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

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
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

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

第一节概况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病变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而血管造影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非常有效。消化道以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通过临床病史分析、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器械检查,大多能明确诊断。但仍有一部分病人虽经各种检查,却不能发现出血的原因和出血部位,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对这部分病人,作选择性腹部动脉血管造影则十分必要,选择性血管造影不但可显示造影剂外渗的直接征象,同时也显示出病灶,包括血管丰富的隐匿性病灶,经综合分析最终选择外科、内科或介入治疗的最佳方案,控制病情。经导管内灌注血管收缩药物或栓塞治疗方法安全简便,疗效迅速可靠,往往达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第二节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一、病因

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性胃炎或其它炎症性疾病,肿瘤

性病变,憩室、息肉,胃肠道手术后,吻合口溃疡和肿瘤,门脉高压所致静脉曲张出血,凝血机制不良,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血管畸形、结肠血管扩张症等;医源性出血主要包括内窥镜行息肉切除活检术和内窥镜胆总管括约肌切开术、肝脏或胆道手术、活检和肝脏的介入操作后的胆道出血等。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和单位时间内的出血量有关。可以表现为隐匿性便血,慢性出血或急性大出血。出血量大时,除了呕血和黑便,病人可有头晕、出冷汗、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脉搏细速等表现。

三、影像学诊断

(一)消化道钡剂检查

这是常规的检查方法,主要显示消化道管腔形态及粘膜皱襞表面情况,但对于粘膜下病变和肠道壁内的血管性病变,钡剂造影检查常常是阴性的。通常在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不宜作消化道钡剂检查。上消化道内窥镜及结肠镜检查,可以发现一部分出血的原因和明确出血部位,并且常可行相应的治疗。

(二)同位素静脉扫描

同位素静脉扫描可检出0.1ml/min的消化道出血,其敏感性为45%~90%,可大致了解出血的部位,准确定位仍较困难。经导管在靶动脉内注入同位素可明显提高本方法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三)选择性动脉造影

当消化道出血速度为每分钟0.5ml以上时,选择性动脉造影可显示消化道的异常血管,并根据其供血动脉的来源判断出出血部位,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影响诊断阳性率的因素包括:①病变的性质;②出血量和出血速度;③血管造影检查的时机;④血管造影检查技术与设备等。

第三节血管造影检查及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

一、术前准备

(一)病人准备

1.术前家属谈话,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

2.会阴部备皮。

3.作碘过敏试验。

4.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5.评估肝肾功能和凝血状态,如发现凝血机制异常,应首先予以纠正。

6.留置静脉通路。

7.失血过多的病人术前给予输血、补充血容量等措施。

8.引起大出血的原发病及其他病变的相应临床处理。

(二)器械准备

1.血管造影所需的穿刺针、导丝、导管鞘、导管。

2.超选择性插管常选用4f cobra导管或长襻导管和超滑导丝。

(三)药物准备

肝素、造影剂、局麻药、常规抢救药物等。

二、造影检查

(一)seldinger穿刺技术

股动脉穿刺点选择在腹股沟中点下方1~3cm 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对于皮下脂肪少者,穿刺点宜偏下;对已多次穿刺插管者穿刺点可偏上,但以动脉穿刺内口不高出腹股沟韧带为准。注意点:①使用导管鞘时,对年龄较大或估计髂动脉明显扭曲者宜通过导丝交换导管,以防进导管时进入髂动脉夹层;②若导丝进入旋髂外动脉或股深动脉,可在透视下将导丝小心退至股动脉或穿刺针内,旋转导丝或改变穿刺针角度后再进导丝;③皮下脂肪较厚者,穿刺成功后,在导丝进入髂动脉之前,压在动脉上的手应维持原状,以免使针的深度发生改变。

(二)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检查时机的选择,以往多强调选择在出血活动期进行以显示出血征象。早在1963年baum和nusbaum等通过狗作动物实验,以不同直径的管子通过吻合口术放置在小的节段动脉,并用电影造影检测出每分钟0.5ml的出血。根据文献资料,在临床上血管造影显示造影剂外溢的出血速度大约在每分钟

1.0-1.5ml以上。对于急性消化道出血,主张在出血活动期行血管造影检查或急诊血管造影检查;对于反复发作的出血,不需强调在出血活动期进行,以免延误病情,因为血管造影显示病灶比显示造影剂外溢征象重要。对于间歇期造影阴性的病例,主张采用血管扩张剂行药物性血管造影或等候出血活动期重复血管造影检查。因此,在适当的条件和时机下,应尽早作肠系膜动脉和(或)腹腔动脉造影,发现出血病灶或可疑出血病灶时,再作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三)造影诊断

血管造影检查诊断消化道出血的征象包括:①造影剂外溢征象;②病变异常血管。肿

瘤性病变可显示出肿瘤的异常血管及血管移位,并见肿瘤血管染色。血管结构不良表现为粗细不均的血管丛、末梢血管不规则扩张及迂曲、引流静脉早显等异常表现。血管瘤表现为丰富的血窦及供血动脉异常增粗。

三、介入治疗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为各种原因所致的难治性消化道出血、经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有明确的消化道出血直接征象者。包括外伤性出血、医源性出血、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性出血、炎症性出血、门静脉高压、动脉瘤、血管性畸形等难治性出血。

2.禁忌证

无绝对禁忌证。但对于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的病例、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严重感染者等应为相对禁忌证,介入治疗应慎重。近期心肌梗死、严重冠心病、心肌储备力差等应视为血管加压素禁忌证。

(二)操作技术

选择性血管造影发现出血的原因和部位后,根据病情选择药物灌注治疗或栓塞治疗控制消化道出血。一般对于弥漫性毛细血管出血如出血性胃炎、mallory-weiss综合征、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炎症等,可采用血管收缩剂灌注止血;而肿瘤性病变、溃疡、血管发育不良等病变血管对血管收缩剂反应不良以及动脉性出血,在可能的情况下可选用血管栓塞治疗。

经导管治疗的方案有栓塞治疗和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栓塞治疗所需的栓塞材料分为可吸收性栓塞剂(如明胶海绵)以及非吸收性栓塞剂(不锈钢弹簧圈、丝线、球囊、聚乙烯酒精等)。血管加压素灌注治疗的优点为不需要超选择性插

管,如果治疗失败,还可再次选择栓塞治疗,其缺点是需要严密的icu监护,心血管并发症易进一步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等;栓塞治疗的优点为止血迅速、不需留置导管、无心血管副作用等,其缺点是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易引起消化道组织缺血、坏死。

1.灌注治疗

明确出血部位后,一般不须超选择性插管(对可疑处需加做超选择性插管及造影),开始用微量注射泵以0.2u/min 的速度灌注血管加压素,加压素用等渗氯化钠注射液稀释。20min~30min后行血管造影复查,如仍见造影剂外溢,将药量增加至0.4u/min。如出血已停止,用原剂量维持灌注12h~16h,再将药物减至0.1u/min。24h后如血管造影及临床显示出血已被控制,停止药物灌注,留管继续观察12h~16h,临床上出血确已停止即可拔管。如再次出血,重复灌注治疗或栓塞治疗。

若出血不止则停用加压素,改用其它疗法如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将导管插入病变部位的血管内,然后放置一短的导丝以示出血部位,为外科手术提供方便,使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易于快速找到病变的肠段。

2.栓塞治疗

一般认为对于侧枝循环较多的器官,如胃、十二指肠、肝等出血可行动脉栓塞治疗。对于小肠或结肠出血,由于其侧支循环并不丰富,特别在弓状吻合以下为终末血管,因栓塞易致肠坏死。后期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超选择性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弓状吻合之前,有较好的止血效果,一般不致肠坏死。但栓塞治疗仍需慎用,特别在先采用血管收缩剂灌注治疗后再行栓塞治疗则有极大的风险,应视为禁忌。栓塞剂、病变部位和栓塞方式的选择可作以下考虑:(1)mallory-weiss综合征和胃弥漫性出血,可选用明胶粉,经胃左动脉或胃十二指肠上动脉栓塞。

(2)胃溃疡、胃癌、十二指肠出血,一般采用明胶海绵颗粒经胃十二指肠上动脉栓塞。

(3)消化道动脉瘤和手术或外伤性动脉出血包括胆道出血,可采用不锈钢弹簧圈和明胶海绵条栓塞。

(4)小肠或结肠动脉出血或肿瘤出血,在无手术的条件下可先行栓塞治疗。要求超选择性插管至出血动脉的主干,如回结肠动脉、空肠动脉等。栓塞剂可用2mm?2mm?2mm大小的明胶海绵颗粒。每次注射5粒~10粒,然后造影复查。造影剂外溢或病理血管不显影即可停止,切忌过度栓塞。栓塞水平应在肠动脉弓吻合支以上为佳。

(5)脾和胃左动脉的颗粒性栓塞或不锈钢弹簧圈栓塞可用于门脉高压性静脉出血。主要通过间接降低门静脉压达到止血目的。

(6)经皮胃冠状静脉曲张栓塞术主要用于门静脉高压所致急性食管和胃底静脉出血的止血,类似于外科断流术,由于栓塞剂随血流分布,断流较彻底。采用ptcd经右侧腋中线入路穿刺门静脉右侧分支,成功地送入cobra导管,并超选择性插入由脾静脉或脾门静脉汇合处开口的胃冠状静脉造影,以显示静脉曲张程度和血流方向等。当静脉曲张程度较轻时,可单用无水酒精或鱼肝油酸钠

5ml~8ml在2秒至3秒内注入。稍停数分钟再造影了解血流减慢程度。必要时追加少量栓塞剂,直至血流停止。对于血管粗大和流速较快者,可用明胶海绵条或颗粒与上述栓塞剂一并注入,最后加用不锈钢弹簧圈巩固栓塞效果。

3.术后处理

常规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或血肿,限制下肢活动防止穿刺部位血肿形成。观察下肢动脉搏动情况,防止血栓形成。观察有无心律失常或冠脉缺血。观察有无继续出血征象。

4.疗效评价

经导管药物灌注治疗或栓塞治疗消化道出血,80%~90%患者可控制出血,但15%~30%有复发,仍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年龄较大或伴有其它严重疾病患者,手术死亡率高,可考虑重复灌注或栓塞治疗控制出血。

四、并发症及其处理

一般血管造影检查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大血肿、动脉栓塞、血栓或栓塞和假性动脉瘤。可进行相关的对症处理。

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可能引起的并发症通常为血管加压素所致的胃肠道组织的局部缺

血、坏死、非靶器官动脉栓塞等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腹痛。如果腹痛呈持续性超过20min以上并进行性加重,应考虑已发生肠缺血的可能。剂量过大、导管位置不当、进入血管小分支或血栓形成均可造成肠缺血。需要立刻造影复查、采取小剂量或停止灌注、调整导管位置等相应处理。

血管加压素引起的全身副作用常见有抗利尿激素反应和心脏反应,表现为水潴留、电解质紊乱、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所以,留置导管行药物灌注的病人应在监护室行心电监护和计算尿量,如发现病人对血管加压素有全身反应时,应立即调整灌注剂量或停止灌注,并对症处理。

小肠和结肠除脾曲和直肠外,仅有一条供血动脉,侧支吻合不丰富,栓塞后常造成缺血引起疼痛甚至肠坏死。所以,肠系膜的栓塞应谨慎,防止弓状吻合支以下血管过度栓塞,并尽可能地超选择性插管。

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除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外,在操作过程中应电视透视下仔细观察导管的位置、注射速度、压力等,应尽可能做超选择插管,防止栓塞剂返流,减少栓塞血管范围。

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

(1)胃血管畸形:此病一般表现为呕血,黑便,无明显腹痛,出血量可较大,应用一般保守治疗效果差,胃镜下可见出血的血管,须行胃镜下介入治疗达到止血目的。 (2)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此病典型的病史为先有干呕或呕吐,随后呕血,一般为无痛性出血,凡在饮酒、饱餐、服药以后出现呕吐继之出现呕血、黑便的病例均应考虑本病,特别是伴有食管裂孔疝的病人。出血多能自行停止。胃镜下愈合后的撕裂表现为具有红色边缘的灰白色线状疤痕。 (3)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门脉高压性胃病:此病一般发病急,可表现为突发呕血,黑便,一般为大量呕吐新鲜血,病情进展快,可很快出现失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病死率很高,一般都有肝硬化或肝炎病史。 (4)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此病一般急性发病,常表现为上腹痛,呕血,黑便等,一般因为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大量饮酒后出现,确诊有赖于急诊胃镜检查,内镜可见以弥漫分布的多发性糜烂、出血灶和浅表溃疡为特征的急性胃粘膜病损。 (5)胃癌:此病早期多无症状,而后逐渐出现上腹痛,纳差,厌食,体重减轻甚至恶液质,可以并发出血,幽门或贲门梗阻及穿孔,粪常规检查可长期隐血阳性,胃镜下可分四型,I型称息肉型,肿瘤呈结节状,向胃腔内隆起生长,边界清楚;II型称溃疡型,单个或多个溃疡,边缘隆起,形成堤坎状,边界清楚;III型称溃疡浸润型,隆起而有结节状的边缘向周围浸润,与正常黏膜无清晰的分界,IV型称弥漫浸润型,发生于黏膜表面之下,在胃壁内向四周弥漫浸润扩散,同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应用抑酸剂一般无效。 (6)消化性溃疡:此病一般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可以并发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癌变,胃镜下溃疡多

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

消化道出血得介入治疗 第一节概况 消化道出血就是消化系统病变常见得临床症状之一,而血管造影对消化道出血得诊断与治疗非常有效。消化道以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与下消化道。对消化道出血得诊断,通过临床病史分析、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与器械检查,大多能明确诊断。但仍有一部分病人虽经各种检查,却不能发现出血得原因与出血部位,无法进行有效得治疗。对这部分病人,作选择性腹部动脉血管造影则十分必要,选择性血管造影不但可显示造影剂外渗得直接征象,同时也显示出病灶,包括血管丰富得隐匿性病灶,经综合分析最终选择外科、内科或介入治疗得最佳方案,控制病情。经导管内灌注血管收缩药物或栓塞治疗方法安全简便,疗效迅速可靠,往往达到立竿见影得作用。 第二节消化道出血得诊断 一、病因 消化道出血常见得病因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性胃炎或其它炎症性疾病,肿瘤 性病变,憩室、息肉,胃肠道手术后,吻合口溃疡与肿瘤,门脉高压所致静脉曲张出血,凝血机制不良,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血管畸形、结肠血管扩张症等;医源性出血主要包括内窥镜行息肉切除活检术与内窥镜胆总管括约肌切开术、肝脏或胆道手术、活检与肝脏得介入操作后得胆道出血等。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与单位时间内得出血量有关。可以表现为隐匿性便血,慢性出血或急性大出血。出血量大时,除了呕血与黑便,病人可有头晕、出冷汗、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脉搏细速等表现。 三、影像学诊断 (一)消化道钡剂检查 这就是常规得检查方法,主要显示消化道管腔形态及粘膜皱襞表面情况,但对于粘膜下病变与肠道壁内得血管性病变,钡剂造影检查常常就是阴性得。通常在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不宜作消化道钡剂检查。上消化道内窥镜及结肠镜检查,可以发现一部分出血得原因与明确出血部位,并且常可行相应得治疗。 (二)同位素静脉扫描 同位素静脉扫描可检出0、1ml/min得消化道出血,其敏感性为45%~90%,可大致了解出血得部位,准确定位仍较困难。经导管在靶动脉内注入同位素可明显提高本方法得敏感性与准确性。 (三)选择性动脉造影

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

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 第一节概况 消化道出血就是消化系统病变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而血管造影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非常有效。消化道以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与下消化道。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通过临床病史分析、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与器械检查,大多能明确诊断。但仍有一部分病人虽经各种检查,却不能发现出血的原因与出血部位,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对这部分病人,作选择性腹部动脉血管造影则十分必要,选择性血管造影不但可显示造影剂外渗的直接征象,同时也显示出病灶,包括血管丰富的隐匿性病灶,经综合分析最终选择外科、内科或介入治疗的最佳方案,控制病情。经导管内灌注血管收缩药物或栓塞治疗方法安全简便,疗效迅速可靠,往往达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第二节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一、病因 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性胃炎或其它炎症性疾病,肿瘤 性病变,憩室、息肉,胃肠道手术后,吻合口溃疡与肿瘤,门脉高压所致静脉曲张出血,凝血机制不良,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血管畸形、结肠血管扩张症等;医源性出血主要包括内窥镜行息肉切除活检术与内窥镜胆总管括约肌切开术、肝脏或胆道手术、活检与肝脏的介入操作后的胆道出血等。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与单位时间内的出血量有关。可以表现为隐匿性便血,慢性出血或急性大出血。出血量大时,除了呕血与黑便,病人可有头晕、出冷汗、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脉搏细速等表现。 三、影像学诊断 (一)消化道钡剂检查 这就是常规的检查方法,主要显示消化道管腔形态及粘膜皱襞表面情况,但对于粘膜下病变与肠道壁内的血管性病变,钡剂造影检查常常就是阴性的。通常在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不宜作消化道钡剂检查。上消化道内窥镜及结肠镜检查,可以发现一部分出血的原因与明确出血部位,并且常可行相应的治疗。 (二)同位素静脉扫描 同位素静脉扫描可检出0、1ml/min的消化道出血,其敏感性为45%~90%,可大致了解出血的部位,准确定位仍较困难。经导管在靶动脉内注入同位素可明显提高本方法的敏感性与准确性。 (三)选择性动脉造影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管理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管理 2019年2月,英国胃肠病学会(BSG)发布了首个英国急性下消化道出血(LGIB)诊断和管理指南。指南主要聚焦成人LGIB的诊断和管理,包括风险评估、诊断干预以及出血的治疗。还涉及正在接受抗凝药物(包括直接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LGIB的管理,以及血液输注和血红蛋白阈值和目标值。 主要推荐意见 1.建议将下消化道出血(LGIB)分为不稳定性出血和稳定性出血[不稳定性出血定义为休克指数(SI)>1]。稳定性出血患者应使用风险评估工具(例如奥克兰评分)分为严重出血和轻微出血。(弱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2.建议轻微自止性出血(例如奥克兰评分≤8分),不存在其他住院指征的患者可出院接受紧急门诊调查。(强烈建议,中等质量证据) 3.建议严重出血患者应该住院进行结肠镜检查。(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4.初始复苏后和(或)疑似活动性出血患者,如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1,在计划进行内镜治疗或放射治疗前行CT血管造影检查,在确定出血部位方面速度最快,损伤最小。(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5.由于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关的LGIB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源,如果初步CTA检查没识别出出血部位,建议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如果患者在初步复苏后情况稳定,可首先进行胃镜检查。(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6.CTA检查阳性后应尽快进行导管造影栓塞以获取最大的成功机会。在提供24/7介入放射学服务中心,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在60分钟内进行。(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7.除外特殊情况,任何患者都不应进行紧急剖腹探查手术,除非已尽力通过放射学和(或)内镜检查手段定位出血部位。(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8.对于临床情况稳定但可能需要进行红细胞(RBC)输注的患者,建议应用限制性RBC阈值(Hb 70 g/L, 输注后Hb目标浓度为70~90 g/L),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输注RBC阈值为Hb 80 g/L,输注后Hb目标浓度为100 g/L。(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9.出血时建议中断华法林治疗。(弱推荐,低质量证据)在发生不稳定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下,建议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维生素K逆转抗凝作用。(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对于血栓形成风险较低的患者,应在出血后7天重新开始华法林治疗。(强推荐安,低质量证据) 10.对于血栓形成风险较高的患者(例如,二尖瓣金属假体瓣膜,人工心脏瓣膜房颤或二尖瓣狭窄,静脉血栓栓塞后<3个月),建议在出血后48小时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强推荐,低质量证据) 11.建议永久停用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用药阿司匹林。(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12.阿司匹林二级预防用药不应常规停用,如果停用,应在止血后尽快重新启用。(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13.建议应用P2Y12受体拮抗剂和阿司匹林进行双抗治疗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不要常规停药,患者出血管理应与心脏专科医生联系。(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在不稳定出血中,如果中断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则建议继续应用阿司匹林。(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应在5天内恢复。(强推荐,中等质量证据)

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症候群,可由多种疾病所致。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译为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十二指肠悬韧带 以下的肠道出血统称为下消化道出血。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新名词“中消化道”改变了对消化道的传统分段概念的认识。新定义以十二指肠乳头、回盲瓣为标志,将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 乳头以上)、“中消化道”(十二指肠乳头至回盲瓣)和“下消化道”(盲肠、结、直肠)。 1.上消化道出血 2.中、下消化道出血 (1)肛管疾病痔、肛裂、肛瘘。 (2)直肠疾病溃疡性直肠炎、肿瘤(息肉)、类癌、邻近恶性肿瘤或脓肿侵入直肠、感染(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缺血等。 (3)结肠疾病感染(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溃疡性结肠炎、憩室、肿瘤(息肉)、缺血和血管畸形、肠套叠等。 (4)小肠疾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肿瘤(息肉)、血管瘤、血管畸形、缺血等。 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出血速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1.一般状况 小量(400ml以下)、慢性出血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急性、大量出血时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甚或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休克等症状。 2.生命体征 脉搏和血压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 心率加快,如果不能及时止血或补充血容量,出现休克状态则脉搏微弱,甚至扪不清。休克早期 血压可以代偿性升高,随着出血量增加,血压逐渐下降,进入失血性休克状态。 1.常规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尿便常规、粪隐血(便潜血)、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2.内镜检查 依据原发病及出血部位不同,选择胃镜(食管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结肠镜以 明确病因及出血部位。 3.X线钡剂检查 仅适用于慢性出血且出血部位不明确;或急性大量出血已停止且病情稳定的患者的病因诊断。 4.血管造影 通过数字剪影技术,血管内注入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外溢的部位。 5.放射性核素显像 近年应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法来发现活动性出血的部位。其方法是静脉注射99m锝胶体后作腹部 扫描以探测标记物,从血管外溢的证据,可初步判定出血部位。 6.其他 根据原发疾病的需要,可以选择CT、MRI、CT仿真小肠、结肠造影等协助诊断。 根据原发疾病不同、出血量及速度不同,治疗原则各异。 1.上消化道出血 2.中、下消化道出血 (1)对症治疗慢性、小量出血主要是针对原发疾病(病因)治疗。急性大量出血时应该卧床休息、禁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静脉通路并测定中心静脉压。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 引起窒息。并针对原发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 (2)补充血容量急性大量出血时,应迅速静脉输液,维持血容量,防止血压下降;血红蛋白低于 6g/dl,收缩血压低于12kPa(90mmHg)时,应考虑输血。要避免输血、输液量过多而引起急性 肺水肿或诱发再次出血。 (3)内镜治疗结肠镜、小肠镜下止血作用有限,不适用急性大出血,尤其对弥漫性肠道病变作用 不大。具体方法有:氩离子凝固止血(APC)、电凝止血(包括单极或多极电凝)、冷冻止血、

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推荐意见及推荐级别、证据水平

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结直肠学组,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推荐意见 1.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应该在患者就诊时获得,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出血部位和原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2. 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临床上应评估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风险因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3. 影像学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腹部增强CT 或者腹部CT 血管重建(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4. 对于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的便血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应首先完善胃镜检查以明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5. 对于反复呕血、黑便或既往检查没有确诊的患者,建议行第二次胃镜检查进行评估(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6. 对于反复便血,且临床相关表现提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既往检查没有确诊,建议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推荐级别: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极低)。 7. 如果两次检查都正常,建议进行小肠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8. 胶囊内镜应视为上、下消化道检查阴性、怀疑小肠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建议择期胶囊内镜的最佳时机为出血停止后72h,但不应超过2 周,且建议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联合二甲硅油可提高小肠图像质量(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9. 结肠镜检查是明确结直肠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最重要手段,且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止血治疗,充分的肠道准备有利于内镜下发现病变,紧急情况下可应用灌肠或其他方法(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等)。 10. 如果临床证据提示小肠病变,推荐行对接小肠镜检查全小肠( 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11. 单、双气囊内镜检查的诊断率类似,均可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高)。 12. 胶囊内镜检查应先于小肠镜进行,以提高诊断率。优先行小肠镜检查一般用于有胶囊内镜检查禁忌证、出血量较大或考虑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高)。 13. 对于经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发现活动性出血灶,并且同时存在进行性贫血加重或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如有条件,应采取内镜下止血治疗(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14. 如果存在持续性或复发性出血,或无法定位出血灶,则推荐补铁治疗、对因治疗,根据出血量决定输血需求(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15.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停用抗凝药物和/ 或抗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以屈氏韧带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其下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黑粪、血便等,并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一、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常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虽然近年诊断及治疗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在高龄、有严重伴随病患者中病死率仍相当高,临床应予高度重视。 【病因】 上消化道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引起的出血亦不少见。血管异常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值得注意。现将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归纳列述如下: (一)上消化道疾病 1.食管疾病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损伤(物理损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又称Mallory-Weiss综合征、器械检查、异物或放射性损伤;化学损伤:强酸、强碱或其他化学剂引起的损伤)。 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胃血管异常(血管瘤、动静脉畸形、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又称Dieularoy 病变等),其他肿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息肉、淋巴瘤、神经纤维瘤、壶腹周围癌),胃黏膜脱垂,急性胃扩张,胃扭转,膈裂孔疝,十二指肠憩室炎,急性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胃手术后病变(吻合口溃疡、吻合口或残胃黏膜糜烂、残胃癌)、其他病变(如重度钩虫病、胃血吸虫病、胃或十二指肠克罗恩病、胃或十二指肠结核、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胃或十二指肠异位胰腺组织等)。 (二)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 (三)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癌,术后胆总管引流管造成的胆道受压坏死,肝癌、肝脓肿或肝血管瘤破入胆道。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胰腺癌,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溃破。 3.主动脉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肠。 4.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 (四)全身性疾病 1.血管性疾病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Rendu-Osler-Weber病),弹性假黄瘤(Gr6nblad-Strandberg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等。 2.血液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 3.尿毒症。 4.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或其他血管炎。 5.急性感染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6.应激相关胃黏膜损伤(stress-related gastric mucosal injury)各种严重疾病引起的应

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 1 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失血量的估计]失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 一般每日出血量在 5ml 以上,大便色不变,但匿血试验就可以为阳性,50~100ml 以上出现黑粪。 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作为估计失血量的资料,往往不太精确。 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贮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 因此可以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 一、一般状况失血量少,在 400ml 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贮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 1h 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 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 400ml 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 1200ml 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2 性失血已达 2019ml 以上。 二、脉搏脉搏的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 小血管反射性痉挛,使肝、脾、皮肤血窦内的储血进入循环,增加回心血量,调整体内有效循环量,以保证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 1 / 22

一旦由于失血量过大,机体代偿功能不足以维持有效血容量时,就可能进入休克状态。 所以,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 次以上,失血估计为 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 1600ml 以上。 毕业论文有些病人出血后,在平卧时脉搏、血压都可接近正常,但让病人坐或半卧位时,脉搏会马上增快,出现头晕、冷汗,表示失血量大。 如果经改变体位无上述变化,测中心静脉压又正常,则可以排除有过大出血。 三、血压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 3 当急性失血 800ml 以上时(占总血量的 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 尽管此时血压尚正常,但已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 急性失血800~1600ml 时(占总血量的 20%~40%),收缩压可降至9.33~10.67kPa (70~80mmHg),脉压小。 急性失血 16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 40%),收缩压可降至6.67~9.33kPa(50~70mmHg),更严重的出血,血压可降至零。 有人主张用休克指数来估计失血量,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

2020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要点

2020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要点 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义为Trietz 韧带以远的肠道出血,包括小肠出血和结直肠出血。《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结合最新的国内外临床研究结论及专家意见以及我国实际,分别对小肠出血和结直肠出血的临床诊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推荐,旨在进一步规范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流程。 主要推荐意见 1.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应该在患者就诊时获得,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出血部位和原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2. 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临床上应评估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风险因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3.影像学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腹部增强CT 或者腹部CT 血管重建(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4. 对于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的便血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应首先完善胃镜检查以明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5. 对于反复呕血、黑便或既往检查没有确诊的患者,建议行第二次胃镜检查进行评估(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6. 对于反复便血,且临床相关表现提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既往检查没有确诊,建议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推荐级别: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极低)。 7. 如果两次检查都正常,建议进行小肠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8. 胶囊内镜应视为上、下消化道检查阴性、怀疑小肠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建议择期胶囊内镜的最佳时机为出血停止后72h,但不应超过2 周,且建议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联合二甲硅油可提高小肠图像质量(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9. 结肠镜检查是明确结直肠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最重要手段,且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止血治疗,充分的肠道准备有利于内镜下发现病变,紧急情况下可应用灌肠或其他方法(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等)。 10. 如果临床证据提示小肠病变,推荐行对接小肠镜检查全小肠( 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消化道出血诊断与治疗探究

消化道出血诊断与治疗探究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分析消化道出血 的病因、病症、检查以及治疗,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现行的治疗方法有待改进。结论:在对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降低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诊断;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166-02 消化道出血是在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的候症群,其发病原因多,有多种疾病都 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情况的出现。而消化道出血又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 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等病变引起 的出血,包括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病变所致出血亦属此范畴。屈氏韧带以 下的肠道出血统称为下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机械性 损伤、血管病变、肿瘤等因素引起,也可因邻近器官的病变和全身性疾病对消化 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消化道出血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威胁到患 者的生命安全。 1.消化道出血的具体表现 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症状的表现与出血的病因、出血部位、失血量、失血速度 和影响的部位有关,并且与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而消化道 出血患者的主要出血方式有呕血、黑便和血便,也与患者的出血部位与出血程度 具有密切关系。而其具体临床表现为:一般情况下,出血量较小(400ml以下) 以及慢性出血患者无显性症状。而当患者出现急性、大量出血的情况时,会出现 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具体症状,甚至达到晕厥、四肢冰凉、尿少、 烦躁不安、休克等严重影响。这时患者的生命体征、脉搏和血压的会根据失血程 度进行变化。并且由于患者本身尤其是老年患者患有长期的慢性病,也会影响到 临床症状,即使出血量不大,也会引起器官病变和衰竭。而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 容量快速减少,患者这时会感觉到心率加快,如果不能及时止血或补充血容量, 就会出现休克状态,脉搏逐渐会减弱。休克早期血压会有升高现象,但随着失血 的增多,血压渐渐降低,患者会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另外,上消化道出 血常伴有合并症状的出现,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肺部疾病等。这些合并症也会对消化道出血患者产生严重的影响。而由于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原 因较多且复杂,所以不同患者的发病原因不同,也会产生较不一样临床表现,例 如出现剧烈腹痛、严重贫血、持续发热、肠梗阻等具体症状。 2.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2.1 消化道出血诊断的标准 消化道出血一般从四个方面的标准进行诊断:第一,就诊患者是否出现呕血、黑便的症状表现,是否出现头晕、心跳加快、血压持续降低等具体表现,如果具 有以上表征,那么就可以基本诊断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第二,根据原发病症的 不同和具体出血部位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内镜检查,如在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 就可以诊断消化道出血。第三,还有些情况,患者的口、鼻、咽部或呼吸道出现 病变出血现象并被患者吞入食管,或者在服用如铁剂、铋剂等药物、食用如动物 血制品等食物,所引起粪便发黑,这些情况可能会被误诊为消化道出血症状。而 对疑似患者,可以对其作胃液、呕吐物或粪便行隐血试验以辨别。第四,因为有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一)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确立 根据呕血、黑粪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呕吐物或黑粪隐血试验呈强阳性,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下降的实验室证据,可作出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但必须注意以下情况: 1.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因素 (1)排除来自呼吸道的出血: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诊断可参阅《诊断学》有关章节。 (2)排除口、鼻、咽喉部出血:注意病史询问与局部检查。 (3)排除进食引起的黑粪:如动物血、炭粉、铁剂或铋剂等药物。注意询问病史可鉴别。 2.判断上消化道还就是下消化道出血呕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黑粪大多来自上消化道出血,而血便大多来自下消化道出血。但就是,上消化道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亦可表现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此时如不伴呕血,常难与下消化道出血鉴别,应在病情稳定后即作急诊胃镜检查。胃管抽吸胃液检查作为鉴别上、下消化道出血的手段已不常用,因为胃液无血亦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病情严重不宜行急诊胃镜检查者。高位小肠乃至右半结肠出血,如血在肠腔停留时间久亦可表现为黑粪,这种情况应先经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后,再行下消化道出血的有关检查(详见本章第二节)。 (二)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与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 据研究,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5~10ml粪便隐血试验出现阳性,每日出血量50~100ml 可出现黑粪。胃内储积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因轻度血容量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脏贮血所补充,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昏、心慌、乏力等。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急性大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最有价值的指标就是血容量减少所导致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而周围循环衰竭又就是急性大出血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应将对周围循环状态的有关检查放在首位,并据此作出相应的紧急处理。血压与心率就是关键指标,需进行动态观察,综合其她相关指标加以判断。如果患者由平卧位改为坐位时出现血压下降(下降幅度大于15~20mmHg)、心率加快(上升幅度大于10次/分),已提示血容量明显不足,就是紧急输血的指征。如收缩压低于90mmHg、心率大于120次/分,伴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则已进入休克状态,属严重大量出血,需积极抢救。 应该指出,呕血与黑粪的频度与量对出血量的估计虽有一定帮助,但由于出血大部分积存于胃肠道,且呕血与黑粪分别混有胃内容物与粪便,因此不可能据此对出血量作出精确的估计。此外,患者的血常规检验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虽可估计失血的程度,但并不能在急性失血后立即反映出来,且还受到出血前有无贫血存在的影响,因此也只能供估计出血量的参考。 (三)出血就是否停止的判断 上消化道大出血经过恰当治疗,可于短时间内停止出血。由于肠道内积血需经数日(一般约3日)才能排尽,故不能以黑粪作为继续出血的指标。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继续出血或再出血:①反复呕血,或黑粪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伴有肠鸣音亢进;②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充分补液输血而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③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四)出血的病因 过去病史、症状与体征可为出血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确诊出血的原因与部位需

上下消化道出血的鉴别 诊断与治疗

上下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鉴别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胰腺、胆道、十二指肠及小肠上段等部位的病变出血,因为位置较高,若出血后立即呕,血液呈鲜红色;若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经胃酸作用后再呕出,则呈咖啡渣样的棕褐色,而排黑色呈柏油样黑便,除非出血量极大才可能排便呈暗红色。 而下消化道出血是肠道病变引起,出血部位如较高则便血的颜色越暗;出血部位较低则便血的颜色越鲜红甚至为鲜血,但要注意与大量的上消化道出血及痔疮出血相鉴别,应认真询问病史。而头晕、眼花、神疲乏力、腹痛腹泻、心跳过速、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是共同表现。 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观察神色和肢体皮肤是冷湿或温暖,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与每小时尿量,保持静脉能路并测定中心静脉压。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大量出血者宜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适当进流质。多数病人在出血后常有发热,一般毋需使用抗生素。 二、补充血容量 当血红蛋白低于9g/dl,收缩血压低于12kPa(90mmHg)时,应立即输入足够量的全血。对肝硬化站静脉高压的患者要提防因输血而增加门静脉压力激发再出血的可能性。要避免输血、输液量过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肿或诱发再次出血。 三、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止血处理 1、胃内降温:通过胃管以10~14℃冰水反复灌洗胃腔而使胃降温。从而可使其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并可使胃分泌和消化受到抑制。出血部位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力减弱,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2、口服止血剂:消化性溃疡的出血是粘膜病变出血,采用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8mg加于冰盐水150ml分次口服,可使出血的小动脉强烈收缩而止血。此法不主张在老年人使用。 3、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胍因抑制胃酸提高胃内pH的作用,从而减少H+反弥散,促进止血,对应激性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的防治有良好作用。近年来作用于质子泵的制酸剂奥美拉唑,是一种H+、K+ATP酶的阻滞剂,大量出血时可静脉注射,一次40mg。 4、内镜直视下止血:局部喷洒5%Monsell液(碱式硫酸铁溶液),其止血机制在于可使局部胃壁痉挛,出血周围血管发生收缩,并有促使血液凝固的作用,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内镜直视下高频电灼血管止血适用于持续性出血者。由于电凝止血不易精确凝固出血点,对出血面直接接触可引起暂时性出血。近年已广泛开展内镜下激光治疗,使组织蛋白凝固,小血管收缩闭合,立即直到机械性血管闭塞或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作用。 5、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非外科手术治疗: (1)气囊压迫:是一种有效的,但仅是暂时控制出血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半个世纪以来,此方法一直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的首选方法,近期止血率90%。三腔管压迫止血的并发症有: ①呼吸道阻塞和窒息, ②食管壁缺血、坏死、破裂, ③吸入性肺炎。最近几年,对气囊进行了改良,在管腔中央的孔道内,可以通过一根细径的纤维内镜,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静脉曲张出血及压迫止血的情况。 (2)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治疗:使出血处血流量减少,为凝血过程提供了条件,从而达到止血。不仅对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效,而且对溃疡、糜烂,粘膜撕裂也同样有效。可选用的药物有血管收缩剂和血管扩张剂二种: ①血管加压素及其衍生物,以垂体后叶素应用最普遍,剂量为0.4u/分连续静脉滴注,止血后每12小时减0.1u/分。可降低门脉压力8.5%,止血成功率50%~70%,但复发出血率高,药物本身可致严重

下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浙医二院护理人员读书报告书写记录 题目: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得护理 内容: 下消化道出血就是指Treitz韧带以下得消化道出血,小肠出血并不多见,可为无痛性,定位有一定困难。其中主要来自于大肠。多数下消化道出血相对缓慢,或呈间歇性,约80%得出血能自行停止。 二评估 1、病因 下消化道出血得病因很多,其中以肠道肿瘤、息肉及肠道炎症性病变最为常见。各种病因引起得便血有各自特点,但同一种疾病,其便血得方式及程度不一定相同。 2、症状 (1)排便异常:便血就是下消化道出血得主要症状。 可以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慢性少量出血、间歇出血或隐性出血等。如短期内出血量多,则可出现贫血及周围循环衰竭症状,为急性大量出血;若出血量不多则全身症状不显著,为慢性少量出血;微量得消化道出血(<5 ml),无肉眼可见得粪便颜色改变,为隐性出血。 便血得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得部位、出血量与速度,以及血液在肠道停留得时间。下消化道出血,如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稀便或暗红色血块。近端结肠出血时,血与粪便常混合;盲肠、肛门或胆管疾病出血如直肠息肉、直肠癌、痔或肛裂时,血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出血;阿米巴性痢疾得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而黏液脓性血便则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可排出洗肉水样粪便。并有特殊得腥臭味。故对血性粪便得颜色、性状及气味得仔细观察,有助于寻找病因确定诊断。 (2)伴随症状 ①腹痛 便血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现象者,应注意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等;便血伴上腹绞痛或黄疸者,应考虑肝、胆道出血;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见于细菌性或阿米巴性痢疾,亦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排血便后腹痛不减轻,常为小肠疾病。 ②里急后重 里急后重为肛门得坠胀感,似为排便未净,便意频繁,但每次便血量不多,且排后未见轻松,常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直肠炎或直肠癌。 ③发热 下消化道出血伴发热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恶性肿瘤,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结肠癌、恶性淋巴瘤等,亦可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④腹部肿块 消化道出血伴有腹部肿块者,应考虑小肠恶性淋巴瘤、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及克隆(Crohn)病等。 ⑤全身出血倾向及皮肤黏膜改变 伴有皮肤黏膜或其她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等)、急性传染性疾病、重症肝脏疾病、尿毒症、维生素C或维生素K缺乏症等,皮肤黏膜出现成簇得、细小得鲜红色或深红色毛细血管扩张,提示便血可能由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血细胞比容得下降,常出现在失血2~3小时后,并可估计出血量得大小。肠内血液蛋白消化、吸收以及肾血流量减少可引起血尿素氮增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得血常规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检查有SGPT升高、血清胆红质增高、白蛋白与/球蛋白倒置。 (2)特殊检查 ①直肠指检 直肠指检就是重要而必需得,70%~80%得直肠癌可在指检时被触及,还可以发现痔、肛裂及肛瘘引发得出血。 ②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 能直接观察到消化道末端30 cm范围得病变,同时可取活检或直接处理出

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一)除外上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一般为血便或暗红色大便,不伴呕血。但出血量大的上消化道出血亦可表现为暗红色大便;高位小肠出血乃至右半结肠出血,如血在肠腔停留较久亦可呈柏油样。遇此类情况,应常规作胃镜检查除外上消化道出血。 (二)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病因诊断 1.病史 (1)年龄:老年患者以大肠癌、结肠血管扩张、缺血性肠炎多见。儿童以Meckel憩室、幼年性息肉、感染性肠炎、血液病多见。 (2)出血前病史:结核病、血吸虫病、腹部放疗史可引起相应的肠道疾病。动脉硬化、口服避孕药可引起缺血性肠炎。在血液病、风湿性疾病病程中发生的出血应考虑原发病引起的肠道出血。 (3)粪便颜色和性状:血色鲜红,附于粪表面多为肛门、直肠、乙状结肠病变,便后滴血或喷血常为痔或肛裂。右侧结肠出血为暗红色或猪肝色,停留时间长可呈柏油样便。小肠出血与右侧结肠出血相似,但更易呈柏油样便。黏液脓血便多见于菌痢、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特别是直肠、乙状结肠癌有时亦可出现黏液脓血便。 (4)伴随症状:伴有发热见于肠道炎症性病变,由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及风湿性疾病引起的肠出血亦多伴发热。伴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常见于克罗恩病、肠结核、肠套叠、大肠癌。上述情况往往伴有不同程度腹痛,而不伴有明显腹痛的多见于息肉、未引起肠梗阻的肿瘤、无合并感染的憩室和血管病变。 2.体格检查应特别注意: (1)皮肤黏膜检查有无皮疹、紫癜、毛细血管扩张;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 (2)腹部检查要全面细致,特别注意腹部压痛及腹部包块。 (3)一定要常规检查肛门直肠,注意痔、肛裂、瘘管;直肠指检有无肿物。 3.实验室检查常规血、尿、粪便及生化检查,疑似伤寒者做血培养及肥达试验,疑似结核者作结核菌素试验,疑似全身眭疾病者作相应检查。 4.内镜及影像学检查除某些急性感染性肠炎如痢疾、伤寒、坏死性肠炎等之外,绝大多数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病因需依靠内镜和影像学检查确诊。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及回肠末端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其优点是诊断敏感性高、可发现活动性出血、结合活检病理检查可判断病变性质。检查时应注意,如有可能,无论在何处发现病灶均应将镜端送至回肠末段,称全结肠检查。 (2)X线钡剂造影:X线钡剂灌肠用于诊断大肠、回盲部及阑尾病变,一般主张进行双重气钡造影。其优点是基层医院已普及,患者较易接受。缺点是对较平坦病变、广泛而较轻炎症性病变容易漏诊,有时无法确定病变性质。因此对X线钡剂灌肠检查阴性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需进行结肠镜检查,已作结肠镜全结肠检查患者一般不强调X线钡剂灌肠检查。 小肠X线钡剂造影是诊断小肠病变的重要方法。X线小肠钡餐检查又称全小肠钡剂造影(small bowel follow-through,SBFT),通过口服钡剂分段观察小肠,该检查敏感性低、漏诊率相当高。小肠钡灌可一定程度提高诊断阳性率,但有一定难度,要求经口或鼻插管至近段小肠导入钡剂。 X线钡剂造影检查一般要求在大出血停止至少3天之后进行。 (3)放射性核素扫描或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必须在活动性出血时进行,主要用于内镜检查(特别是急诊内镜检查)和X线钡剂造影不能确定出血来源的不明原因出血。 放射性核素扫描是静脉推注用99m锝标记的患者自体红细胞或胶体硫进行腹部扫描,出

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干货)

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1)胃血管畸形:此病一般表现为呕血,黑便,无明显腹痛,出血量可较大,应用一般保守治疗效果差,胃镜下可见出血的血管,须行胃镜下介入治疗达到止血目的. (2)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 iss综合征): 此病典型的病史为先有干呕或呕吐,随后呕血,一般为无痛性出血,凡在饮酒、饱餐、服药以后出现呕吐继之出现呕血、黑便的病 例均应考虑本病,特别是伴有食管裂孔疝的病人。出血多能自行停止。胃镜下愈合后的撕裂表现为 具有红色边缘的灰白色线状疤痕。 (3)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 张破裂出血或门脉高压性胃病:此病一般发病急, 可表现为突发呕血,黑便,一般为大量呕吐新鲜血,病情进展快,可很快出现失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

脑病,病死率很高,一般都有肝硬化或肝炎病史。 (4)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此病一般急性发病,常表现为上腹痛,呕血,黑便等,一般因为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大量饮酒后出现,确诊有赖于急诊胃镜检查,内镜可见以弥漫分布的多发性糜烂、出血灶和浅表溃疡为特征的急性胃粘膜病损。......感谢聆听 (5)胃癌:此病早期多无症状,而后逐渐出现上腹痛,纳差,厌食,体重减轻甚至恶液质,可以并发出血,幽门或贲门梗阻及穿孔,粪常规检查可长期隐血阳性,胃镜下可分四型,I型称息肉型,肿瘤呈结节状,向胃腔内隆起生长,边界清楚;II型称溃疡型,单个或多个溃疡,边缘隆起,形成堤坎状,边界清楚;III型称溃疡浸润型,隆起而有结节状的边缘向周围浸润,与正常黏膜无清晰的分界,IV型称弥漫浸润型,发生于黏膜表面之下,在胃壁内向四周弥漫浸润扩散,同时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应用抑酸剂一般无效。......感谢聆听(6)消化性溃疡:此病一般以上腹痛为主

2020年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主要内容

2020年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主要内容 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义为Trietz韧带以远的肠道出血,包括小肠出血和结直肠出血。《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结合最新的国内外临床研究结论及专家意见以及我国实际,分别对小肠出血和结直肠出血的临床诊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推荐,旨在进一步规范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流程。 主要推荐意见 1.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应该在患者就诊时获得,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出血部位和原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2.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临床上应评估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风险因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3.影像学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腹部增强CT或者腹部CT血管重建(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4.对于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的便血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应首先完善胃镜检查以明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5.对于反复呕血、黑便或既往检查没有确诊的患者,建议行第二次胃镜检查进行评估(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6.对于反复便血,且临床相关表现提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既往检查没有确诊,建议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推荐级别: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极低)。 7.如果两次检查都正常,建议进行小肠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8.胶囊内镜应视为上、下消化道检查阴性、怀疑小肠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建议择期胶囊内镜的最佳时机为出血停止后72h,但不应超过2周,且建议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联合二甲硅油可提高小肠图像质量(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9.结肠镜检查是明确结直肠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最重要手段,且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止血治疗,充分的肠道准备有利于内镜下发现病变,紧急情况下可应用灌肠或其他方法(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等)。 10.如果临床证据提示小肠病变,推荐行对接小肠镜检查全小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