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本土生态知识概论

第一章本土生态知识概论
第一章本土生态知识概论

第一章本土生态知识概论

第一节本土生态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

一﹑什么是本土生态知识

本土生态知识是相对于普同性知识的提法。所谓普同性知识是指当代社会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而习得的系统知识。这样的普同性知识可以通用于世界各地,可以不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而为全人类所共享。然而普同性知识绝非人类知识的全部内容,除了普同性知识外,每个民族﹑每个特定的地区还存在着不胜枚举的地方性知识。这样的地方性知识无论在内容、知识体系、诠释逻辑,还是在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与普同性知识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却是相关地区和民族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以谋求生存与延续不可或缺的智能资源,同样是人类知识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既需要普同性知识,也需要地方性知识。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可以共享的对象众寡不一,适用范围有广有窄而已。

地方性知识这一提法首先由民族学家格尔兹引进学术界,其后,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当前学术界一致公认,除了普同性知识外,还并存着很多地方性知识。仅仅是因为考虑到“地方性知识”这一提法隐含着歧视意味,因而本书将其改称为本土知识。意思是说:由特定民族针对特定地区的自然与社会背景,通过世代积累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服务于特定的民族和地区,具有明显的民族归属性和地缘性,称为本土知识不仅更能反映实情,也不至于引起理解上的歧义。

和普同性知识一样,任何一种本土知识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解释系统和资料积累框架,以及逻辑推理的规范。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土知识的这整套内容只适用于相关民族和特定地区,其它地区和其他民族由于不了解、没有学习过,因而不能发挥其效用。其他民族成员要了解异民族的本土知识,都必须经过艰苦的学习和认真的分析比较才能认识其特点,明白其效用。要把握自己所不了解的异民族的本土知识,对任何人、任何民族来说都必然是一个发掘和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整理和学习的过程。正因为这样的发掘和整理具有很大的难度,因而在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中,总是有意和无意地忽视甚至歪曲各民族本土知识的存在,以至于不仅普通民众,就是专家学者都往往重视普同性知识而贬低本土知识。固然,这是一个由历史习惯所导致的误解,然而到了今天,这种误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严重地障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一些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全人类关注本土知识,发掘、传承、利用和推广本土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本书的推出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的要求。

本土知识的内涵极为丰富,要全面认识任何一种本土知识都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长期以来,这种认识异民族本土知识系统的工作都是由民族学家去完成,学校教育和公众传媒仅是从民族学家那里获得相应的介绍和转述,并把这些内容作为一般性的知识积累起来,很少考虑在实践中加以利用。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全人类共通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生态恶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国际冲突问题等等。不容回避的事实在于,上述各项威胁,不仅与普同性知识有关,还与各民族的本土知识直接关联,甚至是由普同性知识与本土知识不相兼容而酿成的祸患。这就向全人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人类不仅要学习和了解普同性知识,还得认识和了解各民族的本土知识,长期以来忽视甚至歪曲各民族本土知识的作法,已经到了非抛弃不可的时候了。

人类社会的这种新要求,可以从联合国的众多决议和议案中得到反映,如《环境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公约》,评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行动等等。这些公约和行动都隐含着对本土知识的认同和关注,都是意在推动本土知识的实践运用。本教程的推出本身就是对全人类这一呼声的一种积极回应。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只好将问题限定在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生态知识这一方面。教材的名称也相应地称为《本土生态知识教程》。需

要声明的是,这样的限定纯粹是人为分割的结果,决不能误解为本土知识中仅有生态知识而没有其它内容,而只能理解为其它内容应当由另外的教程去完成,不在本教程讨论的范围之内。

本土生态知识是指,在特定地区由相关民族在世代的经验积累中,建构起来的一个本土知识方面。这方面的知识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该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相关联,担负着引导该民族成员在正确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精心维护所处生态环境的重任。因此,无论在任何地方展开生态建设,除了要认识和了解普同性知识中对生态问题的一般性认识外,更关键、更直接的还在于了解本土生态知识的作法。不认识相关地区的本土生态知识,肯定无法正确地引导相关地区的生态建设,本教程的使命正在于向社会各界揭示本土生态知识的价值、探寻发掘利用本土生态知识的规范,服务于中国西部十个省区的生态建设。

不管是什么样的本土生态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完整的资料储备体系,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引导社会成员正常生活的信息系统。以至于在相关的社会成员中,无论是日常的生产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礼仪、技术技能,甚至是观念形态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能曲折地反映出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来。我们只需要认真地分析和比较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实情,都可以从中感受和领悟到当地本土生态知识的存在,并可以通过整理,将他们的主要特点和内涵揭示给其他人。去年,我们在湖南、贵州、广西、重庆等地所作的田野调研工作就是出于这一需要。通过调研工作,当地乡民、行政官员和我们都对相关地区的本土生态知识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大家都意识到相关地区本土生态知识的存在,并进而意识到生态建设需要我们大家共同采取行动,去发掘、整理、利用、推广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安全也才能获得充分的保障。

本土生态知识的发掘涉及面很广,生产中的技术技能、日常生活中应对环境变迁的各种技巧和能力对周围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应对自然风险的各种手段都足以反映本土生态知识的具体内容。因而,本土生态知识是一个总的泛称,发掘和整理本土生态知识时,则需要记录和描述技术操作的细节,使用的工具和装备,人与人之间如何配合,能取得什么样成效等等。

二、本土生态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习惯性偏见的左右,人们虽然从民族学家的论著中不断地接触到、了解到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本土生态知识,但总是认为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距离自己十分遥远,甚至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毫无关系。这是因为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生态问题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牵连性,生态灾变造成的危害并不局限于有限的地区和有限的人群,而往往会波及到其他地区和其他人群,甚至是完全无辜的人群。沙尘暴发端于我国西部内陆,甚至是国外的沙漠地带,这与生活在华北平原的人并无关联,但华北平原的人们却不能回避这种从天而降的危害。同样的道理,长江上游的水土资源失控虽然与长江下游的居民毫不关联,但洪涝威胁同样会驾临长江下游居民的头上。这些无情的事实迫使我们必须进行自我反省,生态问题本来就没有边界,它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然而,要根治上述生态挑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仅仅依赖普同性知识肯定不能根治频繁发生的生态灾变。这就意味着,除了普同性知识外,我们还必须发掘和利用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才能找到根治生态灾变的有效对策。

然而要让世人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还需要作大量的工作。不少人从习惯性的观念出发,总是误以为只要有普同性的科学知识,就可以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甚至改造自然,使自然屈从于我们的需要。事实证明,这样的想法缺乏现实根据。这里仅从如下四个主要方面揭示本土生态知识的不可替代价值。

首先,当代的普同性知识尽管逻辑严密,资料储备丰富,对事物的观察也极为精确,但

是当代普同性知识着手建构的时间却非常有限,基本上是从十八世纪以来才按统一的标准收集资料逐步建构起来的。因而在当代普同性知识中,十八世纪以后的资料尽管十分完备和周详,但十八世纪以前的资料却处于空白状况。然而,人类面对的任何生态问题都是长期历史积淀的后果,甚至是超长期的自然与人类社会互动运行的结果。不了解、不掌握漫长历史岁月的实情,当前的生态建设就无法作好。有幸的是,来自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尽管观察的精度和资料积累的系统性远远赶不上现代科学技术,但却储存了大量历史上的生态资料。这样的资料以及经验、技术和技能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是找不到的,如果不借鉴这样的历史资料,相关地区的生态建设肯定做不好。

其次,生态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社会工程,为了积累资料,必须投入巨额的经费、人力和物力。举例说,要获得每个点的气象资料,都需要在每个点建立气象台作长期的观察。然而要在各地普遍建立气象台,所需的人力、物力和经费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项难以承受的负担。时下,在我国西部的广大地区,气象台仅在县政府所在地才有,而这样收集起来的气象资料,根本无法反映全县广大地区的气象实情。除了气象资料外,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料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然而,在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中,却储备着大量有用的资料信息,有的可以填补科研机构资料积累的空白,有的可以佐证科研机构积累的资料,有的可以纠正科研资料的偏颇。发掘、利用本土生态知识不仅可以省时、省力、省事,还可以校正科学数据的偏颇。因而,要搞好广大地区的生态建设,光靠普同性生态知识远远不够,必须同时兼用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我们必须承认,我们面对的生态挑战涉及的范围太广,需要动用的人力、物力太大,这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承担的投资。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只能投资有限的科研机构。如果不通过本土生态知识调动广大的普通民众参与,绝对完成不了我国生态建设的任务。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不少科学工作者都意识到,在作资料收集时,都需要更多地向普通乡民学习,希望他们提供资料收集的线索。由此亦可见本土生态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忽视本土生态知识是十足的偏见。

再次,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各地之间的差异极大,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各有其特性,无一不需要动用特殊的技术和技能。遗憾的是,在普同性知识系统中,通用性的技术技能储备虽然极为丰富,但针对特定地区生态问题的特种技术和技能却缺乏必要的储备。强行使用这些技术技能,去处理具体的生态问题,虽然可以勉强凑合,但却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没有注意到本土生态知识储备着这样的技术和技能,更没有想到要发掘和利用这样的技术技能,因而生态建设行动往往是事倍功半。相反的,如果全面发掘和利用各地本土生态知识中的特种技术和技能,即使国家的投资少一点,而收到的成效却可能大的多。

事实上,自然环境中各地的生态系统都极其复杂,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都经过了艰辛地探索,发现和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特种技术和技能,这样的特种技术和技能往往都储备在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中。这样的特种技术和技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而不是发展的负担。它们都属于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它们是普同性知识绝对替代不了的财富。只有配合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作好这些特种技术和技能的发掘和利用,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才能作的更好。

最后,本土生态知识也像普同性知识一样,不仅对物质世界可以发挥作用,对人类社会也可以发挥作用,都可以起到组织人、动员人、协调人的作用。因而,动用普同性知识可以组织和协调大范围内的生态建设,但却不一定能协调好小范围的、特定地区的生态建设。这是因为普同性知识为了使其适用面更加广阔,不得不忽略一些次要的因素,特别是特定人群的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就总体而言,虽然不会造成重大的障碍,但对特定区域而言,其负面作用却不容低估。为了抵消这样的负面作用,只能仰仗于相关地区的本土生态知识。因为在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中,经验、资料、技术和技能与相关民族文化具有同质性的结构,因而能更好地反映该地区成员的情绪和尚好。用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去影响当地的生态建设,

成效将会更大,效果也十分稳定和可靠。

综上所述,普同性知识固然重要,但与之并存的各民族本土知识同样不容忽视,他们在我国西部的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正是我们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发掘、利用,并推广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的全部动因,也是大家要坐到一起来交流、商讨的终极目的。

可以将上述内容简化为如下五个要点:1、通过本土生态知识可以获得古代的生态资料。

2、抵御自然风险的技术技能主要贮存在本土生态知识中。

3、本土生态知识是一种综合性生态知识,可以避免学科分野的干扰。

4、省时省钱省力的生态建设经验总结。

5、本土生态知识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针对性,由此获得的生态建设成效最为稳固,可以长期生效。

三、本土生态知识的特点

在普同性知识中,生态问题总是由特定的学科比如生态学去加以研究和讨论,并积累成有系统的一套知识,人们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一般性办法和策略。各民族本土知识则与此不同,其间的差异可以作如下四个方面的区分。

其一,本土生态知识必然具有鲜明的文化归属性。它必然归属于特定的民族,适用于特定的地区,以至于任何本土知识的价值取向、解释系统和逻辑推导都属于特定的民族文化。鉴于各民族文化必然具有相对性,因而对本土生态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认识都得有赖于相关的民族文化,不能站在其他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去强为之解。同样的道理,来自普同性知识的价值取向、逻辑推演和验证方法都不能简单地照搬去说明任何一种本土生态知识。要正确认识任何一种本土生态知识,都必须付出艰辛的代价和巨大的精力。不同的本土生态知识也不能相互替代,认识了一种本土生态知识后,不等于认识了所有的本土生态知识,因而必须一种一种地去加以认识。这就使得发掘和利用各民族本土生态知识的工作量十分艰巨,不能简单从事。但这样的努力又不会白费,它会使我们的生态建设搞的更好,因而花费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

其二,任何形式的本土生态知识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原因在于,本土生态知识本身就是针对特定的生态系统建构起来的,超越了这样的生态系统就失去了效用。人们也许会说,既然适用范围不大,为何还要发掘它、利用它。这样的理解并不全面:一方面,地球上现存的各种生态系统相互之间不能替代,人类却又都必须加以认识和利用。面对这样的事实,借用本土生态知识去认识和理解,肯定要比通过普同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要好的多、有效的多;另一方面,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演替都十分缓慢,相比之下,人类社会的演替却要快得多。由此可见,虽然了解和掌握一种本土生态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却可以长期使用,长期有效,因而就总体而言,仍然是值得的。更重要的还在于,本土生态知识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其积累的时间肯定超过普同性知识。因此,特定的一种本土生态知识,其适用范围虽然不广,但其可靠性却远远超越于普同性知识。我们决不能因为其适用范围窄,而忽视它的终极价值。

其三,本土生态知识主要是通过实践的社会活动加以传承和付诸实践,而不是像普同性知识那样主要是通过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去传承和加以利用。这就使得本土生态知识一般而言比普同性知识稳定性差,往往会带上一些个人性色彩。然而普同性知识与本土生态知识应当搭成互补。本土生态知识正因为稳定性差,因而对所处生态系统的变化具有更强的敏感性,而普同性知识恰好缺乏这样的敏感性。与此同时,普同性知识却能较好地避免个人因素的干扰,可以补充本土生态知识这方面的不足。再一方面,本土生态知识的逻辑不甚严密,但也正因为如此,本土生态知识在处理具体的生态问题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兼顾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解决生态问题手段的多样性。与此同时,普同性知识却可以发挥协调各种本土

生态知识的作用。

其四,本土生态知识的学科分化较为粗疏,一般是从生态问题的总体上去把握当地生态问题的特点。这样建构起来的生态知识体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那就是提出的对策和方法具有多样性,这肯定会干扰当事人的思考和理解。但其优势也不容低估,这样得出的结论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正确地理解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制衡关系。相比之下,普同性知识学科之间的分化过于琐细,不同学科对生态问题的理解很难相互协调,更难以形成协调一致的行动。以至于不同学科得出的正确认识在付诸实践时,都会碰到不同学科理解分歧的障碍,以至于很多重大的生态决策久议不决。而在本土生态知识指导下的社会性生态建设行动却可以轻而易举地绕开意见的分歧,一步到位地付诸行动。这正是很多繁难的生态问题在特定的民族和地区内部处理起来非常容易,而在异民族间处理起来却极为艰难,也是很多生态问题在民族界沿广肆蔓延的原因。

总而言之,各民族的本土知识和普同性知识应当是可以并行延续的不同知识体系。为了解决我国所面对的生态问题,我们在两者之间不容许有任何偏废。应当认识到,本土知识与普同性知识它们各有其价值,它们应当相互兼容,而不是对立。因此,即令对本土生态知识的发掘和利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样不意味着否定普同性知识的价值。相反地,还必须倡导两者的有机结合,只不过这样的结合应当立足于本土知识,有选择地消化和吸收来自普同性知识中的相关内容,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和抄袭普同性知识。应当牢记,普同性知识和本土知识在价值上是平等的,而且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任何形式的偏废和曲解都有害无益。

四、本土知识与普同性知识互动

从历史的角度着眼,在远古时代,并无所谓的普同性知识可言。那个时代的各民族相互隔绝,彼此间的交流较少,不同民族总是立足于自己所处的生态系统去建构自己的本土生态知识。主要是凭借本土生态知识去规约社会成员的行为,去节制各民族社会的正常运作,跨民族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去实现。因而,精神领域的交流极为有限。当然,在那个时代,这方面交流的必要性并不占主要地位。

随着多民族国家的出现,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而且逐步上升到主导方面。在国家权力的支配下,不得不孕育出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普同性知识,这样的普同性知识还必然随着国家权力的强大而得到飞速的壮大。从普同性知识的这一形成和发展过程看,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其一,不管任何形态的普同性知识,总是立足于特定民族的本土知识去开展其建构的,一般而言是多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也就是以主体民族的文化为蓝本建构相关国家的普同性知识。就这个意义而言,不管是哪种普同性知识,都根源于本土知识。

其二,为了有利于普同性知识的推广,任何形态的普同性知识都会受到国家权力的保护,这往往又是借助于国家权力去强制推行。这就使得任何形式的普同性知识都具有排它性,极为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其它民族的本土知识则被边缘化。这是由来已久的偏颇,也才使得与之并存的其他本土知识都受到歪曲和贬斥。

其三,普同性知识与本土知识之间的分野具有相对性。其间的地位会随着国家权力的转移而发生变动。在一段时间被视为普同性知识,在另一个时段很可能被视本土知识,而前一阶段的某种本土知识又可能被人们确认为普同性知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这种情况已是屡见不鲜,既没有永久的普同性知识,也没有永久的本土知识。

从相互关系看,任何形式的普同性知识为了有利于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就不得不强化事物的共性,而忽略其差异与个性。以至于只要是普同性知识,对自然、对社会的观察就必然显得粗疏,甚至是人为地抹杀某些差异。只有当这种对个性的忽略和抹杀发展到严重偏离事实时,才不得不从与之并存的本土知识中吸取养料,以修补认识上的偏颇。当然,

每一次修补都会导致普同性知识的壮大和生命力的加强。与此同时,本土知识也会从普同性知识中吸取养分,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学理建构。甚至了为扩大自己的影响,而尽力扮演为普同性知识的附属品。然而,本土知识的作法也有一定的限度,他决不会否定自己的存在,更不会全面融化于普同性知识之中。原因在于,人类所面对的自然和社会极其复杂,光有普同性知识无法正确理解自然与社会,特别早当自然与社会发生急剧变动时更是如此,人们更需要借助本土知识去解决具体地区的问题。正是世界的复杂和人类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需求的特殊性才导致普同性知识与本土知识总是保持着辩证统一的制衡关系,既不会融为一体,又不会势不两立,而是靠各自的张力保持均势,共同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

除了国家权力外,宗教社团、民间组织,还有其它形式的团体也有可能建构其它形式的普同性知识。不过这样建构的普同性知识与国家权力建构的普同性知识相比,影响要小得多,因而在本书中不予讨论。然而,从眼前应用的需要出发,对当代科学知识却有特别说明的必要。当代科学知识发端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西欧的主要发达国家出于反对教会统治的需要,共同掀起了倡导科学,反对神权的社会运动。在这样的社会运动中,欧洲的主要发达国家主要以自己的本土知识为依据,逐渐建构、完善和健全了现代科学体系。这样的科学体系随着欧洲中心主义霸权的确立而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并最终在二十世纪被确立为规模最大的普同性知识。但我们必须看到,现代科学知识在建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各种本土知识加以忽略,甚至歪曲,而且要凭借实力、地位去贬低其它本土知识。这就导致了两个不同的后果。一方面,现代的人们对科学技术产生了依赖性,看不到它的短处;另一方面,对本土知识又必然充满了偏见和贬斥。这就大大地妨害了普同性知识与本土知识的合理互动和制衡。就人类面对的生态问题而言,会表现得更为突出,它会使世人产生严重的错觉,看不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会引导世人对生物资源的单向倾斜不均衡消费,并诱发为各式各样的生态灾变。二十世纪人类所面对的生态问题正是导源于此。

世人正是认识到上述偏颇后,才主动倡导对本土知识的回归。可见,对本土知识的重新关注决不是回头看,更不是追踪落后,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共同需求的结果。事实上,关注本土知识绝不是削弱现代科学技术,而是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一轮发展,同时也是推动各民族文化的新一轮发展。

中国西部十个省区既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带,又是我国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这里面对的生态问题既急剧又严重,而且已经开始和正在加剧对中国发展的制约。为了确立科学的发展观,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西部十分省区绝对需要敢为人先,大力倡导发掘、整理、利用和推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本土知识,将重建人地和谐关系落到实处。引导中国走向科学发展的轨道。而要作好这项工作,首先就得摆正对普同性知识和本土知识的认识,必须承认这两套知识必须并存,而且不能相互替代,两者对人类社会都是有用的、必不可少的。

鉴于当前人们习惯于忽视本土知识的价值,因而我们将培训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本土生态知识上。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普同性知识的贬低,希望我们的每一个学员都不要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在加强发掘、利用本土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普同性知识的学习,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科学知识大全

科学知识大全(审精) 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 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这是经典宇宙学中的一个著名的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对宇宙进行种种猜测.古代的人们曾经认为星星是镶嵌在一个透明球面上的.中国最古老的宇宙结构学说盖天说的基本观点是天圆地方.托勒政的地心宇宙体系和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宇宙体系中都包括恒星天球的内容.中世纪的思想家尼古拉认为宇宙是无限的.牛顿把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作为他的理论的基本原理.他还推断:星星的数目必定是无限的,而且相当均匀地分布在空间.观测上,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和约翰·赫歇耳父子宣布至少某些可观测星云是与银河系具有相同尺度和结构的由分立的恒星组成的系统.这些星系居于整个宇宙之中.19世纪天文学家普遍认为可观测宇宙必须是静态、无限的和均匀的.而对静态、无限、均匀的宇宙的一个著名反对意见即夜黑问题,也称奥伯斯佯谬.这个样谬是说,若恒星发出的光不变且都相同,而空间又是欧几里得的(平直的),则在此种宇宙中整个天空的亮度看起来是均匀的,且与太阳一般亮.因为无论从哪一个方向观看天空,视线都会碰到一个星星.这一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几何论证说明:现考虑进入人眼的一束细长的锥形光线.虽然恒星表面的视亮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但锥体的截面积(或恒星的数目)随距离平方而增加,则集中在锥体内的光与它从什么地方发出没有关系,因而整个天空就要亮得像太阳一样,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如何才能消除观测与理论之间的矛盾呢? 奥伯斯的推导基于以下的宇宙学观点: 1.宇宙物质是均匀分布的. 2.宇宙是静态的. 3.宇宙是无限的. 4.宇宙存在的时间已经无限长.为了避免夜晚的天空像太阳那么亮的结论,我们必须重新考察上述观点.一个平均密度随观测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并以零为极限的等级式宇宙模型可以消除佯谬,但要付出失去均匀性的代价.但迄今为止的观测结果是:宇宙物质在大尺度空间内的分布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这个观点称为宇宙学原理,是现代宇宙学理论所必须依据的公理.上述第一点符合宇宙学原理,应予保留.这样等级式宇宙模型应该放弃.由于奥伯斯假定恒星发光不变,这一点今天看来最成问题.如果假定恒星并不是永远那么亮,而是在有限的过去才开始发光,由于远处恒星的光线尚未到达我们这儿,这也可以避免整个天空像太阳那么亮的结论.这使我们面临着是什么首次使恒星发光的问题.如此看来一个具有有限过去的宇宙可避免奥伯斯样谬.此时宇宙在时间上有个开端.另外一个有足够大膨胀速率的宇宙也能避免奥伯斯佯谬,即使它具有无限的过去.因为根据量子理论的观点,光子的能量正比于其频率.远距离高速追行光源的光线将产生非常大的红移,因而其能量将相应减小,使其总和保持有限,甚至可忽略不计.由于观测上尚无放弃宇宙学原理的理由,第一条观点应该 接受,而第二、第四条应该重新考虑.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这就为研究宇宙的整体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宇宙的整体性质由引力场方程决定.荷兰物理学家德西特首先获得了引力场方程的一个宇宙解,但它是动态的而不可能是静态的:宇宙要么是膨胀的,要么是收缩的.观测上,哈勃发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化学复习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化学复习一碱 1.定义: 2.常见的碱 3.碱的通性 二酸 1.定义 2.常见的酸 3.酸的通性 三.盐 1.定义 2.常见的盐 3盐的化学性质 四.氯气 1.氯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溶解性

2,化学性质 (1)与金属的反应 (2)与氢气的反应 (3)与水的反应 五、氟 剧毒最活泼的非金属 + 2 + Q 2 + 2 = 4 + 六、溴、碘 溴液态与氯气相似化学性质 碘紫黑色固体 升华:这种固体不经加热直接变成气态的现 七、硫 1.物理性质俗称“硫磺”,浅黄色,黑火药主要成分,密度 2.078g/cm3 非金属性比较活 2.化学性质 (1)、硫与非金属反应 + (无色刺激性气味) 2+ 2 +=(酸雨) +(毒臭鸡蛋气味) (2)、硫与金属反应

+ 2+ +=(硫粉处理散落贡滴) 八、氮气 1.物理物性 气态占空气78% 无色无味气体 降温---液体、固体 2、氮气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3 +(灰色) (2)、与氧气反应 +2(无色) +2=2(空气中很容易) 2+=2+ (3)、与氢气反应 +32 九、氨气 1、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1体积水溶解700体积氨气 氨气----氨水---铵肥 2、氨气易液化 -33.35℃,常压---液态+大量热 十、金属通性 80%金属元素,常温下汞为液态,其余为固态,绝大多数是银白色,只有金为

黄色,铜紫红色。电、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 1、铝 比较活泼显+3价 (1)、与氧成致密氧化膜(常温) 4+3=2 (2)、与水受热 2+62+3 (3)、与酸反应 (4)、与碱反应 (5)、铝盐 水解 净水,灭火器原料 2、铁 分布最广元素之一,合金性质优良,光亮银白色金属,7.8 g/cm3熔点153℃,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坚韧性 比较活泼,常显+3价或+2价 (1)、铁与非金属反应 3 +2 2 +32 + (2)、铁与水反应 3+4+4 (3)、炼钢、炼铁

生态学概论

第一讲概论2 第一堂课前言、生态学概念与发展2 前言2 1生态学的概念3 2生态学思想的简单回顾3 2.1“田园主义”和“浪漫主义”生态学思想4 2.2“帝国主义生态学”思想5 3二十世纪生态学上的重要事件5 3.1 成立生态学会5 3.2创立群落演替的气候学派5 3.3把经济思想(如生产者、消费者)运用到对大自然的研究中6 3.3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7 3.4生态学时代的到来(1960年代)7 第二节课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7 1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7 1.1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孕育和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7 1.2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8 ,并将其提高到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高度8 ,生态学的思想与方法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8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对生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9 2.1生态学在社会中重新定位9 2.2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融汇与分化9 2.3从局部的孤立的研究到整体的网络化研究10 2.5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改善和提高10 3我国生态学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任务(研究热点)11 3.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机理和评价方法研究11 3.2加强生态安全理论、生态预报方法和生态安全预警监控系统的研究11 3.3强化区域生态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管理和生态工程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的重大生态环境 建设11 3.4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科学研究12 3.5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学机理与方法12 3.6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关系的生态学研究13 3.7生态学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研究13 3.8环境污染过程中的重要生态学问题13 3.9受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研究13 3.10全球变化引发的生态学问题研究13 结语:努力前程14

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相互关系,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和分布)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分布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土壤: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1、综合作用(交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或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总有1~2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这就称为主导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一种营养物质数量甚微则植物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若这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则植物不能生长。缺点:只考虑了对植物的影响,只考虑了植物与营养物质的关系,有局限性。补充:只适用于稳态条件下,还要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

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的耐受范围的法则。 光饱和点: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的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光和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按光强可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按日照长度,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K=N?(T-C)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 温度的生态学意义:1、生物是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2、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中有应对温度变化的特性。 水的生态学意义:1、生命起源于水环境2、是任何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4、水是生命代谢中的重要原料5、水对植物的具体生态作用:(01、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02、为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03、土壤含水量三基点04、水对陆生生物热量调节和热能代谢的生态作用)6、各种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依赖水在3.98℃时密度最大7、水的间接生态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2、预测生物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复习题

自然科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地球的表面积为亿平方千米,海洋占据了其中的% 2、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大洋岸弯曲形状的某些相似性,提出了的假说。 3、大约在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汇聚在一起的,叫泛大陆。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北部的古陆和南部的古陆开始分裂。大陆中间出现了洋(1.8亿年前)。 4、板块构造理论是说:地球表层主要有六个基本板块,板块。板块运动的动力主要是地幔深处的作用。 5、英国的常被誉为“地层学之父”,提出“”后,就把时间与生物演化阶段联系起来,编篡地球的历史。 6、以为依据,人们建立了能反映地球相对年龄的地质年代表;通过可以准确地得到地球的。常用的有铀-钍-铅法、铷锶法以及钾氩法。 7、地质学把地球历史大致分为:。 8、地球所经历了3次大冰期,第一次发生在;第二次发生在(石炭一二叠纪);第三次发生在。大约亿年一周期,其原因可能是太阳最绕银心的公转 9、距今约5.7-5.1亿年的,陆地上还是一片荒凉,而海洋生物界第一次大发展,出现了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 10、志留纪出现了半索动物,是非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一般身体呈蠕虫状,左右对称,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并不是真正的鱼,它没有脊椎骨,只有一条纵贯全身的脊索作为支撑身体的支柱,这条支柱代表了脊椎的先驱。 11、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从距今4.05亿年开始,延续了5500万年之久,出现了鱼,是所有高等动物(脊锥动物)的祖先。鱼类一出现则空前繁盛,泥盆纪又称“鱼类的时代”。 12、开始于距今3.5亿年,延续了约6500万年。蕨类植物空前繁荣,还出现苏铁、银杏、松柏等植物。属于这一时期的煤炭储量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 13、是地球发展史上重要的成礁期。这些具有造礁能力的生物包括钙藻类、古杯动物、钙质海绵、珊瑚、苔藓虫、层孔虫、厚壳蛤等 14、是爬行动物全盛时期,成为生物界的真正霸主。当时十分有益于陆地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整个地球都被陆生植物所覆盖,侏罗纪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公园,所以也是地球上著名的成煤期之一。晚期,出现了。 15、是地球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出现了真正的鸟类,著名的就生活在白垩纪,它是当时最强悍的食肉动物;也是全球发生大陆漂移,又一次出现生物大绝灭的时期。在,恐龙、菊石、箭石类等完全绝灭。 16、植物在第三纪占据主要地位并获得了迅速演化,植物退居次要地位。 动物就显示出它们的竞争优势。其中,的进化速度更快,除陆地外,它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向海洋(如鲸类)和向空中(如蝙蝠类)的辐射发展。无胎盘类在等地也获得了生存空间,有袋类成了那里的主人。 17、哺乳动物有很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进入新生代后,有胎盘类成为哺乳动物大家族的主流。身体,具有(单孔类除外),,发达有利于延续后代等等。 18、世界大陆架总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平均宽度约为75公里。大约%的渔业资源来自陆架浅海。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突然下落,形成一个陡峭的斜坡,这个斜坡叫。约占海洋总面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 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2、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 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既有各组分 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 .

.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 、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三大 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和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和。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和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 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2、生态作用 3、生态适应 4、生态幅 5、胁迫 6、生态位 7、阳性植物 8、阴性植物 9、耐阴植物10、生活型 11、生态型12、光周期 二、问答题 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 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 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 5类。 . .

自然科学知识大全

自然百科知识1 百科知识:什么树被称为“活化石”? 回答:银杏树被称为“活化石”,它亦称白果树、公孙树,属银杏科。树木高达40米。 3 百科知识:中国民间“送灶神”时要吃粘牙的甜食,这是为了什么? 回答:中国民间“送灶神”时要吃粘牙的甜食,这是为了用糖粘住灶神的牙。中国的民间习俗还有很多,要是留心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5 百科知识:非洲象的耳朵比亚洲象大还是小? 回答:非洲象与亚洲象的差别除栖地不同外,外形亦有差别。如:非洲象耳朵较大,亚洲象耳朵较小。非洲象象牙雌雄均明显外露,亚洲象只有雄象外露 7 百科知识:欧洲最大的岛屿是什么岛? 回答:大不列颠岛是欧洲最大岛屿。它位于欧洲西部的大西洋中,面积22万平方千米。是英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 9 百科知识:校园歌曲《童年》的词曲作者是谁? 回答:校园歌曲《童年》的词曲作者是罗大佑,这首歌曲至今仍为很多学子所喜爱。 11 百科知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是谁? 回答: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表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14 回答: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

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庐山风景。 15 百科知识:葡萄牙曾在南北美洲拥有殖民地吗? 16 回答:欧洲因其海上活动发达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使得南北美洲成为许多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但葡萄牙不曾在南北美洲拥有殖民地。 17 百科知识:“龟纹”在哪种工艺品中出现? 18 回答:龟纹指的是在打样或印刷中由于阳图版的角度搭配不当所出现的一种不悦目的网纹图形。这种图形常常出现在蜡染中。 19 百科知识: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是哪里? 20 回答:荷兰濒临北海,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荷兰的海岸线曲折绵延,全长1075千米,但海堤竟两倍于海岸长度,总长达2414千米。 21 百科知识:发烧时不宜喝什么饮料? 22 回答:发烧喝浓茶害处较大,因为茶叶所含的茶碱会提高人体温度,并可影响降温药物的作用,从而加重病情,因此发烧时不宜喝茶。 23 百科知识:“蒙太奇”一词源于哪国语言? 24 回答:“蒙太奇”源自法语,原为建筑术语,意指组接、构成的意思。用于电影是“剪接和组合”之意。 25 百科知识:人的心脏共有几个心房和心室? 26 回答:心脏内有四个空腔,分别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其中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 27 百科知识:欧洲最大的半岛在南欧还是北欧? 28 回答: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欧洲最大半岛。它位于北欧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面积80万平方公里。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复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运动和力 一、填空 1、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叫做(),在描述这种现象时,这个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为了使某些问题简化,不考虑物体大小与形状,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点,叫做()。但像位移这样即有大小又有方向,叫做(),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叫做()。 2、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叫做(),而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叫做()。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在真空中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 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 4、力和()是分不开的,不能离开它而独立存在,物体受()力是向下,()力是向上的,()是向前的,()力是向后的。 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作用,其总效果相当于地球对物体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力有(大小)有(方向),还有(作用点) 5、发生形变的物体因为要恢复原来的形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 6、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大小跟弹簧伸缩的长度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 磨擦力可以分为()()()。 9、冲量是是()和()的乘积。动量的变化等于冲量,这是结论叫做() 10、物体对竖直悬线的拉力等于零的的种状态叫做()。 11、抛体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和垂直方向的()。 在斜抛运动中,从物体被抛出的地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叫做(),物体到达的最大高度叫做(),当射角为()时,距离最远。 12、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叫做(),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方向指向()。 15、物体和稳度跟它的()和()有关。 二、问答题 一类题: 1、加速度 物体速度的改变量跟所经历时间的比值,叫做运动物体的加速度。 2、离心运动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运动叫做离心运动 3、胡克定律 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做胡克定律。 4、超重 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它对竖直悬线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现象。 5、失重 当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它对竖直悬线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现象 6、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注意事项 (1)只有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的大小才和作用力成正比;同样地在作用力不变的条件下,才能够说物体的加速度和它的质量成反比。 (2)加速度和力都是矢量,它们的方向总是相同。 (3)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式中的F的就是这几个力的合力。 7、正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注意事项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栖息的生态环境,或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食物或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该生物的生态幅。 生态位(基础与实际):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描述了某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础生态位: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该定律成立的条件:一、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二、考虑生态因子间的可补偿性。)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生态因子。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阿仑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驯化(自然/人工):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生理的可逆变化过程(人工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气候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关于植物的物种内的密度效应,目前有两个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总是差不多一样的。–3/2自疏法则:同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曲线的斜率为-3/2。 领域与领域行为: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自然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起源 1、原始社会主要的技术发明有哪些?有何意义? 答:原始社会主要的技术发明有:一、石器使用;二、使用天然火;三、弓箭; 四、陶器制造技术;五、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等。 意义:原始技术发明的意义不仅在于人类开始了能动地改造自然,同时,他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了人类本身,发展了人类的聪明才智,人类开始逐步认识自然物的属性。 2、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答: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只有在人类的智力有所进步并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后,才会有原始宗教观念的出现。 实质:它毕竟是原始人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它既是自然知识不足的表现,又是自然知识的一种补充,甚至是自然知识的一种特殊形态。原始人对自然事物属性的某些认识,也是通过当时的宗教自然来表达的。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科学技术 1、古代埃及人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哪些对后世有影响的成就? 答:古代埃及人对后世有影响的科学成就有:一、发明了文字;二、纸草的使用; 三、太阳历的确定;四、几何成就很大;五、医学成就(木乃伊);六、建筑艺术(金字塔)。 2、古代西亚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在天文学方面,有天象观测和历法编制,以月亮盈亏规律编制太阳历,给行星命名,能预测日蚀、月蚀。以7天为一周等。在数学方面,用十进制计数法及时间的六十进制计数法。能计算出∏的近似值。能解含有10个未知数的多元方程组,会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来表示月亮的亮度。 第三章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 1、古希腊在自然哲学方面取得了哪些对后来科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成果?答:重要成果有:一、关于自然界万物的本质问题——元素论;二、关于物质结构问题——原子论;三、关于天体系统的模型问题——宇宙论。 2、古希腊的理论自然知识有哪些成果?它与自然哲学有何不同? 答:一是把提供自然哲学与经验的结合,其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二是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结合起来,把数学研究与力学研究结合起来,杰出代表是阿基米德; 三是科学形态的重要变化,即合理化体系的建立。这一工作是由欧几里得完成的; 四是医学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强调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疾病,对许多疾病作了较为准确的描述,指出了适当的治病方法。希波克拉底是代表人物,称为“医学之父”。 不同之处:理论自然知识是科学与经验结合的成果,而自然哲学是对自然现象的猜测和解释,是一种科学思想。 3、古希腊与古罗马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上各有何特点? 答:如果说,古希腊人对自然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话,古罗马人则在实用技术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总结 刘宾 通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感触颇深。我懂得了作为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积极认识倾向,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科学兴趣是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顺利进行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形成学生个性的重要条件。兴趣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科学方法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的学习方法比有限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科学方法的核心部分是科学探究。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的方法很多,有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也可以在观察中探究、在动手实验中探究、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中探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探究要求。但探究只是学生学习中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教师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充分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定的科学知识是科学知识再学习的基础,也是科学创造发明的必然要求。引导学生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也是科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今很多人把科学素养的培养理解为能力的培养或科学精神的培养,那是片面的。离开了科学知识这个基础,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是空谈。 当然,科学知识的获取,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很多,如听教师讲授,自己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家庭科技活动等。 四、培养正确的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精神要求学生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因此,必须精心选择和设计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培养他们认真负责、勇于探究、实事求是、善于思考、乐于合作等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小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终身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中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期中测试题

宕昌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在描述运动时,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_________,一般研究地面上的物 体运动,时常取______作参照物。 2、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相等,这种运动就 叫做______________运动,简称为__________运动;如果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____________运动,简称__________运动。 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___________运动或______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 惯性,一般可以说,______是物体惯性的量度,______越大,惯性越大。4、不均匀物体的重心位置,除跟物体的______有关外,还跟物体内______的分 布有关。 5、实验表明,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__________________的长度 成正比。 6、摩擦力可以分为______摩擦力、______摩擦力和_____摩擦力。 7、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______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8、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________成正比,跟物体的_______成反比,加速度的 方向跟____的方向相同。 9、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______,方向______,作用在___________上。 10、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__________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_____定理。 11、10kg的物体以10m/s的速度做直线运动,在受到一个恒力作用4s后,速度变为2m/s。则物体在受力前的动量是_______;在受力后的动量是_______;物体受到的冲量为_______;恒力的大小为_______,方向是_______。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我们所说的“旭日东升”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A、太阳 B、月亮 C、地面 D、云 2、.一同学沿跑道跑了400m又回到原处,他跑的位移是() A、400m B、200m C 、0m D、100m 3、下列物理量中属于标量的是() A、速度 B、加速度 C 、位移D、路程 4、炮弹以850m/s的速度从炮口射出,这个速度指() A、平均速度 B、即时速度 C 、线速度D、末速度 5、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一般取() A、9.8 m/s2 B、8.9 m/s2 C、10 m/s2 D、0 m/s2 6、物体的加速度大,说明物体的速度() A、一定很大 B、速度变化一定很大C 、速度变化一定很快D、无法判断 7、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 B、只有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 C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D、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有惯性 8、如果摩擦阻力忽略不计,玻璃球沿斜槽向下滚动,是什么运动?() A、匀速直线运动 B、自由落体运动 C 、匀加速直线运动D、匀减速直线运动 9、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A、超重 B、失重 C、完全失重 D、完全超重 10、哪一种平衡物体的重心不变?() A、稳定平衡 B、不稳定平衡 C、随遇平衡 D、无法判断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自由落体运动: 2、牛顿第一定律:

生态学概论试题答案

生态学概论开卷考试试题 一、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15分 按研究对象的层次划分 有发展相当成熟的个体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 还有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正在发展并受到高度重视的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 有成熟的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 还有正在快速发展的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按栖息地类型划分 有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河口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 此外湿地生态学和热带生态学也受到重视。 与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有 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地生态学等 二、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5分 温度与生物生长任何一种生物 其生命活动中每一生理生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 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 酶的活性就将受到制约。例如 高温将使蛋白质凝固 酶系统失活 低温将引起细胞膜系统渗透性改变、脱水、蛋白质沉淀以及其他不可逆转的化学变化。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 生长在低纬度地生物高温阈值偏高 而生长在高纬度的生物低温阈值偏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温度与生物发育生物完成生命周期 不仅要生长而且还要完成个体的发育阶段 并通过繁衍后代种族得以延续。最明显的例子是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 才能开花结果 它就像信号开关一样 这个关不过 就不能完成生命周期。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 三、比较k-r两种生物对策的特点 15分 R对策生物的个体较小 繁殖能力较强 但寿命较短 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 竞争力弱 但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 种群易爆发 比如老鼠。而k 对策生物的个体大 个体通繁殖率低、寿命长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 一般扩散能力较弱 但竞争能力较强较大 比如大象 老虎。 四、论述你所知道的生态学原理 20分 1.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影响动物的形态 生理 和生活习性 动物通过进化改变各方面来更好的适应环境 2. 动物的行为反过来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3. 生物之间的关系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 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 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 五、论述我国与西方生态农业的不同内涵 15分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 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 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 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大效益的统一。西方国情类型及针对性体现西方发达国家 石油农业的替代者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 强调生态效益经济上有生命力 社会可接受理论依据生态学原理介面层次侧重侧重生态农业模式介面和生态农业技术介面 漠视生态农业区域介面。

自然科学知识大全

自然百科知识 百科知识:什么树被称为“活化石”? 回答:银杏树被称为“活化石”,它亦称白果树、公孙树,属银杏科.树木高达米. 百科知识:中国民间“送灶神”时要吃粘牙地甜食,这是为了什么?回答:中国民间“送灶神”时要吃粘牙地甜食,这是为了用糖粘住灶神地牙.中国地民间习俗还有很多,要是留心就会发现很多有趣地事情. 百科知识:非洲象地耳朵比亚洲象大还是小? 回答:非洲象与亚洲象地差别除栖地不同外,外形亦有差别.如:非洲象耳朵较大,亚洲象耳朵较小.非洲象象牙雌雄均明显外露,亚洲象只有雄象外露 百科知识:欧洲最大地岛屿是什么岛? 回答:大不列颠岛是欧洲最大岛屿.它位于欧洲西部地大西洋中,面积万平方千米.是英国领土地主要组成部分. 百科知识:校园歌曲《童年》地词曲作者是谁? 回答:校园歌曲《童年》地词曲作者是罗大佑,这首歌曲至今仍为很多学子所喜爱. 百科知识:《黄河大合唱》地作曲者是谁? 回答: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地《黄河大合唱》表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地苦难与顽强斗争,表现了我们民族地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地力量

回答:唐代大诗人李白地七绝《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地是庐山风景. 百科知识:葡萄牙曾在南北美洲拥有殖民地吗? 回答:欧洲因其海上活动发达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使得南北美洲成为许多欧洲国家地殖民地,但葡萄牙不曾在南北美洲拥有殖民地. 百科知识:“龟纹”在哪种工艺品中出现? 回答:龟纹指地是在打样或印刷中由于阳图版地角度搭配不当所出现地一种不悦目地网纹图形.这种图形常常出现在蜡染中. 百科知识:世界上地势最低地国家是哪里? 回答:荷兰濒临北海,是世界上地势最低地国家.荷兰地海岸线曲折绵延,全长千米,但海堤竟两倍于海岸长度,总长达千米. 百科知识:发烧时不宜喝什么饮料? 回答:发烧喝浓茶害处较大,因为茶叶所含地茶碱会提高人体温度,并可影响降温药物地作用,从而加重病情,因此发烧时不宜喝茶. 百科知识:“蒙太奇”一词源于哪国语言? 回答:“蒙太奇”源自法语,原为建筑术语,意指组接、构成地意思.用于电影是“剪接和组合”之意. 百科知识:人地心脏共有几个心房和心室? 回答:心脏内有四个空腔,分别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其中左心房和左心室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相通. 百科知识:欧洲最大地半岛在南欧还是北欧?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试卷1

2014—2015(下)高一春季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科学基础》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 甲、乙二人坐在行驶的轮船船舱里,甲说;“相对于船舱里的物体,我的位置没有变化,我是静止的”。乙从船舱的窗口看到岸边的建筑物说:“相对于岸边的建筑物,我的位置在变化,我是运动的。”你认为谁说的对?() A.甲正确,乙错 B.乙正确,甲错 C.甲、乙都错 D.甲、乙都正确 2. 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个人竖直向上跳起,结果仍落在车厢的原处,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地板给他向上的力,推他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他向前的推力,带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一定向后偏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更明显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火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3. 在滑雪之前,往往在滑雪板上涂蜡。涂蜡的原因是() A.防止滑雪板侵湿 B.防止滑雪板磨损 C.增大摩擦力 D.减小摩擦力 4.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是() =a/m =F/m =m/a D.以上都不正确 5. 一个作均匀圆周运动的物体,当所受的外力消失时,则可能() A.慢慢的停下来 B.仍做均匀圆周运动 C.做均匀直线运动 D.无法确定 6. 甲、乙两组同学举行拔河比赛,在比赛过程中的某段时间内,看到绳子被甲组同学匀速地拉过去,此时关于甲、乙两组同学对绳子拉力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小于一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 B.甲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大于乙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 C.甲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等于乙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存 7. 下列物理量中不是矢量的是() A.风力 B.速度 C.质量 D.位移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一位同学沿半径为20m的圆形跑道跑了半圈,在这一过程中,它通过的位移是(),他通过的路程是()。 2.在平稳行驶的列车车厢里,悬挂一个小球如果小球突然向行驶方向摆动,说明列车在做()运动;如果小球突然向反方向摆动,说明列车在()。 3.物体在月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约等于在地球上的1/6,在地球上重560N的人,在月球上的“重力”为(),在月球上这个人的质量为()。 4.实验表明:弹簧发生()时,在弹性范围内,弹性力的大小跟()成正比,这一规律被称为()。 5.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方向()、分别作用在()上,这一规律被称为()。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人推车运动时,人对车有力的作用。当人对车停止用力后,车会慢慢地停下来,这一现象证明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2.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就会越大。()

生态学概论

生物入侵的危害及治理 随着国际贸易、餐饮业以及旅游业等的迅猛发展,由有害生物入侵而引发的各种灾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有害生物已有400多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多达100多种。同时新的入侵疫情还在不断突发,近10年来相继发现了三叶草斑潜蝇、西花蓟马等20余种世界危险性与暴发性物种的入侵,平均每年增加1至2种,这些物种的入侵给农林业生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被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并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物种。全球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我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有1000亿元人民币,除了经济损失外,其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据研究表明,在全世界濒危物种名录的植物中,大约有35%至46%是由外来生物入侵引起的。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外来生物入侵途径有四类:有意引进,无意引进,自然入侵,辅助入侵。其中有意引进是主要途径,我国目前一致的外来入侵植物中超过一半的种类是由于人为引种造成的。 有意入侵是指人类出于观赏、药用、食用、饲料、引种等目的引进新物种,该物种在新生态环境内成长,繁殖并迅速扩散成为优势种群,对该境内的其他种群构成生存威胁。例如水葫芦,作为观赏花卉从南美引进我国,以后又发现它可作为猪的饲料,并可净化水域重金属元素污染而广为种植,但因为它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遍布一些河道和湖泊,结果成为恶性杂草。如大米草曾分别从英国美国作为改善环境植物种类引进我国,最初是为了抵御风浪、保滩互岸。但因其密集生长,抗逆性与繁殖能力强,导致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海洋生物窒息致死,因而被称为“害人草”。与其相似的还有互花米草。还有90年代云南大理洱海引入13个外来鱼种,定殖后与土著种争食、争产卵场所以及吞食土著种的鱼卵等,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福寿螺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流域,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台湾水产养殖业者将之当成美食引进到台湾,后因其肉质太松而失去市场,养殖户纷纷弃养,将其抛进水沟、池塘,现已成为我国危害水稻等作物的恶性水生生物。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 无意引进是指物种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进的。如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轮,其数百万吨的压舱水的释放也成为水生生物无意引进的一种主要渠道。来自美洲的松材线虫随国际贸易中使用的木质包装传入中国,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一带对松树造成严重危害。中国蟹随远洋船舶进入俄罗斯伏尔加河,其吃掉鱼虾、扯烂渔网、危及拦河大坝的安全,进而威胁到莫斯科河原有的生态平衡。此外,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旅客的行李,都可能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 自然入侵指生物靠自身的扩散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入侵,薇甘菊和美洲斑潜蝇入侵我国便是典型的实例。 辅助入侵主要是由于人类不经意及至恶意行为或自然气候等生存条件变化,造成生物入侵或原有生物疯长,进而威胁生态环境的物种平衡。 外来物种在短时间内渡过适应期,依靠自身的繁殖优势和扩张能力,大量繁殖迅速生长,使自己挤进生态系统并占据重要地位,与当地物种竞争食物,直接杀死或抑制当地物种的生长,严重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打破当地生态系统平衡,最终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外来入侵物种往往是暴发性的,危害本土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极大,费用相当昂贵。例如疯长的水葫芦,它堵塞河道,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