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6章

中医诊断学第6章
中医诊断学第6章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25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26 授课类型实践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xx中医诊断学? 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 4、四诊和诊病、辨证的关系怎样理解? 5、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 6、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 7、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 8、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辨证有哪些成就? 第一章问诊 一、名词解释: 壮热,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沥不尽。 二、简答题 1、写出正确的和错误的主诉各一个,错误主诉应指出错误所在? 2、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3、xx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 4、阐述恶寒发热的机理。 5、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6、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 7、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 9、简述xx潮热的特点及意义。 10、气虚发热有何特点?其机制如何? 11、你如何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意义? 12、怎样根据表证出汗情况辨别外邪的性质? 13、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14、简述半身汗出的点及其临床意义。 15、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17、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 18、xx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 19、xx耳鸣、耳聋、重听? 20、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 21、何谓目眩?怎样辨析目眩的临床意义? 22、xx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23、xx嗜睡?怎样辨析嗜睡的意义? 24、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 25、食欲减退有何意义? 26、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 27、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三基本

《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整体审察:人体局部与整体、内脏与官窍、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因此,在对疾病进行诊察时,不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要从整体上综合审察。 (2)诊法合参: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因而为详尽地获取临床资料,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从不同角度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进行综合,互参互校,四诊之间只能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四诊合参,方可为正确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病证结合:中医对每一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识两方面。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高度病理概括,而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故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位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所以中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2.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就诊日期、病史陈述者、发病季节等。 (2)主诉:是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如“发热恶寒三天”。主诉一般不使用病证名称。如“发热恶寒三天”,不能记为“感冒三天”。若病情复杂,其主诉中包括前后不同时间出现的几组主要症状,则应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如“心慌、气喘四年,下肢浮肿十天”等。 (3)现病史:是指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全过程。包括发病情况、演变过程、诊治经过和现在症状四个部分。 (4)既往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包括问过去一般健康情况、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及其他病史。 (5)个人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主要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工作性质、劳逸起居;性情、饮食习惯;婚姻生育史等。 (6)家族史:是指询问病人直系亲属的健康和患病情况。主要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等的情况。 3.恶寒、恶风、畏寒各自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有哪些? (1)恶寒:以无风自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缓解为特征。多为寒邪外袭,腠理密闭,卫阳遏郁而不达,皮毛失其温煦所致。恶寒常见于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2)恶风:以遇风觉冷,避风可缓为特征,较恶寒为轻,一般为外感风邪所致。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微有冷感而避风可缓。在内伤病中,也可见恶风,多为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恶风主要以腠理不固密为病理基础,故常与汗出同时存在。 (3)畏寒:以经常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为特征。多属阳气虚于内,机体失却阳气的温煦,故时感怕冷,而加衣被可防止阳气耗散,近火取暖可资助阳气,故畏寒可缓。 4.临床常见的寒热类型有哪些? (1)恶寒发热:即恶寒与发热并见。其原因是由于外邪袭表,卫阳抗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致卫阳之气不得宣发,肌表失却温煦则恶寒,卫阳郁遏则发热。寒与热并见有轻重的区别。恶寒重发热轻者,主表寒证,是外感寒邪所致。发热重恶寒轻者,主表热证,是外感热邪所致。发热轻而恶风者,主太阳中风证,是外感风邪所致。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五色诊称望色,但由于五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来阐述五色诊的内容。望面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 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肤色、面色。由于民族、禀赋、体质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我国人民属于黄色人种,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古人微黄为正色。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等差异;人与自然环境相应,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例如,随四时、昼夜、阴晴等天时的变化,面色亦相应改变。再如,由于年龄、饮食、起居、寒暖、情绪等等变化,也可引起面色变化,也属于客色。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病色:可以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颜色都属病色。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青色为经脉经阻滞,气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也常见青色。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惊风(或欲作惊风),其色亦青。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

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瘀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黄色:主湿证、虚证。黄色是脾虚湿蕴表现。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赤色:主热证。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热证有虚实之别。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嫩红。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如面色晃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黑为阴寒水盛之色。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故面色黛黑。面黑而焦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面色青黑,且剧痛者,多为寒凝瘀阻。 望诊之望神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 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 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 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问疼痛 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重痛、疫痛、掣痛和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类型及其表现。 (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和乏力等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问睡眠:失眠的概念及常见原因,嗜睡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中医诊断学(绪论、望诊)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中医诊断学(绪论、望诊)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总分:10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2型题(总题数:29,分数:58.00) 1.虚里“其动欲绝而无死候的,多见于( )(2000年第21题) A.宗气内虚 B.宗气外泄 C.孕妇产后 D.劳瘵 E.痰饮√ 此题考查望诊中望虚里动态,属于识记型考题。左乳下虚里动而应衣。是宗气外泄;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属危重证侯;虚里其动欲绝而无死候多为痰饮。故选E。 2.小儿出现高热,面部青紫,尤以鼻柱、两眉问及口唇四周为甚,往往属于( )(1998年第16题) A.血热瘀滞 B.肾阴耗竭 C.气滞血瘀 D.动风先兆√ E.湿热熏蒸 此题考查小儿面部色诊,属于识记型考题。鼻柱、眉问青紫,为惊风先兆。 3.对病人面色的观察,首先应注鉴别( )(1998年第17题) A.主色与客色 B.常色与病色 C.主色与病色 D.客色与病色 E.善色与恶色√ 此题考查面色望诊,属于识记型考题。对于病人的面色来说。都是病色,病色分为善色和恶色,故首先应该鉴别。 4.大便先干后溏,多属( )(1998年第25题) A.脾气虚弱√ B.肝郁乘脾 C.命门火衰 D.湿盛伤脾 E.食滞肠胃 此题考查望诊中望二便的内容,属于识记型考题。大便先干后溏属于脾气虚弱;时干时稀属于肝郁乘脾;命门火衰和湿盛伤脾,可见泻痢不止。食滞胃肠可见肠鸣矢气,泻下酸腐。故选A。 5.身热不扬的发热,是由于( )(1998年第26题) A.脾气虚损 B.阴经郁热 C.风寒湿痹 D.湿遏热伏√ E.阳明腑实 此题考查发热的病因,属于识记型考题。所谓身热不扬是指病人自感热甚,但初按肌肤则不甚热,按之稍久方觉有灼手感觉。这是因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故选D。 6.病色交错,肾病见白色为( )(1997年第16题) A.吉中之顺√ B.吉中之小逆 C.正病正色 D.凶中之顺

中医诊断学绪论及望诊试题

中医诊断学测试题--绪论、望诊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9分) 1?胸闷、口渴属于() A症状B体征C病D证型2?中医称“肝郁脾虚证”属于() A证B证名C证候D病 3.视其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推断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4?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快、不及的异常变化,从正常中发现异常,对比中找出差别,从而认识疾病本质()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5?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A神B色C形D态6?危重病人出现的暂时“好转”属于() 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7?躁、狂、癫、痴、痫反复发作,但缓解期并无神志失常属于()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A春季稍青B夏季稍赤C秋季稍黄D冬季稍黑9?两颧潮红常见于() A阳热亢盛证B阴虚阳亢证C虚阳浮越证D肺热瘀毒证10.淡白无华可能提示() A阳气暴脱B阳虚水泛C肝郁脾虚D血虚/失血11.小儿惊风可能出现的病色为() A赤B白C黄D青 12.黑色常见于() A肝虚B脾虚C肾虚D血虚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心主皮毛B肝主筋腱C脾主肌肉D肾主骨骼14.五色中与肝对应的颜色是() A赤B白C黄D青 15.苦笑貌常见于() A小儿惊风B破伤风C狂犬病D瘿瘅16.目赤肿痛常提示() 8?四季平色中错误的说法是( 精品文档 科室: 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日期:2016.11.4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A实热证B虚热证C阳虚证D阴虚证仃?耳背红络常提不( ) A热毒上攻B麻疹先兆C阴寒内盛D气血亏虚18?鼻柱溃陷可能提示() A哮喘病B酒鼻査鼻C麻风病D梅毒病19?耳廓萎缩常见于() A肾气不足B邪气充盛C肾精耗竭D血瘀日久20?鼻流浊涕常见于() A外感风寒B外感风热C阳毒热深D肺胃蕴热21.口振常见于() A伤寒B破伤风C中风D动风 22?唇色深红常见 ( ) 于 A煤气中毒B热盛/热极C血瘀证D寒盛/痛极 23?患者睑面先 发肿迅速常见于() 肿, A心肾阳衰B脾肾阳虚C风水犯肺D风邪中络 一、多选题(每题3分,共21分) 1.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包括()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包括() A整体审查B诊法合参C病证分离D病证结合3.望诊包括() A全身望诊B局部望诊C望排泄物D望小儿指纹

三基中医诊断学40

三基中医诊断学1 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0分一.单选题(共 40题,每题 0分) 1.舌体软弱,屈伸无力者,称 ( ) A.短缩舌 B.痿软舌 C.吐弄舌 D.强硬舌 E.颤动舌 2.重病患者,出现下列哪种症状,属于假神 ( ) A.言语失伦 B.两额潮红 C.反应迟钝 D.突然能食 E.表情淡 漠 3.患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 ( ) A.表证 B.半表半里证 C.少阴病证 D.厥阴病证 E.疟疾病4.发热恶风,头痛,汗自出,脉浮缓,辨证是 ( ) A.太阳伤寒 B.太阳中风 C.阳明经证 D.阳明腑证 E.太阴病 证 5.湿热蕴结在肠,其大便可见 ( ) A.下利清稀,完谷不化 B.泻下不爽,粪质腥臭 C.溏结不调,时干时稀 D.五更泄泻,泻后痛减 E.便次增多,便质稀薄 6.患者面红目赤,呼吸气粗,便秘腹满,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证 属 ( ) A.阳明经 B.阳明腑实 C.太阴湿热 D.热迫太肠 E.少阴热化7.患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属于 ( ) A.湿温潮热 B.阴虚潮热 C.阳明潮热 D.骨蒸潮热 E.气虚发 热 8.脉象“有神”的形态是 ( ) A.从容和缓 B.不浮不沉 C.柔和有力 D.沉取应指 E.尺脉明 显 9.阳热亢盛的病人,其面色常见 ( ) A.红黄隐隐 B.两颧潮红 C.泛红如妆 D.满面通红 E.白里透 红 10.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 ) A.阴盛格阳 B.阴盛阳衰 C.阳盛阴衰 D.真阴欲竭 E.阳盛格 阴 11.临床以出血和气虚共见为辨证要点者,证属 ( ) A.气不摄血证 B.气随血脱证 C.气血两虚证 D.气滞血瘀 证 E.气虚血瘀证 12.六经病证隔一经或两经相传,称为 ( ) A.循经传 B.越经传 C.表里传 D.直中 E.顺传 13.下列症状中,诊断表证最具意义的是 ( ) A.脉浮 B.恶寒 C.头身痛 D.苔薄白 E.流涕 14.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膀胱湿热证的共见症状是 ( ) A.腹痛腹泻 B.身目发黄 C.小便短赤 D.里急后重 E.胁肋胀 痛 15.某女经期错乱,经色紫暗,夹血块,少腹冷痛,形寒肢冷,舌紫暗,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上篇诊法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 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 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 (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 (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 (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 (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中医诊断学3

中医诊断学Z(2009新版) 第1次作业 A型题: * 1. 瘿瘤与下列哪项无关?[ 1分] D.累累如串珠状 * 2. 下列哪项不是失神的表现?[ 1分] D.壮热面赤 * 3.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者,属于:[ 1分] A.痫病 4. 小儿囟门突起,多属:[ 1分] B.温病火邪上攻,或颅内水液停聚 5. 身目发黄,晦暗不泽多见于何证?[ 1分] C.寒湿困脾 * 6. 小儿惊风,多在眉间、鼻柱、唇周显现:[ 1分] C.青色 7. 白?的出现,是由于:[ 1分] B.湿郁汗出不彻肌肤 * 8. 我国现存第一部舌诊专著是:[ 1分] C.《伤寒金镜录》 * 9. 阳气暴脱病人多见:[ 1分] C.面色苍白 * 10. 体瘦食少,多属:[ 1分] C.中气虚弱 * 11. 斑秃,多属:[ 1分] B.血虚受风 * 1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 1分] B.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 13. 头发色黄干枯,稀疏易落,多属:[ 1分] B.精血不足 * 14.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属于下列哪项?[ 1分] C.血瘀日久 * 15. 血瘀证病人的唇色是:[ 1分] E.青黑 * 16. 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抑郁不乐,哭笑无常,属于[ 1分] C.癫病 * 17. 患者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 1分] C.痿证 * 18. 望神的重点是:[ 1分] D.目光 * 19. 病情危重的病人,本不能食,突然想吃东西,甚至吃的很多,此为[ 1分] D.假神* 20. 下列哪项不是得神的表现:[ 1分] D.颧赤如妆 21. 我国第一部脉诊专著是:[ 1分] C.《脉经》 * 22. 小儿昏睡露睛多因:[ 1分] C.脾气虚弱 * 23. 病人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属:[ 1分] E.咳喘肺胀 * 24. 牙龈红肿而痛,多属:[ 1分] D.胃火上攻 * 25.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 1分] C.《诸病源候论》 * 26. 痄腮,多为下列哪项所致?[ 1分] B.外感温毒 * 27. 下列哪项属神气不足的表现:[ 1分] D.精神不振 * 28. 咽部红肿灼痛,多由下列哪项所致?[ 1分] C.肺胃热毒壅盛 * 29. 脾胃气虚病人多见:[ 1分] B.面色萎黄 * 30. 重病病人,卧床不起,骨瘦如柴,多属:[ 1分] C.脏腑精气衰竭 * 31. 下列属于“体征”的是:[ 1分] C.舌苔黄 * 3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 1分] B.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 33. 下述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 1分] C.诊病 * 34. 咽部嫩红,肿痛不显者,多由下列哪项所致?[ 1分] B.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35. 眼窝凹陷,多属:[ 1分] E.伤津液或气血不足 * 36. 口唇为樱桃红色,多见于:[ 1分] C.煤气中毒 * 37. 小儿囟门迟闭,多属:[ 1分] C.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 38. 眼球突出兼颈前微肿者,多见于:([ 1分] A.瘿病 * 39. 形胖食少多为:([ 1分] C.脾虚有痰 * 40. 小儿囟门凹陷,多属:[ 1分] C.吐泻伤津,或气血不足

中医诊断学-3-2

中医诊断学-3-2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 1.下列是温病热入营分“口干反不甚渴”的机理的是 ?A.津液耗伤不甚 ?B.津液逐渐恢复 ?C.热蒸营阴上潮 ?D.邪热迫血妄行 ?E.邪热逐渐衰退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2.59,对肝胃不和证,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依据是 ?A.呃逆,嗳气,吞酸 ?B.苔薄白,脉弦数 ?C.胸痞闷,善太息 ?D.胃脘、胁肋胀痛 ?E.抑郁寡欢少言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头晕眼花,并见面色淡白,其辨证多属 ?A.痰湿内阻 ?B.肾精亏虚 ?C.肝火上炎 ?D.血液亏虚 ?E.肝阳上亢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4.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属于 ?A.否定性资料 ?B.必要性资料 ?C.特征性资料 ?D.一般性资料 ?E.偶见性资料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5.住院病案的“首次病程记录”完成时间是 ?A.24小时完成 ?B.出院前完成 ?C.及时完成 ?D.12小时完成 ?E.48小时完成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6.形象寓意式病名不包括下列哪项 ?A.狐惑

?B.崩漏 ?C.狐臭 ?D.童子痨 ?E.花柳病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7.下列是据辨证而论治的是 ?A.消积化疳 ?B.补气养血 ?C.接骨续筋 ?D.止咳平喘 ?E.固精止遗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8.疾病概念最早见于 ?A.《伤寒杂病论》 ?B.《内经》 ?C.甲骨文 ?D.《五十二病方》 ?E.《史记》 (分数:1.00) A. B. C. √ D.

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3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地位及任务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主要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判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教材通过重点介绍四诊、辩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内容,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类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一句中医学专业为基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本着立足专科、兼顾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岗位必需的中医诊断学的基础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课堂内外对12项实习项目(含28个病案分析)内容的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技巧以及从四诊到辩证、辨病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掌握四诊、辩证、辨病和病症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重点掌握四诊和辩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症后分析和辩证要点。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及体格检查的内容。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患者的能力具备熟练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能熟练运动7种常用的辩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辩证的能力,包括征候的分析并机归纳提出诊断依据与证明诊断的能力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转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七章气血津液辩证(8学时) 【知识目标】 1.掌握气血津液辩证的概念。重点掌握气虚证、气陷证、血虚证、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和辩证要点。掌握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特点。掌握痰证、水停证、津液亏虚的临床表现。 2.熟悉气血津液辩证其他证型的临床表现、辩证要点及证候分析。熟悉气血津液兼病辩证各证型的临床特点。 3.了解气血津液兼病辩证各证型的辩证要点。 【能力目标】 1.理解与记忆气血津液辩证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闻诊(综合试题三)

第二节闻诊 大纲要求 1.掌握闻诊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 2.了解听声音诊病的原理及主要内容。 3.了解嗅病气诊病的原理及主要内容。 各类习题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失音是指() A.发音困难B.声音不清脆C.完全不能发音D.声音不响亮E.声音不圆润2."金实不鸣"的原因多为() A.邪气犯肺B.津枯肺损C.气虚无力D.虚火灼金E.悲忧伤肺3.成年人的呼吸次数,正常值为() A.40次/分钟B.16─20次/分钟C.25次/分钟D.16次/分钟以下E.30次/分钟4.呼吸微弱,短而声低,称为() A.上气B.短气C.气微D.少气E.嗳气 5.阳虚久病,突发喷嚏连连,多为() A.阳气回复B.新感外邪C.阳气衰惫D.阳气亡失E.虚阳上越6.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微,时断时续,称为() A.谵语B.郑声C.独语D.错语E.语謇 7.咳嗽声音重浊,吐痰质清色白,鼻塞不通,多为()

A.外感风邪B.外感燥邪C.外感寒邪D.外感湿邪E.外感热邪8.呕吐声音壮厉,吐物呈胶粘黄水,或酸或苦,多为() A.实热之证B.虚寒之证C.热扰神明D.食滞胃脘E.阴虚胃热9.因情志抑郁不畅而发出长吁短叹声,称为() A.喷嚏B.嗳气C.太息D.呃逆E.短气 10.病室发出烂苹果气味,多为() A.病人脏腑败坏B.消渴病人C.水肿晚期病人D.失血病人E.重症肝病病人(二)A2型题 1.某病人呃逆三天。呃声连连,声高有力,且伴有嗳腐吞酸,口气酸臭,腹痛拒按,肠鸣、矢气频频。查体:舌苔厚腻,脉滑。其病症多属() A.食积胃肠B.阳阴腑实C.肝气犯胃D.脾胃气虚E.水停中脘2.某病人两天前感冒咳嗽,咳声不扬,吐痰黄稠,咽喉疼痛,呼吸气热。查体:面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其病症多属() A.风邪犯肺B.寒邪犯肺C.热邪犯肺D.燥邪犯肺E.湿邪犯肺(三)B1型题 1.自言自语、喋喋不休、首尾不续、见人则止,称为()2.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称为() A.独语B.错语C.郑声D.谵语E.狂言 3.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连续,似喘而不抬肩,称为()4.呼吸急促而喘,喉中痰鸣似哨,称为() A.喘B.哮C.上气D.短气E.少气 (四)X型题 1.下列哪些脏腑的病变可引起咳嗽() A.肺B.心C.大肠D.肝E.肾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何谓中医诊断学? 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 4、四诊和诊病、辨证的关系怎样理解? 5、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 6、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 7、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 8、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辨证有哪些成就? 第一章问诊 一、名词解释:壮热,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沥不尽。 二、简答题 1、写出正确的和错误的主诉各一个,错误主诉应指出错误所在? 2、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3、何谓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 4、阐述恶寒发热的机理。 5、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6、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 7、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 9、简述阴虚潮热的特点及意义。

10、气虚发热有何特点?其机制如何? 11、你如何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意义? 12、怎样根据表证出汗情况辨别外邪的性质? 13、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14、简述半身汗出的点及其临床意义。 15、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17、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 18、何谓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 19、何谓耳鸣、耳聋、重听? 20、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 21、何谓目眩?怎样辨析目眩的临床意义? 22、何谓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23、何谓嗜睡?怎样辨析嗜睡的意义? 24、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 25、食欲减退有何意义? 26、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 27、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28、何谓便秘?导致便秘的原因有哪些? 29、简述泄泻的临床常见证型。 30、尿量增多或尿量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31、怎样根据痛经的特点辨别其性质?

中医诊断学-3-4

中医诊断学-3-4 (总分:18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X型题(总题数:10,分数:10.00) 1.大肠湿热证的临床表现有 (分数:1.00) A.暴注下泻,色黄臭秽√ B.脘腹重坠,食入更甚 C.身热腹痛,下痢脓血√ D.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E.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解析: 2.鉴别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的依据有 (分数:1.00) A.是否脘腹痞胀 B.有无身热不扬√ C.黄色鲜明或晦暗√ D.有无肢体困重 E.苔白腻或黄腻√ 解析: 3.鉴别水肿之风水相搏证与肾虚水泛证的根据有 (分数:1.00) A.起病之缓与急√ B.水肿部位的先后√ C.尿量的多与少 D.病性之虚与实√ E.卫表症状的有无√ 解析: 4.鉴别风热犯肺证与痰热蕴肺证的要点有 (分数:1.00) A.有无发热恶风√ B.有无痰多黄稠√ C.苔薄黄或黄腻√ D.有无小便短黄 E.脉浮数或滑数√ 解析: 5.下列是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的共见症的是 (分数:1.00)

A.腰膝酸软 B.头晕耳鸣√ C.面红目赤√ D.失眠多梦√ E.头痛易怒√ 解析: 6.下列是肝阴虚、胃阴虚、肾阴虚三证的共同见症的是 (分数:1.00) A.舌红少津√ B.颧红烦热 C.口燥咽干√ D.潮热盗汗 E.脉象细数√ 解析: 7.下列是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见症的是 (分数:1.00) A.心悸√ B.心烦 C.多梦√ D.失眠√ E.盗汗 解析: 8.肝胃不和证与肝脾不和证的共见症状有 (分数:1.00) A.吞酸嘈杂 B.胁肋胀痛√ C.烦躁易怒√ D.纳呆便溏 E.喜太息√ 解析: 9.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的共同见症是 (分数:1.00) A.心悸 B.肢冷√ C.水肿√ D.腰酸√ E.尿多 解析: 10.下列是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证的共见症的是

三基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医师分册)

【A型题】 1.确立辩证治理论的著作是 A.《皇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诸病源候论》 D.《景岳全书》 E.《温病条辩》 2.患者就诊是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属 A.现在证 B.现病史 C.主诉 D.生活史 E.既往史 3.现病史应除外哪一项 A.发病情况 B.病变过程 C.诊治情况 D.现在症状 E.预防接种情况 4.新起恶寒重,发热轻,最常见于 A.里寒证 B.伤风证 C.表热证 D.表寒证 E.半表半里证 5.寒热往来见于 A.表热证 B.虚热证 C.实热证 D.里热证 E.半表半里证 6.渴不多饮,身热不扬,多属 A.阳明腑实 B.阴虚内热 C.湿热内蕴 D.热入营血 E.血瘀发热 7.长期低热,劳累则甚,少气乏力,多为 A.血虚发热 B.阴虚发热 C.气虚发热 D.气郁发热 E.气阴两虚 8.湿病或伤寒邪正剧争阶段,病变发生转折时,可表现为 A.大汗 B.自汗 C.盗汗 D.战汗 E.心胸汗 9.下列何项是战汗向愈的表现 A.身热不减 B.烦躁不安 C.脉静身凉 D.脉疾数 E.精神萎靡 10.除中的表现是 A.食欲逐渐恢复 B.食量逐渐增加 C.重病突然暴食 D.虽饥但不欲食 E.食量逐渐减少 11.巅顶痛属于 A.太阳经 B.阳明经 C.少阳经 D.少阴经 E.厥阴经 12.前额及眉棱骨痛属于 A.太阳经 B.阳明经 C.少阳经 D.少阴经 E.厥阴经 13.壮热胸痛,咳嗽气喘,舌苔黄燥,多因 A.肺热炽盛 B.痰热壅肺 C.肺胃热盛 D.风热犯肺 E.肺阴亏虚 14.头晕,目赤肿痛,口苦易怒,脉弦数者,多为 A.痰湿内阻 B.肝阳上亢 C.肝火上炎 D.瘀阻脉络 E.肾虚精亏 15.头晕空痛,腰膝酸软者,多因 A.痰湿内阻 B.气血不足 C.肾精亏虚 D.肝阳上亢 E.肝火上炎 16.脘痞,嗳腐吞酸,多见于 A.食积胃脘 B.湿邪困脾 C.饮邪停胃 D.脾胃气虚 E.胃阴亏虚 17.患者视物昏暗,模糊不清者,多属 A.目眩 B.目昏 C.雀目 D.视岐 E.眼花 18.患者精神不振,思维迟钝,少气懒言,肌肉松软,动作迟缓,属于 A.得神 B.失神 C.少神 D.假神 E.神乱 19.阳热亢盛的患者,其面色常见 A.红黄隐隐 B.两觀潮红 C.泛红如妆 D.满面通红 E.白里透红 20.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为 A.苍黄 B.萎黄 C.黄胖 D.阳黄 E.阴黄 21.颜面胱白虚浮,其病因多属 A血虚 B寒凝 C气虚 D阳虚 E气滞 22.吐痰青溪色白者,属

《中医诊断学》 第一章 绪论

《中医诊断学》 第一章绪论 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金元之世,专攻诊断者,颇不乏人。滑伯仁的《诊家枢要》专论诊法。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极为有益。金元四大家对诊断学的论述各有特色,如刘河间辨证重视病机,张子和重视症状鉴别。李东垣重视外感内伤的征候的异同,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的辨证。

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望诊(三)模拟题

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望诊(三) (总分:81.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型题(总题数:13,分数:39.00) ?A.实热证 ?B.戴阳证 ?C.阴虚证 ?D.肾精久耗 (1).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多属(分数:1.50) A. B. √ C. D. (2).以上哪项不会出现面色发赤(分数:1.50) A. B. C. D. √ ?A.面色萎黄 ?B.面黄虚浮 ?C.面色青黄 ?D.面黄晦暗 (1).脾虚湿蕴者多见(分数:1.50) A. B. √ C. D. (2).脾胃气虚者多见(分数:1.50) A. √ B. C. D. ?A.瞳孔缩小 ?B.戴眼反折 ?C.横目斜视 ?D.昏睡露睛 (1).肝风内动病人可见(分数:1.50) A. B. C. √ D.

(2).慢脾风患儿可见(分数:1.50) A. B. C. D. √ ?A.湿疹 ?B.瘾疹 ?C.风疹 ?D.麻疹 (1).疹色淡红,细小稀疏,皮肤瘙痒者,称(分数:1.50) A. B. C. √ D. (2).疹色桃红,形似麻粒,出现于发际颜面渐及躯干四肢者,称(分数:1.50) A. B. C. D. √ ?A.湿痰 ?B.热痰 ?C.燥痰 ?D.寒痰 (1).痰少而黏,难于咯出者,多属(分数:1.50) A. B. C. √ D. (2).发热而痰黄稠有块者,多属(分数:1.50) A. B. √ C. D. ?A.呕吐清水痰涎 ?B.呕吐黄绿苦水 ?C.呕吐酸腐不消化食物 ?D.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 (1).肝胆郁热病人可见(分数:1.50) A. B. √ C. D. (2).伤食病人可见(分数:1.50)

中医诊断学试卷三套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课程试卷(A卷) 试题册一 是非题(每题1分,计10分。) 1、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 2、灼痛既可见于虚证又可见于实证。 3、客色是指因病所致的面色暂时的病理变化。 4、咳逆倚息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肺气壅滞或心阳不足,水气凌心,或肺有伏饮。 5、“平息”是指诊脉时病人平静呼吸。 6、肌肤肿胀,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水肿。 7、瘀血不会导致血虚。 8、表证入里是证候由表证转化为里证,里证出表是由里证转化为表证。 9、“大实有羸状”的实质是真实假虚证。 10、阳虚证是以神疲乏力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二、A型题(每题1分,计20分。) 11、阳明腑实常见: A 身热夜甚 B 夜间低热 C 日晡潮热 D 骨蒸发热 E 往来寒热 12、战汗的出现,提示: A 邪去正安 B 邪胜正衰 C 正邪相争 D 表虚不固 E 阳气外脱 13、出现里急后重的病证为: A 肾阳虚证 B 肾阴虚证 C 肠热腑实证 D 肠道湿热

证 E 脾虚气陷证 14、燥热伤津常出现: A 口粘 B 口苦 C 口酸 D 口甜 E 口涩 15、以下哪项不是面色青所主的病证? A 疼痛 B 惊风 C 血瘀 D 血虚 E 寒证 16、根据目部分属五脏理论,黑睛属: A 心 B 肺 C 脾 D 肝 E 肾 17、咳吐脓血腥臭痰,多提示: A 寒痰 B 燥痰 C 湿痰 D 悬饮 E 肺痈 18、舌胖大,苔白腻,提示: A 瘀血内阻 B 痰湿内阻 C 湿热内蕴 D 阴虚火旺 E 气血亏虚 19、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 A 狂言 B 独语 C 谵语 D 郑声 E 呓语 20、“四季平脉”应是: A 春钩夏弦秋石冬毛 B 春弦夏钩秋石冬毛 C 春弦夏钩秋毛冬石 D 春石夏弦秋毛冬钩 E 春毛夏石秋钩冬弦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创辨证论治理论,奠定诊断学基础 5、《中藏经》—华佗诊病学术经验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作出诊断 8、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9、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0、施发《察病指南》是诊法专著 1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象 12、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3、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4、元朝敖氏《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15、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16、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17、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18、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法则 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一门学科 诊断、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 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症---即症状(患者个人感受)和体征(那个观察所得)的总称,是疾病过程表现个别、孤立的现象 病---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抗争所引起机体阴阳失调、生理功能失常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 基本原则: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 第二章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目光、神志、面色、形态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