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下人与自然第五课 环境友好型学校

四年下人与自然第五课  环境友好型学校
四年下人与自然第五课  环境友好型学校

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类自然和谐发展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年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多次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 一、自然的概念及人类的破坏 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而狭义的自然界则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人类要和自然和谐共存,指的是狭义的自然界。人类生存在地球,依靠自然界供给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食物、气温、大气等等,自然界就是人类的母亲。自然界赋予了人类生命和生存的条件,但是,人类现在的所作所为,却像是在糟蹋着自己的母亲,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母亲的给予的爱,却时刻伤害着自己亲爱的母亲! 看看那被造纸厂的废水污染了的江河,看看那被水泥厂的废气充斥着的空气,看看那被大肆虐杀的珍稀动物,看看那被大量砍伐的森林,看看那严重水土流失的土地,看看那“蜗居”在高楼大厦的小鸟,看看那吃了瘦肉精的猪,看看那镉超标的大米,看看那地震引发的核辐射事件……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场景,都是人类造成的!人类过度的开发和消耗,不断不断地加重了自然界的负担,自然界本身所拥有的自我更新能力,已远远不能承受人类的过度行为了!自然界和人类的矛盾,已日益突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天灾人祸”,而造成这个“天灾人祸”的大部分因素,就是人类自身!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及其措施 现在,意识到人类要和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全球出现了许多世界性的组织,大多都是围绕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其宗旨、主题的,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如工程技术方法、行政管理的方法、法律的手段、经济的手段、宣传教育的手段等,解决现实的或存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现在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一、土地遭到破坏;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四、森林面积的减少;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六、化学污染;七、混乱的城市化;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九、空气污染;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

葛剑雄: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葛剑雄:从环境变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大多数科学家预测未来变暖趋势时,也有科学家提出,地球已经到了小冰期的前叶。也就是说未来不是变暖,而是变冷。 气候变暖了吗 近年来,地球上好像很少有人不再关心环境问题。首先,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到底地球是不是会越来越热?会热到什么程度?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到底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的活动有什么关系? 曾经有报道说,上个世纪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个世纪。究竟情况怎么样?我觉得很难说。首先我们现在对过去气候变化的情况知道的非常有限。 迄今为止,全球最老的一个现代气候观测站建立的时间,不会超过200年。中国大多数地方都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才有气象站,并记录降水、气温等变化。所以我们讲一两千年前哪个地区的气候怎么样,并没有现成的、准确的数据,而只能依靠间接资料。 其次,气候变化是有周期的,有的周期比较短,比如十几年或几十年,这个规律比较容易把握。有的周期非常长,

比如300年,甚至更长。因此,就算根据目前已知的一些数据,我们还是很难判定气候变化的那根曲线是继续在上升,还是已经开始下降。 而且,全球大部分地方是海洋,还有很多是无人区,这些区域的气候资料匮乏。偏偏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对我们人类关系特别重大。比如南极,面积只有1400多万平方公里,但它上面的冰雪占了全球的70%,淡水资源占全球的90%。这个地方气候稍微有些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比一个北京或上海要大得多。 我们现在对人类活动观察比较多,但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还缺乏实质性进展,很多变化原因讲不清楚。正因为如此,当大多数科学家预测未来气候变暖趋势时,也有科学家提出,地球已经到了小冰期的前叶。也就是说。未来气候不是变暖,而是变冷。对于二氧化碳到底是不是全球变暖的因素,其实也有不同意见。美国到现在为止不愿意接受《京都协定书》,表面理由就是二氧化碳是“致暖因素”的证据不足。当然,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但是,如果撇开这些政治、经济、军事因素,“二氧化碳是‘致暖因素’”的这个结论,也未必百分百正确。 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来看一下。在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不止一次。比如甲骨文里多次提到“象”,也就是野象。而且,记载了象的活动。甲骨文大多是在今天

以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危机的全球化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仍然是哲学界的主流话题。人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它在人与自然交往的现实语境中生成,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存方式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也就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是和谐的。生态危机正是在人的生存方式基础上人与自然、入与人的交往活动的一种结果。因此,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人的生存方式中加以研究,从人的生存方式视角反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认识,从而在实践中改变不合理的生存方式,悉心料好、呵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的生存需要一系列物质生存要素,包括自然、社会、人以及技术和各种技术物品。在一定历史阶段,总有一种生存要素是最基本、最具决定性的,规定着那个历史阶段人生存的基本特征,我们把围绕决定性生存要素所构成的物质生存系统叫做人的生存方式,并用这一决定性生存要素来命名这一生存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自然生存与技术生存两种方式。不同的生存方式,对应着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早期的自然生存是原始自然生存,人类通过采集与狩猎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植物与动物。自然界提供什么,人类就利用什么。自然界有什么,人类就需要什么。 人类的需要只是对自然物的反映。在采集与狩猎的劳动过程中,人类总结和发展了种植和养殖技术,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进入到农业自然生存。在农业畜牧业生产中,动植物的生长主要是按遗传规律的自然生长,不能预先设计和控制,人只是为它们的自我生长提供较好的条件,人的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相反,由于不能正确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界充满了神秘感和敬畏,不得不依据自然的结构、功能和属性调整自己,通过顺应自然以求得生存。 在自然生存中,虽然应用了一些原始工具,但这些工具只是肢体功能的简单延伸且作用有限,人的生存主要依靠自身的自然条件(主要是体能,包括体力和身体技能)与自然界进行交往,人的根本属性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气候、食物、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的生活和命运。因此,自然生存是一种动物式的生存。…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积极存在物,他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且能用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在此过程中又创造新的需要,新的需要不仅有量的拓宽,而且有质的提高。此时,自然生存方式的局限性就充分暴露出来了,超越自然生存而去追求更高级的生存方式,成为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欧洲相继爆发了倡导人本主义的文艺复兴运动,宣传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以及提倡“天职”(劳动)观念的新教改革运动。这些思想解放运动,一方面在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制和摧残的过程中,把长久沉睡于上帝神性之中的人的物性猛然唤醒,形成了“物本人文主义”;另一方面又与欧洲特有的地理和历史条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资本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以资本追逐最大利润为驱动力,以物欲的满足为目的,以有效率的运作为原则,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奠基在功利性的基础上。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资本家发现通过把科学所发现的自然规律和知识运用于生产过程中,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成本,十分有利于资本增值,从而大力赞助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各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于是,各种技术不断被开发出来并出现无限进步的趋势,各种新工具、新机器相继被发明出来并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各式各样的技术物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奔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占据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位置。泉水般涌流出来的大量技术和技术物品,使人享受到物质殷实、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交往多样等众多好处,欲望得到空前满足,生存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于是,人类凭借技术的应用,使其从生存于天然自然界转向生存于人工自然界,开始了技术生存。技术生存就是一种运用技术手段改变自然以创造人工自然环境来满足人需要的生

环境学概论重要概念

环境本底值:在自然状况下,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值。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不致受害、自然环境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自净能力: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环境对进入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异化能力,称之。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复合体。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占据某一地区的某个种的个体总和(Friederich,1930)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是指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里各生物种群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所构成的组合结构单元。 营养阶食物网内从生物到生物的消费者阶梯。处于食物网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总和。 生态金字塔反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营养机能的锥体图解模式。 生态效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不同点上,能量之间的百分比率。特指某一营养级的能量输出和输入间的比率。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而后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 硝化作用——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氨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气库中。 生态农业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指的是一种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污染排放、甚至零污染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 城市化(urbanization)—通常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城市问题:当城市人口膨胀到一定程度,城市扩大到一定规模时,势必造成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挤、住房短缺、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生态条件恶化,并导致失业率增加和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现代城市社会弊病。 人口密度—单位面积空间内生存容纳的居民人口数 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 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集中的较大场所, 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空间地域综合体 城市生态系统 劳动力结构—劳动人口中不同职业劳动力所占比例,反映城市的经济特点和主要职能 智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部分,能反映城市的文化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并往往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前景 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在动态发展过程中, 自身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一种状态 城市容量在一定自然背景基础、生产力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下, 城市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生态城(ecopolis)—高效、和谐的理想人类居住环境: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物质、能量高效利用, 人与自然良性互动 城市环境问题由城市的发展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 人口环境容量也称为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随着生活水平的标准而异。 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自然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阈值。 水圈:海洋、陆地、大气中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相互作用又相互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出路_蔡晶晶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时期会发生性质上的巨大变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展开和不断解决的循环过程。 最初,人类刚刚从动物中分化出来,还没有把自己与外在事物以及意识中的产物区分开。人与自然是合而为一的,人类“只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与自然保 持一定的距离” ① 。由于这一时期地球上人口稀少,尽管人类群体采集或狩猎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但环境问题还不足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而此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并且发展缓慢,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十分微弱,因而人类只是消极适应自然,听天由命,处于“崇拜自然”的无能为力状态②。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既恐惧又依赖的关系。在恐惧和依赖的生存状态中,逐步形成了朴素的宗教神学自然观,“敬畏自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畜力的使用和金属犁的发明,使得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人类开始从事规模越来越大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们获得了稳定可靠的食物供应,人口开始迅速增长,这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环境趋于恶化。 例如,人口的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这会导致大面积森林和草 原遭到砍伐和焚毁,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③。可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由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积极主动地向自然界索取,人从受动性④转向主观能动性。但是从总体上讲,农业文明就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增强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自然受到深度的破坏不大,人与自然总体处在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带入了工业社会,18世纪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人类利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改造自然的能力,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猛增,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向自然界过度索取,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不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迅速激化。 这些不协调或矛盾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日益脆弱,资源消耗加剧,能源面临危机,等等。可以说,人类在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立,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状态,直接威胁到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 (一)错误的自然观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文化倡导的是 “征服自然”、“人定胜天”,并且错误地认为“自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此时新发明的收稿日期:2010-04-27 作者简介:蔡晶晶(1986-),女,陕西镇安县人,陕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出路 蔡 晶晶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虽然人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自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却一步步的走向恶化和衰退的地步。面对环境污染、酸雨、臭氧破坏、水土流失等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人与自然环境恶化的原因,找出解决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出路,使得人和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从演进中观察人与自然恶化的原因,从中探讨出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自然观;发展观;消费观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1)02-008-03 第29卷第2期Vol.29,No.2西安社会科学Xi'an Social Science 2011年4月Apr.,2011 8··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依赖走向对立,从改变环境到破坏环境,从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抑制了人类的发展。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处 前言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 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各国执政党面临的共性问题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不断积累,来自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逐渐成为各国执政当局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实际上已经发展成社会政治问题,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与政党政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政党执政都无法回避人与环境如何相处的问题。 第一,“绿色政治”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政党结构,也使环境保护问题进入主流政治。绿党是一支以保护环境、扩大民主、维护人类和平为主要目标的新兴政治力量。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党组织——新西兰价值党出现。之后,绿党的势力在各国尤其是西欧迅速发展,并相继进入地方、国家及欧洲各级议会,成为重要的执政党、参政党。目前,绿党已遍及世界五大洲,全球大约有70多个绿党组织。在绿党的推动下,生态优先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世界各国深入人心,一些主流政党也进行理论创新,德国社民党、英国工党等老牌执政党纷纷将“绿色政治”的理念写入党纲,英国保守党政府等一些右翼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新的环境保护条例。“绿色政治”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最终摆脱边缘地位,走入了主流政治。 第二,环境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执政党均注重维护自己环境利益。目前来看,各国执政党公认的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有四类:一是资源稀缺造成的冲突与不稳定,如石油和水是引发诸多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在中东、非洲、西亚和南亚,水资源已成为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二是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而引发的社会动乱,如在非洲和亚洲多个国家由于环境恶化、食物短缺产生了大量“环境难民”,并引起局部动荡和社会不稳定;三是跨界污染和危害转移引起的国际纠纷和冲突;四是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间货物与人员流动带来的生物、基因威胁,诸如疯牛病、禽流感和SARS等病毒和疫病的蔓延很难控制,往往带来全球性的恐慌。 第三,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已经成为影响执政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美共和党政府因退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而遭到强烈批评。欧盟各国执政当局率先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0%的量化目标,并迫使在气候问题上一直不甚积极的美共和党政府在G8峰会上做出一些妥协。虽然西方发达国家是输出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但这些国家的执政党一直都积极争取在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攻击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政策。 二、各国执政当局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主要做法 第一,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瑞典、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的执政当局最早呼吁从全球高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问题。1972年瑞典执政当局主动承办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在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呼吁“人类业已到了必须在全世界一致行动,共同对环境问题采取更审慎处理的历史转折点”。2003年,在许多

人与自然环境学

老师:你好! 您真的太好了,太伟大了!上次我要你帮我设法解决别人欠我钱的事,你起卦后告诉我,要我在家客厅的正南方放一瓷羊,北方放一瓷牛,西方墙上挂一只圆钟,我在下午四点多钟将羊放上,钟挂好了,牛一下子买不到就没放。当晚8 奌多钟,我姐夫打电活来,说要还我三万元钱,叫我明天过去拿。我姐夫欠我六万元钱,有七、八年时间,我从未找他要还过钱。这次他竟主动要还我钱,眞奇怪,老师真是太伟大了,调理真是立竿见影!两天后,我买到一条瓷牛按嘱放上,到10 月28 日,我姐夫又打来电话,要我银行帐号,再次要将欠我的最后3 万元还掉,他所欠我的六万元饯不要我开口讨债,他主动全部还清完毕。老师,我从心底服您了,真是不可想象,你太神了!我真不知应该怎样感谢您! 广东澄海学员李会民 谢天谢地,黄老师总算从怀化的边远小县新晃举家搬迁到了湖南省的浏阳县,这个县是全国百强县之一,靠近长沙、株洲、湘潭。无论是从历史人文的角度,还是从现代人文的角度,这里都称得上是风水宝地。黄老师搬家到这里,无疑会使《易魂》在原有的得天时及人和的基础上,再次得到地利,我们有理由相信,黄老师将和所有喜欢《易魂》的易学爱好者一道,将中国的《易魂》品牌做大做强,从易学的角度把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我们从网上得到黄老师搬家的消息,几个好友相邀,在11 月12 日去向黄老师祝贺乔迁之喜。小车跑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到了美丽的浏阳县城。黄老师正优雅地抱着宠物小白狗,在门口等着我们。互相握手致意,黄老师把我们带进装修不豪华但是很大气、不花哨但是很舒服的大厅里。在喝茶的同时,我很注意地观察着房间每个方位每件物品的摆设,感受一下老师住宅风水的气场能量。 喝完茶,黄老师带我们一一参观他的每个房间,并从《易魂》自然环境学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就这样,很快地过了一个小时,我们也听了一堂生动地《自然环境学》的精华课。可惜时间有限,要不然,我们听一天、两天都会倍感惊奇、倍感新鲜,我们一边听着,一边希望黄老师早日把《人与自然环境学》专著出版发行。黄老

人与自然环境学(五)

调和夫妻矛盾 作者:济南马成年|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750 | 更新时间:2006-4-18 黄老师按语: 马成年同学这两例写的较好,大家认真品味,反复体会,悟通了也就得道,得道即得到。文章中的某些调理措施可以还作进一步较合理的更好处理,效果会更好,大家去动脑想一想,在此我不评说了。 风水调理一定要与时偕行合拍,有鲜明时代性,当你明易理精五行,知卦象,知“物物皆太极”,乾坤操持我一掌中时,万物均为人所生,所有,所用,一切顺手拈来,如济癫一样用手往身上搓一下,拿出来的都是良药。神农尝百草,百草皆药!最上乘易者不是为易所玩,而是人去玩易!本次山东易学大会上竟有风水专家在讲台上大言:“调风水少说也要一个月,至少也要半个月才能见效,谁说立马见效那是骗人的。”我听了心中暗笑,这种人连“立竿见影”的词都不懂,也许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个词句。历来有这种事存在才有这种说法,他可能根本不知传统风水“寅葬卯发”的说法,也许他本事并不佳才说此法为自我开脱。凡经我调整的风水,五气理顺后,都立马感觉到良好氛围,效应产生。大家看看马成年同学此文,他不是做到了“立竿见影”吗?大家掌握了,造福社会和百姓,《易魂》也就实规了“还易于民”的宏愿了。 2006 年3 月28 日 调和夫妻矛盾 济南马成年 一 .断解《鼎》之《蛊》卦 ,调和夫妻矛盾 2005 年 12 月 26 日中午 , 有一男青年请求预测指导 , 我根据求测时间起卦得《鼎》之《蛊》卦 . 断曰: ⑴.发生夫妻打架之事(《鼎》 有折足之象,在家庭中又指电器,家具),遇《鼎》卦 则有损伤家具之兆.夫妻吵架,还可这样在卦中识别。主卦《鼎》之综卦为《泽火革》 卦,互卦《泽天 》 为大兑卦所示。家具受损 : 除《鼎》 卦为折足外。另可从互综《垢》卦 看出。因巽 下面两阴爻为家具的脚,受乾克,为损。变卦中艮卦 为柜子,巽木 为桌椅,相克,表明摔家具,或家具相互碰击。互大兑 为大的缺损。 ⑵.打架的原因是女方受蛊惑 : 之卦《蛊》 为蛊惑也,受蛊惑 而打仗,闹矛盾由主卦《鼎》 得知,巽 为体,为男 ( 求测者为男士 ) 为入,

人与自然环境学《易魂》风水学浅谈

《易魂》风水学浅谈 风水学是一门极其深奥而简单的学科,由于它无限的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古今中外倍受人们重视,众多的《易学》爱好者们,以学习和研究它,作为理想和追求。然而,中国有关《风水》的学说、著作太多,众说不一,更有甚者,故弄玄虚、画蛇添足,致使虔诚的学者们不知相信那家理论,茫然失措,无从着手。我参加《易魂》学习,又赴承德参加了黄鉴老师的《易魂----时空网络学》面授班,黄老师在班上着重讲了《易魂----人与自然环境学》即“八卦形象风水学”,使我对新的风水学观有了崭新的认识。 我们的祖先“上观日月星辰,下堪地理河山”,不断总结和积累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经过无数的先哲圣贤们的感悟和实践,早已为我们写好了一部完整的《风水》文化理论宝典,它就是《易经》、《八卦》,这才是真正的、真实的、无可质疑的《风水》理论巨著。 《易经》已经将“八卦”(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个方位)论述的一清二楚。例如:“震卦”,在家庭成员中,它代表着长男;在人体方面,它代表四肢;在五脏六腑方面,它代表肝胆,等等。“震卦”好,长男好,四肢健全,肝胆好,反之它所代表的各些事项也不怎么样。 对于《易经》、《八卦》的理解,各有不同,真是深者知其深,浅者知其浅。各门派各不相同,有的只重视“以门为中心”,有的只以“大运为着眼点”,有的死板教条,照本宣科。难道一个定向,一期大运,每个流年就能改变八卦含义吗?例如“乾卦”,在人体方面,象征人头,在国家方面,象征首脑机关,在家庭方面,象征家长,我们不能根据门向变化、大运轮转、流年兴衰,就随随便便把乾卦贬低吧,要是那样岂不就象傻子一般不知天高地厚了吗? 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其实“八卦”就是一个家庭,有老父、老母、长男、中男、少男、长女、中女、少女,“八卦”代表着家庭中的每一成员;“八卦”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体,有头、五脏六腑、肢体。“八卦”的每一卦代表着五腑六腑中的每个部位;“八卦”就象一个工厂,有生产、加工、销售、金融、材料、计划、领导、供给,样样都很重要。请不要随意贬低任何一个部门,也不要随意抬高一个部门,要设法让每个部门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相互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然而,人类在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带给地球家园。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日渐强大,人类环境的破坏变得日益严重,人地关系矛盾加剧,现已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不能徘徊在无知和狂妄之间对大自然苛求无休。我们既不是大自然的奴仆也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的行为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逐步构建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新型伙伴关系—人地伙伴论。让我们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认识和解决好环境问题,永远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形成与演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无休止的“征服”自然和“索取”资源,以掠夺性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大自然向人类亮出了“红灯”。 我们无法阻止前人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就像后人也无法阻止我们去犯同样的错误。如果我们不能阻止当代人自毁家园的愚蠢行为,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无资源可用,无立足之地! 人类已经警醒,世界正在行动。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青山留给大地,把洁净留给天空,把绿荫留给小鸟,把沃土留给子孙……让我们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求得永续发展。 当我们陶醉于人类创造的现代文明,庆贺“征服”大自然伟大胜利的时候,各种有形、无形的环境污染正从四面八方悄悄袭来:工业“三废”污染、化肥和农药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恼人的噪声污染、眩目的光污染、“无形杀手”电磁波污染……毒害着我们健康的肌体,破坏着我们美好的家园。 生存还是灭亡?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觉醒吧!人们,勇敢的直面环境污染带来的生存危机。行动起来吧!人们,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仰望星空,茫茫宇宙,目前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放眼全球,人口爆炸、森林锐减、水源污染、土地退化…… 我们难以恢复地球往日的洁净。然而,重新营造一个美好的生存世界又是何等艰难。 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于环境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污染物排放和治理污染源。然而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污染问题,仅仅采取工程技术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问题。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危机的全球化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仍然是哲学界的主流话题。人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它在人与自然交往的现实语境中生成,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存方式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也就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是和谐的。生态危机正是在人的生存方式基础上人与自然、入与人的交往活动的一种结果。因此,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人的生存方式中加以 研究,从人的生存方式视角反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认识,从而在实践中改变不合理的生存方式,悉心料好、呵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的生存需要一系列物质生存要素,包括自然、社会、人以及技术和各种技术物品。在一定历史阶段,总有一种生存要素是最基本、最具决定性的,规定着那个历史阶段人生存的基本特征,我们把围绕决定性生存要素所构成的物质生存系统叫做人的生存方式,并用这一决定性生存要素来命名这一生存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人类经历了自然生存与技术生存两种方式。不同的生存方式,对应着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早期的自然生存是原始自然生存,人类通过采集与狩猎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植物与动物。自然界提供什么,人类就利用什么。自然界有什么,人类就需要什么。 人类的需要只是对自然物的反映。在采集与狩猎的劳动过程中,人类总结和发展了种植和养殖技术,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进入到农业自然生存。在农业畜牧业生产中,动植物的生长主要是按遗传规律的自然生长,不能预先设计和控制,人只是为它们的自我生长提供较好的条件,人的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相反,由于不能正确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界充满了神秘感和敬畏,不得不依据自然的结构、功能和属性调整自己,通过顺应自然以求得生存。 在自然生存中,虽然应用了一些原始工具,但这些工具只是肢体功能的简单延伸且作用有限,人的生存主要依靠自身的自然条件(主要是体能,包括体力和身体技能)与自然界进行交往,人的根本属性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气候、食物、

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文明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集合,渗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不断尝试着改变生态环境,创造出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而生态环境也不断影响着人类,不同地方的人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一切都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赖。现如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自然不断增加的需求,使生态环境产生了超负荷的运转,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温室效应,都警示着人们应该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人类应该怎么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我们应该更多地和自然界沟通,学会去爱护、保护它们,正确处理好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从生态学角度看,人类走出以畏惧自然、顺从自然、崇拜自然、依靠自然为标志的农业文明后,进入以大力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并力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为特点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尤其是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人类将步入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生态文明。从目前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意识等状况来看,人类正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界为可控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虽然在这一时期人类的智慧得到了强化,文明得到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开始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用养结合,使地力常新,形成了初步的保护自然资源、注重生态平衡、反对“竭泽而渔”、“樊数而田”的生态意识,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森林、草地被破坏,或被开拓为新的耕地或居住地。但此时人类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对自然界尚未造成质的破坏,自然界能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自我修复。因此,农业文明仍属于绿色文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仍是协调的。 在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界成了严重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人类在很多地方努力超脱对大自然的依附,开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工业社会在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农业文明时期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使自然界承受着来自于人类的巨大压力,其程度越来越超出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进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发展至此,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我们需要更加清楚现在工业社会时期生态环境的现状:一是全球范围内逐渐蔓延的生态环境恶化,如森林被乱砍滥伐、外来生物入侵、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消失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失衡使人类社会陷入空前的困境。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互不冲突的,是可以平等共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应该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源泉,人需要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就不可能脱离、跳出自然界而单独存在。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无限地索取自然资源和肆意破坏自然生

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课稿

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 摘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人的思想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身体素质的好坏、智力素质的高低和性格的类型,从而通过这些因素作用于人的思想。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人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自然环境;思想;影响 人类生活的环境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自然环境提供人类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源泉。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变化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然而理论界长期重视社会环境的研究,而忽视自然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这一点必须引起学者足够重视。 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人的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研究自然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对人思想影响的有利因素,规避其消极因素,借助自然环境中丰富有益的教育资源,加强对人思想的引导和教育。 一、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理论 1、自然环境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自然一词的解释为:“自然界;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表示理所当然”1;对环境一词的解释:“周围的地方;周围的情况和条件”2。自然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自然环境就是指围绕人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矿藏、地理位置等;广义的自然环境指除了人类社会之外的各种自然因素组成的系统。自然环境是形成社会环境的基础,自然环境的水平和状况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环境的水平和状况,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人的思想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本为主要从广义上的自然环境来探讨其对人的思想的影响,而笔者本文所述的人的思想,既包括单个人的思想也包括作为群体的集体思想,如一个民族的思想、一个国家的思想等。 2、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 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归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得知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人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人对自然的改造、人对自然的征服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四个阶段。在远古时代,科学技术知识匮乏,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界知之甚少,人类对自然界充满恐惧和崇拜。随着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从自然界中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和生产资料,人类逐渐从依附自然变为对自然的控制。在人对自然的征服阶段,人类对自然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此时人类对自然改造和征服能力大大增强,但环境问题已引起一些人的关注。到了现代,环境危机深刻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延续,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增补本,第1668页.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增补本,第550页.

2021届高考英语一轮复习第四部分话题晨背主题三人与自然Topic16世界与环境学案人教版.doc

主题三|人与自然 Topic 16世界与环境 话题词汇·循环识记 Tips:请在没有记牢的单词前的方框内画“√”,以便下次着重记忆。 第?组 □1.atmosphere n.大气;气氛 □2.challenge n.& vt.挑战(性) challenging adj.具有挑战性的 □3.circumstance n.情况;形势;环境 □4.consequence n.结果;后果 □5.conservation n.保存;(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 □6.create vt.创造;造成 creature n.生物;动物 □7.damage n.& vt.毁坏;损害 □8.decline v.减少;下降;衰退;谢绝 □9.decorate vt.装饰……;修饰…… decoration n.装饰;修饰 □10.decrease v.减少;减小;降低 再次背诵时间:____月____日 第?组 □11.deliberately adv.故意;蓄意;存心 □12.disappearance n.消失 □13.destroy vt.破坏;毁坏 □14.disappoint vt.使失望 disappointment n.失望;沮丧 □15.effort n.努力;艰难的尝试 □16.environment n.环境 □17.expectation n.预料;期望 □18.extinction n.灭绝 □19.forbid vt.禁止;不许 □20.harmony n.和谐 再次背诵时间:____月____日 第?组 □21.influence n.影响

□22.material n.原料;材料 □23.natural adj.自然的 nature n.自然;性质;种类 □24.noisy adj.喧闹的;嘈杂的 □25.overlook vt.忽略;眺望 □26.permission n.允许;许可;同意 permit vt.许可;允许n.许可证 □27.pollute vt.污染 pollution n.污染 □28.preserve vt.保护;保留;保存 □29.prevent vt.防止;预防 □30.proper adj.恰当的;合适的 properly adv.适当地 再次背诵时间:____月____日 第?组 □31.protect vt.保护 protection n.保护 □32.punish vt.惩罚;处罚 punishment n.惩罚 □33.purpose n.目的;意图 □34.radiation n.放射物;辐射 □35.recycle vt.回收;再循环 □36.responsibility n.责任;负责 □37.rubbish n.垃圾;废物 □38.severe adj.严重的;严厉的 □39.situation n.形势;局面 □40.smell v.嗅;闻到;发气味n.气味 smelly adj.有臭味的;发出臭味的 再次背诵时间:____月____日 第?组 □41.species n.物种 □42.suffer vi.受苦;遭受 □43.surround vt.围绕;包围 surrounding adj.周围的

浅谈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浅谈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科技信息SCIENCE INFORMATION 2007年第7期●科浅谈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刘经纬倪慧(东北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任何文明的兴起与衰落都与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关。本文主要从文明形成、衰退与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论证以上观点。告诫人类,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才会持续发展,人类文明才会延续。 关键词:环境;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 翻阅人类文明史册,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适宜的自然环境促生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而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文明的衰退。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实质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历史。只有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文明才会源远流长。 一、文明形成与环境的关系考察人类文明起源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何人类文明的产生都是从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开始,并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演进。可以说,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关于人类文明的形成有着不同的诠释。来自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观点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农业社会。因为农业社会需要农耕体系,需要食物来源,需要生物多样性。所有这些必定要求人们选择能够满足条件的地理环境用以定居,从而开始形成人类的文化和文明。而能开始文化和文明的

地方一定是自然地理条件俱佳,自然环境良好的地方。若不具备这些,人类不会定居于此,文化不能形成,文明不可能产生[1]”。 回首诞生于农业社会的“四大文明”,其文明的诞生地都曾拥有共同的特征:都处于河流流域,河流流域周围遍布茂密的森林,湿润的气候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宽阔肥沃的土地承载力极高,易于人口的繁殖。 这样,人类定居于此,文明得以形成和繁衍。“四大文明”的形成印证了生态环境科学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起源是以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并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果。一旦离开自然环境或者破坏自然环境,人类文明则会衰退、消失。人类文明可以依赖良好的自然环境而形成,同样也会因自然环境的退化而面临危机,甚至消失。如果说自然环境是形成人类文明的主导性因素,那么人类则是塑造自然环境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实质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历史。 二、文明衰退与环境的关系 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反映人类文明的兴起与衰落。人作用于环境的强度一定要适度,一旦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文明必然衰退。古代“四大文明”中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都是由于文明诞生地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进而导致文明衰退。 同样,工业革命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资源枯竭、大气污染、土地沙化、森林危机、生物灭绝、酸雨污染等等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不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