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的应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传感器的应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传感器的应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传感器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际应用课。目的是通过介绍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从而深刻体会物理知识是和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子秤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知道话筒的工作原理

3.知道电熨斗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学习传感器在生活实际中的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知识是和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电子秤、话筒、电熨斗工作原理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日光灯启动器

五.教学过程

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分为力传感器、声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这节课及下节课我们了解这几类传感器的几个应用实例。传感器的一般应用模式是

新课:

一.力传感器的应用——电子秤

常用的一种力传感器是由金属梁和应变片组成的。应变片是一种敏感元件,现多用半导体材料制成。如下图,应变片发生形变时其电阻随之发生变化,在恒定电流下,应变片是把形变(几何量)转换为电压(电学量)的元件。

在梁的自由端施加力F,则梁发生弯曲,上表面拉伸,下表面压缩,上表面应变片的电阻变大,下表面的电阻变小。F越大,弯曲形变越大,应变片的电阻变化就越大。如果让应变片中通过的电流恒定,那么上面的应变片两端电压变大,下面应变片两端电压变小。传感器把这两个电压的差值输出,力F越大,输出的电压差值越大。

二.声传感器的应用——话筒

话筒类型很多,如:动圈式话筒、电容式话筒、驻极体话筒。

1.动圈式话筒:结构如右图。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膜片

在声波下振动,使得与膜片相连的线圈中产生周期性变化的感

应电流。

2.电容式话筒:工作原理如右图。Q是绝缘支架,金

属膜片M和固定电极N形成一个电容器,M在声波作用

下振动,电容器的电容作周期性变化,电路中形成周期性变

化的电流,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做相应的周期性变化。于

是电阻R两端就输出了与声音变化规律相同的电压。

特点:保真度比动圈式话筒好。

3.驻极体话筒:工作原理与电容式话筒相似。

演示如右图。话筒的输出端经过隔直流电容器接到示波

器。轻敲音叉使其靠近话筒,观察荧光屏上的波形,再对

着话筒说话,比较其余音叉波形的区别。

特点: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便宜,灵敏度高,常用

在盒式录音机、声控玩具等便宜的家电上。

三.温度传感器的应用——电熨斗

演示如右图,常温下触点是分离的;温度升高,两种金属膨胀

性能不同,双金属片形状发生变化(如下图),使触点接触。把这个

启动器用作温控开关,可以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如右图是电熨斗的构造。

讨论:①常温下两触点是接触还是分离?

②如何用调温旋钮来升高或降低电烫斗的工作温度?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案及习题

第一章引言 ?教学要求 1.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2.掌握传感器的组成框图(p2,图1.1)。 3.掌握传感器的静态性能和动态性能。 4.了解传感器的课程性质和课程任务。 5.了解传感器的分类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1.1 传感器的发展和作用 了解。 1.2 什么是传感器 传感器定义: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顾名思义,传感器的功能是一感二传,即感受被测信息,并传送出去。根据传感器的功能要求,它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 1.3 传感器的分类 1.根据被测物理量分类 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2.按工作原理分类 应变式、电压式、电容式、涡流式、差动变压器式等。 3.按能量的传递方式分类 有源的和无源的传感器。 1.4 传感器的性能和评价 1.4.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传感器的输入信号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非常缓慢时,所表现出来的输出响应特性,称静态响应特性。通常用来描述静态特性的指标有:

测量范围、精度、灵敏度、稳定性、非线性度、重复性、灵敏阈和分辨力、迟滞。 ? 稳定性 传感器的稳定性,一是指传感器测量输出值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即用所谓的稳定度表示;二是指在传感器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变化时而引起输出值的变化,即用影响量来表示。 ? 灵敏度 传感器灵敏度是表示传感器的输入增量与由它引起的输出增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更确切地说,灵敏度k等于传感器输出增量与被测量增量之比,是传感器在稳态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上各点的斜率。用公式表示为: ? 灵敏阈与分辨力 灵敏阈是指传感器能够区分出的最小读数变化量。 对模拟式仪表,当输入量连续变化时,输出量只做阶梯变化,则分辨力就是输出量的每个阶梯所代表的输入量的大小。对于数字式仪表,灵敏度阈就是分辨力,即仪表指示数字值的最后一位数字所代表的值。 从物理含义看,灵敏度是广义的增益,而灵敏度阈则是死区或不灵敏度。 ? 迟滞 传感器在正(输入量增大)反(输入量减小)行程中——输入特性曲线不重合的程度称为迟滞。 ? 线性度 传感器的输出——输入校准曲线与理论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与传感器满量程输出之比,称为该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或称“线性度”,也称“非线性度”。 1.4.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对于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只要输入量是时间的函数,则其输出量必将是时间的函数。研究动态特性的标准输入形式有三种,即正弦、阶跃和线性,而经常使用的是前两种。 ? 零阶传感器动态特性指标

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教案

电磁感应定律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的概念及不同。 2.了解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产生的原因。 3.能用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 由于引起磁通量的变化的原因不同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机理也不同,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磁场不变,导体运动引起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这种电动势称作动生电动势,另外一种是导体不动,由于磁场变化引起磁通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电动势称作感生电动势。 1.感应电场 19世纪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他的电磁场理论中指出,变化的磁场会在周围空间激发一种电场,我们把这种电场叫做感应电场。 静止的电荷激发的电场叫静电场,静电场的电场线是由正电荷发出,到负电荷终止,电场线不闭合,而感应电场是一种涡旋电场,电场线是封闭的,如图所示,如果空间存在闭合导体,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就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而产生感应电流,或者说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要点诠释:感应电场是产生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动势的原因,感应电场的方向也可以由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感应电场的方向相同。 2.感生电动势 (1)产生:磁场变化时会在空间激发电场,闭合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定向运动,产生感应电流,即产生了感应电动势。 (2)定义:由感生电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成为感生电动势。 (3)感生电场方向判断:右手螺旋定则。 3、感生电动势的产生 由感应电场使导体产生的电动势叫做感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在电路中的作用就是充当电源,其电路是内电路,当它和外电路连接后就会对外电路供电。 变化的磁场在闭合导体所在的空间产生电场,导体内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产生感应电流,或者说产生感应电动势。其中感应电场就相当于电源内部所谓的非静电力,对电荷产生作用。例如磁场变化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cos B E nS t ?θ?= . 知识点二、洛伦兹力与动生电动势 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该电动势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呢?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哪些因素有关?他是如何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 1、动生电动势

传感器原理教学大纲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传感器原理与应用/Operation principles of Sens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二、课程代码:08011309 三、课程类别:专业课 四、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是电子信息专业类研究信息采集问题的必修主干课。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非电信号的获取及转换方式,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和工程应用,使学生初步具备传感器技术的研究、设计、生产、工程应用的基础知识,了解工程、生产及科研中遇到的各种具体或特殊的传感与测试问题,为将来适应传感器的研究、开发及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合理选择和善于应用各种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学时/学分:48/3(含实验8学时) 六、先修课程:电路理论电子线路 七、适应专业: 电子、电子信息类 八、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 课堂教学 第一章概论 1、了解信息测量的基本知识,测量误差理论基础知识。 2、掌握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传感器的标定。 重点内容: 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教学难点: 二阶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及其分析方法。 第二章电阻应变传感器 1、了解应变片的结构和材料、电阻应变片的工作特性及参数 2、理解应变式力传感器、应变式压力传感器、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应用 3、掌握电阻应变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电阻应变传感器测量电桥的分析方法及应用 电阻应变传感器的温度误差及线性补偿办法。 重点内容: 电阻应变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差动电桥的概念、测量电桥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

电阻应变传感器测量电桥的分析方法、电阻应变传感器的温度误差及补偿办法,应变测量电桥性能的提高。 第三章电感传感器 1、了解差动变压器零点残余电压消除方法、差动变压器外补偿电路、差动整流电 路,电感型传感器的应用。 2、掌握电感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及特点,掌握电感型传感器的工作特性分 析方法,带相敏整流测量电桥的工作原理。 重点内容: 电感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及特点,主要工作特性及测量电路分析方法,带相敏整流测量电桥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电感型传感器测量电路分析方法、带相敏整流测量电桥的工作原理。 第四章电容传感器 1、了解差动脉冲调宽电路的工作原理,电容传感器的应用及在应用中正确处理所 遇到的问题。 2、掌握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及特点,差动电容传感器的概念,掌握电容 传感器主要工作特性及分析方法 重点内容: 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点、主要工作特性及配用的测量电路,如何在实际工程测量中正确合理的选择电容传感器。 教学难点: 电容传感器测量电路的分析及(变间隙式)差动电容传感器测量电桥输出电压的计算、测量误差的分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第五章热电传感器 1、了解热电偶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冷端补偿及测温电路热,电感传感器的基 本应用。 2、掌握金属热电阻、半导体热敏电阻工作原理及特性,温敏二级管、温敏晶体管 及集成温度传感器的测温原理,掌握热电传感器的基本应用。 重点内容: 半导体热敏电阻、集成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工作特性、测量电路,温度传感器的典型工程应用。 教学难点: 热电传感器测量电路的分析方法及测量误差分析。 第六章压电传感器 1、了解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压电传感器的基本应用。 2、掌握压电传感器工作原理、压电传感器的组成及其测量电路。 重点内容: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

项目一 传感器误差与特性分析 任务1 检测结果的数据整理 1.1.1 测量与测量方法 1.检测 2.测量方法 (1)电测法和非电测法 (2)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3)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 (4)接触性测量和非接触性测量 (5)模拟式测量和数字式测量 1.1.2 测量误差及其表示方法 测量误差:测量值与其真值之间的差值 例:某温度计的量程范围为0-500oC ,校验时该表的最大绝对误差为6oC ,试确定其精度等级? 查表1.1,精度等级应定为1.5级 任务1: 现有0.5级的0~300oC 和1.0级0~100oC 的两个温度计,欲测量80oC 的温度,试问选用哪一个温度计好?为什么?在选用仪器时应考虑哪些方面? 实施: 0.5级的0~300oC 的温度计测量时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用其测量80oC 可能出现的最大示值相对误差为: ?? ? ? ? ???? ?引用误差示值(标称)相对误差实际相对误差相对误差绝对误差x γγ%.21%100500 6 %100=?= ??= m m m A x γ5 .1)0300(%5.0111=-?==?m m m A x γ

1.0级的0~100oC 的温度计测量时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用其测量80oC 可能出现的最大示值相对误差为: 结论:选用1.0级的0~100oC 的温度计较好。选用仪器时,不能单纯追求精度,而是要兼顾精度和量程 1.1.3 测量误差的分类及来源 1.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 3.粗大误差(疏忽误差、过失误差) 4.缓变误差 任务2 传感器特性分析与传感器选用 1.2.1 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分类 1.2.2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指标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指标 1.精密度、准确度和精确度 2.稳定性 1 )0100(%.01222=-?==?m m m A x γ%25.1%10080 1 %10022=?= ??= x x m x γ?? ?动态特性 静态特性

光电传感器及应用教案.

学习情境(项目)5授课说明 学习领域名称:家电传感器应用授课教师:课程总学时: 72 项目5:节能灯与光电传感器学时数: 16 累计学时: 48 授课时间安排与执行记录 授课班级 智能家电授课地点 授课日期资讯7 10月6日1-4 节 家电产品控制 实训室 计划0.5 10月9日1-4 节 家电产品控制 实训室 决策0.5 家电产品控制 实训室 实施 6 家电产品控制 实训室 检查 1 家电产品控制 实训室 评估 1 家电产品控制 实训室 参考资料PPT、网络资源、节能灯控制电路 教学方法宏观:引导文法微观:见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光电式传感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2.光电式传感器特性 3.红外热释电传感器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4.红外热释电传感器特性 5.菲尼尔透镜工作原理及作用技能目标: 6.测量电路构成; 7.光敏电阻在节能灯智能控制中的作用 8.红外热释电传感器实际应用中的安装 9.光敏与红外热释电在节能灯控制策略 中的实施 态度目标: 10.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11.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12.提高质量、成本、安全、环保意识 重点: 13.红外热释电传感器特性 1.测量电路 2.光敏电阻的选用与电路设计 3.光敏与红外热释电在节能灯控制策略中的实施 难点: 1.各类光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光电式传感器的特性 3.菲尼尔透镜工作原理及作用 资讯:7学时(注:1学时=45 min,下同) 教学提纲主要内容教学资源及工具教学方法参考时间备注 1.目标描述下发设计任务书,描述项目学 习目标 实物展示、PPT 设计任务书 讲授法 演示法 15 min 下发引导文 2.布置任务1)交代项目任务 2)发放相关学习资料 PPT 讲授法 演示法 15 min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传感器及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课程描述: “传感器技术”是电子、机电与自动控制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的构成、传感器工作的有关定律、传感器的作用、传感器和现代检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其作用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生产实际中信息采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工业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知识目标:掌握主要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各种应用条件下传感器的选用原则和应用电路设计。 技能目标:独立分析、解决传感器方面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数据手册、厂商名录等获取和查阅传感器技术资料的能力。 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不断进行创新。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电阻式、电感式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霍尔式传感器,电流、电压传感器。 课程难点:各种传感器的温度误差与补偿,电容式传感器的屏蔽技术,光纤传感器的原理。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专业 学时数:80学时 二、教学目的与内容 1 传感器技术基础(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传感器技术”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大体内容,传感器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检测技术与传感器的定义、组成、作用和分类,了解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掌握传感器常用的技术指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作用 教学难点:传感器的技术指标 教学内容: 1)传感器简介 (1)传感器的定义

(2)传感器的组成与作用 2)传感器的分类 (1)按工作原理分 (2)按被测量分 (3)按输出信号性质分 3)传感器的特性及主要技术指标 (1)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2)主要技术指标 2 电阻式传感器(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组成和基本原理,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常用类型。掌握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形式、特点、应用方法和转换电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阻式传感器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1)电位器式传感器(2学时) (1)电位器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电位器式传感器的输出特性 (3)电位器式传感器的特性 (4)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 2)应变式传感器(2学时) (1)电阻应变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电阻应变片的特性 (3)测量电路 (4)温度误差与补偿 3)压阻式传感器(2学时) (1)压阻效应 (2)结构与特性 (3)固态压阻传感器测量电路 (4)温度补偿 3 变磁阻式传感器(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三种变磁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差分变压器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上述传感器将非电量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过程,了解三种变磁阻式传感器的特点、

人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9课《使用光敏传感器》教案

第9课《使用光敏传感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亮度传感器的功能,学会用亮度传感器获取亮度信息。学习使用变量百宝箱为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设置存储变量 2.能力目标:学会亮度传感器的检测,学会使用条件循环控制模块、永远循环控制模块。学会使用条件判断模块。学会在仿真环境下设置光源。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耐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传感器的功能,百宝箱设置变量的一般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传感器的功能,百宝箱设置变量的一般方法。 教学设计 本课是传感器学习的第一课,由于需要对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所以需要循环和条件判断知识的支持,由于本课包括存储传感器获得的信息需要通过百宝箱设置变量的操作,所以本课新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学难点也比较多。 本课通过传感器的检测引入“亮度检测”模块(传感器),通过亮度检测值的存储引入变量百宝箱,通过反复检测的需求引入“永远循环”控制模块。 通过“机器人追光”的活动要求,引入“条件循环”模块,即循环条件要满足“没有达到光源亮度”时循环的判断,若该条件不成立就退出循环。通过对左右亮度的比较判断,引入“条件判断”模块,即“左侧亮度小于或等于右侧亮度”时条件成立,机器人左转;否则机器人右转。 重点内容分析 (1)理解传感器的功能。传感器是机器人获取外界信息的装置,亮度传感器是学习的第一个传感器。 (2)理解循环控制中的永远循环是条件循环中循环条件永远成立时的特例。 (3)在对亮度变量设置时,要注意百宝箱设置变量的一般方法。 (4)传感器检测结果是通过“显示”模块显示的,其显示内容是传感器的检测值,所以要熟悉不同传感器的检测值的表达和意义。 教学补充 本课创作天地的参考程序与第10课中机器人绕月中的“入轨绕月”子程序类似。本课

(完整版)高中物理《传感器的应用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传感器的应用实验》教案转载 一、教材分析 本节继第三节介绍四种传感器的应用实例之后,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和调试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传感器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特性。 (2)、知道晶体三极管的放大特性。 (3)、掌握逻辑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和调试中,更为深入地认识传感器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以创新为主,实践为重的素质教育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难点:由门电路控制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理解较差,动手能力不好,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必要时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PPT课件,演示实验,讲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新课,初步把握实验原理及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课前准备好斯密特触发器或非门电路,二极管,三极管,蜂鸣器,滑线变阻器,热敏电阻,光敏电阻等材料用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传感器、光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了哪些具体的温度、光传感器?

学生思考后回答:电饭锅,测温仪,鼠标器,火灾报警器 这节课我们将结合简单逻辑电路中的知识学习由门电路以及传感器控制的电路问题。(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普通二极管和发光二极管 1、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 2、发光二极管除了具有单向导电性外,导电时还能发光,普通发光二极管使用磷化镓或磷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该类发光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压大于1.8V。 (2)晶体三极管 1、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 2、晶体三极管能够将微弱的信号放大,晶体三极管的三个极分别是发射极e,基极b和集电极c。 3、传感器输出的电流和电压很小,用一个三极管可以放大几十倍或几百倍,三极管的放大作用表现为基极b的电流对集电极c的电流起了控制作用。 (三)逻辑电路 逻辑门电路符号图包括与门,或门,非门, 1.与逻辑 对于与门电路,只要一个输入端输入为0,则输出端一定是0,只有当所有输入端输入都同为1时,输出才是1. 2.或逻辑 对于或门电路,只要一个输入端输入为1,则输出一定是1,反之,只有当所有输入端都为0时,输出端才是0. 3.非门电路 对于非门电路,当输入为0时,输出总是1,当输入为1时,输出反而是0,非门电路也称反相器。 4.斯密特电路: 斯密特触发器是特殊的非门电路,当加在它的输入端A的电压逐渐上升到某个值1.6V时,输出端Y会突然从高电平调到低电平0.25V,而当输入端A的电压下降到另一个值的时候0.8V,Y会从低电平跳到高电平3.4V。斯密特触发器可以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突变的数字信号。而这正是进行光控所需要的。 探究点二:应用实例 1、光控开关 电路组成:斯密特触发器,光敏电阻,发光二极管LED模仿路灯,滑线变阻器,定值电阻,电路如图所示。

新课标人教版3-2选修三6.4《传感器的应用实验》WORD教案1

第六章传感器 6. 4 传感器的应用实验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个实验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加深对传感器作用的体会,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体会传感器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通过动手组装和调试,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科学态 培养良好的度。 ★教学重点 1.了解斯密特触发器的工作特点,能够分析光控电路的工作原理。2.温度报警器的电路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光控电路和温度报警器电路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实验过程中用到的有关器材、元器件等,由实验室统一准备

★教学过程来源学科网ZXXK] (一)引入新课 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感器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走廊里的声、光控开关、温度报警器、孵小鸡用的恒温箱、路灯的自动控制、银行门口的自动门等,都用到了传感器.传感器的工作离不开电子电路,传感器只是把非电学量转换成电学量, 对电学量的放大,处理均是通过电子元件组成的电路来完成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动手组装光控开关或温度报警器。 (二)进行新课 实验1、光控开关 1 ?实验原理及知识准备 Y//十 LED 1 +5V 师:(投影)如图所示光控电路,用发光二极管LED模仿路灯,R G为光敏电阻,R i的 最大电阻为51 k Q , R2为330 k Q,试分析其工作原理. 生:白天,光强度较大,光敏电阻R G电阻值较小,加在斯密特触发器A端的电压较低,则输出端Y 输出高电平,发光二极管LED不导通;当天色暗到一定程度时,R G的阻值增大到一定值,斯密特触发器的输入端A的电压上升到某个值(1.6V),输出端Y突然从高电 平跳到低电平,则发光二极管LED导通发光(相当于路灯亮了),这样就达到了使路灯天明熄灭,天暗自动开启的目的. 师:要想在天更暗时路灯才会亮,应该把R i的阻值调大些还是调小些?为什么? 生:应该把R i的阻值调大些,这样要使斯密特触发器的输入端A电压达到某个值(如 1.6V,就需要R G的阻值达到更大,即天色更暗。。 师:用白炽灯模仿路灯,为何要用到继电器? 生:由于集成电路允许通过的电流较小,要用白 炽灯泡模仿路灯,就要使用继电器来启闭工作电路. 师:(投影)如图所示电磁继电器工作电路,图中虚线框内即为电磁继电器,D为动触点,E为静触 V ri . 'U Rg 低压控制电路

传感器的应用教案

第二节传感器的应用 浙江省天台育青中学许智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常见的传感器,了解传感器的应用 能进行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制作 能了解三极管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结合从而了解红外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热敏传感器、湿敏等的一般应用,进一步总结出传感器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创新意识,提高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分析:由于所教的学生对于控制及电子还是零接触零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安排也是从这点发出:首先从找传感器到认识传感器及其一些特性,再从符合学生思维的电路出发步步探索下去,最终能使学生理解传感器在生活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并能制作出简单的传感器应用模型。 二、教学重难点:能进行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制作 能了解并应能用三极管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学生分组练习探究、教师演示等 四、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观看《偷天陷井》电影片段从中找出相关的传感器并能简单理解这种传感器在电影起到什么作用? 新课过程: 活动一认一认:常见的传感器的认知 根据上节课上的内容与桌面上的传感器,同学们能认出哪些常见的传感器,电阻值是如何变化? 我们认识了那么多传感器,那如何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或国防中去呢,比如电影中的情节是怎么实现的呢? 教师展示电影出的红外线防盗,并讲解其工作原理,当红外线照射时其电阻较小电路被断路,当阻断时电阻变大电路导通(当然要么实现还要用到非常重要的电子原件,等会介绍)。当这模型除了防盗还有没有其它用处?

学生简单回答,教师小结,如课文P34页工业的的计数、检测空瓶,生活中自动门铃,商店自动门迎(会说你好欢迎光临)等等。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做一做这电子控制呢,当然我们要一步步来。 活动二用一用: 首先我们就在要认识到:有些同学会把传感器当普通开关一样将之串入电路中就行了?如下图 他们的理由是,当无光照里光敏传感器电阻非常大相当于断路,LED是不会发光,发有光照里光敏传感器电阻变小电路就导通,LED是就发光。但实际实验时光敏电阻直接接入电路是无法实现的这又是什么呢? 学生简单思考教师解释。 所以在实际应用时还要配上其它电子原件组成电路才能使用,常见的配合电子原件是三极管。 接下来我们就做一做根据下面的电路实验图操作并完成下面表格: 活动三扩一扩1: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传感器的电阻变化特点与三极管b极受高低电频特点分析制作出:1、水位检测控制器2、热敏传感器控制LED或(或蜂鸣器)3、利用光敏二极管制作出电影里的演示模型功能。 电路图如下:

通用技术《认识传感器》课件及其教案

通用技术《认识传感器》课件及其教案 选修 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 电子控制技术是一门运用电子电路实现信息或能量改变的技术。本模块提供了学习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系统的机会,以使学生接触和尝试解决更具有趣味、更富有价值的技术问题。 本模块由“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和“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四个主题组成。前面三个主题分别阐述电子控制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突出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第四个主题是将前三个主题组合成一个控制系统,并通过应用性设计,对“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内容进行应用、综合和拓展。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电子控制电路的构成,知道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及其在电子控制技术中的应用;学会设计和安装电子控制电路,能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电子控制的过程和可能发生的故障,并用试验的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典型实例,把重点放在电子控制电路的实际运用和改进上,强调综合运用系统和控制的方法,分析和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一) 传感器 【课程目标】 1.认识常见的传感器,能用多用电表检测传感器。 2.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及其应用。 【学习要求】 1.能认识常见传感器的实物外形和电路符号。 2.能使用多用电表检测光敏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等常见传感器。 3.知道传感器的作用和应用。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多种传感器实物,让学生从外形上认识常见的传感器。 2.在教学中,可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与传感器的对应类比,引入并认识传感器的特性。 3.在传感器的应用案例教学中,可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咨询、查阅产品说明书或有关的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各种传感器在生活、生产、军事等方面的应用,分析它在电子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如:热敏传感器可以在自动电饭锅、冰箱等电器中用来控制温度。 (二) 数字电路 【课程目标】 1.通过比较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了解数字信号的特性,知道数字信号的优点。 2.知道数字信号中“1”和“0”的意义,了解数字电路是一种能够方便地处理“1”和“0”两种状态的电路。 3.了解晶体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及其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 4.熟悉与门、或门和非门等三种基本逻辑门的电路符号及各自的逻辑关系,会填写它们的真值表,能画出波形图。 5.知道与非门、或非门的电路符号及各自的逻辑关系,会填写它们的真值表,能画出波形图。 6.知道常见的数字集成电路的类型,并能用数字集成电路安装简单的实用电路装置。 7.能够对数字电路进行简单的组合设计和制作,并进行试验。 【学习要求】 1.通过比较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了解数字信号的特性,知道数字信号中“1”和“0”

传感器技术和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课程代码:05008 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 学时:72 学分:4.5 制订人: 审核: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一、学习领域(课程)综述 (一)学习领域定位 “传感器技术”学习领域由岗位群的“电子产品技术支持岗位”行动领域转化而来,是构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框架教学计划的专业学习领域之一,其定位见表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机电化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完成项目的基本工作过程项目熟悉了解→方案设计→系统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软件和硬件的集成开发→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用户现场安装调试→项目竣工验收→用户指南、技术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编写与整理”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 (三)学习领域(课程)目标 1. 方法能力目标: 能对自已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感器的应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传感器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际应用课。目的是通过介绍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从而深刻体会物理知识是和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子秤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知道话筒的工作原理 3.知道电熨斗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学习传感器在生活实际中的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知识是和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电子秤、话筒、电熨斗工作原理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日光灯启动器 五.教学过程 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分为力传感器、声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这节课及下节课我们了解这几类传感器的几个应用实例。传感器的一般应用模式是 新课: 一.力传感器的应用——电子秤 常用的一种力传感器是由金属梁和应变片组成的。应变片是一种敏感元件,现多用半导体材料制成。如下图,应变片发生形变时其电阻随之发生变化,在恒定电流下,应变片是把形变(几何量)转换为电压(电学量)的元件。

在梁的自由端施加力F,则梁发生弯曲,上表面拉伸,下表面压缩,上表面应变片的电阻变大,下表面的电阻变小。F越大,弯曲形变越大,应变片的电阻变化就越大。如果让应变片中通过的电流恒定,那么上面的应变片两端电压变大,下面应变片两端电压变小。传感器把这两个电压的差值输出,力F越大,输出的电压差值越大。 二.声传感器的应用——话筒 话筒类型很多,如:动圈式话筒、电容式话筒、驻极体话筒。 1.动圈式话筒:结构如右图。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膜片 在声波下振动,使得与膜片相连的线圈中产生周期性变化的感 应电流。 2.电容式话筒:工作原理如右图。Q是绝缘支架,金 属膜片M和固定电极N形成一个电容器,M在声波作用 下振动,电容器的电容作周期性变化,电路中形成周期性变 化的电流,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做相应的周期性变化。于 是电阻R两端就输出了与声音变化规律相同的电压。 特点:保真度比动圈式话筒好。 3.驻极体话筒:工作原理与电容式话筒相似。 演示如右图。话筒的输出端经过隔直流电容器接到示波 器。轻敲音叉使其靠近话筒,观察荧光屏上的波形,再对 着话筒说话,比较其余音叉波形的区别。 特点: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便宜,灵敏度高,常用 在盒式录音机、声控玩具等便宜的家电上。 三.温度传感器的应用——电熨斗 演示如右图,常温下触点是分离的;温度升高,两种金属膨胀 性能不同,双金属片形状发生变化(如下图),使触点接触。把这个 启动器用作温控开关,可以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课程设置的目的及开课对象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学生的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对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与分析方法,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检测系统的基本概念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检测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开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本科生。 二、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10学时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念 传感器的组成、分类及发展动向,技术的定义及应用。 重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现场认识教学相结合。 (二)传感器的特性 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及其响; 重点: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的性质。 难点:工艺计算与平面布置;微机联网控制系统。 广度:本章主要讲述传感器特性的基础知识。 深度:主要讲述传感器的特性,不涉及复杂的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际操作。 (三)电阻式传感器 1.电位器式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其应用 2.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3.应变片式电阻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应用 重点:理解电位器式传感器、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它们的性能特点,了解其常用结构形式及应用。 难点:线性与非线性电位器的测量原理,应变片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有趣的超声波传感器教学设计郝劲峰样本

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 开展创新性活动品位创新高兴 《有趣超声波传感器》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五小学 郝劲峰

一、指引思想与理论根据 (一)指引思想 综合实践总目的是密切学生与生活联系,推动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整体结识与体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品质。 (二)理论根据 1. 坚持学生自主选取和积极参加,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实行要以学生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本,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积极性,勉励学生自主选取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面向学生完整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实行是面向学生完整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社会生活,增进学生与生活联系,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空间。 3. 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增进学习方式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实行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敢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受,规定学生超越单一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有趣超声波传感器》是我校自主开发机器人校本课程中四年级某些。本课共分为两学时,第一学时,学生学习结识超声波概念,理解超声波传感器测距原理,并可以使用超声波进行实际距离测量。本节课重点在与超声波在程序中应用,通过超声波等待模块使用来实现自动停车,机器人避障效果,让学生感受程序与传感器共用所带来神奇与乐趣。 2.知识背景: (1)声波:发声体产生振动在空气或其她物质中传播叫做声波。依照震动频率及人耳朵可以听到范畴分为次声波(震动频率20赫兹一下),声波(震动频率在20-0赫兹之间),超声波(震动频率在0赫兹以上)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教学大纲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7z8315 课程名称: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Senso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学分/学时:3/42 先修课程:主要有:物理、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元件、自动控制理论。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其目标是:提供了解、使用、分析和初步设计常用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及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为后续其他专业课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特点,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掌握信息获取范畴的广义理解;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实现方式与结构;了解传感器技术在国防工业和一般工业领域中的典型应用;同时使学生能够在自动化系统、智能化系统中正确应用常用的传感器技术。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主要讲授传感器的性能评估,目前在工业领域中常用的几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传感器的敏感元件的物理效应、变换原理、工作特性、主要结构、信号转换电路、误差及其补偿、合理应用等。同时本课程也重视对新型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的介绍。传感器结构设计、工艺及所用材料只作一般介绍。 本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传感器技术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共15个学时;第二部分是关于典型传感器的讨论,这是课程的重点,共21个学时;第三部分是关于近年来出现的新型传感器、应用示例的讨论,共6个学时。 教学的基本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单元教学任务。

五、教学安排及方式 第1章绪论(6学时,基本掌握,讲授为主) 1.1 传感器的作用与功能 1.2 传感器的分类 1.3 传感器技术的特点 1.4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1.5 与传感器技术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1.6 本教材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第2章传感器的特性(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2.1 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一般描述 2.2 传感器的静态标定 2.3 传感器的主要静态性能指标及其计算 第3章基本弹性敏感元件的力学特性(4学时,掌握,讲授为主) 3.1 概述 3.2 弹性敏感元件的基本特性 3.3 基本弹性敏感元件的力学特性 3.4 弹性敏感元件的材料 第4章电位器式传感器(1学时,掌握,讨论为主,讲授为辅) 4.1 概述 4.2 线绕式电位器的特性 4.3 非线性电位器 4.4 电位器的负载特性及负载误差 4.5 非线绕式电位器 4.6 典型的电位器式传感器 第5章应变式传感器(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5.1 应变式变换原理 5.2 金属应变片 5.3 应变片的动态响应特性 5.4 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5.5 电桥原理 5.6 典型的应变式传感器 第6章压阻式传感器(2.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 6.1 压阻式变换原理 6.2 典型的压阻式传感器 第7章热电式传感器(2.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7.1 概述 7.2 热电阻测温传感器 7.3 热电偶测温 7.4 半导体P-N结测温传感器

高中必修第三册物理《3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电磁感应现象。 2.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只要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教学难点】 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 教师: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是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线圈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生一起回顾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有关。 复习之后再次发问:这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唯一方法吗?通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现的,产生感应电流条件又有哪些? 二、新课教学 教师投影奥斯特实验,引出法拉第磁生电的理论。 (一)划时代的发现 1.奥斯特梦圆“电生磁” 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的自然哲学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20年4月终于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 2.法拉第心系“磁生电”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受到科学界的关注,促进了科学的发展。1821年英国《哲学年鉴》的主编约请戴维撰写一篇文章,评述奥斯特发现以来电磁学实验的理论发展概况。戴维把这一工作交给了法拉第。法拉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并开始转向电磁学的研究。他仔细地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现象,认为既然电流能产生磁,磁能否产生电呢?1822年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思想:“磁能转化成电”。他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起初,他试图用强磁铁靠近闭合导线或用强电流使另一闭合导线中产生电流,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失败了。经过历时十年的失败、再试验,直到1831年8月29日才取得成功。他接连又做了几十个这类实验。1831年11月24日的论文中,他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概括成五类:变化着的电流;变化着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场;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他指出:感应电流与原电流的变化有关,而不是与原电流本身有关。他将这一现象与导体上的静电感应类比,把它取名为“电磁感应”。为了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曾提出过“电张力”的概念。后来在考虑了电磁感应的各种情况后,认为可以把感应电流的产生归因于导体“切割磁力线”。在电磁感应现象发现二十年后,直到1851年才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经过大量实验后,他终于实现了“磁生电”的夙愿,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3.科拉顿的“失败” 1820年,奥斯特的磁效应发表后,在科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科学家想既然“电能生磁”,反过来“磁也能生电”。可以说,想实现“磁生电”是当时许多科学家的愿望,例如,安培、科拉顿等人都曾为之努力过,但是都失败了。在这个问题上,最遗憾的莫过于科拉顿。 1825年,科拉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磁铁插入连有灵敏电流计的螺旋线圈,来观察在线圈中是否有电流产生。但是在实验时,科拉顿为了排除磁铁移动时对灵敏电流计的影响,他通过很长的导线把接在螺旋线圈上的灵敏电流计放到另一间房里他想,反正产生的电流应该是“稳定”的(当时科学界都认为利用磁场产生的电应该是“稳定”的),插入磁铁后,如果有电流,跑到另一间房里观察也来得及就这样,科拉顿开始了实验。然而,无论他跑得多快,他看到的电流计指针都是指在“0”刻度的位置。科拉顿失败了。科拉顿的这个失败,是一个什么样的失败呢?后人有各种各样的议论。 有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失败”。因为科拉顿的实验装置设计得完全正确,如果磁铁磁性足够强,导线电阻不大,电流计十分灵敏,那么在科拉顿将磁铁插入螺旋线圈时,电流计的指针确实是摆动了的。也就是说,电磁感应的实验是成功了,只不过科拉顿没有看见,他跑得还是“太慢”,连电流计指针往回摆也没看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