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与一战相比,除战争规模更大、给世界带来的人力和物力上的损失更大以外,还有两大突出特点:

①两次大战产生的背景不一样: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

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和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都与苏联有矛盾;德、意、日与英、法、美之间也存在尖锐矛盾。德、意、日打着反对布尔什维主义的旗号,取得了英、法、美对它们侵略扩张的纵容和让步,而法西斯国家首先向他们的帝国主义伙伴开战,导致了大战的全面爆发。英、法、美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对抗法西斯势力的扩张,直到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②战争目的不同:一战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

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还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参战国并没有把肉体上消灭战败者当作自己的目的;二战时,法西斯侵略者力图消灭整个的民族和民族集团,纳粹分子大批屠杀战俘,先是波兰人,而后是苏联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朝鲜和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行了残暴的屠杀,这就在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各族人民面前提出了一个要不要生存的问题。因此,二战的性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九年级下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45分) 1.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十分嚣张的主要原因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B.西方大国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C.轴心国的军事力量强大 D.国际联盟没有约束作用 2.慕尼黑阴谋的产生的最大危害是() A.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导致捷克斯洛伐克亡国 C.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D.使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 3.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 B.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C.英法对德国宣战 D.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4.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A.长期推行绥靖政策 B.开战后没有及时抓住有利战机 C.德军绕过坚固的马其诺防线 D.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溃退 5.法西斯德国未能击败英国的原因中,不包括() A.新首相丘吉尔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 B.德国空军经受不住巨大的损失 C.英吉利海峡使德国精锐陆军无能为力 D.苏德战争的爆发牵制了德军 6.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的事件是() A.苏德战争的爆发 B.意大利参战 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关键是() A.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反法西斯国家在实力上超过法西斯国家 C.美苏之间社会制度矛盾的消除 D.法西斯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8.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中,不包括() A.战后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 B.在德国西部开辟第二战场 C.苏联决定在击败德国后参加对日作战 D.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 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意大利投降 D.诺曼底登陆 10.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相似点是() ①法西斯国家都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②战争初期都经历了不利的局面③都导致了战争的规模扩大④战场的转折都发生在境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的事件是() A.意大利投降,退出战争 B.阿拉曼战役中,意大利军队投降 C.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 D.德国宣布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原因)、时间和标志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原因)、时间和标志 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德意日建立法西斯统治,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时间:1939 年9 月1日 标志:1939 年9 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易错微析 二战中波兰失败的原因(拓展点):绥靖政策的结果、德国的闪电战、军事装备落后。 当欧洲二战爆发时,中国早已在进行抗日战争。 例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经济危机的打击 C.德日法西斯的扩张 D.英法等国实行缓靖政策 答案:A 解析:ABCD四项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但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20世纪二十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再次尖锐。答案A。 例题2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慕尼黑阴谋 B.德国进攻波兰 C.德国进攻苏联 D.日本偷袭珍珠港 答案: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答案B。

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是() A.1937年7月 B.1938年9月 C.1939年9月 D.1914年12月 2.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签署了关于实施“白色方案”的命令。其中写道:“进攻日期:1939年9月1日。”签署该命令是为了() A.突袭波兰 B.进攻苏联 C.偷袭珍珠港 D.包围斯大林格勒 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英、法对德、意、日的法西斯侵略行为实行绥靖政策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④经济危机的影响⑤苏德战争爆发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4.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共同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 B.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法西斯势力掌握了国家政权 D.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美国二战后社会发展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战略 摘要;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次,二战后,西欧受到重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成由美国和苏联主导的两极格局。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使得美国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制定全球争霸战略。 关键词;美国经济二战后全球战略 1战后的美国经济 1.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1.1.1美国的经济发展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

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1.1.2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教学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教学反思 今天是讲二战爆发的历史。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天二战史的资料,比如莫斯科保卫战,不列颠之战等等,当真正接触这些资料之时,突然感觉历史是这样的生动,并非象教科书上所写的那样枯燥无味。我突然想,要是学生能亲自读读这些东西,或许能打动他们,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我也感觉到,是学生读的东西太少了,特别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东西。没有丰富的史实做奠基,他们怎能对书上精辟的描述理解,进而产生兴趣呢? 上课了,首先在语调上较以往有了一些改变,有意识的让声音变得抑扬顿挫,我发现有几个学生仿佛感觉到了这种变化,特别是几个男生,他们给随着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在逐步的回答,我感觉到已经开始调动起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心里有些高兴。以往的平铺直叙讲课所带来的不愉快,仿佛倾刻间消失。 当讲到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之时,特别对之加以了润色,德国的海狮计划,伦敦上空的轰炸,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挫败德军的进攻、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莫斯科红场的阅兵、苏联人民为保卫莫斯科所做的英勇斗争等,感觉学生在和我一起回到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争。感觉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在那一刻之间。 这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没有以前的那样沉闷,但是又感觉,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之时,又怎样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呢?比如对二战原因的分析,对慕尼黑阴谋的认识,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对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作用的分析认识,由于时间问题,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更深入的分析。而这些都是考试所要考到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样的矛盾呢? 要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一步步提高,让历史课真正变成有趣味的,而又充满智慧的、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课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不断扩大的情况。随着德国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希特勒的野心不断膨胀,通过慕尼黑会议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接着发动闪电战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北欧、西欧和苏联等国相继遭到德国的侵略,与此同时,日本突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战争。本课两部分内容,一是慕尼黑阴谋;二是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第一部分: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让学生感受大战来临前英法等过对德意对外扩张的态度,如同饮鸩止渴。让学生思考了英法等国为什么采取绥靖政策呢? 第二部分:德日发动的三次突袭战:闪击波兰;苏德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采用列表格的方法,边讲解边补充表格。最好的处理方法,让学生自主填表。然后讲述,老师适当补充。 思考:英法为什么对德国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题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二战初期,德国及其盟国为什么会屡屡胜利? 讲述三次突袭战时,突出表达德、日对战争的准备非常充分,突袭战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比英法的“奇怪战争”让学生体会绥靖政策的危害。德国法西斯扫荡欧洲时,各国各自为战,也是战争初期反法西斯失败的原因,这点没有讲述清楚。下节课应该点到,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做铺垫。 苏德战争中,法西斯德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的种族灭绝政

策,法西斯国际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斯大林领导人民通过艰苦的战斗,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重大胜利,粉碎了德国的闪电战,鼓舞了苏联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课堂优点: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完成度较好。缺点:在小结时,应让学生按时间顺序将重大时间列表,方便记忆。不要只是单纯领学生看板书口述而已。

美国历史与文化第五讲 二战中的美国

第五讲二战中的美国 一、摆脱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也有不同的意见:自由主义者强烈反对美国卷入任何欧洲战争,包括亨利福特和飞行英雄查尔斯林白。 罗斯福作为政治家的最艰难的功绩,就是使全国确信必须抱起孤立主义,把国家的力量投入反侵略的斗争。 这些对美国意味着什么?美国人只想躲避风雨,20世纪30年代,美国再次孤立主义盛行。 各个方面都主张,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错误的,是英国的宣传和银行家与军火商的阴谋欺骗了我们,我们坚持中立国的权利是有勇有谋的。 1,1935年8月31日,国会在这种普遍的情绪中,通过了《中立法》,禁止在未来的冲突中给与交战双方贷款,禁止出售武器给任何一方。由于对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同等对待,新的中立法鼓励了独裁者,使其相信他们可以继续他们征服而不用担心美国的干涉。 2,1937年10月,罗斯福在芝加哥演讲——“隔离演说”:“当某种传染性疾病开始蔓延的时候,为了保护居民的健康,防止疾病的流行,社会许可并且对患者实行隔离。”“战争都会蔓延。战争可以席卷远离原来战场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决心置于战争之外,然而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不受战争灾难的影响和避免卷入战争的危机。” 但隔离开演讲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但他向美国公众指出战争恐怖的存在。 3,193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的胜负已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安危,美国舆论和人民转向同情英法,罗斯福政府抓住时机为废除中立法进行宣传,他对国会说,援助英国就是帮助自己,他强调指出废除武器禁运能更好地保护国家不卷入战争,还可以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这种就业又会自动地帮助建设美国的国防。罗斯福的宣传获得了成功。193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对交战国解除军火禁运的新中立法,但仍须"现购自运"。尽管从原则上讲,"'现购自运'原则对欧洲所有交战国,也包括德国在内,都是有效的,但由于只有英国和法国才拥有制海权,因而只要他们有美元现金,就能自由自在地运输。"因此,这无疑是对英法作战的巨大支持。同时,也为美国借助英法军事订货,摆脱1937年以来新的经济萧条,加速扩军备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4,1940年5月,1940年5-6月,德国闪击西北欧和法国,打破了欧洲力量的平衡,法兰西败局已定,不列颠前途难卜,被美国视为根本利益的安全线--莱茵河边界已被德国越过。罗斯福要求国会追加国防拨款加强战备。国会批准了陆海军的扩充计划。 5,1940年9月2日,英美两国达成协议:美国用50艘旧驱逐舰交换英国在加勒比海8个岛屿的军事基地,美国租用99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美国首次向英国进行租借。这项协定意味着中立的结束,标志着美国有限参战的开始。 6,1940年12月9日,丘吉尔致信罗斯福,声称英国国库已经空虚,而军用物资极为短缺,希望美国能给与帮助。12月16日,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了一条美国历史上那个最不平凡的新闻:假如我的邻居失火,…… "保卫美国的最好的直接办法就是英国能够保卫其本身。""历史上还没有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劫难,全世界绝大多数独立国家,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几乎无一幸免,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几乎毁于一旦,人类历史的面貌被这场极其残酷和极端对立的战争根本改变,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世界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战争重创了欧洲,欧洲列强争雄的条件不复存在,以英德法等国为核心的欧洲传统均势体系崩溃,欧洲中心时代成为历史。战争引起世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世界上出现了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平行力量在各个领域的对抗与较量。战争给旧殖民主义体系以毁灭性打击,加速了存在数百年之久的殖民主义体系的彻底瓦解。争促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展开。 第二次世界大战士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估计,死亡人数约6000万,物质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但是在这场维系人类命运河前途的搏斗中,人民最终赢得了战争,是人类文明得到拯救,世界和平得以恢复。反法西斯战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一等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了严重削弱。他们虽然打赢了战争,却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过了一国的范围。战后再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得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发展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规模空前的反斯战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亚非拉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二战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军事上的需要,使交战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克敌制胜的武器。原子弹的试制成功,正是由于迫切地军事需要。V-2火箭的发明最初也是军事上的用途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和关贸总协定成立,是对战后世界经济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的两件大事。 1944年7月1日~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性货币金融会议(后被称为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美、英、法、苏、中等44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稳定国际汇率和向急需外援的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以黄金和美元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从而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关贸总协定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欧美女式服装也有所进.传统是不允许女士穿紧身裤之类的.但是战争的需求导致女士开始上战场.肥大的衣裙使她们行动不便于是女士们开始大胆的穿起牛仔裤. 二战期间,德国对法国的入侵和占领,给法国和法兰西民族带来极大的摧残和迫害。其服装也大受影响,那是毛衣的领子都是V字领,因为V代表胜利。上世纪80年代的意大利们,用宽大的垫肩赋予女性坚实的肩膀,战后,S型的曲线衣成为时尚,著名时尚品牌迪奥,LV等也在战后进行服装革命,成为人们精神的代表,象征财富、繁荣、优雅,美好生活的代表。这些品牌至今影响

太平洋战争的结果怎么样

太平洋战争的结果怎么样 太平洋战争是从日军偷袭美军珍珠港拉开帷幕的,并在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结束。太平洋战争的结束也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太平洋战争的结果怎么样,希望大家喜欢! 在1945年7月26日由中国、美国和英国一起发布的《波茨坦公告》中明确写着让日本进行无条件的投降,因为综观全球局势,日本都是已经处在穷途末路之中,而日本拒绝投降的行为无疑也只是强弩之末了。美国在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分别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投下了两个原子弹之后,日本在国土内损失了近乎20万人的伤亡,并且在广岛和长崎造成了永久性伤害。 在美国投掷原子弹的同时,苏联也终于空出手来对日本进行了宣战。要知道,当时全球最强大的兵力掌握在美国和苏联手上,当这两个全世界最顶尖的军事大国也向日军宣战的时候,日军已经必败无疑,继续反抗下去只是徒增伤亡罢了。尽管日军的败局早可预见,但是只有在意大利与德国纷纷兵败,苏联也调头攻打日军的时候,日军在正式看清自己所处的形势。 太平洋战争结果就是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与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一起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了投降协议,并且各战胜国依次进行了签

字。太平洋战争结果以日军的完败而告终。 太平洋战争始末众所周知,太平洋战争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时间是从1941年12月8日到1945年8月15日,标志性事件是日本偷袭美军的珍珠港。但是除了日军偷袭美军珍珠港之外,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太平洋战争的起源要追溯到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及更早以前日本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累积的宿怨。 因为日本在中国侵略时间过长,国力已经渐渐难以跟上军事输出,并且由于日本不肯在国际上谈和,使得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断绝了与日本的经济往来,对其进行了经济制裁。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战争物资,日本向欧美诸强发动了战争,并且试图夺取欧美诸强在亚洲的殖民地。 在1941年12月7日的时候,日本军队不宣而战,主动偷袭了美军在太平洋珍珠港的海军基地,并且同事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发起攻击,因此在第二天的时候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并且在第三天中英美向日本帝国宣战,同时和日本穿一条裤子的意大利与德国也向美军宣战,欧亚两大战场开始合流。 战争一开始,日军以有心算无心,取得了战争初期的极大优势,但由于两军实力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美军渐渐稳住了颓势,并且后来由于日本的坚决不投降,将两颗原子弹丢到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这也是后来日军签署无条件投降的主演原因之一。 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太平洋战争的影响有多大?太平洋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 导火线 由于一战战过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直接原因 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编辑本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9年10月2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这场被称为“大萧条”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是这种背景下,法西斯主义开始抬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攻中国沈阳,其后全面吞并中国东北,为以后的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最高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公开挑战《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后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诺门罕战役,日本关东军和苏联红军分别代表伪“满洲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交战。战役结果以日本关东军的惨败而告终。此战后,日本基本死了与苏联再战之心,间接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9月5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太平洋战争观后感

太平洋战争观后感 战争,能使人性最底层的阴暗和脆弱展现出来的源泉,在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在忍耐,都在煎熬。 参战伊始,所有人还是只是憧憬着交战,杀敌,建功立业,但瓜达尔卡纳岛上美军在二战中第一次进攻日军,这第一次让所有的参战士兵永身难忘,没有战士的荣耀,没有杀敌的快感,只有对岛上恶劣的天气无声的忍受,还有对日军自杀式冲锋的不理解,以及对战争中对手宁战死也不降的郁闷。瓜岛一战,陆战一师一战成名,但所有参战人员没有成功地喜悦,只有无限的感到疲劳。。 到了硫磺岛,冲绳战役,这些疲惫更加明显,当我看见吉布森亲手掐死一个虚弱的日本兵,并且露出的那种笑容的时候,我感到他的心灵是受到了多大创伤,以至于嗜血到如此的地步,但我看见尤金这个从本土来的小男孩,收到战争残酷摧残,以至于在日本兵死后也学着一个老兵从尸体的嘴里抠出镶在嘴里的金牙,我想这种交战双方刻骨的仇恨,彼此间的深恶痛绝,以至于使人们内心备受煎熬。每天都有新的牺牲,每天都会看间战友在自己身边倒下,无奈战争持续下去,陆战队员们就要坚守下去,日本人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更加负隅顽抗,更加丧心病狂,更加让美军无法承受,美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在这样压抑的岁月中,在如

此血腥的大战中,什么人性,什么日内瓦公约,什么交战守则,什么保护平民都是扯淡,每个人都是高度的紧张,看见人就杀,杀红了眼,心理极限也到底了,晚上战士们的唾骂和汉姆的精神崩溃,深深得震撼心灵! 斯莱奇也处在崩溃的边缘,日军又一次自杀式冲锋,让他差点失去理智,以至于和史丹格中尉顶撞,但在后来的推进过程中,在一间破屋子里,他发现了一名严重受伤的冲绳居民,一开始他十分戒备,并随时准备开枪,但那个女人(冲绳居民)慢慢的吧他的枪顶到自己头上示意斯莱奇结束自己的生命,斯莱奇也许是心中最后一丝的怜悯没有消失,他没有开枪,他选择了放下武器,把那名妇女拥进怀里,妇女安详地死去了,在时间宝贵的美剧镜头里,这个镜头足足演绎了有2分钟,可见导演对人性拿捏地非常到位。 战争也学已经远去,但从历史书上,影视作品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性,对于社会,对于人类来说,我们无法接受战争,但又必须面对他,其实,没有贪婪,就没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国家领袖 轴心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德国阿道夫·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兼任德国 总理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 党) 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 尼 意大利王国首相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 日本裕仁日本天皇大本营·日本皇室 同盟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民主党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保守党 中国蒋中正(蒋介石)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 苏联约瑟夫·斯大林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 根本原因 一、是由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引起的。经济上,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条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军队中没有100名以上的年轻人,没有总参谋长,没有重炮或军用飞机,没有超过9840吨级的舰只,这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给德国的规定,其目的是在德国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随着失败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马克的下跌,大范围的失业,德国也不能对任何国家产生经济或贸易上的威胁。但 在1932年的选举中,德国国社党赢得37%选票,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实际上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毫不隐晦自己的计划,就已很清楚地阐明了奋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德国发起的原因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1 —20 12 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056R37AGP 课程名称:欧洲五百年史改卷教师: 学号:103010015 姓名:侯芳芳得分: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德国发起的原因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是由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为什么在德国会出现法西斯专政?其根源是什么?本文通过从经济危机,德国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来探讨德国法西斯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关键词:德国;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破坏剧烈、情况复杂、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成和爆发不能简单地看成只是经济危机引起的,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的,经济危机只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导火索。其中,德、意、日法西斯的兴起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导致了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30年代经济危机只是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加速了法西斯的兴起。法西斯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经济危机是德国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 1929年10月下旬,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风暴首先猛烈地袭击美国,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一次的危机持续到1933年,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危机遍及工、农、商、金融等各行各业。这次危机波及范围广、失业率高持续时间长,使它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由于德国对美国经济的严重依赖,自1929年从美国华尔街开始的经济危机波及到德国后,德国遭到了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要沉重得多的打击,成为了危机的主要受害者。 面对德国历史上最尖锐、最深刻、最持久的危机,资本主义原来的自由放任主义显然已经失去了效力。德国共产党在领导工农运动的过程中,其影响和威望

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的援助

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六年来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由于日本军队在缅甸打败英法军队取得胜利,中缅国际物资的通道被日本人控制。中国完全处在被日本帝国包围之中。这样中国最后一条补给线被斩断了。之前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就曾向蒋介石进言:“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的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待毙......”据中国go-vern-ment统计,中国战区的作战物资、武器弹药等只够勉强维持两个月。1942年一月重庆兵工厂因缺少钢材而被迫停工。国民party十余架运输机因油料短缺而停飞。同月日军进攻长沙时,第九战区炮兵第一旅占据岳麓山阵地,压制敌人炮火。战斗进行最激烈时炮弹告罄。战区长官电告重庆,军令部回答:炮弹尚在仰光待运。Communistparty延安总部也电告重庆,沂蒙山根据地遭到敌人“铁壁合围”,急需ammo、粮食、被服支援。重庆回答:“因外援受阻,正面战场亦无法保障供给。今后各抗日根据地须设法就地筹措物资”。各方告急急电持续不断的飞向重庆求助。中国当时是人心惶惶,很多商人都地价甩卖存货,国民go-vern-ment已要打算再次迁都。中国危机!!! 这时美国向中国伸出了援手。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不计任何困难,必须开通到中国的路线。陆上根本就不可能,只有靠空中了。但空中也大多被日本人所控制。只有走高空了。这样世界航空史上最伟大的创举奇迹诞生了。美国给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伸出了援手,开通了驼峰航线。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的江机场,向东横跨青藏高原,紧贴世界屋脊的边缘,穿越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高黎贡山、横断山,然后经四川和云南交界的小凉山到达昆明。全长800多公里,山峰平均海拔在4500——5500米,最高处海拔7000米。峡谷深涧,犬牙交错,冰峰参天、空气稀薄、气候恶劣无常。驼峰航线处在印度洋暖湿气流频繁活动区域之中,空中云雾重重。飞机在山峰之间飞行时很容易由于气流的影响撞到高山上。因为雾这是最危险、最可怕、最野蛮无理的高空运输线,被誉为“空中的地狱”。这也是一条英雄之路,一条连接中美两国深厚友谊的纽带。从此500多架C-46、C-54、C-47运输机夜以继日的飞来飞去,每天运量200吨,从不中断。给中国运来战争物资,到后来的每月达到80000吨。这些物资强药品有力的支援的中国。从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美国空中运输机共飞跃驼峰8万次,飞行150万小时,运送部队3万2千人,运送物资140万吨。 据统计美国在驼峰航线上共损失运输机563架,损失率为30%。每三架飞机就有一架在飞行途中坠毁。坠毁飞机最集中的地方飞机残骸连绵一百多公里。据美国《时代》周刊1946年记载:到战争结束,在喜马拉雅山鲡长520英里、宽50英里的航线上,飞机的残骸七零八落地散落遍布在陡峭的山崖下,而被人们称为“铅谷”。在晴朗的日子里,飞行员可以把这些闪闪发光的铅片作为航行的目标。战后美国官方公布了这样一个数字:在3年零1个月的援华空运中,美国空军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及机组人员共计1579人。 这些人都是美国人民的儿子,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们把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了中国。他们的所做所为、勇敢精神国际精神丝毫不比白求恩逊色。而现在大多数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中国现在已经忘记了美国曾对中国的帮助与恩情。早在1942年中国第一次远征军败退缅甸时,美国筑路专家便奉命设计从印度通向中国的公路。1942年12月10日,史迪威铲起了第一铲土,中印公路正式开始动工。担当此次修筑公路任务的是中国驻印军第10、第12工兵团。美国最初派来了美军第83航空工程团和第41机械工程团共6000余人外,又派来了美国第84922航空工程营。还雇佣了印度、尼泊尔、中国等国家的劳工7000多人。整个工程是美国陆军工程专家刘易斯.皮克少将主持的。实行机械不停、人员轮休的24小时轮番工作的制度。中印公路全长1800多公里,几乎全部在缅北原始森林丛林地带。其中野人山就有近500英里。(缅北原始森林尤其野人山中国第一次出征缅甸的国军精锐在缅甸与日本精锐激战两个月损失的人数不过7300人,不如被缅北丛林吞没人数的一半。有14700余人死在这暗无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该公路要翻越13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途中有难以记数的险坡急弯。此外还有毒蛇、蚊虫、蚂蝗、痢疾的威胁,还有日军的进攻骚扰。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刚施工几天鬼门关一处就有连续四个美国机械手把推土机从石壁开到了山崖里。车毁人亡。美国工兵6000余人大多都是美国黑人。他们开着开山机、推土机、碎石机、空气压缩机、抽水机等等先进的机械设备开山伐木打路基。他们和中国的工兵在艰苦的筑路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批又一批的人倒下,一批又一批的后来者顶上去。一寸公路、一点血汗。中印公路每向前延伸一段,都有一些生命被筑进路基里。”具体有都多少人为这条路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没有找到具体数字。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 1945年1月12日,中印公路举行了首次试车仪式。公路最宽可以同时并行5辆汽车。长达一公里以上的载重汽车、武器牵引车、吉普车、救护车载着各种物资及人员浩浩荡荡的从印度边境雷多出发开往中国。车队于1945年2月4日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读后感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陈颖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为了报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严厉惩罚”、“希特勒”、“纳粹主义”、“法西斯”这些字眼上。而且我也并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完全是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主义的错,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被强行剥削,损失惨重,激起了德国国内的名族复仇情绪,再加上希特勒上台后的极力鼓吹,以及一系列军事活动,就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其实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书中,对的起因,泰勒用极为简洁的一句话就概括了——“1939年的战争不是预谋的,它是一个错误,是交战双方外交上失策的结果”,而对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实际上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一起事件造成了另一起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以及运用这些胜利果实的方法。”如此精辟简练的论述让那些冗长繁复的从所谓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种种方面加以论述的历史着作黯然失色。 当看到作者对于凡尔赛和平的评论“凡尔赛和平从一开始就缺少道义上的效力”,激起了我的共鸣。我认为所谓的凡尔赛和平只不过是美、英、法这三个“同盟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对战败国无情地剥削,而丝毫不顾协约国的感受,尤其是法国,一心只想着眼前的无限削弱德国的力量,为了使德国永无翻身之日,再也不能对其造成威胁,而没有放眼更远的利益。他们忽略了德国这个民族强大的力量,终有一天他们会卷土重来。 然而对于希特勒,世人对其的评价往往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恶棍”、“万恶的法西斯”、“极端名族主义”。而我却认为希特勒这个有着常人少有的智慧和才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损失惨重,就在这个时候希特勒上台了,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复兴德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听他的?我只能说希特勒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德国人,他们愤怒却又无奈,所以面对希特勒具有诱惑性的煽动的时候才会乖乖听从。再反观“绥靖政策”,不也正是能说明当时欧洲各国已经开始惧怕德国的实力并且考虑到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失败俄国又会控制欧洲许多地方,想要委曲求全,以避免战争的爆发,这不也正说明了希特勒的能力嘛? 就像泰勒说的“与其说他要战争,不如说他预料到要发生战争,除非他能用某种独创的手段避免它,就像他在国内避免了内战一样。心怀不良的人不难把这种动机归于别人,希特勒预料到别人会做他处在他们的位置上本来也会做的事、他想让德国也变成大国。”我认为只是因为希特勒发起了这场战争,但如果换做是别人,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不可避免的。希特勒确实是一个在历史上有很大争议的人——极端名族主义,残忍地杀害犹太人,不人道的法西斯主义,纳粹党……但他对德国作出的贡献也确实不可磨灭。 泰勒也对定希特勒以及德国的罪行所依据的文件的客观性。“……证据太多,和证据太少……这些文件被挑选出来,不仅仅是为了证实受审人的战争罪责,还为了掩盖起诉的大国的罪责。用如严密的逻辑来揭示当时各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同时也告诉世人,对于希特勒,不应该只是按照传统世人的观点来看待,这样永远也不可能接近历史本身。 确实,每一件事物的背后都有其两面性,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去好好的解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2、影响: ⑴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 ⑵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②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的矛盾 二、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B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 绪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⑵建立: ①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②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B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⑵建立:①时间:1936年。 ②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③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 3、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 ⑴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 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⑵不同点: 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三、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⑴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⑵时间:1935年——1936年 ⑶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⑷失败原因: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⒊西班牙内战 ⑴背景:①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法西斯势力。 ②1936年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③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使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⑵时间:1936年——1939年。 ⑶各方政策和态度: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⑷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1936年11月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四、走向世界大战 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 ⒈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⑴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②祸水东引。(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事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实行姑息纵容的政策。) ⑵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 ⑶主要推行者:英、法、美 ⑷对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⑸表现:①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 ②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 ③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 ④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1935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深远影响)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深远影响 美国在经历了经济兴旺的二十年代之后和全球同步陷入了经济大萧条。然而,“二战”之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很明显,“二战”对美国经济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929年10月29日,华尔街股市崩盘,著名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正式拉开了序幕。到1932年,工业生产总值降低了45%,人均收入减少了40%,一千三百万人失业,二百万人无家可归,五千所银行倒闭,九百万个账号被冻结。这样的浩劫是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当然,当时的美国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胡佛总统在任期内颁布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如提高关税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和刺激住房建设的《联邦住房贷款银行法》。可惜的是,经济形势并没有因此而扭转,从而导致了胡佛连任的失败。1932年罗斯福上任后,依旧为了拯救美国经济而颁布了新政,包含了一系列救济百姓和改革工农业的政策。就当一切都慢慢好转的时候,1937年美国经济又一次极度下滑,失业率又回到了1932年的水平。 当一切都陷入绝望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当时没人能想到,“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经济竟然复苏了:失业率下降到1.9%,GDP涨到了“二战”初期的两倍。“二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顶级的经济强国。很显然,“二战”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毋庸置疑的影响。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一大影响是它增加了总需求和生产,尤其是武器,军火和食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多数人都厌倦了参与欧洲的争端,而且又值经济大萧条时期,所以美国没有立即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是,当战火在欧洲和亚洲蔓延时,美国政府知道他们要时刻为战争准备着。除了加强军事、招兵买马外,政府还将工业向军事物资转型,很多汽车生产流水线都开始生产战斗机零件,渔业码头也停泊了军舰,越来越多的曾被废弃的美国工厂又重新开始了生产。1941年不列颠之战后,美国政府颁布了《租借法案》,以中立国身份向外出口军用物资,从而进一步增长了军用物资的需求和生产。在之后的4年中,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和苏联等国提供了价值325亿美元的物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正式向轴心国宣战,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944年,美国的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