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一课时)【带答案】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一课时)【带答案】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一课时)【带答案】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

第一课时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

学习目标:

了解《联律通则》及对联六要素,重点讲解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的特点。为了促进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2007年6月1日,中国楹联协会颁布了《联律通则(试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它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联律通则》的第一章就是基本规则,这是对联创作的基础与核心,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对联的基本规则有哪些呢?

一、基本规则

对联是一个对立统一、和谐完美、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有机整体,对联上下联语之间必须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解一下对联的“六要素”。

二、字句对等

首先看“字句对等”,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一言:

二言:

花好

月圆

三言:

书锦绣

绘宏图

四言:

风梳碧柳

雪印红梅。

五言:

山因禅寺静;

风为草斋凉。

六言:

此是山阴道上;

如来西子湖边。(绍兴东湖联)

七言: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孙星衍)

八言: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

九言:

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

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万寿圣典》)

以上例子意在说明字句对等。可见一幅对联,上联字句数与下联字句数必须相等。可是也有特例,如: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种联一般是谐趣联,是为了表达某种特别的意思而故意为之。在这幅对联中,上联5个字,下联6个字,上联对不起下联,意思就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种对联只是娱乐,不做系统研究。

三、词性对品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词性对品”,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

所谓“品”,就是类。词性对品即词性一致的问题,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词的词类属性相同。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即实词和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所谓“词性对品”,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词类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我们来看下面一联:

开卷神游千载上;

垂帘心在万山中。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此联中,“开/垂”和“游/在”都是动词,“神/心”和“卷/帘”都是名词,“千/万”都是数词,“上/中”都是方位词,属名词范畴。

月斜诗梦瘦;

风散墨花香。

此联中,月/风都是名词,斜/散都是动词,诗/墨都是名词,梦/花都是名词,瘦/香都是形容词。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一致,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

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那么,“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家禽。

如:

春前有雨花开早;

秋后无霜叶落迟。

此联为传统的自然描景联,它没有任何政治意义。最大特点就是对仗工整,上下联第一个字“春”、“秋”为时令类名词,第二字“前”、“后”均为方位词,第三字“有”、“无”此处为动词,第四字“雨”、“霜”为均为天文名词,第五字“花”、“叶”为植物类名词,第六字“开”、“落”均为动词,最后一个字“早”、“迟”为形容词。

如: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均为形容词。

再如: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四、牛刀小试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一)排序练习

1、垂钓客==(荷锄翁)(翁、锄、荷)

2、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霁、霞、雨、红、晚)

3、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魄、弓、吐、如、月)

4、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参、曜、斗、西、商、两、东)

5、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上、板、路、桥、青、踪、道、马、锁、霜、行)

(二)填空练习

1、春风报喜==(冬雪)迎福

2、水共琴声舞==歌(随)彩雾(飞)

3、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4、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5、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三)对句练习

1、月色==花香

2、山带雨==水迎风

3、风吹叶落==雨润花开

4、推窗迎晓月==启户沐春风

5、三餐俱有书调味==双目常随月动情

走入对联世界,触摸文化精髓

走入对联世界,触摸文化精髓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它涵盖了词汇、语法、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近几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多次出现,成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亮点,既弘扬了祖国的传统文化,让渐渐式微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人身上留有烙印,又从仿写的角度考察了学生的语言功底,著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对联通常不超过十个字,但“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用此种方式考察学生,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可以测验学生思想条理,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为教者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对联这种传统的文学样式,并融进时代的个性,结出浓郁的有文化品位的硕果呢? 一、让学生自觉地走近对联 每年的寒假,学生都可以过上一个快快乐乐的春节,贴春联也成了喜庆佳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师在放假布置寒假作业时,叫学生收集几幅有特色的春联,传统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辞旧迎新的如:“老马识途,奋驾长车奔富路;银蛇献岁,昭苏万物舞东风”,“祥龙回首辞旧岁,金蛇起舞迎新春”,新春贺喜的如:“春色春光春似海,福天福地福如山”、“四海皆春春不老,九洲同乐乐无穷”等雅俗共赏的喜庆联让人过目难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从民俗中感受对联的魅力,从而养成在生活中寻找题材,自创对联,这样对联就不再是高深的知识了,而变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佳肴。 二、把对联融进课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进一些对联知识的讲解,师生共同赏析一些有关的名联,进一步认识到对联中所包含的文化韵味,对课文的有关知识熟记于心,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课文中找对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主席用谢缙的一幅对联为主观主义者画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江泽民总书记在《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用“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来鼓励青年学子投身到建设祖国的大潮中。通过对联可以了解文化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诸葛亮;“香草还生三户地,湘流应识九歌心”的屈原;“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杜甫;“枫叶四弦歌,怅独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的白居易;“却怪武陵鱼,自洞口归来,把古今名人忙杀;欲寻澎泽宰,问田园何在,唯桃花流水依旧”的陶渊明;“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怨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司马迁;“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的鲁迅,这些对联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感人的事迹和博大的情怀。教师调动学生的参与欲用对联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评价

《对联》教案(附板书)

《对联》教案(附板书) 设计理念本设计意在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读读、想想、猜猜、联系生活实际等形式多样的方法识字、学词,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文字,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对联这种文学形式,诵读对联,积累词语,丰富语言。2在诵读对联中认识13个生字;会正确、规范书写10个生字。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通过书写表达汉字的形体美。教学重点读文识字,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教学准备老师: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彩色笔若干。学生:课前搜集对联。教学时间1~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2谈话揭示课题。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联(教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学生齐读课题。3 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2同桌互读互评。3检查识字、学词情况。(1)将生字放在五颜六色的气球中逐一让学生认识。“联”、“六畜”、“财”、“茂盛”、“风调雨顺”,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的字音。“爆”、“财”: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扩词。(当学生说到“爆炸”时,老师相机教育学生注意安全,远离爆炸,渗透安全教育。)“稻米”、“六畜”,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猜猜进行理解:“稻米”还可以叫什么?“六畜”指农民伯伯饲养的六种牲口,请孩子们猜一猜有哪些。(通过这一形式的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轻松理解了难点词的意思)“茂盛”:结合窗外的那棵高大的黄桷树进行说话练习。(2)词语(四字词、三字词教学)。过渡:对联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词语,藏在灯笼里,孩子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将四字词、三字词分别放入灯笼里让学生认读,在读中体会含义)“爆竹声声”、“梅花点点”,读了这两个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过年的热闹场面,听到了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看到了朵朵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展示它的美丽,散发着它的芳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组词语是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的,在读中体会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什么?(丰收的粮食、肥壮的牛羊)“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读好了这些词语,你想把它们送给谁?(生:我想把它们送给做生意的人,祝他们生意红红火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读边体会,你感受到了什么?(对学生的理解加以鼓励,教师不作具体讲解)“三字词”教学,在朗读中记忆、积累。三、朗读指导过渡:学好了生字词,下面老师把它们送回到对联的家中,老师相信你们会把对联读得更好。1配乐朗读。(配上喜庆吉祥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读文氛围,学生很容易入情入景地读好对联)(1)配乐自由读。(2)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对联进行朗读,并读给小伙伴听听,小伙伴读得好的,给他画上一面小红旗进行奖励。(3)抽学生读、评读、赛读。(4)男女生以对对子的方式朗读对联。2按节奏朗读。过渡:读好了对联,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对联有什么特点。(1)学生汇报:两两相对,每句字数相等,根据前面的词语教学,学生很容易观察出对联中都藏有四个字的词语和三个字的词语。(2)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将对联分成“××××/×××”的节奏指导朗读。(师:我们读对联时,不仅要有感情地朗读,还应像古诗那样,读出对联的节奏,读出韵味)(3)

走进对联

走进对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 (2)感知对联的形式美。 (3)感受对联的内涵美。 2、能力目标:(1)尝试创作对联。 (2)学习欣赏对联。 3、情意目标:从对联中汲取中华文化精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对联的形式美,感受对联的内涵美。 2、难点:尝试创作对联,学习欣赏对联。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国语言博大精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游语文世界,走进对联,共同领略对联艺术的特有魅力。 (二)显示活动流程以及活动目标: 活动流程:趣联故事—对联特点—对联简史—诗文名对— 春联连线—对联修改—对联创作—妙联点评— 佳联欣赏—课外积累—作文训练

活动目标:感知对联的形式美,感受对联的内涵美, 尝试创作对联,学习欣赏对联。 (三)学生讲述趣联故事:1、三气富豪 2、如此贪官 3 、才华横溢 (四)对联特点展示: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六)诗文名对填空:(初步感受对联的形式美、内涵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七)春联连线:(进一步感受对联的形式美、内涵美) 上联下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心血勤浇栋梁材 人寿年丰家家乐勤勤恳恳做园丁 生意兴隆通四海书山万仞志能攀 兢兢业业育桃李国泰民安处处春

数字谐音对联集锦

数字谐音对联集锦 古代的人们在乔迁新居之时都有张贴对联的习惯,延续至今汉族人们的传统习俗依旧为了喜庆而张贴对联,这是一篇关于乔迁新居对联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成败一知己 生死两夫人。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日寒。 风吹桌上烛,流一半,留一半; 日照檐头冰,掉三根,吊三根。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二三四五四三二一; 个十百千万千百十个。 横批:减负增寿 童子看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算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天人合一仗神六; 海龙过五待舟七。 千秋冤狱莫须有;

那天我来到乡下,和我的小爹爹去抓鱼,我们一来到河边就可以看见清澈见底的河水,透过河水就可以看见活蹦乱跳的鱼儿,我迫不及待地冲向河里,我和小爹爹比赛抓鱼,我走到一条鱼的后面,可是鬼灵精怪的小鱼看见了我,我一抓它,它一闪,我一下子给摔倒了,我怒火万丈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它,我手忙脚乱的追了上去左抓抓右抓抓,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抓住了那条鱼,可是再一看自己已经成了个“落汤鸡”。不过因为抓住一条鱼有了收获心里还是很高兴。我对小爹爹大喊:“我抓住了一条鱼”。小爹爹说:“才一条,我都抓了一桶了!”我跑过去一看果然如此我差点晕了过去! 百战忠魂归去来。(岳飞)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 (屈原 ) 四壁云山开醉眼; 一楼风月话神仙。(李白) 独秀尖尖,四面八方六角; 两拳拱拱,五指二短三长。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古代的人们在乔迁新居之时都有张贴对联的习惯,延续至今汉族人们的传统习俗依旧为了喜庆而张贴对联,这是一

《奇妙的对联》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梳理探究之奇妙的对联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 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 让学生尝试对对子。教学设想 一、谜语导入、故事激趣: 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 谜底是什么?对联?注意“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准确地说应该是什么?对了,谜底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大年三十,家家贴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但是,我们对对联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基本的特点?该怎样张贴?如何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奇妙的对联”世界。 二、对联常识: 同学们都看过对联,都记得一些对联。谁先来把你最熟悉的对联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找三到四个同学)请你们结合生活,再说说你认为什么是对联,好吗? 【请学生齐读“对联常识”】。

三、对联特点: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对联有什么基本的特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1、请在座的各位当回医生,给下面这幅对联号号脉,看它对仗是否工整?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对联的两个特点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板书)。就是上联有几个字,下联也要有几个字。大家记下来,对联基本要求一,“上下联字数相等”。这个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来说,违反这个规则就不成对联了。 但也有特例,比如说民国时候,袁世凯死后,有人就写了副上下联字数不同的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大家看这个对联,“万岁”对“千古”,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三个字对四个字,在规则上当然不行,可是这副联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它里面有个寓意,暗含了什么意思,有没有同学能看出来的? 【暗含的意思就是妄图称帝的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的罪人。】我们可以得出的对联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对,就是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词性要相同(板书)。 我们将我们自己修改好的对联齐读一遍: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2、我们再看这幅对联字数是否相等,词性是否相同? 上联:天增岁月娘增寿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3

《奇妙的对联》导学简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对联知识及写作方法; 2.提高欣赏对联的水平; 3.获得审美乐趣陶冶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学会欣赏对联。 【学习难点】对仗、平仄知识,尝试拟写对联。 【导学用具】多媒体、手写嵌名对联若干副。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对联堪称一支馨香四溢的奇葩,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今天就让我们携手走进文化百花园,去采撷对联这一束奇葩,感受对联的奇妙之处,欣赏对联之美。 (板书:奇妙的对联) 二、出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投影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提示语:下面我们按读对联、识对联、赏对联、拟对联、评对联这几个步骤来学习。 板书:

对联 读识赏拟评 三、导学对联 导学一:读对联 用多媒体投出以下七副对联,要求学生大声朗读。 提示语:中国的名联数不胜数,我们在这里仅选出七副,请大家大声朗读。这七副对联,犹如一扇窗户,打开它,你会惊喜地发现对联的宝库里,有着那么多的奇珍异宝。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明·洪应明)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6.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 7.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导学二:识对联 提示语: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样的语句才称得上是对联呢?对联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77页的内容,归结出对联的特点。 合作探究:学生用7分钟的时间,讨论、分析、归纳对联特点。 学生充分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后整理归纳对联特点(投影):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3.词性相同,结构相应。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导学三:赏对联 提示语:明白了对联的特点后,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赏对联。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本小组最喜爱的对联来赏析。 让各个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赏析。(15分钟) 导学四:拟对联 提示语:赏析了那么多的美联,咱们现在小试牛刀。老师给出上联,请同学们拟出下联。要求内容健康,符合对联要求。 出示试题: 第一题:静聆雨润绿草 第二题:中华日丽风光好 学生做题,把答案写在白板上。(8分钟左右) 导学五:评对联

《走进对联》

走进对联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尝试对对子。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教学难点】: 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能给人带来欢乐,能为节日增添喜庆,能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气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春联,走近对联,感受那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其实,春联只是对联中的一类。在我国历代文学百花苑中,最香醇艳丽的一枝是诗歌,最独特秀雅的一朵是对联。你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谁来说说从这些资料中你对对联有了怎么样的认识? 二、对联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称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1、起源:桃符的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相传在东海里有一个神鬼出没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shén shū )、郁垒(yù lǜ)。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2、发展:到了唐以后,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秦叔宝)和尉迟恭(尉迟敬德)。 3、再发展: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

部编版初中语文走进对联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背起行囊走四方——走进对联 教学目标: 1、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精妙理趣。 2、结合名联,了解对联有关知识。 3、结合中考,学会拟写简单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精妙。 2、运用对联的写作技巧学写对联。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找有关对联资料,办一张手抄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背古诗词,进入上课情境。 (宋)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就是对联,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也是语文中考的题型之一。在此,我把语文和对联这两个关键词作了一幅对联。“语文世界斑斓多姿,对联天地情趣无限”,今天我们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并学会写简单的对联。 二、小对联奥妙多 活动1:展示资料了解对联

学生:上台展示手抄报,介绍对联起源,讲对联故事,品对联,概 括对联特点, 教师:简单点评(课件展示) 对联起源——趣联故事——名联荟萃—— 对联特点——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对 3、结构相应 4、节奏相合 5、平仄相对 6、意义相关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平仄知识 ∨﹨//﹨ 海阔凭鱼跃 (仄仄平平仄) ˉˉ﹨∨ˉ 天高任鸟飞 (平平仄仄平) 三、赏对联寻美点 活动2:欣赏对联,品读美感 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教师赏读: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学生分享:我喜欢的对联…… 四、对对联学技巧 方法讲解:拆合法

《走进对联》阅读答案

《走进对联》阅读答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国语言博大精深。请参加“走进对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小组合作,搜集资料,介绍对联。下面是王芳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选择可用资料,写一段介绍对联的文字,不少于80字。(4分) 资料: ①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②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 ③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④对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⑤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 之首。 ⑥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⑦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律诗既讲究平仄、押韵,又讲对仗。 活动二:同学们收集了不少对联,要在校刊上刊载,请你把下列对联按春联、婚联、挽联、行业联的顺序排列。(2分) ①红莲开并蒂彩凤喜双飞 ②白雪抚人片片醉红梅舒枝点点春 ③百草回春争鹤寿千方着意续松年 ④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正确的顺序是: 活动三:交流发言。写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副对联(试卷上的除外,写律诗中的颔联或颈联也可),并做赏析。(4分) 对联: 赏析: 《走进对联》阅读答案:福清语文教育网整理 活动一:(4分)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它要求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活动二:(2分)②①④③ 活动三:(4分)所选必须是对联(写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也可)。要能赏析出所选对联的特点。(对联1分,分析3分) 示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赏析: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对仗工整,叠词运用巧妙。

《对联》教案范例

《对联》教案范例 教学目的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教学设想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对联》教案。学会对联的写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对联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 二、对联的起源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 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 两位门神的像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 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北宋王安石曾在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歌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

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 宫门左右。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 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寿 --------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例如解晋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 画像) 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 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 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 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对联和撰写简单对联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对联和撰写简单对联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试试吧 1、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当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如果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 上联——孙行者 下联——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胡适之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 对联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常见文学形式,虽然它字数不多,但却意蕴悠长。对联虽小,却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对联,一起感受一番对联的独特魅力! 二、说说吧 1、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原来对联在五代就已经出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出现以后,古人渐渐把学习对联作为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喜欢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2、对联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展示对联,学生总结对联的特点。 上联:春风春雨春色 下联:新年新岁新景 上联:恒心搭起通天路, 下联:勇气冲开智慧门 上联: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下联:斩白蛇,入咸阳,高祖是刘

走进对联

走进对联——活动课教案 【活动背景】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接受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之,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活动设想】 文化底蕴的薄弱、运用意识的淡薄是当今学生的普遍问题,因此语文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承传汉文化。该活动基本上体现了上述设计意图。联对活动尽管教育价值巨大,但联对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毕竟是一种古老、遥远而又陌生的文学式样,它没有交际工具的性质,而属于一种品味和鉴赏,而且是远离功利之外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化零为整、删繁就简、内外结合是整个活动的立意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讲究铺垫是活动过程的特点。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和创制对联;能力目标:以富有创意的形式去解读语文,做到内外结合,活学活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汉语表达水平; 态度目标: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培育其对汉语的审美情感,使其自觉继承汉语文化的瑰宝。 【活动课时】 一课时 【活动准备】 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有意义的对联等),以及自创一联,准备课内交流。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点头赞同。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有关常识,会欣赏对联; 能力目标: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本文拟写对联,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3.竞赛法。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具准备: 相关对联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讲解课) 一.导入: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二、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提问,检查预习) 1.何谓对联? 对联,常张贴、悬挂在或镌刻于门上、柱子上。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2、对联的历史? 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载,五代后蜀主孟昶题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1 3、第一副对联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走进对联

走进对联 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周霞 一、教材分析 地位: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深远。教材在《我的语文生活》中作了拓展介绍。 特点:教材初步介绍了“寻找‘最美对联’”的活动方案,教师、学生有较大的空间深入挖掘对联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学立意 中国的对联,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浸润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网络的普及,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规范、锤炼甚至文化内涵的考究渐渐地失去了兴趣,也渐渐地丧失了这种能力。 对于青少年学生,很有必要改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对联中所蕴藏的丰富有趣的传统文化,并让学生在他们喜爱的活动中感受传统对联的魅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人文素养。 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了此次《走进对联》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 1.勤学善思,能大胆提出各自的见解。思维活跃,富有创意,勇于表现自我; 2.生活中对联其实随处可见,学生对对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对于对联特点的准确把握及拟写还需要系统指导。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 (2)学习拟写对联 2.过程与方法: (1)春联配对,了解对联特征; (2)联海拾贝,享受对联情趣; (3)激发兴趣,走进对字游戏; (4)创作探究,走进对联世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学对对联。 难点:对联中有关平仄的要求。 六、教学策略 1.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到 对联的魅力;

小学生对联活动课教案

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了解风俗人情,增长人文知识,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教学重难点:了解有关的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收集1~2副比较有趣的对联,和一则对联故事,课前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展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则故事或一副对联和全班同学分享其中的乐趣和知识。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对联吗。那请大家说说我们在哪些场合要用到对联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常见的对联类型,(出示幻灯片)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判断出它们各是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用到的对联? 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 忠魂不泯热血一腔化春雨大义凛然壮志千秋泣鬼神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入门尽是弹冠客去后应无搔首人 看来大家平时的确接触过一些对联,对对联都有初步印象,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在生活中运用如此广泛的对联是怎样出现的呢? 二、对联常识知多少 1、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过渡:原来对联在五代就已经出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出现以后,古人渐渐把学习对联作为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内容,而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喜欢对对子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下面我们看一段看短片,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一个问题:一副规范的对联应该符合哪些要求?(播放周星驰主演《唐伯虎点秋香》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 【教学设想】 1、本节课采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一个组长,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来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采用这种教学新模式意在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2、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3、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声《对春联》来创设对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学情分析】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联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但是学生对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加上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以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2)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尝试对对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对联艺术,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过程与方法: 学会欣赏对联,赏析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 尝试对对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相声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与传统对话,任思绪飞扬,共同走过一段文化之旅。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板书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由马季、郭敦儒两位老先生表演的相声——《对春联》。 二、版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1、展示对联(从观看的相声《对春联》中选取) (1)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对联常识教学设计

对联常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了解有关对联的常识,并进行简单的写作。 二、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了解对联的知识并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语:你知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句诗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二、通过具体的事例了解对偶的特点。 1、对字:天——地风——雪海——山新——旧日——月 2、对词:千山南北庆贺枝头月白 3、对词组:写文章、弹吉他、花果山、挂羊头、吹胡子、蚕吞丝、镜中花、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临渴掘井——亡羊补牢、望梅止渴——亡羊补牢、锦上添花——雪中送炭。 4、给下列语句间连线,使之构成四幅对联。 5、总结写作对联的要求: ①、上下联字数要相等;②、上下联词组要相同;③、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或相对;④、上下联句法要一致;⑤、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⑥、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三、巩固知识:你能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四、练习写作对联: 声声慢——步步高

乌鲁木齐——呼和浩特 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 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 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骄傲者只论人非——谦虚者常想己过 网上天地宽——家中世界小 六七八九——二三四五 五、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有条理地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六、学习了对联知识,你能以对联的形式为你的朋友送上祝福吗? 1、岁月峥嵘须奋斗,年华潇洒莫蹉跎 2、沐浴晨风问一问,今天该怎么努力;脚踏夕阳想一想,今天进步了没有。 七、作业: 1、收集优秀对联,丰富写作素材。 2、作文训练 题目:我最喜欢的一副对联 ①、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言之有理。 ②、总体构思条理要清晰,言之有序。 ③、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言之有情。 ④、字数不少于400字。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 教学博苑 09-01 0540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子。 教学建议 1、对联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师要教出兴趣,学生要学出兴趣。教学要注重在“奇妙”两字上,体味汉字的奇妙,中国人思维的灵性,不要把对联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对本单元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 2、本单元教学强调搜集对联,尤其是生活中还在使用的“活”的对联。要求学生搜集对联,教师自己必须先搜集一些奇联妙对,这是把本单元内容教活的基础。 3、本单元注重小学、初中以及平时的积累,注重与经典古诗文的联系,尤其是在名联欣赏中,要求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古诗文去理解,要与本册课本中古诗文课文相联系,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与《兰亭集序》相关的名联。 4、对联与书法紧密相联,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用毛笔书写一副对联。评选出最佳者,可贴在班上展示。 5、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可参照“有关资料”中的“参考书目”),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研究对联。 有关资料 一、关于各部分的练习及“课外延伸”参考内容 (一)关于“对联常识” 能够简单说出对对子的方法即可,如对仗、平仄等方面的要求。

(1)名词对得工整,以胡对孙,有谐“猢狲”之妙,“适”对“行”,“之”对“者”工整。考生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2)名词对得工整,以祖对孙,有合“祖孙”之妙。梁羽生在《名联谈趣》中认为“祖冲之”对“孙行者”最佳,乃天造地设。(3)动词对得工整,以“退”对“行”。退之,是唐代韩愈的字。苏轼诗云:“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4)王引之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高邮人。继承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子夜、春蚕 (二)关于“对联欣赏” (1)李秀峰题白鹿洞书院联;(2)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 (1)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陈澧题钟山书院联) (2)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为性情。(信江书院联) (3)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张百熙题京师大学堂联) (4)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玉屏书院) (5)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船山学社) (6)理本精深,看阶前双水合流,寻到源头方悟澈;学无止境,想宇后孤峰独秀,登来巅顶莫辞劳。(桂山书院) (1)眉山县三苏祠,苏洵、苏轼、苏辙;(2)韩城司马迁祠,司马迁。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 (1)韩潮学派百川会;公起文章八代衰。(衡阳韩文公祠联,韩愈) (2)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唐陶山题九江陶渊明祠联,陶渊明)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采石矶太白楼联,李白) (4)枫叶四泣秋,枨触天涯千滴泪;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九江白太傅祠联,白居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