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写数教学反思

读数写数教学反思

《读数、写数》教学反思

德阳市青云山路小学何燕《读数与写数》是在学生会数数和知道了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数的组成,接着通过数纽扣引入新课,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计数器,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摆小棒过渡到计数器上拨珠子来表示数,从而知道几个十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用几个珠子表示,几个一就是在计数器上的个位用几个珠子表示。

在例3的教学中,通过开展整十数,一般数,特殊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使学生明确了,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并且在读、写、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但学生对“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这句话单纯的知道记住了,而不理解什么是高位,为什么要从高位读数写数,练习时,我举了个例子,计算器上拨了一个数78,让学生亲自去读,去写,这时学生发现先读“七十”后渎“八”,先写7,后写8,这样真正知道为什么都从高位起。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教学时我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摆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

当然在这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教学环节之间需要进一步联系密切,过度要自然,并且每一个知识点要充分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数位的顺序。还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理清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留下面子。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做到对学生有足够的亲和力。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节课有以下两个优点: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 从复习题开始通过看图说“几个几”,做游戏拍“几个几”为后面倍的概念的建立做了铺垫。也是使学生既感新鲜又感亲切,兴趣盎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同桌议一议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倍的概念,降低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前对学生了解不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设计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有所了解,也就是针对本节课要做一个前测,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才是最好的教学设计,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是空洞的。 二,缺乏教育机智,驾驭课堂的能力太差,不能及时的调控课堂,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不够。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小意外”,

一年级数学0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0的认识及其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数字“0”,感知数字“0”的两种实际意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够规范整洁的书写“0”。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及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知“0”,了解“0”的实际意义。 2.难点:认识到“0”作为起点的意义,并能计算关于0的加减法。 教具准备: 幻灯片、放着三根铅笔的粉笔盒、小贴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师:谁看过西游记?这部动画片中都有哪些主要人物?(出示西游记主要四个人物的图片)你最喜欢谁?孙悟空最喜欢吃什么?(出示猴子和桃子的图片) 二、0的认识 1.出示第一幅图片: 师:接下来,看看这三幅图,你能根据这三幅图的内容说一句话吗?(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图中的内容)第一个盘子盘子里有几个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第二个盘子呢?第三个盘子里面有桃子吗?一个都没有,我们用数字“0”来表示。 2.出示第二幅图片: 师:小男孩拿了几个气球?气球发生了什么?现在他手里还有气球吗?一个都没有,我们用数字“0”来表示。 3.利用粉笔和黑板教学。 师:猜一猜老师的粉笔盒里有几个粉笔?现在老师把他们全拿走,现在粉笔盒里几个粉笔?一个都没有,用数字“0”表示。黑板上几个字?我把它们都擦光,现在黑板上还有几个字?一个都没有,用数字“”表示。 4.你能用“0”说句话吗? 5.总结:刚刚我们说的“0”,都表示一个都没有。 6.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0”? 7.出示直尺。在直尺中找“0”的位置,如果一个物体的长度是1,那么在直尺上,它是从“0”到1,以此类推,让学生明白“0”表示起点。 三、教学书写“0” 1.你们觉得“0”像什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记住这个数字,老师编了一首儿歌。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0”,并强调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3.学生在数学书上描实,老师检查学生书写状况。 四、“0”的加减法 1.让学生理解“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 (1)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图意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请学生列式,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列式。 (2)教师用贴画引导学生说出“2-2=0”的式子,并将它写在黑板上。 (3)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的数相减,结果等于0”。

《猜数游戏》教学反思

《猜数游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精心的《猜数游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猜数游戏》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1~5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重点在于探究并掌握有关6的加减法的计算;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减法的问题。 回顾前期的学情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学生在幼儿园时对6的加减法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再照本宣科的进行教学一定会让大部分孩子提不起兴趣,有炒冷饭的无聊感觉。同时学生间的知识储备差距又会让一些孩子在课堂上有一种“我算的好慢、其他同学比我强”的挫败感。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我们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主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形成过程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多种学习方式获得对6的加减法的全面认识。让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角,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动,“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数学课中的游戏,可以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满足儿童的天性,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也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 教学伊始我就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先进行语言交流,一句“今天我和同学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整节课的设计可以说是游戏串,从师生合作的“手指游戏”到学生操作完成的“摆智慧果”以及本课重头戏的“猜数游戏”,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将他们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课堂上来。可以说孩子们在今天的课堂上就是充分地“玩”。 当然这个“玩”并不是随意的、简单的,它背后却是另有深意。如:在玩猜数游戏的过程里,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棋子,然后两手一捂,打开一只手,露出棋子,让学生猜另一只手有几颗棋子,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逐步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猜出数量只是完成了一个目标,我还要求孩子们用适当的算式来表示这个猜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巩固了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谓一石三鸟。这种潜移默化的数学知识的习得比重复的训练与单纯的讲授效率更高,学生也能够在一个更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彭阳县第三小学高应馨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这节课有以下两个优点: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 从复习题开始通过看图说“几个几”,做游戏拍“几个几”为后面倍的概念的建立做了铺垫。也是使学生既感新鲜又感亲切,兴趣盎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同桌议一议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倍的概念,降低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前对学生了解不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设计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有所了解,也就是针对本节课要做一个前测,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才是最好的教学设计,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是空洞的。 二,缺乏教育机智,驾驭课堂的能力太差,不能及时的调控课堂,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不够。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小意外”,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机智,就会把这些动态生成的“小意外”,变为教育契机,及时的调控课堂教学,推动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魅力,而我却少的恰恰就是这些,比如,在主题图的出现时,由于电脑的原因图片不清晰,就应该打开书本观察书上的主题图,而不是浪费时间引导观察。 三、语言不够简练,引导不到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述一定要严谨、精炼、简洁,不能让学生长生歧义,而在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引导不到位,提的问题不是特别有效,导致做了许多的无用功,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而且非常不利于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数学思维。

《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复习中我力求突破传统复习课的教学模式,思路大胆、新颖、独特。根据学科结构论,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然后分系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最后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事实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一直让老师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觉得上复习课很痛苦,该怎样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呢?我在概念课的复习教学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 如果按课的类型分,可以分成计算课、概念课、平面图形课和统计课等,每种课的类型在复习时各有特色。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因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

帮助、点拨和补充。 我在本堂课中执教的《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中的一节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我们六年所学过的所有的数不仅有个初步的复习,更要能够清楚的区分各种不同的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在小学六年中所会接触到的有关数的知识都联系在一起进行知识间的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认识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将各种数在实际中运用。根据我原先的教学设计,在提问“谁能说说小学六年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后,同学们一下子似乎都打开了回忆的大门,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讲了很多,将“整数,小数,负数,分数,百分数,因数,倍数,质数,合数……”都一通说了出来。面对学生对概念的“不理解”以及“乱说”,我选择在此处设下“埋伏”,在后面的课堂中给予学生肯定和及时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自己例举出的“数”中区分“因数,倍数,质数和合数”不是我们所说的“数”,而是这些“数”中的某一项通过一定依据所分列出来的细目。 这一环节的处理旨在激发学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识,梳理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学生在明确了学习要求之后学习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要求具体,认知冲突相对集中,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了,每一位学生有了具体的任务,避免了小组学习只搞形式学生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本课从构思到实施已是几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于学生将知识图表化的过程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把这一过程放在课堂上的话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放在课前去完成的话,学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1)教案与教学反思

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汪村中心小学钱少华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重点难点】 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2.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指导】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做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构建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式加以概括,构建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在本单元中,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约分与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突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7课时 1.分数的意义 3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 2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 4.约分 4课时 5.通分 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课时 【知识结构】

小学二年级《倍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二年级《倍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本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 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科学分割,进行分层教学,力求实现“追求真实的课堂,体现课堂的有效性”这一目标。 一、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对《倍的认识》一课,学生的数学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教学呢?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学生摆的现状又是什么呢?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及时梳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 二、体验—经历—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

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你认为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怎样摆?”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一年级数学上册6 11~20各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品编号:2354596851214563555220002 学校:包头市新民镇钽家屯小学* 教师:晓晓* 班级:晴天参班*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它既是10以内数的了解和连续,又是100以内以致更大数的了解的底子,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底子。在本节课讲授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筹划了一系列动手操纵和训练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知识使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进程中得到告成的体验,了解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讲授筹划进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充实动手操纵,资助学生纯熟数数,掌握数的构成。 研究评释,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纵等形象的感知才气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创建起相应的数学观点。讲授中,我让学生本身摆小棒,在摆的历程中视察、掌握数的构成。如许的操纵景象,使学生的“头脑发轫于行动”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联合”、“情理互促”资助孩子们在操纵中体验,在操纵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11根小棒摆在黑板上,再让同学们四个一小组合作讨论“哪种方法能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有11根小棒”。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 学反思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 ——“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了两次不同的尝试教学: 第一次教学: “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来处理的:借助课件直观形象的优势,让学生在想象、类推中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过程如下: 课件演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观察后思考: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学生回答后追问:这样的3 份或7份用分数和小数又怎样表示呢?……学生借助课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后,引导他们观察板书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概念。在“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也采用这个方法,让学生在推理、想象中探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

份是1厘米,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1厘米放大。然而课件展示1厘米的长度和1分米的长度差不多。给学生一定的误导.结果是:0.1米、0.01米、0.001米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学生头脑中一点印象也没有。以至于在后面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时感到很空洞,他们不知道“计数单位”是指什么?为什么要以0.1、0.01、0.001……作为小数的计数单位? 反思教学上述教学,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其 一、没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0.1米、0.01米、 0.001米……具体表象。学生以课件为支撑,借助想象去推理。由于缺乏操作体验的过程,学生头脑中的0.1米、0.01米、0.001只是几个概念而已,至于 0.1米、0.01米、0.001米……实际长度是多少?头脑中没有印象。这样抽象与表象之间缺乏应有沟通,影响了后面“小数计数单位”的教学。第二学生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缺乏体验的过程.教学中没有设计用0.1、0.01、0.001……等为计数单位来找小数的体验过程.其 三、课件的误导。课件出示1分米、1厘米的放大图,展示给学生的1厘米、1毫米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反而对学生产生的误导:认为1厘米与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 教学反思 曹雅静 三河市西定府小学 2016.11.3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 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有以下几 个特点: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 由例题开始,通过课件展示两种蝴蝶只数的变化,从而引起倍 数关系的变化,让学生边看图边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接 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棒,讲数理,做第一层次的练习;第二 层次画图,教师只画出第一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图形让学生自己定,是第一行的几倍,通过画一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最后, 设计了一个浏览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 学生既感新鲜又感亲切,兴趣盎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 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 生建立“倍”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 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 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 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 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培 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 《倍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实际问题。“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确定了以下几个待解决问题:哪个量是一份数?怎么确定的?如何确定另一个数是几份?有几个几份如何说?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怎么思考? 1、确定重难点,巧设计易突破 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通过比、画、说、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根据新知,学会怎样应用和解决 倍的认识充分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中建立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倍”。 3、充实课堂,让学生收获满满 实现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题的选择,怎样才可以让每一个环节更加的充实呢?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在习题中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 4、课后反思,体会缺失 在课后习题中,反映出教学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学生太依赖画的环节,对倍的意识不强烈,需要进一步充实巩固。 《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感受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从中体验倍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内容。

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2 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学习有关的统计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进行过简单的统计和已经初步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安排的。李老师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小组活动,大胆猜测——及时交流,进行验证——想想做做,丰富体验”这4个环节进行设计的。通过实际教学,李老师觉得通过大量的小组游戏实际操作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首先李老师让学生初步体会了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李老师通过让学生摸球的实验,引导学生先估计、再实验、再统计分析数据,从实验中发现摸到两种球的次数是不一样多的,而是白球多,黑球少,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与箱子中的球的多少有关系的。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用多方法来方法收集、记录数据。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的能力,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理解题的意义,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①摸球后的让学 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从中找出规律来,教师的教育机智还不够成熟,对于后两组同学摸到的黑球比白球多的情况,只是用运气好来说一下是不够的,应当让学生知道这是事件的偶然性,随着摸球次数的增多,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了!②小组分工虽然很明确,但大多是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可以由学生自主商量分工,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且也能使他们体会分工的好处,加强合作的意识。指导上还不够细致。③课堂上应变能力不足,对于“预设”的内容比较熟

《数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

《数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 《数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 数的认识教学反思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为了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并感知已经学过的以及要学的数学知识,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整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真实的自我,同时在课堂上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利用“小红花”等贴纸图案来肯定他们的努力与成果;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上课一开始引入时我先让学生翻翻书,根据数的顺序来确定往哪边翻;结果发现我们班的学生在翻书时速度特别慢,一页一页地翻,有的'学生甚至都不知往前还是往后。然而学了20以内数的顺序后,一下子增快了翻书的速度。通过出示直尺图让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又如“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时,我没有及时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只是在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11-20的组成,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小棒的根数感到无奈与困惑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无限的惊喜、兴奋,异口同声说出有20根小棒。

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学生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子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把数或数的组成编成儿歌(含有数字意义的动作及语言)等活动,让学生熟练的数11-20各数。这些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透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去感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类似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还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完以后,我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加强并提高学生的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活动。

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现对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第一,初步感知倍 课前,我通过简单的拍手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几个几和倍联系起来,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 第二,合理运用教材情境 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小兔子吃萝卜的情境图进行导入,引导学生从中寻找数学信息,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两个量之间的比较。接着指生到黑板上摆一摆、圈一圈,在同伴之间互相说一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了“1 份”、“几个几”和“几倍”之间的关系,学生正是在观察、交流、操作的过程中亲历了“倍”的概念形成的过程。 第三,理解倍的本质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对比与抽象中深化对倍的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标准量不变,比较量变化,体会倍的变化。当学生明确了红萝卜和胡萝卜根数的倍数关系后,我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白萝卜和胡萝卜根数的关系,课堂上学生出现了多种想法。接着,我通过增减白萝卜的数量,让学生在拓展中认识倍,最后又提出,你有什么发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悟出有几个几就是几倍,较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2,标准量变化,比较量不变,体会倍的变化。在上一类变化的基础上,改变标准量,再一次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引出同样是红萝卜和胡萝卜比较,两次的倍数为什么不一样呢?新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在反思与对比中体会到标准量的重要性,当标准量变化,虽然比较量不变,但倍也随着发生变化。接着在同一情境中继续深入的挖掘教学资源,提出当胡萝卜和白萝卜的根数不成倍数关系时,如何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9、10的形成》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9、10的形成》含反思 中班数学教案《9、10的形成》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认真倾听、细心观察的习惯,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知8添上1是9,9添上1是10,理解9、10的形成,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数学《9、10的形成》含反思教案吧。 数学活动: 9、10的形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知8添上1是9,9添上1是10,理解9、10的形成。 2、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细心观察的习惯。 3、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PPT,数字1-10; 2、每组一份花片、一份蜡笔,每人一张操作单。 活动过程: 一、简单复习28的形成 1、玩拍手游戏,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教师:小朋友,我问你,1添上1就是几? 幼儿:姚老师,告诉你,1添上1就是2 2、边拍手边依次出示数字18,集体认读。 二、引导幼儿学习9、10的形成

1、出示PPT: 请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小鸟,花,苹果) 请你们数数它们的数量都是几?(8只小鸟、9朵花、9个苹果) 2、操作PPT,数量发生变化(飞来一只鸟、开出一朵花、拿走一个苹果): 仔细看看,什么变化了? 引导讲述:8只小鸟添上1只就是9只小鸟;8朵花添上1朵花是9朵花;9个苹果去掉一个是8个苹果。 3、追问: 那9去掉1就是几?(出示8,巩固认读) 8添上1是几?9添上1呢?(依次出示9、10,引导幼儿认读) 三、进一步感知9、10的形成 1、根据教师指令幼儿拿取相应数量的花片: 请拿出数字8的花片朋友幼儿取8片花片并排成一排。 想一想怎样让8片花片变成9片?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讲述:8片添上1片是9片 9片又怎么变成10片呢?10片去掉一片是几片?10去掉1就是几? 2、介绍操作单,幼儿独立操作: 看看每座房子上的数字是几?再数一数对应房子里的实物数量是多少,是不是一样?如果不是,请想办法变成一样多。 四、结束 1、简单介绍操作结果,鼓励用简短的语言讲述。 2、数字9除了表示9片积木,还可以表示什么东西也是9个呢?数字10呢? 3、接着说数:教师随意说数字,幼儿接着说下去。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

人教版小学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倍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P50例题1,练习十一1、2 二、教材分析: 认识”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后出现的学习内容。一共三个例题,例题1通过让学生用笔圈一圈,数形结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题2,是以学生做教室清洁的为情境,根据所给的两个条件,通过画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思路。例3,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理解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圈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体验圈一圈、摆一摆的操作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 5、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6、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乘法口诀,教师引导倒背,选背。 2.游戏引入: 今天的这节课,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一起做一个小游戏,同学们愿意吗? (1)请3名男同学站在第一排,6名女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2)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指名生答) 【揭示课题】 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女同学的人数是男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的学生排一排的小游戏,使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让6名女生,3个3个的站在一起,带着疑问,引入倍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示范,学生初步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课件出示P50图,学生看书上图,图上有什么? 数数各种萝卜各有多少? (画黑板上,6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呢?我们用笔一起来圈一圈。) 小结:我们圈了几次?说明可以圈出3个两根,我们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板书在图下方) 2.学生试着圈一圈,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学习完整数后,第一次学习分数,是一 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 教学奠定基础。 本课教学,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 新的变化。本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这里我就 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过 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 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水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 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 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对二分之一 含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自己说这个苹果的一半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 时候,适时地加以引导。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去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并让 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什么还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通过让学生地反复的说,可以 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每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在讲二分 之一书写的时候,我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画分数线的时候用直尺。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 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 1、首先是时间观念不够强。 导致后边的环节没有更好的实施。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每个环节的具体 时间,导致这节课完成的不是很好。小组活动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主要是在讲 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时,和让学生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这个 环节我让学生反复的说,用时较多。而且形式较为单一。直接影响到后边环节的 讲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位”教学反思

借助形象化语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由“数位”教学想到的 关键词:形象化语言 关键问题 问题驱动 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11-2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紧接着就是数位的教学。学习借助计数器,理解数位及表示含义,并能写数。实际教学之后,心里很不踏实,总觉得学生的理解不够。似是而非,个别差生根本没形成数位的位感,不会用计数器表示数。 本节教材内容的呈现,是从小棒实物图再到计数器,抽象出数位的概念。教学预期与教学实效出现了大的偏差。不就是写十几的数嘛,要费这个啰嗦,学什么数位?幼儿园时学生20以内,甚至100以内的数都会读会写。这可能就是原有知识建构对知识重建的排斥,对他们来说再学也是一样没有足够的新鲜感去吸引他们。数学最要不得灌输,高年级孩子给他生搬硬套或许在多次强化训练之后可以死记硬背,但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小孩子最要不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启蒙启智很不利。 本课数位的教学,我们是要不得开门见山式地直白教学。“一个十,就在计数器十位拨1,几个一就在个位上拨几。”这种做法也确实直接有效,但被动式填鸭教学,会让孩子习惯于喂。数位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但它的产生是有着实际意义的,我们可以让孩子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注意结合孩子年龄特征选择直观手段,使用形象化语言。 本课可以“11”作为切入点,提问:“这个数中的两个1,代表的意思相同吗?”(学生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可利用课本上的小棒图的做法,分析数的组成,初步形成位置不同,意义不同的位感。然后通过计数器这个半成品作过渡,为什么说是半成品,因为我们最后要的是形成学生的抽象数位概念。这是个二不像,自然地把它推介给孩子也应该注意分步展开。它的上半部分起直观演示作用,下半部分才是抽象的数位。学生说数的组成“11由一个十和1个一组成。”我们就顺势拨出11,让孩子把数与珠对应,直观与抽象结合。 如图:出示不标注数位的计数器, “位置不同,意义不同。停车有车位,上课有座位, 写数有数位。”这样就借助形象化语言,学生就有了数位的概念。紧接着借助起名引出 “个 位、十位”的概念术语。“先看右边这个数位,有一个一,这个数位叫什么位好呢?”学生可 能会说“一或其他”。教师可以往“个”上引,“这个数位上,可以放1个,2个,3个(一起 说),9个。”注意强调“个”,“那右边这个数位就叫……(学生会说‘个’)个位”教师同时完成个位的标注。同理完成“十位”的命名。有了刚才的经验做法,学生不难得出“十位” 的概念术语,再完成“十位”的标注。(如图) 最后我们就可以完全脱离计数器,抽象出个位和十位的概念,也就水到渠成。当然教材并不急于这样做,仍然让我们充分利用计数器去引导孩子写数,加深对数位的理解,培养数位的位感。 通过上面的教学描述,以关键问题为任务驱动,辅以形象化语言,我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产生了探索未知的欲望,将数位概念深深地植入心中。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培养问题意识,需要我们注意揪住关键问题,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究品质。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倍的认识》教学课例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倍的认识》例1及做一做和 P53-练习十一第1题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二年级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理解了乘除法意义,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积和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以乘法的意义为知识基础。?而“倍的认识”也是对乘法和除法的拓展应用,进一步为第六单元多位数乘法做了铺垫。“倍”在学生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本节知识内容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 “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又是很重要的概念,新教材把这部分内容从二年级后移到三年级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相关的概念,所以“倍”的概念对于学生应该并不陌生。而经过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应用比较熟练,也了解几个几代表的含义,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简单,只需多加练习,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倍”的含义,加深对倍的认识。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基本理念中“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和《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圈一圈、摆一摆的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直接利用书中学生熟悉的小白兔吃胡萝卜的情景,将胡萝卜直观现实的摆在黑板上,并运用小棒让每人都能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等学生基本掌握了倍的概念,再让部分学生上台演示检查掌握情况。为了避免场景过多引发思维混乱,所以直接利用胡萝卜的增减继续学习。做题练习后,再次用拍手游戏巩固知识,做到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后,出示最后一道思考题,检验学生是否融会贯通,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圈一圈、摆一摆的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2篇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2篇 教师要根据自己上课的实际情况写好反思,下面是由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倍的认识,希望能够帮到您! “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有如下体会: 《倍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对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从自我出发,看看这节课应怎样设计,起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设计进行教学,但我总有个疑问,“倍”的概念应怎样提出呢?学生 ___很好的理解“倍”呢?于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网上的优秀和优秀视频,从中学习他们的优点,逐渐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后静下心来,重新了自己授课的思路,才确定了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出发,由形找数,数形结合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其目的是联系以前的旧知,给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引发新知,其实在相差关系基础上,两个量之间还存在一个新的关系就是倍数关系。存在倍数关系有个前提,那就是两个量之间需要存在一个包含关系,即大数里有几个小数。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

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通过形象动画展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前期工作做好了,此时就是怎样整合教材信息窗。倍的认识充分了,我可不可以把信息窗中的解决问题当做学生的一次综合实践,给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怎样?此环节主要是建立学生解决倍问题的思路。由简单到难,然后学生自己观察信息提出有关倍的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观察中建立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此时还有一个提升,就是让学生尝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同时强调指出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没有单位。 知识点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题的选择,怎样才可以让每一个环节更加的充实呢?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我在倍的认识中选择了几个典型的习题。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在知识点学习之后,设计了我会填,我会拍,我会摆环节,既有对一个数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