘结构优化合理,高学历且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51人,其中,教授17人,占教师人数的33%,副教授16人,占31%,讲师14人,占28%,助教4人,占8%。50岁以上的教师12人,占教师人数的14%,35至49岁的教师25人,占49%,35岁以下的教师14人,占27%。88%的教师具有硕士、博士

学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还有8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在岗教师中,有骨干教师和学术梯队成员14人。其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刘尊明。国家级、省级专家6人:朱祖延、涂怀章、张林川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刘尊明、孙玉文、涂怀章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刘川鄂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专家。特聘教授4人:孙玉文为楚天学者岗特聘教授;刘尊明、陈桐生、刘川鄂为校内特聘教授。湖北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8人:何新文、刘尊明、任继昉、曾广开、刘川鄂、宋克夫、孙玉文、李志斌。省、校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8人:刘尊明、陈桐生、张林川、郭康松、刘川鄂、李俊国、孙玉文、舒怀。

2、具有良好的教风与师德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良好的教风与师德传统。在岗教师中,有多名教师在教风与师德方面获得过校级、省级和国家级表彰:刘尊明教授2001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2年获得“湖北大学师德标兵”称号、2003年获得“湖北大学优秀教师奖一等奖”;陈敦源教授1996年获得“湖北大学教书育人优秀奖一等奖”、2000年评为“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张林川教授1998

年获得“湖北大学首届十佳师德标兵”称号、1999年获“湖北省优秀共产党”称号;蒋方教授1991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余迎胜讲师2001年获得“湖北大学十佳青年教师”称号。

3、人文底蕴深厚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就是湖北省古代小说戏剧的研究中心,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和较高的地位。中国《水浒》学会、中国金圣叹学会、湖北省《水浒》学会、《三国演义》学会、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中学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等国家、省级学会均设在本专业。先后主办有《水浒争鸣》、《红学新潮》、《湖北作家论丛》等学术丛刊。1998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弘扬人文,塑造自我”为宗旨,开办了“人文讲坛”。先后邀请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北京大学教授郭锡良、北京大学教授孙玉石、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先霈、武汉大学教授龙泉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董乃斌、《文学评论》主编钱中文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克鲁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亲临讲坛,举行人文系列讲座。“人文论坛”至今已达百期之多。通过举办人文讲坛,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了良好的人文氛围,同时也扩大了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国内的影响。

4、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

从1998年以来,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22项,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4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00多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3项。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100多人次。在湖北文学、湖北文献、荆楚文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曾承担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6项,校级教学研究课题1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校级教学成果奖9项。

5、完备的专业办学条件

湖北大学非常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每年投入办学经费约40万元。本专业现有多媒体教室一个 ,占地面积167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15.3万元;计算机实验室一个,占地面积115平方米,具有专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42台,仪器设备价值36.4万元 。利用这些设备,本专业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件设计、Intenet网络、PowerPoint等实验课,为学生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提供了硬件条件。不少教师能利用这些设备进行课件制作和多媒体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资料室和学校图书馆收藏有本专业图书49万册,各类期刊1400种;专业资料室还实现了图书贮藏、检索、

借阅的微机管理。本专业的办学条件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研究的需要。

二、四年建设规划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品牌专业建设规划制定是从2004

年秋至2008年秋。经过4年建设,使本专业在国内省属重点综

合性大学相同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省内大学相同专业中起

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拟从如下方

面进行建设: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教学目标与培养规划

教学目标: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综合素质协调发展,能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以及其他文化宣传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与专业有关的专门知识和相专学科的知识;了解本学

科的新成就、新发展;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阅读古典文献和本专业外文书刊,并具有用外语说、写的基本能力;掌握中学语文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独立处理中学语文教材和组织中学语文教学的能力。

在实施教学计划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第一,良好的道德风范和健全的人文素养。第二,宽广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的业务能力;第三,较强的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我们实施“五四四”工程,即“五会”、“四双”和“四百”。“五会”是: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会工作、会科研。“四双”是:“双格”是指具有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体格;“双语”是指能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英语;“双手”是指一手熟练的微机操作技术,一手漂亮的书法(包括钢笔、毛笔和粉笔);“双文”指会写得体文章,会评价各类文章。“四百”是指:精读100部名著,背诵300篇名作。

2、教学改革措施

(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一切教学工作均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我们强调在对学生进行学科

专业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渗透道德、法律、心理、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教事业心;要求学生不但要有坚实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而且要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勇于探索未知、不断创造新知的意识,从而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知识更新能力与创新能力。

(2)加强管理水平。在教学管理方面,我们要求专业课教师一般要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要求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功底深厚,学风严谨求实,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注意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认真布置、批改作业。健全听课、评课制度。通过听课、分析教案、学生座谈、个人总结和综合测评对教师进行考核,考评结果作为教师是否继续聘任、职称晋升、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在学生管理方面,对学生的入学与注册、成绩考核、升级与异动、休学与复学、退学、考勤与纪律、奖励与处分、毕业以及班级的建设做了明确的规定。为了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我们选派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优秀的教师当班主任,将学生日常的活动与教学、科研、社会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3)优化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一是要合并某些内容相

近甚至重复的课程内容,增加一些体现特色的选修课程。与此同时,还要提高选修课的质量。在必修课程保证学生建立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二是要扩大教学内容的知识容量。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讲授内容要体现时代特色;改变单一的研究角度与价值标准,多角度地审视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继续办好人文系列讲座,把最前沿的知识,最新的讯息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并组织教师、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钻专题讨论,课程内容得到拓展、深化。

(4)重视实践环节。实践能力是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极为重要的一环。我们着重抓好毕业论文、教育实习等方面的工作。在毕业论文方面,我校制定了《湖北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对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时间安排、选题原则、文本规范、组织管理及答辩评分等做了具体的规定。针对本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中的具体情况,文学院制定了《湖北大学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对学生在选题方向上给予切实的指导。在教育实习方面,我们已经与武钢第六中学等6所学校签订了合同意向书,确立这几所学校为湖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习基地。我们拟在最近两年,建立10所实习基地学校,从而保证教育实习工

作的顺利开展。为鼓励学生发挥专长,有所建树,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文艺作品的学生、或在报刊上发表新闻作品的学生、或在省级以上知识竞赛、作文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或在省级文艺汇演中获得名次的学生、或在省级以上高校运动会上获得单项前四名的同学,将给予奖励,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

(二)加强教师队伍及学科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我们采取各种方式广纳人才,特别是引进、特聘学术带头或学术骨干。2002年我们引进陈桐生博士,作为我校特聘教授,目前是中国古代文学先秦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近几年我们先后引进博士和博士后3人,另一方面,我们积极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现中文系在读博士共有8名)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增强学科实力。我们还计划在文艺学、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语文教学论等学科引进35岁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及50岁以下且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教授,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人数的50%,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结构,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加强学科建设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为湖北省级重点学科。本学科于1981年即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已有20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和经验,已培养数百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有数十人考取博士研究生,有的已成为高等学校的教授和学术带头人。本学科梯队整齐,年龄结构合理,以高职称和高学位的教师为主体,学科优势明显。现已聘任湖北省社科院毛庆、蔡清泉、何念龙三位研究员为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计划再聘任2~3名兼职教授,引进3~5名博士或博士后,以加强整个学科实力。该学科在建设规划期将尽快获得博士学科授予权。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学科以湖北省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尔雅》学的研究为主,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比较突出的优势。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成绩,已先后有40多位硕士毕业生考取博士研究生。该学科学术梯队合理,整体实力强,现已做好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准备工作。

汉语言文字学科为湖北大学重点学科。学科现有汉语史、文字学、训诂学和现代汉语四个专业研究方向。自1990年获得硕士授予权以来,已经培养了25名硕士,其中5人考取博士研究生。该

学科拟引进国内知名教授1~2名,博士或博士后2~3名,建立起完善的学术梯队,在建设规划期内力争博士授予权。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为湖北大学重点学科。该学科在湖北当代作家研究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计划引进2~3名博士、博士后,或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教授,完善学术梯队,争取博士授予权。

除以上四个争创博士点学科外,语言文字学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也将尽快完成申报硕士点的工作。

(三)加强课程建设,重视教学改革。

1、课程建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专业大力加强课程建设。1994年10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被评为首批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质课程。在此基础上,该课程再接再厉,不断完善,于2001年10月被评为湖北大学优质课程,并于2002年12月再度被评为第三届省优质课程。同时,《教师口语》课程在2001年4月被列为湖北大学重点建设的公共主干基础课程,学校划拨1万元经费进行资助。在四年建设规划内,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优质课程门类,力争1~2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3~5门课程达到省级及校级优质课程,使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门类占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比

例的30%。

2、教材建设:结合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本专业教师近几年推出了5种高质量的专业教材。这些教材出版后相继投入使用,并受到同行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其中杨建波主编的《大学语文》2003年被评为“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选题项目。在四年建设规划期间,本专业还将陆续推出《实用现代汉语教程》、《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等多部教材。除了自编教材外,本专业各教研室在选用教材方面也将严格把尖、认真遴选,把选用高水平的教材当作教材建设的一部分。

3、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

积极争取各级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广泛进行学术交流,举办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我们要求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两年内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应该公开发表论文4篇,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两年内发表学术论文3篇,讲师两年内发表学术论文2篇,助教两年内发表学术论文1篇,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条例。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中文系各教研室在四年建设规划期内必须有一项教学研究立项,并把是否进行教学研究立项作为评定业绩的重要依据。四年规划期间,本专业力争获得教学、科研立项6项,发表教

学、科研论文250篇,出版专著15种、编写教材5种。

4、经费投入方案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品牌专业建设经费专款专用。此外,我们还将筹措35万元,以加大建设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1)拟用30万元用于筹建电子阅览室和购置教学软件和其他计算机设备。

(2)拟用30万元购置图书资料,建立专业资料库。

(3)教材建设费和学术著作出版资金10万元。

(4)人才培养费5万元。主要用于学生的各项奖金及开展科研活动、文体活动的经费。

三、办学思路

1、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

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我们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重视招生工作,提高生源质量,通过不同渠道,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生源;第二,配备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且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并

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思想的指导。第三,加强对学生道德、法律、心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第四,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人生,积极参入各项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第五,提高考研率和就业率。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考研率达到25%以上,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培养出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高级人才。

2、以发展学科特色为基础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校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根据学科特点,我们在科研上以“三古一今”为特色:所谓“三古”指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古代汉语,“一今”指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科学研究方面突出湖北的地域特色,先后出版了《湖北作家论丛》(7辑),推出《当代湖北作家研究丛书》(7部)、《湖北地方文献丛书》(42部)等学术成果,基本形成了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在发展专业学科特色的同时,我们以湖北独特的区域文化为依托,以湖北文学、湖北文献、荆楚文化研究为重点,以培养服务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

发展的专门人才为中心,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使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培养楚天学子的摇篮。

3、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优质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龙头,这个工作抓好了就可以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与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几乎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四年建设规划期间,我们将扎扎实实在这一方面做些实际的工作。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已被评为省级、校级优质课程。在继续完善已有的优质课程基础上,我们力争推出1~2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优质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3~5门校级优质课程,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整体实力。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三个楚天学者岗,除孙玉文已经应聘汉语言文字学楚天学者岗特聘教授外,还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楚天学者岗,要利用这一条件,引进楚天学者岗特聘教授;计划引进或培养10~15名中青年学术骨干;鼓励年青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师队伍的学位层次,增强学科实力。另外,还要加强教研室工作,鼓励教师之间的学术与教学经验的交流,

促进本专业及其学科的健康发展。

5、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我们要求教师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注重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鼓励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对已立项的教学研究课题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设立院级优质课程,并对省级优质课程予以经费配套。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并在教材出版等方面予以经费支持。

四、年度建设计划及保障措施

(一)年度建设计划

1、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

(1)成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工作小组,刘尊明院长任组长,宋克夫副院长任副组长,潘纪平、张虹、金克中、薛梅等任工作小组成员。

(2)完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素养,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高等数学或自然科学系列课程(物理、化学、

生物等)。

(3)开设双语课程,在四年级学生中开设“英美文学原著选讲”等双语课程。

(4)推出3~4门校级优质课程。

(5)出版《人文讲坛》论文集。

2、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

(1)新建实习基地5所,使实习基地达到10个左右。

(2)推出1~2门校级精品课程。

(3)引进5~6名博士,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人数的40%。

(4)抓班级试点,试行导师制。

(5)抓学科建设促品牌专业建设,争创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

3、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

(1)提高就业率,使本专业考研率达到25%以上,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2)推出1~2门省级优质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使省级、校级、院级精品课程与优质课程达到专业课程的30%。

(3)争取获得教学、科研立项6项以上。

(4)培养教育名师1人。

(5)完成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工作。

(6)引进5~6名博士,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人数的50%。

4、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

(1)推出3~5项教学研究成果。

(2)争创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文字学博士点。

(3)落实6部左右专业教材的出版工作。

(4)每年安排人文讲坛讲座6次的基础上,使人文讲坛讲座4年内达到25次左右。

(5)完成大学语文、语文教学论等专业的多媒体教学改革实验,推出本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4~6种。

(6)总结汉语文学品牌专业建设的经验与成果,接受省教育厅验收与鉴定。对成熟经验予以推广,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对省内同类大学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保障措施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期建设,在完备的专业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方面为品牌专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2、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显著的学科优势为品牌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师资保证。

3、文学院院长担任品牌专业负责人及品牌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组长,文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中文系领导班子成员均为品牌专业建设工作小组成员,为品牌专业的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2004年1月11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