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毛概试卷.含选择判断答案 2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考试科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B )。

A.瓦窑堡会议

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2.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 B )。

A.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C.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D.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3.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释,是在( A )。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新民主主义论》

C.《反对本本主义》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 A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犯“左”倾错误的人提出了“毕其功于一役”的主张,搞所谓的“一次革命论”,这种错误倾向实质上是(A )。

A.混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B.割裂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C.混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界限

D.割裂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联系

6.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C )。

A.新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社会主义性质

7.在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陈云提出的思想是( C )。

A.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B.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C.“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D.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

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B )。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9.邓小平明确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是(A )。

A.1992年南方谈话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二大

D.党的十三大

10.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会议是( D )。

A.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三大

1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D )。

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C.公有制经济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2.首先使用“对外开放”表述的是( D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陈云

D.邓小平

13.下列对“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

A.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B.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 C )。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C.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D.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提供技术、信息等获得的收入属于( D )。

A.按劳分配

B.按劳分配意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

C.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16.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 A )。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承包制

D.合作制

1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B )。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民主集中制

D.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18.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B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B )。

A.坚持马克思主义

B.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0.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B )。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

D.为社会主义服务

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B )。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科学发展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民主法治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 D )。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民主

C.文化的繁荣

D.党的领导

23.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是在( C )。

A.“叶九条”

B.“邓六条”

C.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D.《告台湾同胞书》

24.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A )。

A.一个中国

B.两制并存

C.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

D.反对任何国家的干涉

25.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 D )。

A.两点论

B.两个中间地带的观点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D.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26.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第一位的必须是( C )。

A.世界和平与安宁

B.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C.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D.建设和谐世界

27.“四个尊重”方针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是( A )。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28.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D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区域自治

D.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9.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 C )。

A.坚持依法治国

B.实现共产主义

C.密切联系群众

D.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30.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点是( A )。

A.健全民主集中制

B.完善多党合作制

C.任用干部票决制

D.落实党建责任制

二、多项选择题

3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ABCD )。

A.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D.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是(ABC )。

A.辩证统一的关系

B.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要前提

C.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

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基础

3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BCD )。

A.独立自主

B.统一战线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3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被喻为“一体两翼”,其中,“两翼”是指(BCD )。

A.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ABCD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C.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D.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的统一

3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BD )。

A.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C.是资本主义补课阶段

D.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

37.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CD )。

A.敌我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8.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的“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基本思路,其中“两个坚持”是指(BC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C.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D.坚持改革开放

3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所拥有的权力主要有(ABCD )。

A.立法权

B.决定权

C.任免权

D.监督权

40.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包括(ABC )。

A.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D.一手抓工业发展,一手抓农业发展

41.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社会和谐思想的观点有(ABD )。

A.和为贵

B.兼相爱、爱无差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系列国际条约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包括钓鱼岛属于中国,必须归还中国,这些条约是(AC )。

A.《开罗宣言》

B.《华沙条约》

C.《波茨坦公告》

D.《日内瓦协定》

43.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ABCD )。

A.互信

B.互利

C.平等

D.协作

44.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围绕的主题是(CD )。

A.监督

B.政治协商

C.团结

D.民主

4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是加强党的(AB )。

A.执政能力建设

B.先进性建设

C.纯洁性建设

D.制度建设

三、判断题

4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党的先进性。(B执政为民)

47.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反对本本主义,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A )

48.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和中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A )

49.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用和平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赎买的具体方式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B )

50.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 A )

51.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毛泽东。(B列宁)

52.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A )

53.任何一种形式上属于共同所有的企业和组织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B )

54.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B )

5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点是抓公益性文化事业。(B体制机制创新)

56.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应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民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慈善事业为重点,以商业保险为补充。( B )

57.台湾问题形成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一直没有变。(B )

58.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A

59.宗教事务独立自主自办,不受行政干预和领导。( B )

60.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A )

四、论述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请联系实际,谈一谈在当前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材料分析题

材料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材料2:11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当选后的首次亮相中,就以“打铁还需自身硬”来表露反腐决心。两天之后,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又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说警示官员,并强调“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11月21日,新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高丽在卸任天津市委书记时表示,如果有人打其亲友旗号办事,不要接待,不要给情面,决不允许给办事。

材料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11月30日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表示:“民意倒逼”的被动式反腐不该成为常态,反腐斗争要“惩防结合”,在“防”字上大做文章,实现从被动反腐到主动防腐的转变。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何增科指出,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是防范腐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应制定相关法律明确相关制度,避免流于形式,并进一步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应考虑制定“重大决策程序条例”、“信息公开法”、“行政组织和编制法”等,以实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材料4:内地反腐进入新阶段,十八大后,重庆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吕英明、广东英德副市长郑北泉、广东揭阳原市委书记陈弘平、深圳市原副市长梁道行、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四川省委副书记、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李春城、山西省公安厅副厅长李亚力等官员遭查处,各地掀起了反腐热潮,中共反腐之决心清晰可见。

请根据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充分认识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2.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同时要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人人树立从我做起,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第二,加快污染防治,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实施污染防治重点工程,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同时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方面来推进污染综合防治,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

第三,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发展引导和实现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技术、保护与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技术、可使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改善的综合治理技术和绿色过程的技术、生态微生物工程、环境友好工业等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