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脏腑针灸

段氏脏腑针灸
段氏脏腑针灸

段氏脏腑针灸

段氏脏腑按摩传承人

段氏脏腑针灸创始人

段朝阳

段氏脏腑针灸原理

段氏脏腑针灸术是据《黄帝内经》和《神应经》之刺灸精髓,依段氏脏腑按摩之祛疾理论,汲众多医家针灸绝技之特长而创立的一种清脏腑之病邪,补脏腑之气血,治疗内、妇、筋骨等疾患的针灸技法。

理论上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和“治病求本”的思想。众知人体是以“脏腑”为核心的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的盛衰是导致各种病症的根源,而体内“病邪”又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的祸首,故祛除病邪,恢复脏腑功能才是治疗各种疾病的根本之法。针灸之术古而有之,历尽五千年,不可不袭。

段氏脏腑针灸术取穴原则

一是以脏腑辨证为核心;

二是以祛邪扶正为治则;

三是以八纲辨证为依据;

四是以病邪类型为辅助;

五是以循经导气为技法;

六是以穴少效优为准则。

中医治病重在“扶正祛邪”,要做到必须首先要到“通”,只有“通”了,才能驱邪外出,只有“通”了,才能输入正能量。故无用针,用药,还是按摩之法,皆必先“通”,而后再酌情或补或泻。段氏脏腑针灸术在治疗慢性病过中初期多以祛脏腑经络之邪为主。

段氏脏腑针灸与按摩的关系

段氏脏腑针灸和按摩在治疗上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各有其所长,不能相互取代,务必临证而择,方显各自之长,达最佳效果。也可视证同用,互补其短,以增疗效。

段氏脏腑针灸对灸法运用

古人为什么用艾灸?其主要是利用了艾的药性,艾之药性趋下,燃之其烟火虽向上,而其热效却向下,能透皮肉而入经络,推气血而入脏腑,此古人之慧而得也。这也是中医药之奥秘所在,今而不知,而用木炭代之薰烤肉体,只知其形,不知其理,而不得其效之故也。古传承古法,才能彰显中华古老养生祛疾之神效!

艾灸之法应以艾壮灸效果最佳,为古人常用之法,此法

有回阳救逆之功。因其毫时费力,今人多不用之。代而取之的有什么火龙罐之类东西,皆今愚人之术也,其效如同暖水袋、暖手宝之功,真是不可说、不可说!可叹!可悲!千年古法被今天糟蹋如此,何谈继承!何谈传统!何谈发扬!何谈振兴!创新但不能背理。

“针而不行,如同无针,行而不知补泻,还不如不行”,“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今人性惰,且只看名利,难承古人之法,难生古人之心,此乃当今中医落破之故也。无论是用药、用针、用按摩之术救治于人,而效难及古人,皆此故也,今人不得不思,如此中医何兴!

段氏脏腑针灸特点

一、辨证取穴,却有章可循;

二、取穴较少,却疗效显著;

三、传承古法,针和灸相结合;

四、腹部取穴为主,四肢取穴为辅;

五、泻补结合,初泻后补。

段氏脏腑针灸在穴位应用方面采用了“以穴代药”的用穴法则。使在临证选穴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而变的简单明了,可做到举一返三之效。如:“合谷”为补气穴,气虚者皆可取之补,又泻之可清热,故上焦热证可选之。临证时

如遇“中气不足”者就可补之,遇“肺气虚弱”者亦可补之,等等,可类推而用。

常用腧穴的穴性及用法

一、任脉:1、天突:止咳降逆(泻);2、巨阙:宽胸利隔(泻);3、中脘:和胃降逆(泻);4、水分:利水祛湿(泻);5、神阙:补益元气(灸补);6、气海:大补元气(灸补);7、关元:益肾归元(灸补),清血海之邪,通下焦,开逐脏腑之邪外排之门;8、中极:逐水通淋(泻)。

二、手太阴肺经:1、尺泽:清肺热,清太阴经之邪(泻)。

三、手厥阴心包经:1、内关:利胸膈,清心包之牙(泻);

2、间使:行气散滞,通畅气机(泻)。

四、手少阴心经:1、神门:补益心血(补),清心火(泻);2、通里:清心热(泻)。

五、手阳明大肠经:1、合谷:补正气(补),清热邪(泻);

2、曲池:祛风穴(泻)。

六、足阳明胃经:1、天枢:传输上下之气;润肠通便(泻);涩肠止泄(补);2、水道:利水液(泻);3、足三里:补脾胃(补),和胃通肠(泻);4、上巨虚:补益大肠气(补),解大肠邪(泻);5、下巨虚:补益小肠气(补),解小肠邪(泻);6、丰隆:祛痰化湿(泻);7、内庭:清胃热(泻)。

七、足太阳膀胱经:1、肺俞;2、心俞;3、肝俞;4、脾俞;5、肾俞。俞穴主治本脏各种病症。6、委中:清膀胱经之邪(泻)。

八、足少阳胆经:1、风市:清胆经之邪(泻);2、阳陵泉:益筋气(补),舒筋气(泻);3、绝骨:益髓气(补),和髓气(泻);4、丘墟:清胆热(泻);5、风池:通毛窍,祛风(泻)。

九、足厥阴肝经:1、期门:解肝邪(泻);2、章门:逐肝邪醒脾和五脏(泻);3、太冲:清肝火(泻);4、行间:清肝火(泻)。

十、足太阴脾经:1、阴陵泉:祛湿健脾,利水道(泻),健脾利湿(补);2、三阴交:清肝脾肾三经邪,化瘀血(泻),生血(补);3、地机:利水祛湿(泻)4、公孙:通肠降逆(泻)。

十一、足少阴肾经:1、盲俞,2、中注,3、四满,4、气穴,以上四穴皆清少阴经之邪。5、复溜:补肾气(补);

6、太溪:补肾阳(补);

7、幽门:利胸隔(泻)。

段氏脏腑针灸常俞穴共四十八个,这些穴位根据病症进行选择配伍基本上能够含盖大部分病症的治疗,但在具体运用中还要选用一些经验穴位。如:治便秘在选用常用穴辨证治疗时,还可用“支沟”配“照海”的经验用穴进行治疗。所以在临床中要辨证灵活操作,以达到最佳治病效果。

段氏脏腑针灸祛邪常用穴

1、祛风:风池、曲池,

2、祛湿:阴陵泉、地机、三阴交,

3、祛痰:丰隆,

4、祛瘀:三阴交,

5、清宿食:中脘、足三里、公孙,

6、清心热:通里、神门,

7、清肺热:肺俞、尺泽,

8、清胃热:内庭,

9、清肝热:太冲,10、清胆热:丘墟,11、散气滞:间使。12、消水肿:水分、中极、水道、阴陵泉、三阴交,13、通便:天枢、支沟、照海,14、通肠:足三里、公孙

段氏脏腑针炙常用补穴

1、补心血:神门,

2、补肺气:肺俞,

3、补胃气:足三里,

4、健脾:阴陵泉,

5、补肾:复溜、太溪,

6、补气:合谷,

7、补血:三阴交,

8、补元气:神阙、关元、气海。

有泻实的,有补虚的,有通利的,诸穴如药,辨证配伍,则成针灸配方,实为简单,易学易用,这也是脏腑针灸一大特色。

段氏脏腑针灸腹部常用穴

1、巨阙(利胸隔),

2、中脘(降胃浊,和六腑),

3、水分(消水肿),

4、关元(清血海,通下焦),

5、中极(利水道),

6、章门(逐肝邪,振兴脾,和五脏),

7、天枢(传

上下之气),8、盲俞、水注、四满(清肾邪),9、水道(利水湿),10、神阙、气海、关元(补元气)。

针灸用穴,贵精而非多,段氏脏腑针灸选用穴位,大多为人身大穴,其效较強,再辨证配伍,更显神效。段氏脏腑针灸对腧穴属性进行分门归类,删繁就简,使学者易学,用者易用,非常有利于此门针灸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造福更多的患者

段氏脏腑针灸操作程序

一般针脏腑疾病,先针腹部,再针上肢,后针下肢,再针患部。针后根据情况施艾壮灸。

段氏脏腑针灸常用补泻手法

1、迎随补泻法;

2、捻转补泻法;

3、提插补泻法;

4、开阖补泻法;

5、艾灸补泻法。

临床取穴配伍举例

例1、肝气郁结,两胁胀痛。

辨证选穴:间使(行气滞),章门(逐肝邪、振兴脾、和五脏),天枢(传输上下之气),三阴交(清肝脾肾经之邪),太冲(清肝邪),丘墟(清胆邪),各穴匀用泻法。可灸章门、

天枢、三阴交各七壮。(待续)

例2、胃部胀满,饮食不下。

辨证取穴:内关(利胸隔),中脘(降胃浊),天枢(传输上下之气),关元(通下焦),足三里(和胃通肠),公孙(通肠降逆),各穴匀用泻法。针后艾灸中脘、天枢、足三里。

例3、中气不足,胃脘下垂。

辨证选穴:合谷(补气穴),足三里(强胃穴),关元(补元气),胃俞(健胃),脾俞(健脾)。针后艾灸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各七壮。

例4、湿热下注,阳萎不举。

辨证选穴:合谷(清热穴),中极(利水道),水道(清湿热),阴陵泉(健脾祛湿穴),三阴交(清肝脾肾经之邪,利水道)。

段氏脏腑针灸歌诀

段氏脏腑按摩传承人

段氏脏腑针灸创始人

段朝阳

合谷补气清身热,若配太冲气周流。重泻风池毛窍开,曲池专门驱风邪。阴交补血泻化淤,三经之邪一起清。祛湿消肿阴陵泉,化痰还需丰隆穴。通便支沟配照海,行气散滞间使灵。三里和胃又通肠,补虚泻实样样强。膀胱经邪委中泻,调和五脏用承山。十一肋下取章门,疏肝醒脾五脏和。中脘健胃益六腑,天枢传输上下气。中极利水又通淋,关元一通诸瘀下。神阙气海壮真元,上下巨虚益二肠。俞募合治脏腑病,列缺后溪主任督。升阳举陷灸百会,釜底抽薪扎涌泉。肺热臂弯泻尺泽,再取肺俞一扫光。心烦意乱神门安,通里泻火势头强,针泻内关开巨阙,心胸之气向下攻。胃热脚上取内庭,公孙降逆三里帮,健胃当选灸中脘,三里阴交莫要忘。肝胆多实需清泻,太冲丘墟首当冲,

再向肋间寻期门,郁结消散气机畅。脾为湿困食难化,三皇齐用邪必消,若要脾虚肚腹冷,脾胃二俞背后找。肾中阴阳多有损,针补复溜和太溪,肾经邪气何穴除,盲俞中诸并四满。气滞血瘀痰凝结,腹中硬块久病生,长针刺破温灸散,肚腹一通百证消。上推下引腹中通,脏腑经络病除清,脾胃为海经为川,气血归腹聚为补。温经补气烧山火,清热除邪透天凉。针而不行枉为针,不懂补泻是罪人。针而不灸效减半,古法传承不可丢。若问临症取何穴,脏腑辨证是核心,寒热虚实八钢论,气血痰湿要分清,以穴代药精配伍,疗疾犹如火化冰。脏腑针灸谁来创,河北保定段朝阳,喜逢盛世传绝技,为民造福兴华邦。

脏腑辨证论治(一):概述

脏腑辨证论治是中医各种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首先运用四诊八纲,掌握、分析病情,然后结合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映判断出病变的脏腑和确定所患何证,最后根据证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药。证是脏腑阴阳盛衰或外邪内犯的反映。由于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病证也不同,据根脏腑不同生理病理变化来推断病证,这就是脏腑辨证的理论根据。如心有主血脉、藏神志、开窍于舌的功能,故把心悸、脉结代、失眠、神志昏乱、舌尖红、舌强不语等证候归之于心。据此,可以推断出病变在何脏腑,再结合八纲辨证,进而作出全面诊断。脏腑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步骤是: 1.首先通过四诊来掌握病史、主诉、症状和体征。如心慌、气短、自汗、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或结代等。 2.运用八纲辨证来分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如见心慌、自汗等脏腑症状,知病在里;见面白、畏寒、肢冷,知证为寒;见气短、倦怠无力,知正已虚。 3.再根据脏腑病理反映判断病变脏腑,如见心慌、脉细无力或结代知是心不主神与不主血脉之症,从而判断病变在心。从以上分析看出,八纲辨证为里、虚、寒,脏腑辨证,知病位在心,综合诊断为“心、虚、寒”,即“心阳不振”或“心阳虚”。 4.辨清何证,就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根据。诊断是“心阳虚”,虚则补之,寒则热之。虚在心就要用补法治心之虚,心有寒,就要用温法祛心之寒。据此得出“温阳补心”或“补心阳,益心气”的治则。方用参附汤加减;熟附子、干姜、桂枝(温心阳);人参、远志、炙甘草(益心气)。以上是脏腑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也是阴阳、脏腑、病因、四诊、八纲、方药等基本理论联合应用于临床实际的过程。这一过程解决了病人所患的是什么“证”?为什么是这个证,根据在那里?这个证怎样治?为什么要这么治等四个问题。

中风病针灸治疗

中风病针灸治疗方案 一、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或兼见热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 治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滋养肝肾。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灸并用;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可刺双侧,先刺健侧,后刺患侧。即“补健侧,泻患侧”的疗法。 主穴:上肢:背面、曲池、手三里、外关、灵骨、大白(倒马针对侧)下肢:环跳、阳陵泉、侧三里、侧下三里、解溪、火主穴。 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半身不遂迁延日久还可取患侧井穴点刺出血。 刺血:上肢:大椎、肩峰、尺泽、后溪;下肢:三金穴、委中、侧三里。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 水针: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混合注射,每次两组主穴,分别取2—5个穴位,配穴据症取2—3个穴位。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症状: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主穴:上肢:肩中穴、手五里、尺泽、阳池、对侧重子、重仙穴。 下肢:髀关、驷马上穴、驷马下穴、通关、通肾、肾关、人皇、光明、太冲。配穴:上肢加刺大椎、肩髃、臂臑、阳溪。 下肢加刺天皇、地机、地皇、四花下穴。 刺血:配穴可做刺络疗法,病侧刺络效果好,当健侧关节部位屈曲拘挛者,可加刺

其局部腧穴,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 方义:风病多犯阳经,阳主动,肢体活动障碍其病在阳,故本方取手足三阳经穴,又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以阳明经穴为主,阳明经气血通畅,肢体活动功能易于回复;半身不遂迁延日久,患侧肢体容易出现筋肉萎缩或强直拘紧,根据经络循环路线的不同,分取手足阳明经的穴位,目的在于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二、中脏腑 1、闭证 症状: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阳闭:面赤鼻热,气粗口臭,燥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阴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滑,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则:平肝熄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辅以手足厥阴,足阳明三经穴位。 取穴:主穴素髎、人中、十二井穴、太冲、四花中、手解穴、 配穴:牙关禁闭配下关、颊车;两手握固配灵骨、大白;语音不利配天突、上廉泉。 刺血:十二井点刺放血,或向上斜刺;耳尖放血。 方义:本方组穴有平肝熄风,清泻火热,豁痰开窍之功。阳闭或阴闭症乃因肝阳暴涨,气血上冲夹杂痰火、痰湿,闭阻清窍所致。取十二井穴点刺放血,以清心泻热,豁痰开窍。人中是督脉的要穴,有调和督脉气血,启闭开窍之功,肝脉上达巅顶,泻肝经的原穴太冲,以镇肝降逆,潜阳熄风,脾胃失和,运化失职,痰浊内生,取阳明经的四花中穴,以调理脾胃,除湿化痰,取手厥阴心包之荣,手解穴,以清心泻热。 2、脱证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

、针灸治疗

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神守气。——附加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 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 1) 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 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3) 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崩漏选断红穴 针灸治病特点: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适应症广 辨位归经:经络忘诊,经络切诊,经络穴位的电、热测定 配穴方法:按经脉: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偏补穴位:气海、关元、命门、肾腧、膏盲,多扶正是用;偏泻的: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双向调节的: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 特定穴:背腧偏扶正,用于慢性虚弱久病;郗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具有双重作用,急、慢、虚、实都可。 常灸穴位: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胃、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名词解释 1.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 2.因地制宜: 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3.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4.针灸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5.脏腑证治:是对脏腑病变所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属于何脏腑,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大法,称为脏腑证治。 6.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处,位于胸腹部,又称腹募穴。 7不通则痛: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疾病。 8.扶正祛邪,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 9.八会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脏腑图点穴法(精校版).

第一章总论 脏腑图点穴法是按摩术的一种。它是用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这种独特的按摩方法,是王文先生得自一道人的口授,并赠《推按精义》一册。对道人的教诲,和《推按精义》的要旨,领会颇深;并且从临床实践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推按精义》已遗失,无可查考,现仅就王文先生所授的《推按精义》中的重要理论,回忆选录。虽非全貌,但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师训 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 [浅注]人体的气血,是生命力的要素,人身内部的“气分”盛衰和变换,与天时气候的变换有密切关系。故称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参阅本章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体内部气分的关系) 人身纯阳不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浅注]阳气为清气,阴气为浊气。初生婴儿为纯阳之体,无七情六欲的烦扰,保持纯阳。随年龄的增长,情欲亦随之增生,清阳日消,浊阴日长,所以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是致病的原因。明朝周慎斋说:“小儿不用枕,纯是阳气,胸无壅滞故也。如常人年大,清阳日衰,浊阴日盛,苟非高枕,则胸膈浊气不降,不能安卧。” 颠倒,倒颠,颠颠倒,倒倒颠。 [浅注]重病,病情复杂,所有内部各脏腑潜伏的疾病,均要颠颠倒倒,发现于外,须随其病况而施治之。至于“颠倒五行”之说,昔贤颇多阐述,可参阅昔贤著作所载以资研究。五行学说中,有颠倒五行的说法。即万物不外五行,治病不离五脏。五脏属五行,如金、水、木、火、土,循环相生;金、木、土、水、火,循环相克,是为顺五行。颠倒五行学说,用作临床指导,如金生水,水亦生金;金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金克木,木亦克金;肝木过旺,木反克金而肺萎,必须扶土生金,肝木自平,肺萎亦愈。其余类推。 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消。 [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力强,各脏腑均得滋养。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脾绝则死。故曰万物生于土,万物消于土。 气有气之海,血有血之源。 [浅注]气海与丹田相通,为生气之枢纽。心根名膈俞,为出血纳血之总机关。为血液之源泉。 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浅注]人体内部气分,分清浊二气。轻清者上升为阳,重浊者下降为阴,阴阳二气,不能分离,故孤阴则不生,孤阳则不长。 人不见气,鱼不见水。人见气则病,鱼见水则浮。 [浅注]人与气的关系,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人体健康,外而大气流行,内而宗气通畅,但觉行止舒适,不见气的流动。犹如鱼在水中依存于水而不知水。若气候变化,与内部气分阻滞,就有非正常的感觉。犹如鱼病不能游泳于水中,而漂浮于水面。 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能养人,气能害人。

脏腑别通用于针灸

脏腑别通怎样用于针灸?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脏腑别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灵活,这里暂且简单介绍,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是互治,即在脏腑别通( 一) 肺与膀胱通( 二) 脾与小肠通( 三) 心与胆通( 四) 肾与三焦通( 五) 肝与大肠通( 六) 心包与胃通的基础上,互相治疗相通脏腑的疾病。如: ( 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取肺经穴治疗膀胱经病,有提壶揭盖之意味,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都是肺与膀胱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特效。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 详见董氏奇穴治疗学第一章附论) ,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也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马金水、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虽不在肺经,皆能治小便不利结石之症,即在于开上窍起下窍,提壶揭盖。 ( 二)脾与小肠通: 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亦同此理。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肾关治疗五十肩更是疗效显著。肾关治疗颈椎病手麻亦与小肠经有关,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心门穴治疗膝痛也是去湿及强心两重作用。 ( 三)心与胆通: 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心经之解穴(少府)祛风止痒特效,虽说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但心与胆通,胆经能祛风,也是有效之原因。风市为治疗各种疼痛之第一特效针,又何尝不是透过心主神,胆与心通而发挥作用的呢? ( 四)肾与三焦通: 董老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疗环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治肾病及腰痛。指肾穴在无名指能治口干肾亏,亦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发挥作用的。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 五)肝与大肠通: 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奇穴灵骨在大肠经上,治头晕也很有效。大、小、外、浮间等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木穴在大肠经上,也能治肝经之疝痛,还能治疗一些与风有关的病,这都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关系。而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则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 ( 六)心包与胃通: 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各种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说是透过心包与胃通发挥作用。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极效,董氏竒穴之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胃与包络通的用例。

针灸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针灸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1.中风: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 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1)闭证 【主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 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 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取穴】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牙关紧闭加颊车、合谷。 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通里、关冲。 (2)脱证 【主证】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 象细弱等。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取穴】关元、神阏(隔盐灸)。 (3)附注 凡年高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越,自觉头晕、指麻者, 宜注意饮食起居,并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 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推拿、理疗。 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感冒

1风寒感冒 【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 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取穴】列缺、风门、风池、合谷。 2风热感冒 【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处关。 3中暑 1轻证 【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 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内关。 2重证 【主证】壮热口渴、唇燥肤热、烦躁神昏、甚至转筋、抽搐、苔黄、舌红、脉洪数;气阴两脱,则见面色苍白、汗 出气短、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脉细数。

脏腑辨证病理分析

脏腑辨证病理分析 1.林某,男,36岁,遗精日久,每周2-3次,并伴见头晕耳鸣,心烦少寐,惊悸多梦,口燥咽干,经常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此为何证?并作简要病机分析。 辨证;心肾不交证 分析:心肾阴虚,虚火上扰心神,见心烦少寐,惊悸多梦;肾阴不足,骨髓不充,脑髓失养,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虚火内炽,扰动精室,见遗精;口燥咽干,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2.吴某,男,58岁,既往有肝炎病史,近半年来,肝区胀痛,窜痛,急躁易怒,疲乏无力,纳呆腹胀,肠鸣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淡苔白,脉弦缓。此为何证?并作简要病机分析。 辨证:肝郁脾虚证 分析: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故见胸胁胀满窜痛;肝失柔和之性故急躁易怒;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故见纳呆,腹胀;气滞湿阻,则肠鸣腹泻,气滞不通则腹痛,泻后气机得畅,故泻后痛减;疲乏无力为脾虚之象;苔白脉弦缓,为肝郁脾虚之象。 3.朱某,男,65岁。患者半年来每日清晨必腹泻一次,便意急迫大便溏烂,而且便后头晕乏力,肛门重坠。伴有食欲不振,腰酸腿软,头晕目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请作出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辨证:脾肾阳虚证 分析:黎明即泻为脾肾阳虚,命门火衰,清气下陷所致。便后头晕乏力,肛门重坠,为气虚下陷之征。食欲不振为脾虚之象。腰酸腿软,头晕目眩,畏寒肢冷,为肾阳不足的表现。舌淡苔白,脉细弱亦为虚寒证之舌脉。综上所见,此证为脾肾阳虚,运化失司之五更泄泻。 4.祖某,男,43岁。患者腹痛泄泻反复发作已三年,常因情志不畅或精神紧张而发作,表现为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日行三四次,伴有胸胁胀闷,情志抑郁,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脉弦。请作出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辨证:肝脾不调证 分析:泄泻乃脾失运化的症状,此患者腹泻,伴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色萎黄,且为多年久病,脾胃气虚,运化失司可知。患者泄泻与情志相关,伴有胞胁胀闷,情志抑郁,脉弦,皆为肝失疏泄的表现。综观诸症,患者为肝失疏泄,木旺乘土,脾失健运之肝脾不调证。 5.黄某,女,38岁。患者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手足麻木,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月经提前,色红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请作出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辨证:心肾阴虚证 分析:患者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手足麻木为心血不足之象。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为肾虚之象。综合以上表现, 患者之月经先期当属心肾阴虚之证。 6.徐某,女,72岁患者经常咳嗽已二十余年,近五六年频繁发作,遇寒更甚,伴心性足肿。三日来因劳累诸症加重,精神萎顿,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头晕耳鸣,咳嗽痰多色白,足肿向上蔓延过膝,畏寒肢冷,尿少但淋漓不尽,五更泄泻,舌质淡紫苔灰腻,脉细弱无力。

点穴推拿治半身不遂(脏腹图点穴法)

点穴推拿治半身不遂(脏腹图点穴法) 点穴推拿治中风偏瘫,半身不遂(脏腹图点穴法) 点穴推拿治中风偏瘫,半身不遂 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右侧,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感到气通为止第二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建里穴气通为止。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同第一式。 第三式: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可过久,以指下觉气通即止。病人体虚弱或虚症,气海穴用补或调,如果体壮,病实症则用泄或调。虚实关键在此。 第四式:两手放两带脉。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面带脉,往里拢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第五式: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是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同时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最多三次。第六式:右手中指按住左梁门穴,大指按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中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八式: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并用左手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阙穴。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即止此式操作毕,再治阑门穴(与第一式同)一次

第九式: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枢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枢部位,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食中指向右旋引,大指乘势挑送之)一至三次;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食指迎住左梁门。 第十式:按照第四式推按气海一次后,并压三把,其手式: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住病人少腹。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中指和食指卷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为第二把,用手背缓缓向下压推至关元部位,为第三把。一次为止。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病人即感到呼吸舒畅。治完任脉,接用此法,操作一次为宜 做完上法让病人仰躺床上不用枕头,双手抱头,第一式,一腿屈起,医者一手扶膝一手自膝面到大腿根缓缓拨筋三次,再拨内侧外侧的筋。 第二式,医者换手一手扶膝盖一手从委中拨筋至脚跟再拨小腿外侧胆经的筋和内侧脾经的筋。第三式,把此腿搁彼腿上,一手拨三阴交部位的筋十数次,然后一手按脚脖一手压膝盖,再把腿放平,重复此动三次。 第四式医者一手握腿脚一手扶膝向病人腹部压三次,再最大限度转髋左右各三次。第五式,仍将此腿屈起一手握腿脚一手扶膝压向对面腿三次,然后扶膝之手顺势向环跳推三次并揉之。如是右腿则扣肾俞左腿不用。 重复另一条腿做同样的动作。 做完这个过程让病人坐起面对医者 第一式:先伸右臂,医者左手扣住肩井穴部位及肩头的筋,右手握住病人手腕。然后弯病人肘部,点拨曲池部位的筋。依次再点开合谷穴的筋,也是旋转推按,气通即止。第二式:按经络走向,拨通手三阳和手三阴经脉,由上而下三至五次。第三式;医者两手握住病人右手,用两手大指拨病人手背的筋分拨三至五次,然后捏住病人大指,从指根捏至指梢,由大指一个一个接着到小指。然后再治左手,先拨手背的筋,再从

种常见针灸治疗的疾病完整版

种常见针灸治疗的疾病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4种常见针灸治疗的疾病 发布:2011-11-1714:33:59|来源:大众养生网|责编:驴宝宝924 对于针灸治疗疾病的疗效小编也就不再啰嗦了,爱美的女性很多都会很热衷针灸减肥,不仅能瘦身效果明显,还能将身体气血调理通畅,脸色红润,其实针灸不仅能减肥还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下面介绍几种针灸疗法: 1、感冒:取大椎、合谷、风池,都用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2、呕吐:主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3、失眠:取神门、内关、三阴交,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50分钟,每日针一次。 4、关节痛:腰脊痛取肾俞、昆仑;膝关节痛取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先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再艾灸20分钟。 5、痛经:经前或经期腹痛取中极、三阴交、内庭,先刺内庭,再针三阴交、后针中极、三阴交。均用泻法,留针20分钟。 6、经后腹痛:取气海、关元、三阴交,均用补法,针后加灸,留针30分钟。 7、牙痛:上牙痛取下关、内庭,下牙痛取颊车、合谷,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8、便秘:取支沟、天枢、长强,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9、落枕:取落枕、大椎、后溪,针刺。落枕用泻法,大椎、后溪,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 10、月经不调:1.月经先期:取中极、血海、三阴交、太冲,均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2.月经后期:取命门、肾俞、关元,用补法,针后加灸,留针30分钟。 11、腰痛:取肾俞、委中、腰阳关,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如是腰痛日久不愈的,加艾条灸命门20分钟。 12、痢疾:针治痢疾,有较好的疗效。取中脘、天枢、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天一次。如有发热的,加刺曲池;头痛的加剌风池、百会;不发热而下痢过久的,可艾条灸关元10分钟,或隔盐灸神阙。 13、哮喘:针灸有缓解防止发作的作用。取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如吐出的痰稀白,用艾条灸20分钟;如痰色发黄时,针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如果平时常灸肺俞、气海,可以防止发作。 14、头痛:头痛有正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头项痛等区别。针灸治疗,是按头痛的部位来取穴的。正头痛:取上星、合谷,攒竹,针剌,用泻法,留针30分钟。偏头痛:取太阳、头维、外关。针剌,用泻法,留针20分钟。头顶痛:取百会、太冲、后溪,冲剌,用泻法,留针20分钟。头项痛:取风池、列缺,针剌,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针一次。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穴位

1 肠胃不太好,用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爽: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 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 6 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 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 9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 10 艾灸可以治疗便秘。灸神阙、关元、足三里. 11 早泄可以艾灸关元、中级、八髎穴。 12 霉菌性阴道炎艾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还有三阴交.如果有了很好的效果,就可以隔天一次了. 13 宫颈糜烂艾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14 子宫肌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可以艾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 15 肾虚应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 16 十二指肠溃疡,艾灸的话以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 肩周炎,可以艾灸或直接灸更好,还可以灸后按摩。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 腰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灸和通窜部位艾灸。 19 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以艾灸关元、子宫、三阴交和隐白. 20 宫颈炎可以用艾灸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21 肝郁的厉害,口苦、还有焦虑症,先从百会、大椎和中脘足三里开始,逐步体会效果。 22 预防经常感冒,艾灸最有效果。可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即可,用温和灸的方式或隔姜灸的方法。 23 提高免疫力的穴位是中脘、关元、足三里。 24 肝气不足,脾胃虚,肾阳虚。艾炙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 25 过敏性鼻炎可以灸:迎香、印堂、肺俞、合谷、大椎。 很多朋友问到艾灸的季节和时间,艾灸什么时候最好?艾灸多长时间为宜?其实艾灸没有特别固定的时时候。什么时候都可以灸。 如果是按疗程艾灸,前三次最好每日连续灸,每个穴位15—20分钟,以后可以隔日一灸10天为一个疗程。小孩子和老人艾灸的时间要短些。艾灸用做保健养生是可以比较灵活掌握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舒适度选择艾灸的时间,也不一定非要灸够多少时间不可。一般以局

针灸治疗学填空题、病案题汇总

四、填空题(每空格0.5分,计10分) 1、根据经络辨证,前额头痛属_阳明头痛;偏头痛属少阳头痛;后头痛属_太阳头痛;巅顶痛属_厥阴_头痛。 2、八脉交会穴是:内关公孙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外关足临泣。 3、气的病症一般分虚实两大类。虚有_气虚、气陷_之分,实有_气滞、气逆_之别。出血的常见证型有_气不摄血血热妄行阴虚火旺瘀血内积。 4、眩晕临床可辨证分为_、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不足肝肾阴虚_等四型。 5、腹痛宜取_任脉_和_足阳明胃_经腧穴为主。基本处方为_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_。 6、痹证,根据致病因素的不同分为__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7、八会穴是_章门中脘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大杼悬钟。 8、糖尿病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 9、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咳嗽、咳喘等范畴。 10、消化性溃疡以周期性发作规律性上腹部疼痛上消化道出血为特征。 11、泌尿系感染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腰痛为主要特征。 12、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表现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后期则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 13、慢性鼻炎属中医学“伤风感冒范畴,过敏性鼻炎属中医学“鼻鼽范畴;针灸基本处方用穴迎香鼻通印堂合谷 14、面瘫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歪主要为、手太阳手阳明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15、急惊风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神昏为主症;俗称“抽风 1.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 治疗小儿疳积的效穴是四缝。 4. 五脏病多取俞穴,六腑病多取募穴。 5. 八脉交会穴中列缺通于任脉,申脉通阳跷脉。 6. 痹证分为痛、行、着和热痹。 7.痿证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多见,又称。 8.针灸的取穴原则是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对症取穴。 9.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称为崩漏。 10. 针灸的治疗作用主要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 11.小儿急惊风具有突然起病的特征,可见有热、痰、风、惊四证。 12.八会穴中脉会太渊。 13.八脉交会穴中列缺穴和内关穴均为络穴相配。 14.小儿遗尿是指 3 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证,俗称尿床。 15.八会穴中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五、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计20分) 1.解结:即疏通经络。针灸治病就是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理,在腧穴部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取得通其筋脉调其血气的作用,从而排除病理因素治愈疾病。 2. 子母补泻法:以五输穴与五行配合,结合脏腑的五行属性,运用时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为取穴原则的这种方法称子母补泻法 3. 消渴:消渴由禀赋不足、阴虚燥热所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其中口渴引饮为上

癌症的针灸治疗

10g,香附10g,郁金10g,败酱草10g,蒲公英30g,佛手10g,川楝子9g,乌贼骨15g,黄连3g,吴萸1.5g。4剂,胃脘部胀痛及嗳气好转。续服10剂,临床症状减轻,后据上方增损调治3个月,胃痛泛酸等症悉除,经市医院胃镜复查,未见异常,追踪3年未复发。 6 体会 萎缩性胃炎在祖国医学中属“胃脘痛”范畴。笔者采用中医辨证与西医病理认识相结合的方法,自拟清热益胃汤为主治疗,方中重用蒲公英清热化湿,其药理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当归养血活血化瘀,药理作用有镇痛,消炎和免疫促进作用;郁金行气解郁,祛瘀止痛;香附理气活血;党参健脾益气,养血生津。综观全方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活血止痛。 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有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其本虚有脾胃气虚或胃阴亏虚,其标实基本病理因素是气滞,气滞久而形成郁热,气滞津凝而生湿浊,气滞则导致血瘀。因此,治疗本病必须重在辨证,据证用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除给予积极的中医治疗外,还应重视调理,如调情志,节饮食,慎起居,戒烟酒等,以预防本病的复发。 (收稿日期 1997年5月9日 责任编辑:赵 频) 癌症的针灸治疗 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210001) 黄 峥主题词 肿瘤/针灸疗法 选穴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防治癌症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和迫切任务。近年来。国内外对癌症的治疗都趋向于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在延长其生命以及在消除癌肿、减轻晚期癌症患者的痛苦等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谈谈针灸疗法在癌症治疗方面的作用。 在我国,应用针灸治疗癌症类疾病现已有很长历史,针灸疗法是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而起治疗作用的。癌症的生长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着密切关系,针灸疗法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因而为癌症的整体疗法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可以通过双向调节作用,达到恢复激素平衡和增加免疫机能的目的。如有人对500多例各种晚期癌症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80%以上的病例症状明显缓解,对4例晚期癌症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且实验发现,针灸后,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细胞活力增强,能吞噬肿瘤细胞,针剌足三里穴,也能使血液成分起变化,使之能对抗肿瘤细胞[1]。应用针灸于癌症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过程中,在抑制癌症疼痛,缓解某些症状如吞咽困难,纳差、呕吐等,消除某些副作用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均有着独特的功效,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临床上,除辨证论治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首选人体强壮保健、健脾益胃穴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气海、关气、足三里、中脘、神阙、大椎、百会、命门、肾俞、膏 等穴具有调节阴阳,扶正培元,补益气血,健脾和胃,通经活络等作用。临床实践证明针剌这些穴位不仅可以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防病能力,而且能减轻放疗、化疗不良反应,减轻癌症所致疼痛综合征,延长患者生存期。有实验证明,针足三里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活跃网状内皮系统,使血液内的白细胞总数增加。每日针剌膏 、足三里1次,5日后发现红细胞由100万/mm3上升至337万/mm3,血红蛋白由30%上升至109%[2]。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法则,针灸治疗也不例外,它是通过经络腧穴而起作用的,经络中运行的气血来源于脾胃的生化,故经气又称为“谷气”,若脾胃受损,化源不足,经气乃虚弱,此时针剌就很难得气,而得气与疗效的关系是“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因此,善于调理脾胃也是提高针灸疗效的方法之一。临床上,除选用脾胃经穴位外,还有胃俞、脾俞、脾胃夹脊穴、胃募中脘(又为腑会)、脾募章门(又为脏会)、内关等穴。 2 重视特定穴的应用 特定穴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在癌症治疗中,要加以重视,如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如肺癌可取肺俞穴,肝癌可取肝俞穴治疗等。有实验

常见病症针灸治疗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一、中风 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其发生多由肝阳偏亢,气血上逆所致。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1.闭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弦滑而数。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平肝熄风,开窍启闭,用毫针泻法或点刺出血。 处方:人中面、十二井、太冲足背、丰隆小腿、劳宫手掌。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总称十二井穴。即:少商(肺)拇指,商阳(大肠)食指,厉兑(胃)足食趾,隐白(脾)拇趾,少冲(心)小指,少泽(小肠)小指,至阴(膀胱)小趾,涌泉(肾)足底,中冲(心包)中指,关冲(三焦)无名指,足窍阴(胆)无名趾,大敦(肝)拇趾。 加减:牙关紧闭加颊车面、合谷手;语言不利加哑门项、廉泉颈、通里前臂、关冲无名指。 2.主治: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等。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处方:关元腹。神阏腹(隔盐灸)

附注:(1)凡年高形盛气虚,或肝阳亢越,自觉头晕、指麻者,宜注意饮食起居,并针灸风市、足三里等穴作为预防措施。(2)指导病员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并配合推拿、理疗。(3)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二、感冒 1.风寒感冒 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处方:列缺手腕、风门胸背、风池枕、合谷手。 2.风热感冒 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胸背、曲池肘、合谷手、鱼际手、外关手腕。 三、中暑 1.轻证 主证:身热少汗、头晕、头痛、胸闷、恶心、烦渴、倦怠思睡、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取督脉和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胸背、曲池肘、合谷手、内关手腕。 2.重证 主证:壮热口渴、唇燥肤热、烦躁神昏、甚至转筋、抽搐、苔黄、舌红、脉洪数;气阴两脱,则见面色苍白、汗出气短、血压下降、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脉细数。 治法:取督脉和任脉经穴为主。署热蒙心针刺用泻法;气阴两脱可用灸法。 处方:百会头顶、人中面、十宣手、曲泽肘、委中下肢、阳陵泉下肢、承山下肢、神阏腹部、关元腹部。

八卦脏腑点穴术对五脏六腑的功效及操作要领

八卦脏腑点穴术对五脏六腑的功效及操作要领 一、手掌八卦穴位与治疗疾病例举: 乾穴:可治疗头部之疾,右腿、右足、大肠之患,骨病、急性暴病、便秘壅结、气管之疾,胸部疾病、气亏、低血压、嗜睡症、倦怠乏力、眼疾、脊椎疾病、发育不良等; 兑穴:可治右肋、右手臂、肺口之疾,可治口、鼻、目、耳之患(兑为诸孔窍),可治气管之患、皮肤病、高血压、肿瘤、结石之患,可治蛀牙、咳嗽、痰喘、肛门、会阴部之患,可治气亏、外伤、头部受伤等。 离穴:可治头部之疾、心、目之疾、眼病、血脉、火伤、烫伤、乳房之疾,可治充血、发烧、贫血、心烦不眠、红肿、神志之患以及囊肿、多汗、口干等; 震穴:可加速代谢、吐故纳新、故可加速创伤后的行气活血、排泄异物,促进创伤后愈合。可治疗左肋、左手臂、肝、足之患,可治疗耳聋、羊痫风(癫痫)、惊吓、妇科病、运动障碍等; 巽穴:可治疗左肩、左肩臂、胆股之疾、四肢疾病、大小肠之患、血管之疾、气亏、伤风感冒、抽筋、肺及气管之患,可治胀气、风湿、皮肤病、萎缩性疾病、眼疾、咳嗽、气喘、无汗等; 坎穴:可治会阴部疾病、肾及膀胱之患,可治耳病、血液病、中毒、大便不通、小便异常、腰背之患、津亏口渴、妇科病、骨病、牙齿之患,可治失眠盗汗、头部之疾以及血滞血亏、热性病等; 艮穴:可治胃病、手部之患,可治左腿足之病、头晕、牙齿不固、骨发育不良、多种痘疹、各种关节之患,可治头部之患、结石之患,可治中气虚、子宫脱垂、脱肛、肿瘤、鼻病、麻木之症以及背部之患等;

坤穴:可治疗腹部、脾胃之疾,右肩、右肩臂、便秘、血管硬化、浮肿、肌肤糜烂、肿瘤、晕症、劳累、肝阳上亢(如高血压)、皮肤病、失眠多梦、妇科病、血液病、耳鸣、头鸣等; 注: 以上各穴位,可根据不同疾病,将各穴位相互配合施用,亦可单独施用。总之,要辩证施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手掌点穴按摩的工具: 阴阳珠或八卦点穴器。 三、手掌点穴按摩的补泻方法: 1、补法: (1)点、按各36次,其手法较为轻揉; (2)顺时针方向轻揉36次。 2、泻法: (1)点、按各36次,其手法较重; (2)逆时针方向重揉36次。 3、平补平泻: 以不轻不重之力点、按各36次,顺时针方向揉18次、逆时针方向揉18次。 四、“晕针”现象的出现及处理: 由于点按过猛,而产生剧痛时,有的患者会出现头晕、恶心或面色苍白、汗出等类似“晕针”现象。遇到此种现象,即刻停止点按。或患者放松休息或喝些开水,稍待片刻即可缓解。五、点按穴位时对左右手的不同选择: 手掌点按穴位时,一般情况下男取左手,女取右手;或男以取左手为主,配以右手;女以取右手为主,配以左手。 脏腑图点穴法

冯医鸣脏腑按摩技法

冯医鸣脏腑点穴按摩技法 -------临床实站操作 适用于初学及中医爱好者 冯氏脏腑点穴按摩技法是一种治疗脏腑慢性疾病为主的按摩疗法。适应症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脂肪肝神经衰弱女子经期不调月经痛子宫寒冷子宫肌瘤便秘腹泻腹胀小儿积食等有显著疗效。病情轻者可三次手法即可痊愈。为了满足多数读者的强烈要求本书以脏腑简单实用的方法展现给大家使大家通过读书可治疗疾病。下面介绍简要取穴法 配图: ﹙一﹚腹部穴位 1、建里部位:在脐上三寸,腹正中线上,在中脘下一寸。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 2、气海 部位:在脐下一寸五分,腹正中线上,当关元神阙之间取之。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遗精腹痛泄泻 3、章门 部位:在腋中线,第十一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处。 功效:理气舒肝,和胃定痛,止咳定喘。 主治:失眠吐血消化不良腹肋胀闷疼痛咳喘呕吐 腰痛等。

4、梁门 部位:在脐上四寸,旁开两寸取之。 主治:胃痛呕吐腹中积气胀痛 5、巨阙 部位:脐上六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心胸痛心悸胃痛呕吐 6、幽门 部位:在脐上六寸巨阙两旁各五分处取之。 主治:胸肋满闷呕吐吞酸 7、天枢 部位:挟脐两旁各两寸取之,或神阙穴旁开二寸取之。 主治:腹胀痛泄泻痢疾水肿 8、带脉 部位:在章门穴直下与脐相平处。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多,腰疼,经闭,疝气等。带脉为开通周身气的气血主穴。 9、关元 部位:在脐下三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痛腹泻痢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淋病对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10、中极 部位:脐下四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遗精阳痿早泄尿频水肿月经不调白带过多 11、归来 部位:脐下四寸,中级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等。 12、水道 部位:脐下三寸,关元穴旁开二寸。 主治:腰腿疼痛,带下病,痛经,小便不通,小腹胀满,膀胱炎,睾丸炎,慢性阑尾炎等。 13、水分 部位:脐上一寸,于腹部正中线上取之。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并能治疗慢性肠炎,肠结核等。14、阴交 部位:在腹正中线上,脐下一寸。 主治:腹满,水肿,疝气,经闭,崩漏,带下,阴痒,脐周围痛,产后恶露不止等。 15、中脘 部位:在脐上四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痢疾,吞酸嘈杂,食欲不振等。 16、上脘 部位:在脐上五寸,腹正中线上。 主治:胃痛,腹胀,暖气,食欲不振等。 17、神阙

段氏脏腑针灸

段氏脏腑针灸 段氏脏腑按摩传承人 段氏脏腑针灸创始人 段朝阳 段氏脏腑针灸原理 段氏脏腑针灸术是据《黄帝内经》和《神应经》之刺灸精髓,依段氏脏腑按摩之祛疾理论,汲众多医家针灸绝技之特长而创立的一种清脏腑之病邪,补脏腑之气血,治疗内、妇、筋骨等疾患的针灸技法。 理论上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和“治病求本”的思想。众知人体是以“脏腑”为核心的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的盛衰是导致各种病症的根源,而体内“病邪”又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的祸首,故祛除病邪,恢复脏腑功能才是治疗各种疾病的根本之法。针灸之术古而有之,历尽五千年,不可不袭。 段氏脏腑针灸术取穴原则 一是以脏腑辨证为核心; 二是以祛邪扶正为治则; 三是以八纲辨证为依据; 四是以病邪类型为辅助; 五是以循经导气为技法;

六是以穴少效优为准则。 中医治病重在“扶正祛邪”,要做到必须首先要到“通”,只有“通”了,才能驱邪外出,只有“通”了,才能输入正能量。故无用针,用药,还是按摩之法,皆必先“通”,而后再酌情或补或泻。段氏脏腑针灸术在治疗慢性病过中初期多以祛脏腑经络之邪为主。 段氏脏腑针灸与按摩的关系 段氏脏腑针灸和按摩在治疗上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各有其所长,不能相互取代,务必临证而择,方显各自之长,达最佳效果。也可视证同用,互补其短,以增疗效。 段氏脏腑针灸对灸法运用 古人为什么用艾灸?其主要是利用了艾的药性,艾之药性趋下,燃之其烟火虽向上,而其热效却向下,能透皮肉而入经络,推气血而入脏腑,此古人之慧而得也。这也是中医药之奥秘所在,今而不知,而用木炭代之薰烤肉体,只知其形,不知其理,而不得其效之故也。古传承古法,才能彰显中华古老养生祛疾之神效! 艾灸之法应以艾壮灸效果最佳,为古人常用之法,此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