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部经典著作考试大纲

中医四部经典著作考试大纲
中医四部经典著作考试大纲

《内经》考试大纲

概论

[了解]

⒈《内经》的成书时代。

⒉《内经》的主要注家及其著作。

⒊《内经》的基本内容。

原著选读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掌握]

⒈上古之人健康长寿的道理、后世之人半百的原因及五种养生方法。经文101条“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⒉养生的原则。经文102条“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以其德全不危故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⒊人之始生的物质基础及人体生命形成过程。经文106条“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灵枢·天年》)。

4.养生逆四时阴阳的危害性;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治未病”在临床上的重要性。经文105条“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譬犹渴而穿井,斗而筑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熟悉]

1.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关系以及对“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乃能写”的理解。经文103条“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2.自然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提示人类要顺从四时阴阳调神养生。经文104条“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了解]

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各阶段与脏腑精气变化相应的外部表现,说明中寿而尽的原因。经文107条“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灵枢·天年》)。

第二单元阴阳应象

[掌握]

⒈阴阳的的基本概念、引入医学的重要意义以及阴阳的内容、清浊升降出入的生理观。经文201条“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⒉用阴阳属性及其相互转化关系,阐明药物味、形、气、精、化的关系及药物饮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性能。经文202条“水为阴,火为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⒊人体脏腑经脉表理阴阳气血交相贯通的理论,提出的用针治病,亦当取法阴阳。经文207条“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⒋阴阳学说在诊法的应用。经文208条“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⒌阴阳的无限可分性。经文209条“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

6. 阴阳的互根关系,掌握“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意义。

[熟悉]

⒈阴阳偏盛的病理表现、六淫七情致病的特点及感受四时邪气延时发生的病证。经文203条“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⒉生命过程中阴阳盛衰的生理病理表现,如“七损八益”。经文206条“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固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升降乃天地之更用也。经文210条“帝曰:其升降何如……骨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4.气的运动表现形式有四种乃升降出入。经文211条“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了解]

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结构。经文204条“帝曰:余闻上古之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三单元藏气法时

[掌握]

⒈十二脏的主要功能特点和相互之间密切关系。经文301条“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此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素问·灵兰秘典论》)。

⒉藏象的基本概念及其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经文302条“帝曰:藏象何如……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素问·六节藏象论》)。

3.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十二脏有功能特点。304条“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素问·五藏别论》)。

4.谷食、水饮入胃的代谢过程及四时阴阳的观点。经文305条“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

5.经文307条“脾病而四支不用……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太阴阳明论》)。

[熟悉]

1.脉、髓、筋、血、气的生理病理。经文303条“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

2.脾病而四肢的机理及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阳道实,阴道虚”、“脾为后天之本”的含义。经文306条“阳者,天气也……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经文307条“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太阴阳明论》)。

[了解]

心为五脏六腑大主的机理。经文309条“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

第四单元血气精神

[掌握]

1.六气的概念及其耗脱的证侯特点、“五谷与胃为大海”的意义。经文407条“黄帝曰:余闻……是谓脉”、经文408条“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灵枢·决气》)。

2.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的概念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经文401条“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熟悉]

1.营卫之气皆有水谷精微化生、营卫二气的动行规律;营卫沿十二经脉之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经文404条“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灵枢·营卫生会》)。

2.三焦的部位划分、关于“营出中焦,卫出下焦”及汗血同源的论述。经文406条“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下焦如渎,此之谓也”(《灵枢·营卫生会》)。

3.营卫二气与睡眠的关系。经文405条“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故昼不精,夜不瞑”(《灵枢·营卫生会》)。

4.血气精神与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经文409条“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藏》)。

[了解]

⒈激烈或持久的情志变化,可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经文402条“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灵枢·本神》)。

⒉五脏各有所舍、各有所病。经文403条“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灵枢·本神》)。

⒊卫气营血和生成与作用。经文411条“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与天合同,不得休止”(《灵枢·痈疽》)。

第五单元经脉之道

[掌握]

人是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水谷之气相合而成。经文501条“黄帝曰:人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

[了解]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经脉主病、虚实寒热辨证。经文502条“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灵枢·经脉》)。

经文503条“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4条“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5条“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6条“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7条“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8条“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9条“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10条“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11条“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12条“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13条“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第六单元百病始生

[掌握]

⒈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九气致病的各自特点。经文611条“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举痛论》)。

⒉病机十九条及分析病机的总则。经文613条“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⒊外感发病的机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经文601条(2段)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上下中外,分为三员”(《灵枢·百病始生》)。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内科学》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内科学》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内科学》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分级与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 6.治疗 细目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细目三:支气管哮喘

要点: 1.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细目四:肺炎 要点: 1.概述 (1)概念 (2)分类 2.肺炎链球菌肺炎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3.肺炎支原体肺炎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要点: 1.病因 2.病理与分类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原则 细目三:急性心力衰竭 要点: 1.临床表现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治疗 细目四:心律失常 要点: 1.分类 2.发生机制

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细目五:快速性心律失常要点: 1.过早搏动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心电图诊断 (4)治疗 2.阵发性心动过速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心电图诊断 (4)治疗 3.心房颤动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心电图诊断 (4)治疗 细目六:缓慢性心律失常要点: 房室传导阻滞

《中医外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一:致病因素 要点: 1.外感六淫致病 2.情志内伤致病 3.饮食不节致病 4.外来伤害致病 5.劳伤虚损致病 6.感受特殊之毒致病 7.痰饮瘀血致病 细目二:发病机理 要点: 1.邪正盛衰 2.气血凝滞

3.经络阻塞 4.脏腑失和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细目一:辨病 要点: 1.辨病的概念 2.辨病的方法 细目二:阴阳辨证 要点: 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2.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细目三:部位辨证 要点: 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细目四:经络辨证 要点: 1.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2.引经药 细目五:局部辨证 要点: 1.辨肿 2.辨肿块结节 3.辨痛 4.辨痒 5.辨脓 6.辨溃疡 7.辨出血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细目一:内治法 要点: 1.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 2.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细目二:外治法 要点: 1.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2.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3.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4.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 5.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 6.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第四单元疮疡 细目一:疖 要点:

1.疖的定义与特点 2.疖的病因病机 3.疖的临床表现 4.疖的治疗方法 细目二:疔 要点: 1.疔的特点与种类 2.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疖的鉴别 3.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 4.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 5.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 6.疗的内治法原则 细目三:痈 要点: 1.痈的概念与特点

皖南医学院自命题科目中医综合(611)考试大纲

皖南医学院自命题科目中医综合(6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内科学五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35题 中医诊断学35题 中药学35题 方剂学35题 中医内科学40题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 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X型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

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热论》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医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中医、中西医类别

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别实践技能考试部分)2016 年版 第一部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具有规定学历) 实践技能考试大纲(2016 年版) 一、医患沟通 二、临床诊疗思维能力 (一)依据四诊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证诊断 (三)鉴别诊断 (四)确立治法 (五)选方与用药 (六)预防与调护 三、中医技术操作技能 (一)中医四诊 (二)针灸常用腧穴 1.尺泽 2.孔最 3.列缺 4.鱼际 5.少商 6.商阳 7.合谷 8.手三里

9. 曲池31. 听宫 10. 肩髃32. 攒竹 11. 迎香33. 天柱 12. 地仓34. 肺俞 13. 下关35. 膈俞 14. 头维36. 胃俞 15. 天枢37. 肾俞 16. 梁丘38. 大肠俞 17. 犊鼻39. 次髎 18. 足三里40. 委中 19. 条口41. 秩边 20. 丰隆42. 承山 21. 内庭43. 昆仑 22. 公孙44. 申脉 23. 三阴交45. 至阴 24. 地机46. 涌泉 25. 阴陵泉47. 太溪 26. 血海48. 照海 27. 通里49. 内关 28. 神门50. 大陵 29. 后溪51. 中冲 30. 天宗52. 外关

53. 支沟67. 神庭 54. 翳风68. 水沟 55. 风池69. 印堂 56. 肩井70. 中极 57. 环跳71. 关元 58. 阳陵泉72. 气海 59. 悬钟73. 神阙 60. 行间74. 中脘 61. 太冲75. 膻中 62. 期门76. 四神聪 63. 腰阳关77. 太阳 64. 命门78. 定喘 65. 大椎79. 夹脊 66. 百会80. 十宣(三)针灸技术 1.毫针法 2.艾灸法 3.拔罐法 4.其他针法 (1)三棱针法 (2)皮肤针法 5.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联考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联考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2016年8月) Ⅰ考试性质 联考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联考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50题 中医诊断学20题 中药学35题 方剂学35题 中医内科学25题 针灸学15题 四、试卷题型结构 A1型题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 A2型题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B型题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X型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Ⅳ考查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全套资料

2011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2011年01月12日16:10 来源: 文都教育我要评论(0) 一、中医辩证论治能力测试范围 (一)依据四诊内容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 (二)病症诊断能力 (三)确立治法的能力 (四)选方与用药能力 (五)针灸穴位与操作技术的选择能力 (六)预防与调护内容的掌握与临床应用能力 二、中医技术操作技能测试范围 (一)中医四诊技术的掌握与操作能力 (二)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 迎香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 内庭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通里神门后溪天宗 听宫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 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涌泉太溪照海内关大陵

中冲外关支沟翳风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行间太冲期门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三)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能力 1.毫针刺法 2.灸法操作(部分内容要求实物操作) 3.其他针法操作 (1)三棱针法 (2)皮肤针叩刺 4.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能力: (1)晕针 (2)滞针 (3)弯针 (4)断针 (5)血肿 (6)皮肤灼伤(起泡) 5.常见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能力:

(1)偏头痛 (2)中风 (3)痛经 (4)扭伤 (5)牙痛 (6)晕厥 (7)虚脱 (8)高热 (9)抽搐 (10)内脏绞痛 (四)拔罐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要求实际操作) 1.拔罐的吸附方法 2.拔罐方法 3.起罐方法 4.拔罐出现皮肤灼伤(起泡)的处理 (五)推拿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要求实际操作)1.滚法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考试考核大纲.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传统医学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大纲(试行) (一)实践技能考核大纲 1、出师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大纲 2、确有专长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大纲(二)综合笔试考核大纲 1、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诊断学 3、中药学 4、方剂学 5、中医内科学 6、中医外科学 7、中医妇科学 8、中医儿科学 9、针灸学 实践技能考核大纲 技能一、出师考核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大纲 (一)基本操作 1、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推拿、拔罐等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2、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临床应用能力 3、常见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能力 晕厥、虚脱、抽搐、痛经、内脏绞痛、牙痛、高热等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 4、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能力 (二)临床答辩 1、中医基础知识 (1)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含中医经典有关内容); (2)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2、临床辨证能力 (1)结合指导老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进行答辩; (2)中医病证测试范围(本大纲未涵盖的中医病证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考生实际情况补充) 列缺犊鼻肾俞翳风神庭 少商足三里委中角孙水沟 商阳三阴交秩边风池中极 合谷阴陵泉承山环跳关元 曲池血海昆仑阳陵泉气海 肩髃通里至阴悬钟神阙 迎香神门涌泉太冲中脘 四白后溪太溪腰阳关太阳 地仓听宫内关命门印堂 下关风门外关大椎十宣 天枢胃俞支沟百会 技能二、确有专长考核临床实际本领考核大纲 (一)基本操作 1、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针灸、推拿、拔罐等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2、专长技术演示 (二)临床答辩 1、中医基础知识 (1)与专长有关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含中医经典有关内容); (2)与专长有关的中药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基本知识; (3)与专长有关的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组方原则、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 2、临床辨证能力 (1)结合技术专长进行答辩; (2)中医病证测试范围(本大纲未涵盖的中医病证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考生实际情况补充)。 感冒泄泻消渴有机磷农药中毒 咳嗽痢疾眩晕肠痈 喘证腹痛头痛颈椎病 肺胀胁痛中风痄腮 肺痨黄疸痹证急惊风 胸痹(真心痛)积聚不寐小儿泄泻 心悸水肿血证崩漏 胃痛淋证虚劳绝经前后诸证 综合笔试考核大纲 一、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中医经典选读 学习心得 (7)

《中医经典选读》心得体会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总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着手里当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论》、《金贵要略》和“温病学”,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受到验证的,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的内容并推崇之。这是因为其对中医重要价值,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能够有效的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便开始学习。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依据,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经典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病学”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比如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

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论 要点: 1.名医名著与外科学发展。 2.明清时期外科学术发展。 第二单元外科疾病命名、分类释义及病因病理细目一:外科疾病命名、分类释义 要点: 1.疡:疮疡、肿疡、溃疡。 2.疮疡:痈、有头疽、发等。 3.皮肤病:疮、疳、斑等。 4.肛门二病:痔、漏等。 5.肿瘤:瘿、瘤、岩等。 6.其他:风毒等。

细目二:外科致病因素及致病特点要点: 1.外感六淫邪毒致病。 2.感受特殊之毒致病。 3. 外来伤害致病。 4.情志内伤致病。 5.饮食不节致病。 6.房室损伤致病。 细目三:外科发病机理 要点: 1.总病机。 2.疮疡与气血的关系。 3.疮疡与脏腑的关系。 4.疮疡与经络的关系。

第三单元外科辨证 细目一:四诊在外科的应用 要点: 1.望诊要点。 2.闻诊要点。 3.问诊要点。 4.切诊要点。 细目二:辨阴证阳证 要点: 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2.以全身情况及病程缓急等辨别阴阳。 细目三:辨肿痛痒脓 要点: 1.辨肿。 2.辨痛。

3.辨痒。 4.辨脓。 细目四:辨溃疡形色 要点: 1.辨溃疡的色泽。 2.辨溃疡的形态。 细目五:辨善恶顺逆 要点: 辨善恶顺逆的概念。 第四单元外科治法 细目一:内治法 要点: 1汐l、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之应用与内涵。 2.清热法的代表方剂及其应用。 细目二:外治法

要点: 1.膏药、油膏、掺药等的临床应用。 2.箍围药之调剂、适应症、用法、注意点。 3.切开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等之适应症、用法、注意点。 4.引流法(药线、扩创、导管等)、垫棉法、药筒拔法、灸法、熏法、熨法、洗涤 法等之适应症、用法及注意点。 第五单元疮疡 细目一:疖 要点: 1.疖的定义及特点。 2.暑疖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治疗。 3.疖病的特点及治疗。 细目二:疔疮 要点: 1.颜面疔疮的特点与疖的鉴别。

中医科学院2017年698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698 中医综合 I考试性质 《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臵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 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50题 中医诊断学20题 中药学35题 方剂学35题 中医内科学25题 针灸学15题 四、试卷题型结构 A1型题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 A2型题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B型题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X型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Ⅳ考查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中医经典必读书籍

中医经典必读书籍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经典必读书籍》的内容,具体内容:有哪些?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欢!中医学生必读的20本书《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 有哪些?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欢! 中医学生必读的20本书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

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 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面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理所应当,也该抱着真正求学的心态来钻研祖先们留下来的医术,继续将它们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味地否定。《难经》 《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学习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必读之书。它成书于西汉末年。全书以问答释疑的形式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并对《内经》中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阐发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但由于其成书较早,文字古奥,语句艰深,极难使中医初学者理解掌握。 网友评论:其成书较早,文字古奥,语句艰深,极难使中医初学者理解掌握。跟着老师听了一遍,可能有些东西还需要沉淀才可以感受到!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试题.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试题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试题((一) 1.第一站:崩漏血热(实热) 第二站:下颌淋巴结的触诊,列缺、气海、悬钟的定位。主治病症,操作演示穿隔离衣 第三站:胁痛肝络失养型的症状、治法、方药。问病史是个阑尾炎。还有一道医德题。 2.第一站:郑某,男,40岁,干部,已婚。发现慢性乙型肝炎6年,近半年常觉两胁胀痛,胁下触及肿物,刺痛,固定不移,消瘦,面色黝黑,舌紫暗,脉涩。血生化:ALT :110U/L ,AST120U/L B 超:肝,脾光点增强,肝硬化,脾大。 第二站:1)请演示右肾触诊2)请说出内庭,手三里,角孙的定位与主治3)请演示胫骨中1/3骨折的夹板固定 第三站:请说出淋证的治疗原则。 3.第一站:经断前后诸症;肾阴虚。 第二站:颈项强直。阳陵、中极的位置,主治,刺灸。胸外心脏按压。 第三站:水肿的病史;心悸、心虚、胆怯的主证,治法,方药。 4.第一站:暑湿感冒(有人抽到小儿惊风、阑尾炎、崩漏、着痹、中消、湿热痢。) 第二站:第一题是脊柱的叩诊;第二题是头维、阳陵泉、太溪的定位和主治作用;第三题是穿脱隔离衣。

第三站:1、解黏液浓血稀烂便1天。要求围绕主诉问诊。2、心悸心虚胆怯的主证、治法、方药。(有人抽到了崩漏、着痹、梅核气、风寒感冒、阳黄和阴黄鉴别、阳水和阴水鉴别)。 5.第一站:病例:感冒,暑湿型,新加香薷饮 第二站:1.脾脏触诊2.针灸:尺泽,主治、位置;昆仑,中极,位置、主治、禁忌3.无菌手套的戴法操作(不仅要按规范戴,还要描述清楚) 第三站:1.病史采集:患者出现心悸,发热,关节肿痛,请围绕主述进行相关的病史采集。 2.湿热痢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 6.第一站:消渴(上消) 第二站:肺部语颤触诊;心脏胸外按压;针灸操作:头维、阳陵泉、太溪,定位与主治第三站:问诊题:心前区憋闷性疼痛10天;主证题:肠痈的淤滞型,主证和治法。眩晕(肝阳上亢),液波震颤,腰椎骨折的搬运。 7.第一站:辨证论治:于某,50岁,女,工人。患者既往平素肥甘食物,体形肥胖。近一个月来多食易饥,每次进食500克,食后易饿,近来渐进消瘦,伴心烦,喜渴冷饮,小便多。舌红苔黄,脉数。T、P、R、BP均正常。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2.9mol/L,餐后血糖18.7mmol/L尿糖(++++)。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辩病依据、中医辨证论治、中医病因及病机、中医鉴别诊断、西医辩病依据、初步诊断、中医病名、中医证型、西医病名、治法、方剂及药物成分、剂量服法(还有考了瘿病-甲亢,湿热痢疾,小儿腹泻,崩漏,暑湿感冒,湿热血淋等)

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参考模板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育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疽: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无头疽两类。有头疽是发生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外感六淫的特点:1)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2)在人体抵抗力能力低下时发病3)六淫邪毒致病有季节性4)六淫邪毒可单独致病,也可混合致病5)六淫邪毒可以无脏腑致病6)六淫邪毒致病有一定的部位,上部:风温风热;中部:气郁、火郁;下部:湿热、寒湿。 ●上部辩证: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发病特点:上部疾病的上升一般来势迅猛。因风邪侵袭长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赤目,口干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

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中部辩证的:病因特点: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多为气郁,火郁。发病特点: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常见症状: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肋胀痛,脏腑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下部辩证: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鼓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缠绵男愈,反复发作。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辨肿: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火欣热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件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痛:热痛:皮色火欣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以原因来辨痒: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

2020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针灸学

2020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针灸学 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7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针灸学,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针灸学 针灸学 (一)腧穴总论 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 1.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 臂臑、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头维、下关、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 血海、大横、大包。 (5)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肩贞、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 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腺、然谷、太溪、新增:照海、复溜、阴谷、肓俞。 (9)手厥阴心包经: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新增:带脉、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 (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建里、中脘、膻中、天突、廉腺、新增:承浆。 (14)督脉: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印堂。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神聪、太阳、球后、安眠、牵正、金津、玉液、定喘、夹脊、胃脘下俞、子宫、腰眼、十宣、八邪、四缝、二白、腰痛点、外劳宫、膝眼、胆囊、阑尾。 (三)刺灸法 1.毫针刺法 (1)针刺前的准备:选择体位、消毒。 (2)进针法。

四部经典著作

四部经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百草经》、《伤寒论》。《皇帝内经》现存最早一部医学巨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医圣张仲景。《神农百草经》是第一部药学专注。发展阶段:1.魏晋隋唐晋皇莆谧著《针灸甲乙经》发展经络、腧穴和针灸;王淑和著《脉经》提出24脉,发展脉学理论;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2.宋金元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3.明清张介宾《景岳全书》4.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主张中西药合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辩证论治证、症、病 阴阳基本概念的内涵:可表示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统一的事物属性,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也可表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层面的属性,如气与血,脏与腑。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规定性 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4.阴阳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1)阴阳偏盛: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指导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五行的概念:“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1、取象比类法2、推演络绎法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气:风暑湿燥寒五行在一般状态下的调节机制: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3.五行制化。 特殊状态的相互影响:1.母子相犯2.相乘3.相侮。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①藏象的概念内涵,②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③以及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④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五脏:心、肺、脾、肝、肾。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泻而不满”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泄而不藏,实而不满”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六腑的区别:1.功能不同。五脏主化生和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泻而不满”六腑主受盛和传化水谷。“泄而不藏,实而不满”2.五脏藏神。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而六腑除了胆以外,均与神志活动无关。3.形态有别。五脏多为被精气充满的实体器官,故贮藏精气。六腑多为中空性的器官,故传化水谷。4.脏主腑从。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从属五脏。脏病多虚,脏腑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1)主血脉(2)贮藏神2.肺(1)主宣发肃降(2)主气1)主呼吸之气2)主管气的生成3)调节全身的气机(3)助心行血(4)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3.脾(1)主运化1)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2)主升(3)主统血4.肝(1)主疏泄1)调节精神神志2)维持气血运行3)促进脾胃消化吸收与分布4)协助水液代谢5)调节生殖机能(2)主藏血1)贮藏血液2)调节血流量3)防止出血5.肾(1)主藏精1)主管生长发育2)主管生殖繁衍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2)主水液3)主纳气。五脏与体、华、窍、

2016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实践技能

2016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实践技能 一、医患沟通 二、临床诊疗思维能力 (一)依据四诊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证诊断 (三)确立治法 (四)选方与用药 (五)预防与调护 三、中医技术操作技能 (一)中医四诊 (二)针灸常用腧穴 1. 尺泽 2. 孔最 3. 列缺 4. 鱼际 5. 少商 6. 商阳 7. 合谷 8. 手三里 9. 曲池 10. 肩髃 11. 迎香 12. 地仓

14. 头维 15. 天枢 16. 梁丘 17. 犊鼻 18. 足三里 19. 条口 20. 丰隆 21. 内庭 22. 公孙 23. 三阴交 24. 地机 25. 阴陵泉 26. 血海 27. 通里 28. 神门 29. 后溪 30. 天宗 31. 听宫 32. 攒竹 33. 天柱 34. 肺俞 35. 膈俞

37. 肾俞 38. 大肠俞 39. 次髎 40. 委中 41. 秩边 42. 承山 43. 昆仑 44. 申脉 45. 至阴 46. 涌泉 47. 太溪 48. 照海 49. 内关 50. 大陵 51. 中冲 52. 外关 53. 支沟 54. 翳风 55. 风池 56. 肩井 57. 环跳 58. 阳陵泉

59. 悬钟 60. 行间 61. 太冲 62. 期门 63. 腰阳关 64. 命门 65. 大椎 66. 百会 67. 神庭 68. 水沟 69. 印堂 70. 中极 71. 关元 72. 气海 73. 神阙 74. 中脘 75. 膻中 76. 四神聪 77. 太阳 78. 定喘 79. 夹脊 80. 十宣

(3)叩诊(腹部叩诊音、肝浊音界、移动性浊音、肾区叩击痛、膀胱叩诊)(4)听诊(肠鸣音、振水音、血管杂音) 13.脊柱、四肢检查 (1)脊柱检查(弯曲度、活动度、压痛与叩击痛) (2)四肢关节 14.神经系统检查 (1)肌力、肌张力 (2)共济运动 (3)神经反射(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 (4)脑膜刺激征

307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我校招收中医学专业的硕 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 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 中医药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学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 生质量。二、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内科 学三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 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 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 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 忆的有关中医学基础理论、常用 1.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 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 念和基本原理。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 发展及诊治的 2. 机制,并对不同的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学 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 3. 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三、考 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分钟。分,考试时间为180 本试卷满分为300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分中医基础理论 100 100分方剂学分中医内科学 100 (四)试卷题型结构 1 10% 占1.名词解释30% 占2.填空题35% 占3.单选题25% 占4.问答题四、考查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第一部分 绪论(一)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 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1) 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 (2) 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精气、阴阳五行(二) 精气学说 1.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