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活动课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活动课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活动课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活动课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活动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相关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使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经理整理和复习活动,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及创新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集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所学的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

2.自制小旗、两张一样大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计算准确率低的现状,每天课前练习一些

口算,以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同时也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每天上课一样,我们先来一盘开胃小菜,活跃一下思维,同时也能够提升我们的计算准确率。大家准备好了吗?(课件出示)

1.4×0.3 0.62 3.14×202 9.6÷1.6

18-3.25-6.75 9π 1.256÷3.14÷2 7÷1.4

2.知识回顾。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基础知识实行回忆、整理,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和语言表达的水平,同时也为本节课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大家的思维活跃起来了,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已经学完了,那我们现在回忆一下,关于圆柱,大家都学到了什么?能够同桌、前后桌交流。

指名汇报。

3.揭示课题。

大家说的很不错,今天我们就准备上一节圆柱表面积、体积复习活动课。老师设置了一些实际问题,就是要检测一下大家做的有没有说得好,大家有信心吗?

二、基础练习。

1.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针对六年级学生上课不擅表现的现状,我设置红队、蓝队比赛pk的环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荣誉感。)

老师这儿有一把带有魔力的剪刀,将同学们分成了两个团队。第一、二组合成蓝队,第三、四组合成黄队。本节课你们将一起动脑、一起合作,摘取更多的智慧之星。(在黑板上贴星星)那先振奋一下士气,一、二组同学齐喊口号:蓝队蓝队,加油加油。三、四组同学齐喊口号:黄队黄队,必胜必胜!

3.基础练习。(课件出示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知识的练习,巩固基本技能,同时也为下面灵活使用公式解决圆柱的表面积、体积打下基础。)

只列式不计算,分别表示下列各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先说清楚所要使用的公式,再列式,可得2颗星。)

(1)底面半径5厘米,高20厘米。

S=2πr2+2πrh=2×3.14×52+2×3.14×5×20

V=Sh=πr2h=3.14×52×20

(2)底面直径4分米,高5分米。

S=2π(d÷2)2+πdh=2×3.14×(4÷2)2+3.14×4×5

V=Sh=π(d÷2)2h=3.14×(4÷2)2×5

(3)底面积12.56平方米,高10分米。

10分米=1米V=Sh=12.56×1

强调:要注意统一单位!

三、深化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直观演示、讨论、想象中,从现实生活的物

品抽象出数学模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看来,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为了给大家增加难度,老师还特意请来几张神奇的图形来帮忙。

(1)正方形变化。

(拿出自制小旗)这是一面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旗子,若绕旗杆转动一周,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那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分配任务:蓝队---表面积;黄队----体积。

派代表上台板演,作对加2颗星,讲解清楚再加2颗星。

S=2πr2+2πrh

=2 ×3.14×102+2×3.14×10×10

=628+628

=1256(平方厘米)

V=πr2h

=3.14×102×10

=3140(立方厘米)

(2)长方形变化。

现在老师手上拿着一张长56.52厘米,宽37.68厘米的长方形纸,谁会将它围成一个圆柱。再有其他围法吗?那这两种围法围成的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分别相同吗?为什么?(课件出示)

分配任务:蓝队---体积;黄队---表面积。

每个团队又可六人围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大家能够观察,能够推理,还能够计算,一会上台讲解,讲解清楚可加3颗星。

指名上台汇报。

(3)圆柱在生活中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学会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并解决问题的习惯。)

刚刚我们分别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变化出了三个不同的圆柱体,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圆柱又能够发生哪些变化?指名回答,对了加1颗星。(课件出示题目。)

做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圆柱形柱子的占地面积指的是?()

如果要粉刷它们呢?()

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的面积指的是?()

做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铁皮。()

做1个圆柱形茶叶筒需要多少纸板。()

给圆柱形水池的四周和底面抹水泥。()

圆柱形水池可蓄多少吨水。()

四、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区分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等易混淆的知识,同时感受所学的知识并不限于解决课堂上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有

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其实生活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课件出示题目)

(这次不分配任务,谁会讲解就能够上台,思路清晰、讲解清楚加6颗星。)

1.一根圆柱形木材长20分米,把它截成4个相等的小圆柱,表面积就增加了18.84平方分米。截后每段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请自告奋勇的学生上台讲解。

18.84÷6=3.14(平方分米)

20÷4=5(分米)

3.14×5=15.7(立方分米)

答:截后每段圆柱的体积是15.7立方分米。

学生点评、打分。

2.李师傅把一根高1米的圆柱形木料,沿底面直径平均分成两部分,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8平方米。求这根木料原来的表面积。

请自告奋勇的学生上台讲解。

底面直径: 8 ÷2 ÷1=4 (m)

圆柱的表面积: 2 × 3.14×(4÷2)2+3.14×4×1

=25.12+12.56

=37.68(平方米)

答:这根木料原来的表面积是37.68平方米。

学生点评、打分。

五、评分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反思中持续提升,在鼓励表扬中持续进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持续增强,从而推动学生持续向更高层次发展。)

图形的变化奥妙无穷,但是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却是有法可循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一定能灵活解决各类问题。

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揭晓比赛结果。

本节课大家表现的很不错,就让我们一起伸出大拇指鼓励一下自己吧: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

六、作业布置。

练习一的第4题和第11题。

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是六年级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点,本节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习完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和体积计算方法后的一节练习课,旨在通过练习,让学生区别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熟练的使用公式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中我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所学知识,相信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分团队比赛pk,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我在设置练习题时,螺旋上升、层层递进,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

实际问题。从基础的技能开始训练;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我再实行深化练习,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再次是变式练习,进一步区分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等易混淆的知识。这样的好处是注重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同学都得到了发展。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理解,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非常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也学得非常轻松愉快,而且学生参与意识非常浓、参与面也较广,很多学习较差的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而且能够很清楚的、很准确地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高兴!

不足之处是:学生过于依赖于观察实物和直观图形,这样对于学生空间思维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远远不够。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观察和想象相结合,以发展学生数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也会持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持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也使自己的课堂向高效课堂持续靠拢!

附个人简介:

张焕焕,女,1983年7月出生,汉族,小学数学二级教师。2001年7月毕业于铜川师范,2001年12月参加工作,本科文凭。201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工作以来,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教学上,刻苦钻研,撰写的《组织数学活动,伸展儿童灵性》荣获陕西省小学学科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培养学生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优势》,荣获铜川市远程教育应用成果评选活动一

等奖;《促动学困生学习策略》,在陕西省首届小学课堂教学创新评优活动中,荣获论文类二等奖;《数字的用处》,在陕西省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教学设计类一等奖;《交通与数学》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在全市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和学术成果评选中,荣获二等奖。我所执教的《数字的用处》一课,荣获区优质课一等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