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核舟记》作业设计学生版

11课《核舟记》作业设计学生版
11课《核舟记》作业设计学生版

《核舟记》测试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9分)

器皿.()罔.不()贻.()有奇

..()

黍.()糁.()峨冠.()髯.()

衣褶.()诎.()楫.()椎髻

..()

壬戌

..()虞.山()篆.章()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20分)

1.有奇巧

..人( ) 2.罔不

..因.势象.形( )()()

3.尝贻余

...核舟一()()()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7.箬篷

..( )()() 8.雕栏相望.焉( ) ..覆之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

..糁.之()()

11.中峨冠

..而多髯.者()()() 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 14.佛印绝类

..弥勒( )

15.矫.首昂视(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

17.珠可历历

..仰面( ) ..数也( ) 18.居右者椎髻

19.其人视.端容.寂()()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 22.钩画了了

..,其色墨.( )( )

23.长曾.不盈.寸()() 24.盖简桃核修狭

..者为之()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5分)

1.便要还家()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诎右臂支船( )

4.左手倚一衡木(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18分)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以至鸟兽、木石()文曰“初平山人”()

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

五、按要求填空(15分)

1.《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的《》。作者是,朝人。

2.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出来。

4.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的性格特点。

5.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6.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

态则显得。

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8.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9.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六、翻译下列句子(20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七、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3分)

2.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2分)

3.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3分)

4.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2分)

5.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3分)

11核舟记 省优获奖教案

11核舟记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贻.(yí)有奇 ..(yòu jī)箬.篷(ruò)髯.(rán)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 ..(rén 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B.其人视端容寂(那) (3)词类活用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一课 灯光

11、灯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该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醒我们要建设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伟大祖国。 教学重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

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引导理解。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课堂练习:“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灯光》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灯光》教案 教学目标: 1、我能读读记记“战地突击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通过读课文,理解“多好啊!”在文中的作用;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受到思想教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我能体会先烈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受到思想教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教法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你见过灯光吗?不管城市还是乡村的夜晚,灯光总把夜晚照亮如白昼,五光十色,闪烁迷离,带给人们光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她自己独有的美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灯光带给我们的震撼和遐想……

幻灯片播放: 灯光的美丽,震撼和遐想 谈话导入: 灯光,对我们来说,再也熟悉不过了:每当夜幕降临,我们有的在灯光下欢聚一堂,述说亲情;有的在灯光下愉快地做一次书中漫步;有的则徜徉于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尽情地享受着休闲时光……可是,作家王愿坚却对灯光有着特殊的感受,因为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曾 经发生过一个有关灯光的感人故事。你想了解这个故事吗?让我们一 起学习课文《灯光》。 齐读课题:灯光 了解作者: 王愿坚(1929—1991),当代著名作家,山东诸城人。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作品《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著)等。感 兴趣的作品就找来读一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灯光》! 明确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理解“多好啊!”在文中的作用; 4、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受到思想教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 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自主学习: 请你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灯光的什么感人故事? 自学反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关于灯光的什么感人故事。 自主学习: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了解天下奇闻(PPT)。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卷一,有删节。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义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字词,落实重点字词翻译,有疑问可向组员或老师求助。 2. 落实重点字词句翻译(详见学案答案) 四、整体感知文义,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义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1-核舟记

11 核舟记 新课导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和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展示了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 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重点) 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难点)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 作者名片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家。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背景链接 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总说,概括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交代了雕刻作品“核舟”的由来和主题。 第二部分(2-5):按照船舱——船头——船尾——船顶的顺序,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各处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目以及刻字的总数,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 字词正音 洢()器皿()罔() 贻()轩敞()峨冠() 矫首()黍()八分有奇() 夷()箬篷()糁() 髯()衣褶()袒() 诎()椎髻()壬戌() 甫()篆章() Yī mǐn wǎnɡyí xuān chǎnɡé jiǎo shǔjīyíruò sǎn rán zhě tǎn qūjìrén xū fǔzhuàn 课文解读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奇妙精巧叫能够用的做。这里指雕刻。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核舟记》

《核舟记》教案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7核舟记公开课教案教学提纲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优生约占3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25%,中等生占大部分。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

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11《核舟记》优质课说课稿 《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具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

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

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核舟记》

《核舟记》教案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导入,激发兴趣。 二、题解 1、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p.250)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范读全文 四、检查重点字词理解情况,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生字注音:

yī mǐn wǎng yí yòu jī xuān ruò sǎn rán 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 zhě tǎn jiǎo zhǔ qū jì rén xū yú fǔ 褶袒矫属诎髻壬戌虞甫 2、重点词:罔贻泛相望类不属诎衡了了墨又盈简灵怪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1)罔不/因势象形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六、作业: 1、生字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生字 2、作者、朝代、出处等知识 3、分段朗读(重点断句)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 为:做罔不:无不,都尝:曾经 贻:赠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组第11课《灯光》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组第11课《灯光》 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6题;共54分) 1. (8分)在下列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①________郝副营长只有22岁,________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 ②这火光________微弱,________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了。 ③________战士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________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2. (10分)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战友________的时刻 ________的夜空________的战斗 3. (6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尤其(yōu yóu)________ 漆黑(qīxī)________ 围歼(jiān qiān)________ 黑魆魆(xūhū)________ 按钮(niǔchǒu)________ 憧憬(tōng chōng)________ 4. (5分)选择正确的词语。 ①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________(惊天动地震天动地铺天盖地)的炸药包爆炸声。 ②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________(猛烈剧烈激烈)的阻击。

③这位年轻的战友________(不怕不惜宁可)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________(来不及来得及及时)见一见电灯。 5. (20分)《阿凡提的故事》是()的民间故事。 A . 哈萨克族 B . 维吾尔族 C . 回族 6. (5分)下列句子可以用不同的标点标出两句不同的意思。 ①上海队打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25分) 7. (12分)阅读文章,完成试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家酒店,由于卖出的酒物美价廉,生意十分兴隆。有一天,丈夫外出,妻子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5元钱。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得意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抱头痛哭,说:“唉!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信誉,只5元钱就卖掉了!”果然,从此他们的生意不如以前红火,最后终于彻底破产。当妻子贫病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悔恨地流着泪说:“我明白了。” (1) 从文中选一个词作题目,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2) 填空。 ①“物美价廉”的意思是:________。

初中课文文言文系列——核舟记

核舟记 朝代:明朝 作者:魏学洢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

六年级下册第11课《灯光》优秀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11课《灯光》优秀教案 《灯光》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关心 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要加倍珍惜。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读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2、理解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词,简介作者。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 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 故事。本文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 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二、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 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

么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对以下词语的理解:挺进、豫皖苏、围歼战、 突击连、 憧憬、千钧一发、璀璨、交通沟、胸墙。 2、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抽生说。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 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 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2.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 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 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清明 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 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

11核舟记

初三语文导学案案(11) 初三()班组学号:姓名: 课题:《核舟记》书写评价:展示评价: 一、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罔不 ..余核舟一()()..因.势象.形( )()()尝贻 高可二黍许.()石青糁.之() 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 ..弥( ) 矫.首昂视( ) 其船背稍夷.(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珠可历历 ..数也( ) 钩画了了 .. ( ) 若.听茶声然.( ) 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着()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诎右臂支船左手倚一衡木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四、按要求填空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核舟的? 2.结合原文说说,雕刻者精湛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五、对比阅读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节选自《核舟记》) 【乙】余闻古人有棘端沐猴之技,意谓托言。弱冠时,得见项子京先生所藏芝麻一粒,一面书“风调雨顺”,一面书“国泰民安”各四字。云出南宋宫中异人所献者。当时惊诧,舌挢而不下。今见叔远此技,则又游戏出没,恣取万象于一毫,而无不如意者。奇哉!奇哉!即负针绝者,擘人发以成帷。工射微者,贯虱心而不绝。犹将逊能焉!余何幸?见是异人,得是异物。(《叔远绝技》) 【注释】①棘端猕猴:在棘刺的尖端上雕刻猕猴。②托言:假话。③舌挢(jiǎo):翘起舌头,形容吃惊或害怕的样子。④擘:分裂。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_____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__________ ③一面书“风调雨顺”__________ ④犹将逊能焉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余何幸?见是异人,得是异物。 4.【甲】文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5.联系《核舟记》一文,说说“今见叔远此技”中的“此技”指什么? 6.选文开头写“棘端沐猴之技”和“芝麻粒上刻字”等古代工艺技巧的作用是什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1核舟记》教案(含教学反思)

11.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贻.(yí)有奇 ..(yòu jī) 箬.篷(ruò) 髯.(rán) 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 ..(rén 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第23课核舟记(第2课时)

课题:核舟记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基础训练 检查复习情况: 上下,光景启窗:打开比:靠近不属(zhu):不相类似讪:通“屈”,弯曲衡:通“横” 了了:清清楚楚为人五:刻成曾: 尚,还盈:满简:挑选修狭:长而窄灵怪:奇妙 〈二〉新课引入 复习导入 〈三〉阅读提纲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乂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 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儿部分? ——“总一分一总”结构。分三部分。 〈四〉自主学习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试划分课文结构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1):综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5):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4):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5):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6):对“核舟”总结、评价。 〈五〉讲授新课 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 __奇巧 (2)王叔远雕刻的特点是什么? ——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 ——大苏泛赤壁 2.讨论第二段: (1)这个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这个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3)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4)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 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个说明核心。 (5)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相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六〉课堂练习 熟读后面儿部分,表演第三四段的内容。(学生根据内容表演) 〈七〉课堂小结

部编版初中语文核舟记优质课教案

11 核舟记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 贻.(yí) 有奇 ..(yòu jī) 箬.篷(ruò) 髯.(rán) 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 ..(r én 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11《核舟记》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核舟记》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反思 《核舟记》是我本学期的一节公开课,因此我的国培作业也就选择了它。 核舟属于我国的微雕艺术作品,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借此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就核舟的形象设计来解读我国传统美学的部分观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外本文作为说明文学习更是一篇佳作,无论是它的说明顺序的安排,还是说明语言的运用都极具特点,加上文言文基本的要求,就成为我构建教学三维目标的基本想法。事实证明,我的目标确立是正确的,教学也达到了如此的效果。 在具体的目标实施过程中,多媒体的展示导入成为我本节课最大亮点,几乎所有人在屏气凝神的观看,学生对微雕艺术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课文疏通与实词掌握中,我把学习活动的舞台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合作探究,登台展示,集体纠错,把整节课的知识目标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事后我觉得,唯一欠缺之处在于,我没有及时的对文中的实词,活用词,通假字,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现象进行总结,并在媒体上呈现,缺失了巩固这一环节。在自习上,我及时做好了补救。 在实施第二板块的环节中,我的讲析似乎少了点。学生可以明白文章的顺序安排,但对核舟本身的艺术形象构建的美学特质,并不能自我获得,这一点,我没有进行放开的态度去处理,更没有把类似的艺术作品带入做深入的分析,因而学生获得的印象比较肤浅,只是大致知道了作品的设计讲究意趣美,对比美,色彩美,和谐美。但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后来《苏州园林》,《桥之美》等课文的美学知识渗透,我处理的时候淡化了,这也是从全局出发的一种考虑。 相对来说,第三版块的教学罗列的内容较多,提问思考较为充分,学生对核舟艺术形象的理解充分到位,一些细小的问题有了触及,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分析能力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个存在的问题在于,媒体的使用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我没有在第二课时使用。我的想法是:媒体的使用不需要重复,更要讲究成本。至于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都不错。 课后的作业,练习册的拓展作业,学生完成的都比较顺利。我想一节半课能收到这样的效果,这节课还算成功。当然教学的方式及方法无止境,我会在自己的不断反思中,对每一课进行精心的准备,力求达到最佳效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核舟记(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重点: 1.学习文章对舟上的人和物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的描写与说明方式。 2.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3.学习写作各种不同说明对象的说明文。 1.背景资料: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2.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了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的语句是“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说明是“泛赤壁”的语句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也说明了雕刻的精巧。 4.文章结尾写“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将核舟上所刻景观一一列举,强调雕刻内容的丰富,以显示核舟体积虽小,却容量巨大,凸显艺人雕刻技艺的高超,让人称奇。 问题一: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且逼真;(3)雕刻人物和事物情态毕备。 教学建议:也可根据上节课疏通的文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并进行全班交流。 问题二: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辨明说明顺序。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学法指导:我们可以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2.探究思考。作者将介绍船舱置于首位,而非船头,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中对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1课《灯光》同步练习附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课时同步练 习—11灯光(2)附答案 【字词荟萃】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建筑()的回忆 ( )的战争()的树林 2、在括号里填上表示“拿”的词语。 (1)妈妈()着篮子去买菜. (2)人们( )着红旗来到广场。 (3)芳芳( )起碗大口大口地吃饭。 (4)小红()着灯笼来到院子里。 3、缩写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自暴自弃的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段集锦】 读完课文,你觉得哪些句子深深感动了你?请把这些句子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链接】 课文一共出现了三次“多好啊”,读一读上下文,分别找出这三个“多好啊”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1、阅读: 望远镜 美籍华人薛华菁女士还来不及细看一眼她__________的故国大地,还来不及再细看一眼那位送行的老将军,便在耳膜一胀之际,被飞机送上________的天空…… 她下意识地摸一下那个皮包,那个纤巧神秘的小皮包——那件老将军带给台北旧友的奇异的礼物。 多幸运啊!她,一位辛亥革命已故元老的侄孙女,一位纽约普通的汉语老师,应邀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还由那位纪念活动筹备组成员之一的老将军亲自接待,赴国宴,游长城……临别,老将军听说她转道去台北探亲访友,又嘱以重托,多么亲切、多么信任啊! 可是为什么这个皮包不上锁?老将军还说“是一个旧物,可以随便看”的,到底是什么?连临座的外交官都盯着这个皮包看。 薛华菁轻轻拉开拉锁。奇怪,里面是一只破旧的皮盒子。她又打开盒子,不由怔住了,原来是一个破旧的、只能送进历史博物馆的望远镜! 玩笑,天大的玩笑!千里迢迢,竟送去一架半个世纪前制造的望远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