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分析

基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分析
基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分析

基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分析

一、财政必须向民生倾斜

财政向民生倾斜首先是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职能所决定的。市场经济下财政的职能主要是纠正市场失灵,解决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如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在内的民生项目都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这些项目若由市场提供往往会造成供给不足,这正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因此政府应成为这些民生项目的主要提供者,财政必须承担起此类民生项目的支出责任。即使有些民生项目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但由于受个人能力和收入水平的限制,有少数社会成员的基本民生还必须依靠政府财政给予支持。其次是由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世界发展进程规律告诉我们,当一个社会进入人均GDP位于1000~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如果对这些矛盾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就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7年达2600美元。为此,我们必须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财政向民生倾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再次,这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我们党把执政为民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这就是以

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人的全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因此,财政作为政府实现其职能的主要手段,应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财政以改善民生为己任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福利。“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认为,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因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穷人收入增加所带来的效用要大于富人等量收入减少所减少的效用。而财政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正是逐步使民众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客观要求。

二、现行财政支出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经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民生支出

小政府、大社会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原则。然而我国目前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政府占据过多资源,具体表现就是公务员和政府行政人员作为一个阶层已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行政经费居高不下。唐斯最早对官僚的目标做了系统地描述,认为官僚追求两方面的目标:一是作为职业主义者,希望获得权力、收入、声望、安全感,等等;二是作为父爱主义者,希望能够忠诚地服务于公共事业。但尼斯卡南

只强调唐斯所说的第一个目标,把官僚的目标理解为各种P的函数,包括权力(power)、声望(prestige)、报酬(pay)、提拔(promotion)、特权(perquisite)等。而所有这些又都是他所在部门规模的函数,所以官僚的目标与厂商和政治家都有所不同,他并不为自己争取最大化的利润或选票,而是为其所在的部门争取最大化的规模。这一目标使他的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追求预算规模的最大化。也许这就是我们每次的行政机构精简改革总是进入“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

胀”的循环怪圈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的名义下,做大政府的帕金森氏综合症还较为严重,由此形成了政府主体力量与其占有资源之间的循环推动,以致于在整个财政支出中,养人、养机构的负担过重。同时,行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效率低下和严重的铺张浪费,这是行政性经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政府机构的庞大和行政经费的攀高不仅成为贪污腐败的温床,而且挤占了有限的财政资源,以致于许多本应由政府承担的民生项目,财政力不从心,这极不利于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的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二)城乡民生支出差距较大

公共财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己任,其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扩大民生支出,逐步使民众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从而从整体上增加社会经济福利。然而,在我国大力提倡财政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当今,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收入差距较大的局面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城乡民生支出的差异反倒使城乡

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统筹城乡发展相悖。目前,许多公共服务还没有普遍惠及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对于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以及社保等民生需求得不到满足。首先,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师资力量短缺,教育教学质量明显落后于城市;在许多城市中小学校园公园化、设备现代化的同时,很多农村中小学却在艰难地维持。其次,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医疗服务公平性不高,卫生服务成本较大,农民不能享受城镇职工卫生资源和医疗补贴,农民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和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同时,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较大。在城镇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还很不健全,保障覆盖面依旧偏小,保障水平较低,除社会救济、新型合作医疗、五保供养、贫困移民及残疾农民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外,涉及农民后顾之忧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尚未真正建立,等等。这些相当于隐性收入的民生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正是人们为享受到城市更好的公共服务不惜付出高昂的房价进驻城市,从而导致城市住房需求增大,进而推动房价不断上涨的原因之一。它使得我国城市住房这个重要的民生问题更加令人头痛。

(三)民生支出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1.民生支出比重依然偏低的事实被低基数下的高增幅所掩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我国人均GDP

首次突破1 000美元,2007年达2 600美元,经济发展带来丰盈的财政收入使政府改善民生有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和足够的信心。近年来,民生改善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涉及民生的各项支出同比增长幅度也较快。但这并没有改变民生支出比重依旧偏低的事实。以2007年前11个月为例,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5.2%,同期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长31.4%,教育支出同比增长32.7%,医疗卫生同比增长40.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28.6%,科学技术同比增长33%,可以看出,涉及民生的各项支出同比增幅均高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平均增幅。然而,我们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涉及民生的各项支出同比增幅之所以较高,是因为政府既往对民生支出的历史欠账太多,政府过去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领域支出水平过低。这种低基数下的高增幅,并不足以说明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多大实质性的变化,反倒是容易掩盖民生支出比重依旧偏低的事实。其实,在2007年前11个月的全国财政支出中,上述所有的民生支出总共也仅为同期全部财政支出的39.4%。因此,我们的媒体在报道历年政府向人大提交的财政预算报告中,涉及民生的支出,总是一味强调增长幅度的高低,而并不说明或很少说明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支出比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级政府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的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2.少数地方政府民生支出比重超过当地的经济承受能力。尽管我们一再强调要求提高现行民生支出的比重,但这并不是说解决民生问题可以一蹴而就,只是要求民生的支出比重提高到与现行经济社会发

展相称的水平。然而,在全国民生支出总体水平依旧偏低的同时,有些地方政府为适应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加速向“公共财政”转变,特别是加速向“关注民生的财政”转变这种理念潮流,不顾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承受能力,出现了民生投入过快增长的现象,甚至像河南这种经济还不发达的地区民生支出比重竟然在2007年达到52.2%,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1%。这种把彻底解决民生问题看成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的做法,影响了政府必要的经济建设支出,进而影响民生支出的最终资金来源,不利于民生支出的可持续增长。

三、基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精简行政机构,提高行政资金使用效率

行政经费支出一方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领导、组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财力保证,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经常性的消费性支出。根据行政经费的这一特点,应该坚持按照实事求是、“保障供给、厉行节约”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安排和使用。控制行政经费开支,重点是解决机构膨胀、人员经费增长过猛和行政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为此,首先应切实地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的要求界定和转换政府职能,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社会,交给市场,纠正财政越位,下大力气撤消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机关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裁减不需要的机关冗员,做到精兵简政,而不应该

像尼斯卡南所说的为实现官员的自身各项目标而去追求本部门的规

模最大化。其次是要提高行政经费使用效率,避免资金浪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重点控制支出的管理。第一,要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在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推行公务用车的货币化改革,降低公务用车的使用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务用车的使用效益。第二,严格控制机关一切不必要的设备购置,大力压缩不必要的会议,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简化会议形式,把设备购置费和会议费压缩到最低范围。第三,加强行政单位办公大楼建设的管理。对党政机关办公大楼建设要坚持效用和务实原则,坚决杜绝借所谓注重形象之名而去贪大求洋的不正之风。无论是办公大楼建设的规模、装修标准,还是项目工程造价和资金来源都要严格控制。第四,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制度,明确接待范围和标准,严格控制接待费,防止超范围、超标准接待,同时严格禁止借出差、开会之际用公款游山玩水和在内部工作交往中用公款馈赠礼品等不正当行为。第五,要通过进一步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来规范收入分配,严把预算外收入关,清理政策外津贴补贴。第六,加强审计监督,对行政单位全面实行定期审计,对审计出的问题要严格按规定严肃处理。

(二)进一步缩小城乡民生支出差距

缩小城乡民生支出差距,不仅是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平等状况的现实使然,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因此,中央

和地方各级政府必须调整财政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投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承担起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实现公共财政向涉农支出倾斜,确保涉农支出随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而稳定增长。由于基本公共服务是覆盖全体公民、满足公民对公共资源最低需求的公共服务,能否为农民、农村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长治久安,所以为真正体现三农的优先发展,还必须使涉农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城市支出的增长速度入群体、特殊困难群体倾斜。首先,财政必须增加农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力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并把解决城乡教育的公平性作为重中之重。当前应着力支持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这不仅要求适当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使其增长速度快于同期财政支出的速度,而且要求调整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结构,包括教育级次结构和地区结构,确保这些支出主要用于在全国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全面建立与完善对家庭困

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上。其次,应从财政投入和医疗卫生体制等多方面着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并轨,使人人都能够得到体现社会公平、政府和群众都能够负担得起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再者,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思路,建立健全农村的养老、失业等保障制度。同时,为保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的均衡分布,必须进一步完善地方转移支付制度。一是要建立促进地区公平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地区间的既有财力,特别是对目前财力不足的贫困地区,应提高无条件转

移支付的比重;二是要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利用其来平衡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同时,注重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三是要充分发挥专项拨款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保障作用,对专项拨款既要进行合理分类,又要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合理确定地方政府的配套比率,并保证专项拨款的及时到位。

(三)坚持经济建设和民生双重视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的内涵及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因此政府的责任还在不断地加大,与此相关的财政支出规模也在扩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增长了,才能为不断增长的民生需要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从总体上说政府不应从事具有竞争性的商品经营,而只是为市场和企业提供公平和完善的外部环境,但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的我国,政府为纠正市场失灵,实行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还必须在一定范围和程度直接从事一些商品的生产经营,政府投资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投资只能是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而对于支柱产业与基础产业等重点竞争性领域,政府投资还不能过早地退出,应当采取扶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从长期看,财政仅仅重视社会公共性的民生支出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经济建设投资,政府仍需在经济建设中保持有一定的比重。譬如,政府财政要加大诸如城乡道路、铁路、公路网、水、电、公交车辆、

居民住房、城市绿化等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缓解和消除经济增长的瓶颈;为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财政要加大对那些风险大、投资经济效益低、对农业发展起着保护性、开发性或有示范效应的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财政要继续支持和促进国有经济发展,不仅要通过投资手段,逐步解决现有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资本金不足的矛盾,还要支持国有经济的技术改造,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国有经济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等等。

另一方面,增加民生支出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它既能使民众直接受惠,又能带动经济增长,更有利于社会稳定。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民生支出会刺激内需,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我们应实施“经济建设和民生双重视”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策略,在促进经济发展、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的基础上,按照公共财政理念,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民生支出比重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平。这不仅要继续减少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严格控制并努力压缩行政经费支出,更为关键的是要逐步改变现行存量不动、增量调节的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保了不该保的,压了不该压的,它维持的既得利益往往是强势利益集团群体的利益,由此而相应减少了很多弱势群体应有的利益。正因为这样,才形成了自1998年进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以来,民生支出许多年份不升反降的局面。因此,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改善民生的重任,使财政在教育、卫生、就业、社保、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

入比重增加到应有的高度,逐步打破不合理的既得利益格局,改变现行财政支出的运行轨道,使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变化情况和原因)一、引言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一般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并按照其分类指标进行研究:一是经济建设费,它是一种生产性支出,为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可以提高私人的产出能力;二是社会文教费,形成了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三是国防费,该支出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于安全的消费需要,是保卫国家安全及形成和平建设环境所不可或缺的支出;四是行政管理费,是一种纯消耗性的支出,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能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进而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五是其他支出,包括政策性补贴支出、车辆税费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专项支出等 二、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附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1978年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为13.10%,到2006年则达到26.83%,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26.56%,首次成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项,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在和平发展时期,国防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并以适当的比例下降,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4.行政管理费增长迅猛。从1978年的4.71%增至2004年的19.38%,增长了近4倍。这与我国政府机构膨胀、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低下有关。但2006年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19%降到了18.73%,可见政府机构改革略有成效。 5.其他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升幅明显增加。1997年用于其他支出达10.24%,是1980比重的3倍;2002年更是从2001年的12%突增到17%,到2006年是20.51%,增长趋势相当明显。近些年,国家财政用于政策性补贴、科研经费等支出也逐年增加。 附表2 各个时期财政分类支出结构 以上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1998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持续下降( 由1994年占全部政府支出的41.3%下降到2005年的27.5% ),相应反映了这一改革趋势。不过, 由于期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出口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于1998年下半年不得不扩大公共投资以保持经济社会形势稳定, 使得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停留在规范支出管理方面, 而财政职能的调整则被相应推后了。

财政收支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思路

财政收支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 思路 一、当前XX 市财政收支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结构问题突出 从XX 年开始, 铜陵市国民经济开始了恢复性增长, 随后几年更是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XX—XX 年,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在此基础上, 铜陵市财政收入也随之加快增长,XX —XX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但是收入结构却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即地方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XX年到XX年,该比重分别为% % % % % %,% XX年进一步下降为% (二)财政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其他各地财政相似, 我市财政支出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财政支出总量不足与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并存。一方面财政收入上划中央较多, 地方可用财力增长有限, 另一 方面部分单位花钱大手大脚, 财务管理松弛, 支出管理难以 控制。二是支出“越位”与“缺位”共存。一方面, 政府承 担事务较多, 一些应由市场提供和由社会负担的支出仍然背 在财政身上, 财政负担较重。另一方面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 公共事务, 财政力不从心。三是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尚 未健全。政府预算本是规范支出管理最重要、最有效的一项

法律制度, 是支出管理的基本依据, 但部分单位在执行预算中的随意性和预算约束软化的状况相当严重。此外, 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注意, 即财政支出中法定支出膨胀, “以法压法” 、法与法“打架”的现象十分突出, 财政无所适从, 平衡压力加大, 这实质上也是财政支出管理和控制困难的一个突出表现。 二、未来一段时间改进收支结构的总体思路 (一)围绕实施铜陵奋力崛起, 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稳定 增长机制, 打造“持续财政、优质财政”工程 积极创新财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建立健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主要是按照中央和省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和落实各项税制改革, 完善地方税收征管机制。全面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 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 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立健全科学的财政收入考核机制, 努力扩大财政收入规模, 提高财政运行质量, 形成具有良好的增长弹性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二)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健全财政宏观调 控机制,打造“发展财政, 协调财政”工程 不断丰富和完善财政调控手段, 充分发挥财政优惠政策和贴息、奖励、转移支付、担保等财政政策工具作用,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和财税制度创新, 支持生态和环境保护, 支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整合政府投资和各类支持经济发展资金, 支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的改进措施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 及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的改进措施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或者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二者是紧密联系的,许多学者在研究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同时也研究了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2011 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 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 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 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需求压力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框架不合理,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1)财政的支出范围不够规范。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打破了财政统收局面,但依旧存在往昔的国家承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现象,财政的支出范围并无相应的大幅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支出分配方式。具体表现是:财政的资源配置定位模糊,财政支出责任与职能范围没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2)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偏高。我国的经济建设支出内部框架不大合理,政府参与的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即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显然从公共财政总体上及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占比仍然较高。在经济事务上的财政支出,2008 年已达到21.2%,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最高,远远高于发达工业国家5%~10%。这几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的经济事务支出占比有增无减。 (3)行政支出占比严重偏大。我国行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美国、德国、英国、韩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仅占财政支出的10%以下。行政支出的增长有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的一面,由于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普遍存在的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的浪费,以至于增长过快、占比过大。2005 年,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用于公车、接待的费用已经高达 6 千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教育投入的5 倍。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力度和公车治理力度的加大,行政管理费增长势头得从到遏制,2006 年到2009 年在全国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趋于下降,但此后又有反弹。据估计,近两年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三公”支出每年高达 1 万亿元左右。过高的政府运行成本和过高的行政支出占比,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4)文教卫生支出占比上升缓慢且明显偏低。我国文教卫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多维持在较高水平,美国、日本更是占20%以上,而我国的这一占比较低,在4%以下。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的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可见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尚待提高。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支出程度较低的水平,占GDP 的比重仅为1.35%。 (5)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偏低,调控不力。最近几年虽然中央对农业的发展一直比较重视,中央财政农业支出在本级财政总支出中的占比是上升的,然而不少地方财政则为了本地区经济的片面增长,一再减少对农业的投入,而主要把资金投入到投资少、见效快的其他产业上。又由于地方财政占比大,所以尽管中央一再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的占比,但一些深入农村了解实情的人发觉,很大部分财政农业支出都是有名无实,没有真正到位,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存在下降势头,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6)社会保障支出明显不足。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不足15%,处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3

一、该期内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1、经济建设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87年到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有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较为平缓,2000年到2005年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到2010年又逐年上升并与2000年大体保持水平。 2、社会文教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高,1991年到200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小幅度增长,2001年到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且2010年社会文教育是197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 3、国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国防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85年到1992年有小幅度上涨,1992年到993年有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10年以2000年为分界点有小幅度波动,其波动趋势是先下降在上升又下降且2010年国防费用是1978年以后最小的一年。 4、行政管理费用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9年有小幅度波动,较为平缓,1999年到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1年到2006年变化比较平缓,2006年到2008年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到2009年又一较大的趋势下降,2009年到2010年又有小幅度增加。5、其他支出 1978年到1993年我国其他支出费用占财政总支出逐年增加,1993年到199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01年缓慢增长,2001年到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到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到2010年较为平缓,除了2009年。 6、总结 总之,1978年-2010年,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社会文教育费用却是呈上升趋势的,国防费用总趋势是下降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其他支出的总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的。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与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财政变化的关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及政府采用的

浅析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浅析如何调整与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是保证政权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实施宏观调控、促进产业结构合理有效配置的主要手段。从理论上讲,财政支出可以使社会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得到最优化的配置;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劳务和补助所生产的利益在各个阶层的居民中得以分配达到公平状态,能恰当地符合各阶层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能适时有效地调节社会需求总量,防止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要真正使财政支出的这些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不仅仅有赖于适度的财政支出规模,更有赖于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而失衡的财政支出结构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当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建设费比重偏大, 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已由1991年的42.18%下降到了2003年的30.06%,但与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用过多,对竞争性领域过度介入,挤占了稀缺的公共资源,侵蚀了政府的财力,使得用于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不足。 (2)社会福利和保障支出明显不足 1999 年我国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占财政支出的1.36% ; 2000 年为1.34% ; 2002 年为1.69%。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高达30%- 50%。同时,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过于狭窄, 在城乡之间和不同所有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社会保障支出偏低, 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市场化改革进程。 (3)科教事业投入仍不能满足“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1998- 2003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 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5%左右的水平。我国1999 年政府财政投入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NP 的比重仅为0.66%低于发达国家3% 左右的水平, 甚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4)国防费所占比重下降 1999 年我国国防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8.2% , 到了2002 年, 2003年均降为7.7% , 明显低于美国、印度和泰国。从绝对数来看, 我国国防经费只占美

浅谈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浅谈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手段,构建和谐社会也对财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一定制约,应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完善税收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财政”。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和谐社会 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由此也决定了和谐社会内涵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子系统之间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需要财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与之相配套。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体现着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财政建设的要求 1.公共财政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把公平、公开、规范的原则贯彻到财政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保障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公共财政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公共财政所履行的收入和资源配置职能是以政府与市场活动边界的准确界定为前提的分配。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必须介入。因此,公共财政主要致力于解决资源过度开发、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在解决市场失灵的同时防止行政失效。公共财政所追求的是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公共财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是财政部门的职责所在;其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公共财政直接参与的重要内容;最后,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以及完善司法体制机制,需要公共财政发挥保障作用。由此可见,通过公共财政而建立起的制度性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财政政策对构建和谐社会制约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各项制度建设滞后,难免产生各种不和谐因素。诸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地区、城乡差别问题;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以上不和谐因素的产生固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美国财政支出结构

美国财政支出结构 根据美国统计署(https://www.360docs.net/doc/535499488.html,)分类,美国财政支出分类为: Total expenditure: 1. General expenditure:①Intergovernmental expenditure ②Direct expenditure:Ⅰ. Education. Public welfare. Hospitals. Health. Highways Ⅱ. Police protection. Correction. Natural resources. Parks and recreation.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 Ⅲ. Interest on general debt. Other and unallocable 2. Utility expenditure 3. Liquor stores expenditure 4. Insurance trust expenditure Government Finances: 2000-2010

General expenditure 占86.124%; Utility expenditure 占1.455% Liquor stores expenditure 占0.280%

Insurance trust expenditure 占12.141% 美国财政结构分析: 按照一般财政项目分类 一.物质投资资本支出 二.国防支出 三.健康保障计划支出

四.研发支出 五.教育与培训支出 六.行政管理费支出 七.利息支出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复习与思考 1. “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答: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小的。那时,各国遵循亚当·斯密学说,提倡经济自由化,主张“廉价政府”,政府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很少有所作为。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同时,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政府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向广大群众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由此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另外,由于GDP的增长,筹措财政收入措施的加强,以及增发公债作为弥补支出的手段成为可能,也从财源方面支持了财政支出的膨胀。 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财政支出在GDP中的份额上升,还是指它的绝对增长,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清楚。按照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R.A.Musgrave)的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于是,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根据这种解释,瓦格纳法则可以理解为图3—1所表示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3—1瓦格纳法则的解释 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因此,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从而也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经济发达国家自18世纪末到如今100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瓦格纳的法则符合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尽管由于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因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高低以及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但却明显存在一种共同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同时,历史数据也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不可能

最新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分析-精品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 分析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财政支出在规模和结构上都有不同的变化。本文藉1950年到2015年我国财政支出总规模变化及支出各项变化的数据,并结合经济、社会、背景,对这些年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结构变化的原因作出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变化 一,财政支出规模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可大致分为三阶段:1949~1977年;1978~1997年;1998~至今。第一阶段的财政支出处在百亿元的水平。1949~1952年三年间,国家实施一系列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政策,合理调整工商业,土地改革,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是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和发展的过渡时期。1951年和1952年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很高,分别为 79.4%和41. 0%。1952~1957年,财政支出增长率逐年下降,在57年甚至出现了负数;1958~1960年,财政支出规模又以30%的增长率扩大,这与当时大跃进和三年饥荒有着直接的联系。1961~1962年的负增长与当时的经济调整政策有关,由于大跃进导致的破坏影响,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提出来“八字方针”,大幅度压缩预算基本建设拨款,并于1964年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1966~1976年,在“文革期间”,除了个别年份有负增长率,财政支出均保持一定的增长,尤其1969年,财政支出的增长了46.95%,这是与同时期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相关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可以平衡收支,所以很多年份的财政支出都是和财政收入同增同减。 财政支出第二阶段的规模保持在千亿元的水平。1978~1984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1000多亿元;1985~1989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2000多亿元;1990-1997年,保持在3000亿元~9000亿元以上,最多的是1997年的9233.56亿元。增长的速度较不稳定的,1978年最高,增长率为33.0%,1987年最低,增长率为2.6%。1980年和1981年等个别年份出现过负增长。究其原因是在1979 1980两

财政学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习题集..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单选题 1、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按( )设置三级科目。 A.支出功能 B.行业用途 C.政府职能 D.经济性质 【答案】A 2、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支出按功能分类的类级科目综合反映了政府的( )。 A.具体事项 B.职能活动 C.收入数量 D.资金转移 【答案】B 3、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划分标准是( )。 A.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 B.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C.财政支出的规模 D.支出的具体用途 【答案】B 4、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资金来源)主要是( )。 A.税收 B.国债 C.收费 D.贷款 【答案】A 5、公式:1 1 1(%)----=?= ?n n n n G G G G G G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A 6、公式 (%) (%)G D P G E g ??=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B 7、公式 GDP G MGP ??= 表示的是( )。 A.财政支出增长率 B.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C.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D.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 【答案】 C 8、我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1年)按支出功能设置三级科目,没有设置的科目级别是( )。 A.类级 B .款级 C.目级 D.项级

【答案】C 9、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方法,下列不产生效益的是()。 A.经常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利息支出 D.净贷款 【答案】C 10、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项目的是()。 A.公务员的工资人员经费 B.公用经费 C.资本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答案】C 11、下列不属于经常性支出的项目是()。 A.办公费 B.人员工资 C.基建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答案】C 12、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税收,另一种是()。 A.收费 B.投资利息收 C.国债 D.贷款 【答案】C 13、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国防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捐赠支出 D.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答案】C 14、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补助支出 B.捐助支出 C.债务利息支出 D.行政管理支出 【答案】D 15、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国防支出 B.补助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债务利息 【答案】A 16、下列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是()。 A.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B.财政补贴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债务利息支出【答案】A 17资本性支出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债外,主要来自()。 A.税收 B.使用费 C.国债 D.投资利息 【答案】A 18、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建筑水利工程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补助支出 D.国防支出【答案】C 19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是()。 A.修建铁路工程支出 B.国防支出 C.文化教育卫生支出 D.债务利息支出【答案】D

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措施

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措施 1.财政支出结构的涵义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它不仅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以及政府职能和公共政策的重点,更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政策工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开始从功能型向管理型、技术型转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总量较小结构不尽合理导致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地方财力薄弱,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配置好有限的财政资金具有特殊意义。 2.影响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因素 2.1社会经济增长 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的预期目标应该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许多学者经过研究后,发现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财政支出项目之间,对经济增长相关性存在差异。但是也普遍认为,维持性的行政性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经济性和公共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因此,在安排财政支出总量和项目支出结构时,应高度关注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适时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才能达到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 2.2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当前公共财政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致使经济运行、社会发展等存在诸多不和谐。公共财政最为重要的职责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社会事业发展离不开教育、卫生、科技、体育、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方面投入大都具有公共特性,在财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应突出重点,尽可能多地将财政资金满足这些社会事业的需要,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公民的幸福指数。 3.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措施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建立的财政收支活动的一种新机制和新体制。合理界定政府间职能和财政关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合理安排财政资源,具体如下: 3.1科学合理确定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的界定是影响财政支出效率的根本因素,因此,要实现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能,在此基础上确定财政支出范围,科学确定的政府职能前提下,财政支出范围就会确定到正确的领域。确

6.2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公共经济学

会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且会产生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武器装备的生产技术可以用于民用产品的生产,军事上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会推动整个国家技术水平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现代化,从而提高社会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本文计量模型2的协整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国防支出的结构弹性为正,即在公共支出总量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防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每上升1%,GDP将上升0.004个百分点,但由于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外部性,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保证它支出的比重。 ④行政管理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标准的资源配置理论来说,社会总资源最终不是用于投资,就是用于消费。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能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特别是提高现有资本存量的利用,进而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同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消费性支出过多的增加会挤占生产性支出应有的份额、导致社会总投资减少,可能会阻碍到经济的增长。行政管理支出是一种纯消耗性的支出,通过对我国1952-200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得出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结构产出弹性虽然为正,但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极为有限,即在公共支出规模既定前提下,行政管理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每上升1%,GDP只上升0.01个百分点。由此看来,当前我国公共支出的相当部分被用于应付行政管理支出的不断膨胀,行政管理支出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其应有的份额,并挤占了其他项目所需的支出,从而削弱了整个公共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一分析结果与我国行政管理费用的现实状况是一致的。行政管理支出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财力保障,但其纯属非生产领域和消费性质,我国目前行政体制改革滞后,机构臃肿,行政管理费用呈现加速膨胀的态势。因此在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优化过程中,行政管理支出的比重迫切需要进行控制和调整。 6.2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6.2.1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财政支出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途径。调整支出结构不仅是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和支持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实质上就是首先按社会公共需要的标准规范财政支出范围,在此基础上,根据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对社会公共需要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保障。据此,当前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对财政改革的要求,转变财政职能,理顺财政分配关系,科学规范财政支出的方向,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使财政支出逐步退出市场性、竞争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电子教案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 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财务管理 内容摘要: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原因与趋势,探讨财政支出重大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趋势合理性不合理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fiscal spending of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 and finds the cau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ds, in the same time, discussing the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of the major changes. 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财政支出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费用。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财政年鉴相关数据,纵观财政支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变化的原因,从根源里寻找出财政支出分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情况 1、财政支出相关数据

图1:1980-2009年财政各项主要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图2:2001-2012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走势图 表3: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览表

2、财政数据分析 回顾中国2003-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百分之十左右,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达到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2007、2008、2009、2011四年均超过百分之二十,2007-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加大(表1、图1)。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地方财政支出规模高于中央财政支出规模,是中央财政支出的2-3倍,中央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地方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上升(表1)。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下降,但在财政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规模,社会文教支出稳步增长,且增长速度较慢,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较大,社会保障支出总投入大量增加,而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表2、表3、图2),可以看出政府虽然对社会保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可是力度相当偏低,社会保障水平低下,仍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二、原因分析 根据法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和美国做了考察,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及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作者不详)。我国近十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均GDP稳步升高,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导致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以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为主,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社会文教费的不断提高是符合国家“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

基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分析

基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分析 一、财政必须向民生倾斜 财政向民生倾斜首先是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职能所决定的。市场经济下财政的职能主要是纠正市场失灵,解决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如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在内的民生项目都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这些项目若由市场提供往往会造成供给不足,这正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因此政府应成为这些民生项目的主要提供者,财政必须承担起此类民生项目的支出责任。即使有些民生项目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但由于受个人能力和收入水平的限制,有少数社会成员的基本民生还必须依靠政府财政给予支持。其次是由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世界发展进程规律告诉我们,当一个社会进入人均GDP位于1000~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如果对这些矛盾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就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7年达2600美元。为此,我们必须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财政向民生倾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再次,这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我们党把执政为民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这就是以

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人的全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因此,财政作为政府实现其职能的主要手段,应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财政以改善民生为己任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福利。“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认为,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因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穷人收入增加所带来的效用要大于富人等量收入减少所减少的效用。而财政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正是逐步使民众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客观要求。 二、现行财政支出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经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民生支出 小政府、大社会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原则。然而我国目前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政府占据过多资源,具体表现就是公务员和政府行政人员作为一个阶层已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行政经费居高不下。唐斯最早对官僚的目标做了系统地描述,认为官僚追求两方面的目标:一是作为职业主义者,希望获得权力、收入、声望、安全感,等等;二是作为父爱主义者,希望能够忠诚地服务于公共事业。但尼斯卡南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摘要:了解什么是财政,在我国当下的财政基础上,提出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几个 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几项解决措施。 参考书:项怀诚:《1999中国财政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 一.什么是财政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财政支出是国家将通过各种形式筹集上来的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它是整个财务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 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只有按照行政及社会事业计划、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统筹安排运用,才能为国家完成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上的保证。 二.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 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分为五大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它。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觉得我国的国财政支出结构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1.财政负担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由市场承担的支出,造成了财政职能的严重越位。(1) 我国的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超过市场经济国家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对竞争性领域的过度介入,违背了公共财政原则。(2)价格补贴依然存在。(3)一些学会协会,由于种种原 因也安排了资金。这种状况不仅使本来就短缺的财政资金更为紧张,使财政工作更为被动,而且导致财政对国家应予以保证的支出项目难以实施更加有效的保障。 2.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过快,造成行政管理费增长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机构和人员编制急剧膨胀,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3.国防费明显偏低,近几年虽然保持增长趋势,但是与欧美和我国周边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防费增长幅度明显不够大。 4.社会保障支出不足,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偏低,影响了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5.科教事业投入仍不能满足“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财政对科教事业投入也由于财力不足而受到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