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附录一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附录一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附录一: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1、40-50年代初。1941年,美联储为筹措军费,采取了廉价的货币政策,即钉住战前的低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为0.375%,长期财政债券利率2.4%。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利率上升到高于上述水平,而且债券价格开始下跌时,美联储就进行公开市场购买,迫使利率下降。这一政策在大部分时间内是成功的,但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引起了通货膨胀。1951年3月,美联储和财政部达成“一致协议”,取消钉住利率,但美联储承诺它将不让利率急剧上升。同时,美联储正式独立于财政部,此后货币政策才开始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这也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开始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2、50-70年代。这期间美国经济周期性扩张和收缩的特征非常突出,因此,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交替也很明显,货币政策目标经常变化。50年代,美联储控制的中介指标有自由储备金净额、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和货币总量比,并按此次序来决定指标控制的重要性。结果表明,美联储对前两个指标的控制较好,对货币总量控制较差,这导致最初的10年内竞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到了60年代,又重新推行廉价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财政政策的运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日趋上升,松的货币政策加之松的财政政策导致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从1965年的2.3%到1969年的6.1%。这些政策进一步导致了70年代滞胀的发生。70年代,美联储将货币总量作为中间目标,从M1 和M2的增长率来看,美联储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主,最终导致了1979年的经济危机。

3、80-90年代。70年代后,随着通货膨胀被抑制,美联储又转向了平稳利率政策,并获得了极大成功。例如9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萧条,美联储在1990年7月到1992年9月间连续逐步降息17次,将短期利率从8%降到3%,促进投资与消费上升,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在1994年到1995年7月,美国经济过热时,又连续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1994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指出,美联储将放弃以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做法,今后将以调控实际利率作为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这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变。

4、目前。自1999年6月开始,为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开始抽紧银根,半年中先后三次提高利率。但美国经济增长势头仍没有减缓的迹象,于是在2000年2月2日、3月21日和5月16日又分别提高利率,使联邦基金利率达到65%。5月底公布的数据表明力度加大的宏观调控开始见效,经济增长逐步放缓。但2001年伊始,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已进入了明显放慢的敏感时期。为刺激经济回升,从1月至6月底,美联储连续六次降息。在这

么短的时间内采取如此大的降息动作,是近20年来的第一次。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为3.75%和3.25%,均为7年多来的最低水平。美联储表示,美国经济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危险仍是疲软,这意味着美联储可能还会降息。虽然目前美国经济还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美国经济形势将会出现好转。因为,首先,利率调整通常需要6至9个月的时间才能对经济产生全面影响。这意味着美联储今年1月开始的降息行动将在下半年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布什政府已开始实施其大规模减税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家庭下半年可获得450亿美元的减税。再次,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已开始回升,个人消费开支可望继续增加。

思考题:

我国目前应当采用怎样的货币中间目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可以归纳为: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M,改变了利率r,而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变化,而投资的增减则会进一步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这个过程可以直观地用符号表示为:M→r→I→E→Y.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关键环节是利率。但上述分析是凯恩斯学派最初的分析,仅仅从局部均衡的角度,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并没有考察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没有反映出两个市场之间循环往复的反馈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凯恩斯学派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即一般均衡分析。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如果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会刺激投资,引起总需求增加,进而推动了产出和收入的相应增加。这是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作用,也是局部分析。第二,产出和收入的增加,必将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这时如果没有新增加的货币供给,则货币需求相对上升将导致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第三,利率的回升,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收入减少。收入的减少引起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则利率又会回落。这就是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往复不断相互作用。第四,以上的循环往复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均衡和商品市场均衡两方面的均衡要求。在这个点上,可能是利率较原先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较原先的均衡水平高。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用符号表示就是:M→E→I→y。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主导作用,而是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发挥着直接作用。货币供应量对名义收入的具体影响过程如下所述。过程步骤一:M→E 表示的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其原理是:第一,根据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第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含任何的货币供给因素,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至于货币供给,在现代货币制度中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主义将其视为外生变量。第三,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时,由于货币需求并不改变,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过他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从而利率下降,公众支出增加。过程步骤二:E →I 表示的是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的过程,货币主义者认为这是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过程如下:第一,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即大于既有需求的货币供给,或用于购买金融资产,或用于购买非金融资产,直至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这样将改变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乃至人力资本市场的均衡。第二,货币持有者对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会引起这些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动。如果投资于金融资产偏多,金融资产市值上涨,受益相对下降,从而会刺激对非金融资产的需求;如果对非金融产品投资增加,也就是说产业投资增加,那么既可能促使产出增加,也会促使产品价格上涨。第三,上述过程的结果必然会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又会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嘹望 目 73 主持人:张 林 着金融市场逐步企稳,美国经济 复苏迹象显现,美联储正考虑逐 步退出危机期间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动,将会通过溢出效应间接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的运行。决策当局需要对此作出前瞻性的政策调整,降低这种变动对中国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发生逆转 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联邦基金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美元呈贬值趋势。美元走弱使得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2009年3月下旬以来,境内外远期市场人民币逐步走强。10月20日1年期人民币预期升值幅度一度接近2.5%和4.0%的年内最高点,至10月末分别回落至0.8%和2.6%。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中美利差倒挂和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预期,2009年短期国际资本呈现出加速流入中国的态势。按照错误与遗漏的方法测算,2009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本流入额为228亿美元;按照残差法的测算,这一数字达452亿美元。 未来一段时间里,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趋势仍将延续。首先,随着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去杠杠化”进程的结束,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其次,在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已企稳回暖。发达国家在2010年上半年仍将处于重建库存的阶段,中国出口有望稳步回升,经济复苏的步伐也将快于其他国家。再者,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接近零利率的水平,短期内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中美利差倒 挂的局面仍将维持。最后,美联储量化宽 松货币政策削弱美元长期信用,全球金融 市场企稳使得美元作为避险工具的作用下 降。 然而,随着美国经济步入持续复苏轨 道,通货膨胀预期将会抬头,美联储必将 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而推升美 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这将使使部分套 利交易平仓和美元走强,一些投机性资金 将流出中国,造成资产价格的波动,给中 国的金融稳定带来威胁。上世纪90年代初 期,美联储和日本央行因经济陷入衰退而 大幅下调利率,导致1991~1995年的美元 贬值和日元套利交易兴起。而同期东亚国 家利率明显高于美国和日本,短期国际资 本纷纷流入东亚国家,助推这些国家的资 产泡沫。1994年初美国启动加息周期, 1995年初美元止跌回升,加上随后美国因 IT革命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大量资金开始 流出东亚国家,导致东亚国家的泡沫破裂 并爆发金融危机。 人民币汇率调整进退两难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美元汇率的 波动,增加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难 度。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 来,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波动幅度都发生了 明显变化。然而,从2008年7月~2009年 3月,金融危机急剧恶化,避险情绪升温, 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纷纷将资金撤回美国 或兑换成美元资产,导致美元对主要货币 汇率保持升值,人民币重归盯住美元的汇 率制度。2009年3月下旬,美国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的推出导致美国通胀预期上升、 国债融资风险增加和美元融资套利交易活 跃,加上全球经济反弹使得美元作为避险 工具的需求大大减弱,以美元资产保值的 资金重新追逐高收益资产,美元呈贬值趋 势,使得人民币有效汇率持续贬值。根据 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09年前3个月,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各升 值4.09%和2.92%,此后人民币汇率随美 元走弱,连续7个月呈贬值态势,名义有 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各贬值9.17%和 7.67%。 在美元贬值和短期国际资本涌入的背 景下,人民币将再次陷入缓慢升值还是大 幅升值的尴尬选择。如果采取大幅升值策 略,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出现超调,资金流 向逆转的风险很大,或者是大幅升值以后 如果没有升到位,可能还会有下一次的升 值预期,造成过多的投机性资金流入。无 论是哪一种情形,都会造成资金大进大 出,产生宏观金融风险。如果采取慢速升 值,货币当局需要面对投机性资金流入、 资产价格泡沫浮现和通胀预期升温带来的 严重挑战。笔者认为,在当前国际经济环 境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出口尚未得到实质 性恢复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很 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维持不变。其后,当 确信中国出口好转和经济持续复苏后,人 民币进入温和、渐进和可控的升值通道。 一旦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 策,美元贬值的趋势将出现反转。根据历 史经验,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启动往往带来 美元的走强。1994年美联储将基准利率迅 速从3%开始升息,并在1995年中期维持 在6%左右的高位后,美元指数迅速上升。 2004年中期美联储开始加息,到2005年 12月13日共加息8次,美元对欧元、日元 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谭小芬 随

综合思考题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

一、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一)利率传递途径? 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二)信用传递途径? 威廉斯提出的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三)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Y↑。? (四)汇率传递途径? 汇率是开放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 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概述 1.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枢,即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导致货币供求失衡进而使利率变化,而利率的高低又会改变投资水平,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对产出的调节。 2.信用供给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不但影响资金需求,而且影响资金供给,且后者决定了前者的信用可得性水平的高低。用“木桶理论”可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木桶理论”认为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的高度。由此我们可以说当供给不足,即信用可得性水平相对需求较低时,此机制有重要意义。 3.货币主义学派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的作用并不像凯恩斯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举足轻重。该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两种效应:一是资产组合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资产的范围除包括凯恩斯学派所定义的金融资产外还包括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等形式,而资产范围的扩大冲淡了货币在金融领域的可替代程度,由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除会通过影响利率水平进而间接影响总产出以外,更重要的是还会通过对实物资产市场的冲击

美国的发展及其货币政策。

美国的发展及其货币政策。 1.美国的货币制度 (一)美国的中央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913年12月23日,主要职责是保障美国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灵活和稳定。 《美国联邦储备法》规定,成员银行需向联邦储备银行缴纳相当于其资本和盈余总和的6%数量的资本。联邦储备银行则被要求每年向其成员银行支付其缴入资本的6%的红利,通常每年分两次支付。截止2006年12月31日,联邦储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135.36亿美元,占其总资本的51.2%。 根据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规定,美国在12个主要城市设立储备银行,成为联储体系的组成部分。这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职责包括为其成员银行进行支票交换、回收损毁货币并发放新币、对合并申请进行评估、向该区的成员银行投放贴现贷款、审查属于联邦储备成员的州立银行、就地方银行和经济状况提出分析和报告,以及进行一般的银行与经济研究并出版部分刊物。 联邦储备理事会是联邦储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事会由七位理事组成。他们均由美国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确认,任期14年。联邦储备理事会办公地点设在华盛顿,通常每周会晤若干次商讨与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有关的问题。 (二)美元 美元硬币由美国财政部发行,币值有1美分、5美分、10美分、25美分、50美分和1美元六种;美元纸币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发行,面额为1美元、2 美元、5美元、10美元、20美元、50美元和100美元七种。 二、美国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目标 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美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联邦基金利率。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其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瞄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就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 (二)美国货币政策的决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美联储系统中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制定部门。其由7 位联邦储备理事会成员以及5位地区储备银行行长组成,其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为固定成员。一般来说,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任副主席。委员会通常每五到八星期在华盛顿会晤一次,对具体货币政策操作进行投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政策指令及会议概要于会后六周对外公开。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思想是世界公认的好,那为什么搞经济建设总是搞不上去呢?那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毛泽东虽然改变了中国,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但却没有改变货币政策,依然还是采用的是资本主义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生产关系还是没有改变,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货币政策和社会主义口号相矛盾,这样就使共产主义变成了一个空头口号,成了一个死胡同,所以说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制定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共产主义才能实现。 那么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是怎样的呢?其实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很简单,人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金,按现在的物价水平可以每人每月定为300元就可以了,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老人、小孩还是在工作的人以及失业的人都享有每人每月3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样就很公平,有的人嫌低了,那就去工作吧,这样工作的人又可以得到一份收入就可以发财,发了财的人就可以休息一下,让没有发财的去工作发财,这样轮流工作都有好处,可以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可以防止生产过剩产生经济危机,这样人人都可以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货币政策调控国民经济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传导机制是否通畅。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指货币数量变化通过何种渠道来影响实际经济活动。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特定的经 济金融环境,选择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渠道,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实现最终政策目标。货币当局必须了解货币政策在何时、在何种程度上、通过何种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对这一问题判断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所以,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 本文主要从IS-LM,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几个角度对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变量的分析验证结论的可行性,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对策分析 二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何对经济发挥作用,国外学者通过各种计量分析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Bernanke(1986)运用结构VAR 模型进行研究,认为美国银行贷款的冲击对总需求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Bernanke 和Blinder(1992)对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的实证研究表明,当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上升后 6 到9 个月,银行存款会显著减少。Cover(1992)通过考察美国二战后的季度数据得出结论,正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增加几乎没有影响,但负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则有明显的阻碍作用。Ramey(1993)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1954 一1991 年美国宏观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渠道远比信贷渠道重要。MorrisCharless 和Sellon Gordon H.Jr(1995)在实证分析后对中央银行能否影响银行贷款行为方面提出了否定意见,认为信贷渠道的数量效应微不足道。Oliner&Rudebusch(1996)将“不完美信息”纳入广义信贷渠道,并将由此引起的“外部融资升水”和“信贷配给”视作加速传导机制产生的原因,从借款人(企业和居民)角度研究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信贷渠道在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期会有一定影响,但在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两种情况下几乎没传导作用。而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及指导意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和高效,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来起作用的,即利率途径、非货币资产途径、信贷配给途径和汇率途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立场是缓慢而稳定的:在我国尚未改革开放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由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企业,基本上没有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传导过程简单直接,从政策手段直接到最终目标;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机构的发展,货币政策形成“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货币市场尚未完全进入传导过程;进入90年代以后,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这些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可忽视。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甚至我国利率还没有达到市场化。从理论上说;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利率的调节来影响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引导社会投资和消费,以达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但中国实行的利率管制使利率兼有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资金供求的双重职能,利率调整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地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自主决定,甚至出现利率调整与货币政策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在我国统一的利率机制下,我国部分金融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没有差价,导致其产品竞争性的下降,不利于金融产品的流通;(二)在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和中美利率倒挂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的工具更多的使用数量型工具而忽略了价格型工具,导致我国的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相互隔离,相互影响较弱,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传导机制;(三)作为货币政策主要传导中介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货币政策的作用难以发挥。我国的许多商业银行仍然受“慎贷”思想影响,往往在经济波动较大的时期,不愿

我国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研究目前,国内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已有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已有的研究主要借用经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基于开放、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假设分析我国的汇率传导机制,但我国的汇率制度存在多层面的管制,距离成熟市场经济的汇率制度尚有一段距离,比如结售汇管制、资本项目不开放等,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汇率传导机制表现出和成熟市场经济不一样的特征;二是已有的研究多是围绕基于利率平价理论的利率一汇率的传导机制等方面展开,未能对2005年“汇改”以后的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做出全面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实证方法,进一步检验汇改后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的变化,并分析汇率传导机制中的阻碍因素,从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 (一)成熟市场经济下的汇率传导机制 对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的经典分析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IS-LM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我们下面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分别就固定汇率制度下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传导做简要分析。根据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无论资本是否完全自由流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都无效。在资本不完全流动情况下,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贬值倾向→(为维持固定汇率)央行人市干预售出外汇买入本币一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国民收入↓。由于汇率固定不变,意味着这一调整过程将会持续到国民收入恢复原来水平时为止。所以,收入增扩张性货币政策短期内会引起利率下降、当资金不完全流动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加,但长期效应却只体现为外汇储备减少,基础货币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对国民收入等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而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央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资金迅速流出→资本项目收支逆差→本币迅速贬值→(为维持固定汇率).央行售出外汇购买本币一外汇储备↓→基础货币↓→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抵消。这说明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资本完全流动时,扩张性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无法对经济产生影响,货币政策无效。 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表现在汇率的变动通过净出口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首先,在资本不完全流动情况下,央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一货币供应量↑→利率↓→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逆差→本币贬值→净出口↑→国民收入↑,此后利率、汇率及国民收入这三者会不断调整,最终达到一个均衡点,较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初期,在这点上经济体的利率下降、本币贬值、国民收入提高。因此,在资本不完全流动和浮动汇率情况下,经济体受到货币扩张冲击后会通过汇率机制和利率机制最终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而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假设该经济体的利率与国外保持一致则扩张性货币政策→本币贬值→净出口↑→国民收入↑,最终通过汇率及国民收入的不断调整经济达到均衡,因此,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通过汇率机制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按照上面的分析,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传导机制的逻辑是简单明了的:货币供给量扩张,将导致国内市场上的利率下降,并相应地导致本币贬值,出口和产出相应地增长,反之亦然。这样一个渠道存在的前提条件是浮动汇率制度(Obstfeld&Rogo-ff,1995)。如果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理论观点与国外实践变化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理论观点与国外实践变化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过程。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等一起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研究中比较活跃的几个重要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各国货币政策的最新实践基本上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基本上确定了以物价稳定作为单一的最终目标和利率中间目标。与此相对应,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方面复数货币政策规则的提出,兼容了新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即理性预期学派)之间的争论。关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新凯恩斯主义强调的价格粘性特征则从原则上重新确认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相比之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的进展则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不仅修改和扩展了原有的货币传导渠道,信贷传导渠道也从定性研究深入到了定量研究阶段。与此同时,汇率渠道也被纳入了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分析,预期等因素也被纳入到了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研究之中。早些时候由后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托宾和莫迪戈里安尼提出的Q理论和财富效应,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逐渐成为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研究的新热点。 (一)国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状况。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包括:货币政策当局操作—货币市场—金融市场—企业和消费者的三个环节,通过不同的渠道和途径来影响作为杠杆的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和对外贸易三类总需求变量,从而间接地影响实体经济。具体的传导渠道和途径主要有: 1.货币渠道。货币渠道是货币传导机制理论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理论,根据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不同,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

美国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货币政策概述 美国货币政策的实质是服务于本国经济,美联储深刻理解美国资产泡沫是美国多年扩张的货币造成的,主观上希望泡沫永远不会破裂,另一方面通过微调美国经济、消化历史包袱。美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职责,长期以来由美国的中央银行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FRS)承担。货币政策是美国调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政策工具。美国法律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并保持市值的稳定,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美联储积极运用有关金融工具以尽量减少利率和货币信贷量的变化,努力达到兼顾“充分就业、市值稳定”的两大目标的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经济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国经历了数次的金融危机,而因为1907年一个特别严重危机,1913年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建立起了联邦储备银行。今天,美联储的金融体系更广泛,而不仅仅是在确保其金融稳定上。 为了解决银行挤兑问题,为美国担任中央银行,在私人利益之间和政府集中责任之间取得平衡的银行,为了监督和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美国联邦储备局召开会议。为了保护消费者的信贷权利要管理国家的货币供给。 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有时是相互冲突的,目标的管理该国的货币供应量实现有时是相互冲突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稳定的价格,包括预防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温和长期利率为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遏制了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市场为美国政府和外国官方机构提供金融服务,以存款机构,在经营国家的支付系统方面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为方便各地区的交流付款以应付当地的流动资金需求为了加强美国在世界经济地位。 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36890552.html,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 作者:罗莹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年第20期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使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传导到居民和企业,从而引起实际经济活动和经济变量的变化,对消费和投资产生影响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使得在经济体内的各种经济变量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分别以不同的经济条件为出发点,形成了各自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主要分为“货币观”和“信用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有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以及信贷渠道:银行信贷渠道、资产负债渠道。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 第一,传统的利率传导渠道。利率渠道是凯恩斯学派中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凯恩斯提出在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执行货币政策的部门难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进而对投资起不到刺激的作用,所以他认为,可以通过变动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支出。1937年,J ohn Richard Hicks 和Alvin Hansen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IS- LM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详细阐述了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货币供应量M增加,会导致利率R下降,进而减少企业债券的融资成本,使得人们对耐用品和住房的购买需求增加,促进投资I的增加,带动收入Y的增加: M ↑→ R ↑ → I ↑→Y ↑ 传统的利率渠道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促使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之间重新调整,引起债券利率的变动,从而使得投资和支出也发生变动。它建立在以下假定的基础上的:第一,只存在货币和债券这两种金融资产,债券对货币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所以一旦货币供应量产生变动,就会促使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之间进行重新组合以及调整,随之使得债券和货币的利率产生变化,影响投资水平。第二,对于企业来说,以贷款方式进行融资和以债券形式进行融资,两种融资行为是无差异的,并且可以完全替代。第三,政策会使得短期利率产生变化,并且通过长期利率的变化影响居民和企业的投资和支出。许多学者都认同在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利率传导渠道仍然未能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为此人们研究了其他的传导机制作为其补充或者替代选择。 第二,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货币主义学派驳斥凯恩斯主义强调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除了债券外,股票和外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股票是最主要的传导渠道,它通过投资的托宾q理论以及消费的财富效应两种途径来完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一)利率传递途径 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二)信用传递途径 威廉斯提出的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三)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Y↑。 (四)汇率传递途径 汇率是开放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3)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中国货币传导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从1953-1997年底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到1998年至今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两个阶段。 1.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从1953年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以来,到1997年底中国实行的是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在这一阶段,政府对信贷进行直接控制,并在不同时期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和金融体制的要求,直接控制的程度和方式存在着不同。具体可以分为

美国财政政策及其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最佳答案、美国财政政策及其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美国的联邦政府财政政策主要由财政部起草,总统府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也参与制定预算、税收和财政等政策。美国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的经验: 1、主要运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每当经济萧条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就实施减税政策,减税的手段包括降低税率和缩小税基(如提高起征点、增加免税额等)。里根执政的20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实施了大幅度减税措施;小布什执政以来,先后在2001年和2003年两次提出了以减税为核心的经济刺激计划,按照该计划,美国10年内的减税总额高达15000亿美元。每当经济增长过快出现过热苗头时,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或减少财政赤字,政府就实施增税政策,增税的手段包括提高税率或扩大税基(如降低税收起征点、减少或取消免税额)。克林顿执政时期,为减少政府财政赤字,保证美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曾将应纳税收入在14万美元以上的夫妻联合申报家庭(单身纳税人应税收入在11.5万美元以上)的边际税率从31%提高到36%,同时规定应税收入超过25万美元以上的部分适用39.6%的最高边际税率。此外,为了支持某个产业发展,美国也会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美国政府通常不用税收优惠来招商引资。 2、严格依法管理财政预算。美国的联邦财政预算由总统府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负责编制,报经国会批准。财政预算经国会批准后,财政部可根据经济情况进行微调,但是财政预算支出结构的任何调整都由国会决定,无权变更。 3、政府对发行国债持审慎态度。美国政府对发债很审慎,主要根据财政收支预期进行,每年三月份公布政府的发债情况。美国决定发债是自动形成的,经济好时政府就少发债;经济不好时政府就多发债。不管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如何,当政府财政紧张时,总统必然要求发债,国会只要求财政部为满足一定支出而融资,而不管采用什么手段。 4、财政政策长期发挥作用。在美国,不管是增税、减税还是调整预算收支的规模和结构,都要启动繁琐、严格的司法程序,必须经国会审批。因此,美国财政政策是长期的供给型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IS—LM模型来源于英国经济学者希克斯,目的在于使凯恩斯的利息论和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相协调一致,以后逐步演变成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我们可以借助它来很好地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效果,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非常强调利率对投资和消费,继而对产出的作用,从对IS—LM模型的分析就可看出。IS曲线是产品市场均衡曲线,它代表的是使产品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它所包含的经济意义为:由于利率的上升会引起私人投资需求及均衡收入也随之下降,所以其斜率为负;LM曲线是货币市场均衡曲线,也就是在既定的货币供给下使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等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其直观的经济含义为: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因收入上升的货币需求增加必须通过由利率上升引起的货币需求下降来抵消,才能使货币市场继续保持均衡。其斜率为正,但斜率的大小要由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的敏感性决定,它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成反比,与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性成正比,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把两条曲线画在一张图上,就得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点,在该点上两个市场都处于供求相等的状况。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而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这些影响都可以在IS—LM模型中看出。当LM曲线不变,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利率和收入都会高于原来的利率和收入,反之利率和收入下降,而当IS曲线不变,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右下方移动,则均衡利率低于原来的利率,收入高于原来的收入,反之,利率上升,收入减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各自的效力,也都存在着局限性,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混合使用以达到较好效果。 通过对模型的数学推导,可得货币政策无效的两种情形,即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1)IS为一条垂直线,即投资和消费对利率毫无敏感性,此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下降,但并不能刺激投资和消费,国民生产总值不变。(2)LM 为一条水平线,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无穷大,通常称“流动性陷阱”,此时财政政策无“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对国民生产总值有最大效应。同样还有财政政策无效的两种情形,即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1)投资对利率有无穷敏感性,IS水平,此时货币供给变动会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而利率不变,(2)货币需求对利率毫无敏感性,完全又交易需求决定,LM垂直,此时增加政府支出,但国民生产总值不变,而利率上升,存在完全的“挤出效应”。因此,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失效的可能,但在我国均未成为现实。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面临着一些制约,为促进经济增长,更好地发挥经济政策的作用,我们可以结合IS—LM模型认真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客观现实做一些分析和建议。 应当承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初是建立在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有效前提下的。但是,由于理性预期学派的深入人心,其精髓已为众多经济学派所吸纳,而不再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论特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也不例外,它在解释许多经济现象时,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理性预期的思想。此外,货币政策传导

综合思考题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审批稿

综合思考题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 论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一、什么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一)利率传递途径? 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二)信用传递途径? 威廉斯提出的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三)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 Y↑。? (四)汇率传递途径? 汇率是开放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 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概述 1.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枢,即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导致货币供求失衡进而使利率变化,而利率的高低又会改变投资水平,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对产出的调节。 2.信用供给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不但影响资金需求,而且影响资金供给,且后者决定了前者的信用可得性水平的高低。用“木桶理论”可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木桶理论”认为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的高度。由此我们可以说当供给不足,即信用可得性水平相对需求较低时,此机制有重要意义。 3.货币主义学派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的作用并不像凯恩斯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举足轻重。该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两种效应:一是资产组合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资产的范围除包括凯恩斯学派所定义的金融资产外还包括实物资产和人力资本等形式,而资产范围的扩大冲淡了货币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摘要: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进行拯救国内经济,其中不仅有常规的措施也应用了许多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应用这些措施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观察这些货币政策的长期意义和趋势对于我国的货币政策机制的改革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字:美国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效果分析启示 引言 美国的金融体系为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实践证明这个体系太不稳固、太过脆弱,每过几年就遭遇危机,不动产市场和信贷市场繁荣一段时间后,紧接着就是泡沫和紧缩。过度创新和复杂性压倒了这个体系的平衡,这个体系鼓励了短期利益的谋取而忽略了长期利益的培植。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信用工具给美国创造的巨大利益,但这些利益转瞬又因为金融体系对消费者的保护失败而灰飞烟灭,让美国民众陷入了他们无法理解也无力承受的债务困境,并且因从事这些金融活动能获得巨额回报又引发了大规模的金融欺诈,在该体系的监管内外又产生了大量杠杆信贷和风险【1】。危机不断,但每次危机过后美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却备受关注,其中也不乏借鉴意义。 自2007年8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就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应对。美联储作为美国金融市场的监管部门就一直对美国的金融市场采取着积极的干预政策。其中在比较极端的措施上,美联储主导了摩根大通对贝尔斯登的收购,并提出了对投资银行等非银行机构监管扩权的诉求,同时又直接推动对美国两大房地产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的救助计划,直至奥巴马政府在与国会的妥协下出台的7000亿美元大规模救市计划。在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主要采取了以流动性注入为主的扩张性政策。美联储在推行这项措施之时创造性的拓展了货币政策工具和应用途径,从而也增强了其政策效果。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美联储具体的货币政策措施。 一,美国在次贷危机下的货币政策操作 (一)美联储的传统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脉络、内涵界定及实证方法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脉络、内涵界定及实证方法 作者:索彦峰 作者单位:浦发银行博士后工作站,上海,200002 刊名: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5(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6条) 1.米什金.李扬货币金融学 1998 2.汉达J.郭庆旺.刘晓路.陈卫东货币经济学 2005 3.盛松成.施兵超.陈建安现代货币经济学 1992 4.Modigliani F.Brumberg R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s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 1954 5.Tobin J A ger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onetary theory 1969(02) 6.弗里德曼M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 2001 7.Brunner K.Meltzer A The plac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1963(06) 8.Roosa R Interest rates and the central bank 1951 9.Bernanke B.Blinder A Credit,money and aggregate demand 1988(05) 10.Bernanke B.Gertler M Agency costs,net worth,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 1989(03) 11.Bernanke B.Gertler M.Gilchrist S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 1996(02) 12.Bernanke B.Gertler M.Gilchrist S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 1998 13.伊辛格O货币政策 1993 14.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 1999 15.帕帕迪莫斯.莫迪利亚尼货币供给与名义收入控制 2002 16.黄达货币银行学 1999 17.范从来.姜宁货币银行学 2000 18.Friedman M.Schwartz A Money and business cycles 1963(02) 19.Friedman M.Schwartz A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70 1963 20.Sims C Maeroeconomics and reality 1980(48) 21.Romer C.Romer D Does monetary policy matter?A new test in the spirit of Friedman and Schwartz 1989 22.Boschen https://www.360docs.net/doc/536890552.html,ls L The effects of countercyclical policy on money and interest rates:An evaluation of evidence from FOMC documents 1991 23.Bernanke B.Blinder A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 1991(09) 24.Bernanke B.Mihov I Measuring monetary policy 1998(08) 25.Strongin S The identific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disturbances:Explaining the liquidity puzzle 1995(XXX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