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培养策略初探2

数感培养策略初探2
数感培养策略初探2

数感培养策略初探

太白县黄凤山小学张姗

摘要数感内涵及外延解读对生活的影响培养策略

导语超强的“美感”使你轻松步入超凡脱俗的艺术之林,非凡的“乐感”让你漫步云端,徜徉于美妙的音乐海洋,跟随敏锐的“语感”突破语言的界限,享受零障碍的沟通,数感隐藏在心灵的最深处,散射出智慧的光芒,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什么是数感呢?

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计数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模式、数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同时数感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具有良好“数感”的人会自然的分解数,发展和运用最基本的内容,运用他们之间的关系及数概念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估计问题的合理结果,并且具有能形成对于数、问题及结果的直觉的素质。

数感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发展我们的数感主要指:使大家具有运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

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方法(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根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等等。

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被首次提出。而且在六个核心概念中被摆在了首位,可见新课标对“数感”的强调和重视性。因此我们必须在有效地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这一新的领域做一番思考和探索。

新课标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种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积累的过程。

如何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知。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地理解数的内涵。教师应积极创设与学生生

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对数的认识,更好地感知数的存在。

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出示美丽的校园的场景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数一数各种物体的个数,从而初步地感受和认识数,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倍感亲切,而且兴趣盎然。然后让学生给这些自然数组词,如1本书,2个苹果,3支铅笔等,再找一找身边能用这些数来表示的物体。让学生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同时感受到生活中的数无处不在。又如课后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数,并进行交流。学生兴趣很足,找到了诸如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自己的学号、出身年月等各类数。我让学生通过合作对这些数进行分析和研究,看看有无特殊的意义,通过谈论和老师的指点,使学生认识到了小小的自然数所具有的意义和功能,数不仅有一定的大小、顺序,还可以是一个代码,更具有表达和交流的功能。

二、在活动平台中获取。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高文武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和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与数学“亲密”接触。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如在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可设置一堂综合游戏课,把各种算式制成卡片分给全班小朋友,就当是进入数学乐园的门票。然后根据不同要求进行组合或排队。如教师先请一名学生手持口算卡片上来,然后请得数和他一样的学生上来;再以另一个学生的卡片为标准,请得数比他大的学生组成一队;再请一组小朋友上台,并请其他小朋友按照一定的要求帮他们排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巩固了计算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又如为了加强对数的感性认识,丰富数的表象,可在课后组织调查活动;你知道从家到学校有多远吗?你步行上学大约需要多少时间?你家有几口人?你家的住房面积有多大?……对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兴趣很浓,学生通过这样的调查,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合作探究中体验。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如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设置了摆一摆,想一想这样一个活动内容。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以达到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的目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用2个、3个圆片摆出了不同的数。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怎样才能用一定个数的圆片既不重复、又不漏下地摆处所有的数的规律。然后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不摆圆片,能否直接说出5个圆片所能摆出的数。其实在猜想的过程中,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对以上所摆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过程。

四、在动手实践中丰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具体性、形象性为主,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动作思维。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儿童形成数感极为重要的方法。

如在学习了10以内数得认识之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小棒、小红花等各类学具,从而有序地得出10以内数的组成,让学生体验到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比它小的数,几个小的数又可以合成一个较大的数,从而积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加关系和互补关系的感性经验。又如学习100以内

的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数经验,借助小棒、花生等实物,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明确100的基数含义。然后在感知10个物体大致有多少的基础上估计和猜测更大堆的物体的个数,再通过数数进行验证。就是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00以内数的大小和多少,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估计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数感。

五、在实际应用中升华。

“数学源与生活、又寓于生活。”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学习中教师要开放时空,,设置各种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应用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如我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设置了一个购物情景:学校要组织一次春游,请你用10元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都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巩固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学生刚学会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的数学思想。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与数学融为了一体,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的学习内容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之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学生数感的建立是一项长远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对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好比是一块人的数学素养的奠基石,需要我们精心地去打造。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去探究和完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