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之问题分析与解决

思维导图之问题分析与解决
思维导图之问题分析与解决

思维导图之问题分析与解决

课程背景:

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之所以在学习、工作中分出伯仲,原因就在于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的不同。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型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课程收益:

1.打破思想的束缚,开启无限的创造力;

2.看清思维图谱,掌握核心图谱;

3.用新的思维方式,替代旧的思维方式;

4.广泛应用导图思维,分析、解决问题;

5.形成全脑思维的习惯。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您:

1.表现出更多的创造力

2.对你的思想进行梳理并使它逐渐清晰

3.节省时间

4.看到“全景”

5.制订计划

6.解决问题

7.集中注意力

8.与别人沟通

9.更高效、更快速地学习

10.更好地记忆

11.节约纸张!

12.生存!

课程特色:

课程编排关注学员的行为改变:授课形式安排按20/70/10原则进行(即20%理论讲授、70%示范练习、10%反思回顾)

多元化的互动设计:包括示范、录像、练习、讨论等多元化的互动设计,学员带着应用课题参与培训。讲师引导其掌握制作思维导图的流程及相应的工具(两大软件应用),将工作课程进行分析演练,以促进思维导图工具向实际工作问题解决的效果迁移。

课程大纲:

导入篇:思维导图的起源

单元目标:

使学员了解思维导图的起源与发展,并认识到该工具所产生的价值。

单元内容:

1.思维导图工具的起源

东尼?博赞的困惑

来自天才的启示

2.思维导图工具的当前应用及产出价值

应用案例

第一单元:思维导图原理篇

单元目标:

使学员在了解大脑功能的基础上,明白思维导图背后的原理;通过分析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使学员了解运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单元内容:

1.什么是思维导图

2.大脑的秘密

左右脑的分工及特点

大脑一直在进化

右脑思维的3大推动力

3.思维导图应用与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契合

第二单元:思维导图制作篇

单元目标:

充分调动学员的右脑思维,掌握手绘及软件应用的相关技巧,并对归纳力、关键词、简笔画进行重点练习

单元内容:

1.整体绘制七要素

2.手绘技巧练习

四原则

突出重点

发挥联想

清晰明白

形成风格

三要素:

归纳力训练

关键词训练

简笔画训练

主题综合练习

3.软件技巧练习

MindManager软件应用技巧

iMindMap软件应用技巧

第三单元:思维导图应用演练篇

单元目标:本章将左右脑功能进行结合,使思维导图工具在各种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面发挥其功效及价值

单元内容:

1.分析能力训练

问题分析的思维导图

开始一项新的商务风险投资的思维导图

谈判的思维导图

家庭事务计划的思维导图

2.梳理能力训练

问题解决的思维导图

项目管理的思维导图

沟通与演讲的思维导图

客户关系维系的思维导图

打电话的思维导图

3.总结能力训练

会议纪要形成思维导图

把一本书变成一张簿纸的思维导图4.实际工作应用练习

思维导图的优势及作用

思维导图的优势与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优势 您是否经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1、您买了很多书,可惜很多都没有读?就是有幸读过也掌握不了多少? 2、走进书店发现新书、想买的书层出不穷,可是总担心买回去也没有时间消化? 3、如果在图书馆的书海中遨游,您是不是望书兴叹,游不了多久见没有时间了? 4、作为学生您是不是感觉学习教材都比较吃力,只有刻苦才能通过考试? 5、已经工作的您是不是感觉学习能力不如学生时代,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感觉知识更新缓慢?

6、当您面对的无限丰富的知识、智慧和技能您是不是感到力不从心? 是我们的能力不够吗?是我们的大脑不好使?NO!!! 您的大脑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普通人终其一生才用了4-6%的大脑潜能。我们大脑的潜能绝大部分还在沉睡!我们的一生可能花费90%以上的学习时间学习各种各样的业务知识,也许只花了10%不到的时间学习训练学习的方法。 现在有一种方法可以全面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思维导图!有没有听说过?我们都有体会,形象的、具体的、直观的事物要比抽象的语言容易记得多。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图。”说的就是这种道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也是这个意思。 思维导图和传统的学习记忆方法相比有较大的优势。 1、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如通过使用关键字强迫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这使我们可以积极地倾听讲课者。而且思维导图还激发我们的右脑,因为我们在创作导图的时候还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左大脑负责逻辑、

词汇、数字,而右大脑负责抽象思维、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巴赞说:“传统的记笔记方法是使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因为它主要使用的是逻辑和直线型的模式。”所以,图像的使用加深了我们的记忆,因为使用者可以把关键字和颜色、图案联系起来,这样就使用了我们的视觉感官。 2、把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您不需要浪费时间在那些无关紧要的容上。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通过使用关键字强迫我们在开展业务或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这使我们可以积极地倾听讲课者。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线会引导您进行积极主动思考。快速系统的整合知识,可以为您的知识融会贯通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恰恰是发散思维的具体化、形象化。 3、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从而,可以使我们的主观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它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人总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结合,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能否具有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学习的关键。

数学思维导图案例

数学思维导图 (2012山东高考·满分12分)如图,几何体E -ABCD 就是四棱锥,△ABD 为正三角形,CB =CD ,EC ⊥BD 、 (1)求证:BE =DE ; (2)若∠BCD =120°,M 为线段AE 得中点, 求证:DM ∥平面BEC 、 [教您快速规范审题] 1.审条件,挖解题信息 观察条件―→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 2.审结论,明解题方向 观察所证结论― → 求证BE =DE ―――――――――――→ 需证明△ BDE 就是等腰三角形 应证明EO ⊥BD 3.建联系,找解题突破口 CB =CD ―――――→O 为BD 中点CO ⊥BD ―――→EC ⊥BD BD ⊥平面EOC ――――――→ OE ?平面EOC BD ⊥OE ―――――→ △BDE 就是 等腰三角形 BE =DE 1.审条件,挖解题信息 观察条件―→错误!错误! 错误! 2.审结论,明解题方向 观察所证结论―→DM ∥平面BEC ――――――→需证面面平行 或线线平行 平面DMN ∥平面BEC 或DM 平行于平面BEC 内得一条线 3.建联系,找解题突破口 结合条件与图形 ――→ 法一 证明平面DMN ∥平面BEC ――――――――――→ 由面面平行推证线面平行

DM ∥平面BEC ――→法二 在平面BEC 内作辅助线EF ∥DM ――――――――→利用线面平行得判定 DM ∥平面BEC [教您准确规范解题] (1)如图,取BD 得中点O ,连接CO ,EO 、 由于CB =CD ,所以CO ⊥BD 、 (1分) 又EC ⊥BD ,EC ∩CO =C ,CO ,EC ?平面EOC , 所以BD ⊥平面EOC 、 (2分) 因此BD ⊥EO 、 又O 为BD 得中点,所以BE =DE 、(3分) (2)法一:如图,取AB 得中点N ,连接DM ,DN ,MN 、 因为M 就是AE 得中点,所以MN ∥BE 、 (4分) 又MN ?平面BEC ,BE ?平面BEC ,所以MN ∥平面BEC 、(5分) 又因为△ABD 为正三角形,所以∠BDN =30°、(6分) 又CB =CD ,∠BCD =120°,因此∠CBD =30°、 (7分) 所以DN ∥BC 、又DN ?平面BEC ,BC ?平面BEC , 所以DN ∥平面BEC 、 (9分) 又MN ∩DN =N ,所以平面DMN ∥平面BEC 、 (10分) 又DM ?平面DMN ,所以DM ∥平面BEC 、(12分) 法二:如图,延长AD ,BC 交于点F ,连接EF 、 (4分) 因为CB =CD ,∠BCD =120°,所以∠CBD =30°、 (5分) 因为△ABD 为正三角形,所以∠BAD =60°,∠ABC =90°、(7分) 因此∠AFB =30°,所以AB =1 2 AF 、 (9分) 又AB =AD ,所以D 为线段AF 得中点.(10分) 连接DM ,由点M 就是线段AE 得中点,得DM ∥EF 、 又DM ?平面BEC ,EF ?平面BEC ,(11分) 所以DM ∥平面BEC 、 (12分) 函数实际应用题答题模板

(华图+粉笔) 超精品万能思维导图 完整 超全

申论万能思维体系 实务维度主体?谁来干?对谁干 构成政府:公共部门——公正、权力 企业:市场——效率 群众(专家、媒体):权利 方面利益:需求经济利益——钱 政治利益——权力、权利 文化利益——精神需求 核心层:价值观、精神、思想 载体层: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制度层:体制、机制 风俗习惯法律、制度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交流社会利益——民生 生态利益 思想认识 理念(宏观) 意识(中观)常识、知识(微观)行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 业务素质技术?用什么来干 硬技术技术手段人:人才、队伍、干部、专家、编制财:资金、经费、支出、投入、预算①财政投入 ②银行贷款、发债 ③民间资本、社会资本 物:设施(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设备 软技术:管理规划、决策 施行、执行 监督、检查 评估(标准、体系)总结、反思 制度?在什么框架下干 1、规则:静态、单一的规定(法律法规) 2、机制:系统的、动态的制度实用化 3、体制:规则与机制的统称①多头管理②权责不对等 ③职责不清 环境?在什么氛围干人文社会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时间维度过去、现在、未来(宏观)事前、事中、事后(微观)空间维度物理空间本地、本国、民族 外地、外国、世界 思维空间内因:本(主观) 外因:标(客观)价值维度 利:经验、意义、成绩、积极 弊:教训、危害、问题、消极申论万能思维体系

申论万能思维体系 实务维度主体?谁来干?对谁干 构成 政府:公共部门——公正、权力 企业:市场——效率 群众(专家、媒体):权利 方面 利益:需求 经济利益——钱 政治利益——权力、权利 文化利益——精神需求 核心层:价值观、精神、思想 载体层: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制度层:体制、机制 风俗习惯 法律、制度 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产业 文化交流 社会利益——民生 生态利益 思想认识 理念(宏观) 意识(中观) 常识、知识(微观) 行为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 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 业务素质 技术?用什么来干 硬技术 技术手段 人:人才、队伍、干部、专家、编制 财:资金、经费、支出、投入、预算 ①财政投入 ②银行贷款、发债 ③民间资本、社会资本 物:设施(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设备 软技术:管理 规划、决策 施行、执行 监督、检查评估(标准、体系) 总结、反思 制度?在什么框架下干 1、规则:静态、单一的规定(法律法规) 2、机制:系统的、动态的制度实用化 3、体制:规则与机制的统称 ①多头管理 ②权责不对等 ③职责不清 环境?在什么氛围干 人文社会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 时间维度过去、现在、未来(宏观) 事前、事中、事后(微观) 空间维度物理空间 本地、本国、民族 外地、外国、世界思维空间 内因:本(主观) 外因:标(客观) 价值维度利:经验、意义、成绩、积极 弊:教训、危害、问题、消极

思维导图经典案例讲解

思维导图经典案例讲解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阅读书籍如果是理论性书籍,很多情况下前后章节连续性不是很强,可以读完一章之后进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体性较强的书籍,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阅读完成,可以读完全书一并制作思维导图,这个大家根据实践情况和书籍难度自行判断。 1、构建框架 可以直接将书籍的目录录入到思维导图中,也可以选择比较重要的部分录入。主要的目标是将书籍中最重视的部分框架清晰的反映在思维导图中。 2、录入重点 将书中的重点论证部分录入思维导图,同时将自己摘录、勾画的部分录入,这个时候不必变更书中原句,简单的录入即可。这时有两种内容,第一种是和书籍框架及论证有关的,放入导图的对应分支下;第二种是与框架无关,可以在导图中建立一个“杂项”的分支,将所有内容统统扔进这个分支下。

3、调整方式 如果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纯粹和作者有关的东西,那么绝对不关心作 者或者本书的思维框架如何,但是在书中可能关心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关心如何做分析阅读,如何做检视阅读,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可能要做三个主要的分支。 4、论证引入 将内容和论证放入相应分枝中,完成了整体框架的构建,这时候就是该细化的时候了。 5、细化语言 细化每个分支的逻辑性和语言。框架已经有了,每个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内容,但是每个独 立分支下的逻辑性并不清楚,需要将书中原话转变成自己理解的话语,尽力简化。同时,将这 些句子的逻辑关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时就有了一个层次、逻辑清楚的思维导图了。 6、处理杂项 大家没有忘记杂项中还有很多内容吧,处理一下这些句子,有些内容可以放入前面整理出 的框架中,有些东西则和全书整体框架并不相关。 7、内容归档 比如管理一个专门的导图,日常杂项一个导图,谈读书系列一个导图。将杂项中的内容分 门别类的归入这些导图中去,不必太过在意构架和体系,可以同样在它们中建立杂项,扔进去

思维导图教学案例数学科

思维导图教学案例数学科 活动2 >> 文本案例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 教学设计:姜金族【版本信息】 人民教育出版社 A版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之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在理解了函数变化率与导数的概念,导数的计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结合实例,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探索并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并做到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结合图象,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并会求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以及在给定区间上不超过三次的多项式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通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培养学生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提高运算求解能力以及解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与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教者使用思维工具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程序,充分发挥课堂的效率最优化。 【本节知识结构】 图1 知识网

【教学设计导图】 图2 教学构思 课题:1.3.2函数的极值与导数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确立思路(思维工具:目标分析法、可能性分析法、优先分析法): 首先,确立整体目标。根据教材特点,教者计划把本节课设计成探究课,突出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训练。 其次,围绕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在充分考虑多种目标可能性的基础上,优先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以及在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的概念。 2、结合图象,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会求函数的极大值与极小值,会求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多项式函数不超过三次) 3、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图形结构美,提高学习热情. 重点: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 难点: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教学步骤

小学语文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思维导图 摘要 本研究指出思维导图既是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活跃教学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多思维层次交流,引导学生掌握读写方法的教学策略;又是能帮助学生建构各种文章的结构及文辞、段落间的联系,促进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和掌握自主阅读的学习工具。在综合分析思维导图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基础上,通过实践观察,就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导图教学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流程,使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已有研究更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教学流程,S-T课堂分析,小学语文 一、研究的背景 思维导图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具有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1]。刚出现时主要用于商业,现在逐渐扩展到了教育领域,成为一线教师的一种教学策略。思维导图能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调动左右脑同时运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能使师生双方都从新的视角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深化拓宽,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材料复杂而广泛,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储存的信息量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阅读材料的难度也逐渐加深。教师能否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带动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方法,除了加大资料的累积量外,更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和应用因为更系统化而增加大脑运作的效率。同时,它善用左右脑的功能,藉由颜色、图像、符号的使用,可以协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3]。这恰恰能够满足学生克服语文阅读中存在的材料多、知识点繁杂等困难的需求,帮助学生构建一篇篇文章知识点的联系,提高记忆力,协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度和自学能力。 基于以上对思维导图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关联认识,笔者对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语文阅读教学等进行文献研究,并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和分析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江伟英[4]老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的课堂,旨在探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并对其课堂案例进行S-T定量分析,客观评价该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和成效性,为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供实践性参考。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1.思维导图涵义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MIND MAP),是TONY BUZAN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5]。

八年级下册数据分析思维导图

八年级下册数据分析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一、教材简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统计的基本知识的。 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通过参与风趣的调查活动,使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了解调查的方法,学习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二、目标导向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三、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3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课时内容数据收集(一)课型新授课个性修改一课时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方法将数据成简单的统计表;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情感目标:通过对学生身边风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课时重难点重点:经历收集和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表。难点:感受、经历数据的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师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你们喜爱运动吗?你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学生回答)(2)这么喜欢运动,现在的天气又这么好,来组织个比赛好吗?可是这么多运动项目,你想组织什么比赛呢?(学生解放发表意见,意见不一致)(3)意见不一致,这该这么办呢?(学生解放发表意见,老师适时导入)(4)收集一下数据,收集什么数据呢?(学生:最喜欢的运动)(5)引入新知:数据收集。 二、揭示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投影,生齐读)。

思维导图,案例

思维导图在小学六年级英语课中的实践 译林小学英语六下Unit 5 A party (Story time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儿童节聚会,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将来时be going to的一般疑问句Are you going to…? 并能把与将来时的相关日常交际用语、词汇和语言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的情景下谈论即将发生的事情。同时,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了解参加聚会要做的一些准备工作,并注意一些社交礼仪。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句型和词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尽量创设生动活泼并较为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新话题和新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新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的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Unit 5 A party ,本套教材是小学三年级起点的,也就是说孩子们已经学过三年多的英语,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从阅读语篇来看,教材的Story及Cartoon课文的篇幅明显增长,三四年级的Story课文主要以对话为主,而且对话的话轮不多,内容较简单,但六年级的课文对话讨论的话题明显要复杂的多,话轮也增多啦,这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学起来是有困难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思维导图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掌握有很大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我试着让孩子们在课前学会自主预习,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以此为基础,在课上再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系统学习,我在Unit5 A party ?的课文学习中尝试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 ①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 clown, appear, put on, begin, ②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ring to the party? I’m going to bring some toys. Are we going to eat or play with the toys first? ③了解晚会前的准备工作

思维导图++案例分析

第一篇建筑防火案例分析 案例1木器厂房防火案例分析丙类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耐火等级三级的丙类厂房最多允许层数为 2层。 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确有困难时,应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消 防车道与厂房之间不应设置妨碍消防车作业的障碍物。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 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消防车道的净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m 。尽头式 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不应小于12m×12m ;供重型 消防车使用时,不宜小于18m×18m 。消防车道路面及其下面的管道和暗沟等 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消防车道可利用交通道路,但应满足消防车通行 与停靠的要求。 附设在该木器厂房内的消防水泵房、消防控制室、固定灭火系统的设备室和通 风空气调节机房等,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 的隔墙和不低于1.50h 的楼 板与其他部位隔开。 厂房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相关规定 增加1倍。厂房内局部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其防火分区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 面积的1倍计算。 案例2 皮制品仓库防火案例分析丙类仓库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丙类仓库中的防火分区之间必须采用防火墙分隔,其防火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 于4.00h 。一、二级耐火等级仓库的上人平屋顶,其屋面板的耐火极限分别不 应低于1.50h 和1.00h 。 (1)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确有困难时,应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2)消防车道的净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m 。 (3)消防车道的坡度不宜大于8%。 (4)消防车道与仓库之间不应设置妨碍消防车作业的障碍物。 (5)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 (6)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不应小于12m×12m ; 供大型消防车使用时,不宜小于18mx18m 。 (7)消防车道路面及其下面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 (8)消防车道可利用交通道路,但应满足消防车通行与停靠的要求。 毛皮制品仓库内设置的办公室、休息室,应采用耐火极限不 低于2.50h 的不燃烧体隔墙和不低于1.00h 的楼板与库房隔 开,并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如隔墙上需开设相互连通的 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厂房耐火等级消防车道(占地面积大于3000m 2)构造防火防火分区木器厂房耐火等级构造防火消防车道丙类仓库内办公室、休息室布置 皮制品仓库

思维导图经典案例--如何画思维导图

Mind Mapping

1. 最重要 把握什麼? 2.需要準備 什麼? 3. 怎麼畫? 捕捉腦/圖間的思維 流動互動 聯結 讓腦內/內在 資 訊自由的延伸疏展 只要把握基本原則: 自由度 & 流暢度 畫的好不好不是重點 一般工具 紙 最好白紙 或任何可以書寫的紙筆多種顏色書寫筆 修正帶 修改用 取代工具 電腦/ Mind Map 軟體 白板/ 白板筆 ..... 畫Mind Map 的心情 & 意願 試試看的心 不做任何的預期,看看會畫出什麼? 讓心緒/思緒在紙上自由的遊走! 補捉腦中資訊 出來什麼寫下來、畫下來 用關鍵字 腦會聯想,不用全記 突顯資訊 運用圖像 儘量分支對比顏色粗體字 加框/加邊 捉不到 算 了 捉下一個 最後總會回來的 想不出來停下,做別的事 出去遊盪一陣子 腦需要一些化學反應(醞釀)的時間 再 想! 想出來後,給自己一點掌聲 不要管 這樣畫對不對?好不好?這樣畫符不符合規則? 應該用什麼關鍵字? 分支擺在這裡對不對? .................. 如何畫Mind Map ?(1)

4. 小竅門 5. 手畫 V.S. 電 腦 有順序的畫空間利用比較好順時針 或反時針 分支的要有 曲度 不要直線 書寫空間較大 運用圖像 生動 易於聯想 和感覺連結訓練右腦 表達文字以外的訊息 留白 清爽、清晰 用顏色 生動、有生氣 給自己一點新鮮感 如何用關鍵字? 自然即可 who, what, when, where,whey, how...用問句當分支主題 一頁寫不下怎麼辦?另外寫一頁,編頁碼 將分支當主題,另畫一頁分支有錯怎麼辦?用連結線修正註解、說明 如何畫圖? 補捉腦中影像,畫出來 不會畫圖怎麼辦? 只用文字、不畫圖 剪貼、描繪 練習畫圖 愈畫愈煩怎麼辦?問最關鍵的是什麼?用正向字眼 腦太快,手較慢→調整協調性 手畫 不用解字,更流暢 手腦間距更短補捉思緒較快 較隨心所欲寫字畫圖 顏色 聯結 .... 較人性/溫暖毫無頭緒時較適用 擴散度低 電腦要有電腦 & 軟體 較有組織、邏輯性 便於修改 擴散性高 需要思慮周密時使用 適用於組織想法及資料 較冷感 如何畫Mind Map ?(2)

粉笔资料分析听课笔记(整理版)

粉笔资料分析听课笔记(整理版) 一、常用分数、百分数、平方 1 3 =33.3% 1 4 =25% 1 5 =20% 1 6 =16.7% 1 7 =14.3% 1 8 =12.5% 1 9 =11.1% 1 10 =10% 1 11 =9.1% 1 12 =8.3% 1 13 =7.7% 1 14 =7.1% 1 15 =6.7% 1 16 =6.3% 1 1.5 =66.7% 1 2.25 =44% 1 2.5 =40% 1 3.5 =28.6% 1 4.5 =22% 1 5.5 =18.2% 1 6.5 =15.4% 1 7.5 =13.3% 1 8.5 =11.8% 1 9.5 =10.5% 1 10.5 =9.5% 1 11.5 =8.7% 1 12.5 =7.8% 1 13.5 =7.4% 1 14.5 =6.9% 1 15.5 =6.5% 1 16.5 =6.1% 22=2 32=9 42=16 52=25 62=36 72=49 82=64 92=81 102=100 112= 121 122=144 132=169 142=196 152=225 162=256 172=289 182=324 192=361 202=400 212=441 222=484 232=529 242=576 252 =625 262=676 272=729 282=784 292=841 二、截位直除速算法 逍遥龙舞公考笔记1

三、其他速算技巧 1、一个数×1.5,等于这个数本身加上这个数的一半。 2、一个数×1.1 等于这个数错位相加. 3、一个数×0.9 等于这个数错位相减. 4、一个数÷5,等于这个数乘以2,乘积小数点向前移 1 位。 5、一个数÷25,等于这个数乘以4,乘积小数点向前移 2 位。 6、一个数÷125,等于这个数乘以8,乘积小数点向前移 3 位。 7、比较类:①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大。 ②分子大分母小>分子小分母大。③当分母大分子大,分母小分子小 时,看分母与分母的倍数,分子与分子的倍数,谁倍数大听谁的,谁 小统统看为1,再比较。 四、统计术语 1、基期:相对于今年来说,去年的就是基期。 2、现期:相对于去年来说,今年的就是现期。 3、基期量:相对于今年来说,去年的量就是基期量。 4、现期量:相对于去年来说,今年的量就是基期量。 5、增长量:现期量和基期量的差值,就是增长量。 6、增长率:增长量与基期量的比值,就是增长率。 7、倍数:A是B的多少倍;A为B 的多少倍,等于增长率加1。 辨析:A比B增长了500%,那么就是A比B增长(多)5 倍,A是B的6 倍。 逍遥龙舞公考笔记2

思维导图案例设计教案资料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媒体】 投影、实物展示台(或者相机) 【教学方法】 1、鉴于五年级学生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形象思维,我在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交流、探索,让他们通过用纸笔画思维导图进行积极思考。 2、大胆地引入开放题设计方案,力求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使他们的思维插入上翅膀,并且能透发讨论和交流激发创新意识。 3、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课前演讲,师生点评 2、谈话引入课题 (二)生本导学 1.自主阅读 各人把自主阅读时已获得的资料、信息和个性化理解画在自己的阅读思维导图中; 2.小组交流、讨论 用思维导图呈现各人的阅读理解,提出疑问,并认识、记忆那些较为重要的内容; 3.小组合作 分线条在黑板上或白纸上,绘制成为一个代表集体智慧的阅读思维导图。 在这过程中,每个组员的见解都得到了发表的机会,提升了个体的团队归属感和合作感。共同讨论时,又会产生更多新的理解。合力完成的思维导图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4.交流展示 用相机拍下来,然后投影到大屏幕中,展示学生作品,在把握课文整体脉络的前提下,发现学生思维的不同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体会作者逐渐理解父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5.质疑释疑 为什么作者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都是爱? 6.训练点拨 读了这一篇课文,我们已经明白了很多,把你得收获练成一条简洁的语言,写到你画图的

数据分析思维导图与步骤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感觉跟我分析时的思路差不多,于是想模仿写一篇游戏方面的。我的数据分析都是自己长时间磨练出来的,没有什么高明的老师指点,只求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懂什么数据模型,只求方法简单实用。 三部曲的前提是你对工作有热情,愿意去钻,如果没有热情纯属白搭,有低潮的时候就不太看数据,就算看也是草草而过,没有心情去深究。所以有热情才谈得上数据分析。 第一步:宏观数据 宏观数据是每天都要观察的数据,例如全服的人数(注册,在线,登陆,充值,消费…),钱数(充值数,消费数,ARPU…)。 看这些数据是为了发现“异常数据”和“趋势数据”。 异常数据:就是某些宏观数据的突变,这个时候问题已经发生。能够短期内对数据造成较大影响的问题比较好发现,也比较容易解决。下面一步就详细说明。 趋势数据:数据变化较平缓,但是有一种趋势,我们要利用对我们有利的趋势,减弱对我们不利的趋势。这种数据可以指导长期计划,同时这些数据下也会藏着较隐蔽的问题(此类问题不容易发现,不容易解决)。 第二步:细分数据 当发现异常数据的时候,我们知道有问题,想要知道什么问题,必须细分数据,层层深入。 细分的维度无非就是:付费额度,等级,服务器,消费点,时间点… 我画了一个思维导图,大致写了一些细分的思路。

(点击可放大) 有了思路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能否得到想要的数据?! 在有数据的情况下,多花时间,多花心思,一定能有所收获!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细分的时候不要加入任何主观的判断,直接就论断出原因。这样就无法再细分下去,无法发现问题的根本。 第三步:结合数据,主观分析 很多时候,数据只能告诉我们一些现象,但是最终的问题原因我们无法从数据中得知,只能通过自己对游戏,对玩家的了解来做一些判断(建立在数据之上),下面是主观分析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教学案例

2.2物质的转化规律(四) 教学目标 1. 掌握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根据化学反应反应式归纳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规律。 2. 利用思维导图建构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成盐十大规律并能加以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构无机物相互关系的思维导图,归纳化合物间的反应规律;归纳成盐的反应规律。 难点:各化合物间相互反应大的条件。 教学器材 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硫酸钠五种溶液,酚酞试液,鸡蛋,试管架及试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思考:熟石灰是如何制取的?粉刷利用的石灰浆日子久后转变成了什么物质?你可用家中的什么物质去鉴定。 熟石灰的制备及粉刷后的转化可用下式表示: Ca CaO Ca(OH)2 CaCO3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引出思维导图,学习无机物之间的转化规律。 (一) 一次建构——两条纵线 2 1、写出金属到碱性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 CaO+H 2O==Ca(OH)2 Ca(OH)2+2HCl==CaCl 2+2H 2O 2Ca+O 2==2CaO 点燃

(二)二次建构——四条横线(三)三次建构——四条交叉斜线 C+O2===CO2 5、写出酸性氧化物到酸的化学方程式。 CO2+H2O==H2CO3 H2CO3+Ca(OH)2==CaCO3 +2H2O +非金属无氧酸盐 Fe+S === 加热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CaO+SiO2=== 高温 +酸 NaOH+HCl== 盐+水 含氧酸盐 +盐新盐+新盐 NaCl+AgNO3== FeS CaSiO3 NaCl+H2O NaNO3+AgCl

(四)、四次建构——两条弯线 + 酸 盐 + 水 CuO + H 2SO 4== 盐+ 水2 + Ca(OH)2 == 4== 2SO 4 + BaCl 2== CuSO 4 + H 2O CaCO 3 +H 2O 新碱 + 新盐 Na 2SO 4+Cu(OH)2 新酸 + 新盐 BaSO 4 +2HCl + 盐 、酸 + 盐 + 碱 9、金属 + 酸 盐 + 氢气 Zn +2 HCl== Z nCl 2+ H 2 10、金属 + 盐 Fe + CuSO 4= Cu + FeSO4 金属+新盐

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应用案例,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区别

查阅相关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应用案例,讨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区别? 一、定义: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的绘制要点: 1.图像。既然称为思维导图,再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中央要用图像,支线要用图像,整个思维导图都要多用图像。因为图像能够帮助我们触发无数联想,加强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甚至成年人喜欢看漫画的原因。看书一小时眼睛会累,而我们每天睁开眼到晚上闭上眼,看到的图像有成千上万个,眼睛难道罢工了吗?另外不要怕画的不好,书中告诉我们不需要特别去提高画画水平,看看我下面这张思维导图,没有比我画的更差的了吧,有效就好。 2.画分支。先画第一层分支。比如写这篇文章的思维导图,我先从右上角写为何画思维导图,右下写如何画,左下写要点,左上写计算机。作为第一层分支,需要画粗些,如同大树的主干是粗的。再画第二层分支,比如左下分支又分为有两个方面个人和工作。然后继续分。 3.多用关键字。有些东西我们无法用图片表达,那么就要使用关键词。关键词需要简短。 4.画图顺序。和阅读方法一样为从右上角开始,顺时针到左上角结束。回顾古代文字都是从右到左,其实这便于记忆。 5.线条。除了线条的粗细要有变化之外,还需要用曲线。粗细变化的曲线能提醒自己内容的重要性,有助于后续回忆。另外线条间隔合理,如同插花般的美感。当然人记忆最深的除了美的东西,还有夸张恐怖的东西。有时画得难忘点也是记忆的好办法。 二、应用案例(思维导图的作用): 1.写读书笔记(更好地理解书中内涵)

燃烧和灭火思维导图案例分析讲解学习

《燃烧和灭火》思维导图教案及案例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利用》的第一课,本节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同时又颠覆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典型,所以加以简要案例分析。 【学习目标】 1.知道燃烧的现象和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习重点) 【课前预习】 给学生下发如下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通过对学习目标的分解得到上图,图中一级节点有4个,分别为燃烧的现象、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根据教学要求标注学习内容重点。又通过第二级的提示性分支让学生回顾铁丝、蜡烛燃烧时的现象,为给出燃烧准确定义做铺垫。燃烧和灭火的条件均画出3个分支留白,作为课文阅读的一种提示。其中灭火的原理给出关键词“概括性”提示学生总结灭火原理的概括性说法。 这样的预习思维导图,兼具引导性和概括性,让学生的自主预习阶段有明确的学习思路,改变了枯燥读书,难以寻找重点的低效学习状态。同时通过铁丝和蜡烛不同种类物质的燃烧,提示同学们关注发光放热现象,注意到燃烧不一定有火焰这一事实。燃烧和灭火条件的末端分支均为三个而且标出1,2,3项目序号,激发出学生把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相对应的思维方法。同时灭火原理中的特别提示,便于同学们联系书本把灭火原理进行整合概括得出灭火原理本质上就是破坏燃烧条件的一般性结论。

【课堂教学】 导入新课后布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现象和燃烧的定义。布置以下三道习题,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1.人类很早就开始利用燃烧,请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2.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涉及燃烧的有哪些?这些反应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根据上面的分析燃烧现象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什么? 目标1看似三个问题,实际上可以总结成一个关键词,就是燃烧。学生从“燃烧”这一关键词出发绘制思维导图在完成1,2习题之后,对思维导图进行整合就可以初步得到燃烧的定义。再加之课前进行过预习,完成目标1水到渠成。下面是我按照某学生手绘整理出来的思维导图的例子: 经过课后与该同学探讨,我们可以简单了解到该同学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以及思维发散的过程。因为需要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该同学从关键词“燃烧”出发,首先想到了与之对应的课堂上学过的反应,这恰好是第2道思考题的范畴,

资料分析思维导图1

?截位直除 o截谁 ?一步除法:建议只截分母。 ?多步计算:建议上下都截。 o截几位 ?选项差距大:截两位 ?选项首位不同。 ?首位相同次位差大于首位。 ?选项差距小:截三位 ?首位相同且次位差小于等于首位。 ?分数比较 o一大一小直接看 ?根据分子比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o同大同小比速度 ?上下直接除,左右看变化谁快谁牛气,慢的看成1。 ?快速找数 o文字材料 ?标记段落主题词,与题干进行匹配,注意相近词、时间、单位等。 o表格材料 ?横纵目标,标题,单位,备注。 o图形材料 ?标题,单位,图例。 o综合材料 ?不同类型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结构。 ?基期与现期 o基期量 ?识别:求前面某个时期的量。 ?公式:基期=现期-增长量:基期=现期/(1+r) ?速算:|r|>5大截位直除,|r|≤5小化除为乘。 ?基期和差:先用现期和正负排除再计算。 o现期量 ?识别:求后面某个时期的量。 ?公式:现期=基期+增长量;现期=基期*(1+r)。 ?速算:截位计算,特殊数字。 ?增长率 o普通增长率 ?题型识别:增长/下降后%;成;倍;增长最快/慢。 ?解题方法:给百分点,直接加减;无百分点,r=增长量+基期量。 ?速算技巧:截位直除法;分数比较法。

o特殊增长率 ?间隔增长率 ?中间隔一年的增长率,今年与前年 ?r=r1+r2+r1*r2,速算考虑r1*r2是否忽略。 ?年均增长率 ?计算:(1+r)的n次方=现期+基期;居中代入。 ?比较:直接看现期+基期(n相同) ?混合增长率 ?部分增速与整体增速之间的关系。 ?居中但不正中;偏向基期较大的;增速差与基期成反比。 ?增长量 o计算 ?识别:增长+单位(人/元/吨)。 ?公式:增长量=现期-基期=基期*r==现期r/(1+r) ?速算: ?百分数化分数:近似转化,倍数转化,取中转化。 ?若|r|≈1/n,增长量=现期/(n+1);下降量=现期/(n-1)o比较 ?识别:增长量多/少 ?速算 ?给出每年数据:直接两两相减,柱状图还可用直尺标注。 ?给现期和r,两者都大则增量必然大,否则百化分计算。 ?比重相关 o现期比重 ?识别:问题时间与材料一致,占,比重。 ?公式:比重=部分/总体;部分=总体*比重;总体=部分/比重。 ?速算:截位直除。 o基期比重 ?识别:问题时间在材料之前,占,比重。 ?公式:A/(1+a)÷B/(1+b)=A/B*(1+b)/(1+a). ?速算:1.截位直除。2.先计算现期平均,再判断大小。 o两期比重 ?识别:两个年份,一个比重。 ?公式:A/B*(a-b)/(1+a). ?升降判断:比较部分与总体增长率,部分大则升,小则降。 ?速算:比重差一定小于增长率之差,即A/B*(a-b)/(1+a)|a-b|. ?倍数 o现期倍数 ?识别:问题时间与材料一致,A是B的多少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