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一词多义.doc

高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一词多义.doc
高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一词多义.doc

高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释指定词的词义。

负:①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⑤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

引: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援引,引用)②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考点讲解】 一、考查形式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二、知识讲解 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 例如“发”字: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发:发射 (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发:出发 (3)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发:点燃 (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发:打开 (5)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发动 (6)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抒发 (7)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发:派遣 (8)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发:征发,征调 (9)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发: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 (10)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发:开放 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下面总结了课内外一些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 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孟子>二章》 ②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不顺)《<孟子>二章》 故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孟子>二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论语>十则》 ③广故数言欲亡(故意)《陈涉世家》 ④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曹刿论战》 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样)《狼》 ⑥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扁鹊见蔡桓公》

若 ①若为佣耕(你)《陈涉世家》 ②若夫霪雨霏霏《跟“夫”连用,用在一段话开关用以引起下文》《岳阳楼记》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像,如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愚公移山》 ⑤若听茶声然《好像,似乎》《核舟记》 得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感恩)《鱼我所欲也》 ②一狼得骨止(得到,获得)《狼》 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进入)《狼》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孟子>二章》 夫 ①其夫呓语(丈夫)《口技》 ②夫环而攻之《发语词》《<孟子>二章》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愚公移山》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叹词,啊)《岳阳楼记》 观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岳阳楼记》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岳阳楼记》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细看)《岳阳楼记》 开 ①开我东阁门(打开)《木兰诗》 ②旁开小窗(设置)《核舟记》 ③连月不开(放晴)《岳阳楼记》 一 ①一碧万顷(都,一概)《岳阳楼记》 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 ③孤帆一片日边来(数词)《望天门山》 ④传一乡秀才观之(全,满)《伤仲永》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 芳 ①野芳发而幽香(花草)《醉翁亭记》

(完整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理解性背诵默写高考考点

一、《涉江采芙蓉》 1.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2.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写了一幅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 二、《短歌行》: 1.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心情的名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用“朝露”来做比喻,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的句子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5.引用《诗经?小雅?鹿鸣》里的诗句来表明自己热情礼遇贤才的句子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6.曹操在《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写明夜里一群寻巢乌鹊绕树环飞,以此比喻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从,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 7、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 8、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9、《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10、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几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 11.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欣喜。 12.曹操在《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几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13.曹操在《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几句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 14.曹操在《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几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背诵全诗; 2.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150例 ( 一)词义扩大 (1)把ba [古义]动词。握住,端着。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今义]①握住。②把持。③介词,将。④量词。 (2)股gu [古义]名词。大腿。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今义]①大腿。②事物的一部分。③量词。 (3)竟jing [古义]①动词。完毕,结束。②副词。终于,最后 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或竟成痼疾。(《狱中杂记》) [今义]①完毕。②终于。③居然。④全。 (4)履 [古义]①动词。践踏,踩。②名词。鞋子。 ①足之所履,(《庖丁解牛》) ②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步履》) [今义]①践踏,踩。。②鞋子。③脚步。④实践。 (5)再zai [古义]数词。两次,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今义]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继续,还有。 (二)词义缩小 (6)夫fu [古义]①名词,成年男子。②丈夫。③夫子,对老师的称呼。④指从事体力劳动或奴役的人。⑤读fú,文言句首发语词、句中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⑥读fú ,指示代词,这那种等。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口技》) 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渔夫、夫役 ③今若焉,悲夫。(《黔之驴》) ⑥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叶公好龙》) [今义]丈夫。 (7)购gou [古义〕①动词。悬赏。②动词。购买。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②于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 [今义]指购买物品。 (8)或huo [古义]①不定代词,有人,有的。②副词,也许。③有时,间或。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 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晋陶渊明独爱菊: 喜欢 安君安与项伯有故: 怎麽 沛公安在: 那里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毅良久稍安 安心 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麽 衣食所安,弗赶加也: 享受 既来之,则安之: 使动 无情郎安在 哪里 按按诛五人: 查究 缇骑按剑而前: 按着 包举一滴可以包函谷 怀着 包住 包举宇内 名词用作状语 像……一样 暴暴霜露: 显露 忠义暴于朝廷: 显露 暴秦之欲无厌: 残暴 被幸被齿发 蒙受 如被冰雪 遭受 本予本非文人花士: 本来,原本 本图宦达: 希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根本 抑本其成败之迹: 推究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根 鄙言语粗鄙 粗俗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意动,以…为边境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顾不如蜀鄙之僧载: 边远的地方敢竭鄙怀 浅陋 比比去,以手阖门: 及,等到 天涯若比邻: 并列,挨着 纳比笼中 并列,挨着 比权量力: 比较 比吾乡临之死则已后矣: 比较 比得软脚病 近来 宰严限追比 追征 敝侯生摄敝衣冠: 破旧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劳,困乏 因人之力而敝之: 使动,损害 毕少选当毕 结束 毕尽于此 全

兵非我也,兵也: 兵器 非兵连祸结: 战争 斯用兵之效也: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穷兵黩武: 军队 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 草木皆兵: 士兵 病故病且殆: 穷困 病偻: 患病 君之病在肌肤: 疾病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有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 使动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担心,忧虑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困苦不堪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缺点,弊病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疲劳,困乏) 并并受促织恩荫 一并 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连 搏水石相搏: 击,拍 森然欲搏人: 抓,扑 薄日薄西山: 迫近 门衰祚薄: 浅薄 有薄德于古今 浅薄的 厚古薄今: 意动 日以厌薄 轻视 拨曲终收拨当心划 拨子 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转轴拨弦三两声 拨动 弹奏 策振长策而御宇内: 鞭子 蒙故业,因遗策: 策略,计谋 策扶老以流憩: 著着 退而论书策: 竹简 策勋十二转: 书写,记 曾风景旧曾谙:曾经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adv连…都 曾益其所不能: 增 常非常之观: 平常,寻常 常在于险远: 常常,副词 胜地不常 常存 长一技之长: 长处,特点 长歌当哭: 放声 求木之长: 生长 无长无少: 年纪大 朝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 导学案

高中语文《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知识链接】 1.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二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有《魏武帝集》传世。 2.背景简介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预习指导】 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可能有两个难点:一是对诗中引用的《诗经》里诗句的意思不理解,一是对诗中情绪断续、起伏、变化不易把握。“青青子衿”两句、“呦呦鹿鸣”四句出自《诗经》,对照课文注释理解它们的主要意思即可。至于如何把握这首诗中情绪的断续、起伏、变化,我们可以从人的情绪在某个时候变化无端、不必强寻线索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从它原本是配乐的,首先要和音乐旋律相应和的角度来理解。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创作于宴飨宾客时。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至“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接下来“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学习过程】 一、整体把握,信息筛选 思考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高一文言文一词多义

高一文言文一词多义 若: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表否定假设)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之:辍耕之垄上(往,到)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子犯请击之(代词,带秦军)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是寡人之国也(的,结构组词)若舍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朝济而西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见:见陵之耻(被)顾: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图穷而匕见(通“现”显露)顾笑武阳(回头看) 府吏见丁宁(我)将军宜枉驾顾之(拜访) 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于是,就)故: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朋友,名词)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故幸来告良(所以,连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你们的)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军: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击: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打,砸)军中不得驱驰(军营)秦王不肯击缶(敲击) 足下一军敌彼二军(军队最大编制单位)因击沛公于坐(刺杀) 李广军极简易(治军,带兵)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攻打) 如: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像)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弟子不必不如师(比得上)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沛公起如厕(到,往)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公屡促之,必如约(按照······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使)乃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凋谢)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胜:沛公不胜杯酌(力能担当,经得起)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刑人如恐不胜(尽、完)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确信,真实)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证)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胜利)自可断来信(使者,托信之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好)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有才智的,高明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课一练 8 诗三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课一练 8诗三首 一、下列加横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青青子衿(jīn)呦呦鹿鸣(yāo)越陌度阡(mò) B.鼓瑟吹笙(shēng) 绕树三匝(zā)暧暧远人村(āi) C.羁鸟恋旧林(jī)狗吠深巷中(fèi)又在樊笼里(fán) D.守拙归园田(zuó) 周公吐哺(bú)榆柳荫后檐(yìn) 二、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洁身自好,他毅然决然告别龌龊的官场,欣然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B.《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总结人才的重要,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情感。 C.《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真可谓阳奉阴违。 D.希望厘清责任,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 两方教育互补所缺,而不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让家长越俎代庖,弄出虚假的“成果”来。 三、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其艺术特色是长于 B.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场)。 C.“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先河, 他的诗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而且在后代影响也比较深远。 四、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

(完整版)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大全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推荐文档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内②诸侯。①距,通“拒”,据守。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②内,通“纳”,接纳,是进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7.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1.飨土卒 (飨;犒劳) 2.夜驰之(之:到,往) 3.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4.从沛公 (从:跟从) 5.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6.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挡) 7.与臣游(游:交往) 8.籍吏民 (籍:登记) 9.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副词,进入) 10.具言 (具:详细,完备) 11.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12.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13.窃为大王不败也 (窃;私下里) 14.坐须臾(须臾:片刻) 15.相去(去,距离) 16.置车骑 (置;放弃) 17.督过之 (督过:责备) 18.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1.固不如也 (固:当然,本来) 2.君安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 3.孰与君少长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4.人有大功而击之 (而:却) 5.因言曰 (因:趁机) 6.今者有小人之言 (者:助词,不译) 7.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这样) 8.因留沛公与饮 (因:于是) 9.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10.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 ①亡去不义。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符合信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一词多义 1.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高中语文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乎: 技盍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于”,介词,可不译) 依乎天理(相当于“于”,介词,可不译) 而况大軱乎(疑问语气助词: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助词,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 砉然向然(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名词词尾,助词……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于: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善: 善哉(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擦拭) 族: 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 【通假字】 “向”通“响”,响亮的声音。 “盖”通“盍”,何,怎样。 “善”通“缮”,修治,此为擦拭。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做状语,每年,每月。)【古今异义】 天理古:天然结构 (依乎天理)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固然古:本来的样子(因其固然)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然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虽然,每至于族)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至于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每至于族) 今:a.达到某种程度 b.另提一事 【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者,……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技未尝经肯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现在指关键。 【寓言含义】 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学习是个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的过程,反复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学习的规律。 2、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我们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4、反复就是最好的老师。多次反复就能生巧,就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5、学习要踏实,要循序才能渐进。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教学博苑 2011-11-30 0546 5d56b7b40102dt96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精选题库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 导学案人教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学习目标】 ⑴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⑵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⑶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⑴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⑵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文学常识介绍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二、课前预习 (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采之欲遗.谁还顾 ..望旧乡 课堂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课文 1.《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有哪些?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4. 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二、合作探究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其目的是什么?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2.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3.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延伸拓展: 1.古人有赠送花草的习俗,无论男女。或表示留恋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或表示爱慕之情,《诗经邶风静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西周曲》(《荷塘月色》中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双关。采来“莲子”送给思念的人。 2.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就《涉江采芙蓉》的前四句或者后四句,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3)要体现出情境交融的特点。 《短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2、同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他的内心情感。 3、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写景的《观沧海》,抒情诗《龟虽寿》等。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2. 建安风骨: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3.建安文学: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ī、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ǎn等,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2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2 教学博苑 11-30 0553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高一语文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词多义 ○若 1.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捕蛇者说》) 2.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代词,这,这样,如此。《论语·宪问》)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烛之武退秦师》) 4.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选择连词,或,或者。《汉书·高帝纪》)5.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桃花源记》) ○辞 1.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拒绝)《肴之战》 2.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文词)《送东阳马生序》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辩解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4.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5.停数日,辞去。(告别。《桃花源记》) 6.不辞劳苦。(推托) ○之 1.辍耕之垄上。(往,到。动词。《陈涉世家》) 2.子犯请击之。(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秦军)。《烛之武退秦师》) 3.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的。《烛之武退秦师》)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 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烛 之武退秦师》)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师说》) ○说 1.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说理,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捕蛇者说》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动词)《桃花源记》 3.神仙诡诞之说。(说法)《梅花岭记》 4.范增说项羽曰。(shuì劝说)《鸿门宴》 5.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喜欢,高兴。《烛之武退秦师》)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境;边远的地方。《为学》)。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目光短浅。《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3.孔子鄙其小器(鄙视。《训俭示康》)。 4.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轻贱。《孔雀东南飞》)。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用作动词,把……当作边境。《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言语粗鄙。(粗俗)

(完整版)高中必备文言文一词多义

高中文言文必备一词多义 1.若: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⑤若何:怎么办,怎么样⑥若……何:“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2.说: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②《师说》《捕蛇者说》一种文体③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④范增说项羽曰劝说、劝服⑤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 3.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拒绝②停数日,辞去告辞、告别③不辞劳苦推托④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⑤《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4.鄙:①言语粗鄙粗俗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④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5.微:①人微言轻轻微的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⑤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不暴露、深奥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喻指细小的东西 6.之:①辍耕之垄上到②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代秦军③是寡人之过也连接定语与中心语的结构助词,的。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知: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懂得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④孰为汝多知乎通“智”,知识,智慧 8.复: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繁复②其有敢不尽力乎?请复战再 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再④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⑤不敢出一言以复回复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9.既:①既而儿醒,大啼不久②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③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10.劝:①果行,国人皆劝劝勉、鼓励②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劝服遂①自杀未遂成功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③遂使之行成于吴于是 11.当: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介词,在……时候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据、把守④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应当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要或介词“正当”⑥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抗⑦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对酒当歌对着,面对⑧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一定、肯定⑨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12.朝: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③朝济而夕设版焉早上 13.孰: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地③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疑问代词 14.诚: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真心、诚意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确实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假使、假如 15.善: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与恶相对,善良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优点、长处③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④王曰:“善”工好的、答应⑤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⑦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须臾喜欢、羡慕 16.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候、期间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8 诗三首 2 七中马建民 7 诗三首 三维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 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撼而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一一一《涉江采芙蓉》。 诗词导入 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基础积累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信息筛选 汉代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介绍(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集体交流)。 合作探究 学生齐读诗歌全文三遍(包括诗题、作者、容)。 请学生站起来示朗读。(注意断句) 方法点拨 五言诗朗读指导。 明确: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7诗三首

《诗三首》教学案 《涉江采芙蓉》 预习案 【教材助读】 1、《古诗十九首》 是末年文人诗的选辑,非一人所作。最早见于的《文选》。 内容大多表现①矢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②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③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时代风貌。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清代沈德潜:“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 2、萧统与《文选》 萧统,南朝梁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采之欲遗.谁()还.顾望旧乡() 漫浩浩终老 2、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探究案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当堂检测】 1.本诗前两句采用了《诗经》中的手法。 2.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中“采芙蓉”、“兰泽”以及“芳草”以乐景衬托哀情。 B.第三、四句作者以自问自答方式很自然地体现诗歌的情感转变。 C.第四、五句之间空间转换,采用对面着笔手法,一倍增其情感。 D.最后两句中“离居”点明“同心者”处境,含蓄写出离居之因。 3.再读《涉江采芙蓉》,对该诗赏析不恰当的是()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 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4.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①奇树:美树。②华:同“花”。③滋:繁盛。④荣:即上句的华。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思考: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