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Geo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测绘科学技术, 2015, 3, 1-5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38611072.html,/journal/gst

https://www.360docs.net/doc/538611072.html,/10.12677/gst.2015.31001

Discussion on Teaching of “Spatial Database Theory”

Weiwei Song, Liang Chen

Research Center of GNS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Email: sww@https://www.360docs.net/doc/538611072.html,

Received: Nov. 26th, 2014; revised: Dec. 20th, 2014; accepted: Dec. 25th, 2014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53861107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and some problems of spatial database theory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teaching a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reasonable aca-demic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re brought up. A discussion is made about proper teaching reform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 such as optimizing textbook construction, teaching content, enrich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so on, which help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spa-tial database theory course.

Keywords

Spatial Databas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Status, Teaching Reform

“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宋伟伟,陈亮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Email: sww@https://www.360docs.net/doc/538611072.html,

收稿日期:2014年11月26日;修回日期:2014年12月20日;录用日期:2014年12月25日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空间数据库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需求,根据专业自身特点,提出

“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了合理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从优化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该门课程可能的教学改革手段,有利于提高《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空间数据库,教学内容,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1. 引言

《空间数据库原理》是测绘工程专业中一门集地理学、测绘学和计算机科学多学科交叉的核心课程,课程综合性与实用性较强。它系统地阐述了空间数据库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实践应用、最新理论与发展趋势[1]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空间数据的存贮和管理技术有个较全面的了解,进行有关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培训,为将来从事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打下基础。目前,该课程在国内各高校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受到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实践应用等影响,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与实践模式[3]。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加强对课程理论基础与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应该思考研究的问题。

2. 空间数据库教学内容

2.1. 理论教学内容

“空间数据库”涵盖的学科知识十分广泛,与测绘工程专业的其他课程存在重复教学的现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参考相关专业开设的该课程的设置内容,笔者认为在制定《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时,首先要重视课程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讲解,其次要以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建立和应用为重点,最好紧密结合当前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前沿。归纳测绘工程专业《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4]。

2.2. 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强化实验教学环节,侧重软件的操作应用,使学生掌握工具软件的使用和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技能。根据测绘专业《空间数据库原理》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实验如表2所示。

3. 当前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教材内容、教学模式与课程特点不相适应

目前,国内空间数据库相关教材仅有崔铁军著《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张新长等著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以及谢昆青等译的《空间数据库》,教材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结合案例讲解重难点内容相对较少,章节间逻辑关系较弱,不利于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增加了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当前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教学,使学生对繁杂抽象的概念公式理解较困难,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中。

3.2. 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问题

该课程与测绘工程专业其他课程,比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存在重复和衔接的

“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探讨Table 1. Academic teaching content of spatial database

表1. 空间数据库理论教学内容

章节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1 空间数据库导论空间数据库定义、作用与发展,和传统数据库区别

2 空间数据模型理解栅格、矢量、数字高程等空间数据模型

3 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方式

4 空间数据索引技术格网、四叉树、R与R+树等空间索引技术特征(难点)

5 空间查询语言基于标准QL语言的基础,实现空间数据库的扩展查询

6 元数据与空间数据共享元数据定义、在空间数据共享中的作用

7 空间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建立与维护

8 空间数据库发展趋势当前数据库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Table 2.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of spatial database

表2. 空间数据库实践教学内容

章节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1 Oracle 10g的安装与配置程序的具体设置、启动、登陆方法

2 数据库存储结构查看数据库存储结构

3 SQL*Plus基础掌握SQL*Plus的命令

4 PL/SQL 定义过程游标和建立触发器

5 建立和管理表掌握表的创建、修改和删除

6 模式对象管理掌握建立、删除索引的方法

7 Oracle Spatial的使用熟悉Oracle Spatial的结构体系

8 ArcSDE的安装与配置运用ArcSDE加载各种格式的数据

9 GeoDatabase数据库设计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操作过程

问题。笔者认为课程安排上应将上述课程提前学习,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课程安排上应加强沟通交流。

3.3. 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授课形式,借助多媒体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但也存在部分缺点。例如,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将课堂教学变成放映课件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大量知识,因此影响了教学效果[5]。同时,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更多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对重难点知识,教师应该结合相关实例着重讲解,课后布置相关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外,实验教学应作为教学重点,教师进行相关实验示例后,应让学生进行上机练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

3.4. 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

目前,该课程实践环节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实验内容、实验平台的随意性较强,其由任课或实验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和掌握程度所决定,实验内容存在合理性问题。实验应分为课堂集中进行的基础实验与课后独立完成的开放性实验;其次,实验软件与空间数据库原理的基本方法结合的不紧密,一般的商业化软件把各项功能与算法封装在一起,只通过程序界面的操作实现相关功能,

“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不直接接触放方法原理方面的内容。比如,矢量数据拓扑关系的建立,对于给定的数据,按照预先写好的算法,程序便会自动建立拓扑关系,学生缺少了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对相关算法的理解认识。

4. 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与方法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教学改革。调研结果如表3。

分析表3调研结果,可知课堂讲授应辅以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探究活动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以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与想法。

4.1. 合理选择课程教材、组织教学内容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面对各高校学科自身的特点及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教材,对于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选用注重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可以适当调整相关章节的讲授顺序,一定要突出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在重要的知识章节应结合案例分析,逐步推进学生理解知识的进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一章节学习完毕后,可以布置若干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与思考,同时也可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4.2. 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方位的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已有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课程,创建讨论交流版块,供学生和老师进行互动讨论。同时,还可以在网络课程上设计在线自测题,让学生课后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将课堂授课、实验操作等制作成视频、音频等形式供学生下载使用,将抽象的理论展示得更加生动清晰,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学习,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齐头并进,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方法如下:1) 启发式教学,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可以提出相关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判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学生可参与教师相关的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搜集

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延伸课堂研究性教学活动。3) 案例教学法,列举典型案例,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案例。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教学内容中比较前沿的问题,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搜集典型案例,通过案例的引入进行启发式教学,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学法基本步骤图1。

4.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除了学习空间数据库的基础理论,还应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安排与空间数据库理论教学内容相配套的上机实验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应熟练掌握至少一种主流空间数据库管理软件,比如ArcSDE、Oracle Spatial等主流软件。关于软件使用与原理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可以对空间数据库原理中的重点问题在空间数据库的实验课中安排一些验证性实验,如矢量空间数据拓扑结构的建立。在验证性实验中,实验指导书上先给出相应的数据,学生首先根据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手工方式得出结果,再在软件中进行验证。经过这种反复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理论,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引用中。

5. 结语

本文在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根据专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有关的理

D. 在学生疑惑时,讲授可以理顺思路70%

自主学习的作用多项选择

A.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90%

B. 给老师提供了解学情的时机42%

C. 培养独立意识85%

D. 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72%

探究活动的作用多项选择

A. 增加课堂的活力32%

B. 促进学生动手动脑92%

C. 激发学生的兴趣90%

教学、实践内容也应持续地完善和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崔铁军(2006) 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 科学出版社, 北京.

[2]张新长, 马林兵, 张青年(2005)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科学出版社, 北京.

[3]张山山(2007) 空间数据库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测绘科学, 32, 197-199.

[4]董有福, 李明峰(2008) 对《空间数据库》课程教学的思考. 矿山测量, 1, 86-88.

[5]曹敏(2011) 测绘工程专业《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现代测绘, 34, 62-64.

空间数据库重点知识

矢量数据结构: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来表达点、线、面等地理实体。 矢量数据结构的主要特点:定位明显和属性隐含。 结构:Spaghetti(面条)结构和拓扑矢量数据结构。 只有像拓扑结构这样的数据结构才是“矢量”数据结构。 拓扑矢量数据结构的特点是:1、一个多边形和另一个多边形之间没有空间 坐标的重复,这样就消除了重复线;2、拓扑信息与空间坐标分别存储,有利于进行近邻、包含和相连等查询操作;3、拓扑表必须在一开始就创建,这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空间;4、一些简单的操作比如图形显示比较慢,因为图形显示需要的是空间坐标而非拓扑结构。 栅格数据模型是将连续的空间离散化,将地理区域的平面表象按一定分解力作行和列的规则划分,形成大小均匀紧密相邻的网格阵列。 空间数据引擎(SDE):是用来解决如何在关系数据库中存储空间的数据,实现真正的数据库方式管理空间数据,建立空间数据服务器的方法。 工作原理:SDE客户端发出请求,由SDE服务端处理这个请求,转换成DBMS 能处理的请求事物,由DBMS处理完相应的请求,SDE服务端再将处理的结果实时反馈给GIS的客户端。客户通过空间数据引擎将自己的数据交给大型关系型DBMS,由DBMS统一管理,同样,客户可以通过空间数据引擎从关系型DBMS 中获取其它类型的GIS数据,并转换成客户端可以使用的方式。 空间数据引擎的作用: (1)与空间数据库联合,为任何支持的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服务。 (2)提供开放的数据访问,通过TCP/IP横跨任何同构或异构网格,支持分布式的GIS系统。 (3)SDE对外提供了空间几个对象模型,用户可以在此模型基础之上建立空间几何对象,并对这些几何对象进行操作。 (4)快速的数据提取和分析。 (5)SDE提供了连续DBMS数据库的接口,其他的一切涉及与DBMS数据库进行交互的操作都是在此基础之上完成的。 (6)与空间数据库联合可以管理海量空间信息。 (7)无缝的数据管理,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统一存储。 (8)并发访问。 空间数据是对空间事物的描述,实质上就是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用来 描述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分布特征诸多方面的数据。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空间数据特征:时空特征、多维特征、多尺度性、海量数据特征。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E3009 课程名称:现代通信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s 学分/学时:2/32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建议开设学期:5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开课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平台基础课。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数 学等在通信中的综合运用,是学习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较广泛的现代通信理论和基本技术。 本课程系统阐述数字通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数字通信各个主要环节的基本原理,使学生 掌握现代数字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现代数字通信 技术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无线通信网络安全》 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 2学时) 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通信系统的分类和通信方式。掌握信息及其度量、通信系 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信消息、信息、信号及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 (2)理解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及其调制和解调。 (3)掌握通信系统的构成、分类及模型,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重点、难点 重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难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通信方面相关资料 (二)无线传输信道( 4学时) 了解信道的定义和模型,理解加性噪声。掌握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和路径损耗的分类及 特点。了解信道容量与信噪功率比、信道带宽的相互关系。 1.基本要求 (1)了解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2)掌握衰落信道路径损耗。 (3)掌握小尺度衰落和多径效应原理。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后作业答案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后作业答案 第1章绪论 1 什么叫信息、数据?它们有何区别?信息有何特点? 答:信息是客观事物的存在及演变情况的反映。对于计算机而言,数据是指输入到计算机并能为计算机进行处理的一切现象(数字、文字、符号、声音、图像等),在计算机环境中数据是描述实体或对象的唯一工具。数据是用以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一种数学符号的集合,只有在其上加上某种特定的含义,它才代表某一实体或现象,这时数据才变成信息。信息的特点:①客观性②适用性③传输性④共享性。 2 什么叫空间数据、地图?举例说明空间数据有哪几种类型。 答:空间数据是以点、线、面等方式采用编码技术对空间物体进行特征描述及在物体间建立相互联系的数据集。地图是表达客观事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相互联系的空间模型,是反映地理实体的图形,是对地理实体简化和再现。空间数据主要有点、线、面三种类型。例如,地图上的点可以是矿点、采样点、高程点、地物点和城镇等;线可以是地质界线、铁路、公路、河流等;面可以是土壤类型、水体、岩石类型等。 3 什么叫地理信息、地学信息、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答:地理信息是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地学信息所表示的信息范围更广,它不仅来自地表,还包括地下、大气层,甚至宇宙空间。凡是与人类居住的地球有关的信息都是地学信息。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存贮、加工和再现,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问题的系统称为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采集、存贮、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定位分布及与之相关的属性数据,并回答用户问题等为主要任务的计算机系统。区别: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其位置的识别是与数据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着的标志。地学信息所表示的信息范围更广,它不仅来自地表,还包括地下、大气层,甚至宇宙空间。凡是与人类居住的地球有关的信息都是地学信息。地学信息具有无限性、多样性、灵活性、共享性等特点。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能源本身不同,地学信息不但没有限度,而且会爆炸式地增长。信息系统的四大功能为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信息系统是基于数据库的问答系统。空间信息系统是一种十分重要而又与其它类型信息系统有显着区别的信息系统,因为它所要采集、管理、处理和更新的是空间信息。 4 试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及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答:地理信息系统发展阶段:以时间发展为序列,可分为60年代起始发展阶段、70年代发展巩固阶段、80年代推广应用阶段和90年代蓬勃发展阶段。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GIS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0年到1980年,为准备阶段,主要进行舆论准备,正式提出倡仪,开始组建队伍,培训人才,组织个别实验研究。第二阶段从1981年到1985年,为起步阶段,完成了技术引进,研究数据规范和标准,空间数据库建立,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等,对GIS进行理论探索和区域性实验研究。第三个阶段从1986年到现在,为初步发展阶段,我国GIS的研究和应用进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阶段,逐步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组织机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于1985年开始筹建国家资源与环境系统实验室,是一个新型的开放性研究实验室,1994年中国GIS协会在北京成立。 5 试述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学科系统间的关系。

武汉大学空间数据库复习资料整理

《空间数据库原理》 第一章数据库 1、空间数据库:①提供结构用于存储和分析空间数据②空间数据由多维空间的对象组成③在标准数据库中存储空间数据需要大量的空间,从一个标准数据库中检索查询空间数据需要很多时间并且很累赘,通常导致很多错误。 2、DBMS:(数据的操作系统)一种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大型软件,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SDBMS:增加了处理空间数据功能的DBMS。①在它的数据模型中提供空间数据类型和查询语言②至少在执行时支持提供空间数据类型:空间索引;空间链接有效的算法。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为什么要研究专门的空间数据库系统? 1.空间数据库能提供结构存储和空间数据分析 2.空间数据库包含多面空间的对象 3.在标准数据库中存储空间数据会需要过多的空间 4.标准数据库的查询反馈和空间数据分析会消耗过多时减并且留下大量错误空间 5.空间数据库能提供更多有效率的存储和空间数据分析 3、哈希(Hash)函数:一种将任意长度的消息压缩到某一固定长度的消息摘要的函数。 质数除余法(直接取余法):f(x):=x mod maxM ;maxM一般是不太接近2^t的一个质数。 乘法取整法:f(x):=trunc((x/maxX)*maxlongit) mod maxM,主要用于实数。 平方取中法:f(x):=(x*x div 1000 ) mod 1000000);平方后取中间的,每位包含信息比较多。 第二章数据库基本原理 1、数据模型Data Model:关于数据基础或对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抽象描述被表示在一个数据库中。 3、概念数据模型:也称语义模型,关于实体和实体间联系的抽象概念集,用统一的语言描述、综合、集成的用户视图。 2、数据字典:是指对数据库的内容包括数据项和属性码定义,是元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数据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逻辑、外部实体等进行定义和描述,其目的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元素做出详细的说明。) Metadata:是描述数据的数据,主要是描述数据属性的信息,用来支持如指示存储位置、历史数据、资源查找、文件记录等功能。 3、数据库设计和实现:①需求分析②概念数据建模③逻辑建模(参考DBMS和基础数据模型)④物理建模或者实现(参考物理存储和电脑环境)。 需求调查:根据数据库设计的主题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用户特点和要求,取得设计者与用户对需求的一致看法。需求分析:指的是在创建一个新的或改变一个现存的系统或产品时,确定新系统的目的、范围、定义和功能时所要做的所有工作。 4、E-R图:描述对象类型之间的关系,是表示概念模型的一种方式。 第三章基本空间概念 1、凸多边形:把一个多边形任意一边向两方无限延长成为一条直线,如果多边形的其他各边均在此直线的同旁,那么这个多边形就叫做凸多边形。 2、点集拓扑:一个基于相邻关系定义拓扑学空间的方法。 3、大圆距离:大圆距离指的是从球面的一点A出发到达球面上另一点B,所经过的最短路径(圆弧)的长度。 曼哈顿距离:两个点上在标准坐标系上的绝对轴距之总和。 4、欧式空间(欧几里德空间):空间的坐标模型。作用:能将空间属性转化为以实数为元组的属性;坐标系包括一个确定的原点和在原点交叉的一对正交轴线。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参考学时:60 实验学时:18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后续课:现代DSP技术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在校本、专科学生。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工程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等。了解通信技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背景,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打好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通信系统是通信、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它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理论。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本课程配有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部分如: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等;有数字信号的调制部分如:二相PSK(DPSK)、FSK等。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模拟信号的编码、数字信号的传输及差错控制部分。其中基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无码间串扰系统及频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最佳接收是难点。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需要运用先修的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又涉及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各个领域,本课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因此教学上采用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课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学生自学部分内容的形式,课外教学则

《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

《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 48 实验学时:0 总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先修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 参考教材:郭际元、周顺平、刘修国,空间数据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2 毋河海、龚建雅编著,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结构与处理技术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与目的 《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空间数据的存贮和管理技术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有关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技巧的训练,为将来从事GIS应用系统及其数据库的设计打下基础。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课程的基本内容 介绍数据库和数据模型库的存贮和管理技术,包括矢量数据模型的空间数据库、栅格数据模型的空间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对空间数据的管理、符号库、网络空间数据库、三维空间数据库、海量空间数据库以及时态空间数据库。 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对各种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技术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二)掌握用文件管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方法和技术,并用程序予以实现。 教学安排 (一)数据库与数据模型(4学时) 理解数据库的概念;四种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 (二)地图数据模型总论(4学时) 理解地图数据的基本组成:矢量空间数据模型和属性数据模型,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连接。 (三)矢量数据模型的空间数据库(4学时)

掌握地理实体的目标化,实体信息的数据化,实体间关系的逻辑实现。 (四)栅格数据模型的空间数据库(4学时) 掌握栅格数据的组织与存贮,栅格数据的检索。 (五)符号库的建立及管理(6学时) 掌握矢量符号库和栅格符号库,符号库的建立及管理,符号的显示及编辑。 (六)三维空间数据库(6学时) 理解三维空间的目标分类,八叉树数据结构,四面体格网,三维边界表示法、 参数函数表示法。 (七)海量空间数据库(4学时) 理解数据库中图幅的组织方法,图幅间被分割目标的组织方法,跨图幅地图漫游。 (八)时态空间数据库(6学时) 理解空间地物的时态性、时态空间数据库的组织方法。 (九)空间数据的关系化管理(4学时) 理解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模型,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实体数据结构,空间数据访问模型,关系化空间数据的安全管理,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分布式体系结构的应用。 (十)网络空间数据库(6学时) 理解网络GIS主要改造模型,分布式地理信息共享形式,分布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网络GIS中地理空间元数据管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在课外多关注数据库发展的新知识;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部分最好结合演示)等。 五、成绩评定 该课成绩有平时20分和考试卷面成绩两部分组成;考核形式闭卷。 六、其它说明 无 教学大纲撰写人: 地理信息科学系主任: 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教学院长: 1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iber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学时:51 学分:3 开课学期:第7学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通过讲授光纤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特点,学习光纤通信系统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光源(光发射机)、光纤(光缆)和光检测器(光接收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光纤通信的未来与发展,为今后的工程应用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课堂认真听讲和实验课,以及课下自学,基本掌握光纤通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概况,熟悉光纤通信在电信、通信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光通信发展史及其优点(1学时) 第二章光纤的传输特性(2学时) 第三章影响光纤传输特性的一些物理因素(5学时) 第四章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中的光无源器件(9学时) 第五章光纤通信技术中的光有源器件(3学时) 第六章光纤通信技术中使用的光放大器(4学时) 第七章光纤传输系统(4学时) 第八章光纤网络介绍(6学时) 第九章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17课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电光信息转换、光电信息转换,光电信息技术应用,光电新产品开发举例。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

五、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时数51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实践教学17学时。(教学时数具体见附表1和实践教学具体安排见附表2) 六、教学方式 理论授课以多媒体和模型教学为主,必要时开展演示性实验。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本课程必要的先修课程 《光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 《激光技术》和《光纤通信原理实验》以及就业实习。 八、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 具体有三种。根据大多数学生学习情况和学生兴趣而定其中一种。第一种是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对于理论和常识部分采用闭卷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二种是采用课程设计(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设计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三种是采用课程论文(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 九、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主教材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吴德明编著,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0年9月 2.参考书 (1)《光纤通信原理与仿真》,郭建强、高晓蓉、王泽勇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3年5月 (2)《光通信原理与技术》,朱勇、王江平、卢麟,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8月

地理空间大大数据库原理期末考试地题目总卷

《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 1、下列不适合直接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说法错误的是(A) A. 传统数据库管理的是连续的相关性较小的数字或字符,而空间数据是连续的,并且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 B. 传统数据库管理的实体类型较少,并且实体类型间关系简单固定,而GIS数据库的实体类型繁多,实体间存在着复杂的空间关系; C. 传统数据库存储的数据通常为等长记录的数据,而空间数据的目标坐标长度不定,具有变长记录,并且数据项可能很多,很复杂; D.传统数据库只查询和操作数字和文字信息,而空间数据库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操作和查询。 2. 下列关于的空间数据库管理方式经历的阶段及其各自特点说法错误的是(C) A. 文件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阶段,用一组文件形式来存储地理空间数据及其拓扑关系,利用通用关系数据库存储属性数据,通过唯一的标识符来建立它们之间的连接。 B. 全关系式数据库管理阶段,基于关系模型方式,将图形数据按关系模型组织。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存储在通用关系数据库中,即将图形文件转成关系存放在目前大部分关系型数据库提供的二进制块中。 C.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阶段,面向对象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最适合空间数据的表达和管理。持变长记录,还支持对象的嵌套,信息的继承和聚集。支持SQL 语言,有一定的通用性。允许定义合适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操作。 D.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阶段,解决了空间数据的变长记录管理,使数据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空间和属性之间联结有空间数据管理模块解决,不仅具有操作关系数据的函数,还具有操作图形的API函数; 3. 对下述图形进行链式编码,编码结果为(D)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相关专业 学时数:84 学分数: 4.5 执笔者:刘维周编写日期:2009 年9 月30 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通信原理(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适合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原理及各种通信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验环节掌握好本课程内容是学好后续各门专业课的前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1 章绪论 信息及其度量。通信方式,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主要性能指标。 第2 章随机信号分析 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相关函数及功率谱密度。高斯过程。窄带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第3 章信道与噪声 信道定义及其数学模型。恒参、随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分集接收。信道的加性噪声。信道容量的概念。 第4 章模拟调制系统 幅度(AM、DSC、SSB、VSB )、角度(FM、PM)调制的原理及其抗噪声性能。频分复用、复合调制、多级调制的基本概念。 第5 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波形、码型及其频谱特性。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部分响应系统。无码间干扰基带系统的抗噪声性能。眼图及时域均衡的基本概念。 第6 章数字调制系统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原理及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二进制数调系统的性能比较。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MSK )。 第7 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抽样定理。脉冲振幅调制(PAM )。模拟信号的量化。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厶M )。PCM系统和△ M系统的性能比较。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第8 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数字信号接收的统计表述及最佳接收准则。确知信号的最佳接收。随机信号的最佳接收,起伏信号的最佳接收的基本概念。匹配滤波器。基带系统的最佳化。 第9 章差错控制编码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简单编码。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卷积码。 第10 章正交编码与伪随机序列* 正交编码与码分复用。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主要应用。 第11 章同步原理 载波同步的方法。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位同步的方法。位同步系统的性能及误差分析。群同步的方法。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三、实验教学内容 1.HDB 3 编译码实验 2.移频键控(FSK)实验 3.移相键控(PSK)实验 4.抽样定理与脉冲调幅实验 5.? PCM 编译码实验 6. △ M 编译码实验 7.循环码(15,6)纠错编码实验 四、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是通信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通信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现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传输性能。 2、知识要求: 本课程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3、能力要求: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模型、基本性能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对实际物理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数学分析来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2、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通信的概念。了解信息量、平均信息量的概念及定义。 2.了解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了解通信的方式。 3.掌握通信系统性能度量的指标。 [教学内容] 1.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通信的方式。 2.信息及其度量,信息量和平均信息量。 3.通信系统的性能度量。 [重点难点] 信息、信息量的定义及平均信息量的计算,通信系统性能的度量。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3道 [课时] 3 第二章信号与系统基础知识 [目的要求] 1.巩固确定信号与线性系统,积分变换的内容。 2.了解随机过程的概念及一般表述。 3.理解平稳随机过程、高斯过程、窄带随机过程的基本内容。 4.掌握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的基本描述。 5.掌握加性高斯白噪声、低通噪声的特点和功率谱密度。 [教学内容] 1、信号通过系统的过程。确定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傅立叶变换关系式,傅立叶变 换的主要运算特性,常用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2、卷积定义式,时域卷积定理,频域卷积定理。 3、信号的能量和能量谱密度;信号的功率和功率谱密度。 4.随机过程的概念及一般表述。 5.平稳随机过程、高斯过程、窄带随机过程。 6.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7.加性高斯白噪声、低通噪声的特点和功率谱密度。 [重点难点] 随机过程的概念、窄带随机过程、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高斯白噪声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6道 [课时] 9 第三章模拟线性调制 [目的要求] 1.了解幅度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2.理解频分复用(FDM)的概念 3.掌握幅度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教学内容] 1.幅度调制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方法及频谱表示方法。 2.幅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Geo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测绘科学技术, 2015, 3, 1-5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38611072.html,/journal/gst https://www.360docs.net/doc/538611072.html,/10.12677/gst.2015.31001 Discussion on Teaching of “Spatial Database Theory” Weiwei Song, Liang Chen Research Center of GNS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Email: sww@https://www.360docs.net/doc/538611072.html, Received: Nov. 26th, 2014; revised: Dec. 20th, 2014; accepted: Dec. 25th, 2014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53861107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and some problems of spatial database theory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teaching a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reasonable aca-demic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re brought up. A discussion is made about proper teaching reform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 such as optimizing textbook construction, teaching content, enrich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so on, which help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spa-tial database theory course. Keywords Spatial Databas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Status, Teaching Reform “空间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宋伟伟,陈亮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武汉 Email: sww@https://www.360docs.net/doc/538611072.html, 收稿日期:2014年11月26日;修回日期:2014年12月20日;录用日期:2014年12月25日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空间数据库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需求,根据专业自身特点,提出

通信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2031 课程总学时:80 实验学时:8 课程总学分:4.5 适用专业: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 一、本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与任务 通信原理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实验是提高同学们深入理解课堂内容的重要环节。本实验课是配合理论学习单独开出的课程,要学习独立分析和设计基本单元电路,简单的通信系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调试电路的能力。通信原理实验是为今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通过实验可巩固和加深对通信原理、通信电路理论的理解。。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通信原理中的基本单元电路的了解,搞清调幅、调频等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电路。基本任务是:了解每个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的合理性,理解实验原理,弄清实验电路的结构和组成。有效测出所需数据和波形,判别数据和波形的正确性;能应用理论对测得的数据和波形进行分析、整理,并根据实验目的作出结论。将上述各项要求及实验结果编写成实验报告。 二、本课程实验项目 注:1、类型---指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2、该表格不够可拓展。 三、各实验项目主要实验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一 幅度调制及解调实验 (一)、实验目的 研究已调波与调制信号的关系。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必做/选做 所需主要设备 1 幅度调制及解调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2 FM 调制及解调实验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3 调幅及FDM 频分复用传输实验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4 FSK 调制及解调实验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第二章 空间数据结构和空间数据库

第二章空间数据结构和空间数据库本章概述:地理信息系统的操作对象是空间地理实体,建立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空间数据库,即将反映地理实体特性的地理数据存储在计算机中,这需要解决地理数据具体以什么形式在计算机中存储和处理即空间数据结构问题和如何描述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即空间数据库模型问题。本章重点介绍主要的空间数据结构和空间数据库模型。 §2.1 地理实体及其描述 介绍地理实体的概念,地理实体需要描述的内容,实体的空间特征和实体间的空间关系。 §2.2 矢量数据结构 讲述矢量数据的图形表示、获取方式和表示(即矢量编码方法)。§2.3 栅格数据结构 讲述栅格数据的图形表示、栅格数据的组织、栅格结构的建立和栅格数据的表示。 §2.4 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结构

针对矢量栅格数据结构互为优缺点状况,介绍集两者优点为一体的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结构的概念和具体数据结构设计方法。 §2.5 三维数据结构 主要阐述基于栅格的八叉树三维数据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存储结构。在矢量结构方面,介绍常用的三维边界表示法的方法原理、特点和应用。§2.6 空间数据模型 首先介绍数据库有关基础知识,传统数据模型如何存储图形数据及其局限性,重点阐述面向对象技术、面向对象模型和用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 §2.7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建立和维护 介绍空间数据库的设计的内容、建立过程和维护方法。 您可能还想看前贴【GIS原理学习(一)】【GIS原理学习(二)】【GIS 原理学习(三)】【GIS原理学习(四)】 §2.1 地理实体及其描述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实体作为描述、反映现实世界中空间对象的单体。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需要描述地理实体的名称、位置、形状、功能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地理实体的时间、空间和属性三种特性,其中空

空间数据库毕业课程设计报告

空间数据库课程设计兼ARCSDE入门 手册 一.ArcSDE的配置 数据库的创建 数据库的配置 数据库的网络配置 数据库的控制和管理 ArcSDE的配置 二.数据库的设计 建立数据库连接 表的创建与设计 版本的注册与创建 成员角色与任务分配 三.问题与解决方案 软件本身的问题 多版本编辑的问题 四.总结 个人心得 各成员工作情况 一. ArcSDE的配置 1.数据库的创建:

打开Database Configuration Assistant工具 如图(1.1)所示 为初始界面 图(1.1) 按照向导对话框依次选择执行的操作创建数据库→选择一般用途的模→输入数据库名称和SID号(*注意SID号默认和数据库名相同)→管理选项(默认设置)→输入口令号(*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口令)→存储选项(默认设置)→数据库文件所在位置(默认设置)→恢复配置(默认设置)→数据库内容(默认设置)→初始化参数(默认设置)→数据库存储(默认设置)→创建选项(如图1.2)→确定对话框→开始创建图1.2 2.数据库的配置 创建数据库成功之后需要进行数据库的配置,同上打开Database Configuration Assistant工具,点击下一步,选择配置数据库选项→选择需要配置的数据库→数据库内容(默认设置)→连接模式(*客户机较少时默认设置),点击完成开始配置数据库(如上图) 3.数据库的网络配置 配置数据库之后,打开Oracle Net Configuration Assistant 工具,如图(1.4)为初始界面 图1.4

按下一步进入监听程序配置→监听程序(*若需要添加新的监听程序,选择添加,这里选择已有的监听程序,选择重新配置如右图)→选择监听程序→选择协议(默认有TCP)→选择端口(*端口号默认为1521,若配置了多个监听程序,不应重复使用1521端口,否则后期的本地NET服务名配置会出错,如右图)→完成配置好监听程序后配置本地NET服务名配置→重新配置→选择Net服务名(根据新创建的数据库选择服务名)→服务名配置(输入新创建的数据库名)→选择协议(默认配置)→输入主机号和选择端口(主机号为计算机名)→选择测试→测试登录方式用户名填system,口令重新输入,如右图(若测试失败,可以试着重新配置数据库,注意配置端口号) 4.数据库的控制和管理 工具: OEM和SQL*PLUS 登录OEM方式:网页登陆。(下图) 网址可在安装目录oracle\product\10.2.0\db_1\install\readme.txt中得到,输入网址,并用sys用户登录,使用SYSDBA身份。 登录SQL*PLUS方式:对话框登录。 输入用户名:System, 输入口令: 输入主机字符串:数据库名 (右图)

空间数据库原理复习题

空间数据库原理复习题(2018) 同济大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必修课 整理者:Quan 一、★ 第一章 1.地图数据的获取手段有哪些? 地图的数字化、传感器技术、航空和航天平台技术、现代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 2.地图数据使用的坐标系有哪几种? 地理坐标系、投影坐标系。 3.根据地理实体数字描述方式,空间数据可分为哪两种形式? 矢量数据、栅格数据。 (另:从概念上分,空间对象数据、场对象数据) 4.什么是空间数据非结构化特征? 空间数据不像一般事务数据一样每一个记录都有相同的结构与长度,因为空间数据包含了拓扑信息,在方便空间数据分析与查询的同时增大了信息管理的难度。 5.空间数据管理演变有哪些过程?说明各过程的特点。 (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数据不保存;没有数据管理软件;数据冗余;(2)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数据文件是大量数据集合形式;面向用户; 数据文件与对应程序有一定独立性;数据文件由顺序文件发展为索引文件、链接文

件、直接文件等; (3)文件与数据库系统混合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对用户观点的数据进行更严格描述;允许用户以记录或数据项作单位进行访问;数据的物理存储可以很复杂。(4)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20世纪70年代后期):不仅可以读写定长的属性数据,而且可以读写非结构化的图形数据,但由于二进制文件的读写效率低,速度慢,效率低。 (5)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能直接管理和存储非结构化的空间数据,效率有所提升,但仍有很大限制。可能成为空间数据管理的主流。 (6)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支持变长记录及对象的嵌套、信息的继承和聚集;但价格昂贵且不太成熟,不太通用。 6.什么是空间数据库的内容? 矢量地形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影像数据库、数字栅格地形图、专题数据、数字地图、元数据。 第二章 1.请叙述空间实体的地图表示方法。 (1)地图对空间实体的定位表示:空间信息在图形上表示为一组地图元素。 (2)地图对空间实体的属性表示:地图用符号和标记来表示属性信息。 (3)地图对空间实体的空间关系表示:地图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图形表示于地图上,依靠读者去解释他们。 2.请分别叙述点线面三类实体对象的基本概念(并说明二维欧氏空间上的连续空间对象类 的继承等级关系) (1)点对象:具有特定位置、维数为零的实体。

《光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正式)

《光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光通信原理与技术 课程英文名称: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课程编号:ZF17402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 学时:(总学时54、理论课学时42、实验课学时12) 学分:3 适用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等 课程简介: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现代光通信原理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光纤通信的原理,系统组成,关键技术及新技术,实际应用的光纤通信系统,以及当前光纤通信领域的最新动态,为今后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光通信原理与技术是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课程模块中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光纤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了解光纤通信的未来与发展,为进一步学习现代光纤通信技术打下基础。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以前所掌握的光学和通信系统基本知识、模拟和数字通信基本知识等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光纤通信概论(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光纤通信发展的历史; 2.理解光纤通信系统在当今通信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基本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光纤通信发展的历史; 2.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光纤通信发展史 1.什么是光纤通信; 2.光纤通信中光的作用及特性; 3.光纤通信的优势; 第二节光纤通信系统 1.光发射机; 2.光纤; 3.光接收机; 4.光放大器; 本章习题要点: 光纤通信系统就其基本组成而言有三部分:光发射机、光纤和光接收机,学生应掌握它们的概念和作用。作为光传输煤质的光纤,其衰减特性决定了它的工作波长以及光系统的作用距离,这种局限可由光放大器大大缓解。光纤的色散则限制了传输数据的速率。输入到光纤中光强的大小对光纤特性也有影响,这就是非线性效应。通信容量作为光纤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也应掌握。 第二章光纤(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光纤的种类及其不同的用途; 2.理解阶跃和梯度光纤的光线理论,了解用光线法分析多模光纤的传输原理; 3.理解单模光纤的波动理论。掌握用波动理论讨论单模光纤中的模式特性,光纤中模式的概念,光纤的单模条件; 4.掌握光纤的损耗及色散概念及特性; 5.了解光纤的带宽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数值孔径、传播时延、时延差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光纤单模传输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