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

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

金应熙

陈寅恪先生在中国史学界工作了三十多年,他的史学观点和方法一向有很大的影响。解放以来,陈先生一直保留他的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丝毫不肯改变。他的史学观点方法的影响也长期没有消除。许多研究历史和文学的资产阶级专家,把陈先生看成不可企及的高峰,奉为他们的?旗臶?,以陈先生的研究作为自己的方向。不少年青人受到迷惑,跟着陈先生走上了烦琐考证和形而上学的道路。例如中山大学历史系有个同学,听了陈先生主讲的?元白诗证史?的课程,在陈先生鼓励下再三写文章来探究白居易卖炭翁一诗中牛车行进的方向,对无关主旨的小事进行烦琐的论证。这告诉我们:认真批判陈寅恪史学方法,对于在历史科学领域中贯彻两条道路的斗争,拔白旗,插红旗,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阵地,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陈先生坚持反对马克思主义,广大史学工作者对此并不是毫无所知;几年来陈先生讲学华南,在广东史学界特别是中山大学历史系师生说来,这更是周知的事实。陈先生的史学方法所以能有不小的影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一种为陈寅恪史学方法辩护的论调,说:陈先生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却有自发的辩证法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因此按照他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可以和马克思主义殊途同归。首倡这一谬论的是右派分子赵俪生。他在?北魏末的各族人民大起义?一文中说陈先生有某些自发地与科学历史法则相吻合的观点,以后他又在另一篇文章中故意贬低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就,而继续为陈寅恪史学方法吹嘘。有一些人未能明确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于是就为赵俪生所惑,从而为陈寅恪史学方法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为此,我们在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历史观时,必须着重分析其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彻底驳倒赵俪生的谬论。本文试从这方面提出一些意见。

首先必须指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方法和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不可分的,因而渗透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与唯物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马克思主义者从唯物主义出发,认为必须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去探求各种社会思想、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形成的根源。而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体系中,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决定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的力量。陈先生的看法与此恰恰相反。他在分析史实时,一般多把历史归结为统治阶级中某些集团及其代表人物的活动。这是明显的唯心主义,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不从唐代中叶以后中小地主阶级的发展来探求古文运动兴盛的原因,而将古文运

动的兴起归因于唐德宗这个封建君主的个人爱好:?德宗本为崇奖文词之君主,自贞元以后,尤欲以文治粉饰苟安之政局……所谓‘文起八代之衰’之古文运动即发生于此时,殊非偶然也。(元白诗笺证稿,页 2)这不待说是片面的、错误的。在另外一些场合中,陈先生则过分强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地理环境等因素,将它代替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例如他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论述唐太宗进攻高丽失败的原因,即夸大了气候条件的作用,认为隋唐武力中心在西北,进攻高丽军运困难,必须在一年中三月至七月即寒冷期已过而雨季来临的短期中获得全胜,才能成功,隋炀帝、唐太宗进攻高丽的失败,都由于未能克服这一困难。陈先生并且企图抓住这一条纲来说明?中国在唐以前经营东北失败利钝所以然之故。?这一论述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杨广和李世民侵犯高丽的相继失败,首先是由于他们进行了侵略的非正义的战争。高丽人民在两次战役中都表现了为争取独立自由而英勇牺牲的精神,所以才能击退强敌。如果不从战争的性质和作战两方的情况来作具体的分析,那就如陈先生那样不能不歪曲历史事实了。这种强调地理环境作用的历史观,归根到底仍是唯心主义的变相。这从论述稿中关于隋唐内重外轻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来。陈先生原来想突出说明所谓?关中本位政策?造成了内重外轻的形势及其作用,但接下去就说:?……隋炀帝远游江左,所以卒丧邦家;唐高祖速据关中,所以独成帝业。?把隋唐朝代的更迭

决定于杨广个人。假如当时杨广作南游而留守关中或东都,能不能说,农民战争的火焰烧得再猛烈些,隋的封建统治也可不致灭亡呢?陈先生那样的论断,其实是忽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作用所得出来的。

陈先生在论述武则天与佛教、魏晋清谈思想的若干论文中提出了宗教和哲学都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观点。曾有些人引证这些论文为陈先生辩护,认为他在这里自发地接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我们认为,这种意见是错误的,有害的。其所以有害,即如上所述,它迷惑了一部分的视听,使人感觉到只要钻研史料功夫深,无须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自发地具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对陈先生也没有什么好处,使陈先生对自己的治学态度加深了自信,以为自己以为可以不需要思想改造了。所以,今年中大历史学鸣放时有个同学出大字报要陈先生多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陈先生就答复说:?请你读一下我的‘武曌与佛教’吧!?(大意)其实,陈先生对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看法,也是和马克思主义对立的。他不从经济基础的改变中去说明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原因,却从某些人物(如封建士大夫)的头脑活动中去找寻这些发展的泉源。读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决不能明了隋唐制度究竟如何变化为什么变化,而只见到文化、制度随着某些封建士大夫家族及个人的来去而转移。例如他不能从北魏社会跃进到封建社会后皇室与豪强矛盾尖锐化来解释三长制的建立,而只是强调

李冲个人?用夏变夷?的作用。这说明陈先生并没有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这个问题上自发地接近了唯物主义。我们并不否认,陈先生通过辛勤劳动掌握了政治与文化间互相联系的某些片段材料,但那与自发的唯物主义完全是两回事,绝对不能混淆。

另外有人还认为陈先生说?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这就是唯物主义。这种论调也是错误的。右派分子赵俪生就曾吹嘘过陈先生不抹杀反证,而从反证的攻倒中来建立自己的论点,说这值得现代史学界学习。事实上陈寅恪史学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方法有根本的分歧。毛主席教导我们,实事求是就是要研究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亦即规律性。正是当我们把实事求是的精神应用到社会历史的研究上来,从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发现客观规律,并且按照客观规律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时,才使历史研究真正成为一门科学。陈先生则认为历史是?团团转?的:?时尚变迁、回环往复,此古今不殊之通则。?(元白诗笺证稿新乐府上阳白发人条)在这样的?通则?下,当然没有任何历史发展规律可言了。否认社会发展规律,这不是唯心主义是什么呢?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又有哪一点共同之处呢?那只是资产阶级的伪科学罢了。

至于尊重证据一点,我们还需要作更深入的分析。

陈先生在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可能性上,存有怀疑,而主张乞怜于一种?直觉?。他说:?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

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及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之所以不得不如此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病。(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一)?

在这种认为要真了解历史必须依靠?神游冥想?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指导下,当然谈不上真正的尊重证据。

陈先生是不愿意把自己的研究局限于个别事实的考证的。他的史学方法的特点之一,是企图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抓住一些他认为重要的环节,先行解决,然后再以所得的结论为出发点,连带说明一系列的其他问题。这种方法使陈先生的研究成果带有一种系统性,而和其他一些专搞考据的资产阶级史学家有所不同。但是,由于陈先生从主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来认识历史,因而对所抓的环节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常不免流于主观的臆断。要在这些主观臆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当然十分勉强,结果在处理证据方面就不免多取有利的证据,而于反证则往往不愿顾及。这是与陈先生力求谨严的初衷相剌谬的。例如陈先生认为北魏的制度有来自河西的一源,都城建筑也不例外。所以他在研究北魏太和年间洛阳建筑时,开头就说:若依寅恪前所持文化渊源之说,?则太和洛阳新都之制度必与……河西……有关无疑。?这是从自己的假定出发(渊源略论稿 45

页)下文为了证实这一假定,迂回求证,力图证明洛阳的建筑是以河西姑臧城为蓝本的。但始终无法得到有力的论证,而对于若干于己不利的情况,亦臵之不顾(例如陈先生强调前汉长安建筑系按照周礼?面朝背市?的规定的,但他忽略了长安市和周礼原文上一句?左祖右社?则是不相符合的。其实长安也是随着形势而发展建筑起来的,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制度。陈先生对这点没有注意到。)假如陈先生抛弃自己的假定,则洛阳新都的建筑本来是容易解释的。因为从邙山在北、洛水居南的形势看来,不论从政治上居高临下便于控制或从经济上便于交通运输而言,统治者都是以宫城在北,市场在南较为适当。这一个例子说明,从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出发,也必然陷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论,这当然和马克思主义尊重证据的态度根本不同的。

其次,我们要指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方法是形而上学的,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有着根本的分歧。

这个根本分歧,突出地表现为对历史的变化和发展,陈先生和我们的看法完全对立。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必须从现象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观点来研究历史。历史发展不是旧东西的重复,而是?推陈出新?的过程,即旧东西衰亡和新东西产生的过程。新东西是在旧东西内部萌芽的,事物内部

的矛盾的发展是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陈先生表面上也不得不承认历史上有变化和发展的事实,但实际上他和一切形而上学者一样,归根究底是在否定历史的前进和发展的。

首先,陈先生在研究他所谓历史?演进?时,很不重视以至根本抹煞广大人民劳动生产和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却极力夸大各个民族的接触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他看来,没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则本国文化的?演进?就很难想象;甚至微小如一种装束,也非在外国文化影响下不能有新的时尚:?凡所谓摩登之妆束,多受外族之影响,此乃古今之通则而不须详证者。?(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新乐府时世妆条)同时,陈先生心目中也没有什么劳动人民创造的民族文化传统:?元白诸公之所谓华夷之分,实不过古今之别,但认输入较早之舶来品或以外国材料之改装品为真正之国产土货耳。今世侈谈国医者,其无文化学术史之常识,适与相类,可慨也。?(同上,法曲条)这真是奇怪、武断的逻辑!难道中国人民就连一种新的服装都不能创造吗?难道扁鹊、仓公、张机、华佗这许多古代著名医药家都只是?输入??舶来?的医药技术而没有自己的独立创造吗?

陈先生一方面鄙薄本国劳动人民的创造能力,另方面却对于封建社会的伦常礼教,竭力维护,说成为不可变动的。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他的史学观点中的重要一条,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这本是清末张之洞的主张。陈先生也承认张之洞对他的影响,说:?寅恪生平为不古

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三)我们都知道张之洞乃是清末封建官僚中的顽固派头子之一。他著?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目的是在于反对当时的维新运动,来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反对民权。根据张之洞说来,中国的封建专制政权以及附丽于其上的一切旧道德旧文化,决不可变。这样露骨反动的主张,连梁启超也批评它说:?不三十年将化为灰烬为尘埃,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将掩鼻而过之。?不幸陈寅恪先生中了他的毒,接受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接触的历史,结果到处发现?尊王攘夷??用夏变夷?的主张(陈先生把唐代古文运动看成尊王攘夷思想的发扬,就是一个牵强附会的例子)。这种观点应用到我国今日的文化发展上面,就得出下列的结论:?窃疑中国自今日(1933 年)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按指资产阶级文化)或东欧(按指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三)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不管什么思想传播到中国来,如果不向中国封建文化妥协,实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就不能站得住脚,封建文化是不能动摇的。陈先生既然把社会主义思想

错误地看成东欧的思想,他就在暗中忧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会?用夷变夏?引致中国文化(实则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灭亡。所以他在解放后寄北京友人的诗中说:?名园北监仍多士,老父东城剩独忧!?这种思想,也就是陈先生在解放以来所以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深闭固拒态度的思想基础。我们不能不指出,这种思想在今天,是比较张之洞写?劝学篇?的时候更为反动的。

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关于历史变化和发展的观点,那是只有工人阶级才能做到的。工人阶级根据这种观点认识到: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进行革命是完全合乎规律的,我们在政治上要做革命家,而不能做改良主义者。顽固地维护封建礼教的人不可能不敌视辩证方法,不可能不以憎恨的态度来对待现代社会的一切变化。陈先生曾说过:?尝综览吾国三十年来人世之剧变至异,等量而齐观之,诚庄生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者。若就彼此所是非者言之,则彼此终古末由共喻。?这一段话暴露了陈先生对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抱着相对主义的态度。他不相信这些变化是能持久的,他相信历史的进程?回环往复?,到头了还会倒回来;他有时又以旧眼光看新的事物,恶意地把新事物攻击为腐烂的旧东西。他写了一首小诗讥讽马克思主义:?八股文章试贴诗,尊师颂圣有成规。白头宫女呵呵笑,眉样如今又入时!?归根到底,陈先生仍然是认为太阳底下无新事,自己也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这和辩证法显然是相去十万八千里的。

陈寅恪史学方法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的根本分歧还突出地表现为对矛盾的看法,他和我们是完全对立的。毛主席教导我们,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只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矛盾论)。从历史的发展来说,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规律性来起作用。陈先生把外部原因从内部原因割裂开来并且加以片面的夸大,这样就抹煞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陷入偶然性的错误。例如唐代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即身份性地主和非身份性地主的矛盾,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必然结果。要分析这一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应从根本上由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的特殊性入手,即从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氏族制度残余的长期保留而发生了因贵致富的门阀豪族——身份性地主的长期存在。其次则应分析清【隋】末唐初以后社会财产占有状况和阶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由于均田制度并未损害土地私有制,在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影响下,中小地主的地位开始上升,并且通过科举制度进入政治舞台与过去垄断政权的大族官僚集团展开了剧斗。但是,陈先生却从外部矛盾来解释这项历史发展,他认为东突厥衰败后,突厥本部和别部的诸胡族分别迁入中国边境,河北地区胡人一天天增多,就把长期以来在河北聚居的山东士族迫得离乡出走,这些山东士族丧失了家乡的根据地后,不得不从科举出身,这就和中小地主发生尖锐的冲突(见中山大学学报 1956 年第 4 期。陈寅恪:论李栖筠自赵徙

卫事)。显而易见,这样从表面的外部原因来解释历史是错误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把两件时间空间相隔遥远的事件随意牵扯起来,这只能是概念游戏而不是历史科学。为什么破亡之余的胡部能够赶跑占统治地位的山东士族呢?这中间更本质的原因,陈先生就没有去探究。过去梁启超曾经运用和陈先生相类的方法证明汉代进攻匈奴影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同样说明忽视事物内部矛盾的形而上学史学方法必然彻底破产。

在处理矛盾的问题上,陈先生还有一个突出的错误,就是以次要矛盾来掩盖主要矛盾。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统治的多次起义乃是推动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封建社会中的一切其他矛盾,对这个矛盾说来,都只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史,必须先以全力抓紧这个主要矛盾,其他问题才得迎刃而解。但是陈先生却夸大了封建地主阶级内部各集团间的矛盾,把它看成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他从资产阶级观点来看阶级,漠视社会阶级划分的物质阶级基础,把封建地主阶级内部各个集团也都称为?阶级?,这样,就使主要矛盾更加模糊不清。例如在研究汉末和三国一段历史时,应当着重研究黄巾起义的背景、发展和影响,但陈先生却把注意力放在地主阶级中大族(袁氏)和寒族(曹氏)的矛盾斗争上面。他没有想到,不先把从黄巾起义表现出来的汉末农民和地主的矛盾研究清楚,对大族

和寒族的斗争也不可能有深入的理解。袁曹两支地主武装都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他们共同屠杀起义农民,特别在镇压起义农民黑山军时曾经密切合作,只是在农民起义已经失败,统治秩序重新稳定的时候,袁绍和曹操才尖锐冲突起来。在袁曹斗争中,曹操对农民作了一定的让步,实行屯田政策,稍微减轻剥削。而代表豪族大地主的袁绍是不可能这样的,他仍然继续纵容大地主加紧剥削农民。在这样情况下,袁曹的力量对比迅速发生变化,袁绍终于为曹操所灭。这就可见,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对主要矛盾是占从属地位的,是围绕着主要矛盾展开的。陈先生夸大了这个次要矛盾,把它从主要矛盾割裂开来,结果不但不能抓住问题的中心,连他自己重视的袁绍、曹操间的矛盾发展过程,也不能分析清楚。

陈先生的史学观点和方法的形成不是偶然的。陈先生生长于封建大地主的所谓?书香世家?,又为名父之子,是在中国封建文化的传统中培养起来的。他的祖父曾赞成新政,陈先生以?元佑党家?(见他的挽王国维诗)之子,弱冠远赴异国求学,接受了一套资产阶级史学方法。按理说资产阶级的思想,对于封建礼教多少应该起一点摧陷廓清的作用,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社会环境里,特别是在陈先生回国后所交游的圈子的气氛影响下,陈先生所接受的资

产阶级学术思想,却不能在这方面有所表现,而只能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系统内占一个?为用?的次要地位。陈先生一直对清朝同治以后洋务运动的一段时间是非常憧憬的,而对于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中国工人阶级进入历史舞台以后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则是很看不顺眼的。在他看来,清代末年是?依稀廿载忆光宣,犹是开元全盛年,海宇承平娱旦暮,京华冠盖萃英贤?(挽王国维诗)的太平日子,直到 1957 年,他还写了?贞元朝士曾陪座,一梦华胥四十秋?的诗,不胜抚今追昔之感。另方面呢,他对中国人民起来推翻清朝封建政权则极不满意,称为?潢池小盗?,满腹牢骚地写:?齐州祸乱何时歇?今日吾侪皆苟活。但就贤愚判死生,未应修短论优劣。?(俱见挽王国维诗)。正因为他反对人民革命,他就不能不反对指导人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反对辩证法。事物内在矛盾的法则,指出封建社会的文化必将彻底灭亡(当然其中好的东西我们还可批判地吸收),这正是陈先生所不愿意承认的,所以他不能不走向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他之所以在认识历史真相中要借助于?神游冥想?,也是和他的政治态度有关的。他提出要对古人抱一种同情,究竟是怎样的同情呢?同情谁呢?在对待剧烈战斗着的双方中,不能同时对双方都表同情,例如同情王充就不能又同情谶纬之学;同情黄巢就不能又同情唐末封建王朝,这是很明显的。而陈先生的同情,从他攻击黄巢破坏东南财赋地区致

唐于灭亡,从他推崇韦庄的?秦妇吟?等来说,其?同情?显然是不在黄巢方面的。陈先生为?王静安先生遗书?写序,希望有人能理解并同情王国维。他说:?寅恪以为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死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空间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

这一段话,充分表露了他所要同情的是甚么样的人物?原来正是王国维这样的死抱住封建王朝不放的人物。陈先生甚至还痴望着神州之外的九州,今世以后的来世,会有人读王国维的书?神理相接?而表同情于王国维的?奇哀遗恨?。我们不能不向陈先生进一言:我们对王国维在学术上的业绩,并不会一笔抹杀,而是将给予批判的吸收的,但是今天在共产党领导下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经过思想改造的知识分子,就不会有人表同情于王国维的?愚忠?的政治态度了。封建王朝的孤臣孽子在我们的社会里是不会得到人们的任何同情的。

陈先生的政治思想使他在某些方面还受到胡适派实用主义的毒害。当然,陈先生和胡适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胡适是我国人民的凶恶敌人,是个卖国的奸贼,而陈先生是我们尊敬的老师。但是,事实说明陈先生的史学方法一部分的确受到胡适派的影响。陈先生在早期关于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演变等考证中明白采用了胡适派所谓?历史的方法?,其后

在使用?以诗证史?的方法中,则陷入俞平伯先生等新红学派的窠臼中,混淆了诗歌的艺术性与历史的真实性,仿用研究红楼梦考证曹雪芹生平的方法来考证崔莺莺的籍贯、姓名。特别显著的,是陈先生也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还对中国文化所受西来影响表现了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所有这一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批判陈寅恪史学思想,实际上也就是要继续深入肃清实用主义在我国史学界的影响。

我们也不是要全盘否定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不是要抹煞陈先生三十多年来的辛勤劳动,我们只想指出一点:白专的路是走不通的。是自误误人的。以陈先生掌握史料、语文工具等条件较优越,但是由于他的史学方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和形而上学的,致使他的研究中发生了许多基本性的错误,旁的条件更不如他的人,坚持?白专?的道路,又将何处讨生活呢?我们通过这次红专辩论和教学改革中提高了认识,下决心?兴无灭资?,决心要继续拔掉史学界中的白旗,力争史学思想的两条道路的斗争的彻底胜利。

1958 年 9 月 18 日初稿

10 月 5 日修改

原载:《理论与实践》1958 年 10 期页 10~14

近代形而上学

主要内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法国物理学家,哲学家)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影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庸俗唯物主义。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第一、它把特定的物质形态误认为是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得出了物质就是原子的不科学的结论。 第二、它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思想同哲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没能从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中概括出物质共同的基本特性,使哲学的物质概念得以完善。第三、它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它把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而原子论是无法解释社会现象的,这就割裂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不能把唯物主义一元论贯彻到底。 由此看来,形而上学的物质观,虽然肯定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但却认为原子是不变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单位。这种观点解释不了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说明不了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也难以驳倒唯心主义的不断进攻。因此,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这种物质观必然会被新的物质观代替。

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历史唯心主义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叫唯心史观。与“唯物主义”相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精神就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就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精神决定物质;人的认识就是先天就有的或在头脑中自己产生的。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目录简介演变本质地位主张根源形态代表展开编辑本段简介历史唯心主义(historical idealism)就是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又称唯心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历史观。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瞧作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历史唯心主义掩盖历史发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以前,历史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统治的地位,这就是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而生产规模的狭小又限制着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认识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只有到了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

候,才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编辑本段演变历史唯心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奴隶主思想家为了论证其阶级统治的合理性,宣称奴隶制符合天命,就是按最完善的理念创造的社会。这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在古代只涉及到国家、政治等某些领域,还不就是对人类社会整体的认识。那时人们还未把社会与自然明确地区分开来,关于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浑然一体地包含在一般世界观之中,也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理论。编辑本段本质历史唯心主义用主观臆造的、人为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的真实的联系,本质上就是对社会历史本来面貌的歪曲,对人类的认识、真理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但就是,作为人类探究社会历史本质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它的存在又有其历史的原因与不可避免性。历史唯心主义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曾为人类认识社会积累了一定的思 想资料;它从反面提出的种种问题,也推动着人们深入思考;在历史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中,还包含着可贵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与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或萌芽。这些都为科学历史观的产生作了准备。编辑本段地位历史唯心主义宣扬剥削制度的合理性与永恒性,一直就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蒙骗劳动群众的思想工具,这就是它的社会政治作用的基本的、主导的方面。但当着一种形态的唯心史观作为进步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思想武器,去反对腐朽阶级及其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5)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唯物主义的分类不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指不成熟的唯物主义,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客观物质决定主观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有其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它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并且把原子作为物质的本源,是错误的,但它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化,有其进步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最新整理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资料

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一、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 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 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 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 活火;“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 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 道”。 老子《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决定力量历史发展动力有无规律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有人民群众唯心史观社会意识主客观精神无少数英豪 1.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二者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任何社会历史理论都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对它的回答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第三种独立的历史观是不存在的。 历史唯心主义又称唯心主义历史观或唯心史观,是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认为: 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历史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否认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否认社会发展有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社会中存在的阶级斗争及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要是帝王将相和少数的英雄人物的意志看作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用主观精神解释社会的发展。客观唯心主义则从社会外部寻找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把诸如上帝、神、“绝对观念”等所谓客观精神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贯彻和表现。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两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就是按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来划分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互不相关、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在哲学史上,法国的笛卡儿是一个典型的二元论者。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 主要代表人物: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者有培根、霍布斯、洛克;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有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十九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近代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A)机械性。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蒂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B)形而上学性。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C)不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不知道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原因。他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 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自然的唯物主义认识的不彻底性。比如,培根就提什么“二重真理论”,把人的知识分为神学和哲学两种:人的知识就如同水一样,有的是从天上降落的,有的是从地下涌起的;一种是来自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感觉经验,另一种则来自上帝或神的“启示”。这就为神学信仰留下了一块地盘。 当然,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教会势力十分强大,为了给科学发展争得一块地盘,培根不得不调和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他曾向教会表

比较齐全的几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一般指古代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阶段。如中国古代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气(阴阳、元气、精气),古希腊用原子、水、火,古印度用“四大”(地、水、火、风)等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天不变道亦不变) (没有运动的物质)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A项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是物质,显然不符合题意;B项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是精神,也不是题中所犯的错误;D项是否认物质

和意识的区别,和题干所犯的错误无关。这样将ABD三项排除,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也叫机械论。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归结于物质性东西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取消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19世纪50年代流行于德国。有

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孙天平

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孙天平

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孙天平 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 孙天平 引言最后说: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非常明白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以这个定义是站得住脚的! 很显然,两者的观点是相反的,所以,后来就发展到,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就反对唯物主义。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一点不奇怪,是对理论偏面认识定义的结果。 看看“太极图”理论就明白,阴阳是“对立对应”和“互相包容”的,您能说哪个对,哪个错吗?这就是古代对“阴”的偏见,形成了“阳君子,阴小人”“男尊女婢”“阳吉阴凶”等说辞,左右了历史的走偏,这就是“理”偏道就偏的结症。人们终于发现,阴和阳同样的重要。现在的社会发展不平衡,就是此理论的恶果。 如果这样理解,唯物和唯心都离不开,去掉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故,“互相包容”之阴,显得更为重要。 为什么呢? 1、只有“对立对应”,事物就得废弃,不能成功。

2、唯心和唯物,都是道的核心,少了谁都不行。这就是四象的决定: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中有阴种存在的式。。 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也没有被打倒,既然都存在,就是“互相包容”的问题了。 事不过三,过了三就是规律,对规律怎样办,还用再说吗!2016.4.19 网引: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阴中阴)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

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是否承认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地理条件 ?人口条件 ?资源条件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自然和社会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基础和纽带是 ?劳动 ?自然 ?人 ?社会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社会规律是人造的、 ?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出来 ?自然规律无法废弃和改变,社会规律可以废弃和改变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这一观点反映的是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创造的结果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一样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物质资料生产高度发达 ?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经济体制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生产关系 ?血缘关系 ?政治关系 ?思想关系 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这表明 ?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区分是相对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近代唯物主义

近代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得辩证法,它没能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认识。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应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话难,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然陷入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这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从而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是普遍的、绝对的。这就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地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地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地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地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地实物中寻找世界地本原.如中国古代地五行说,古希腊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地学说.代表性地观点如,荀子讲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张载讲地“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古希腊泰勒斯地“水是万物地始基”等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特征是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是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地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地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世界地物质性地基础上,用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观点看问题地观点. 这里要特别强调地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地划分. 主观唯心主义地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地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地真实地存在和世界地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地产物.如贝克莱认为,世界上地一切都是“感觉地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笛卡儿地“我思故我在”;庄子讲地“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地“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客观唯心主义地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地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视为独立自成地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地本原和万物地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地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如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地影子”、“人为天命所主宰”.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行,理是万物之本”. 两者地主要区别: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概念理念. 年军转干考试法律知识之行政法复习必备 军转干考试法律知识之行政法复习必备法律概念 行政法: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地社会关系以及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规范地总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行政关系: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地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地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地各种社会关系. 行政法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地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为地基本准则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地共同准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在法律规范明示或默示地范围内基于行政目地在合理判断地基础上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佑作为地权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国家行政机关:指一个国家地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设置地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地机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行政主体: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地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地法律责任地组织.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地表现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地权能. 行政机构:指构成国家行政机关地各要素地排列组合方式. 行政职责: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地法定义务. 行政优先权: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所享有地种种职务上和行为上地优先条件. 行政受益权:行政主体从国家所享受到地各种物质利益条件. 行政机关:指一个国家地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设置地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地机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派出机关:指由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有权机关批准在一定区域内设立地代表该人民政府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讲究世界的本质是物体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讲究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个人 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世 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是 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贝克莱(1684年一 1753年),德国的费希特(1762年一1814年),中国的孟轲(约公元前372年 一公元前289年),以及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等。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它认为 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 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的主 要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年—前327年), 他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为“理念”;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 尔(1770年—1831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 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 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目前正 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0 世纪80年代,中国称自己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简单的说就是: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 我们应该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世界。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 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 质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2010年03月22日星期一下午08:37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 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

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 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承认物 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 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 物的“贮藏所”为什么是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时间和空间不是事物的储藏所,而是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储藏与被储藏的关系,不是大与小的关系.把它们分割开来,就是把它们当作彼此孤立存在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 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 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总结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原理与方法论汇总 一、《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简图 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2、人民群众观1、<人生>价值观3)(共6条原理) 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第一部分社会历史观(2条原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产,社会存在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社会意识和性质和状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的性质和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状况。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这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要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之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第二部分人民群众观(1条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反对〗: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三部分(人生)价值观(3条原理)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不同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反对〗: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2、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3、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在中国古代,代表观点是“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的联系和发展可以用“水、木、火、金、土”五大要素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在古希腊,泰勒斯把水定义为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原子论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不可分、不可灭、至小无外的“原子”在“虚空”中的无规则运动而产生的。《管子》一书中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成为明代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气者,理之依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门捷列夫拒绝承认电子的存在,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从而限制了他的研究的发展。 拉美特利说“人是机器”。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英国);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德国); 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奥地利)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古希腊)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人须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立身其中,须大作一个人。” 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与辩证唯物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一理论体系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辩证唯物论是指人们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观点和看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派系繁多,相互斗争、相互推翻。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争论的焦点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存在是思维的反映,思维是第一性的属于唯心论学派,凡是认为思维是派生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属于唯物论各种学派。另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但绝大多数哲学家作了肯定的回答。 辩证唯物论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辩证唯物论批判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观点和方法,以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发展了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科学的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的中国版 早在中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墨家思想,创始人是墨翟。

关于唯心史观的主要内容.doc

关于唯心史观的主要内容 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那么,关于历史唯心主义有哪些内涵呢?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介绍唯心史观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唯心史观的主要内容 历史唯心主义(historical idealism)是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又称唯心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历史观。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历史唯心主义掩盖历史发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以前,历史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统治的地位,这是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而生产规模的狭小又限制着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认识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只有到了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才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唯心史观的本质 历史唯心主义用主观臆造的、人为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的真实的联系,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本来面貌的歪曲,对人类的认识、真理的发展起着阻

碍的作用。但是,作为人类探究社会历史本质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它的存在又有其历史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历史唯心主义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曾为人类认识社会积累了一定的思想资料;它从反面提出的种种问题,也推动着人们深入思考;在历史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中,还包含着可贵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和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或萌芽。这些都为科学历史观的产生作了准备。 唯心史观的主张 历史唯心主义的种种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这两种形态的唯心史观实质相同,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都是用历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释历史。它们共同的基本主张是: ①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意识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由此把精神的力量看作社会发展的最后动因,以为只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即可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 ②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这种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无视人民群众的活动。认为人民群众是"惰性的物质"、消极被动的"群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