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学案

黄土高原学案
黄土高原学案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⒊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学习过程

(一)第一课时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读图8.1回答: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4、请说出风成说证据

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说出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图”回答: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因素:

读图8.6:回答:

①三个实验中的植被差异状况;

②烧杯内水量的多少;

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3、展示图8.8:“中国水土流失的分布图”

⑴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

⑵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二)第二课时

1、读图8.5及80页第二段回答: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2、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回答:

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

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3、读图8.11和8.12回答:

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4、读图8.13回答:

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为什么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

2、读图8.9回答:黄土高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四、生态建设

读85页文字及图8.15、8.16回答:

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措施

2、如何解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人多地少的问题?

黄土高原(翻转课堂学案)

第三节黄土高原(试用) 2014.3 一.黄土高原---中华文明的摇篮! 1. 请你通过各种媒体查找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做好记录以便与大家分享! 2.了解黄土高原位置与范围: (1)位置:位于我国地区。 (2)范围:(完成下表,并将界线填入下图中) 二.黄土高原的形成--- “风成说” 请你结合课本和视频(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5410324241.html,→日志→黄土高原风成说)试着完成下面问题。 1.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于、和地区。 2.【小组讨论】请你与同学们共同探讨,说一说支持“风成说” 证据。 3.【秀秀你的思维】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你还有哪些推测? 三.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请你结合课本和视频(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5410324241.html,→日志→水 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试着完成下面问题。 1.黄土高于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填下面表格。 2.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地区及华北平原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小组讨论】结合课本图 6.34,请你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植被覆 盖率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并做好记录。 4. 【小组讨论】请你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不同的土质(沙土和黏土)、 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强度(暴雨和小雨)对水 土流失的影响,并做好记录。 5.黄土高原长期水土流失形成了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形成特 有的黄土地貌景观,有、 、 和等。 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2. 【小组讨论】请你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关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 还草的利于弊。 试金石(梯级选择题) 1.黄土高原的范围 ( ) A.东至太行山脉 B.北连内蒙古高原 C.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地区 D.南抵达秦岭 E.北大致以阴山为界 2.黄土高原地表形态 ( ) A.一马平川 B.支离破碎 C.石灰岩广布 D.沟壑纵横 E.冰川广布 F.崎岖不平 3. 右图是某人在我国黄土高原拍摄的一幅 景观照片。照片中的地表景观是 ( ) A.黄土塬景观 B.黄土梁景观 C.黄土峁景观 D.吕梁山景观 此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而成 B.风力堆枳而成 C.流水侵蚀而成 D.流水堆积而成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 ) A.植被覆盖率低 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C.不合理的开矿 D.过度放牧 E.降水集中于夏秋季且多暴雨 F.黄土质地疏松 5.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改善环境的措施有 ( ) A.合理植树种草 B.陡坡地建梯田 C.因地制宜安排农业活动 D.全部发展畜牧业 E.所有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梯级选择题评价方法 传统的选择题对于学生的课后评价并不能科学的评价和反馈,“梯 级选择题”可以较为合理的对学生进行课堂、课后评价,选项分成 以下几种:①正确项(选对后得分);②干扰项(证明学生掌握 不牢固,选择后减分);③否定项(证明学生对该知识点没有掌握 或理解,选择后该题为零分)。

高中地理 3.1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鲁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例 【教材分析】 有关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因此可以让学生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包括表现(危害)、成因、治理措施。 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2.了解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质。 3.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区域在资源开发(如开采煤矿)、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2.淤地坝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大家先来听一首歌,这是一首原生态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多媒体播放:陕北歌王贺玉堂《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 (板书)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例 师:这首民歌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 生: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师:很好,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 生: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师:陕北的地形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生:略。 师:造成了生态的恶化,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投影:黄土高原) (新授) (板书)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的概况 师:大家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生: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 范围——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师:面积——面积30多万平方干米; 土壤——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说课稿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说课稿 黄梅一中秦敦林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黄梅一中的秦敦林,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认为说课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谈: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三是教法分析,四是学法指导,五是教学过程,六是教学后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新课标中图版《地理》必修三模块第二章第一节,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第二课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本节课完成第1课时,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尤以黄土高原最为严重;本节内容以黄土高原为典例,对水土流失的成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本节课知识跨度大,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探索,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认识到治理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的紧迫性,正确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第2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打下基础,同时为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找出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土流失概念,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难点: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所以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唱《黄土高坡》,由黄土、窑洞等引入。 板书: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河、汾河、渭河、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再让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地理事物。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看图D把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课本插图D“黄土高原景观与地形图”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并把景观图与地形图连起来。 黄土高原总的地形特点是什么?——沟壑纵横。 2.黄土高原的来历 黄土高原的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85页阅读,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与原因 首先让学生读图85页活动,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范文

课题: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学案) 课时1: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成因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图示,能够记住黄土高原的范围;并通过图文资料分析说出并理解黄土 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2、通过阅读黄土高原的位置、露天煤矿、植被破坏等图片,能分析说明黄土高 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二、学习过程 1、复习巩固 讨论黄土高原如何形成? 2、尝试学习 黄土高原 一、 项目概况 位置内陆腹地、_____中上游与_____上游地区 范围自然区域 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 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行政区 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的 全部或一部分 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 土壤除若干石质山地(如吕梁山、六盘山)外,地表大部分被黄土覆盖 地形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支离破碎(或沟壑纵横、千沟万壑)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二、 项目内容 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危害概述 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区域社 会经济的发展 表现 使耕地土层变薄、_________流失、耕地质 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使大量____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淤积、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悬河” 造成当地_________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 灾害的发生 三、水土流失的成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很多。其中,_____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 (1)地理位置特殊:它处于从_____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 _____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_____区过渡的地区。 (2)高土质地特殊:黄土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_____的侵蚀。 (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于___季,且多暴雨。 (4)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_______等时有发生。 人为原因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二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第一课时 一、复习反馈:1、秦岭—淮河分界线(以此为界的南北方差异)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及依据 二、新课导入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三、新课教学 多媒体出示图5. 9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提问]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范围?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南方地区大体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临东海和南 1

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 2、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 3、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4、(深入)教师用鼠标在地图上说明其地形位置名称和大致范围 展示中国地形图,组织学生活动 (1)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根据图片观察其特点。(2)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河湖。 总结讲述:北方地区主要有三大地形区,既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南方地区有四大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 北方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黄河;南方的河流有长江和珠江等,还有鄱阳湖、洞庭湖等许多湖泊。 2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摘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治理措施 在中国大陆这块广袤无垠的大地的西北部偏中部地区,一直存在着这样一块土地,它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800~3000米。 黄土高原之上,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千百年来,数以万计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不停地耕作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人们用辛勤的劳动换取生存与发展所需的食物。 然而,曾作为农耕文明发源地的黄土高原,逐渐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贫瘠的土地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大量的养分物质从土壤中流失殆尽,土地的肥力降低,因而收成减少,损失巨大。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长,黄土高原开始出现了水土流失问题,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 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念为: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水土流失的面积较大,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起秦岭北至长城,面积十分广阔,并且对于该区域工农业影响在不断加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面积广、强度大、区域明显、产沙集中、成因复杂的特点,该地区沟壑纵横、黄土广布、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有了一些改进,但总体上来说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种。自然因素中首先为黄土特性,无理层,但垂直节理发育,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土质酥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然后为植被因素,被具有涵养水源、减小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及保持水土的作用。黄土高原植被的覆盖率较低,而径流减少率和侵蚀较少率却在逐年增加,而较低的植被覆盖率则会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降低,植被减少使相同降水条件下河流径流流量加大,侵蚀加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目的与要求: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系 3、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综合治理的措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重点与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 导入:必修二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系统,问题:谁记得? 生态(环境)子系统:基础 经济子系统:条件 社会子系统:目的 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包括三个同样的子系统。 生态环境是基础,所以首先要解决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 生态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湿地开发不当、森林开发不当等 ——水土流失[ 概念:原因与表现 探索活动的图。——流走了劳动人民的血和汗………… 我国的现实状况 问题:哪些地区易出现水土流失状况?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状况等。 问题:分布: 耕垦历史悠久的地区和丘陵地带,黄土高原最严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华南丘陵山地、北方土蚀山地。)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读图2—1-2,黄土高原的范围: 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包括省份:青、甘、宁、内、陕、晋、豫七个省区。 面积:54万KM2,水土流失面积45万,占83%,严重流失的为28万,占52%,每年通过三门峡的泥沙量达16亿吨。 其区域地理特征: 自然环境: 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形地势: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 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植被: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几近光裸。 河流:中上游 土壤:黄土 人文环境:1.黄土高原养育了中华民族 2.不断尖锐的人地矛盾(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文化水平低,70%以上为贫困地区 河流域的谷物播种面积虽约占全国的38%,却因为每亩粮食产量平均只有60多千克,在水土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其自然环境特点。 (2)知道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文化。 (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4)知道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运用地图识别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景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与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的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问题。 (2)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学会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人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多样的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本节课就是以多样的黄土风情为出发点,从位置范围、黄土的来源以及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等几方面展开学习。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独特的民风名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在了解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同时也为后续“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两个标题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中国地理总论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土高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这些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对学生而言极具吸引力。因此本节课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自主读图、分析、推理等过程,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主要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按四人一组划分成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 [教学过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部分,该内容围绕着“黄土高原的范围----黄土的形成——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这一主线来编写的。每一个专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疏松的黄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促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建设。本节内容分2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理解黄土的形成原因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第二课时了解其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掌握进行生态建设的措施。本节微课的设计,主要是解决第一课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这一难点问题。 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学习《黄土高原》之前已经学习了《东北三省》,对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加之以前对水土流失的知识也有所涉及,所以本课主要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本课的教学。本课内容从理解上较为抽象,为了照顾不同学情,我设计了针对A、B、C三层学生的三个微课视频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分析、归纳资料、从资料中 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日常生活中水土保持的具体做 法,提高水土保持意识,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知道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并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的原因。 3、树立“爱护家园,珍爱环境”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人 地观。 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

播放《黄河壶口瀑布》视频,在欣赏黄河壮美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另一个显著特点“黄”——泥沙含量大,壶口瀑布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从而引出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二、合作探究 要求:请同学们分层次选择资料,回答相应问题。 (一)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资料一:学生演示《水土流失》实验视频(明确从植被覆盖率、土壤性质、坡度大小、降水强度等方面逐一进行实验演示,观察水土流失情况) 资料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图释”文字资料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C层:观看实验视频并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图释”文字资料,说一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B层:观看“水土流失”实验视频,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小组合作、探究,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A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图释”文字资料,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运用知识,应用生活 C层: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减缓水土流失的方法有哪些?在生活中应如何应用? B层:针对目前全国严峻的水土流失形式,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如何做? A层:针对目前全国严峻的水土流失形式,思考治理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中国地势与地形讲课讲稿

第三篇中国地理 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李燕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是区域地理整合教程第三篇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里的内容。中国“地势和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 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是试卷考察的重点,所以课堂知识要尽量做到系统全面。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节的复习内容主要是两个知识点,即地势与地形。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空间印象,能将地势和地形的特点与相应的图、表建立联系,对地形区图、山脉分布图等能准确掌握;另外就是这样的地形地势特点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中国的地形单元”这部分内容,所以初步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构建了一个初步的体系,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让同学们自己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会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 3、通过分析材料得出地形地势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组竞赛法、教师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综合归纳法。 五、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1 地势特征 2 地形特征的影响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导学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原因及黄土地表特征。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原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展示学习目标。 1、播放有关黄土高坡视频,你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形区吗? 2、展示学习目标。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一)自学互动一:文明的摇篮 1、小组合作,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阅读教材P24,图6.25及第一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要求:每个小组派两名学生,一位同学说,另一位同学在屏幕上指出来。) 位置、范围:东起_________,西至_______,北连____________(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_____;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 (二)自学互动二:黄土文明和黄土风情 阅读教材P23—25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黄土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_,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2、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设计者:王明琳 课程标准内容: 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了解综合治理及保护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理解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危害并掌握其有效的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回忆复习: 师: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包涵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那三个方面的内容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包涵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湿地开发不当。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新课讲授: 师:(投影黄土高原景观图)请同学们说说对黄土高原的印象。 生:发言 ——黄土广布、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 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 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那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主要跨越哪些省区呢? 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 引导阅读:说起黄土高原,很多人不仅会想起它那千沟万壑的景观,而且还会想起这片古老黄土地上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请阅读课文24-25页内容。 3、文明的摇篮: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设疑: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厚度一般超过100米的黄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讲述: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是吹来的。 二、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思考:虽然我们不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周密严谨的研究,但我们也能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请大家合作完成P27的活动题。 1、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重点 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教学难点 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掌握黄土高原生态重建的措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由于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和人 1

口的不断增长,使这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长期的广种薄收、陡坡垦耕、过量樵采,再加上独特的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状况,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而今,经过治理,黄土高原的山变青了,水变绿了,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我们一起去看看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教授新课 (一)自然地理概况 教师:读图8-65,归纳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并说出黄土高原包括的省级行政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一部分。 教师:观察图8-65,概括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黄土高原平均海拔约1000~20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 2

低。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独特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地貌类型。 教师:概括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形态,简要说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简要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形态中,黄土塬地势坦荡,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黄土梁、黄土峁地形支离破碎,不利于农业生产。 教师:根据前面所学内容,完成活动题: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7-8月最为严重,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黄土高原每年流失大量土壤。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议一议,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3

【教育学习文章】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我知道了吗?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我清楚了吗?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学会描述黄土高原的范围,培养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进一步培养训练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二、学习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三、学习过程 复习: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以及它们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读图2—1-2,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 描述一个地区的地理范围时,常用“四至点”来描述:__________以西、__________以东、__________以南、

__________以北 包括省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个省区。 面积:__________km2,水土流失面积__________,占__________,严重流失的为__________万,占__________,每年通过三门峡的泥沙量达__________亿吨。 黄土高原区域地理特征: 、自然环境: 气候:温带__________气候,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势:__________向__________倾斜,海拔多在__________~__________米。 地形:__________、支离破碎。 植被:黄土覆盖,植被多为__________,覆盖率__________,许多地方几近光裸。 土壤:__________。 2、人文环境: (1).黄土高原养育了中华民族 (2).不断尖锐的人地矛盾 地理位置特殊——过渡性: ①

黄土高原优质课教学设计优秀

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能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大家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结合景观图片等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特征、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 3、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大家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特色景观、民风民俗;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后果分析;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民风、民俗与环境的关系。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后果. 学习方法: 多媒体课件、情景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展示黄土高原的特色 景观,分三组:1、自然景观(千沟万壑)2、文明摇篮3、民风、民

俗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18-20页正文及图 6-3-1,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 东到、西至、南到、 北到,主要跨越、陕西、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 2.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分布着黄土 塬、、、黄土川等黄土地貌景观。 3.黄土高原地处区向区(干湿地区类型)过渡的地带,也是区(农业类型)向区过渡的地带。 【合作探究】 学生谈对观看黄土高原景观图后的印象最深的是哪方面,据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和大家一起进一步探究。 让学生提出探究点,生生讨论,教师 参与其中并把地表景观特征(塬、梁、 峁)、窑洞、信天游等作为重点。 窑洞,探究这种独特的民居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教案

第五节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②在地形图上识别黄土高原的地形类型; ③、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地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③运用资料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最典型的三种地貌景观:塬、墚、峁。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唱歌曲《黄土高坡》,师你知道歌曲中唱的黄土高坡指的是我国的那 一个高原吗?对这个高原你知道多少?(学生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黄土高原。 二、合作学习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师: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黄土高原的概况。同学们请看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学生回答 1、位置:位于我国中部偏北) 师:同学们继续看图,由图例可知红色的虚线表示的是黄土高原的范围,请沿这虚线指出高原边缘的主要地物。找出本区主要跨越了那些省份,并在图上标出。看谁找的又快又准确,找到的请举手。 学生在书上找出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2、黄土高原的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起古长城,南至秦岭;主要省份有甘肃、宁夏、山西、陕西等) 师: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黄土厚度在100米到300米之间。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P91风吹来的黄土。黄土来源于中亚和蒙古的沙漠和戈壁。考考你:你知道在黄土高原形成中什么风向起主要作用吗?学生回答请看视频:“榆林地区的沙化现象”它是“风成说”的有力证明。 风吹来的高原地表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看图请说出黄土高原的地表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学生看图回答) 师:3、黄土高原地表特征是: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黄土高原的最典型的三种景观:塬、墚、峁。(注意字的书写)学生看图片和文字介绍

黄土高原学案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⒊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学习过程 (一)第一课时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读图8.1回答: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4、请说出风成说证据 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说出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图”回答: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因素: 读图8.6:回答: ①三个实验中的植被差异状况; ②烧杯内水量的多少; 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3、展示图8.8:“中国水土流失的分布图” ⑴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 ⑵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二)第二课时 1、读图8.5及80页第二段回答: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2、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回答: 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 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3、读图8.11和8.12回答:

海燕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海燕》课堂实录 该课获2006年山东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王守松/执教、整理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大屏幕上看到的这种海鸟叫海燕,它有大海赋予的坚硬的翅膀,它有大海赋予的不屈的灵魂,它经常在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上勇敢地搏击风浪,笑傲长空。这节课让我们走入《海燕》这篇充满激情的散文诗,来感受高尔基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最强音。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允许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我心中的海燕。在听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一看看全文共有多少个段,二给你认为容易读错或读不准的字注音。 (师配乐朗读。) 师: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生(众):15个自然段。 师:哪些字词容易读错? 生(杂):“胆怯”、“掠起”、“号叫”。 (师板书,并给“怯”、“掠”、“号”注音。) 师:大家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呢? 生(众):充满激情。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大声地、自由地读出你心中的海燕。 (生自由朗读。) 三、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非常认真。你心中的海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以四个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以“从,我感悟到这是的海燕”的句式把你心中的海燕形象告诉小组的其他同学。我讲清楚了吗?好,开始。 (师板书:海燕图形。) (生圈点评注交流,师参与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下面交流发言,精彩答案将被写在海燕矫健的翅膀里。 生1:从“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中,我感悟到这是高傲的勇敢的海燕。 师:具体说说。 生1: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海燕毫不畏惧,勇敢高傲地飞翔。 师:从“像黑色的闪电”中,你能读出什么?从“高傲地飞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1:飞翔速度快。 生2:运用比喻和拟人。 师:说得真好,我选择一个词语写在黑板上。(板书:高傲。)不过老师有个问题,文章是在赞美海燕,但是“高傲”这个词语从情感色彩上讲是个什么词语? 生3:贬义词。 师:要表达赞美的情感却用了一个贬义词,这是否矛盾呢?如果不矛盾应该怎样理解呢? (生讨论。) 生4:不矛盾,这是贬义词褒用。 生5:“高傲”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海燕不把暴风雨放在眼里,表现了海燕面对暴风雨无所畏惧的精神。 师:你的理解非常到位,请坐。哪位同学能把这一句话读一下,读出海燕的高傲。你来读一读吧。 (一生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你想着重表现哪几个词语? 生6:我为了读出海燕不畏惧暴风雨的形象,着重读了“像黑色的闪电”和“高傲地”。 师:重读是把握文章内涵,表现文章内容,体现文章感染力的重要方法,一般是将表现事物情态特点、动作特征的词语重读。同学们认为这句话中除了“像黑色的闪电”和“高傲地”,还有哪些词语要重读?

【教学设计】《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课程标准内容: 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了解综合治理及保护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理解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危害并掌握其有效的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回忆复习: 师: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包涵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那三个方面的内容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 师:可持续发展包涵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湿地开发不当。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新课讲授: 师:(投影黄土高原景观图)请同学们说说对黄土高原的印象。 生:发言 ——黄土广布、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师: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会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