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大学语文-教案

《诗经·采薇》-大学语文-教案
《诗经·采薇》-大学语文-教案

诗经·采薇

(一)解题(写作年代与动机)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如秦汉年间的毛亨(或毛苌-常音)的《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音地杜)以勤归也。”据此,则此诗应写于殷商末年。

而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匈奴传》则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据此,则此诗应写于西周中叶。

两家之说,虽在写作时间的判断上有所差异,但都肯定它是远征守边、保家卫国之作。根据当时的边患情况看,诗作出自西周时期较为可信。西周时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关,以及命将士出兵抗击猃狁的记载。因此可以认为,《采薇》是后世边塞诗的先导。

至于作者及其用意,《毛诗序》说是“歌《采薇》以遣”远征将士(即唱《采薇》以鼓舞官兵斗志),显然是不妥的。从全诗的述说口吻看,该诗的“诗人”应当是一个戍边归来的士卒,他以痛定思痛的心情回忆戍边中的艰苦生活。

吟诵全诗,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朔风呼啸、大雪纷飞。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武警战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泥泞,战士又饥又渴;边关渐行渐远,乡关越来越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风格却颇似《国风》。

古人评价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好色而不淫,我们从《蒹葭》中可以体会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能表现得这样含蓄,这样有分寸,是这首诗的优点。小雅怨诽而不乱,后人概括为“怨而不怒”,也是一种分寸感。孔子说,诗可以怨,就是可以通过诗来宣泄自己的怨愤,但是要有分寸,不能剑拔弩张,不能“怒”,否则就不是艺术了。我们从这篇《采薇》中可以充分体味到这一特点。

(二)译文

1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刚长出来。说回家啊说回家,转眼一年又完啦。没有老婆没有家,都是玁狁害的呀。没有空闲安定下,还是玁狁害的呀。

2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柔嫩好可爱。说回家啊说回家,心中烦忧多牵挂。

满腔愁绪像火烧,

饥渴交加苦难熬。

我的驻防无定处,

谁来替我捎家书?

3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已老像干柴。

说回家啊说回家,

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差遥遥无尽头,

想要休息没闲暇。

我心疼痛如针扎,

就怕日后难还家。

4

光彩艳丽什么花?

棠棣烂漫吐芳华。

什么车儿高又大?

原来将帅乘坐它。

驾起兵车要出征,

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

每月要打数仗呢。

5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健硕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士兵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整齐,鱼皮箭袋象牙弭。

怎不天天严戒备,

玁狁猖狂军情急。

6

回想当初出征时,

杨柳依依好惬意;

如今战罢把家还,

大雪纷纷路漫漫。

顶风冒雪路难行,

饥渴交加折磨人。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内容分析

《采薇》一诗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受到好评。在内容上,一般都肯定它相当充分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实际情况,很有意义。但对内容中心旨意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分歧。譬如:有人认为远征戍边意在保家卫国,从而肯定战争的正义性;有人强调战争的灾难性,认为诗的主题是反战;也有人提醒读者,不要忽视其中的官兵不平等。这些观点说明了该诗旨意的复杂。

下面我们想通过对本诗的具体分析,尽可能客观的概括其主题。

1、结构层次

全诗六章,从表情达意上看可分三层。

诗作既然是戍卒归途中的追忆,所以采用了倒叙手法。本诗的结构具体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前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叠句的结构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耐。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即写实)。因薇菜可食,戍卒也许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艰苦的生活状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茶”、“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繁;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用时髦的话来说:都是匈奴惹的祸!。前面提到的《汉书?匈奴传》里所言“(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当然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爱国情愫)。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第二层(四、五章):追述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

这一层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第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第五章前四句“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

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毛诗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如前所说,显然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第三层(第六章):写归途的情景和心境

前四句是触景生情,抚今追昔;“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写归途中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的疲惫状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句,写感时伤事、心中难以诉说的悲哀。2、诗的主旨

人们对《采薇》主旨的领会各不相同,说明该诗所表露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战争这个“政治怪物”本身内涵的复杂性。因此,人们对该诗主题思想在认识上出现差异就纯属正常了。

比如,说该诗展现了战争给人们、特别是下层民众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痛苦,这是谁也无法否定的,因为诗作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方面的描述;说该诗表现了下级士兵对战争的厌倦,也是文本自身的应有之意,不然,作者怎么会反复呼告“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我心伤悲”呢?说该诗表现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愤恨,也肯定没错,不然就不会一再出现“猃狁之故”、“猃狁孔棘”的诗句;说这首诗还表现了对反抗入侵、保家卫国的自豪感,也不可完全否定嘛,否则作者何必花那么多的笔墨去描写军容的整肃和武器的精良呢?说这首诗在军容描写中渗透着对等级悬殊的怨刺,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否则就不会一再进行“君子”、“小人”的对比了。

——应当说以上这些情感在《采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恰恰是对战争的真实反映;虽然这些情感有时是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但正像战争本身的复杂性、矛盾性一样,正像人的内在情感的复杂性、矛盾性一样,你无法让它仅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特别应该看到的是,面对战争的这些情感表现,都是基于人之本性的自然感受,而且都是善良心性的自然反应,为什么就不能兼容呢?

当然,作为一首诗,它总应当有一个主导思想,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因此,我们认为,《采薇》一诗的主导思想,就是抒写一个刚刚经过战争洗礼的戍边士兵对战争灾难的难以诉说的痛苦感受。而解读该诗的钥匙是它的最后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就是说,这个士兵是高兴而来、败兴而归。为什么高兴而去?诗中没有明说,但从强调“猃狁之故”来看,也许是为了保家卫国、或者说想去建功立业。但归来时又是怎样呢?“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难以名状的痛苦。那么,这一巨大的变化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当然只能归因于战争的残酷和灾难。

也许,人们出于现代理性,从“猃狁之故”、“猃狁孔棘”中看到了这场战争的防御性(即反侵略性质),从而赞扬抒情主人公的远征戍边是保卫家园和平安宁的正义行为,这当然自有道理;但这样以来,战争就不是残酷的、就不成灾难了吗?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对一个下层民众或奴隶来说,战争的胜负对他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他的命苦是注定的:“猃狁孔棘”是苦,“王事靡盬”是苦,做“小人”是苦,战争中做“小人”更苦。他作为生命个体,在残酷的战争中亲身感受到了这些,所以归途中一路想来,就只有“忧心”和“伤悲”了。

也许当初他真的是响应了统治者的号召,抱着希望、怀着理想,热血沸腾地、昂首挺胸地奔赴边关沙场的,但事实却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于是他的希望和理想破灭了,以至于从“曰归曰归”的反复絮叨中,我们似乎可以觉察到他的受蒙骗之感。另外,从“彼尔维何?”、“彼路斯何?”的设问和“君子”、“小人”的用词中,我们似乎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嘲讽意味。

总之,《采薇》对战争内涵多元性、复杂性的真实反映,而基于人性自然感受的强烈厌战、反战情绪,则是贯穿其中的主导思想。作为全诗画龙点睛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其情感内涵是相当沉重、相当痛切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全诗的主旨,那就是:“战争——难以言说的灾难与苦痛”。

3、艺术特色

在艺术表现上,本诗有如下突出特点:

(1)整体抒情结构的倒挽法

《采薇》的内容主体是回忆。既然是“回忆”,就有个“倒”字在里面。但“倒”的方式不同,文章的结构名称也有所区别。“倒”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如果这特定情景中的回忆,在一开篇就交待清楚,那就成为“倒叙法”(比如写篇作文,叫《炼狱岁月》,你这么写:拿到某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想起过去三年高中的“炼狱生活”,我不仅热泪滚滚,百感交集。中间回忆高中生活。最后写道:如今我走进了我心仪的大学的校园,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里我将认真地规划我的未来,呵呵。)如果一上来就抒写前事,到末篇才点明是“回忆”,这就叫“倒挽法”。《采薇》的特定抒情时间、地点、景物、心情,都是在篇末里才点明的,并且确有通挽(概括)前面全部五章的作用,所以称之为抒情的倒挽法。

在《采薇》中,这种倒挽法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艺术表现功能:

第一,将纷繁的战争经历浓缩在短时间的回忆之中,将曾经变化着的情感放到较为明朗、稳定的心情中去重新观照(审视、体验、玩味),事件、情调、主题都会比较集中、协调、强烈。设想一下:如果按照时间顺序从头说起,事件就会散漫难收,按照心情的变化轨迹来步步演绎,全诗的情调就会因多变而不集中,而且在诗中正面展开心理的转变过程也是最难奏效的。所以说,《采薇》将全部内容聚焦在回归途中“近乡情更怯”的反思之中,体现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的整体构思匠心。

第二,篇末点明前五章都是一个戍卒归途中的回忆,有豁然开朗之感,令人不能不重新回首全篇。篇末突发“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喟叹,不仅收束了全篇的情蕴,而且催人遐想:诗人心中究竟还另有什么悲情哀意不可言喻呢?——由此可见,一首诗,如果在抒情结构上能恰当地使用倒挽法,确实具有蓄势后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2)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之说,纯属误读

据《世说新语》记载,谢安、谢玄叔侄俩讨论诗经中哪句最佳,谢玄认为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却说,不如“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訏谟,xu1mo2,宏谋,大计。猷,you2,谋划。这两句的意思是“有伟大的计划就定为号召,有远大的政策就随时宣告”。这反映了精英文化与主流文化在审美趣味上的差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已成为历来传颂的名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典范。

关于这四句的评价,自从【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对它作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评论后,众人争相附和,都认为这是相反相成的艺术典范。事实上,这是一个不合诗意的误读。

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意思是说,以“杨柳依依”的明媚春色来反衬离家远征的哀伤,以“雨雪霏霏”的苦寒冬景来反衬回归家园的喜悦。这是按照“离家时哀,归来时乐”的社会人生常态看问题。实际上本诗的诗意与这常态恰恰相反,是“离家时乐,归家时哀”,这从诗作本身和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而诗的厌战、反战主题也正是建筑在这反常的心理变化上的。因此可以说,这里只有“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根本就没有什么“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我们尊敬名人,但不能迷信名人,名人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这就是典型的一例。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否认这四句是情景交融的佳句。这四句之所以千古传颂,是因为它

确实写得很妙:通过景物描写告诉人们,他是春天出发,冬天归来的;以“杨柳依依”隐喻他为保家卫国而出征,感到高兴、喜悦,以“雨雪霏霏”隐喻他经历战争灾难归来时,内心痛苦、哀伤。这都是融情入景,且异质同构,十分贴切。离家出征时高兴,战后回家时悲伤,这是反常心理,而诗意正蕴涵在这反常之中呢。当你为这反常心理寻找合理的原因和解释时,诗歌的中心旨意也就显现出来了。“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感觉情调的对比,显示他去时和来时的心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而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也正是诗的主题思想所在。——由此可见,写景佳句,不仅要做到情景交融,而且要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四句确实是极好的范例。

(3)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叠词

《采薇》体现了《诗经》的一些传统的表现手法、形式特点和语言特色。

1)以“采薇”起兴

《诗经》的基本表现方法是赋、比、兴。大致说来,赋,就是直陈其人、事、情和意,《采薇》绝大部分用的就是赋法。比,和现在所说的比喻差不多,《采薇》中没有。兴,是“先言他事,以引起所吟之辞”,所以一般称作起兴。本诗前三章均用“采薇”起兴,按照薇菜萌芽、生长、成熟的过程,分别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引领各章,使三章连贯推进,并与后文联系,从两个方面来启发乡思:一是从“作止”到“柔止”再到“刚止”,联想到“岁亦莫止”到“岁亦阳止”,表明时间的推移,体现离家之长久,寄托着越来越深厚的思乡念人之情;二是由“采薇采薇”引出“曰归曰归”,通过两者之间若即若离、似有似无的关联,来暗示归心似箭,思情难耐。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而言,《诗经》起兴中的兴象,与所咏之事未必有直接的联系。有人说“采薇”含有“载饥载渴”的士兵只能以野菜果腹之意,还有人说,诗人由此联想到家中忍饥挨饿的妻子儿女也正在挖野菜,这都是比较牵强的个人之见,不可采信。

2)重章叠句形式

《诗经》中的不少篇章本是民众的口头歌唱,用一支曲子反复歌咏,这便形成了普遍的重章叠句形式。就本诗而言,前三章,字数、句式完全相同,而词语也多有重叠反复,章与章之间只是略有差异,重叠句相互之间往往也只是换掉一两个字,这明显是用一支曲子反复歌咏所造成的痕迹。

重章叠句,从文宜约、意欲丰的角度看,或许是短处,但口头传唱,反复歌咏,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节奏感与音乐感比较强。应当肯定,诗歌要有音乐美、节奏美的特点,因为音乐性、节奏感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形式。

3)叠词的运用

《采薇》中有七处用了叠词。找一找,看看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处以言情,六处用以状物。

烈烈:表现内心忧思的炽烈;

业业、骙骙、翼翼:形容战马高大雄健、行列整齐;

依依:描绘柳枝迎风飘拂、柔软婀娜的姿态;

霏霏:描写雪花飞舞、纷纷扬扬的图景;

迟迟:形容士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的情状。

叠词的状态感、程度感、时间感比较强,或用来增加形象性,或用来强化情感力度,效果都很好。

三、练习

1、《采薇》诗中是怎样处理爱国与恋家关系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被后人视为《诗经》中的佳句?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 一、回忆往事,激趣导入 记得我们前段时间写过一篇《童年趣事》,同学们写得妙趣横生,再现了童年的欢乐那我们再想一想,除了趣事,有没有冒险的经历 还留在我们脑海中呢?回忆一下,一分钟后将你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学生回答时可追问父母当时的表现) 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美国,情况又会是怎样的?美国作家莫顿 &8226;亨特与我们分享了一次童年的冒险经历,也许能给大家带来 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迈开脚步,走近课文 (一)勇闯词语关 出示重点词语,找学生读并纠错 (二)速读课文 掌握了重点词语,我们再向前走一步请同学们在3分钟内快速读完全文,阅读时留意并圈点出有关环境、人物及情节的语句为下面 的“闯关”做好准备!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生速读课文 1、看谁抢得快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57年前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当时 我几岁?(8岁)

(3)故事中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他 们的名字是什么?和“我”关系如何? (一共有六个孩子,有名字的有2个,他们的名字是内德、杰利 后者与“我”的关系比较前者更加亲密因为杰利是“我的朋友”) 2、我要来帮忙 同学们的闯关又快又顺利,可现在有一个同学却遇到了麻烦 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本文取的小标题,可是他忘记把具体段落标上了哪位同学能来帮帮他呢? 决心爬崖() 陷入险境() 脱离险境() 脱险有感() 三、质疑激趣,再走一步 师:咱们同学还真是和这位同学英雄所见略同啊!可是,有人认 为前6自然段占篇幅太多,建议大刀阔斧地砍去,将其提炼成“费 城7月的一天,我和我的5个小伙伴一起决定爬悬崖”然后就进入 第二部分,大家看可以吗? 参考答案: 不可以原文开头的巧妙和功效是修改后的“一句话”所不具备的,理由有二:首先是“呼应内容,作好铺垫”比如,“闷热”的天气 要素的交代,不光是引发后面爬悬崖情节的要素之一——天气的异常,让人更加烦躁,也预兆着其后事态的发展其次是“引发悬念, 激发兴趣”比如,身体方面自小的孱弱及母亲训诫的内容交代,会 引起读者关于作者遭遇内容的_和好奇心一系列的问题,会如同“钩子”一样,将读者阅读的欲念牵引向后续的阅读 四、仔细思考,走近人物

安徽大学大学语文A卷

大学语文复习题(一) 一、填空题(每个空1分,共1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诸子之学中,以儒、墨、、四家对后世影响最大。 2、唐代参军戏表演诙谐幽默的故事,主要有参军和两个角色。 3、“是以行子断肠,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出自南朝梁的作品。 4、闻一多在现代诗歌史上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主张新诗须有“三美”:的美、的美、的美。 5、《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但是充满了浓厚的色彩。 6、《诗经·秦风·蒹葭》里包含了一个的文学母题。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诗作中的乐府诗是()。 A《蒹葭》B《陌上桑》 C《湘夫人》 D《秋兴八首》 2、唐宋八大家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是()。 A欧阳修 B柳宗元 C韩愈 D苏轼 3、《先妣事略》的主要人物描写方法是()。 A肖像描写 B细节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4、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 A陶渊明 B屈原 C王维 D白居易 5、下列有关汉字的起源学说有科学依据的是()。 A仓颉造字说 B结绳说 C契刻说 D图画说 6、唐代韩、柳古文运动的明确指导思想是()。 A文道两歧 B文以明道 C骈散合一D文必秦汉 7、“多行不义必自毙”指的是()。 A郑武公B郑公庄C共叔段D姜氏 8、《桃花扇》的基本故事是()。 A李甲和杜十娘的爱情故事 B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 C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9、下列哪部作品不是余秋雨所作()。 A《文化苦旅》 B《山居笔记》 C《行者无疆》 D《域外札记》 10、顺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A鲁迅 B巴金 C沈从文 D老舍

语文:高三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三诗歌鉴赏..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ppreciation of high school poetry ..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三诗歌鉴赏.. 作者:不详 一.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复习内容: 诗歌鉴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要从字词句篇入手。所谓的字,在诗歌鉴赏中地位特别重要,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同时,因为诗歌形式上的一些特点,有时候字词的运用涉及到上下文之间的对应,比如对仗等,意思有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还有,诗歌语言因为是高度凝练的,所以经常会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比如月亮,梅花等。诗歌的句不但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比如词中的过片,上下片之间内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为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歌提供了钥匙。任何一篇诗歌的鉴赏必须从具体的字词句入手。

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这些内容以下会详细讲解。 第一、二课时鉴赏诗歌语言 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

安徽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必背科目

声律启蒙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二冬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手擘蟹螯从毕卓,

身披鹤氅自王恭。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踈慵。 ○三江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逄。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旌对旆,盖对幢,故国对他邦。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对钟撞。清风生酒舍,白月照书窗。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夏日池塘,出沿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 铢对两,只对双,华岳对湘江。朝车对禁鼓,宿火对塞缸。青琐闼,碧纱窗,汉社对周邦。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主簿栖鸾名有览,治中展骥姓惟庞。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一)——表达技巧 上课日期:月日星期:节次:复习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一. 知识归纳: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 “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 托物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用典抒情, 以景结情)两种。描写手法主要有:(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 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 白描(4) 扬抑(5) 象征(6) 高低远近结合(7) 动静结合(8) 点面结合(9) 声色光味结合(10) 渲染(11) 借古讽今(12) 对比(14) 正侧结合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反复、互文、借代、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并加以分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答: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

诗歌鉴赏范文

大学语文文学作品赏析试题集锦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并从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手法等角度,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1、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鉴赏】: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2、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鉴赏】: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月下独酌》是李白做富有浪漫色彩的诗之一。诗篇描写诗人在月下独自一人饮酒的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3、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作者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论语·学而篇》 教学内容: (1)识记《论语》的基本知识——熟记课文前言部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能就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录根据现实写作文。 第二课《老子》(节选)(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3)能就文中具有启示意义的语句写文章。 (4)背诵或熟读本文。 详细内容:

(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哲学方面:尊道有无,师法自然。 修身方面:返璞归真,虚静守柔。 治国方面:无为不争,小国寡民。(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 老子通过讲述曲与全等六个方面的对立转化关系,宣扬了他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和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课《大学之道》 (1)识记《大学》的基本知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详细内容: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 “三纲目”为“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所谓“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

第四课《采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 (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 (5)熟读本诗。 教学内容: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参考“学习导读”第1—3段:)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反复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战争频仍,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些痛苦的

(人教高中语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

2012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简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上一讲引到的王维《观猎》,首联起得突兀,“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回看”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以与首联对比照应,颇令人回味.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二、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 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诗歌形象鉴赏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学会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 情感目标 体会古典诗词当中深厚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教学方法 启发式、练习式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要点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 看,高考主要从以下三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包括画面、意象和意境)鉴赏、事物形象鉴赏。 【考点1】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 2.客体人物形象(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二、景物形象(意象) 景物形象,广义而言,可以理解为自然景物形象和咏物诗中被人格化了的客观物象。习惯上又笼统地称之为意象。 1.景象 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诗中的景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2.物象 物象,诗人借之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的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多用借物喻人、象征手法。最典型的当是咏物抒情诗,这类诗歌中物象往往较为单一,诗人大多赋予这个物象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诗歌鉴赏》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s from "Appreciation of Poetr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诗歌鉴赏》教案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48 次) 时间:2004/11/24 02:36pm 来源:xiaoyanzi 时间:23日下午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贾老师:我们讲诗歌,诗歌是个什么东西呢?看这个字(板书“诗”),诗: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用语言建立起来的寺庙,放了几尊神,都是什么样的神呢?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祖祖辈辈写诗,读诗,欣赏诗歌?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苏轼

大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赏析

大学语文经典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一直是我们语文固定学习的一个知识点,就算在大学也不例外。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经典古诗词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学经典古诗词赏析(一) 上邪两汉:佚名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赏析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犹言“天哪”,“相知”即相亲相爱。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褕,她接连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

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一个“欲”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 清代王先谦说:“五者皆必无之事,则我之不能绝君明矣。”这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可以说是绝唱之作。诗中女主人公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内心,以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反证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确实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诗短情长,撼人心魄。正如胡应麟所说:“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 清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评此诗说:“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可谓句句在理。 大学经典古诗词赏析(二) 行行重行行两汉: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课,是我院面向全校各类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除外)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课程目的和任务: 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体要求体现在: 1、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要在高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2、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 本课程使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一书。 本教材所选课文时间上涵盖了自《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到现当代文学三千多年;就文体而言包括诗、词、曲、赋、戏剧、小说、散文等各类文体;并按文章内容分为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爱情婚姻、人物风神等十二个单元,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学的各种题材,这些内容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 教学时数分配: 由于各系开设本课程所需的课时数、学期数不一样,下面按学时数来分配教学内容。表一:开课一学期,每周4节课,共68个学时: 章节讲授内容课时 第一单元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冯谖客孟尝君》、《羌村三首》、 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第二单元心怀天下《水龙吟》 1 《北征》、《少年中国说》 4 第三单元和而不同《召公谏厉王弭谤》 1 《容忍与自由》 2 第四单元品格修养《孔子论修身》、《以修身为本》、《好学力行知耻》 2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登快阁》、《念奴娇》 4 第五单元社会人生《采薇》、《秦晋殽之战》、《燕歌行》、《婴宁》、《苦恼》10 第六单元人情世态《贫女》、《兰陵王》 2 第七单元乡思亲情《别赋》、《雨巷》 4 《听听那冷雨》、《哭小弟》 4 第八单元爱情婚姻《长恨歌》 2 《鹧鸪天》、《沈园二首》 2 第九单元人物风神《张中丞传后叙》、《左忠毅公逸事》、《纪念傅雷》 6 《徐文长传》 2

安大语文复习要点解析

12-13学年第2学期《大学语文》期末考试 考试题型:一、判断题或(每小题2分,共10分,请用正楷字填写) 二、填空题(每个2分,共1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四、古诗词赏析题(共20分) 五、应用文改错题(10分) 六、作文(40分) 复习要点: 1、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及其科学性 (1)仓颉造字说: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传说汉字是由他创造的。但是想想一个人创造那么多字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 (2)结绳说:就是用系绳子的方法来记事,具体如何结绳没有记载。 (3)八卦说:八卦是巫人用作占卜吉凶的一套系统,但是八卦的起源当在殷周之时。由此可见,八卦的产生远在文字之后,甚至是在文字相当发达的时候。八卦不是文字,与文字没有关系。 (4)契刻说:契刻也是原始的记事方法,就是在竹木、石头或兽骨等上边刻上记号或缺口表示数目或当事者双方各执其一,缺口对合以为凭借。 (5)图画说:与文字起源有直接关系的应当是图画,沈兼士说“余以为文字之起源,实由记事之绘画。”图画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向艺术,一个是向文字。所以早期的甲骨文中象形字占较大的比率。 2、六书说的主要内容、特点 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3、古汉语词义演变的方式 古代汉语词义演变的方式:一、词义范围的变化;二、词义色彩的转移。(详见书本25页)4、《略论语言形式美》的主要观点 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 5、把握第二讲中的特殊句式及其翻译。 (详见书第28页) 6、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定义、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现代汉名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语和方言不是对立的。现代汉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作为汉民族语言的高级形式,用于不同方言区的交际。一方面,共同语不断地、有选择地从方言中吸取一些有生命力的成分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各地方言也不断地从普通话中吸取一些有用成分来改变自己、发展自己。未来社会,普通话将在社会公共交际场合普遍流行,各主要方言不会消失,仍在各自领域内发挥交际的职能,这些都是毫无疑义的。 7、修辞的原则和修辞格 修辞的基本原则是适应题旨情境 辞格又称“辞式”、“修辞方式”,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结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的,在一定语境中能够产生积极表达效果的语言运用形式。(比喻、拟人、夸张、双关、仿词、顶针、回环、层递、通感、对照、映衬) 8、《诗经》的艺术特色与文学史地位 艺术特色:《诗经》的诗经艺术很质朴,多采用复沓的句式和章句,反复咏叹;其广泛使用以彼物比此 物、触物比兴的比兴手法。《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诗经》

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诗词鉴赏

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必备——古典诗词 鉴赏 考点阐释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唐诗鉴赏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轴,直到2005年以前都是独霸天下的。随着地方卷的增多,命题的选材、题型等也随着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唐诗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仍是命题者选材的首选。从风格上看,唐诗大致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一致:初唐万象更新,诗歌表现的是欣喜、创新的气象;盛唐繁华竞逐,诗歌则或寄情山水,或表现文人雅士的雅趣,或咏怀状物等等,诗歌的情感以大气、豪壮为主;中唐在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诗歌则多为忧国忧民、讽劝时弊;晚唐国力孱弱,诗歌则是在讽谏中流露出对盛唐气象的神往和对唐帝国的忧虑。近五年选取的唐诗有首25,占诗歌考题总量的近1/3.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的评述(包括将两首诗歌比较起来评述)等作为命题点,以期通过比较、联想,使考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这一点,从2004年以后的高考试题可以得到验证。另外,赏析、探究类题目也频现高考试题。和明清及近代诗歌一样,唐代以前的诗歌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不是可以忽略的。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尤其是以诗经、汉魏六朝的写景、状物和叙事诗歌为代表的诗歌,在“言志”方面或是“状物”、“绘景”方面均有可考之处。 知识点考查 纵观09年高考诗词鉴赏试卷发现有如下特点: 1.除个别省市(如北京)有选择题外,基本上都是主观表达题形式,分值有递增之势,许多省市把分值增加到8分,所以诗歌鉴赏题不容忽视。 2.题材以唐诗为主(如全国卷1、2、天津卷、江西卷、山东卷),也出现过宋诗(如四川卷、福建卷、辽宁卷、湖北卷)词(如北京卷、江苏卷、浙江卷、宁夏卷、)和元曲(如安徽卷、重庆卷);以名家为主,但不是代表作。 3.近年来,常常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如:(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三套]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说明: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大学语文古诗词赏析

大学语文古诗词赏析 在大学语文古诗的学习中你们是怎么赏析古诗词的呢?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古诗词的赏析方法,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学古诗词的赏析方法 一、参考结构:;第一段、入手;第二段、内容分析(核心意象名句)--主旨;第三段、艺术手法;效果分析;第四段、结尾(总结、抒情); 二、入手方式;1从世界入手:社会背景、时代特点、审美风尚等; 2从作者入手: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个性特征等; 3从作品入手:意境营造、语言特点、作品结构、情景 三、内容分析;主要从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着手。 诗歌鉴赏写作 一、参考结构: 第一段、入手 第二段、内容分析(核心意象名句)--主旨 第三段、艺术手法;效果分析 第四段、结尾(总结、抒情) 二、入手方式 1 从世界入手:社会背景、时代特点、审美风尚等。 2 从作者入手: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个性特征等。 3 从作品入手:意境营造、语言特点、作品结构、情景处理、修

辞手法等。4 从读者入手:阅读感受、主观评析等 三、内容分析 主要从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着手,层层探析、推导主题。抓住核心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关注名句,结合部分修辞手法如:比喻(《虞美人》)、夸张(《蜀道难》)、象征、用典(《水龙吟》)、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天净沙》、拟人、名词结构句、数目字、排比、对偶、叠字、映衬、借代、等修辞手法;并结合体裁特点:1格律诗:颔、颈联错落有致;2绝句:前叙事后刹那抒情(五绝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情思。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涵丰富;七绝多山水诗送别诗,刹那的感觉、无穷的余味,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表现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情、人性,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3词曲:层层铺叙(赋)、多用口语;4现代诗:客观对应物、双层结构、哲理表达、抽象意象与具象意象结合。 四、主旨思想例举 1多义(合理、高远,具有超越性,如企慕象征说) 2隐逸情怀天人合一 3寄情山水消解忧愁 4爱国情怀壮志难酬 5国家动荡身世之慨 6洞察历史哲人之思 五、艺术手法例举 1(叙事;)写景-抒情-议论(《饮酒》《山坡羊》《前赤壁赋》《天净

安徽大学本科教育教材

安徽大学本科教育教材 公共基础类 书号书名作者定价出版时间开本订数 978-7-5664-087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 读本) 钱广荣25.00 2014.12 16K 978-7-5664-0854-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钱广荣19.80 2014.12 16K 978-7-5664-0412-1 从科学发展观到中国梦编写组22.80 2014.07 (1版3印) 16K 978-7-5664-0599-9 形势与政策 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 程省级建设项目 张中和 主编9.50 2014.01 (5版2印) 16K 978-7-5664-0831-0 形势与政策黄伟 吕明13.00 2014.12 (1版2印) 16K 978-7-5664-0179-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版)汪荣有 胡伯项27.00 2015.01 (2版6印) 16K 978-7-81110-788-3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修订版)张脉强29.00 2015.01 (5版6印) 16K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六版)吴玉才 杨荣32.00 2015.07 (即出) 16K 978-7-5664-0893-8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李平 主编38.00 2014.11 16K 978-7-5664-028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姚本先 主编29.80 2013.08 (1版7印) 16K 978-7-5664-0893-8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 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姚本先 主编30.00 2015.05 (2版1印) 16K 978-7-5664-0486-2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第二版) 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程艺24.00 2014.11 (2版5印) 16K 978-7-5664-0636-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倪阳34.00 2014.01 (1版2印) 16K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教案

古诗词鉴赏复习教案 福建省龙海市白水中学陈亚龙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典例1]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①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 (1)比较这首诗中的第一、二句,说说“泉声”和“鸡鸣”表现的内容有何差异?答: (2)结合本诗的第三、四句内容,简析诗中山农的性格特征。 答: [典例2]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越调·凭阑人 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 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 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上“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典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①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诗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 处?请简要分析。(4分) ②“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 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典例4] 昭君怨①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末,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横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注]①昭君怨,词牌名。 (1)这是一首咏物词,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上片写了它的那些方面? (2)这首词下片主要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典例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6分) 采莲曲王昌龄

大学语文试题库

大学语文试题库·名词解释 六书说: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六书是: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春秋笔法”,又称被称为微言大义,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剧的合称。因为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四剧”皆有梦境,故有“临川四梦”之称。四部作品以《牡丹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且因汤显祖室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元杂剧 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元杂剧由宾白、唱词、科介三个部分构成。它的体制是:一本四折的形式,外加一、二个“楔子”。以“折”为单位,一“折”相当于一场戏。元杂剧的演唱形式是:一折一个宫调,一韵到底。由一人主唱,旦角主唱的叫“旦本戏”,末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戏剧的成熟。南戏 “南曲戏文”的简称,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方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故又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元末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南戏之祖”。明清传奇就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独占剧坛。 元曲四大家 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被历代文人推崇,合称元曲四大家。 参军戏 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在优戏表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参军戏以滑稽调笑为主要特点。表演时一般为两个角色,一个叫参军,另一个叫苍鹘。参军通常都是被戏弄的人,戏弄人的为苍鹘,他们一问一答,滑稽幽默,观看的人以此为乐。 “优孟衣冠” 出自《史记?滑稽列传》。优孟是春秋时楚国人,常以谈笑进行讽谏。楚相孙叔敖一生清贫,死后家人困窘,优孟扮作孙叔敖见楚庄王, 楚庄王及左右不能辨,以为孙叔敖复生。庄王欲让他复做宰相。优孟以孙叔敖的家人贫困为辞,趁机对楚王进行讽劝,庄王醒悟。后因称登场演戏为“优孟衣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