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美狄亚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比较美狄亚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比较美狄亚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科目:比较文学概论

学校:铜仁学院

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

班级:2010级本科(1)班姓名:贺清华

学号:2010021014

比较美狄亚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在人类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爱情永远是人们追寻的一个永恒主题,古往今来,在文人骚客,中外作家的笔下,许许多多的女子形象为了爱情,为了所谓的幸福,做了多多的努力,但不幸的是,往往大多以悲剧收场。往古贤人们用他们的文采,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经典悲哀的故事,其中不乏弃妇的形象,无论是在东方文学还是在西方文学中,都有在爱情里被抛弃的女子,成为弃妇,我们把东西方文学下在爱情里受伤的女性做个较比,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异同点。

我们以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中的美狄亚与我国古代乐府诗集中的《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作比较,探寻她们爱情悲剧里的异同。毫无疑问,美狄亚跟刘兰芝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学中弃妇形象的典型。她们对爱情的追寻都是失败的,也是悲哀的,这个从她们的婚姻悲剧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为了能直观的感受,我们先来了解下两个故事的梗概。

作为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美狄亚》,它的取材来源于希腊神话,在《美狄亚》中,美狄亚是个聪明人情,敢爱敢恨的人物形象,故事中描写了王子伊阿宋通过美狄亚的帮助盗得了金羊毛,但发现父亲被新国王杀死,于是美狄亚帮助他惩罚了新国王,但之后又被赶出了家乡,夫妇二人来到了科林索斯,还生了两个儿子。但是伊阿宋变心了,他想做科林索斯国王的女婿,并且想把妻儿赶出境外,这样的举动,激起了美狄亚的愤怒。于是她设计毒死了国王跟公主,又忍痛的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绝了丈夫的后嗣,她如此的惩罚了伊阿宋之后乘龙车飞往雅典,这就是故事的梗概,很明显,这是个感人的家庭悲剧。

而乐府诗集中的《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一个才貌双全,又知书达理的女子。以其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食物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为证。如此的一个女子在十七岁的时候嫁给了焦仲卿,后因焦母不喜欢刘兰芝而把他遣归娘家,在焦仲卿送刘兰芝回家的路上,他们彼此依依不舍,作誓离别,许下“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誓言,他们相约,等过段时间后,焦仲卿会把她接回去。可是刘兰芝回到家中,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焦仲卿来接,又在兰芝哥哥的张罗下,要把刘兰芝嫁给太守。焦仲卿知道这个消息后,来寻刘兰芝,不料兰芝为了捍卫纯洁的爱情,毅然的赴了清池,从此与世长,。后焦仲卿回到家中也悬吊与家中横梁,两家念其在生情谊将他们合葬,至此这一悲剧结束。

纵观这两个故事,其中的女主人翁美狄亚跟刘兰芝相同点跟不同点一目了

然。

相同点:

一、悲剧性的弃妇形象

美狄亚本是一个热情开朗的女子,但是在伊阿宋的变心后,她成为了一个失去爱情的弃妇,丈夫的背判让她失去了爱情的甜蜜,有的只是一颗血腥复仇的心。同样刘兰芝因为焦仲卿的软弱,所以在被焦母遣归后也就成为了一个悲哀的弃妇形象。她们都是爱情里的失败者,成了苦命的女子,正因为她们成为了弃妇,这就造成了她们悲剧性命运的开端。

二、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代表

无论是美狄亚还是刘兰芝,她们可以说都是具有反抗意识的代表,她们的举动都可以说是她们对爱情的捍卫,都是她们对于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做的斗争,美狄亚的家庭悲剧反映了奴隶主民主制衰落时期社会道德沦丧,妇女遭受压迫的生活现实,她对爱情的追求可以说是对追寻平等权利的斗争。而刘兰芝沈赴清池的举动也是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一种冲击,敢于违抗兄命,冲出社会的桎梏,是对封建礼制的一种有力的控诉。

不同点:

一、对于同样的悲剧命运却有着不同的反抗方式

同样是悲剧的命运,但是美狄亚跟刘兰芝反抗的方式却是大相径庭。美狄亚在丈夫抛弃她以后,把满腔的悲愤化作复仇的因子,她残忍的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毒死国王跟公主。这些都源于她对伊阿宋的爱,正因为爱得深,所以恨的时候也会很深,当仇恨充满一个女人的心里的时候,那么她是恐怖的。美狄亚在被丈夫遗弃后滋生出不满的情绪和反抗的念头,她悲愤的指责说这个社会不是为女子存在的,“一个男人与家里的人住得腻烦了,可以到外面去散散他心中的郁结,不是找朋友,就是找玩耍的人。可是我们女人就只能依靠他一个人”。在美狄亚的观念中,负心的人,天地不容!美狄亚采取的是一种极端的复仇方法,是一种对于别人的伤害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仇恨的方法。

而刘兰芝即使是在被婆婆赶走的时候也还是对婆婆恭恭敬敬的,把被遣归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还把许多物品留下说“留与后来人”叮嘱小姑子照管好婆婆。对于哥哥的逼婚,她最后选择了跳湖结束自己的生命,她不想伤害任何一个人,也不以伤害身边的亲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这些都是因为中国传统道德礼制所迫害的,在中国封建男权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是卑微的,女子必须遵守“三

从四德”,在这样的道德枷锁下,女子失去了爱情的权利,有的只是忍耐、服从。然而,刘兰芝的赴池之举却宣告了对这种封建礼制的不满,她用生命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表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知性、坚贞。这与美狄亚的反抗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二、不同的悲剧婚姻

我们可以说美狄亚跟刘兰芝的婚姻都是不幸福的,但从某些从层面上来讲,刘兰芝比美狄亚是要幸运那么一点点的。美狄亚一开始就注定是个失败者,因为伊阿宋接受美狄亚是带有功利性的,他是带着王权使命来的,所以,从一开始,这段感情就具备了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美狄亚的爱情被敲打的支离破碎。刘兰芝跟焦仲卿的悲剧却是来自于家长的摆布,他们彼此之间还是有感情的,只是父母对于儿女婚姻的绝对控制,导致了他们有情人终成不了眷属。但是,她们虽然生不能同寝,死却能同穴。

虽同为悲剧的结局,但是刘兰芝跟焦仲卿也算是有了一个爱的归属,而美狄亚却似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结语:

美狄亚跟刘兰芝都是悲剧的人物形象,造成她们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同为爱情婚姻的失败者,她们所采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大概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在同情她们的同时更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我觉得,一个女人,如果想要获得长久不变质的爱情,一个圆满的婚姻的话,首先在经济上应该能够独立,有句话叫经济独立才能人格独立说得很好。其次,在选择自己的爱情对象时,应该擦亮眼睛,不要盲目的爱。这就是我从美狄亚跟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中看出的东西。

比较《氓》和《美狄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比较《氓》和《美狄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李佳梅 摘要:《氓》中的女主人公和美狄亚因她们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她们不同的性格,东西方不同的思想文化又深刻影响她们的性格,最终导致了她们同悲剧异结局的命运。但归根到底,她们均是不平等的男权社会的奴役和压迫对象,都经历了爱情、婚姻的不幸。 关键词:比较同命运异结局 《氓》中的女主人公和美狄亚,一个是东方古典文化影响下的温柔淑女,另一个是西方文明熏陶下的热情勇敢的女性,两块土地,两种不同的文化培育出了两株迥异的花朵,一株沉静娇美,一株热烈奔放。可她们却有着相似的命运,她们为爱情结婚,深深的爱着自己的丈夫,为爱她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婚后她们同样遭到了丈夫无情的背叛和遗弃,成为了婚姻的牺牲品。似乎,相似的经历使她们同样成为了命运的弱者,但是她们最终的结局是不同的! 《氓》中的女主人公和美狄亚,她们同样深爱,爱的方式却不同;同样被弃,对待被弃的态度又不同;同样对命运的安排进行了抗争,抗争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氓》中的女主人公冲破父母之命的桎梏,勇敢的追求婚姻的自由,她与氓相见倾心后便定下了婚期。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并且爻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凶吉,这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多大的冲击啊!可是,当女子被弃后,女子也渐渐的清醒,是男子背叛了婚姻,背弃了誓言。她沉痛,她怨恨,她也勇敢的站立了起来。坚强的,与不幸的婚姻决绝,来保护自己的尊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是这位女子的呐喊,她反抗的方式很平静,但她夺回了自己的人身自由,保持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美狄亚,科尔喀斯国的公主,她美丽,聪明而多情。美狄亚对伊阿宋一见钟情,帮

讨论课美狄亚

《美狄亚》之我见: 一、美狄亚的性格有何特点? 二、如何看待美狄亚的杀子复仇? 三、如何看待伊阿宋形象? 四、美狄亚的悲剧是否为女性择婚的偶然失败? 五、美狄亚形象在中西文学史上有何原型意义? 六、作品是否体现出欧里庇得斯的怀疑论思想? 七、为什么作品被称为是“令人震惊的妇女心灵的悲剧?” 欧里庇得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贵族出身。民主政治衰落时期的悲剧诗人。在他的悲剧中获得了深刻的反映。对于雅典进行的不义战争,对于对外侵略、对内剥削的高压政策,对于压迫和虐待奴隶的问题,对于社会上存在的贫富悬殊、男女不平等、道德败坏的严重现象,都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美狄亚》是欧里庇得斯最感人的悲剧之一,剧中的美狄亚是个异国女子,她曾背叛自己的家庭,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同他一起前往希腊的伊奥尔科斯.她在那里为伊阿宋报了杀父之仇,但伊阿宋未能恢复王权,又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流亡到科林斯。 这剧开场时,伊阿宋要另娶科林斯国王的女儿,国王打算把美狄亚驱逐出境,美狄亚起初和伊阿宋争吵,后来假意同他和解,用毒药害死了公主和国王,然后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乘坐龙车逃向雅典。这剧批判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痛责男子的不道德和自私自利.美狄亚的遭遇是当日妇女的共同命运,诗人对她们寄予无限的同情。 我觉得美狄亚的形象有着难言的魅力。她美丽,她出身高贵,她有高强的法术,她还很聪明、坚强,这一切不仅仅可以让那个英雄时代的男人们沉醉、眩晕,更意味着挑战与威胁--她是一个天生的女王;而她的所作所为又让她从出现在古希腊舞台的那一刻起便成为众多评议的对象,被推到道德审判的法庭上。有人说她是一个恶女人,从她所做的一切来看,是的:为了帮助异乡的情人,她协助盗取了国宝金羊毛,背叛了父王与祖国;为了和情人顺利出逃,她设计诱骗了自己的弟弟,后者惨死时的鲜血“溅在了她的裙裾上”,她还将弟弟残忍的碎尸来拖延父亲的追逐;为了帮助此时已是她丈夫的伊阿宋一雪杀父夺位之仇,她用魔法和甜言蜜语哄骗仇人天真的女儿们将她们的父亲活活砍成了碎块;而当得知丈夫对自己的背后,她不仅毒杀了丈夫的新欢,为了让丈夫绝后,甚至不惜亲手杀死两个儿子。美狄亚的强悍、冷酷远远超出了人们对理应温柔的女性的想象,仿佛是一朵妖冶的恶之花,弥散着残忍无情的血的气息。然而美狄亚又不仅仅是这个意义上的“恶女人”,相反,她那独特的个性和对不幸际遇的顽强抗争才使得她的形象充满了夺人心魄的震撼力。 我认为美狄亚形象魅力之一来源于她对爱情的毫不迟疑的不懈的追求。美狄亚用王位、祖国与受无子的痛苦,也要杀死亲生儿子。爱情的到来让她欣喜而充满希望,而爱情的幻灭则让她痛苦、绝望,俘虏不了所爱的人的心,法术纵可呼风唤雨又有何用!兄弟的生命换取了一个异乡而来、身份地位不保的人的爱情,牺牲之大,前所未有。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凭着那个男人的几句甜言蜜语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狄亚并不是嫁给了伊阿宋,而是嫁给了爱情;她也不是和伊阿宋私奔,而是为了摆脱父兄的束缚,追求自由与幸福出逃。她协助丈夫复仇,随丈夫居无定所的漂泊流浪,为丈夫生养了两个儿子,使丈夫有了养老的子嗣――而这对古希腊人有着极重大意义。她为丈夫所做的一切都可以看作是对爱情的不懈的追求,这个追求,从她帮助他盗取金羊毛的那一刻起就从未动摇过。为了爱情,她可以叛国、杀兄,而当昔日的山盟海誓变成赤裸裸的背叛时,她也可以杀掉庇护国的最高统治者们,甚至可以强抑内心母性的撕扯,宁愿日后忍

中西方悲剧比较

中西方悲剧比较 对于“悲剧”一词,我最初对它的理解是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然而在美学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如我理解的那样。我知道了美学意义上的“悲 剧”并不等同于“悲惨的事件”。下面先来说一下美学意义上悲剧的一些特征。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 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 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 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 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 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 的李尔等。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 效果。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 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一一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 心态感受。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 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恐惧”,是因为美的毁灭而引起的惊骇之情,但这种恐惧要适度,过多或不足,都可能影响悲剧的效果。由于悲剧的特殊性,它不但给人莫大的审美愉悦,还会给人以真的启迪: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了艰辛曲折;要实现理想目标,必须经受住挫折,准备付出代价,以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了解了在美学上悲剧的特征之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中西方悲剧的不同。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不同。西方古典悲剧,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其主人公一般是力量型的、进攻型的男性英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而中国古典悲剧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例如《窦娥冤》、《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这些人物的人品往往完善的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某些要求,如忠、孝、义等。软弱加上伦理观念的束缚,导致中国悲剧人物只能以忍耐为特征。总之,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是敢于斗争的英雄,其中大多数是男人,即使是女人,也是和欧里庇得斯创 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公基本上是受迫害的小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女子,就算是有地位的男性,也往往像《精忠旗》中的岳飞一样备受迫害。 其次,中西方悲剧冲突不同。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 主动的,他们往往用行动来抗争;而中国古典悲剧则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总的来说,西方悲剧冲突的双方是迫害与反迫害的关系,其斗争往往旗鼓相当,难分难 解;而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并且 西方悲剧的外在斗争往往都以内在斗争为基础,而中国悲剧一般没有多少内心冲突。其中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窦娥,她的内心世界几乎没有理性的闪光,几乎没有矛盾斗争,一直都是 默默承受,像窦娥一样没有判断能力的任务还有很多。《精忠旗》中的岳飞只知道忠于皇上,却不知道什么是忠于皇上的最好方法、皇上是否值得忠于等问题,所以他只能被动地受害。

美狄亚

《美狄亚》与女性历史地位的再思索【原文出处】国外文学吴晓群 导读:《美狄亚》与女性历史地位的再思索,其实个人正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某种社会力量,将文明初期女性的生存状态、行为模式与思维导向作为一种文明形态的表现加以研究,由此对女性的历史地位进行再思索,之所以采用文明史的方法来研究女性问题,即以女性为中心的文明形态和以男性占统治地位的文明形态在西方文明史中互动的线索,为女性问题作一种文明史的描述,而选择美狄亚这一形象可对西方文明史进行一种历史性的回顾,从而从西 悲剧,在人类文明史的每一时期都留下了它深深的足迹。自古以来,悲剧就时刻萦绕着人类的灵魂。我们致力于悲剧的研究,是因为感到需要对自身及身处的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 古希腊人恰对人类的悲剧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希腊悲剧中充满了对人类及其命运的探索。悲剧冲突从现象上看似乎是个人之间的偶然事件,其实个人正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某种社会力量,因此,悲剧实际上是人类对自身文明发展中已发生、正在发生及将要发生的变化所作出的最直观的表述。而我们今天的工作则是透过悲剧诗人隐喻、象征、直观的表述方式揭示其深含的内在文明发展线索。 本文力图通过对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欧里庇德斯的名剧《美狄亚》(注:该剧取材于伊阿宋盗取金羊毛的故事:美狄亚由于神的意志,迷恋上了前来取金羊毛的伊阿宋,竟杀弟叛父,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又帮他报了父仇,两人来到科林斯定居,并有了一对儿子。但在剧情开始时,伊阿宋为贪图权势,决定抛弃美狄亚,与科林斯公主结婚,国王又下令驱逐美狄亚。她悲愤交加,决定报复。不仅毒死了科林斯的公主与国王,又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孩子以惩罚负心的丈夫,使其断后。最后,美狄亚乘龙车逃往雅典。)的重新分析,将文明初期女性的生存状态、行为模式与思维导向作为一种文明形态的表现加以研究,由此对女性的历史地位进行再思索。之所以采用文明史的方法来研究女性问题,是想从另一条线索,即以女性为中心的文明形态和以男性占统治地位的文明形态在西方文明史中互动的线索,为女性问题作一种文明史的描述。而选择美狄亚这一形象可对西 方文明史进行一种历史性的回顾,从而从西方文明的源头揭示女性历史地位的失落。 一、被斩断的亲情 面对眼前汹涌的海涛,后有急急赶来的追兵,美狄亚——这个爱情至上的女子毅然手刃亲兄弟阿普叙托斯,并将其砍成碎块,抛入海中,趁其父埃厄忒斯忙于收捡尺首之机,与她所倾心的人——伊阿宋逃离了她的故乡科尔喀斯。这即是古希腊著名悲剧诗人欧氏的名剧《美狄亚》中男女主人翁避难科林斯城邦的背景交待。 美狄亚的故乡、黑海东岸的科尔喀斯,对于希腊人来说是蛮夷之地,而这正代表了她思想、行为源出的文明形态。异邦—文明,这一隐喻所提取的象征性素材,为我们在故事情节之外寻求更广泛的意义、为美狄亚的行为挖掘一种深层次的文明依据提供了思路。 在那里,男权—父权并未统辖一切,女子仍拥有一定的地位与权利,没有被完全排除于社会生活之外。美狄亚不仅是国王的女儿、科尔喀斯的公主,还是月神赫卡忒(Hekate)神庙的女祭司、精通法术的女巫,被人们公认为是富有智慧且敢作敢为的女子。这一切表明:虽然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但由于文化的滞后性,在那里,旧有的——即以女性为主导的文明形态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被以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父权制所取代。 正是拥有这样的文明背景,当美狄亚面临被放逐的命运,不由自主想起了被她抛弃的祖国时,悲哀道: 我没有母亲、弟兄、亲戚,不能逃出这灾难??(注:欧里庇德斯:《美狄亚》,258行。) 请注意:在此,美狄亚并未提及身为国王的“父亲”,而是呼唤“母亲”,因为“母亲”的形象正是她所处的那种文明中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美狄亚为了自己所爱的人,毅然抛弃故乡,杀弟叛父。当她离开故乡,随伊阿宋来到科林斯,遂成为一个失去庇荫的漂泊者,一个没有家园的人,她不可能再返回原来的文明,又无法真正完全进入伊阿宋所代表的那种新的文明之中。 当她被伊阿宋抛弃,作为一个非希腊的女子,得不到任何社会力量的帮助,又无法回到已结下仇怨的故乡时,美狄亚的境况就绝非单纯是处于同一文明背景 中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表现了,而是她所属的那种古老文明被另一种新的文明所取代、发生碰撞时的社会状况的反映。悲剧的冲突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的集中概括,是某种已丧失或正在丧失效力的原则与现存社会秩序冲突的反映。美狄亚最终的复仇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为没有“被弃”,

中西爱情主题文学比较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 似性和悲剧成因 学生姓名 王贤坤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教师 孙霄 2015 年 月 日

总目录 论文正文…………………………………………………………………………() 一、作品的相似性……………………………………………………………() (一)作品的取材……………………………………………………………() (二)作品的故事情节………………………………………………………()(三)作品中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四)作品中语言及故事的构思……………………………………………()(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作品的悲剧性…………………………………() 二、悲剧成因………………………………………………………………() (一)人物自身原因…………………………………………………………()(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三)社会及道德原因………………………………………………………() 三、结语………………………………………………………………………() 附录 1. 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2.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报告…………………() 3.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4. 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结题报告………………() 5.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6.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过程记录………………………()

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 ——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 朱丽叶》 王秀丽 (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250022) 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悲剧的比较在近代的文学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文章着眼爱情悲剧观,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方经典爱情悲剧,从两部作品的内容入手,探究两部作品的内在差异性,以此来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成因 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观,我们从作品的异同来进行研究。 一、相同点 (一)、主题思想 首先,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描写和赞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互殉情的过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这种纯洁、美好爱情的坚持不解的追求。正是这种有魅力的爱情,才使两部作品源远流长。 其次,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到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美丽、善良、善良并且忠贞的女子形象化身,但是面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无计可施。虽然真心相爱,但最后只能死后团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是个大胆、热情并且忠于爱情的女子,对于两人的爱情,她大胆的去追求,守护。但是两个家族的仇恨却使两人的爱情化为泡影,突如其来的失误使朱丽叶不得不殉情而去。 最后,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反封建的进步主题。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情,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便是反封建礼教的最好的证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作品,当时是西方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故事中,面对两个家族的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追求以及后来的殉情结合,都是对封建制度抹杀人的意愿的一种反抗。因此,造成悲剧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道德力量:一种是残忍、报负和复仇;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和谐的文艺复兴精神。[1](238) (二)、情节结构

浅谈中西方古典戏剧的悲剧性的论文

浅谈中西方古典戏剧的悲剧性的论文 【论文摘要】关于戏剧的悲剧性有很多的理论,本文的分析远远不能形成一些理论。笔者试图从影戏剧诞阜够文化方。高来寻找中西方戏剧在悲剧性方面的不同。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说明古希腊的悲剧和中国古典戏曲中悲剧的不同。 【关键词】悲剧;西方文化;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这些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和综合运用,是人类共通的精神和艺术现象,在任何人类文明中都出现过戏剧。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人类的戏剧在形成之初就分成两大类型:其代表是西方文明所孕育的古希腊戏剧和东方文明所孕育的 在古希腊命运主题的悲剧中有对人的否定对悲痛和苦难的演绎,甚至还要叫观众亲眼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等可怕的事件发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讲到: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都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快感。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和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董健在戏剧艺术十五讲中就提出了“悲剧美感”。“当我们欣赏悲剧时,随着剧情在我们心灵上引起的震撼与波动,上述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便被我们加以疏导、宣泄、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他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这就是悲剧美感”。在古希腊的悲剧理中,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不论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和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它会变得纯洁起来,真挚起来,高尚起来。董健在《戏剧艺术十五讲中说“我们从大量悲剧经典中概括出一种叫做‘悲剧精神’的东西。具体表现:一严肃的情调,二崇高的境界,三英雄的气概”。这是古希腊传统悲剧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和美学特征。 而在中国的古代我们关注的不是命运,不是抗争,而是人和人之间的问题,人和社会之间的问题,再加上统治者的思想文化禁锢,高度集权的社会部优一套社会伦理的约束,戏剧所表现的空间也相应的会很狭窄很多,大家关注的是自己当下的生活,戏剧所表现的当然也就只能是一般的社会生活,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最多是借剧中人之口抒写自己的情怀。没有很多是深刻而宏大的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于人生价值的追问,更大程度上它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娱乐。最早在宫廷,后来在勾栏瓦斯中都是这样的。它是随着城市小市民的产生而发展繁荣起来的,更多的是来表现小市民的爱,恨,情,愁,来迎合市民阶级的审美要求的。所以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如果按西方的悲剧理论来划分则不能称之为悲剧。只能称之为“悲情剧”或是“怨”剧。但是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西方的理论来框架中国的戏剧无疑是不合理的。唐岫敏在悲剧与现代社会一文中说“悲剧的主人公从出身高贵的英雄变为平民百姓,但是他使人恐惧,激发人怜悯之青的本质没有变,社会人生本身就具有悲剧性,中国的戏剧往往用一种凄婉悲弥的意境写意性的描述生活的无奈。这也往往更符合我们中国的审美心理,更容易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所以它不像西方传统悲剧那样很生硬的把血淋淋的现实更为夸张地呈现在舞台上,用满台的尸体来证明命运的不可逆转,无可奈何。它不是要引发人们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而是要人们了解真真切切生活的无奈。所以它不像西方的编剧法则那样:一出戏,喜剧要保持喜剧的一致,悲剧要保持悲剧的一致,切记风格的混杂,非驴非马。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个悲剧事件的过程中并

浅析造成美狄亚与安娜悲剧的原因

2011年第 3期 安徽文学 1社会环境因素 美狄亚这个人物原型源于古希腊神话,她的身上凝聚了公元前5-6世纪希腊城邦妇女的特点,公元前5世纪,希腊私有财产的发展使家庭制度巩固下来,婚姻制度确立了一夫一妻制,但这一夫一妻制只是对当时的女性而言,对男性来说,他们可以有外室,可以在外面花天酒地,不受任何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而女性则必须严守贞操,甚至被禁锢在闺阁中,她们不能参加公共活动,更没有政治权利,正如美狄亚自己所说“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首先,我们得用重金争购一个丈夫,他反而会变成我们的主人;但是,如果不去争购丈夫,那又是更可悲的事。而最重要的后果还要看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一个坏家伙。因为离婚对于我们女人是不名誉的事,我们又不能把我们的丈夫轰出去。”“一个男人同家里的人住得腻烦了,可以到外面去散散他心里的郁积,不是找朋友,就是找玩耍的人,可是我们女人就只能靠着一个人。”可见当时的妇女在社会上是毫无地位可言的。正因为当时妇女的地位是十分底下的,伊阿宋才敢破坏盟誓,肆无忌惮地遗弃美狄亚,并伙同国王克瑞翁驱逐美狄亚。安娜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美狄亚不一样,安娜是个已婚少妇,她是因为渥伦斯基对她爱情的逐渐消褪才有了悲剧的发生。安娜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虚伪荒诞的社会。在爱情的火花点燃之后,她公开在上流社会同渥伦斯基交谈,公开表示与丈夫的决裂,公开投入渥伦斯基的怀抱,共度蜜月,正是这种超凡脱俗的行为,触痛了上流社会虚伪荒诞的神经。如果不是安娜敢于破坏旧式的家庭关系,而像贝特西夫人那样欺骗丈夫,暗地里做别人情妇的话,那么上流社会不会指责与干涉她,因为在社交界里大多数妇女都有着这种秘密关系,那些肮脏虚伪的灵魂容不下安娜真诚纯洁的爱情渴望,面对真挚的爱情追求,她们感到恐慌;面对真挚的爱情追求,她们充满嫉妒,于是她们将所有轻蔑的压力投向安娜,将她驱逐出上流社会,使她失掉生活的立足点,失掉原有赖以生存的社 交圈。而丈夫卡列宁则动用了法律、宗教、地位、儿子等一切手段对安娜的叛逆加以扼杀,当这令人羞耻的爱情竟发生在自己高贵的家庭中时,卡列宁陷入痛苦之中,然而他的痛苦并非失去安娜,而在于他的地位将因此受到影响,他的名誉将因此被破坏,于是他以不能违反基督教教规为借口,蛮横地拒绝了安娜的离婚请求,来保全自己的体面与荣誉。 2宗教文化因素 对于美狄亚而言,她所处的社会环境道德宗教约束都已软弱无力,古希腊作为人类的童年,还处于初民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伦关系、道德准则也不如今日这样细致明确,因而美狄亚为了自己的爱情可以背叛自己的国家、杀害自己的弟弟、帮助伊阿宋夺取金羊毛,伊阿宋抛弃她之后,这种爱之深所导致的恨之切也可以促使她杀害自己的亲骨肉作为对伊阿宋的复仇,换句话说,美狄亚身上多少还保留有初民时代人所有的残酷与暴力,是一种未完全进化成文明人的特征。19世纪的俄国还处于一定的宗教束缚中,从宗教伦理道德观念来看,安娜是缺乏理性的,她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有放纵情欲的成分存在。而安娜有着对生活的狂热渴望,这其中由压制她的那个自私伪善的上流社会本身来证明、由卡列宁冷酷无情的行为来证明,这种反抗本身决定了安娜的性格与命运的悲剧。她和渥伦斯基在尽情地享受幸福欢乐之时,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使她的悲剧阴影日益扩大。上流社会拒绝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为“抛弃儿子”而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充满欺骗与伪善的上流社会对安娜的要求十分苛刻。安娜的处境岌岌可危,她失去了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利和可能,内心的矛盾不断加剧。一方面她不顾一切地保卫和抓住已得到的爱和幸福,另一方面心底又时时升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越来越烈。这种内心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的脆弱性,一个动荡的社会使安娜的爱情左右摇摆,而宗教和伦理道德的束缚进一步扼杀了安娜的爱情进而造成爱情悲剧。 69

浅析美狄亚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作业 答卷纸 考试科目外国戏剧研究 院、所、中心文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戏剧与影视学 研究方向影视产业与文化传播 级别2014级 学年第一学年 学期第一学期 姓名王娇 学号112014308000654 类别②全日制硕士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4年12月9日 研究生院(筹)制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浅析《美狄亚》的悲剧色彩 摘要:美狄亚的故事来自希腊神话,主要情节是她帮助盗取金羊毛以及丈夫变心后为复仇而杀死自己的孩子,题材涉及婚姻的背叛和女性的报复。 关键词:美狄亚复仇悲剧 美狄亚,是古往今来最著名的复仇女性,也是所有受背叛、嫉妒所苦的女性的守护神。爱上一个外邦人,她抛却公主地位、窃走国宝金羊毛、杀死亲弟弟,甘愿随夫远走他乡、漂泊流离。然而她对爱情的勇敢和伟大的牺牲最终却变成一则笑话,决定另娶科任托斯公主,换取稳定名位。美狄亚走投无路之下,展开恐怖报复:先是献上毒衣焚杀丈夫的新欢,继而手刃两个亲生小孩,乘太阳神的华车离去,留下一无所有的负心丈夫。 一、美狄亚悲剧的原因 从题材而言,演绎了一个“爱恨情仇”的传统故事。而“爱恨情仇”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畅谈不倦,生生不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只十个字,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就把“爱之火焰”烧到绝唱。一个“爱”,一个“情”,人之基本属性,同时也是架起人类情感的舞台和桥梁。 从情节上讲,大起大落,有因有果。故事最初,两人亲密无间,山盟海誓,大有“要分且待青山烂,水面上浮秤砣”之情势。尤其是美狄亚,为了证明自己有多爱,不惜在危险关头杀死并碎尸追赶他们的亲弟弟,坚决并毫无条件地站到丈夫一边。而这样的结局,读者谁都明白,近乎痴狂的美狄亚此时已经把自己逼进绝境。她的这种破釜沉舟的爱,固然可歌可泣,但却让人感到一种不安和惶恐。当一个人,如果爱到不能转身,等待她的会怎样呢? 从意识上说,该剧关注到了人性深层的角落。一个人,有脑子,有思想,就有情感。有情感,就有爱恨。有爱恨,就会有失意或惆怅。故事里的“美狄亚”,前期看似幸福无比,而实际上她心里根本就没有底。因为没有底,所以她才要表现,才要证明,证明自己有多爱伊阿宋。而这样的表现和证明,在随时随地都会为金钱和地位而动心的伊阿宋来说,她的爱情期货又怎么能做到长期保值.[2] 看来,浮光掠影下,幸福的背后还是隐藏着深深的不安。美狄亚的内心不光

爱情悲剧的看法

爱情悲剧的看法 1.绪论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赔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伤逝》创作的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这自然不错,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之一。这固然也不错。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 《伤逝》男性启蒙者的自白虽然痛惜女性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但就涓生手记中使用的男性话语和男主人公拥有的启蒙抉择意识来看,这是一种男权社会和陈旧世俗的社会状态的表征,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为“出走的娜拉”找到出路是绝无可能的,而这正是隐藏在涓生自白下的鲁迅所指向的‘绝望的反抗’。当鲁迅对当时男性社会中女性

美狄亚的悲剧

从美狄亚看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悲剧 【Abstract】Medea is the protagonist of Medea by the ancient Greek tragedian Euripides, which was the first work expressing women’s tragedies. Medea’s tragic image was presented in the way of being a daughter, a wife and a mother. This essay will discover the rebellious spirit of Medea,the cruel options she made and the rebellion ways she tookwhen stuck in a dilem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woman with the awakened self-awareness under the uniqu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ancient Greece. In the meantime, this essay analyze the causes for the happening of the tragedy 【摘要】美狄亚是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代表剧作《美狄亚》的主任高,是世界上第一步表现妇女悲剧的作品。美狄亚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作为女儿,妻子,以及母亲形象三个方面。本文从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希腊独特的文化背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来看美狄亚的反抗精神,美狄亚的反抗方式和美狄亚机器残酷的选择,同时分析了产生悲剧的成因。 【Keywords】Medea,love,revenge,tragedy 【关键词】美狄亚,爱情,复仇,悲剧性 【正文】 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妇女的这种被贬低了的地位,在英雄时代,尤其在古典时代的希腊人中间表现得特别露骨。虽然它逐渐地被伪善地粉饰起来,有些地方还披上较温和的外衣,但是丝毫也没有消除。”在原始社会过度到奴隶社会中,父权已经非常强大,在他的压迫下,女性地位从女神的宝座重重的摔下,成为了被奴役的命运多舛的女人。 悲剧,在人类文明史的每一时期都留下了它深深的足迹。自古以来,悲剧就时刻萦绕着人类的灵魂。我们致力于悲剧的研究,是因为感到需要对自身及身处的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 古希腊人恰对人类的悲剧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希腊悲剧中充满了对人类及其命运的探索。悲剧冲突从现象上看似乎是个人之间的偶然事件,其实个人正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某种社会力量,因此,悲剧实际上是人类对自身文明发展中已发生、正在发生及将要发生的变化所作出的最直观的表述。而我们今天的工作则是透过悲剧诗人隐喻、象征、直观的表述方式揭示其深含的内在文明发展线索。 本文力图通过对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欧里庇德斯的名剧《美狄亚》(注:该剧取材于伊阿宋盗取金羊毛的故事:美狄亚由于神的意志,迷恋上了前来取金羊毛的伊阿宋,竟杀弟叛父,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又帮他报了父仇,两人来到科林斯定居,并有了一对儿子。但在剧情开始时,伊阿宋为贪图权势,决定抛弃美狄亚,与科林斯公主结婚,国王又下令驱逐美狄亚。她悲愤交加,决定报复。不仅毒死了科林斯的公主与国王,又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孩子以惩罚负心的丈夫,使其断后。最后,美狄亚乘龙车逃往雅典。)的重新分析,将文明初期女性的生存状态、行为模式与思维导向作为一种文明形态的表现加以研究,由此对女性的历史地位进行再思索。之所以采用文明史的方法来研究女性问题,是想从另一条线索,即以女性为中心的文明形态和以男性占统治地位的文明形态在西方文明史中互动的线索,为女性问题作一种文明史的描述。而选择美狄亚这一形象可对西方文明史进行一种历史性的回顾,从而从西方文明的源头揭示女性历史地位的失落。

美狄亚性格分析

Character Analysis of Medea Thesis Image of Medea can be described with unspeakable charm. She is beautiful, she is of noble birth, she has a high strength of the spell, and she is smart, strong. Not only can she make the heroic age men drunk and vertigo, but she is a born queen; what she did let her become the object of many review from the stage that appeared in ancient Greece moment, pushed to the moral judgment on the court. However, Medea is not only the meaning of "evil woman", on the contrary, her unique personality and tenacious struggle of misery makes her image full of breathtaking shocking. Content Medea, who is princess of Luo Si, fell in love with the man who came here to get Golden Fleece, Jason at first sight. In order to help her sweetheart, she designed taking the Golden Fleece, betrayed his father and state, and killed his brother after fleeing with Jason. However, after experiencing all kinds of hardships, exiled to Koren Toth and later had two sons, Jason betrayed the Medea and married the princess of Koren Toth. Medea was expelled. Be driven into a corner, this tearless rage woman made cruel revenge plan that not only did she killed the princess bride and her father, but also personally killed his sons. In a word, the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爱情现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如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开放程度等的迥然不同。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已经逐渐落伍僵化。时代要求结合中西爱情观的可取成分。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关键:中西方传统爱情观不同之处原因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本文试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从中西方传统爱情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与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 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次要的。由于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中国式爱情”的关键在于婚姻。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如果没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二人受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前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这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二、不同的表现 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社会甚至还赋予某些物品(如绣球)具有公开的择偶功能。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3.对性的看法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 —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爱情是人类故事中更久不变的主题,谈及爱情,所有人的眼里首先都会泛起美好的光彩,是一种甜蜜、深刻至深入人心的情感。然而爱情悲剧,就是要把爱情这种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在爱情主题上,中西方都有不少的悲情故事,而《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双方的经典代表。男女主角的爱情都经历了种种坎坷,偏偏要在他们双双陨落之后,那些不安分的阻扰因素才安静下来,然而什么都以及挽回不了了。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差异,这两个故事也有着异同。 一、两种爱情,相同追求 1、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 不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生死相随,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紧紧相依,一切的开端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他们的开始都是自由的相爱。爱情的萌芽期往往是一帆风顺的,外界干扰因素还没有察觉,然而男女主在心里已经慢慢种下了爱情的种子。焦仲卿和刘兰芝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最后同结连理,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他们拥有着平凡的幸福,过着平凡的日子,完全不知道在她们爱情的背后,一些不安分因素已经在蠢蠢欲动。罗密欧本来想要寻找自己以前喜欢的女子而混入了凯普莱特家族的一场聚会,然而在聚会上罗密欧却被这次聚会的主角—朱丽叶所深深吸引,当罗密欧向朱丽叶表白之后,朱丽叶对罗密欧也心生情愫,他们一见钟情。在知道了两家的家族矛盾之后还是忘不了对方,便经常去修道院聚会,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为了夫妻。 2、起伏跌宕,青春绝唱 两个故事的相同点之二在于剧情的设置跌宕起伏、悲喜交融,最后都在含着眼泪和悔恨中纷纷陨落。当刘兰芝迫于婆婆的压力必须要回娘家时,焦仲卿安抚着兰芝: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焦仲卿给了刘兰芝这样一个保证,让我们又看到了拯救他们爱情的希望。但是兰芝回到家中,面对母亲和兄长的劝说,迫于强大的压力而要改嫁。爱情的希望再次被熄灭,直至最后两者纷纷走上黄泉路。朱丽叶和罗密

中西方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之比较

中西方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之比较 张黎明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 作为广义的悲剧来说,它蕴涵了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文章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之大不同及其原因。认为中国悲剧意识内在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消解了悲剧意识,导致了悲剧精神的缺乏。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源于主客二分的柏拉图“理念说”,因此在与世界的抗争中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 [关键词] 悲剧;悲剧意识;悲剧精神 [中图分类号] B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303(2006)02-0075-04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特别是经过古希腊戏剧家的努力提升了悲剧的地位,伴随着西方文学的发展,悲剧成为艺术的皇冠。在中国古代美学文献中并没有悲剧这个审美范畴,“悲剧”这个词出现以前,人们称为“哀曲”、“怨谱”、“苦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突出悲哀、怨恨的审美风格。我们今天多是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对中国古代被称为悲剧的作品进行阐释。所以,从中西方悲剧的比较、交流中确立自我的悲剧理论,避免理论的失语成了当代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性意识。在人类自我的繁衍生息中,始终面对来自大自然的威胁,洪水、猛兽等自然灾害,促使人类不断地迁徙;不同种族、部落群体之间的征战,生命在不断地消失。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又面对不同阶级、集团利益,不同文明的挑战。应该说在人类自我的生产与物质生产中,始终面对外来的、人类自我所意想不到、非理性的压力;生与死、灵与肉的矛盾注定了悲剧意识与人类同在。但是人类就是在面对大自然、社会、自我的威胁中,使自身的文化渊源流长。当人们面对生存的挑战、面对非理性的威胁时,以一种理性精神面对残酷的现实时,就意味着悲剧意识的生成。应该说,悲剧意识与生命同在;是人与生俱来的对现实的正视和反省,它凝聚着超越自身能力的冲动。悲剧意识根源于现实的缺陷、不完满和人的生命的丑恶。 在中西方文化中,我们都能够找到这种悲剧意识。两者比较而言,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建基于儒家的“出世”思想之上,直接的载体就是中国古代的文人,但佛道思想消解了这种悲剧意识。而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建基于"主客"二分的理念世界之上,对悲剧意识发展为悲剧精神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文化不是缺少悲剧意识,而是整个文化的根基就建立在悲剧意识之上。“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于西周末年创儒学,提出一系统性自觉理论,开始关注人类自我存在的秩序、价值文化问题。孔子之学,由“礼”观念开始,进至“仁”、“义”诸观念。《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卫灵公》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子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这里,孔子即摄“礼”归“义”,更进而摄“礼”归“仁”。“礼”的意义,在于维持国家、社会生活的秩序;礼依于义而成立,“义”是“礼”之实质,礼是义之表现。于是,一切制度仪文,整个生活秩序,皆以“正当性”或理为基础。人所以要有生活秩序,所以大则有制度,小则有仪文,皆因人要求实现“正当”。[1]悲剧意识就建基在从自我的本心出发推己及人进而构建“礼乐”社会,追求“正当性”的儒家思想之上;而对“正当性”的追求不正是儒家的“入世”精神的体现吗?孔子传道而周游六国;屈原求"美政"而自投汩罗江;至司马迁则有了这样的感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2]从周游六国的孔子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2]他们力图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历史的演进,生命之中充满了无限的悲剧意识。至汉末魏晋这种悲剧意识充溢于整个社会和个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常畏大网罗,忧祸一旦并”,“心之忧矣,永啸长吟”。文人之命动如鸡犬,他们或是沉于酒色,或是药石,或是山水。中国文人的苦难末有过魏晋。至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也是满怀报复,杜甫在沉郁顿挫、悲壮的诗篇中唱出盛唐之后社会、人生的凄凉;至极弱极贫的宋代则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文人;明朝则上演了一场“东林悲歌”。可见在中国文人身上不是没有悲剧意识而是悲剧意识“遍布华林”,它源于 75 第19卷 第2期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 l.19 No.2 2006年6月 JOURNA L OF WENS HAN TEAC HE RS COLLEGE Jun.2006 [收稿日期]2006-04-20 [作者简介]张黎明(1981-),男,云南建水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005级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审美文化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