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吐血整理版!文学院期末必备!

文学概论

题型:

4个名词解释(20):来源、提出者(1分)+主要内容(3分)+评价(1分)

2个简答(20):来源+内涵:分几个小点答+评价意义价值

2个辨析(20):中西对比、古今对比,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1个论述题(20):基本观点+详细论述

文本与阐释(20):用某一理论/观点分析文本,理论阐述+具体文本分析

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有着历史具体性和历史差异性。法国赫尔德:“人是历史的动物。”人类的本性是历史进程的产物,而且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受时间限制的。人赤身裸体来到世上,就进入到了特定历史之中,历史不仅会进入我们的心智态度,同时也会进入我们所做的一切事物之中。

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都是在特定的地域和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的,有着民族具体性和民族差异性。

中国内陆国家农耕文化文化具有稳重内敛,以中庸为德的特点。西方海洋文明通过海洋扩张生存文化具有开放、激进、扩张、冒险的品格。抒情方式:西方人直露激烈;中国人含蓄委婉。

,坚持任何理论或真理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期、出于特定需要与目的从事的一个“事件”,因此它必然与许多具体的条件存在内在关系。一种文学概念或者文学观念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什么文化语境下被建构出来。文学和文学理论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没有一种唯一正确,永远不变的文学理论。P18-20

1

司空图: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

黑格尔:凡是写过论诗著作的人几乎全都避免替诗下定义或说明诗之所以为诗。

可见对于文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文学概念定义化困难的原因有:

(1)文学本质特征的多级性和延展性与定义的狭隘性。

(2)文学作为审美情感活动的非逻辑性与文学定义的逻辑性。

(3)文学是历史的和发展的与定义的终极性。文学始终在发展,不同时期定义就不一样。(4)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性。

解决的办法:避免终极定义;开放式的研究方法。

2

(1)文献或文章之学。孔子:文学,子游、子夏。

(2)“文”的本义:交错的线条、花纹。引申为天文、地文、人文。

(3)文章。荀子:美于黼黻文章。

(4)文字。“分文析字”

(5)审美性诗文及其作者。萧绎: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金楼子·立言》)

3

(来源、含义解释、为何是开山之论、如何影响后世、评价)

“诗”的概念在中国出现得很早,文学的开山纲领,先秦至汉代的诗学观念。《尚书.尧典》曰:“诗言志。”将文学定位于政治性、道德性的志向、抱负的表达。孔子主张通过“诗”进行道德教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诗”的概念,在当时都是在指认诗的政治道德功用。

【注意与诗缘情和摹仿说的比较】

4

出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兴:引譬连类。感发意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观: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观诗人之志,观赋诗人之志。

群:群居相切磋。

怨:怨刺上政。怨而不怒。“作诗以怨”,“以诗泄怨”。

用诗进行道德教化,通过兴观群怨以获得符合封建礼教的君子人格。

5

汉末魏晋,形成了注重个性和思想自由的社会思潮。西晋陆机《文赋》明确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脱离了政治教化文学观,突出了文学中“情”的主导意义,强调个人情感的表现,初步形成了“情本论”文学本质观。把文学的语言文采作为文学的重要特征,标志着“文学”概念在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成熟。“缘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文学情感性的深刻认识。“发愤以抒情”就此成为重要的文学观念。

Q:从诗言志到诗缘情为何是文学的审美自觉?

A:情感+文学形式美

a“诗缘情而绮靡”突出了文学中“情”的主导意义,强调个人情感的表现,初步形成了“情本论”文学本质观。

b把文学的语言文采作为文学的重要特征。标志着“文学”概念在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成熟。

6

在古希腊,人们普遍把音乐、诗歌等艺术门类的起源和本质表述为“摹仿”。

德谟克利特:艺术是对自然之摹仿。

柏拉图:摹仿自然的艺术是理念的“影子的影子”。

亚里斯多德:人具有摹仿本能,摹仿给人带来快感。

“摹仿”说奠定了后世“文学本质是模仿”这个理论的基础。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摹仿”说从古希腊到18世纪在关于诗歌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和绘画理论等等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堪称西方文学本质论的起点之论。

7

修辞说:

修辞学在古希腊语中指与演讲术和雄辩术有关的口头言辞技巧。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是以诗歌、诗剧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即用修辞技巧来表达一种思想。“最巧妙的话来自隐喻。”20世纪以来,西方语言论转向,文学批评重新关注语言修辞特点及其审美效果,如隐喻、含混、张力、悖论、反讽等。【知道其历史沿革】

虚构说:

卡斯特尔韦特罗:诗的题材是由诗人凭他的才能去找到或想象出来的。历史叙述的是曾经发生过的事,而诗则描述从未发生的时或可能发生的事,诗人必须虚构和创造故事……诗人的名词本义是创造者。

虚构是指文学所描写的人、事、景不具有实存性,不能简单地向现实还原。虚构的小说透视现实的本质。

8

作家:文学活动的创作主体,不单是写作的人,

更是把自己对世界的审美体验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作品:语言物化产品,作家审美创造力的结晶,读者接受的对象。

欣赏者:接受主体,与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对话和交流。

世界: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发展的基础。

9)

“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他们认为:文学研究的主题不是笼统的文学,而主要指写作技巧。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性”指文学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语言(符号)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媒介。诗是“只使用语言的艺术”(《诗学》)

(2)情感(心灵)性。审美情感既是文学的本源,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诗缘情而绮靡。(《文赋》)

(3)意象(形象)性。不论是中国的“感物”说还是西方的“模仿”说,都包含了文学摹写自然景物或社会人事之“象”的认识;立象以尽意(《易传·系辞》)

(4)想象(虚构)性。认为文学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主要就表现在其想象性以及对现实的虚构关系上。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黑格尔《美学》)

UNIT 2. 文学的思维方式

中国:

1

“虚静”一词原是道家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庄以“虚静”解释支配万物的“道”,并将其奉为处世、治国、养身的法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从文学思维的视角来看,“虚静”是一种有利于冷静思考的心理状态,指作家构思时,宁静专一,除去杂念和主观偏见。

“虚静”的含义及其影响:

(1)主体摆脱功利欲望,排除知性干扰,专注于对象形式,对对象进行孤立观照,达于“凝神”的境界。

(2)虚静心态是创作灵感的降临的最佳状态。以虚求实,以静求动。

(3)强调虚静与把握对象结构的关系。由技到道。

【来源、特点、对比西方虚构、想象等概念】

“神思”是古代文论描述文艺创作过程中作家思维特征的一个重要概念。刘勰认为“神思”具有凌越时空、超然形骸的特点:“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这种“绘声绘色”的品性正是艺术思维活动的重要特征,即始终不脱离具体的感性形象。神思的文学思维特点:超时空性、无限性,具体性、生动性,主观性、情感性。

3

“凝思”即“凝神静思”,指在艺术构思中潜心的虚构和想象。

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赋》)

“冥搜”中的“冥”字为“冥思”,隐含着“虚静”的意义,“搜”字生动活泼地表现出了文学思维中想象的具体性、主动性、自由性和创造性。“冥搜”有苦苦追寻之意,与造化自然之工相对。唐廖融《谢翁宏以诗百篇见示》:高奇一百篇,造化见工全。积思游沧海,冥搜如洞天。神珠迷象罔,端玉匪雕镌。体叹不得力,离骚千古传。

4

【苦吟概念、与文学思维、苦吟与兴会的古今对比】

“苦吟”原指体现在孟郊、贾岛、李贺等晚唐诗人的创作和创作态度表述中的创作观念,即以冥思苦虑、字锻句炼的方法来表现困顿失意生活的感情内容。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苏轼:“郊寒岛瘦。”

苦吟与文学思维

(1)“苦吟”是成就诗人最有效的技术训练和艺术探索途径之一。杨载:“诗要苦思。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以为?……”

(2)“苦吟”有助于催生灵感。

(3)苦吟是紧张艰难的构思过程,显示了文学创作从“虚静”的无为向“冥搜”的有为的转化。(4)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苦吟”常常以锤炼语言和开掘诗意的面貌出现。

(5)苦吟使诗人丧失了鲜活的自然情性,有为诗而诗倾向。

苦吟与兴会的古今对比

兴会与苦吟都是长期的积累,但兴会表现为灵感一瞬间的爆发

5

【特点、产生条件、评价】

“兴会”通常是指审美感兴或艺术直觉中的灵感。就文学理论而言,陆机《文赋》中的一段描述颇具代表性: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兴会的思维特点:偶然性(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短暂性(苏轼: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突破性(苏轼: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者也。)

产生条件:(1)长期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2)思考积累,王昌龄《诗格》: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安放神思,心偶照镜,率然而生。

(3)外物的触发

评价:要获得兴会(灵感)需要长期的积累、思考准备,必要的外物刺激也是不可少的。

“妙悟”二字出自佛教典籍《涅槃无名论》,是指超越寻常的、特别颖慧的悟觉、悟性。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将这一概念引入诗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道中的“妙悟”是一种艺术直觉,不假思索、非逻辑、跳跃式感悟。

评价:“妙悟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把艺术思维与知识积累、理性思维的差别说得非常透彻。从文学思维的角度看,“妙悟”其实就是一种艺术直觉的灵感。

西方:

7

含义:“迷狂”主要是指创作过程中出现得一种感情高涨、全神贯注、物我两忘、如有神助的心理状态。柏拉图认为,诗人艺术家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于是,灵魂脱离肉体,飞往天国,达到“迷狂”境界。这里的“迷狂”不是由疾病引起的,而是神灵凭附的结果,因此也可称为神圣的迷狂即“神灵的禀赋”。

灵感:

灵感的来源:神把灵感输给诗人,诗人又将灵感转给诵诗人,诵诗人又将灵感再转给读者和听众。“代神言”

灵感的表现:诗神把诗人引向“兴高采烈”、“神飞色舞”的境界。

灵感获得的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评价:迷狂说至今还在发生影响,例如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文艺心理学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迷狂说”的影子。与“迷狂说”紧密相联系的是“天才说”。柏拉图把天才看成是天赋或者神助的结果,这种天才观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局限:片面强调了灵感的作用,忽视了人自身的努力因素。

迷狂说vs兴会

神助VS个人积累、外无触发

迷狂说vs妙悟

神灵凭附的精神状态vs艺术直觉的灵感

8

康德的观点“天才就是天赋的才能,它给艺术制定法规”天赋的才能是艺术家天生的创造机能,符合自然规律,自然通过它给艺术制定法则。

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个主体在他的认识诸机能的自由运用里表现着他的天赋才能的典型范式的独创性。”

康德论天才的特点:

独创性:天才作为天生的心灵禀赋,具有不可传授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

典范性:天才的作品必须是能成为范例的。

自然性:天才的创作符合自然规律,通过它自然给艺术定规则。

不可摹仿性:科学可以摹仿,天才不能摹仿。

9

寻求宁静和解脱。“日神”象征着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力量;史诗、雕塑、绘画等体现日神精神。

忘记人生的痛苦,求得人生的解脱。“酒神”则表现为惊骇狂烈的情绪放纵力量。音乐和舞

蹈体现酒神精神。

日神象征着美的外观和无数幻觉力量;日神和

10

文学就是白日梦: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活动就如同梦一样,都是来自紧张状态下大脑的松弛,是对被压抑欲望的变相的满足。因此,创作即白日梦。

文学与梦的相似之处:

1文学和梦都假定了对现实的飘离。

2文学与梦都要借助于感性象征。

3文学和梦都源于被压抑的性欲,创作和做梦都经历了“压抑”、“转移”和“感官意识的加工”过程。

4文学和梦都是被压抑欲望的一种替换形式的满足。

11、形象思维【含义、特点、弊端】

形象思维的语义悖谬:别林斯基:“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 “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寓于形象的思维。”认识论文学观念的表述。形象附属于思想,形式从属于内容。文学思维是一种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为一体的综合创新思维。

形象思维的可疑性。“思维”一般指抽象思维,而“艺术”是与“思维”相对抗的一种东西。

UNIT 3. 文学与世界

1、文学再现世界

概念:

广义的文学再现:(1)狭义的再现:文学侧重再现客观现实生活。摹仿。再现型文学。

(2)狭义的表现:文学侧重再现主观心灵世界。言志缘情。表现型文学

(3)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再现中的表现;表现中的再现。

摹仿说的再现观

“摹仿”一词源自古希腊语,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摹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就文学理论而言,文学作品是现存现实的呈现。既然要摹仿,就有原本和摹本的关系存在。柏拉图:原本高于摹本。摹仿自然的艺术是“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摹本高于原本。

镜子说的再现观

如果说,“摹仿说”标志着西方“再现”论的萌芽形态;那么“镜子说”则是“再现”

的更为机械简单的描述,它在一定意义上是“摹仿说”的蜕化形态,也是近代文论中最早出现的文学“再现”观。“镜子说”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它的明确提出者是达芬奇。达·芬奇:“画家应该就像一面镜子,经常把反映的事物的色彩摄进来,前面摆着多少事物,就摄取多少形象”。艺术师法自然。艺术胜过自然。“画家应研究普遍的自然,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多加思索。”

“镜子说”坚信文学能够如实地反映世界,达到真理。

现实主义的再现观

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西方文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文学“再现”观得以极大地拓展与深

化,产生了现实主义思想。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应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真实、准确地反映生活,强调细节真实。文艺用典型化方法,塑造典型形象,揭示现实的本质。作家的思想倾向一般通过形象与情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自然主义的再现观

自然主义要求原原本本地复制生活现象,“自然主义是回到自然和人;它是直接的观察,精确的解剖,对存在物的接受和描写。”反对任何想像、艺术加工和修饰和主观性,否定表现。用生物学观点看待人,研究人和人生。把现实主义推向极端。

浪漫主义的再现观(广义)

浪漫主义,最早出现在18世纪90年代的德国和英国,还有19世纪20年代的法国和其他地方,因“浪漫主义运动”或“浪漫主义复兴”。浪漫主义文论主要突出的是激情、想象力和个体表现的自由。浪漫主义偏重于抒发强烈奔放的主观感情,着重描写诗人对事物的内心反应和情绪体验。按照作者理想中的样子反映生活。写奇人、奇事、奇境。崇尚自然。提倡独创,反对摹仿。浪漫主义转向了直接的个人经验,转向了无限的想象力和灵感,遂成为了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潮。

现代主义的再现观

现代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兴起于西方文坛艺术观点和方法并不完全一致的许多流派的总称。现代主义强调表现主体的深层心理真实,包括直觉、梦幻、下意识、无意识、变态心理等,并把此种表现推向极端,使生活本身的形态和时空顺序变得无足轻重。不按照情节逻辑关系来安排事件的发展,遵循心理时间,通过自由联想的形式,将理性与非理性、梦境与现实、回忆与想象、感觉与幻觉穿插重迭起来,立体地、多层次地认识生活和表现人生。

唯美主义的再现观

唯美主义认为艺术是生活的原本,生活是摹仿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就是要求艺术“再现”它自己。通过原本与摹本关系的倒置来“再现”世界。

2

“言志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志—言”形成了诗性触发的环节,“情”要经“志”的中介才能形于“言”从而成为“诗”。

“缘情说”:诗歌是“吟咏情性”的产物,抒情既要“随物以宛转”,也要“与心而徘徊”,再现“物我交融、和谐默契的最高境界”

意象说:《周易》“立象尽意”。王弼:“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意——象——言的再现层次。

意境说:刘禹锡:境生于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韵外之致等,虚实相生的“意境”。

“言”的意义。“尽意莫若言”“得意需忘言”。

采取物我合一的方式。

3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冯延巳《鹊踏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物为物。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元好问《颖亭留别》:“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与统一。

4、文学与世界——对话性交往(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不必死记硬背。P116)

从图示中可以看到,“作者们”、“文本群”、“读者

们”、“生活世界”共同组成了文学活动的思维结构,

这四方都要与“文化历史”发生双向的联系。这样,

通过文化历史的中介形式,文学文本与生活世界之间

发生了一种互动性的交往联系。一方面,文学要“再

现”生活世界,文学本文与文学对象形成了“意向性”

的关系,文学试图在直观中呈现世界的本质;另一方

面,通过文本与文化历史的“互文性”或“文本间性”,生活世界也反过来与文学进行交往。这种交往是“对话性”的,在巴赫金看来,这种“互文性”就是一种对话关系。可见,文学的“再现”并不只是文学呈现世界的单向关系,生活世界同时成了文学的本源;生活世界也是对文学起着反向作用的,没有了生活世界就无法反过来理解文学。所以文学与世界的双向的、动态的、交互的“对话性”关系。

1言不尽意论和立象尽意论比较重要)】?言尽意论。儒家强调言可达意,孔子“辞达”,肯定“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言不尽意论。道家“言不尽意”(作家角度)和“得意忘言”论(读者角度)。

?立象尽意论。《周易》

影响:

诗人把“言不尽意”作为正面追求,一种审美的诗学追求。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提到:“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言不尽意对后世的韵味说产生深远影响。

立象尽意对后世的立象说,意境说产生深远的影响。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2

“言”,即语言层,包括声韵、藻采等艺术手段。刘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象”,即形象层。通过语言传递文学感性形象层面。(Eg:《天净沙秋思》意象分析)“意”,即审美意蕴层。包括“情”、“志”、“意”、“趣”、“思”、“理”、“性”、“灵”等。刘勰“隐秀”,钟嵘“滋味”,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关系:意(高)-象(中)-言(低),象是表达意的,言是可以明象的,象存在于言中。

3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用形而下的具体可感的具象显示形而上的抽象情志。“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境界。韵味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范畴,可视作中国古代以乐和诗、以味喻诗传统的美学总结。“韵”本是与听觉相关的乐的美学特征,引申到诗语之“韵”,体现的是“诗”与“歌”的密切关系;“味”本是与味觉相关的概念,经过修辞转换后成为诗歌、绘画等艺术类型的品评、鉴赏的重要范畴。“韵”、“味”合而为一,主要是指审美对象绕梁三日、令人回味无

穷的审美效果。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意境”显然在“情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更具主体的情思性。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最高范畴,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审美主体“意”和审美客体“境”,“意境”的形成需要主客体的统一,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意与境浑、情景交融、境生象外、虚实相间、动静相宜等方面,是艺术辩证法的充分体现。它的更为空灵与高妙的美学意蕴则是将有限的生命境遇与无限的宇宙图景相互交融。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提出:“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特点:意象是意与象的和谐统一。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象应有丰富的内涵和有力的表现方式。温廷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意象应该有独创性。陆时雍《诗镜总论》曰:“风格浑成,意象独出,最为难能可贵。”

?意象应玲珑剔透,圆转自如,不能过于板滞和求实。

4

《孟子·万章上》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的含义:

?以说诗者(说诗者就是读者)之“意”逆作诗者之“志”。

?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

?由文本逆推作者之志。

?“以诗艺本体特点为意”解读“诗之志”。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联系作者的生平与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章学诚:“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

5

出处:《诗》无达诂“《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董仲舒《春秋繁露》)字面意思:诗-诗经,达诂-确切的训诂或解释,对于诗经没有确切的规定释义和解读,每个人的理解都可以不一样,读出自己的感悟。

原因:诗人意图的不确定性/诗歌语言的含蓄性/读者解读的差异性。

表现:时间、空间、意义的自由定位

6

阐释的客观性(主要是从作家的角度,作者原来要表现什么)

?阅读核心是避免“误解”,即通过作品阅读理解作者写作的本意。

?客观的阅读是否可能?

?读者与作者存在不可避免的时空差距。

阐释者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即“阐释的循环”

阐释的主观性(从读者的角度)

?读者是有独特个性,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心理结构的主体。阅读是以本文为引导,以固有审美经验为前提的再创造过程。

?阐释总是在理解者的“先结构”下展开。包括“先有”、“先见”、“先行理解”。

7

“将诗和诗产生的过程相混淆”,即将作者意图中的世界等同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世界。

对作者意图的认识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作品一诞生就与作者脱离了关系,具有意义自足性。传记批评经不起推敲,作者的生活与作品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8

文学作品本身仅仅是一种“图式”,它包含有空白、未定点,需要读者对它“填空”。(英伽登)物质实体向活生生的体验的转化。文本提供的可供想象的空间。

伊塞尔将文本句子结构和意向性的关联物的非连续性称之为“空缺”。

“文本的召唤结构”是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和更新视域的文本结构。

9

来源:接受美学重要代表姚斯提出的重要概念。

概念:读者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之前,其先有审美经验会对文学文本形成一种潜在期待,期待的范围被称为期待视野。可分为文本期待、意象期待、情节期待。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之间出现不同的情况:期待畅通无阻。期待部分遇挫。期待完全遇挫。

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是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空白与读者自身经验相结合,激发想象和提升审美价值。

10

隐含读者是德国文论家伊瑟尔提出的概念,对于理解阅读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贡献。伊瑟尔指出:隐含读者不是实际读者,而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预期设计和希望的读者,即隐含的接受者。它存在于作品之中,是艺术家凭借经验或者爱好,进行构想和预先设定的某种品格。作者的创作动机、选材及文体特点、作者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等决定了文本中隐含读者的存在。

(不要问我为什么没有第五、六单元,因为老师划重点中没有~~~虽然她PPT叫第六章,但是是第七章的内容,哦吼吼~~~)

1、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评:

从根本上看,虽然消费者认为文化工业可以满足他的一切需要,但是从另外方面来看,消费者认为他被满足的这些需求,都是社会预先规定的,他永远只是被规定的需求的消费者,只是文化工业的对象。(阿多诺)

在现代文明的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个体的衰落导致了大众文化的产生,这种文化取代了民间艺术和高雅艺术。流行文化的产品毫无任何真正的艺术特性。然而,在其众多的媒介方式中,这种文化已被证明有其自身的艺术特性:标准化、俗套、保守、虚伪,是一种操纵消费者的商品。(洛文塔尔)

2、大众文学的研究模式之一:伯明翰学派的大众的或民主的模式

重新界定文化,扩大文化研究的领域。矛头指向以利维斯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文化研究不仅要研究高雅文化和经典文化,也要研究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大众文化。

消除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威廉斯主张用“共同文化”取代大众文化。布尔迪厄“艺术场”理论。

重新估价大众和大众媒体的意义:大众文化中隐藏着一种积极能动的自主性力量。

【利用上述观点分析通俗文本】

3、文化研究与大众文化

它是商业消费主义时代的产物。

它是与现代的传播媒介相结合的大批量生产与消费的产品。

具有较为稳固的创作程式,给受众以某种直接的感官经验的冲击。

谋求最大化的商业利润。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 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 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 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 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比较文学期末考查试卷

比较文学期末考查试卷 中西方悲剧比较 “悲剧”这个词,在我们中国古代的戏剧中,往往表现为内容情节的悲苦,文人们把它称作“哀曲”、“怨情”。“苦”、“哀”、“怨”这三个字,充分道出了我们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质。西方则不然,在西方文学悲剧意识最初发端的古希腊,悲剧一般具有深远的历史、宗教和人文背景,主要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把探索的触角指向伦理观的终端,考查生活的意义,把人的生存看作是对智能和意志的挑战。 中西方的悲剧,从表现形态上来看,有着三方面的不同。 首先,作为中西方悲剧的主人公,其身份地位不同。在西方,古希腊悲剧的主角差不多都是皇家贵族或英雄豪杰。这一点在得以幸存的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33部作品里,得以充分的展现:埃斯库罗斯笔下有为人类盗取天火而常年忍受老鹰啄食心脏之苦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的形象、索福克勒斯笔下有与邪恶命运努力抗争、具有勇敢坚强的斗争精神的俄底浦斯王的形象,欧里庇得斯笔下又有“酷对敌人,善待朋友”具有原始特点的泼辣女性美狄亚的形象。除此以外,还有我们熟悉的西方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等等,这些人物或者是英雄,或者是贵族阶级,可见,作家利用他们的身份和际遇所形成的强烈对比,以此给读者以深刻的震慑力。 与西方不同的是,在我国的古典戏剧里,悲剧的主人公往往是柔弱善良、无辜被害而又无力反抗的社会下层人物的形象,其中又以女子居多,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关汉卿的《窦娥冤》,作为悲剧主角的窦娥,自小就深受丧母之苦,为了供父考取功名,7岁就被卖到蔡婆家里做媳妇,其后又遭到了一系列的不幸,最终因孝道甘愿忍受冤屈死于非命。如窦娥一般的女子在我国古典戏剧中比比皆是:高明《琵琶记》里的赵五娘、《汉宫秋》里的王昭君、还有杜十娘、秦香莲等等,我们从她们身上看到的悲剧美,并不因其身份、地位,而是从她们的善良本性和悲剧结局的反差中感到同情和怜悯。 其次,中西方悲剧所表现的冲突不同。《俄底浦斯王》的悲剧之所以被称为“命运悲剧”,是因为在这部悲剧中,“命运”被描写成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像一个魔影一般,一步步牵引着主人公走向罪恶的深渊,在作者的笔下,命运是神秘莫测的,不可抗拒的,也是无法解释的,可是纵然如此,俄底浦斯在命运面前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姿态,他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自我惩处,即便依旧逃脱不了“杀父娶母”的宿命安排,但在读者心里,他的这一形象却仍旧是一个响当当的英雄形象。再者,从《哈姆雷特》《人民公敌》以及《威尼斯商人》等众多作品中,我们都会看到西方悲剧的主人公积极抗争的一面,他们的抗争使得悲剧的冲突总是在针锋相对的斗争里达到高潮,由此可见,西方悲剧所表现的是人和他所无法制服的异己力量的矛盾冲突。 在中国,古典悲剧通常着重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叙事情节比较多,由于主人公的内心常常被一些封建教条所占据,加上低下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抗争往往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窦娥因感念孝道而代替蔡婆走向死亡,即便死前发了三桩誓愿,但也只有死后凭借虚无的上天的公正得以昭雪;赵五娘历经磨难,也只因着夫妻之道等等,这样的悲剧冲突带着强烈的伦理批判性质,它告诉人们何为该、何为不该,而中国的悲剧主人公在不合理的境遇面前通常采取容忍的态度,反对矛盾冲突,使读者在悲剧氛围中达到教化作用。 第三,中西方悲剧的结局不同。西方的英雄式的主人公在悲剧的结尾通常以死亡来体现其自身价值,似乎没有死亡,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英雄。哈姆雷特用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来证明斗争的彻底性,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因斗争而得到升华,电影《勇敢的心》中的主人公华莱士为了自由而战,这样的英雄最终也在断头台上高呼着“自由”而逝,他们用生命证明着斗争的必要性及它所反应出的重大意义,这一点,又与中国悲剧不同。 在中国戏剧中,通常存在四种消解因素,即:仙、自然、酒、梦。朱光潜先生指出:“随

比较文学_期末整理

一、名词解释: 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属于影响研究的畴。从接受者的角度,即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由终点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所曾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揭示出接收者和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在西方被普遍使用,且成就很大。例: 悟空、十四行诗、西来东去的“志怪”和“加帆车”。影响研究: 影响是指一国文学在另一国文学中的传播,接收并产生某种结果(积极或消极) 朗松《试论影响的概念》中关于“影响”的定义: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的情状。 (北大资料版)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最早的研究方法。它奠定了比较文学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主要采用历时性的考证法考察国际文学之间文学交流中的事实。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文学联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联系,并将分析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得出更为普遍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作为研究的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它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探究文学现象之间事实上的联系。 (ppt版)影响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例:元杂剧《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美国意象派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拜伦在中国、村上春树在中国、西方“现代派”文学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文类学: 文类学就是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也就是研究文学的题材,它可以研究没有事实联系的同一题材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研究某些文学类型,产生于一个民族文学之中,又流传到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它以跨越性的宏阔视野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文类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文类学(Genology)是专门针对文学的类别及其风格、体式与形制等进行的研究。而在比较文学畴,文学类型学则是针对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进行的研究。 文类学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历时的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文类学的研究围和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的分类研究;二是文学体裁研究;三是文类理论批评;四是文类实用批评;五是文学风格的研究。 套话: 美国学者瓦尔特·利普曼在《公众舆论》分析套话是“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形象”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

中国古典文学作者、作品

中国古典文学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1.比较文学的兴起与代表人物: 1816年在法国首次出现比较文学一词,1827-1830年法国学者维尔曼 (A.Villeman)在巴黎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后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一书。被尊为“比较文学之父”。 19世纪30年代安贝尔、基内等人在巴黎大学、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60年代作为术语被广泛接受。 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 第一本理论专著出现,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第一份学术杂志出现,187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第一个常设讲座(体制化)出现,1897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杰出著作,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于1872至1890年出版。 2.中国的比较文学: 中国的比较文学:1917年,吴宓留学哈佛,获比较文学硕士,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1921年回国被聘东南大学,1924年开设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中西诗之比较”,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3.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一词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根据法语仿造。 定义: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杨乃乔 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 五个学科概念的区分(首师大杨乃乔): 民族文学:研究客体、视域与语境的单向度一元性 国别文学:同上 总体文学(一般文学):波及多民族多国家的思潮流派等共时性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世界文学:总量上的,或欧洲中心的(如我们的外国文学史),或作为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或歌德的理想的共融的世界文学(关于后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交叉关系为主). 美国学派代表亨利·雷马克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质言之,比较文学史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人民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人民文学)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译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3.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戚法仁注 4.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 5.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6.唐诗选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编 7.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编 8.唐文选高文何法周主编白本松等注释 9.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10.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 11.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吴无闻等注释 12.元明清散曲选王起主编洪柏昭,谢伯阳选注 13.宋诗选张鸣选注 14.金元诗选邓绍基选注 15.明诗选杜贵晨选注 16.清诗选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17.明文选赵伯陶选注 18.清文选刘世南、刘松兰选注 19.荀子选方孝博选注 20.孟子文选(战国)孟子著李炳英选注 21.史记选(汉)司马迁著王伯祥选注

22.三曹诗选曹操等著余冠英选注 23.李白诗选(唐)李白著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 24.杜甫诗选注(唐)杜甫著萧涤非选注 25.白居易诗选(唐)白居易著顾学颉,周汝昌选注 26.高适岑参诗选(唐)高适,(唐)岑参著孙钦善等选注 27.韩愈诗选(唐)韩愈著陈迩冬选注 28.韩愈文选(唐)韩愈著童第德选注 29.李商隐诗选(唐)李商隐著刘学锴,余恕诚选注 30.杜牧诗选(唐)杜牧著缪钺选注 31.梅尧臣诗选(宋)梅尧臣著朱东润选注 32.欧阳修文选(宋)欧阳修著杜维沫,陈新选注 33.苏轼诗选(宋)苏轼著陈迩冬选注 34.苏轼词选(宋)苏轼著陈迩冬选注 35.陆游诗选(宋)陆游著游国恩,李易选注 36.辛弃疾词选(宋)辛弃疾著朱德才选注 37.范成大诗选(宋)范成大著周汝昌选注 38.元好问诗选(元)元好问著郝树侯选注 39.龚自珍诗文选(清)龚自珍著孙钦善选注 40.元人杂剧选顾学颉选注 41.西厢记(元)王实甫著张燕瑾校注 42.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 43.长生殿(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 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整理

1、比较文学的定义: 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 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 法国学派:主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 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 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 (1937戴望舒中译本) 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 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 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 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 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 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围是超一国围之的,多国的 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 最大不同:跨学科) 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 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 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b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c列文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 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 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 独立性消亡。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比较文学通论笔记(孟昭毅版)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仅供参考)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 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阅读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阅读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_____.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_____。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_____。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_____,“美玉无暇”指的是_____。 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_____之手。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_____;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_____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_____,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________。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1)_____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_____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_____,这部作品是《_____》。 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_____。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_____.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________ 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比较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试题 梁锋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比较文学”一语中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实际上只是()的意思。 A. 文学作品 B. 文学创作 C.文学研究 2、“诗学”概念起源于() A.古罗马 B.古希腊 C.古埃及 3、我国文学史上将诗歌和科学完美结合的杰作《天问》的作者是()。 A.屈原 B.李白 C.苏轼 4、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5、《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A.刘勰 B.钟嵘 C.司空图 6、“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翻译把哪国文学放在第一位() A.美国 B.俄罗斯 C.英国 7、下列套话中,哪个不是中国人用来描绘日本人的() A.倭寇 B.小日本 C.鹰钩鼻 8、杨贵妃和“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两个文学形象可作()研究 A.阐发 B.接受 C.平行 9、古希腊的悲剧大多属于()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形而上悲剧 10、《管锥编》的作者是()。 A、钱仲书 B、鲁迅 C、郭沫若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既从事文学创作,又对佛学有精湛研究的代表性文人包括() A.王维 B.谢灵运 C.李白 D.杜甫 E.白居易 12、古代中国涉及文学分类的着作有() A.《典论论文》 B.《昭明文选》 C.《文章辨体序说》 D.《文体明辨序说》 E.《文章流别论》 13、“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句话提到的两位词人是() A.辛弃疾 B.柳永 C.李清照 D.苏轼 E.陆游 14、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有() A、开放性 B、综合性 C、跨越性 D、讽刺性 E、赞扬性 15、西方悲剧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社会悲剧 D.形而上悲剧 E.悲喜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6、形象学17、平行研究18、母题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9、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0、简述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五、论述题(30分) 21、怎样对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

比较文学__整理doc

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名称源于法国 2、1816年,法国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比较文学教程》中第一次使用“比较文学”一词; 3、傅东华于1931年在翻译法国学者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一书时,第一次把法语的“Littérature comparée”翻译成“比较文学”,于是,汉语语境中的这门学科名称也就这样确定下来。 4、比较文学的特点:跨越性开放性 5、在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中,跨民族和跨学科最为重要 6、卢康华、孙景尧合作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著作《比较文学导论》 7、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是以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国家文学作为研究客体的,它们的研究视域或语境是单项度的、一元的,而比较文学是以两种以上的民族或国别文学的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其研究视域是双项度或多项度的、二元或多元的。彼此的区别是明显的。世界文学指称的是总量上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学,也容易区分。比较容易混淆的是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 8、总体文学也研究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但它并不强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同时,总体文学强调共时性,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展开研究,其研究内容仅限于诗学。 9、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文学比较报》;同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这两份杂志,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0、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了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 11、1895年,戴克斯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2、巴尔登斯贝格在巴黎大学创立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还创办了法国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他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主张言必有据,反对牵强附会。他的理论影响了整个“法国学派”。 13、1931年,巴黎大学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影响研究”。 14、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著名的比较文学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15、卡雷在理论上继承了前辈的观点,把研究国际间文学上的事实联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但是他更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他还认为,影响研究往往不可靠,相比之下最可靠的是作品的成就、作家的景遇、“各民族之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并在以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形象学”。 16、基亚,1951年出版《比较文学》,是一本影响颇大的教科书,代表了法国学派的观点。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国际关系的媒介(书和人),然后是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和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等。 17、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 在会上,耶鲁大学的教授雷纳·韦勒克(英美“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注重文本审美),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对法国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8、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提出了一个比较文学的定义,主张比较文学应该“跨国界研究”;还主张应该把文学与人类的知识与活动的其他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 19、哈瑞·列文,在1972年出版的《比较的基点》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首先提出“主题学”这一术语,开创了“主题学研究”——研究“为什么某一主题为某一时期某一地或某一作家所采纳”,研究主题如何借助形象、意象将观念表达出来,便触及人类创作思维的规律。 20、法国学者艾田伯(又译金伯勒),1963年发表《比较不是理由》,反思法国学派的某些狭隘认识,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观点;主张“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 21、1982年出版的由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合著的《何谓比较文学?》一书,更明确地接纳和融合了各家的观点,形成了一种相当宽泛的比较文学观 22、1969年,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指出“任何适当的比较文学研究都要求同时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 23、20世纪中期,日尔蒙斯基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他认为: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致性。随着政治上的解冻,比较文学开始复苏。 24、20世纪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与此同时,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导读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导读 ——以四大名著为例 (一)概说 1.小说 小说首先是一种叙事文体,“叙事”是它最基本的属性。 小说叙事又与史传等叙事文体不同,它还具有虚构性与形象性。 小说叙事的媒介以散体语言为主。 定义:小说就是用散体语言,叙述带有一定虚构 .........................或想象成分的故事 ........,.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的书 面叙事文学 .....。 2.小说类型 小说可以分为情节小说、性格小说和心理小说。 3.章回小说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这种章回体式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4.章回小说的四大类型: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以史实为依据,同时吸收民间历史传说故事,大致按照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一定的审美想象与艺术虚构,运用浅近通俗的语言,来讲说历代的兴废争战之事,从中揭示朝代兴亡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是《三国演义》。 英雄传奇:主要描写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目的在于展示英雄好汉的“奇情侠气、逸韵英风”。

开山之作是《水浒传》。 神魔小说:是以神(包括佛道以及民间神祇)、魔(包括所有鬼怪精灵)的出身修行、斗法飞升等为题材内容,以驰骋想象、神奇变幻见长,“幻中有真”、“幻中有趣”、“幻中有理”,变相地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代表作是《西游记》。 世情小说:主要写的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开山之作是《金瓶梅》、巅峰之作是《红楼梦》。 (二)《三国演义》:兴废争战的雄伟史诗 1.罗贯中的历史观与悲剧意识 英雄史观、道德史观: 儒家“内圣外王”的理论,有志图王者,只有加强内在的德性修养,实施仁政,以民为本,才能据有天下,所谓“国君好仁,天下无敌”,“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仁人无敌于天下”等等,都意在说明“仁义”乃是夺取天下,保住君位的必备条件;反之,若行“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虽得之,必失之”。 罗贯中反复强调:“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在小说中,他明确主张尊刘抑曹,歌颂以刘备为典范的仁君仁政,鞭挞以曹操为代表的暴君暴政,虔诚地渴望以仁义为本的刘备集团能平定奸邪纵横的浊世乱道,解民于倒悬,重建符合儒家道德理想的社会秩序。可是,历少却偏偏和他开了个玩笑,让他心目中邪恶势力的代表曹魏集团夺取了政权,统一了天下,而他倾注了一腔痴情的刘蜀集团,竟然悲惨地败亡了。残酷的历史事实对他奉为圭臬的道德理想的无情嘲弄,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悲哀和困惑中。 天命史观:朝代的兴衰,历史的循环,历史人物的命运等,都摆脱不了天命的主宰。 司马徽却笑道:“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与刘备辞行时更是说了一句:“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第37回,写诸葛亮的好友崔平州对刘备说:“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 第38回,孔明说:“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 第49回,赤壁之战后,孔明说:“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第57回,孔明在荆州,夜观天文,见将星坠地,乃笑曰:“周瑜死矣。”至晓,告于玄德。玄德使人探之,果然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