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昆虫外节肢动物分类表

除昆虫外节肢动物分类表
除昆虫外节肢动物分类表

除昆虫纲外节肢动物分类表

肢口纲

1.剑尾目Xiphosura

鲎科Limulidae

蛛形纲

1.蝎目Scorpiones

拟湿地蝎科Pseudochactidae 钳蝎科Buthidae

小迷蝎科Microcharmidae

豕蝎科Chaerilidae

湿地蝎科Chactidae

真蝎科Euscorpiidae

超蝎科Superstitioniidae

狱神蝎科Vaejovidae

巨蝎科Iuridae

毛蝎科Caraboctonidae

腺尾蝎科Bothriuridae

蝎科Scorpionidae

半蝎科Hemiscorpiidae

2.伪蝎目Pseudoscorpiones

冥拟蝎科Chthoniidae

雷赤拟蝎科Lechytiidae

毛伪蝎科Tridenchthoniidae 纹拟蝎科Feaellidae

拟加拟蝎科Pseudogarypidae 博赤拟蝎科Bochicidae

吉姆拟蝎科Gymnobisiidae 牙拟蝎科Hyidae

中美拟蝎科Ideoroncidae

尼奥拟蝎科Neobisiidae

帕拉拟蝎科Parahyidae

西亚拟蝎科Syarinidae

艾顿拟蝎科Atemnidae

车利拟蝎科Cheliferidae

车恩拟蝎科Chernetidae

维西拟蝎科Withiidae

斯特拟蝎科Sternophoridae 柴利拟蝎科Cheiridiidae

加利拟蝎科Garypidae

拟加利拟蝎科Garypinidae

吉奥拟蝎科Geogarypidae

拉次拟蝎科Larcidae

拟次拟蝎科Pseudochiridiidae 梅西拟蝎科Menthidae

长尾拟蝎科Olpiidae

3.盲蛛目Opiliones

丝提盲蛛科Stylocellidae

尼奥盲蛛科Neogoveidae

培塔盲蛛科Pettalidae

丝尔盲蛛科Sironidae

特古盲蛛科Troglosironidae

卡迪盲蛛科Caddidae

莫诺盲蛛科Monoscutidae

尼皮盲蛛科Neopilionidae

斯科勒盲蛛科Sclerosomatidae

发朗盲蛛科Phalangiidae

色拉盲蛛科Ceratolasmatidae

艾思奇盲蛛科Ischyropsalididae 沙巴盲蛛科Sabaconidae

迪克朗盲蛛科Dicranolasmatidae 尼曼盲蛛科Nemastomatidae

尼坡盲蛛科Nipponopsalididae

特格鲁盲蛛科Trogulidae

可拉顿盲蛛科Cladonychiidae

皮坦盲蛛科Pentanychidae

他五盲蛛科Travuniidae

奇亚盲蛛科Triaenonychidae

西音盲蛛科Synthetonychiidae

比安盲蛛科Biantidae

伊斯盲蛛科Escadabiidae

奇缪盲蛛科Kimulidae

坡得盲蛛科Podoctidae

萨摩盲蛛科Samoidae

斯蒂格恩盲蛛科Stygnommatidae 伊皮盲蛛科Epedanidae

阿格盲蛛科Agoristenidae

阿萨姆盲蛛科Assamiidae

饰容盲蛛科Cosmetidae

科拉纳盲蛛科Cranaidae

瘦腿盲蛛科Gonyleptidae

曼拉盲蛛科Manaosbiidae

丝提格盲蛛科Stygnidae

思蒂格诺盲蛛科Stygnopsidae

盎科盲蛛科Oncopodidae

长奇盲蛛科Phalangodidae

菲斯盲蛛科Fissiphalliidae

加什盲蛛科Guasiniidae

爱卡盲蛛科Icaleptidae

则末盲蛛科Zalmoxidae

4.避日目Solifugae

沙风蝎科Ammotrechidae

蜡风蝎科Ceromidae

戴沙蝎科Daesiidae

漠风蝎科Eremobatidae

蛛毛蝎科Galeodidae

缺爪蛛科Hexisopodidae

卡氏蛛科Karschiidae

黑日蛛科Melanoblossidae

漠日蛛科Mummuciidae

毒日蛛科Rhagodidae

避日蛛科Solpugidae

5.蜱螨目Acarina

硬蜱科Ixodidae

软蜱科Argasidae

坚蜱科Nuttalliellidae

异螨科Allothyridae

巨螨科Holothyridae

尼螨科Neothyridae

土革螨科Ologamasidae

双革螨科Digamasellidae

囊螨科Ascidae

植绥螨科Phytoseiidae

厉螨科Laelapidae

巨刺螨科Macronyssidae

鼻刺螨科Rhinonyssidae

蝠螨科Spinturnicidae

虫穴螨科Zerconidae

蒂尼螨科Dinychidae

拟尾足螨科Uroactinidae

德莱螨科Deraiophoridae

尘盘尾螨科Discourellidae

尾足螨科Uropodidae

奥匹螨科Oplitidae

粗尾足螨科Trachyuropodidae 双雌螨科Diplogyniidae

肉食螨科Cheyletidae

异肉食螨科Heterocheylidae 绒螨科Trombidiidae

叶螨科Tetranychidae

赤螨科Erythraeidae

痒螨科Psoroptidae

恙螨科Trombiculidae

列恙螨科Leeuwenhoekiidae 蚍螨科Pyroglyphidae

大赤螨科Anystidae

粉螨科Acaridae

食甜螨科Glycyphagidae

蠕形螨科Demodicidae

跗线螨科Tarsonemidae

细须螨科Tenuipalpidae

喜沼螨科Limnocharidae

美绥螨科Ameroseiidae

尾双盾螨科Urodiaspidae

巨螯螨科Macrochelidae

表刻螨科Epicriidae

维螨科Veigaiidae

瓦螨科Varroidae

绥螨科Sejidae

纳氏瘿螨科Nalepellidae

植羽瘿螨科Phytoptidae

羽爪瘿螨科Diptilomiopidae

大嘴瘿螨科Rhyncaphytoptidae 瘿螨科Eriophyidae

刺触螨科Sperchontidae

疥螨科Sarcoptidae

血革螨科Haemogamasidae

新寄螨科Neoparasitidae

蛇寄螨科Ophioptidae

寄螨科Parasitidae

胭螨科Rhodacaridae

嗜渣螨科Chortoglyphidae

果螨科Carpoglyphidae

麦食螨科Pyroglyphidae

薄口螨科Histiostomidae

脂螨科Lardoglyphidae

角翼甲螨科Achipteriidae

大翼甲螨科Galumnidae

奥甲螨科Oppiidae

卷甲螨科Phthiracaridae

耳头甲螨科Otocepheidae

中卷甲螨科Mesoplophoridae 步甲螨科Carabodidae

原卷甲螨科Protoplophoridae 甲螨科Oribatidae

中卷甲螨科Mesoplophoridae 若甲螨科Oribatulidae

珠甲螨科Damaeidae

罗甲螨科Lohmanniidae

尖棱甲螨科Ceratozetidae

小赫甲螨科Hermanniellidae 礼服甲螨科Trhypochthoniidae 腺水螨科Lebertiidae

急流水螨科Torrenticolidae

水螨科Hydrochnidae

蒲螨科Pyemotidae

嗜湿螨科Alloptidae

携卵螨科Labidostommidae

莓螨科Rhagidiidae

单翼甲螨科Haplozetidae

椭甲螨科Nothridae

吸螨科Bdellidae

拟羽螨科Ptylonyssoidae

刺皮螨科Dermanyssidae

6.裂盾目Schizomida

裂盾蛛科Hubbardiidae

原裂盾蛛科Protoschizomidae 7.节腹目Ricinulei

节腹科Ricinoididae

8.须脚目Palpigradi

新须脚科Eukoeneniidae

须脚科Prokoeneniidae

9.有鞭目Uropigi

鞭蝎科Geralinuridae

雌音鞭蝎科Thelyphonidae 10.无鞭目Amblypygi

黑鞭蝎科Paracharontidae

沙鞭蝎科Charinidae

鞭蛛科Charontidae

沼鞭蛛科Phrynichidae

美鞭蛛科Phrynidae

11.蜘蛛目Araneae

节板蛛科Liphistiidae

美西蛛科Mecicobothriidae

小幽蛛科Microstigmatidae

六疣蛛科Hexathelidae

长尾蛛科Dipluridae

线蛛科Nemesiidae

捕鸟蛛科Theraphosidae

普拉蛛科Paratropididae

贝利蛛科Barychelidae

地蛛科Atypidae

穴蛛科Antrodiaetidae

青蛛科Cyrtaucheniidae

钝蛛科Idiopidae

螲蟷科Ctenizidae 小点蛛科Migidae

多毒蛛科Actinopodidae 古筛器蛛科Hypochilidae 神秘石蛛科Gradungulidae 澳洲石蛛科Austrochilidae 管网蛛科Filistatidae

跳蛛科Salticidae

姬蛛科Theridiidae

圆蛛科Araneidae

巨蟹蛛科Sparassidae

蟹蛛科Thomisidae

狼蛛科Lycosidae

猫蛛科Oxyopidae

妩蛛科Uloboridae

漏斗蛛科Agelenidae

皿蛛科Linyphiidae

鬼面蛛科Deinopidae

栉足蛛科Ctenidae

微小蛛科Micryphantidae 暗蛛科Amaurobiidae

长脚蛛科Tetragnathidae 隆头蛛科Eresidae

跑蛛科Pisauridae

虾蛛科Philodromidae

安蛛科Anapidaev

近管蛛科Anyphaenidae

袋蛛科Clubionidae

管蛛科Corinnidae

叶蛛科Dictynidae

野猪蛛科Dysderidae

鹫蛛科Gnaphosidae

横疣蛛科Hahniidae

长疣蛛科Hersiliidae

弱蛛科Leptonetidae

辉蛛科Liocranidae

长脚袋蛛科Miturgidae

密蛛科Mysmenidae

络新妇科Nephilidae

埃蛛科Oecobiidae

卵蛛科Oonopidae

幽灵蛛科Pholcidae

褛网蛛科Psechridae

山城蛛科Scytodidae

阎魔蛛科Segestriidae

拟扁蛛科Selenopidae

丝蛛科Sicariidae

崖地蛛科Titanoecidae

法师蛛科Zodariidae

水蛛科Argyronetidae

海蜘蛛纲

1.海蜘蛛目Pantopoda

有丝海蛛科Nymphonidae

美海蛛科Callipallenidae

砂海蛛科Ammotheidae

长柱海蛛科Tanystylidae

巨吻海蛛科Colossendeidae

尖海蛛科Phoxicilidiidae

吻海蛛科Endeidae

海蛛科Pycnogonidae

头虾纲

1.短足目Brachypoda

头虾科Hutchinsoniellidae

鳃足纲

1.无甲目Anostraca

卤虫科Artemidae

盐水丰年虫科Branchinectidae 鳃足虫科Branchipodidae

尺氏鳃足虫科Chirocephalidae 鳞鳃足虫科Parartemiidae

新仙女虾科Streptocephalidae 汤尼仙女虾科Tanymastigidae 钗额虫科Thamnocephalidae 2.背甲目Notostraca

鲎虫科Triopsidae

3.双甲目Diplostraca

锐眼蚌虫科Lynceidae

蚌虫科Cyzicidae

狭蚌虫科Leptestheriidae

渔乡蚌虫科Limnadiidae

圆蚌虫科Cyclestheriidae

单肢溞科Holopediidae

仙达溞科Sididae

象鼻溞科Bosminidae

盘肠溞科Chydoridae

溞科Daphniidae

粗毛溞科Macrothricidae

长棘溞科Cercopagididae

圆囊溞科Podonidae

大眼溞科Polyphemidae 薄皮溞科Leptodoridae

软甲纲

1.狭甲目Leptostraca

叶虾科Nebaliidae

大叶虾科Nebaliopsidae

拟叶虾科Paranebaliidae

2.口足目Stomatopoda

深海虾蛄科Bathysquillidae 印度虾蛄科Indosquillidae

宽虾蛄科Alainosquillidae

半趾虾蛄科Hemisquillidae 大趾虾蛄科Gonodactylidae 齿趾虾蛄科Odontodactylidae 原趾虾蛄科Protosquillidae 假虾蛄科Pseudosquillidae

卓虾蛄科Takuidae

红虾蛄科Erythrosquillidae

冠虾蛄科Coronididae

琴虾蛄科Lysiosquillidae

小虾蛄科Nannosquillidae

方虾蛄科Tetrasquillidae

虾蛄科Squillidae

宽虾蛄科Eurysquillidae

副虾蛄科Parasquillidae

3.山虾目Anaspidacea

山虾科Anaspididae

掘虾科Koonungidae

拟山虾科Psammaspidae

绿山虾科Stygocarididae

4.地虾目Bathynellacea

地虾科Bathynellidae

拟地虾科Parabathynellidae 5.洞虾目Spelaeogriphacea

洞虾科Spelaeogriphidae

6.温泉虾目Thermosbaenacea 赫勒虾科Halosbaenidae

单显科Monodellidae

温泉虾科Thermosbaenidae 图卢虾科Tulumellidae

7.疣背糠虾目Lophogastrida 长桡糠虾科Eucopiidae

疣背糠虾科Lophogastridae 8.糠虾目Mysidacea

鳞眼糠虾科Lepidomysidae 糠虾科Mysidae

瓣眼糠虾科Petalophthalmidae 冥糠虾科Stygiomysidae

9.混足目Mictacea

长日混足科Hirsutiidae

百慕大混足科Mictocarididae 10.端足目Amphipoda

麦秆虫科Caprellidae

热带麦秆虫科Phtisicidae

鲸虱科Cyamidae

后叶戎科Anapronoidae

戎科Hyperiidae

矛戎科Lanceolidae

丽戎科Lycaeidae

秀戎科Lycaeopsidae

尖头戎科Oxycephalidae

拟巧戎科Paraphronimidae

臂戎科Parascelidae

巧戎科Phronimidae

灵戎科Phrosinidae

扁足戎科Platyscelidae

叶戎科Pronoidae

锥戎科Scinidae

跳虾科Talitridae

片戎科Vibiliidae

11.等足目Isopoda

坑水虱科Phreatoicidae

背尾水虱科Antheluridae

小角水虱科Microcerberidae 纺锤水虱科Aegidae

异深水虱科Bathynataliidae

深水虱科Bathynomidae

漂水虱科Cirolanidae

珊瑚水虱科Corallanidae

缩头鱼虱科Cymothoidae

扇尾水虱科Excorallanidae

扁水虱科Serolidae

栉水虱科Asellidae

巨颚水虱科Gnathiidae

寄藻水虱科Janierellidae

团水虱科Sphaeromadae

浮游水虱科Munnidae

大尾水虱科Calabozoidae

澳洲水虱科Austrarcturellidae 瘤水虱科Tylidae

球鼠妇科Armadillidiidae

海蟑螂科Ligiidae 潮虫科Oniscidae

蚁虱科Platyarthridae

鼠妇科Porcellionidae

毛潮虫科Trichoniscidae

12.原足目Tanaidacea

原足虫科Tanaidae

壳居原足虫科Pagurapseudidae

长尾虫科Apseudidae

新近原足虫科Cretitanaidae

安设拉原足虫科Anthracocarididae 超拟原足虫科Pagurapseudopsididae 阿拉凡原足虫科Alavatanaidae 13.涟虫目Cumacea

涟虫科Bodotriidae

色拉涟虫科Ceratocumatidae

针尾涟虫科Diastylidae

女针涟虫科Gynodiastylidae

蛇头女针涟虫科Lampropidae

尖额涟虫科Leuconidae

小涟虫科Nannastacidae

拟涟虫科Pseudocumatidae

14.磷虾目Euphausiacea

深海磷虾科Bentheuphausiidae

磷虾科Euphausiidae

15.异虾目Amphionidacea

异虾科Amphionididae

16.十足目Decapoda

芒虾科Aristeidae

深海芒虾科Benthesicymidae

对虾科Penaeidae

钳指虾科Sicyoniidae

管鞭虾科Solenoceridae

萤虾科Luciferidae

樱虾科Sergestidae

俪虾科Spongicolidae

猬虾科Stenopodidae

原虾科Procarididae

铠甲虾科Galatheacarididae

玻璃虾科Pasiphaeidae

刺虾科Oplophoridae

匙指虾科Atyidae

阿格臂虾科Agostocarididae

新臂虾科Alvinocarididae

臂虾科Bresiliidae

圆趾虾科Disciadidae

拟臂虾科Pseudochelidae

背膝虾科Eugonatonotidae

长足虾科Nematocarcinidae

动额虾科Rhynchocinetidae

异动额虾科Xiphocarididae

剪足虾科Psalidopodidae

棒指虾科Stylodactylidae

深长臂虾科Bathypalaemonellidae 弯背虾科Campylonotidae

安赤长臂虾科Anchistioididae

阔颚虾科Desmocarididae

尤力长臂虾科Euryrhynchidae

叶颚虾科Gnathophyllidae

海星虾科Hymenoceridae

卡卡长臂虾科Kakaducarididae

长臂虾科Palaemonidae

泰菲长臂虾科Typhlocarididae

鼓虾科Alpheidae

巴伯鼓虾科Barbouriidae

藻虾科Hippolytidae

长眼虾科Ogyrididae

异指虾科Processidae

长额虾科Pandalidae

小海虾科Thalassocarididae

宽背虾科Physetocarididae

褐虾科Crangonidae

雕褐虾科Glyphocrangonidae

雕虾科Glypheidae

真额海螯虾科Enoplometopoidea 礁螯虾科Enoplometopidae

海螯虾总科Nephropoidea

海螯虾科Nephropidae

锯指螯虾科Thaumastochelidae

正螯虾科Astacidae

螯虾科Cambaridae

副蝲蛄科Parastacidae

海蛄虾科Thalassinidae

玉虾科Callianassidae

拟玉虾科Callianideidae

栉指虾科Ctenochelidae

泥虾科Laomediidae

美丽虾科Thomassiniidae

蝼蛄虾科Upogebiidae

轴鞭虾科Axiidae

卡罗美人虾科Calocarididae

亮虾科Micheleidae

斯蛄虾科Strahlaxiidae 多钳虾科Polychelidae

龙虾科Palinuridae

蝉虾科Scyllaridae

奇龙虾科Synaxidae

澳洲寄居蟹科Lomisidae

辉虾科Aeglidae

柱臂虾科Chirostylidae

瓷蟹科Porcellanidae

管须蟹科Albuneidae

蝉蟹科Hippidae

陆寄居蟹科Coenobitidae

活额寄居蟹科Diogenidae

石蟹科Lithodidae

寄居蟹科Paguridae

拟寄居蟹科Parapaguridae

守门寄居蟹科Pylochelidae

人面绵蟹科Homolodromiidae 绵蟹科Dromiidae

绒毛蟹科Dynomenidae

人面蟹科Homolidae

蛛形蟹科Latreilliidae

普宁人面蟹科Poupiniidae

蛙蟹科Raninidae

希姆蛙蟹科Symethidae

圆关公蟹科Cyclodorippidae 刺额蟹科Cymonomidae

叶鬼蟹科Phyllotymolinidae 关公蟹科Dorippidae

虎头蟹科Orithyiidae

馒头蟹科Calappidae

肝蟹科Hepatidae

玉蟹科Leucosiidae

黎明蟹科Matutidae

短突蟹科Epialtidae

尖头蟹科Inachidae

奇蜘蛛蟹科Inachoididae

蜘蛛蟹科Majidae

宝石蟹科Mithracidae

豆眼蟹科Pisidae

褶壳蟹科Tychidae

膜壳蟹科Hymenosomatidae 檐甲蟹科Aethridae

达利檐甲蟹科Dariridae

达尔蟹科Daldorfiidae

菱蟹科Parthenopidae

幽灵蟹科Retroplumidae

近圆蟹科Atelecyclidae

黄道蟹科Cancridae

角螯蟹科Cheiragonidae

假面蟹科Corystidae

仿黄道蟹科Pirimelidae

欢乐蟹科Thiidae

巨神蟹科Geryonidae

梭子蟹科Portunidae

毛趾蟹科Trichodactylidae

深洋蟹科Bythograeidae

瓢蟹科Carpiliidae

隐蟹科Eumedonidae

长脚蟹科Goneplacidae

六足蟹科Hexapodidae

哲蟹科Menippidae

潘诺蟹科Panopeidae

毛刺蟹科Pilumnidae

扁扇蟹科Platyxanthidae

拟梯蟹科Pseudorhombilidae

梯形蟹科Trapeziidae

扇蟹科Xanthidae

贝利扇蟹科Belliidae

管孔蟹科Deckeniidae

普拉蒂蟹科Platythelphusidae 溪蟹科Potamidae

非洲溪蟹科Potamonautidae

拟束腹蟹科Pseudothelphusidae 陆溪蟹科Gecarcinucidae

束腹蟹科Parathelphusidae

隐螯蟹科Cryptochiridae

豆蟹科Pinnotheridae

猴面蟹科Camptandriidae

和尚蟹科Mictyridae

沙蟹科Ocypodidae

丝足蟹科Palicidae

地蟹科Gecarcinidae

雕方蟹科Glyptograpsidae

方蟹科Grapsidae

斜纹蟹科Plagusiidae

相手蟹科Sesarmidae

弓蟹科Varunidae

舌形纲

1.头节目Cephalobaenida

头节科Cephalobaenidae

雷哈虫科Reighardiidae 2.孔头虫目Porocephalida

蛇舌形虫科Armilliferidae

蝶森虫科Diesingidae

舌形虫科Linguatulidae

孔头虫科Porocephalidae

塞波虫科Sambonidae

桨足纲

1.桨足目Nectiopoda

格德桨足科Godzilliidae

微桨足科Micropacteridae

斯氏桨足科Speleonectidae

介形纲

1.壮肢目Myodocopida

对海萤科Cylindroleberididae

海萤科Cypridinidae

南极海萤科Philomedidae

鲁提海萤科Rutidermatidae

萨海萤科Sarsiellidae

2.海介虫目Halocyprida

海线萤科Halocypridae

托马海线萤科Thaumatocyprididae 多肢介虫科Polycopidae

3.简肢目Platycopida

简肢科Cytherellidae

4.尾肢目Podocopida

异星介属Candonidae

腺状介科Cyprididae

土菱介科Bairdiidae

深海花介科Bathocytheridae

小浪花介科Cytherellidae

浪花介科Cytheridae

荆花介科Cytherideidae

尾花介科Cytheruridae

达尔文介科Darwinulidae

真玻璃介科Eucandonidae

真花介科Eucytheridae

半花介科Hemicytheridae

土星介科Ilyocprididae

细花介科Leptocytheridae

弯贝介科Loxoconchidae

巨星介科Macrocyprididae

新梅花介科Neocytherettidae

副金星介科Paracyprididae

似美花介科Paracytherideidae

鱼形介科Paradoxostomatidae 海星介科Pontocyprididae

粗面介科Trachyleheridae

光面介科Xestoleberididae

须虾纲

1.须虾目Mystacocaridida

长唇虾科Derocheilocarididae 微虾纲

1.微虾目Tantulocarida

贝西微虾科Basipodellidae

微虾科Deoterthridae

德力微虾科Doryphallophoridae 超微虾科Microdajid

安瑟微虾科Onceroxenidae

桡足纲

1.哲水蚤目Calanoida

纺锤水蚤科Acartiidae

鹰嘴水蚤科Aetideidae

尖头水蚤科Arietellidae

亮羽水蚤科Augaptilidae

深角水蚤科Bathypontiidae

哲水蚤科Calanidae

平头水蚤科Candaciidae

胸刺水蚤科Centropagidae

伪哲水蚤科Clausocalanidae

镖水蚤科Diaptomidae

真哲水蚤科Eucalanidae

真刺水蚤科Euchaetidae

符氏水蚤科Fosshageniidae

异肢水蚤科Heterorhabdidae

光水蚤科Lucicutiidae

长角哲水蚤科Mecynoceridae 梅加哲水蚤科Megacalanidae 长腹水蚤科Metridinidae

无毛水蚤科Nullosetigeridae

拟哲水蚤科Paracalanidae

褐水蚤科Phaennidae

角水蚤科Pontellidae

伪镖水蚤科Pseudodiaptomidae 厚壳水蚤科Scolecithricidae

刺哲水蚤科Spinocalanidae

冠水蚤科Stephidae

宽水蚤科Temoridae 歪水蚤科Tortanidae

2.猛水蚤目Harpacticoida

异足猛水蚤科Canthocamptidae

猛水蚤科Harpacticidae

阿玛猛水蚤科Ameiridae

盔头猛水蚤科Clytemnestridae

长猛水蚤科Ectinosomatidae

壳猛水蚤科Ambunguipedidae

大星猛水蚤科Miraciidae

龟甲猛水蚤科Peltidiidae

伪大吉猛水蚤科Pseudotachidiidae 保猛水蚤科Aegisthidae

谐猛水蚤科Euterpinidae

老丰猛水蚤科Laophontidae

深猛水蚤科Parastenheliidae

泰斯猛水蚤科Tisbidae

苗条猛水蚤科Parastenocarididae 神仙猛水蚤科Thalestridae

大吉猛水蚤科Tachidiidae

长肢猛水蚤科Longipediidae

后猛水蚤科Metidae

新懒猛水蚤科Neobradyidae

圆筒猛水蚤科Cylindropsyllidae

拟蠕猛水蚤科Darcythompsoniidae 同相猛水蚤科Ectinosomatidae 3.剑水蚤目Cyclopoida

克氏水蚤科Clausidiidae

大眼水蚤科Corycaeidae

剑水蚤科Cyclopidae

镖剑水蚤科Cyclopinidae

长腹剑水蚤科Oithonidae

隆水蚤科Oncaeidae

叶水蚤科Sapphirinidae

珊虱科Xarifiidae

4.隐水蚤目Gelyelloida

隐水蚤科Gelyellidae

5.异水蚤目Misophrioida

异水蚤科Misophriidae

6.怪水蚤目Monstrilloida

怪水蚤科Monstrilloidae

7.摩门水蚤目Mormonilloida

摩门虱科Mormonillidae

8.平角目Platycopioida

平角科Platycopiidae

9.杯口水蚤目Poecilostomatoida

安奢鱼蚤科Anthessiidae

盗鱼蚤科Bomolochidae

鱼蚤科Ergasilidae

皱鱼蚤科Myicolidae

绦刺鱼蚤科Taeniacanthidae 10.管口目Siphonostomatoida 星管水蚤科Asterocheridae

鱼虱科Caligidae

漩管水蚤科Dinopontiidae

对鱼虱科Dissonidae

颚虱科Lernaeopodidae

人形鱼虱科Lernanthropidae

黄棒管水蚤科Rataniidae

鳃尾纲

1.鲺目Arguloida

鲺科Argulidae

蔓足纲

1.围胸目Thoracica

花笼科Verrucidae

鸟嘴科Iblidae

鹅藤壶科Anelasmatidae

茗荷科Lepadidae

刺茗荷科Oxynaspididae

铠茗荷科Scalpellidae

盔茗荷科Calanticidae

鞘茗荷科Koleolepadidae

指茗荷科Pollicipidae

花茗荷科Poecilasmatidae

异茗荷科Heteralepadidae

厚板藤壶科Pachylasmatidae

星板藤壶科Chionelasmatidae 藤壶科Balanidae

笠藤壶科Tetraclitidae

古藤壶科Archaeobalanidae

龟藤壶科Chelonibiidae

鲸藤壶科Coronulidae

小藤壶科Chthamalidae

篱藤壶科Catophragmidae

2.尖胸目Acrothoracica

小尖胸藤壶科Trypetesidae

石尖胸藤壶科Cryptophialidae 里氏尖胸藤壶科Lithoglyptidae 3.囊胸目Ascothoracida

囊胸藤壶科Ascothoracidae

木囊胸藤壶科Lauridae 4.根头目Rhizocephala

蟹奴科Sacculinidae

石蟹奴科Peltogastridae

异蟹奴科Lernaeodiscidae

原尾纲

1.原尾目Protura

夕蚖科Hesperentomidae

始蚖科Protentomidae

檗蚖科Berberentomidae

蚖科Acerentomidae

日本蚖科Nipponentomidae

囊腺蚖科Acerellidae

富蚖科Fujientomidae

华蚖科Sinentomidae

古蚖科Eosentomidae

旭蚖科Antelientomidae

弹尾纲

1.弹尾目Collembola

球角跳虫科Hypogastruridae 长角跳虫科Entomobryidae

滨跳虫科Actaletidae

鳞跳虫科Tomoceridae

等节跳虫科Isotomidae

跳虫科Poduridae

地跳虫科Oncopoduridae

圆跳虫科Sminthuridae

伪圆跳虫科Dicyrtomidae

短角跳虫科/Neelidae

双尾纲

1.双尾目Diplura

双尾虫科Campodeidae

铗尾虫科Japygidae

原铗尾虫科Projapygidae

后铗尾虫科Anajapygidae

敏铗尾虫科Dinjapygidae

副铗尾虫科Parajapygidae

孔铗尾虫科Octostigmatidae 倍足纲

1.毛马陆目Polyxenida

水毛马陆科Hypogexenidae 拉菲毛马陆科Lophoproctidae 毛马陆科Polyxenidae

2.带马陆目Polydesmida

条马陆科Paradoxosomatidae

带马陆科Polydesmidae

中美马陆科Chelodesmidae

宽尾山蛩科Euryuridae

普拉蒂马陆科Platyrhacidae

阔带马陆科Eurymerodesmidae

3.马陆目Julida

马陆科Julidae

关闭马陆科Blaniulidae

尼马森马陆科Nemasomatidae

拟尼马森马陆科Pseudonemasomatidae

特尔生尼马森马陆科Telsonemasomatidae 俄勒冈马陆科Aprosphylosomatidae

美西马陆科Paeromopodidae

美洲马陆科Parajulidae

4.山蛩目Spirobolida

厚甲马陆科Pachybolidae

拟山蛩科Pseudospirobolellidae

奇山蛩科Spirobolellidae

山蛩科Spirobolidae

5.异马陆目Spirostreptida

虾异马陆科Cambalidae

类虾异马陆科Cambalopsidae

科彻异马陆科Choctellidae

拟科彻异马陆科Pseudonannolenidae

异马陆科Spirostreptidae

6.扁带马陆目Platydesmida

扁带马陆科Platydesmidae

7.球马陆目Glomerida

球马陆科Glomeridae

8.斯特马陆目Stemmiulida

斯特马陆科Stemmiulidae

9.扁形马陆目Glomeridesmida

扁形马陆科Glomeridesmidae

10.狭马陆目Callipodida

狭马陆科Callipodidae

华美马陆科Sinocallipodidae

11.微型马陆目Chordeumatida

维贺微马陆科Verhoeffiidae

布朗微马陆科Branneriidae

哈氏微马陆科Haasiidae

美国微马陆科Urochordeumatidae

微型马陆科Chordeumatidae

唇足纲1.地蜈蚣目Geophilomorpha

粗节地蜈蚣科Chilenophilidae 长头地蜈蚣科Mecistocephalidae 小头地蜈蚣科Oryidae

有颚齿地蜈蚣科Schendylidae 2.石蜈蚣目Lithobiomorpha

长脚石蜈蚣科Henicopidae

石蜈蚣科Lithobiidae

3.蜈蚣目Scolopendromorpha

盲蜈蚣科Cryptopidae

蜈蚣科Scolopendridae

棘盲蜈蚣科Scolopocryptopidae 4.蚰蜓目Scutigeromorpha

蚰蜓科Scutigeridae

少足纲

1.烛?目Pauropodina

阿富烛?科Afrauropodidae

短?科Brachypauropodidae

千?科Millotauropodidae

烛?科Pauropodidae

综合纲

1.幺蚰目Scutigerella

幺蚣科Scolopendrellidae

幺蚰科Scutigerellidae

幺地蚣科Geophilellidae

动物学实验报告--肖敬旺.

广州大学实习报告 项目名称:动物学实习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13生物技术 学号:1314300053 姓名:肖敬旺 指导老师:舒琥、易祖盛、吴毅、李海燕 胡俊杰、侯丽萍、余文华 实习单位: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实习时间:2014.5.26—2014.5.30 广州大学教务处制

正文: 一、实习目的(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动物和外界环境之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 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能很好地认识和利用动物,使它能更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认识动物的特点,并且通过其特点对动物进行鉴定,了解其用途,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预防;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认识动物的特点,并且通过其特点对动物进行鉴定,了解其用途;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掌握所采集动物的种类名称、分类地位、分类依据、采集场所、采集方法、标本制作方法和生境描述等。 二、实习内容(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5月26日至5月30日,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为期5日的动物学实习。本次实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广州市内的陆上动物实习和深圳东山珍珠岛的临海动物实习。 5月26日,早上8:30在生化楼下进行了简单而重要的动物学实习动员。老师在动员大会上阐明了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随后我们变出发去中山大学博物馆参观,其中收藏的标本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等37种,以及护士鲨、豹纹鲨、翻车鱼等百余种珍稀动物标本,此外还有北极熊、企鹅、鸵鸟等国外的珍稀动物标本;古生物化石标本500多件,其中7.8米长萨斯特鱼龙、3. 5米的新中国龙、兴义龙以及鳞齿鱼等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展览价值。说实话这是第一次接触了那么多的动物标本。随后我们便出发去广州动物园,广州动物园于19 58年建成开放,目前饲养和展览着国内外400多种近5000头 (只) 动物,是我国三大城市动物园之一。在布局上,北部的麻鹰岗顶为猩猩馆、狒狒等灵长类兽舍,南坡设置中小型兽笼,西南坡有熊山、狮山、虎山、河马池等。与麻鹰岗隔湖相望的大片山岗地上,分布着猴山、熊猫馆、大象房、长颈鹿馆、犀馆、斑马馆、鹿舍等。 5月27日,早上8:30在生化楼下集中,随后我们去科学中心坐公交车向长洲岛出发。长洲岛的实习主要是捕捉昆虫,由于田野上的昆虫数量多而且种类繁多,所以我们主要在长洲岛附近的田野上进行捉虫活动。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对捕虫网比较陌生,使用起来不太熟练,所以捕获的昆虫数量较少。但经过一个小时后,逐渐能熟练使用捕虫工具,慢慢捕获到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昆虫。天气比较炎热,但是我们捕捉的非常愉快。下午,我们在生化楼504对捕获回来的昆虫进行处理,为今天捕捉到的标本展翅并制作标本,进行分类。 5月28日,早上8:30在生化楼集合,乘车向深圳东山珍珠岛出发。经过了将近3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红树林并在此进行实习。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沿着泥沙

节肢动物分类

实验六蜚蠊解剖及节肢动物分类 一.目的 通过对蜚蠊的观察,了解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基本形态、生理及其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进一步通过对昆虫各种类型的触角、口器、翅、足、及变态的观察更深了解昆虫纲的多样性与适应的广泛性,并识别重要目的一些代表。了解节肢动物的分类。 二.材料与用具 活体蜚蠊,各种代表昆虫的口器、翅、足、触角和变态的制片。体视镜、解剖镜、解剖器、蜡盘、大头针。有关节肢动物标本。 三. 观察 (一)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的解剖: 首先将乙醚滴在脱脂棉上,然后将脱脂棉放进装有活体美洲大蠊的广口瓶内,待蜚蠊被麻醉,不能爬行后,进行活体观察和解剖。 1. 外形(图6-1): 观察蜡盘中的蜚蠊。身体已明显具有体区的分化,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体节愈合,胸部三节,腹部分节明显,整个身体覆以几丁质外骨骼。 图6-1 雄性蜚蠊外形及内部结构图 (1)头部:是蜚蠊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头部以活动的颈部与胸部相连,头部向前伸出一对鞭状的触角,由基节(柄节),梗节,与多节的鞭节组成,是感觉器官。头前端两侧有一对椭圆形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头部外骨骼坚硬,复眼之间为额,额上端为颅顶,头的两侧复眼下方为颊。蜚蠊的口器属于咀嚼型。这种口器由上唇、

下唇、上顎、下顎及舌五部分组成(图6-2)。用镊子轻轻将口器各部分取下,依次放蜡盘中观察。 图6-2 咀嚼式口器(以蝗虫口器为例) (2)胸部:头后有足和翅的部分是胸部。胸部分三节,即前胸、中胸、后胸。每一胸节上有一对足,中胸与后胸各有一对翅。在胸部侧面,前胸与中胸之间有一对气孔(spiracle)。中胸与后胸之间也有一对气孔,明显可见。 (3)足:蜚蠊的前足、中足和后足均为步行足。这三对足在构造上是相似的。每一足都是由五部分组成,第一节与躯体相连,称为基节(coxa),其次为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及跗节(tarsus)。蜚蠊跗节又分为5节。 (4)翅:在中胸背面伸出一对革质前翅,有保护后胸膜质后翅的功用。揭开前翅即可看到折叠于其下的后翅,后翅较薄,纵行折叠,展开后很宽大,是飞翔的主要器官。 (5)腹部:腹部是生殖与消化代谢的中心。腹部分节清楚,共有11节,但第9节后的体节不易分清楚。试以一手拿住头部,另一手拿住尾端,轻轻拉动蜚蠊身体,便可看出腹节之间有节间膜可使腹部拉长或缩短。每一体节包括一个背板,一个腹板,侧区为膜状。腹部从第一节到第八节共有八对气孔,为气管的开口。尾部侧面有一对尾须,是第11腹节的退化附肢。 2. 内部构造(图6-3): 将蜚蠊足和翅剪去,背部朝上放在蜡盘上(此时可透过体壁看到背血管)。用解剖剪从尾端稍前位置沿侧膜向前至头部纵行剪开体壁,用大头针固定住腹板,轻轻掀去背板,露出整个体腔(混合体腔即血腔,haemocoele),加入少量水以免干燥,由于蜚蠊体内有较多的脂肪体,在解剖镜下用镊子小心去除脂肪体,并用清水轻轻冲洗,

昆虫分目检索表2

昆虫纲(s. lat.)分目检索表 1 原生无翅;腹部第6节以前常有附肢.............................................................................................. - 有翅或次生无翅;腹部第6节以前无附肢..................................................................................... 2 无触角;腹部12节 ...................................................................................................................... 原 - 有触角;腹部最多11节................................................................................................................... 3 腹部6节或更少,无尾须,第l节有腹管,第3节有握器,第4或第5节 有弹器 .................................................................................................................................................. 弹尾目- 腹部10节或11节,有尾须,附肢为刺突或泡............................................................................. 4 腹端只有l对尾须或尾铗,无中尾丝;无复眼 ......................................................................... 双 - 腹端有l对尾须及1条中尾丝;有复眼.......................................................................................... 5 胸部较粗,背侧拱起 ........................................................................................................ 石蛃目M - 胸部较扁,背侧不隆起........................................................................................................... 衣鱼目 6 口器有成对的上颚,或口器退化 .................................................................................................... - 口器无上颚 ......................................................................................................................................... 7 有尾须;头不延伸成喙状 ................................................................................................................ - 无尾须;少数有尾须则头延伸成喙状............................................................................................. 8 触角刚毛状;翅竖在背上或平展而不能折叠 ................................................................................ - 触角丝状,念珠状或剑状等;翅可以向后折叠,或无翅............................................................. 9 尾须细长而多节,有时还有中尾丝;后翅很小,无翅痣 ........................................... 蜉蝣目Ep - 尾须粗短不分节,无中尾丝;前后翅相似或后翅更宽,有翅痣............................................ 蜻蜓 10 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 ........................................................................................ 直翅目 - 后足非跳跃足,前足也非开掘足.....................................................................................................

昆虫的分类

昆虫的分类 标?者为已灭绝的目 无翅亚纲(Apterygota) 石蛃目(Archaeognatha) 缨尾目(Thysanura) 单尾目(Monura)? 双尾目(Diplura) 原尾目(Protura) 弹尾目(Collembola) 有翅亚纲(Pterygota) 古翅下纲(Palaeoptera)(并系) 蜉蝣目(Ephemeroptera) 古网翅目(Palaeodictyoptera)? Megasecoptera? 古蜻蜓目(Archodonata)? 透翅目(Diaphanopterodea)? 原蜻蜓目(Protodonata)? 蜻蛉目(Odonata 新翅下纲(Neoptera) 外翅总目(Exopterygota) 华脉目(Caloneurodea)? 巨翅目(Titanoptera)? 原直翅目(Protorthoptera)? 恐蠊目(Grylloblattodea) 螳?目(Mantophasmatodea) 襀翅目(Plecoptera) 纺足目(Embioptera) 缺翅目(Zoraptera) 革翅目(Dermaptera) 直翅目(Orthoptera) ?目(或竹节虫目)(Phasmatodea) 蜚蠊目(Blattodea) 等翅目(Isoptera) 螳螂目(Mantodea) 啮虫目(Psocoptera) 缨翅目(Thysanoptera) 虱毛目(Phthiraptera) 半翅目(Hemiptera) 内翅总目(Endopterygota) 膜翅目(Hymenoptera) 鞘翅目(Coleoptera)

捻翅目(Strepsiptera) 蛇蛉目(Raphidioptera) 广翅目(Megaloptera) 脉翅目(Neuroptera) 长翅目(Mecoptera) 蚤目(Siphonaptera) 双翅目(Diptera) 原双翅目(Protodiptera)? 类脉总目(Amphiesmenoptera) 毛翅目(Trichoptera) 鳞翅目(Lepidoptera) 分类地位未定 舌鞘目(Glosselytrodea)? Miomoptera? 昆虫的分类同其它生物的分类一样,整个生物的分类阶元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基本阶元。前面已经提到昆虫的分类地位是: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昆虫纲以下的分类阶元是目、科、属、种四个基本阶元。在纲、目、科、属、种之间以及种下还可以设立其它阶元。如亚纲、亚目、亚科、亚属及亚种;也有在目、科之上设立总目、总科;也可以在亚纲与目之间或在亚目与总科之间设立部等阶元。 昆虫每个种都有一个科学的名称,称为学名。昆虫种的学名在国际上有统一的规定,这就是双名法,即规定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名共同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名,最后附上定名人。属名和定名人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种名全部小写,有时在种名后面还有一个名,这是亚种名,也为小写,并且都由拉丁文字来书写。学名中的属名、种名、有的还有亚种名一般用斜体字书写,定名人的姓用直体字书写,以示区别。生物的这一双命名法,是由林奈Linnaeus(1758)创造的。 学名举例:菜粉蝶 Pieris rapae Linnaeus 属名种名定名人 东亚飞蝗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 二、昆虫分类系统 昆虫纲的分类系统很多,分多少个目和各目的排列顺序全世界无一致的意见。最早林奈将昆虫分为6个目,现代一般将昆虫分为28~33目,马尔蒂诺夫将昆虫分了40目,纲下亚纲等大类群的设立意见也不一致。 三、农业上重要目、科特征简介 在昆虫分类中,以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脉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和膜翅目等9个目最为重要,其中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果树、蔬菜及农林害虫和益虫。下面分目介绍概况。 (一)直翅目 本目全世界记载约有2万种,我国记载约有500多种。其中包括很多重要害虫,如东亚飞蝗、华北蝼蛄、大蟋蟀等等。 本目主要特点

昆虫的分类

摘要:通过对学校不同环境下的昆虫的调查和分类来了解学校的昆虫有哪些目 和科,从而来了解这些昆虫的形态学特征;以及调查了解这些昆虫的生活 习性。 关键词:学校:昆虫;调查;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 我校是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经纬:114.9728° 27.1075°)一个红土地的革命之地。在此空气污染较少,湖水还较干净,这里是个多丘陵的地带,植被也较多,也有较多的昆虫分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采集工具主要有:捕虫网、吸虫管、毒瓶、采集袋、标本盒、三角纸、剪刀、镊子、放大镜、记录本。 1.1.2昆虫标本制作工具:还软器、昆虫针、三级台、展翅台、三角台、粘虫胶和滤纸条等。 1.2方法 1.2.1昆虫的捕捉方法 昆虫标本是昆虫分类的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就成为昆虫研究的基本技术。 本实验依据昆虫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活习性,运用采集昆虫标本,观察昆虫的基本形态进行昆虫的基本分类。 根据各类昆虫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对于一般的昆虫,如蝗虫、蜻蜓、蝴蝶等,多采用捕虫网进行捕捉,而像叶蝉、飞虱等体态较小的多用吸虫管捕捉。同时,捕捉的昆虫立即用毒瓶杀死,以免因为昆虫挣扎而造成肢体残缺。对于鳞翅目的昆虫,在毒死后必须包在三角纸内,避免损伤鳞翅,使标本不完整。 1.2.1标本的制作 采集回来的昆虫标本,必须经加工、整理,制作成标本,才能长期保存,供研究使用。 采集回来的昆虫标本经过一段时间一般都比较干燥,不仅容易损毁,而且无法整理,在制作标本前必须还软。在干燥器的底部放入干净的湿沙,加清水,再滴入几滴碳酸或甲醛溶液(以防标本霉变),将昆虫放在瓷隔板上,数日后即可软化。标本还软后,即可依次针插、整姿或展翅。 制作标本后还需要制作标本的标签,注标本的采集人姓名,采集时间、地点、昆虫的种名、昆虫所属的目,编号。贴好标签的昆虫标本存放在标本盒,然后放入专门的标本橱内保存,以免发虫或霉变。 2、结果与分析

除昆虫外节肢动物分类表

除昆虫纲外节肢动物分类表 肢口纲 1.剑尾目Xiphosura 鲎科Limulidae 蛛形纲 1.蝎目Scorpiones 拟湿地蝎科Pseudochactidae 钳蝎科Buthidae 小迷蝎科Microcharmidae 豕蝎科Chaerilidae 湿地蝎科Chactidae 真蝎科Euscorpiidae 超蝎科Superstitioniidae 狱神蝎科Vaejovidae 巨蝎科Iuridae 毛蝎科Caraboctonidae 腺尾蝎科Bothriuridae 蝎科Scorpionidae 半蝎科Hemiscorpiidae 2.伪蝎目Pseudoscorpiones 冥拟蝎科Chthoniidae 雷赤拟蝎科Lechytiidae 毛伪蝎科Tridenchthoniidae 纹拟蝎科Feaellidae 拟加拟蝎科Pseudogarypidae 博赤拟蝎科Bochicidae 吉姆拟蝎科Gymnobisiidae 牙拟蝎科Hyidae 中美拟蝎科Ideoroncidae 尼奥拟蝎科Neobisiidae 帕拉拟蝎科Parahyidae 西亚拟蝎科Syarinidae 艾顿拟蝎科Atemnidae 车利拟蝎科Cheliferidae 车恩拟蝎科Chernetidae 维西拟蝎科Withiidae 斯特拟蝎科Sternophoridae 柴利拟蝎科Cheiridiidae 加利拟蝎科Garypidae 拟加利拟蝎科Garypinidae 吉奥拟蝎科Geogarypidae 拉次拟蝎科Larcidae 拟次拟蝎科Pseudochiridiidae 梅西拟蝎科Menthidae 长尾拟蝎科Olpiidae 3.盲蛛目Opiliones 丝提盲蛛科Stylocellidae 尼奥盲蛛科Neogoveidae 培塔盲蛛科Pettalidae 丝尔盲蛛科Sironidae 特古盲蛛科Troglosironidae 卡迪盲蛛科Caddidae 莫诺盲蛛科Monoscutidae 尼皮盲蛛科Neopilionidae 斯科勒盲蛛科Sclerosomatidae 发朗盲蛛科Phalangiidae 色拉盲蛛科Ceratolasmatidae 艾思奇盲蛛科Ischyropsalididae 沙巴盲蛛科Sabaconidae 迪克朗盲蛛科Dicranolasmatidae 尼曼盲蛛科Nemastomatidae 尼坡盲蛛科Nipponopsalididae 特格鲁盲蛛科Trogulidae 可拉顿盲蛛科Cladonychiidae 皮坦盲蛛科Pentanychidae 他五盲蛛科Travuniidae 奇亚盲蛛科Triaenonychidae 西音盲蛛科Synthetonychiidae 比安盲蛛科Biantidae 伊斯盲蛛科Escadabiidae 奇缪盲蛛科Kimulidae 坡得盲蛛科Podoctidae 萨摩盲蛛科Samoidae 斯蒂格恩盲蛛科Stygnommatidae 伊皮盲蛛科Epedanidae 阿格盲蛛科Agoristenidae 阿萨姆盲蛛科Assamiidae 饰容盲蛛科Cosmetidae 科拉纳盲蛛科Cranaidae 瘦腿盲蛛科Gonyleptidae 曼拉盲蛛科Manaosbiidae 丝提格盲蛛科Stygnidae 思蒂格诺盲蛛科Stygnopsidae 盎科盲蛛科Oncopodidae 长奇盲蛛科Phalangodidae 菲斯盲蛛科Fissiphalliidae 加什盲蛛科Guasiniidae

动物学实验报告

广州大学实习报告 项目名称:动物学实习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肖敬旺指导老师:实习单位: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实习时间: 13生物技术 1314300053 舒琥、易祖盛、吴毅、李海燕 胡俊杰、侯丽萍、余文华 2014.5.26—2014.5.30 广州大学教务处制 正文: 一、实习目的 (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二、实习内容(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5月26日至5月30日,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为期5日的动物学实习。本次 实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广州市内的陆上动物实习和深圳东山珍珠岛的临海动物实习。 5月27日,早上8:30在生化楼下集中,随后我们去科学中心坐公交车向长洲岛出发。 长洲岛的实习主要是捕捉昆虫,由于田野上的昆虫数量多而且种类繁多,所以我们主要在长 洲岛附近的田野上进行捉虫活动。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对捕虫网比较陌生,使用起来不太熟 练,所以捕获的昆虫数量较少。但经过一个小时后,逐渐能熟练使用捕虫工具,慢慢捕获到 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昆虫。天气比较炎热,但是我们捕捉的非常愉快。下午,我们在生化楼504 对捕获回来的昆虫进行处理,为今天捕捉到的标本展翅并制作标本,进行分类。 5月28日,早上8:30在生化楼集合,乘车向深圳东山珍珠岛出发。经过了将近3个小 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红树林并在此进行实习。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 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 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 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 的场所。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 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 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沿着泥沙 滩采集贝壳,因为路不好走,所以走得时候很小心翼翼。虽然鞋子都沾满了泥,不过非 常开心。随后我们坐车去我们住宿的地方,吃过晚饭后我们便在篮球场上对我们今天的贝壳 之类的进行分类。 5月29日,早上9点钟我们出发去南澳岛参观了卖鱼的市场,认识了许多之前未见过的 种类,随后我们便去买东西吃了,哈哈蹭吃,非常开心。下午我们便出发去小岛收集贝壳, 最爽的事情莫过于坐飞艇了,那速度就是快,特别是在超越别人的那一刻,内心不免有一丝 自豪感,在到达岛屿后我们便分工合作,去海边,沙滩等地方寻找我们所期望的东西,我们 发现了许多海胆海参之类的东西,甚至有些东西开始把海胆直接弄到就吃,太厉害了,持续 了将近3个小时的海边收集工作我们坐船回去了,还是那种感觉,坐船非常爽。晚上我们便 又是在球场上面开始工作了,一起工作的时光总是那么美好,但是又是那么短暂的。 5月30日,上午,我们在珍珠岛上观看工人植珠过程操作,并去了标本室看标本,大家 也购买了一些珍珠粉之类的。中午吃完饭后,大家整理个人内务后乘车返回大学城。至此, 整个动物学实习过程结束。 ……… 三、实习总结或体会(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节肢动物

外部形状编辑 1、一般均为两侧对称,身体是异律分节,即身体的若干体节分别组成不同的部分,如分头、胸、腹3部,或节肢动物门。 头部与胸部愈合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为躯干部,也有头、胸、腹3部分整个愈合在一起的。 2、体节可能消失,各部机能不同。如头部司感觉和摄食,胸部司运动,腹部司代谢等。 3、除身体分节外,附肢也分节,附肢有双枝型和单枝型两类,各部分的附肢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分化,分别用于摄食、御敌、行走和游泳。 4、水栖种类的头部附肢甚至躯干部的附肢有能从水中滤取食物的功能。附肢也能起攻击、防卫或辅助交配的作用,有的可通过附肢表面交换空气。有的附肢分化为很特异的结构,如蝎的栉状板和蜘蛛的纺器。有的附肢已经退化或消失。 2结构特点编辑 1、外骨骼和肌肉:节肢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体外覆盖着几丁质的外骨骼,又称表皮或角质层。外骨骼分成不 节肢动物门 同的骨片,在相邻体节之间的关节膜上,角质层非常薄,易于屈折活动。 2、每体节的角质层基本上分成4块:1块背板、1 块腹板和两块侧板。通常由于次生性的合并或分割而有不同的变化。附肢的管状外骨骼在各分节之间也有关节膜相连,关节也可活动。多数节肢动物体节间的关节膜折叠在前一个体节外骨骼后缘的下方。某些节肢动物有脊椎动物球窝式的关节。外骨骼有时向体内突出形成内突,作为肌肉的附着点;或内部组织骨化成游离的骨片,供体内肌肉附着,外骨骼由其下方的一层上皮细胞(称上皮或下皮)所分泌。

3、外骨骼可分3层:自内向外依次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内表皮紧接上皮,是外骨骼中最厚的一层,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几丁质的复合体,无色而柔软,具有延伸性和曲折性。 4、外表皮位于内表皮的外侧较薄,在主要成分蛋白质和多糖几丁质中沉淀有钙盐,或富含骨蛋白,是外骨骼中最坚硬的部分,一般在节间膜和其他膜质区,由于此层不发达,因而显得柔韧。上表皮位于最外层,薄,通常含有蜡质。 5、有的节肢动物外骨骼薄且无含蜡的上表皮,使水和空气可以透入。角质层一般有纤细的孔道,使角质层下方的腺体的分泌物可以通出。角质层不完全局限于体的外表面。胚胎时期外胚层内陷部分的上皮亦能分泌角质层,因而象前肠、后肠、气管、书肺以至生殖器的一部分,内面衬有角质层,蜕皮时也要脱去。上皮层向内分泌形成基膜,基膜是一层无定形的颗粒层。肌肉呈束状,由肌纤维组成,两端无肌腱,着生在外骨骼的内壁或内部突起上。 6、无生命的角质层不能象脊椎动物骨骼那样生长,所以在生长过程中要定期蜕皮。蜕皮前,上皮与外骨骼分离,分泌形成一层新的上表皮。上皮再分泌几丁质酶和蛋白酶,通过新的上表皮把旧皮中的内表皮腐蚀掉。接着上皮层再分泌新的外表皮和内表皮。此时动物体外包着新旧两层皮。旧皮沿着预定的某些线裂开,身体蜕出,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阶段叫做龄期。甲壳动物一生中连续蜕皮多次,性成熟交配繁殖后还能再次蜕皮。 3形态特征编辑 身体分部 节肢动物身体两侧对称。由一列体节构成,异律分节,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或头部与胸部愈合 节肢动物门 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为躯干部。例如:昆虫纲(蝗虫)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甲壳纲(虾)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二部分;蛛形纲(蜘蛛)动物身体分头胸部、腹部;多足纲(蜈蚣)动物身体分头部、躯干部。身体的分部在生理机能上也出现了分工:头部:感觉和取食中心;胸部:运动和支持中心;腹部:营养和繁殖中心。 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每一体节上有一对分节的附肢。附肢有双枝型和单枝型两类。节肢动物的附肢也按节排列,与环节动物的附肢疣足相比,有了重大进步,疣足与节肢的比较见下表: 疣足节肢 按节分布,数量多体部分布数量少 形态划一形态多样 与身体之间无关节附肢不分节身体之间有关节附肢分节 无肌肉附着有大量肌肉附着 具有发达的横纹肌 节肢动物的肌肉与体壁之间不形成连续的肌肉层,而是发展为分离的肌肉束。在节肢动物以前的动物肌肉都是平滑肌,从节肢动物开始形成横纹肌,获得高度发达的运动机能。 外骨骼 体壁含有几丁质是节肢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节肢动物的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

11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2015版本)

生命科学系 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2015版本) 课程代码:ZJ10101091、ZJ10101092 课程名称:动物学实验(上、下)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面向专业:生物科学 课程学分:1(上),1(下) 实验学时:27(上),27(下) 考核方式:考查 一、课程地位和作用 动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与动物学紧密联系。动物学实验以动物进化主线的代表动物为实验材料,研究代表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对有些动物进行培养和分类。动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是实现由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通过实验课的教学、验证,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讲授所学知识,熟悉动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为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熟练操作显微镜、解剖镜的适用技术;2、掌握各大门类代表动物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动物的分类学知识;3、掌握动物活体解剖技术及活体标本的采集、培养、制作、保存方法和操作技术等;4、灵活掌握生物绘图技巧。 (二)能力与技能培养: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动物学知识的能力;2、运用图谱、检索表鉴定动物的分析能力;3、综合性问题的分析能力;4、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5、口头和笔头进行动物结构特征、演化的描述能力。 三、考核办法 平时成绩(预习提问、实验操作与记录、实验报告)占70%,实验考核占30%

五、实验内容 实验一:动物的细胞和组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及有丝分裂各期的特点。 2、了解动物的四类基本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二)实验器材 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结缔组织制片、三种肌肉制片、蛙卵细胞装片、马蛔虫卵细胞有丝分裂切片、载玻片、盖玻片、吸管、吸水纸、牙签、1%的亚甲蓝、0.7%及0.9%NaCl溶、蒸馏水 (三)实验内容 1、细胞 2、上皮组织 3、结缔组织 4、肌肉组织 5、神经组织 实验二:草履虫培养及观察 (一)教学目标 通过草履虫及其他纤毛虫的观察,了解纤毛纲的主要特征并认识一些习见种类。 (二)实验器材 稻草、玻璃缸、活草履虫、草履虫横分裂接合生殖装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 0.7%和0.9%生理盐水、棉花、吸水纸、5%的冰醋酸 (三)实验内容 草履虫的培养及观察

《动物学实验》

《动物学实验》 技能培训手册 南京晓庄学院生命科学系 2007 年 3 月

目 录 技能一.无脊椎动物解剖技能 (2) 技能二.脊椎动物解剖技能 (4) 技能三.分类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6) 技能四.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技术 (7)

技能一.无脊椎动物解剖技能 一.无脊椎动物的处死方法: 实验无脊椎动物的处死方法很多,应根据动物种类和实验目的,以及需要采集标本的部位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处死方法。最后通过观察其活动状况确定实验动物是否死亡。 无脊椎动物多采用过度麻醉处死法,但不同动物的麻醉剂与用量均不相同。 1.水螅处死法:先用含氯仿的1%丙酮溶液以滴管漫漫滴入,使动物完全麻醉后加入福尔马林溶液(使盛动物的水变成7%福尔马林溶液),使动物杀死。 2.涡虫处死法:用薄荷脑麻醉3小时,然后把薄荷脑和大部分水取出,加入7%福尔马林溶液将其杀死。 3.蛔虫处死法:收集蛔虫洗净后放于盆中加水适量,缓慢添加70%酒精或甲醛。 4.蚯蚓处死法:收集蚯蚓洗净后放于盆中加水适量,缓慢添加70%酒精或甲醛。 5.河蚌处死法:收集河蚌洗净后放于盆中加水适量,缓慢添加70%酒精或甲醛。 6.鳌虾或蝗虫处死法:将鳌虾或蝗虫放于盆中加入70%酒精或10%甲醛溶液。 二.无脊椎动物的解剖方法: 为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常将麻醉或处死后的动物背面向上,爬卧解剖盘中,沿背中线或体侧由后向前剪开。 1.蛔虫的解剖技能:将蛔虫的浸制标本置于蜡盘上,背面朝上。用大头针固定两端,在身体背面略偏背中线处,用大头针从后向前浅浅剪入,拉开体腔。大头针下去的一定要浅,以免损坏生殖器官或穿破肠壁。每剪开1厘米左右,即用大头针向两边固定,这样循序渐进地直至头端。左右大头针应交错向两边固定,针插方向与蜡盘成45℃角,并尽量向外倾斜,使两侧体壁完全展开(如下图)。观察时略加点水,以免虫体干燥,便于观察。 2.蚯蚓的解剖技能:将蚯蚓的浸制标本(或活体)置于蜡盘上,背面朝上。用大头针固定两端,用镊子镊住蚯蚓身体,在身体背面略偏背中线处,用剪刀尖从肛门处浅浅剪

昆虫主要科目检索表

A全变态 B口器虹吸式...........................................................................................................鳞翅目1触角棒状 (2) 触角其它形状 (7) 2触角基部远离,末端有弯钩...................................................................弄蝶科触角基部接近,末端无弯钩. (3) 3前足有前胫突;后翅A脉1条................................................................凤蝶科前足无前胫突;后翅A脉2条. (4) 4雌前足正常,爪发达.............................................................................灰蝶科雌前足退化,无爪 (5) 5前翅通常有1~3条脉的基部膨大;至少后翅后面有2个眼状斑.....................眼蝶科前翅各脉基部不膨大 (6) 6后翅中室封闭;前翅A脉基部分叉..........................................................斑蝶科后翅中室开放,或闭有很细的横脉;前翅A脉基部不分叉............................蛱蝶科7后翅Sc+R1脉与Rs脉在中室外靠近或部分愈合.........................................螟蛾科后翅Sc+R1脉与Rs脉在中室外分离.. (8) 8有鼓膜听器........................................................................................夜蛾科无鼓膜听器 (9) 9前、后翅中室内M脉干中等或发达;如在1对翅或2对翅中弱或消失,则下颚须十分发达..................................................................................................菜蛾科前、后翅中室内M脉干在1对翅或2对翅中弱或消失;下颚须极小,退化或消失 (10) 10触角末端弯曲成小钩状;喙发达;有翅缰;前翅狭长,外缘很倾斜................天蛾科触角双栉状;喙退化或缺;无翅缰;前翅宽阔.. (11) 11体大型;翅中室区常有透明斑…………………………………………………...天蚕蛾科体中型;翅中室区无透明斑…………………………………………………………..蚕蛾科BB口器咀嚼式(咀嚼式或嚼吸式) C前后翅质地相同 D成虫有多型现象…………………......................................................................膜翅目 1腹基部不缢缩,腹部第1节不与后胸合并…………………………………….叶蜂科 腹基部缢缩,具柄或略呈柄状;腹部第1节与后胸合并成并胸腹 节 (2) 2后翅无臀叶,足的转节多为两节 (3) 后翅有臀叶,足的转节1节 (4) 3触角膝状 (5) 触角非膝状 (6) 4腹部第1节或第1、2节呈结节状…….…………………………………………蚁科 腹部第1节、第2节不呈结节状 (7) 5跗节3节………………………………………………………………………赤眼蜂科 跗节4-5节……………….……………………………………………………金小蜂科 6前翅有第2回脉………………………..……………………………………….姬蜂科 前翅无第2回脉………………………………………………………………….茧蜂科 7前翅第一盘室比亚中室长得多;休息时前翅通常纵褶………………………胡蜂科 前翅第一盘室比亚中室短;休息时前翅很少纵褶 (8) 8后足胫节有两端距……………...………………………………………………熊蜂科

普通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物科学专业 普通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1 动物的组织和早期胚胎发育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动物的4类基本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 二、实验内容 (一)上皮组织:复层扁平上皮。 (二)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透明软骨、兔的血液装片、骨磨片。 (三)肌肉组织:横纹肌、平滑肌。 (四)神经组织:脊髓的前角细胞。 (五)文昌鱼早期胚胎发育各期装片观察。 三、实验难点和重点 (一)疏松结缔组织:家兔处死、取样及制片观察;主要结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 (二)血液组织:家兔心脏取血及处理方法,涂片方法。各种血成分的辨认: 红细胞、白细胞、血浆等。 (三)肌肉组织:骨骼肌(横纹肌)、平滑肌、心肌。 (四)上皮组织(复层扁平上皮):食道多层扁平细胞。 (五)软骨组织: (六)文昌鱼早期胚胎发育装片观察 单细胞期、2细胞时期、4细胞时期、8细胞时期、多细胞时期; 囊胚期;原肠胚。 实验2 眼虫和变形虫 一、实验目的 通过眼虫、变形虫及其他鞭毛虫、肉足虫的观察,了解鞭毛虫纲与肉足纲的主要特点,并认识一些有经济价值或常见的种类。 二、实验内容 (一)眼虫和变形虫的观察。 三、实验重点和难点

(一)眼虫的的观察方法和主要结构。 (二)变形虫的观察方法和主要结构: 实验3 草履虫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草履虫及其他纤毛虫的观察,了解纤毛纲的主要特征并认识一些习见的种类。 二、实验内容 (一)草履虫的观察。 (二)示范:棘尾虫、钟虫和喇叭虫。 三、实验重点和难点 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方式。 口沟、胞口、胞咽; 食物泡;伸缩泡、收集管。 大核、小核。 实验4 水螅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水螅及其他腔肠动物的观察,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内容 (一)水螅活体的观察 (二)水螅切片和装片的观察 (三)腔肠动物主要类群标本的观察 三、实验重点与难点 (一)水螅的观察: 外形特征:体型;基盘、垂唇、触手。 内部结构:外胚层、中胶层和内胚层;消化循环腔;外皮肌细胞、间细胞、刺细胞(刺丝囊)、腺细胞。 实验5 涡虫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昆虫的分类

第四章昆虫的分类 一、昆虫分类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昆虫分类是研究昆虫科学的基础。是认识昆虫的一种基本方法。学习昆虫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识别昆虫的能力,便于进一步研究昆虫,利用益虫和控制害虫。 昆虫分类和其它动物分类一样,目前仍以外部形态特征作为主要依据,并以成虫形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所鉴别的种类绝大部分是正确的,而且使用简便。 (一)昆虫分类单元 昆虫分类的单元和其它动植物相同,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分类单元书写时,必须按阶梯排列。以蔷薇白轮盾蚧 例,其分类地位如下: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同翅目 亚目胸喙亚目 总科蚧总科 科盾蚧科 属白轮盾蚧属 种蔷薇白轮盾蚧 有时因实际需要,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下,还分设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等分类单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间有相对明确的界限,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能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与其它物种有生殖隔离的一种类型。 (二)昆虫命名 昆虫每个种都有一个学名。学名是采用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双名法,由属名和种名共同组成,并且都由拉丁字母来书写。前面是属名,后面是种名,一般在最后还要加上命名人的姓氏或其缩写。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部小写,后面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例如东亚飞蝗(中文名称)的学名为: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 采用学名可克服同种异名等造成的混乱,同时也便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二、昆虫纲中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十个目 昆虫纲的分目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口器构造、触角形状、翅的有无及质地、足的类型以及变态和生活习性等区分。目前昆虫纲的分目总数全世界没有一致意见,但根据国内多数学者的意见分为33目,现将其中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十个目概述如下。 (一)直翅目 体多为中至大型,咀嚼式口器,触角多为丝状,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形,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纵折,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腹部有尾须,产卵器发达。多为植食性,不完全

《 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1301008 课程名称:动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Zoological Experiment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6 学分: 1 适用对象: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动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动物学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掌握动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好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工作的能力;了解动物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人的关系,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并获得动物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为以后开展动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从事动物科学研究初步的能力;通过实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显微辩识能力,加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动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重点科和当地常见动物类群的识别特征要点,能使用工具书鉴别出常见动物的科、属、种;认识和记录本地常见和中学课程所涉及的动物种类,熟悉它们的生态和分布,并学会采集和制作动物标本的方法等野外

调查研究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解剖、比较等方法,探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揭示动物界的规律和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挂图、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并结合实验课、参观、野外实习等活动,使学生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五)本课程于其它课程的联系

动物学是后续课程生理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学、生物保护等课程的基础。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第三版)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三版) 参考书: 1.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安蜂.脊椎动物学 3.杨安蜂.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4.大连水产学院.鱼类学 二、教学内容纲要 实验一、草履虫的观察 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成象原理;掌握显 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习生物绘图的基本技 术。 2、了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有丝分裂各 期的特点 3、了解动物细胞类基本组织的结构和功 能。 实验二、水螅的观察 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水螅及其他腔肠动物的观察,了解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实验三、环毛蚓的解剖和观察 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节动物门和寡毛纲的基本特征和特 化程度。 实验四、蝗虫的解剖和观察 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棉蝗的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了解 昆虫的一般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