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征收的概念

土地征收的概念
土地征收的概念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对土地征收的概念、性质和特征等基本理论进行论述,认为土地征收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强制转移非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并给予公平合理的

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法学上属于公用征收。土地具有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土地资源的配臵可以通过市场和政府得以实现。土地征收作为政府配臵土地资源的方式,主要在于满足公共利益需要;对于非公共利益需要的项目用地必须采取市场方式予以配臵。围绕土地征收法律关系中的主体: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体、需用地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一方面只有完整、明晰和有效的权利,才能对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的抗衡;另一方面土地所有权作为权利的一种,随着国家运用公权力,逐步落实公共利益需要,必然会受到限制,甚至剥夺。

第二章为我国土地征收的历史沿革与现存问题。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是与每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变革情况相适应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百废待兴,农村土地实行农民集体所有制,土地征收权力运用较为频繁,当时的

国家建设大多是国家投资的军事国防、基础设施等,与公共利益是相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投资体制、用工制度、供地制度等发生重大变化,用地主体不再局限于国家投资主体,供地制度也逐步实现市场化,但是农村土地坚持集体所有,土地征收制度依然是农村土地转为国家建设用地的唯一合法渠道,具有高度垄断性。长期以来被征地农民的土地权利弱化、残缺,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在权利、使用和管理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立和割据。农民土地权利的这些特性造成我国当前土地征收制度存在不少问题。如土地征收条件概念不清,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不科学、过低,土地征收程序不完善,争议解决机制不足等,导致政府滥用土地征收权力,被征地农民权利被严重损害。

第三章是土地征收的条件——公共利益。本章首先经分析认为我国当前土地征收条件过泛,不论项目是否为公共利益都可以启动土地征收权,不仅严重侵犯被征地农民的权益,而且有损国家和政府的权威,最终损害公共利益。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土地征收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主张我国土地征收条件应仅限于公共利益,不得随意突破;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直接性、不确定性、相对性和动态性、社会负担性、法定性。在公共利益的界定方式上,可采取概括式与列举式相结合,明确土地征收权力的边界。土地征收条件即公共利益的实际界定方法主要是比例原则的使用,能采用非征收方式取得就不得使用征收,征收的范围必须严格限定公共利益需要,不得随意多征多占;要实现的公共利益必须是具体的、扎根于现实生活生产。第四章是土地征收的核心——补偿。补偿是土地征收制度的核心,有征收必须有补偿。我国当前土地征收补偿以农产值来确定土地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但是这种以农产值确定补偿费不科学,标准偏低;安臵方式单一,抚慰色彩浓,难以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征地补偿安臵费管理不到位,拖欠、挪用、截流等现象屡见不鲜。其他国家和地区土地征收补偿均是建立在土地财产权和土地市场的基础上给予完全的市场价格,同时还考虑搬迁费等生活权补偿。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应以公平为原则,必须按市场价格进行补偿,补偿以实际发生的物质损失为限。在农民土地产权个体化之前,通过村民自治权和履行民主程序解决补偿费的分配问题。

第五章是土地征收程序。现行土地征收程序体现了审批的高位性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了“两公告一登记”和听证程序,但是公共利益认定程序缺失,被征地人知情权、参与权保护不足,征地后期监管缺失,征而未用、多征少用以及补偿费被克扣、挪用甚至贪污的现象严重。在程序也设定土地征收行政程序本身即赋予被征地农民权利,也是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的手段之一。因此,本文紧接阐述了土地征收行政程序,具体包括建立公共利益的认定程序、完善参与和听证程序、建立收回权制度等。

第六章是土地征收争议的解决机制。权利保护的最终手段就是救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有的土地征收争议解决方式简单、低效、非制度化,难以满足日益纷繁复杂的土地征

收争议解决的需要。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有与土地征收有关的争议都可以得到解决,有土地裁判所一样的专门机构解决土地征收争议,解决争议过程中注重双方协商合意解决。建议建立系统的土地征收救济体系,包括完善行政裁决制度,建立专门的土地裁判机构,将裁决的案件范围扩大至所有因土地征收的争议;完善行政监察和土地督察制度,着重监督行政裁决和司法救济没有涉及的行为;完善司法救济,将土地征收行为本身合法性和其中带有抽象行政行为的性质和特点的行为纳入诉讼审查范围。

第七章是土地征收相关的制度建设。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不仅仅是征地制度本身的改革,而是一揽子改革,首先要加强农村土地产权创新,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再确认,赋予农户清晰、相对完整、稳定的土地权利,在征地过程中能直接参与协商、谈判;弱化或消除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市场化,为城市经营性建设项目提供土地来源。其次,要重建我国农村土地治理框架,包括改变土地多头管理的局面,实现土地管理机构框架的合理化;协调和统一农村和城市的登记,协调和统一土地及房屋的登记,加强和统一农村土地登记制度。

土地权属的基本概念与土地经营模式

土地权属的基本概念与土地经营模式 1 基本概念 1.1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公民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权利内容由合同约定。分为主体和客体两种。 该项权利的权利主体为公民或集体;权利客体为集体所有土地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 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 2017 年10 月18 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1.2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Land Use Rights )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是中国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体现,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国有土地的使用 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有划拨、出让、出租、入股等。而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农民 集体土地使用权可分为农用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 农用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的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乡(镇)企业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用地使用权通过发包方与承包方订立承包合同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土地使用者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取得。 1.3土地使用税 土地使用税,是指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依照规定由土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征收的一种税赋。由于土地使用税只在县城以上城市征收,因此也称城镇土地使用税。

土地基础知识(二)

土地基础知识(二) 一、判断题A对B错 1. 将土地限定在陆地范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和劳动习惯。 答案:A 2.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要处理得当.土地就会不断改良”,农用土地的肥力可以不断提高,非农用土地可以反复利用,永无尽期。表明土地具有土地功能的永久性。 答案:A 3.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也决定了土地市场是一种完全的市场。 答案:B 4.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与土地无明显关系。 答案:B 二、单项选择题 (每题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 建设用地的特点,要求在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一定要慎重行事,严格把关,不要轻易将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A.承载性与非生态利用性B.土地利用的集约性 C.土地利用逆转相对困难D.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答案:C 2. 指用于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急救康复、医检药检、福利救助等的用地。 A.公共建筑用地 B.住宅用地

C.商服用地 D.医卫慈善用地 答案:D 3. 我国五大油料作物是。 A.大豆、芝麻、油菜籽、葵花籽和棉籽 B.蓖麻、花生、油菜籽、葵花籽和棉籽 C.大豆、花生、油菜籽、葵花籽和棉籽 D.大豆、花生、油菜籽、葵花籽和大麻 答案:C 4. 下列不属于“林地,”的是。 A.未成林地 B.苗圃 C.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术用地 D.灌术林地 答案:C 5. 下列关于主要地上物作物种类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粮食作物指的是作物栽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食粮和某些剐食品的需要,或部分供作饲料的农作物 B.纤维作物是指利用其纤维作为农业原料的一类作物 C.油料作物是以榨取油脂为主要用途的一类作物 D.制糖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甘蔗,它是一种高高的绿色的茎;二是甜菜,它是一种长在地下的膨大的根

土地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土地基础知识 本部分内容结构 本部分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土地的概念、土地分类、土地实体特征和土地权利制度等知识。结构如下: 土地概念 土地的定义 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的分类 土地的基本类别 建设用地特点 农用地的主要特征 我国主要类别土地利用的方式 土地实体特征 土壤类别及特征 地质条件类别及特征 土地污染种类及特征 土地基础设施类型及其特征 主要地上作物种类及特征 土地权利制度 土地产权的概念与构成 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 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 土地他项权利制度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制度

第一章土地概念 【内容结构】 本章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土地的定义、土地的特性、土地的功能以及土地资源的特点等知识。结构如下: 土地的定义 土地的内涵 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功能 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 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 农地分布不均匀 森林覆盖率低 土地质量较差 水土资源不平衡 【考纲要求】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熟悉:土地的功能,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掌握:土地的基本内涵,土地的主要特性。

【复习难点】 1.土地的内涵; 2.土地的特性。 【内容详解】 一、土地的定义 (一)土地的内涵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理解土地的定义需把握几个要点: 1、土地是综合体。组成土地的各要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而不取决于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 2、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人类活动可以引起土地有关组成要素的性质变化,从而影响土地的性质和用途的变化。 3、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 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两大组成部分,陆地是突出于海洋平面上的部分,包括内陆水域、滩涂和岛屿。将土地限定在陆地范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和劳动习惯。 5、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二)不同学科对土地定义 1.从经济学的角度

第一章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第一节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一.土地的概念 1.土地是有空间范围的,包括水平和垂直范围。 (1)水平范围:地球的陆地部分,以海岸线为界。大陆架是陆地水下的延伸,是不是土地?(2)垂直范围:上部到对流层顶部。对流层赤道地区16-18km,两极地区7-9km,平均10-12km。下部:风化壳和地下水的深度(模糊)。或者人类目前直接探测到的深度(12262m,前苏联)。 2.时间: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作用于土地,它们的痕迹会保留在土地当中,随时间而变化,故土地是历史的自然体。 3.由多种因素组成,如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人类活动等,故是一个综合体。这些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强调人类活动的结果(劳动的物化,具有价值)。是否包括社会因素,有争议。如,毕宝德先生认为,不包括社会特征(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我认为,作为资源,应该包括社会因素。如,地籍、土地法,人口数量、宗教、社会文化都包括在土地当中。如土葬习俗(河北曲周农村各家地里都有墓地),风水(风水好,土地价值就高)属宗教。 城市化、农村社会保障等。 4.土地概念为: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历史的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二、土地相关概念的辨析 1.土壤 是指地球陆地上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物的疏松的表层。 区别: (1)土壤是处在风化壳的表层,厚度1-2m,分为A、B、C等发生层次。 (2)土壤是土地的一部分(大部分),所有土壤都是土地(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土地包含土壤。 (3) 土壤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 (4)土壤的本质是肥力,生长庄稼。 (5)土地是在土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地资源利用的核心是保护农业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2.国土 地球上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区域或地理空间,包括领水(内水和领海)、领陆(岛屿)和领空。是排他性的。领海为12海里,甚至包括经济专属区。领空是领陆和领水之间的空气空间,是飞机和气球等航空器上升的最高点,约35km处。一般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公里)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线。超过这个高度,就认为是太空的范围。 3.景观(landscape) (1)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特定地域,它是地貌、植被、气候、土壤等多种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综合面貌。相当于风景。 (2)空间、功能、发生上相互联系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刘茂松,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不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4.生态系统(ecosystem)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以生物为主体。 三、土地资源的概念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目前地球上的土地人类几乎都可以利用,几乎不存在不是资源的土地,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日常中两个概念经常混用。 第二节土地的属性和功能(本章重点) 一、土地(土地资源)的属性

土地概念及其特征与土地管理基本理论试题

土地概念及其特征与土地管理基本理论试题 (一)判断题 1.完善土地市场就是要将土地市场发展成为完全的市场。( )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市场不是实物交易意义上的市场。( ) 3.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 ) 4.土地是一种非消耗性资源,因此土地在利用上具有永续性,这种永续性是随着地球共存亡的。( ) 来源: 5.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是指土地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 ) 6.交通用地是指铁路、公路、机场、码头等交通道路占用的土地。( ) 7.我国的人均林地稍高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 ) 8.土地就是国土,国土就是组成土地的一部分。( ) 来源: 9.由于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所以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越好。( ) 10.土地管理的手段主要有行政、经济、法律、技术。( ) 11.土地管理的对象是指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活动中的人。( ) 来源: 12.土地管理的整体原则是指土地管理区域的完整性。( ) 13.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

14.我国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对象是我国的土地。( ) 15.在土地使用、利用、收益、分配方面必须切实贯彻“利益原则”,使社会各种利益得到有效协调。( ) 16.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可对其下级有直接处罚的权力。( ) 17.土地政策是土地制度得以实行的措施体系或行为准则。( ) 18.土地政策是国家为了维护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体系和行为准则。( ) 19.土地政策体系是随着土地管理机关的职能和管辖范围的不同而不同。( ) 20.土地政策的政治性是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符合其阶级要求的土地制度而制定的。( ) 21.土地制度是土地政策的基础,土地政策是土地制度的具体表现,因此,土地政策制定的惟一目标就是巩固现有的土地制度。( )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是社会主义公有土地,归全民所有。( ) 23.土地政策对三大效益的选择顺序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24.土地政策的弹性大于土地制度的弹性。( ) 25.我国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土资源部,成立于19xx 年。( )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 课前准备: 一主要思考: 1土地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的概念可以这样描述,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这一概念包括6个方面的含义: ①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②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③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④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管理土地。⑤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⑥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特别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2征地和转地含义,土地征用费的构成;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有权依法征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土地等。 土地转让有两种情况: 1、土地所有人将土地所有权有偿或无偿地转移给他人。有偿的是买卖,无偿的是赠与或遗赠。土地转让行为只能发生在土地私有制的社会里,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土地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因而不允许土地转让。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受让人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而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或集体。 2、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土地转让指承包人自找对象,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转让的合同内容虽无改变,但是变更了承包人,终结了原承包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确立了受让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时,承包方与第三者应订立书面协议。 3批地的含义和供地的方式; 土地供应的含义及土地供应的三种基本方式 土地供应关系到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关系到国有土地的有效利用,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那么,土地供应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供应方式又有哪些? 土地供应 土地供应指地方政府第二年准备投放到土地市场上以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数量,以及土地的位置、用途、土地规划利用条件等内容的总称。 供地方式:

土地资源概念

水文等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形成的立体自然经济综合体,对土地的任何利用活动,都受土地生态系统构成要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 指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 包括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 0.4~0.7um可见光的 作物类型,强光照(棉花,谷类)有利生殖生长,弱(茶 简称日长,指一地区从日出到日落可能的日照 (短)日照植物,如小麦,油菜(玉米,棉花) >=10积温即活动 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 指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及各要素 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景观形 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相对一致的空间单元划为一类型 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 是由其个个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 一是土地类型的地 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 包括空间结 区域内各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 以及权属上的所属 为一定目的,在一定土地用途条件下,对 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土地性状的组合方 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 土地的某类综合属性,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 它在一定的方面影响某类土 是指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 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 是指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的那个因子的 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 而且对该类作物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 是在土宜调查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 是指土地用于一定的方式时所需要的自然 指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 评级土地利用方 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形状, 或土 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 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 在行政区内进行的农 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的经 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 在统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 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 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 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 需要根据 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 为一定目的而从事 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的同 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之间相 土地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 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流和物 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理自然因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表 表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一级类二级类含义 编码名称编码名称 01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 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 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 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 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 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 用途的耕地 011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 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2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 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013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 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 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 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和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 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1 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2 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3 其他园地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 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03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 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031 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032 灌木林地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033 其他林地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10-19%的疏林地)、未成林地、 迹地、苗圃等林地 04 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041 天然草地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043 其他草地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 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05 商服 用地 指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 051 批发零售用地指主要用于商品批发、零售的用地。包括商场、商店、超市、 各类批发(零售)市场,加油站等及其附属的小型仓库、车 间、工场等的用地 052 住宿餐饮用地指主要用于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的用地。包括宾馆、酒店、 饭店、旅馆、招待所、度假村、餐厅、酒吧等 053 商务金融用地指企业、服务业等办公用地,以及经营性的办公场所用地。

土地概念

土地概念 第二部分土地概念 一、考试目的 本部分的考试目的是测试应考人员对土地的内涵、基本特征及类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二、考试范围: 1.土地的定义 (1)土地的内涵 (2)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2.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自然特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 3.土地的功能 4.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三、考试基本要求 掌握:土地的基本内涵,土地的主要特性; 熟悉:土地的功能,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四、内容辅导: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 --、土地的定义 (一)土地的内涵(掌握) 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固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土地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分析,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二)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熟悉) 1.自然观点 主要指土地作为地球的特定组成部分,究竟哪些部分,哪些因素属于土地的范围,以下四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土地即土壤,亦即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的、有肥力的、可以生长植物的表层部分。 (2)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 (3)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亦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陆地水面。 (4)土地即地球表面,亦即地球的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都包括在内。 上述四种观点中,前两种观点过于狭义。除去地球表层的土壤之外,深层的岩层、水层也具有土地的基本功能,例如一棵植物的生长,不能说完全是土壤的功劳,岩层的保护、地下水的供给都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因此地球的深层部分也不能排除在土地的概念之外。第四种观点则失之过宽。地球的海洋部分不具有土地的一系列功能,因此不应该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第三种观点相对确切。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水流等等有一个所有者,是土地的附属物,我们也把它作为土地来理解”。广义的土地应该包括陆地中的水面。 2.经济学观点 根据马克思的说法,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作为一切活动的一般空间基础,在农业中是主要的生产资料。 3.法学观点 中国台湾土地法第一条解释土地的意义,“本法所称土地,谓水、陆及天然富源”。肯特从法律概念上对土地的定义是:“土地不仅包括地面或土壤,而且也包括附着于土地的任何东西,不管是自然长成的,如树、草和木,或者是人工造成的,如房屋以及其他建筑物;它所包括的范围向上或向下是无限度的,以致可以包括地上或地下的每样东西”。 4.西方经济学观点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土地的含义指的是大自然无偿赠与人类的陆地、水、空气、光和热等物质和力”。美国土地经济学家伊利认为:“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 澳大利亚的克里斯钦和斯图尔特进一步指出:“土地一词是指地表及所有它对人类生存和成就有关的重要特征”,“必须考虑土地是地表的一个立体垂直剖面,从空中环境直到地下的地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5.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 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了土地评价专家会议,在会议文件《土地与景观的概念及定义》中专门给土地下的定义是:“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它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

从地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土地的概念

从地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土地的概念土地是什么?可能大家都会笑起来,心想土地不就是我们脚下所踩的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实实在在的大家伙吗?这是我们最平常的理解。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在其《管子·水地》篇中认为“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关于土地,在秦始皇眼中,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时至今日,人们对土地的认识和理解也有进一步加深,专家学者多有论述,但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不同的观点。 但就整体而言,各方观点可以从地学和经济学两方面来表述。从地学方面来看,土地被视作地球的表面,具体而言,这派观点又有细化:有的认为,土地是指有地面有肥力可以生长植物的土壤;有的认为,土地就是指纯陆地,不包括陆地水面;有的认为土地即地面,包括陆地和海洋;还有的认为,土地是指除海洋之外的地球所有陆地和水面的总称。 就经济学方面而言,伟大的马克思认为“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美国土地经济学家伊利则认为土地是指“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等等。 当然,上述观点,均存在缺陷。土地是一个内容很宽泛、很丰富的名词,很难用一句话将之表述清楚,要把握土地这个名词,至少应当从下面几方面人手: 1.土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和上下一定空间中的自然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狭义的土地仅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2.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具体为人类利用的价值。 3.土地是地球表面受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相关法律咨询请找江苏拆迁律师原江【https://www.360docs.net/doc/5317504402.html,/mlist1402/5755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征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内、较大范围中,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的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土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乡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的重要手段,是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1)综合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规范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和土地利用全过程的总体安排。首先它涉及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需要综合考虑规划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协调各部门用地矛盾,实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其次它包括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四个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规划,而是对土地利用全部过程的综合规划。 (2)长期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内对土地利用的安排。涉

及的年份长,一般都在10年以上,可以展望到50年。因此土地利用总体方案一经确定对今后10年甚至几十年的土地利用都会有很大影响。另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长期性还指规划工作本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规划工作不能一劳永逸。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原来的规划就会显现出小足之处,这就需要不断地修正、补充、检查规划方案。各乡土地管理部门应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常抓不懈。 (3)战略性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大范围的、综合性的控制规划,所以就决定了它的战略性地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研究土地利用的重大问题。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区域的划分、骨干工程用地的布局、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方针的确定等等。 (4)指导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它所确定的都是土地利用的一些基本问题,具有宏观控制性,并以定性为主,定量相对较少,且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只能是指导性的。总体规划的实现,还必须通过进一步编制土地利用中期或年度实施计划和详细规划来实现。 (5)动态性

建设用地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建设用地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一、建设用地的概念 (一)建设用地的内涵 建设用地通常是指用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它利用的是土地的承载力。它是把土地作为生产基地,生活场所,而不是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直接为农业建设服务的用地(如:打谷场、暖房、排灌站、渠道等)称为“农业建设用地”,其余称为“非农业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建设用地是指通过工程的手段,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操作场地和建筑空间的土地。 广义的建设用地则是指一切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土地,是已利用土地中的一切非农业生产用地。如采矿业中露天开采需要的土地、地下开采时采空区塌陷引起地面下沉不能继续耕种的土地、自然保护区用地等。 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在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上,存在着显著的、本质的差别。建设用地利用的结果,基本上是以非生态附着物的形式,如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存在于土地上;农业用地则是依赖于土地的肥力,直接从耕作层中生产农作物,它对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具有生态利用

性。因此,肥力低的土地难以用于农业生产,但可以作为建设用地,甚至可能是优质建设用地。 (二)建设用地的特点 相对于其它类型的用地而言,建设用地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建设用地的高度集约性 与农用地相比,建设用地占地面积较小,但单位用地面积上所投放的劳动力与资本比农用地要高得多,单位土地面积的直接经济产出也比农用地要高出很多,属于高度集约的土地利用。因而相对于农用地而言,建设用地可以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和资本来替代较为稀缺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缓解土地供需紧张的矛盾。 2.建设用地利用逆转的困难性 一般来讲,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较为容易,只要地质条件符合工程建设的要求,再加以必要的开发和配套建设就可以变为建设用地。但建设用地则不同,它是以利用土地的承载力为主,其上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一旦建成就可以使用很长的年限,所以土地的用途较为稳定。正因如此,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后想再转变为农用地就非常困难(即使可以,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在决定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前要十分谨慎,应充分论证,科学决策。 3.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性

最新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1、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 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 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他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 3、土地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 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 的生产资源。 4、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 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 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 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 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 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6、生态系统定义: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或生态系统=非生 物环境+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 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7、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 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8、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 地生产潜力。 9、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自然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 性生产力。影响因素:灌溉、排水、土壤改良、作物栽培技术、化肥、农药、有机肥 等物质投入、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平。 10、土地分类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从而划分 出若干土地类型。将这种分类按一定的规律建立有序排列就叫土地分类系统。11、土 地类型: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源 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不同的土地类型。 12、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划分依据土 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 13,、土地类型的演替:它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14、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 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1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也属于基本国情调查。 16、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土地、土地资源、土壤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于人类需求(生态系 统平衡、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特定用途(包括农业生产、林业、保护和环境管 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效果的优劣程度。

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和分类

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和分类 2010-05-17 | 作者:陈建军郭玲霞黄朝禧 | 来源:资源网 | 【大中小】【打印】【关闭】 摘要:生态用地的利用和管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了生态用地的特点,提出了生态用地的概念,并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将其分为林地、草地、水域及湿地三大类,阐明了提高生态用地利用效率的必要对策,为进一步研究生态用地区划和布局以及生态用地结构优化等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用地;分类 人类是自然的改造者,而土地作为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载体一直是被人类改造的对象。从原始的生态文明演化到破土而耕的农业文明,再发展到掘地而取的工业文明,人类社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毫不停歇地向大自然索取,改变着它的面貌,甚至不惜侵害它的健康。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集聚,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周边原本具有重要生态调节功能的农田、森林、湖泊等生态系统不断地遭到破坏和侵占,生态环境的退化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要探究土地生态利用的最佳模式,优化生态用地的结构,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就必须首先明确生态用地的内涵和外延。 1 界定生态用地概念的意义 1.1 明确生态用地的概念是研究土地生态利用和分类的首要任务 土地因具有用途的多样性而分成各不相同的土地类型。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有些土地以生产功能为主,如耕地、园地,有的土地以生态功能为主,如林地、湿地等,还有些以生活功能为主,如居住用地等;同一种土地也可能具有多种功能,如耕地,既是生产性土地,又具有调节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功能。定义生态用地的概念,就可以依据生态用地的内涵来确定它的外延,即确定生态用地所包括的土地类型,进而深入地研究生态用地的构成和演变。 1.2 明确生态用地的概念是科学进行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必然要求 在尚未明确生态用地的内涵和外延的情况下,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将建设用地之外的几乎所有的土地均列入生态用地的范畴,这对研究耕地、园地等生产性为主的土地与林、草、湿地等生态性为主的土地之间的关系十分不利,明确生态用地概念将有利于生态保护和耕地资源的保护,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生态用地的定位和规划更加科学。 1.3 明确生态用地的概念是统筹城市生态用地布局,建设生态城市的理论前提

2016土地管理基础:土地概念(20)模拟试题

2016土地管理基础:土地概念(20)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关于描述土地价格的主要特征,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价格是权益价格 B:土地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 C:土地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 D:土地价格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E:时间因素 2、剩余法估价中计算利息的基础是。【2004年考试真题】 A:地价款、开发建筑费 B:地价款、开发建筑费、不可预见费 C:开发建筑费、专业费 D:地价款、开发建筑费、专业费、不可预见费 E:时间因素 3、标准深度通常是路线价区段内临街各宗土地深度的。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总和 E:时间因素 4、某建筑物的总面积为4000㎡,8年前建成投入使用,现单位面积重置成本为1000元/平方米,估计尚可使用32年,残值率为5%,则采用平均折旧法评估该建筑物的现值为(L)万元。 A:250 B:304 C:324 D:340 E:时间因素 5、现有一宗规划为商住综合的土地,其所在区域的商业用途价格为800元/平方米,商住混合用途价格为1000元/平方米,则该宗土地的评估价值应为元/平方米。【2008年考试真题】 A:800 B:900 C:1000 D:1800 E:时间因素 6、中国法律的解释权属于__。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最高人民法院 7、利用剩余法估价时,场地取得契税的计息期应包括。 A:前期、建设期、销售期 B:前期、开发期、销售期 C:建设期、销售期 D:开发期、销售期 E:合法性 8、目前各国通常采用的减轻或免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主要有__。 A.扣除法 B.低税法 C.抵免法 D.递减法 E.免税法 9、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核心是__ A.明确土地的预期用途和土地使用条件 B.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C.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D.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用途转变进行严格控制 10、一个完善、正规化的货币制度,主要包括的要素有__。 A.确定货币金属与规定货币单位 B.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 C.确定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程序 D.确定国家的货币准备制度 E.确定纸币的规模、类型 11、某企业欠缴消费税20万元。税务机关责令其补交拖欠的消费税,同时加罚了滞纳金1200元。针对上述情况,()的说法符合城市维护建设税有关规定。A.以1200元为税基补缴城市维护建设税 B.以20.12万元为税基补缴城市维护建设税 C.以20万元为税基补缴城市维护建设税,不考虑滞纳金: D.以20万元为税基补缴城市维护建设税,再按消费税拖欠天数对拖欠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加收滞纳金 12、下列房地产经营活动属于房地产二级市场的是【2002年考试真题】 A: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协议出让 B:新建房地产的买卖 C: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拍卖出让 D:征用集体所有土地 E:土地 13、《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下列__争议案件。 A.争议一方为军队,且涉及土地面积较大的 B.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 C.同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交办或者有关部门转送的 D.跨县级行政区域的 E.跨设区的市、自治州行政区域的

土地价格的概念

第 1 章土地价格的概念 考点1 土地价格概念 考点2 土地价格的特征 考点3 不同类型土地价格及特征 考点4 我国现行地价体系 考点5 我国土地价格的主要类型 考点1 土地价格概念 土地价格是为购买获取土地预期收益的权利而支付的代价,即地租的资本化。换言之,土地价格高低取决于可以获取的预期土地收益(地租)高低。 考点2 土地价格的特征 1)土地价格是权益价格 土地不具有移动性,可转移的并非土地本身,而是该土地的权利和收益,谁获得了土地权益,谁就可以从这块土地收获产品和服务。因此,土地买卖实质上是土地权益的买卖,土地价格是土地权利和收益的购买价格。 2)土地价格不由生产成本决定 3)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 4)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 5)土地价格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例题(多选) 下列选项中关于土地价格描述,正确的有( )。 a.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速度较一般商品缓慢 b.具有明显的个别性和地区性 c.土地价格高低决定了地租水平高低 d.土地价格由开发成本决定 e.土地价格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

【答案】be 考点3 不同类型土地价格及特征 1)按土地权利分类 土地所有权价格、土地使用权价格、土地租赁权价格、土地抵押权价格、其他权利价格(包括地上权、地役权、空间利用权价格) 2)按土地价格形成方式分类 交易价格、理论价格、评估价格 3)按管理目的分类 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监测地价 4)按结果表示方法分类 土地总价格、单位面积地价、楼面地价 5)按土地形态分类 生地价格、熟地价格、毛地价格、净地价格 6)按土地交易方式分类 拍卖价格、招标价格、协议价格、挂牌价格 7)按土地价格使用目的分类 买卖价格、租赁价格、抵押价格、课税价格、征地价格 考点4 我国现行地价体系 在土地价格体系中土地所有权价格和土地使用权是基本形式。而基于政府对土地市场进行调控和管理的要求,基准地价属于区域平均地价,与其相对应的是宗地地价。宗地地价是指地产市场上表现出来的个别地块的价格,也是地产市场的交易主体、管理者和研究者所真正关心的价格,是土地价格体系的基本构成; 在地价体系中,评估价格和交易价格是一对孪生兄弟,评估价格是由估价师得出的,它虽不一定是最终的成交价格,但对市场交易价格的形成起着一定的指示和参考作用。交易价格是交易双方就所要交易的土地所达成的共同认可的价格。在正常市场条件上下,交易价格是土地价格客观、合理水平的真正体现,也是确定评估价格的基本依据。

1土地相关概念及性质

学习单元1 土地相关概念及性质 一、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包括地质)、水文及生物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包括上至大气层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这一立体空间中的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 二、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图1.1 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

图1.2 土地垂直系统 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三、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什么是资源?资源是针对人类可以利用的物质而言,强调“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吃、穿、住、行等资源。 四、与土地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1)土地与土壤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土地构成要素中最主要的一种自然因素,影响土地特性和功能。 (2)土地和国土 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包括领土、领空、领海。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 (3)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图1.3 国土与土地、土地资源的关系 (4)土地与景观、环境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是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

土地征收的概念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对土地征收的概念、性质和特征等基本理论进行论述,认为土地征收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强制转移非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并给予公平合理的 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法学上属于公用征收。土地具有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土地资源的配臵可以通过市场和政府得以实现。土地征收作为政府配臵土地资源的方式,主要在于满足公共利益需要;对于非公共利益需要的项目用地必须采取市场方式予以配臵。围绕土地征收法律关系中的主体: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体、需用地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一方面只有完整、明晰和有效的权利,才能对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的抗衡;另一方面土地所有权作为权利的一种,随着国家运用公权力,逐步落实公共利益需要,必然会受到限制,甚至剥夺。 第二章为我国土地征收的历史沿革与现存问题。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是与每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变革情况相适应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百废待兴,农村土地实行农民集体所有制,土地征收权力运用较为频繁,当时的 国家建设大多是国家投资的军事国防、基础设施等,与公共利益是相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投资体制、用工制度、供地制度等发生重大变化,用地主体不再局限于国家投资主体,供地制度也逐步实现市场化,但是农村土地坚持集体所有,土地征收制度依然是农村土地转为国家建设用地的唯一合法渠道,具有高度垄断性。长期以来被征地农民的土地权利弱化、残缺,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在权利、使用和管理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立和割据。农民土地权利的这些特性造成我国当前土地征收制度存在不少问题。如土地征收条件概念不清,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不科学、过低,土地征收程序不完善,争议解决机制不足等,导致政府滥用土地征收权力,被征地农民权利被严重损害。 第三章是土地征收的条件——公共利益。本章首先经分析认为我国当前土地征收条件过泛,不论项目是否为公共利益都可以启动土地征收权,不仅严重侵犯被征地农民的权益,而且有损国家和政府的权威,最终损害公共利益。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土地征收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主张我国土地征收条件应仅限于公共利益,不得随意突破;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直接性、不确定性、相对性和动态性、社会负担性、法定性。在公共利益的界定方式上,可采取概括式与列举式相结合,明确土地征收权力的边界。土地征收条件即公共利益的实际界定方法主要是比例原则的使用,能采用非征收方式取得就不得使用征收,征收的范围必须严格限定公共利益需要,不得随意多征多占;要实现的公共利益必须是具体的、扎根于现实生活生产。第四章是土地征收的核心——补偿。补偿是土地征收制度的核心,有征收必须有补偿。我国当前土地征收补偿以农产值来确定土地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但是这种以农产值确定补偿费不科学,标准偏低;安臵方式单一,抚慰色彩浓,难以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征地补偿安臵费管理不到位,拖欠、挪用、截流等现象屡见不鲜。其他国家和地区土地征收补偿均是建立在土地财产权和土地市场的基础上给予完全的市场价格,同时还考虑搬迁费等生活权补偿。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应以公平为原则,必须按市场价格进行补偿,补偿以实际发生的物质损失为限。在农民土地产权个体化之前,通过村民自治权和履行民主程序解决补偿费的分配问题。 第五章是土地征收程序。现行土地征收程序体现了审批的高位性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了“两公告一登记”和听证程序,但是公共利益认定程序缺失,被征地人知情权、参与权保护不足,征地后期监管缺失,征而未用、多征少用以及补偿费被克扣、挪用甚至贪污的现象严重。在程序也设定土地征收行政程序本身即赋予被征地农民权利,也是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的手段之一。因此,本文紧接阐述了土地征收行政程序,具体包括建立公共利益的认定程序、完善参与和听证程序、建立收回权制度等。 第六章是土地征收争议的解决机制。权利保护的最终手段就是救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有的土地征收争议解决方式简单、低效、非制度化,难以满足日益纷繁复杂的土地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