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6 人口南迁 民族交往 江南开发

考点6  人口南迁  民族交往  江南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

【基本特征】封建国家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北魏时期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改革加快了

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经济: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

小,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北方经济恢复;南方经济发展 1时间: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南迁....。西晋后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了浪潮。

2方向:从北方黄河流域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3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为躲避北方的战乱而南迁。 4影响:①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和劳动力,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劳动,开发江南,促进了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③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方统治者采取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 ⑤南北各民族的交往和共同开发。 2.表现:

①农业: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开垦了大片湖田;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双季稻种植推广到江南。

②手工业:纺织技术进步十分明显;冶铸业中发明了灌钢法;冶瓷业中青

瓷烧制技术提高。

③商业:商品经济初步发展带动城市的繁荣。 3 .影响:使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

材料解读

材料一:三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情形都是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的人

民大量南迁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他们积极投入到南方地区的开发中去。北宋时期,新的农作物占城稻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我国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对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江南地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超过北方。

(1)材料一叙述了我国经济重心的什么发展趋势?依据材料一综合概括指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献计献策。由以上问答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材料二:(江南)地厂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或水褥(锄草,耕作)……

不待贾(买卖)而足 …… 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江南 ……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庄稼成熟),则数

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2)据材料二,分析汉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状况。材料三描述的江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下表是据《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整理的永嘉之乱后牛,“以为四耦”。东晋时,区田法已传入南方,并已使用粪肥,……东吴时已出现“再熟之稻”,……东晋和刘宋时都曾以政府命令推广种麦,麦类逐渐成为南方仅次于水稻的主要农作物。 ——许辉《六朝时期江南经

济的开发与发展述论》

(3)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总结与反思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们今天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什么启示和借鉴?(结合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谈一谈你对如何发展经济的感想。)

表现P16措施 少数民族汉化

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

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排名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排名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10643万占全国人口的8.41%,比1990年的1523万增长了16.70%。 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分组(单位:万人) 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个) 壮族1617.88 满族1068.23 人口在1000—5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7个) 回族981.68 苗族894.01 维吾尔族839.94 土家族802.81 彝族776.23 蒙古族581.39 藏族541.60 人口在500—1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9个) 布依族297.15 侗族296.03 瑶族263.74 朝鲜族192.38 白族185.81 哈尼族143.97 哈萨克族125.05 黎族124.78 傣族115.90 人口在100—5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4个) 畲族70.96 僳僳族63.49 仡佬族57.94 东乡族51.38 人口在50—1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13个) 拉祜族45.37 水族40.69 佤族39.66

纳西族30.88 羌族30.61 土族24.12 仫佬族20.74 锡伯族18.88 柯尔柯孜族16.08 达斡尔族13.24 景颇族13.21 毛南族10.72 撒拉族10.45 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20个) 布朗族9.19 塔吉克族4.10 阿昌族3.39 普米族3.36 鄂温克族3.05 怒族2.88 京族2.25 基诺族2.09 德昂族1.79 保安族1.65 俄罗斯族1.56 裕固族1.37 乌孜别克族1.24 门巴族0.89 鄂伦春族0.82 独龙族0.74 塔塔尔族0.49 赫哲族0.45 高山族0.45 珞巴族0.29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民族人口总数汉族1220844520 壮族16926381 回族10586087 满族10387958 维吾尔族10069346 苗族9426007 彝族8714393 土家族8353912 藏族6282187 蒙古族5981840 侗族2879974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 (1)回族人口最多 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人口数在20000人以下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壮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依族和维吾尔族。其他民族人口都在5000人以下,有的民族甚至只有几个人(见表2)。 表2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数变化单位:人 (2)少数民族人口从中心区向郊区扩散 从区域分布来看,除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少数民族人口有所下降外,其他区县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更加明显。与2000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量超过1万人的区有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和青浦区,其中增量最大的是浦东新区,增加了4.3万人,目前浦东新区是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比重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1.2%。增幅最大的区是松江区,增长了16倍以上。不包括浦东新

区在内的郊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49.7%,比2000年提高23.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十分明显(见图1)。 图1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概况 1、性别比相对均衡 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8,比全市人口性别比低5.61,比“五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高4.34。 2、少数民族年龄结构相对年轻 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降一升”的趋势,即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比“五普”时分别下降2.7个和4.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则上升了6.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老少比为29.9%,与全市总人口的老少比117.6%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比较年轻,其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市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见表3)。 表3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和全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单位:%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学教案

第4、5课时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重点、难点知识点介绍: 重点: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难点: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直辖市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学生活动]阅读下图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一:人口分布,东西不均 观察课本71页3-1-2图,找出分口分界线并说出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以及原因 分界线分布在地区 原因:① ② ③ ④ 二:基数过大,控制增长 看课本3-1-3图回答问题 1.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 2.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增速减缓,但我国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人口总重持续增加一段时期,在渡过高峰期后,人口总数将呈下降趋势。 看课本3-1-4图“我国人口金字塔图”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抗日战争时期 ②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③1959-1962三年自然灾害 ④“文化大革命”前期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共56个民族成员。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为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差悬殊,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二、1。各民族分布特点:大,小,相互交错居住; 2.汉族集中在部和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地区 3.目前,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 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1.泼水节2.那达慕大会 四、我国的主要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作业:优化探究课时作业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人口及分布图(DOC)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人口分布背景介绍 编辑 分布特点

编辑 人口数目 编辑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分布地区 编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截至1997年,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达616.2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2%;草原面积300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中国著名的5大天然牧区,都在少数民族地区;森林面积5648万公顷,占全国的43.9%;林木蓄积量52.4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55.9%;水力资源蕴藏量4.46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65.9% 。此外,还有大量的矿藏资源,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 基本政策 编辑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1947年5月,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相继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与中国的民族分布和构成基本上相适应。 生育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了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国家有关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的精神,制定了本地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其政策明显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这使得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1953年7月1日为3532

靖康之变后人口南迁的影响

靖康之变后人口南迁的影响 [摘要] 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战乱导致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对南方的经济、文化、政治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 靖康之变人口南迁影响 一靖康之变以及人口南迁 靖康元年,金军挥军南下,并于第二年攻下开封,北宋灭亡。金军南下攻宋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夺人口和财物,以补充自己作为游牧民族的不足。金人将这一座经过北宋一百六十余年经营的繁华帝都几乎摧残殆尽,他们大肆杀戮居民,纵火劫掠。他们下令“以人口折还债务”,就是把负债者当成奴隶,并捕捉壮丁到西夏和蒙古地区交换成战马,这给北方的社会经济、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县)即皇帝位,年号建炎,是为高宗,重建的宋王朝,史称南宋。南宋政权是北宋腐朽政权的继续,对金仍然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十月,便放弃中原,逃往东南。大量北方居民不堪忍受金兵的蹂躏也开始向南方迁徙,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南迁高潮。 南迁的人口大致上可以分为这几类:皇帝及赵氏宗室、嫔御、外戚;官吏、坊廓上户、贵族;军人将校;宫女、内侍;士人、学校生员、僧尼道冠;劳动人民。他们的南迁不但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军事力量,对南宋社会各个方面具有重大深远的影响。 二人口南迁的具体影响 靖康之变后北方各个阶层的人都纷纷南迁,由于阶层不同,他们在到达南方后所带去的“财富”各有所不同,导致对社会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1 使中国人口重心彻底南移 从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对比重基本上一直高于南方人口比重。隋唐之际,北方战乱对人口影响很大,而南方经济发展。唐代初年,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战乱的影响较大,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北宋初年,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9.6%,南方则是60.4%。靖康之变以后到13世纪初,南方比重达到69%,北方只占到了31%,南方地区的人口密度大大增加,成为全国人口重心。 2 改变了南宋的政治结构 首先,北方移民构成了南宋军队的主队。北人尚武,善于骑射,禁军主力基本上也是有北方人民所组成的。宋室南渡后,其主要将领几乎全是北方人,如刘光世、韩世忠、岳飞、张俊等,另外朝廷赖以支持抗金的内外大军主力也来自于北方人民。 其次,重用南方士大夫。在宋初,对包括科举出身者在内的南方士大夫,宋王朝往往采取排斥南方士大夫的现象才告结束,北宋后期,由于南方士人在进士科考试中越来越占优势,以致南方人在朝廷中的地位反而超过北方人。 靖康之变后,北方士大夫大量南迁,高宗对他们也极力加以重用,如吕颐浩、赵鼎等。但是,在南方的政治气候和社会环境中,重用北方士大夫的现象迅速被改变。据今人统计,高宗朝有籍贯可考的80名宰执中,北方移民有34人,占42.5%,南方人占57.5%,自孝宗以后,移民及其后裔出任宰执的比率进一步减少,只有25.5%,光宗、宁宗朝为15.5%,理宗朝降至5%,到度宗朝则无一人。而在路一级的长官中,南方人同样居于优势。在南宋社

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各少数民族人口统计数据

2010年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分民族构成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1220844520人,其中男性625032848人,女性595811672人。 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如下: 壮族:16926381人,占比1.2700% 回族:10586087人,占比0.7943% 满族:10387958人,占比0.7794% 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比0.7555% 苗族:9426007人,占比0.7072% 彝族:8714393人,占比0.6538% 土家族:8353912人,占比0.6268% 藏族:6282187人,占比0.4713% 蒙古族:5981840人,占比0.4488% 侗族:2879974人,占比0.2161% 布依族:2870034人,占比0.2153% 瑶族:2796003人,占比0.2098% 白族:1933510人,占比0.1451% 朝鲜族:1830929人,占比0.1374% 哈尼族:1660932人,占比0.1246% 黎族:1463064人,占比0.1098% 哈萨克族:1462588人,占比0.1097% 傣族:1261311人,占比0.0946% 畲族:708651人,占比0.0532% 傈僳族:702839人,占比0.0527% 东乡族:621500人,占比0.0466% 仡佬族:550746人,占比0.0413% 拉祜族:485966人,占比0.0365% 佤族:429709人,占比0.0322% 水族:411847人,占比0.0309% 纳西族:326295人,占比0.0245% 羌族:309576人,占比0.0232% 土族:289565人,占比0.0217% 仫佬族:216257人,占比0.0162% 锡伯族:190481人,占比0.0143% 柯尔克孜族:186708人,占比0.0140%

历史上的汉族南迁

历史上的汉族南迁 中原文明曾经遭受过游牧民族的多次重创,引起几次大规模南迁—— 西晋末年(311年)的永嘉之乱。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阳,掳走晋怀帝,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北方士族豪门纷纷南迁,进入长江以南,史称“衣冠南渡”。 宋代(1125—1127年)的“靖康之耻”,金兵灭亡北宋帝国,掳走宋朝徽、钦二帝,宋室被迫南迁,建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这次中原文明的大举南迁,规模之大,超过以往各次。 还有一次大规模的中原文明的南迁虽然不是游牧民族引起的,但效果是一样的,那就是发生在唐代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 民族的迁徙造成语言、服饰、文化习俗等等一系列的改变。比如满清入关,剃发易服,须知“唐装”旗袍并非中原汉人的传统服饰,现在在日本人的传统服装——“吴服”,就是晋室南渡后吴地的服装,才是汉人的正统服装。 一、永嘉南渡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周边部族内徙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元帝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任王导为丞相军咨祭酒,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 唐刘知几《史通·邑里》:"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后用以借指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奔之事。也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迁之事。 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在本体上指的是衣服和帽子,泛指的是人用来遮体的一切物件,其深层次的意义是所谓的汉民族建立起来的文化和文明。 孔夫子曾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没有管仲,我们就被蛮夷化了。因为中古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是披发(散乱着头发)左衽(与汉族的右衽相对). 汉族地区的服装是左前衣襟向右拉掩住右襟,而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是右前衣襟向左拉掩住左襟,但是这种规范不能绝对化。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2020届中考地理知识要点复习讲解: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一、知识要点 1.世界人口最多 ①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3.7亿,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 人口最多的省是广东省,最少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②为了使人口数量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人口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③人口界线:黑河市—腾冲县一线人口分布的特点: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或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云南 2.多民族的大家庭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汉族人数最多占 91.5%。少数民族中人数 最多的是壮族。 ②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③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汉族的赛龙舟等。

二、跟踪训练 1.(株洲)关于我国海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最北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B.自北而南的边缘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C.与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相邻 D.隔海相望的国家主要有朝鲜、日本、菲律宾 2.与图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地理位置有很多优越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与俄罗斯相比,我国气候更寒冷 B.中国是四国中唯一海陆兼备的国家 C.与蒙古相比,我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便利的海运条件 D.与日本相比,我国气候受海洋影响更显著 (海南)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首次成功试采可燃冰。读图,回答3~4题: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上海金融学院 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 《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 答题纸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 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

中国人口迁移

示范教案二(中国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进行科学地预测。 2.通过身边的人口迁移的事例,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分析某一事例的深层原因。 德育目标 加强学生对人口观的认识,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动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口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 ●教学方法 1.我们可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讨论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方向和原因。 2.多举一些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 多收集一些我国从历史上到现在的人口迁移的资料与事例,丰富课堂内容,并分析其迁移的原因与结果。还可配合一些资料图片,更直观地反映某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状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了解我国历史上、建国后和当前的相关人口迁移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下面我们来学习: 1.6 中国人口迁移(板书)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教材分作三部分内容来作介绍:首先,我们应私饫 飞衔夜 丝诘那ㄒ聘趴觯黄浯问切轮泄 闪⒌?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我们再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要多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补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及其特点,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分析。 学生看课文后,老师可组织学生联系历史、政治背景等知识,分析、讨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向和特点,最后给予总结。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位置在空间的移动,是产生人口数量不同的区域差别的外部原因,它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地区性。人口迁移使迁入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从而改变了人口的地域分布。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分析,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纵观中国古代人口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大势,概括起来就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人口分布最初集中在中原地区,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移民和开发等原因,到唐代时就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局面。由于人

人口迁移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自我学习效果检测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据此回答1~4题。 1.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城市到农村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农村到农村 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3.20世纪末因战争而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一组国家是( ) A.伊拉克、伊朗、科威特 B.古巴、海地、巴拿马 C.卢旺达、刚果、前南斯拉夫 D.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4.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6.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 D.资源开发因素 7.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是(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珠海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8.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主要有自发形成的和国家有组织的两种形式 9.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 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 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 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 10.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组织性迁移为主 B.自发迁移为主 C.规模大、频率高 D.规模大、迁入城市为主 11.下列城市的发展早期是矿产资源开发并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形成的是( ) A.中国的广州、深圳 B.美国的阿伯丁、伦敦

全国各少数民族人口排名

全国各少数民族人口排名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10643万占全国人口的8.41%,比1990年的1523万增长了16.70%. 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分组(单位:万人) 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个) 壮族1617.88 满族1068.23 人口在1000—5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7个) 回族981.68 苗族894.01 维吾尔族839.94 土家族802.81 彝族776.23 蒙古族581.39 藏族541.60 人口在500—1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9个) 布依族297.15 侗族296.03 瑶族263.74 朝鲜族192.38 白族185.81 哈尼族143.97 哈萨克族125.05 黎族124.78 傣族115.90 人口在100—5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4个) 畲族70.96 僳僳族63.49 仡佬族57.94 东乡族51.38 人口在50—1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13个) 拉祜族45.37 水族40.69 佤族39.66 纳西族30.88 羌族30.61 土族24.12 仫佬族20.74 锡伯族18.88 柯尔柯孜族16.08 达斡尔族13.24 景颇族13.21 毛南族10.72 撒拉族10.45 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20个) 布朗族9.19 塔吉克族4.10 阿昌族3.39 普米族3.36

鄂温克族3.05 怒族2.88 京族2.25 基诺族2.09 德昂族1.79 保安族1.65 俄罗斯族1.56 裕固族1.37 乌孜别克族1.24 门巴族0.89 鄂伦春族0.82 独龙族0.74 塔塔尔族0.49 赫哲族0.45 高山族 0.45 珞巴族 0.29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

少数民族人口排名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10643万占全国人口的8.41%,比1990年的1523万增长了16.70%。 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分组(单位:万人) 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个) 壮族1617.88 满族1068.23 人口在1000—5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7个) 回族981.68 苗族894.01 维吾尔族839.94 土家族802.81 彝族776.23 蒙古族581.39 藏族541.60 人口在500—1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9个) 布依族297.15 侗族296.03 瑶族263.74 朝鲜族192.38 白族185.81 哈尼族143.97 哈萨克族125.05 黎族124.78 傣族115.90 人口在100—5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4个) 畲族70.96 僳僳族63.49 仡佬族57.94 东乡族51.38 人口在50—1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13个) 拉祜族45.37 水族40.69 佤族39.66 纳西族30.88 羌族30.61

土族24.12 仫佬族20.74 锡伯族18.88 柯尔柯孜族16.08 达斡尔族13.24 景颇族13.21 毛南族10.72 撒拉族10.45 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20个)布朗族9.19 塔吉克族4.10 阿昌族3.39 普米族3.36 鄂温克族3.05 怒族2.88 京族2.25 基诺族2.09 德昂族1.79 保安族1.65 俄罗斯族1.56 裕固族1.37 乌孜别克族1.24 门巴族0.89 鄂伦春族0.82 独龙族0.74 塔塔尔族0.49 赫哲族0.45 高山族0.45 珞巴族0.29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每年的高考试卷都要涉及与人口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当你打开喷着油墨香的2001年广东文理大综合卷、全国文科综合卷、上海高考卷时,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关于人口方面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作为当代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人口意识,自觉宣传党的人口政策。 人口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古代中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撑。古代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1、中国古代的人口总量的变化 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 2)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3)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到1亿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万徘徊。东汉和帝时期5300万,隋唐4600万,北宋1亿, 4)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这组人口数据说明, 第一,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 第二,人口总量的变化为波浪型增长。可以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两汉、隋唐、北宋、清前期等。反之,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如秦末、楚汉战争时期、两汉之交、三国两晋南北朝、明末清初等。因此,中国人口波浪型变化呈现出谷连着峰,峰连着谷的轨迹。 第三,人口增长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达到3.6亿用了几百年,达到5亿多只用一百多年。 2、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远古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河流域成为我国经济、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北方政局动荡长期战乱,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特别是西晋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流徙人口在耶90万以上。 唐朝安史之乱后,北人再次大举南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混战不已,北人继续南迁。于是,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随之超过北方,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3、影响中国人口历史变化的重要因素。

北京少数民族的人口与分布

北京少数民族的人口与分布 北京作为首都,是各民族人民都十分向往的地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北京市有关部门不断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维护民族团结、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政策和法规,使居住在北京的少数民族数量持续增长,展现出了一派民族大团结的繁荣景象。 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表明,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80.1万,占全市总人口4.1%。千人以上少数民族有21个,其中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土家族、壮族、苗族超过万人。数据显示,从1964年以后,非世居的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大于世居的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两次普查期间,在京居住的少数民族人口中增长幅度较大的分别是满族增加了8.57万人;回族增加了1.33万人;蒙古族增加了3.92万人;朝鲜族增加了1.70万人;土家族增加了1.52万人;苗族增加了0.766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壮族已成为继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之后北京市超过万人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 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仍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表现在农村相对集中在传统的民族村落,城市主要分布在环城市中心地带。而由于拆迁改造,原有的城市聚居点逐渐分散,农村拆迁后又形成了一些新的民族聚居区,散杂居特征日益明显。全市16个区县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和生活。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的任意一个区县都至少有30个以上的民族。其中,朝阳区和海淀区有55个少数民族,东

城、西城、丰台、昌平、石景山、房山、通州、顺义、大兴等9个区有40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这在全国其他城市是少见的。城近郊区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六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为49.1万人,占在京居住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61.3%。在全市16个区县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分布最多的四个区县都集中在城近郊区,分别是朝阳区14.03万人、海淀区13.45万人、西城区7.87万人、丰台区7.18万人。 近些年,在城市拆迁改造及城市化进程中,特别是随着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原城区中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聚居规模逐渐缩小,杂居状况日趋突出,民族成分多元化,各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量上升。同时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原民族乡村转制为城市社区,又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新的城市民族聚居社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在20~49%的有10个,主要分布在牛街、马甸、上地等地区,以及经历了旧村改造和市政征地的农村地区。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名(六次普查)

gaopengly2011|七级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壮族:16,926,381人,占比1.2700% 回族:10,586,087人,占比0.7943% 满族:10,387,958人,占比0.7794%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比0.7555% 苗族:9,426,007人,占比0.7072% 彝族:8,714,393人,占比0.6538% 土家族:8,353,912人,占比0.6268% 藏族:6,282,187人,占比0.4713% 蒙古族:5,981,840人,占比0.4488% 侗族:2,879,974人,占比0.2161% 布依族:2,870,034人,占比0.2153% 瑶族:2,796,003人,占比0.2098% 白族:1,933,510人,占比0.1451% 朝鲜族:1,830,929人,占比0.1374% 哈尼族:1,660,932人,占比0.1246% 黎族:1,463,064人,占比0.1098% 哈萨克族:1,462,588人,占比0.1097% 傣族:1,261,311人,占比0.0946% 畲族:708,651人,占比0.0532% 傈僳族:702,839人,占比0.0527% 东乡族:621,500人,占比0.0466% 仡佬族:550,746人,占比0.0413% 拉祜族:485,966人,占比0.0365% 佤族:429,709人,占比0.0322% 水族:411,847人,占比0.0309% 纳西族:326,295人,占比0.0245% 羌族:309,576人,占比0.0232% 土族:289,565人,占比0.0217% 仫佬族:216,257人,占比0.0162% 锡伯族:190,481人,占比0.0143% 柯尔克孜族:186,708人,占比0.0140% 景颇族:147,828人,占比0.0111% 达斡尔族:131,992人,占比0.0099% 撒拉族:130,607人,占比0.0098% 布朗族:119,639人,占比0.0090% 毛南族:101,192人,占比0.0076% 塔吉克族:51,069人,占比0.0038% 普米族:42,861人,占比0.0032% 阿昌族:39,555人,占比0.0030% 怒族:37,523人,占比0.0028% 鄂温克族:30,875人,占比0.0023% 京族:28,199人,占比0.0021% 基诺族:23,143人,占比0.0017% 德昂族:20,556人,占比0.0015% 保安族:20,074人,占比0.0015% 俄罗斯族:15,393人,占比0.0012% 裕固族:14,378人,占比0.0011% 乌孜别克族:10,569人,占比0.0008% 门巴族:10,561人,占比0.0008% 鄂伦春族:8,659人,占比0.0006% 独龙族:6,930人,占比0.0005% 赫哲族:5,354人,占比0.0004% 高山族:4,009人,占比0.0003% 珞巴族:3,682人,占比0.0003% 塔塔尔族:3,556人,占比0.0003%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448人,占比0.0001% 其他未识别的民族:640,101人,占比0.0480%

中国人口和民族 练习题

中国的人口与民族练习题 1.下列少数民族与其所在的主要省区连线正确的是() A.回族—吉林 B.壮族—河南 C.蒙古族—宁夏 D.藏族—西藏 2.满族主要分布在()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3.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下列组合正确的一组是()A.傣族——泼水节 B.朝鲜族——火把节 C.藏族——跳板 D.蒙古族——长鼓舞 4.以“摔跤”这项体育运动闻名的少数民族是() A.土家族 B.满族 C.蒙古族 D.壮族 5.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是() A.哈萨克族 B.维吾尔族 C.乌孜别克族 D.苗族 6.我国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A.56个 B.55个 C.54个 D.53个 7.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A.壮族 B.回族 C.汉族 D.苗族 8.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A.西北、华北、东北 B.东北、西北、西南 C.东北、东南、西南 D.东北、华北、东北 9.我国生活在牧区的少数民族是() A.朝鲜族、满族 B.壮族、回族 C.高山族、苗族 D.蒙古族、藏族 10.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B.各民族的居住地相互独立 C.各民族的居住地相互交错,均匀地分布 D.各民族按政府规定的范围居住 11.每年大约4月13日至4月 15日,人们举行盛大的集会赕赃佛、嬉水、丢包、赛龙舟、放孔明灯、赶摆。这是() A.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B.瑶族的泼水节 C.黎族的传统节日 D.傣族的传统节日 12.2004年11月6日,首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外国的朋友想参观了解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建议他最好去()

55个少数民族各自的人口数量排序

55个少数民族各自的人口数量排序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其中汉族人口数为115,940万人,占91.59%;少数民族人口数为10,643万占8.41%。 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分组排序(单位:万人) 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个) 注:壮族、满族与汉族执行同样的计划生育政策,即城市一胎,农村2胎,禁止2胎以上 壮族 1617.88 满族 1068.23 人口在1000—5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7个) 回族 981.68 苗族 894.01 维吾尔族 839.94 土家族 802.81 彝族 776.23

蒙古族 581.39 藏族 541.60 人口在500—1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9个) 布依族 297.15 侗族 296.03 瑶族 263.74 朝鲜族 192.38 白族 185.81 哈尼族 143.97 哈萨克族 125.05 黎族 124.78 傣族 115.90 人口在100—5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4个) 畲族 70.96 僳僳族 63.49 仡佬族 57.94 东乡族 51.38 人口在50—1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13个)

拉祜族 45.37 水族 40.69 佤族 39.66 纳西族 30.88 羌族 30.61 土族 24.12 仫佬族 20.74 锡伯族 18.88 柯尔柯孜族 16.08 达斡尔族 13.24 景颇族 13.21 毛南族 10.72 撒拉族 10.45 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20个) 布朗族 9.19 塔吉克族 4.10 阿昌族 3.39 普米族 3.36 鄂温克族 3.05

从洪武时期的人口迁徙窥视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

从洪武时期人口迁徙探视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 10历史文化遗产班徐浩(31) 摘要: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现状。不同地区多民族聚居形成的过程,已经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不那么清晰。但是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还是或多或少的依托历次的人口迁徙而显现出来。因此对于历朝历代人口迁徙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的变迁。本文试图通过明朝洪武时期的人口迁徙,来阐述人口思想对于统治阶级的影响,进而进一步探视人口的迁徙。 关键词:人口迁徙;人口思想;洪武时期 人类从迁徙到定居经历了蛮长的过程。人口迁徙自古有之,但是人口思想却是后来产生的。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丰富的人口思想。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考察了人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人口思想包括对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 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大致包括增加人口数量、小国寡民、加强对人民的教化、重男轻女、加强人口的调查和管理、掌握人口数量是治国之本等等。如管仲、孔子、商鞅、孟子等都提出过增加人口数量的言语,老子则觉得小国寡民更好。同时,从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后,统治者意志下的大规模移民使得人口思想开始出现在移民戍边上。如王符(约公元85—163年)就提出:“先圣制法,亦务实边,盖以安中国也。”即反对放弃边地,保卫边防的思想。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对于人口迁徙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王朝建立初期人口思想对于人口迁徙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以统治者意志为主导的人口迁徙可能受到前朝人口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明朝初期人口的迁徙,窥视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 一、明朝以前的人口迁徙

人口迁移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以“民工潮”为例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地区城市开始脱贫致富,大多沿海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种种原因驱使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出现了大量民工进城打工现象。民工潮现象作为中国农民的第三次解放,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特有形式,引起了各方面关注。本文通过对民工潮现象的原因及特征等方面了解民工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民工潮区域发展利与弊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With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system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ore and more parts of the city began to poverty, Most coast cit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Driven by a variety of reasons, From the late 1980s began, our country present a migrant workers working off-farm phenomenon. Worker tide phenomenon as Chinese farmers' third liberation, China's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of a kind of special form, caused the aspects concerned.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worker tide phenomenon and feature of migrants have respect understanding migration the influence on the region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 Worker tide;Regional development;pros and cons 所谓“民工潮”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往返于城乡之间所形成的人潮之所以称为“潮”是因为这种源于乡村的人口流动具有规模大,周期性的特点而且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方向性。 ③民工潮现象的发展对城乡区域发展都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本文从民工潮现象入手,指出当前民工潮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民工潮对中国城乡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一、民工潮产生的流向特点及原因 从1989年开始,大量的民工争先恐后进城打工,形成一股庞大的民工潮现象,不得不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民工潮的流动方向特征据调查,民工潮主要流出地区大多为四川、河北、黑龙江、河南、广西、安徽等地,主要流入地区为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可见,民工潮的流动带有明显的经济倾斜的特点,即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 民工潮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它符合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④农村里的人口大量地往城市往发达地区流入,形成一股强大的旋风,席卷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其中有着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