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及其经验归纳法

培根及其经验归纳法
培根及其经验归纳法

培根及其经验归纳法

一、培根的生平(1561-1626)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有许多思想。主要著作:《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1、少年: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伊利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务。母亲娴熟地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的随员来到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思想,对其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

2、青年: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赡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攻读法律,谋求职位。1582年,他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出缺后的书记。但这一职位竞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他四处奔波,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职位。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

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

3、中年:1602年,伊利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曾先后担任詹姆士的顾问、副检察长、首席检察官等职位。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存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4、晚年: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身败名裂,从此不理政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过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经过一片雪地时,他想做一次实验,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培根死后,人们为了怀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亨利·沃登爵士为他题写了墓志铭:

圣奥尔本斯子爵

如用更显赫的头衔应

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二、哲学思想:四假相说

培根的哲学思想是与其社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他认为是经验哲学阻碍了当代科学的发展。因此他极力批判经验哲学和神学权威。

(一)对传统哲学的分析与批评

1、传统哲学的两条路线

(1)自然哲学路线:主要是以阿纳克萨格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人为代表,他们能够深入到自然中去,把研究自然本身作为哲学出发点。(2)抽象哲学路线:主要以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他们把自然的本性归结为超自然的抽象物,如数、理念等。

2、批判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伪知识体系。

(1)经院哲学是神学和哲学的混合物,在根本上是为神学服务的,它们歪曲并扼杀了真理。(2)经院哲学以权威或神作为知识的源泉,严重妨碍了人们认识真理。(3)经院哲学习惯做概念文字游戏,以抽象的概念推演来寻求知识或真理。

结论:过去的科学不是给人类提供新的发现和力量,而是为了猎取虚名,维护教条;不是联系实际,而是玩弄概念,进行无谓的争论;不注重实验,而是沉溺于思辨玄想之中,这都是经院哲学造成的恶果。

(二)四假相说

1、提出的原因:要从根本的理论上尤其是认识论根源上来彻底地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

2、假相的含义:假相(idols,也翻译成:幻相、偶像),即盘旋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

培根根据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

“种族假相”:是指全人类所共有的、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一种偏见,大致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现代人所说的“人类中心”论。它使得人类在认识事物时,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事物本身为尺度,因而在对自然的认识中掺杂着许多主观的成分,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事物的真相。例:人创造任何事物都是有目的的,于是人们就习惯于把自然事物也看作是有目的性的。

“洞穴假相”:是指个体差别形成的偏见,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就像每个人都居住在自己的“洞穴”里,因个人立场、观察角度、思维方式、成见等不同而导致主观性、偏隘性等认识偏差。例:这好比我们中国俗语所说的“坐井观天”。

“市场假相”:是指语言交往中产生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人们相互间的思想交流过程如同市场上的物质交换活动一样,必然会使用语言,有的语言有其名而无其实,有的语言虽然表示实在,但定义不精确,含义模糊,使用不

当,这些都会产生混乱;语言的混乱又会产生思想的混乱,使人是非不分,真假难辨。所以如果对名称和概念的规定和理解不当,就会以假冒真、名实不符,造成错误的观念,形成假相。例:市场假相,相当于现代分析哲学所要消除的“语义的混淆”。

“剧场假相”:是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培根把历史上的哲学和思想比作舞台上演出的一出出戏剧,人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对各种哲学体系的“剧本”信以为真,丧失了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例:亚里士多德,他以他的逻辑败坏了自然哲学。除了亚里士多德和经院哲学等“诡辩派哲学”外,狭隘的“经验派哲学”(指中世纪的炼金术等伪科学)和“迷信的哲学”(指将“迷信以及神学糅语哲学”的毕达哥拉斯主意和柏拉图主义)也属于这一假相之列。

3、克服假相:可能性:要彻底地弄清错误或假相产生的各种原因和根源。必要性:找到正确的方法,要依靠人的理智能力,正确地运用人的理智。

三、哲学方法论——

(一)《新工具》: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620年。培根本计划写一部大书,名为《伟大的复兴》,分为六个部分,《新工具》是其中的第二部,但未能完成,本书的中文译本可看许宝骙译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新工具》是关于科学方法论的重要著作。本书的书名是针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工具论》而起的。培根批判了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说和三段论方法,认为《新工具》是对《工具论》的修正,是促进科学研究的正确的方法。

《新工具》一书的主要思想是:认识自然界不能靠演绎法,而应靠归纳法。演绎法一开始就从极抽象的原理出发,不论它的演绎过程是多么的精巧,都不能帮助人们理解自然,它是一种不结果实的方法。归纳法则教导我们:一开始要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出发,从中引出一些中间的、普遍的原理。归纳法是认识自然的科学的方法。

《新工具》一书分为两卷,第一卷主要讨论制定归纳法的原理。第二卷主要讨论收集事实的方法。在第一卷中,培根提出了他的“四假相”论。在第二卷中,培根提出了著名的“三表说”。

培根批判了传统的自然哲学,认为其最大的特点是崇尚争论,流于空谈。认为这是科学长时期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培根讨论了三种理解自然的方法,即蚂蚁式的、蜘蛛式的和蜜蜂式的方法。他认为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材料;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身的材料织网;上述这两种方法都把实验和理性分开来了,是不可取的方法。真正的哲学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像蜜蜂那样从花朵上采集花粉,又以自身的能力将其消化。

(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和观点

1、基本原则: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认识的全部路程应当从

感官的原始的知觉开始。

2、基本观点:

(1)经验的特性:①确定性经验必定是确定可靠的,而不是传闻的或模糊的。②丰富性经验的数量要足够多。③全面性要具备正反两个方面的不同经验。

(2)经验的来源:感觉和实验的相互作用。感觉经验具有局限性,如主观、狭隘、虚假等,科学实验能够通过实践的方式验证感觉的真实性,从而确保经验的准确性。

(3)经验和理性的关系:①经验为理智能力提供基础。②理性的任务在于对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和消化。③经验必须与理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是促使科学知识发展的正确途径。④从根本上说,重经验轻理性,目的是经验,理性只是手段。

3、培根经验论的意义

(1)培根是第一个提出经验论原则的哲学家。但培根仅仅是提出了原则,并没有建立一个经验论哲学体系。

(2)近代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一个初步表述。但尚不成熟。

(3)初步认识到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但还没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4)把科学实验引入认识论,给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增加了新的内容。但没有付诸合理的实践。

(三)、哲学方法——经验归纳法

1、批判演绎逻辑:(1)经院哲学的旧逻辑脱离经验和自然,专

门玩弄抽象概念,不能帮助人们去发现真理。(2)经院哲学广泛使用的三段论只能强迫人们同意命题,而不能帮助我们发现自然的原因。

2、经验归纳法三大步骤

第一步,收集材料。准备一部充足、完善的自然的和实验的历史。这是全部工作的基础。培根将他的归纳法区别于简单枚举归纳法,认为后者“是很幼稚的;它的结论是不稳固的,只要碰到一个与之相矛盾的例证便会发生危险;它一般地只根据少数的、并且只是根据那些手边的事实来作决定”。

第二步,运用“三表法”来整理材料。培根提出的三种例证表是:(1)“具有表”,把具有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的一些例证列在一起。(2)“接近中的缺乏表”,在这里列举出与上表中的例证情形近似可是却没有出现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的一些例证。

(3)“程度表”或称“比较表”,在这里列举出按不同程度出现的所要考察的某些性质的一些例证。

第三步,进行真正的归纳。培根所谓真正的归纳又分为三个小步骤:(1)排除法,即排除和拒绝这样一些性质:这些性质是在有给定的性质存在的例证中不存在的;或在给定性质不存在的例证中存在的;或者在这些例证中给定性质减少而它却增加,或给定性质增加而它却减少的。在进行这种排除的过程中已经为真正的归纳打下了基础。

(2)根据三表所列示的事例,做一次正面地解释自然的尝试,就是通过排除之后得出正面的结论。

(3)纠正解释偏差的几种帮助。培根列举了九种帮助,如“具有

优先权的例证”,“归纳法的改正”,“按题目的性质改变研究方法”等等。这九种“帮助”旨在较正以上程序中的失误,以求得尽可能准确的结论。

3、培根经验归纳法的意义:(1)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开创了归纳逻辑。(2)提出了归纳推理的基本原则。但没有明确制订归纳推理的形式和规则。(3)偏重机械的列表例证和片面分析,而不懂得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在贬低演绎法和三段论的作用的同时,片面地夸大了归纳法的作用。

笛卡尔与演绎法

一、笛卡尔生平及著作

勒奈·笛卡尔(1596-1650)是法国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现代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

笛卡尔主要著作:《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58年;《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商务印书馆1991年

二、笛卡尔的方法论思想——以方法论的四条原则为叙述

主线

“第一条是: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作真的加以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放一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

第二条是:把握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第三条是:按主次顺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2000年,p16)

“凡是我们清楚明白地设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这条规则就是检验一切真理的绝对准则。

1、普遍怀疑是方法的起点:

(1)怀疑的原因:对早年所学的神学知识和经院哲学深感不满。

“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在我有生之日认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不可。”因此,笛卡尔首先要进行一次普遍的、彻底的怀疑。首先,感觉经验是不可靠,骗人的。其次,一切研究各种复合物的科学如物理学、天文学、医学等,都是极可疑的,极不确定的。再次,上帝也可能是一个骗子(“恶魔论证”)。

(2)怀疑的目的:通过普遍怀疑去寻找那些不可怀疑的东西。怀疑是为了“把沙子和浮土挖掉”,从而“找出磐石和硬土”。

(3)怀疑的准则:“清楚明白”的理性。“凡是我们清楚明白地设

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这条规则就是检验一切真理的绝对准则。

(4)怀疑的范围:仅限于思想范围,不涉及实践生活领域。“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

(4)怀疑的结论:笛卡尔进行了一番彻底怀疑之后,发现有一点是无可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一切”。我在怀疑,所以我存在;我在受恶魔之骗,那么我受骗,所以我存在;如果说我在怀疑一切,而我自己却不存在,这是一个明显的矛盾。怀疑是思想,因而“我思想,所以我存在”(Cogito,ergo Sum)。这是一个无可怀疑的事实。

第一、“我”的特征:“我”是一个纯粹精神性的主体,“我”的唯一本质属性就是思维。“严格地说,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

第二、“我思故我在”的意义:不是逻辑推理的结论,而是直觉活动的结果(“思”即“我”)。笛卡尔作为唯理论哲学的创始人,最初也是从内在经验(直觉或反省)出发的。第一次明确地用自我取代上帝来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表现了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的觉醒。

注意:笛卡尔的怀疑主义与哲学史上其它怀疑主义的区别。以理性为基础的怀疑主义、有限度的怀疑主义、有原则的怀疑主义。

笛卡儿由方法论的怀疑主义走向对知识确定性的寻求,因此,进一步提出方法上的具体要求或希望,那就是:一是把一般(普遍)

数学作为方法的理想模型;一是把直观和演绎当作方法的实质内容。

2、方法的核心:普遍数学;直观和演绎

(1)第一个主张:一般(普遍)数学是方法的理想模型。从何处能得到这种赖以获得确实的、无误的知识的一般方法呢?“已知各门科学之中,只有算术和几何可以免除虚假或不确实的缺点。”笛卡尔发现,在许多数学家的著作中一些结论和命题虽然是正确的,但他们在心灵中并没有足够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那些事物是如此,他们是怎样发现它们的。也就是说,数学家们没有研究科学发现的逻辑,没有研究获得真理的方法。

笛卡尔看到,除算术和几何学之外的一些科学,其共同性就在于它们都研究“顺序”(order)和“度量(measurement)。”正是这两点把各门研究统一起来了,使它们和数学相关。所以,他想“应该由一门普遍的科学,去解释所有我们能够知道的顺序和度量,而不考虑它们在个别科学中的应用。事实上,通过长期使用,这门科学已经有了他自身的专名,这就是数学或普遍数学。”

普遍数学(universal mathematics)和普通数学(ordinary mathematics )的区分。对数学以及作为方法的推崇,其深刻意义就在于,笛卡尔要改变经院哲学那种用质的方式去观察世界的观点,而在承认世界的质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用量的方式去观察世界。因而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

(2)第二个主张:直观和演绎是方法的实质内容。什么是直观?

笛卡尔说;“我用直观一词,指的不是感觉的易变的表象,也不是进行虚假组合的想象所产生的错误判断,而是……即,纯净而专注的心灵中产生于唯一的光芒——理性的光芒的不容置疑的构想,这种构想出于更单纯而比演绎本身更为确定无疑,尽管我们前面说过人是不可能作出谬误的演绎的。”

因此,直观应该有两个特点:一,直观的命题必须是最清楚明白的,二、命题必须是同时地(而不是相继地)整个地被理解。

演绎:除了直观以外,笛卡尔还提出一种认识方法即演绎,“我们指的是从某些已经确知的事物中必定推演出一切”的方法。

演绎同直观区别就在于:1、演绎中包含着运动或某种前后相继的关系,而直观中则没有;2、演绎并不要求像直观所拥有的那种直接呈现出来的证明,它的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记忆赋给它的;

3、第一原则只是由直观直接给予的,而相反,要通过一系列的间接论证才能得来的结论只是演绎提供的。

3、作为辅助工具的列举或归纳

《方法论》的第四条方法论原则说:“把一切情形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使我确信毫无遗漏。”这可以理解为笛卡儿针对上述直观方法的缺陷而做出的补救措施。

直观的局限在于:1、有些真理并不能从起始的自明之理中直接演绎出来;2、直观并不能毫无遗漏地看清事物的序列中的一切环节;

3、即使较简单事物序列的一切环节有可能全部看清,我们的记忆在

这个思维运动终结时也往往不再可能恢复经历过的全部过程了。

4、分析与综合是方法的具体形式

第二条方法论原则体现的是分析

第三条方法论原则体现的是综合

这样,一个下降,一个上升,一个分析,一个综合,构成了一个认识的总过程。

三、笛卡尔的方法论的地位与影响

1、对近代哲学的影响:斯宾诺莎(比如《伦理学》的写作);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全面批驳了洛克的经验主义白板说,捍卫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康德(笛卡尔的天赋观念为康德的“知性范畴”作了充分的准备,认为认识的“形式”是先天的,这些先天的形式给予感性材料以客观必然性)。

2、对近代科学思想的影响:笛卡尔认为,整个世界“由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物质运动构成,而具有目的、情感和第一性质的人,作为一个不重要的旁观者,作为在这部伟大的数学戏剧之外的半真实的结果,则被推离这部机器。”这种机械论立场对后来的霍布斯和牛顿的科学观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对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的总结与评价

近代哲学所说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一般就是从培根和笛卡尔两个人开始的。归纳主义抬高归纳,贬低演绎,把归纳看成是

万能的、唯一的认识方法,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靠归纳法得来的。而演绎主义则正相反,把演绎看作是唯一可靠的认识方法,认为一切真实可靠的知识,都是从先验的或直观把握的原始原理推演出来的。

休谟的经验及因果性问题

“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

致命”。

--康德

一、生平

大卫·休谟(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论哲学家、怀疑论者,他同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一样,是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持久而深远影响的哲学家。

休谟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家系名门,但到休谟时家境已经衰落。其父亲约瑟夫·霍姆是律师,其母凯瑟琳·福尔克纳是法院院长之女,另外他还有一哥一姐。

休谟两岁时丧父,依靠母亲为生。童年时代,休谟是在出生地奈因微尔士度过的。从小休谟性情文静,天资聪慧,喜欢读书与思考,

尤其是文学。1722年休谟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受洛克的影响,怀疑精神萌芽。1725年辍学回家。从1725年—1734年,休谟自学时期,方向有法学、文学、哲学及其美学,后来慢慢集中于哲学。1734年,休谟经商,但很快回到哲学研究上来。1734年夏,休谟来到法国的拉福来舍(一个小镇),在此地的耶酥会学院里博览群书。1737年,休谟完成《人性论》的写作。1737年秋回到英国,1738年9月26日,《人性论》出版。但出版后学术界的反应冷漠,令休谟大失所望。此后的一段时间,休谟对自己的《人性论》进行了改写,将原来的“论知性”、“论情感”、“论道德”三卷分别改成《人类理智研究》,《论情感》和《道德原理研究》三书,以便引起人们的重视。1744年,当休谟有机会在爱丁堡大学谋得道德哲学教职的时候,学术界对《人性论》的冷遇甚至攻击致使休谟的这一愿望落空。而且还招致六条罪名:①怀疑主义;②无神论;③关于上帝存在的错误观点;④关于上帝是第一因的错误观点;⑤否认灵魂的非物质性;⑥认为是非之间只是人为的差别。1745年休谟担任安南戴尔侯爵的私人教师。1746年至1748年,休谟受远亲克莱尔将军之邀两次光顾欧洲大陆,一次是无功而返的军事征伐,一次是几无成效的外交出使(维也纳和都灵)。但休谟因此而获得了对上层社会的认识和丰厚的收入两项好处。而且在都灵时,还与孟德斯鸠成为好友。1749年至1751年休谟写作《政治论》、《自然宗教对话录》等书。1751年认识亚当·斯密,两人成为了密友,休谟在自己的家中为亚当·斯密留了一间房以便他来爱丁堡时居住。1761年,休谟利用图书馆管理员的有利条件经过多年的努

力,完成了四卷《英国史》的出版工作。第一卷为《从尤里·凯撒入侵至亨利七世即位的大不列颠史》(两册)(1761年版);第二卷《都铎家族统治下的大不列颠史》(两册,1759年版);第三卷《从詹姆斯一世至查理一世统治时期的大不列颠史》(1754年版);第四卷《从

(1756年版)。此书的出版,查理一世死至1688年革命的大不列颠史》

使休谟一改哲学家的冷漠,而成为了普受欢迎的历史学家。1763年(52岁)因为英国驻法公使赫特福德伯爵的邀请,让他以使馆秘书身份随同赴法。受到巴黎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从1763—1766年,休谟在工作期间与法国的“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交谊很深,如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达朗贝尔等。期间还认识了著名的思想家卢梭。1766年1月13日,休谟出于好心为了拯救卢梭因《爱弥尔》招致的迫害,携同卢梭来到英国。1767年卢梭因狭隘、多疑不辞而别离开了休谟,回到法国。卢梭也因此与“百科全书派”的杰出人物决裂。1767年休谟成为国务大臣康威将军的助理秘书,直到1769年才从伦敦回到爱丁堡。1771年—1776年休谟在爱丁堡的新城区的家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五年。期间休谟与本杰明·富兰克林、博斯韦尔、亚当·斯密交往。1776年8月25日逝世。一生未娶,墓碑上只写下他的名字和生卒年月。1776年4月休谟写下了《自传》,他自述的人生态度有二:一是看重文名;二是对文字之争处之泰然。“和平而能自制,坦白而又和蔼;愉快而善与人亲昵,最不易发生仇恨,而且一切感情都是十分中和的。”

哲学思想

一、知觉(观念):知识的基本要素是知觉

1、知觉分为两类:“印象”(impressions) ,和“观念”(ideas)。印象和观念的差别也就是感觉和思维的差别,不过按照休谟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强烈和生动程度不同。

(1)所谓印象指的是一切比较生动的知觉,包括“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或欲求时的知觉”,即当下所生的感觉、情感和情绪等生动活泼的知觉,它们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

印象又分为两种,一是感觉印象,一是反省印象。感觉印象是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产生于心中的,“反省印象只是在它们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而且是由感觉印象得来的”。

(2)所谓观念是印象在心中的摹本,在记忆和想象中的再现,即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或者说是当理智反省感觉运动时,我们所意识到的那些比较不生动、不活跃的知觉。印象最先产生,在心中留下一个复本,印象停止以后,复本仍然存在,我们就称这个复本为观念。

(3)就印象与观念的关系而论,“我们的印象和观念除了强烈程度和活泼程度之外,在其他每一方面都是极为类似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说是其他一种的反映;因此心灵的全部知觉都是双重的,表现为印象和观念两者”。a、印象和观念本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二者都

说知觉;b、印象是观念的基础,观念来源于印象。

2、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除了印象和观念之外,我们的知觉(不论印象或是观念)还有另一种区别,这就是简单与复合之间的区别。简单观念直接摹写简单印象,复合观念或是来自对复合印象的摹写,或是来自对简单观念的排列和组合。

“虽然我们的思想似乎具有这样无边无际的自由,如果我们加以比较切实的考察,则将发见它实际上是限制在一个狭隘的范围之内;人的精神所具有的创造力量,不外乎是将感官和经验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加以联系、置换、扩大或缩小而已”。例如,“金山”不过是将已知的“金”与“山”两个观念结合在一起,“有德性的马”不过是把“德性”与“马”两个观念结合在一起罢了

3、“人性科学”的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原则可以称之为“印象在先原则”,强调“观念是印象的摹本”、“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这是经验论的基本原则。第二条原则也可以称之为“想象自由原则”:观念虽然由印象而产生,但是在心中却可以自由地结合,从而产生出印象中所没有的东西。当然,这种“自由”不能创造观念,因此观念无论多么荒谬,都可以在印象中找到根据。既然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印象,休谟便以“感觉印象”作为衡量知识的标准。如果我们怀疑一个哲学名词是否有意义,只需考察那个假设的观念是由什么印象来的,要是找不到的话,那就说明它是没有意义的。

二、“温和的怀疑论”

1、在认识问题上,感觉经验最有发言权,但是在感觉经验自身的来源问题上,经验也只好沉默了,因为超出经验之外,我们没有了经验,不可能产生任何知识。所以休谟说:“至于由感官所发生的那些印象,据我看来,它们的最终原因是人类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释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实的断定,那些印象还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还是被心灵的创造所产生,还是由我们在造物主那里得来的”

“我们如果相信这些原则,那我们在巡行各个图书馆时,将有如何大的破坏呢?我们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书来,例如神学书或经院哲学书,那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数和量的任何抽象推论么?没有。其中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么?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投在烈火里,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

休谟的立场:①首先,休谟在感觉的来源问题上的确持存疑的态度,认为我们的感觉究竟从何而来是不可能知道的。②我们只要不去追问感觉的来源问题,能够合理地解释感觉经验就足够了。

2、人类理智的对象可以自然地分为两种,这就是“观念的关系”和“实际的事情”。与此相应,知识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观念的知识,一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

(1)关于观念的知识

“关于观念的知识”包括几何、代数、三角等数学知识。“这类命题只凭思想的作用,就能将它发现出来,并不以存在于宇宙中某处的任何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

培根思想方法论

评析培根对科学的价值 张建琴 (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摘要:弗兰西斯·培根作为新科学的倡导者,为了有助于人们可以尽快地破除各种错误和偏见,提出了他的“四类假象说”,并且通过列举可行性事例,为人们指明了研究科学应遵循的有效的方法,因此对培根的价值应予以更为重要的评价。 关键词:科学理解力事例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作为当时新科学的倡导者的弗兰西斯·培根,对于现代科学的研究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当时新科学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的好奇和欲从之的心愿,但是如何打开这一新的殿堂去发现它的奥秘,则是人们急于知道的,这就像求宝心切的人,急欲发现宝藏,但却不能盲目乱转,到处搜寻一样,必须找到一确定方法的指引,从而一步一步按图索骥,最终才有可能寻获宝物。培根作为当时的新科学的领路人,确实担当起了其应承担的历史重任,给人们指引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科学之路,为后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仆后继的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史家亚历山大·克瓦雷和E·J·狄克斯特修斯认为,“培根贡献的价值极小,他在科学中的作用与希腊瘸诗人梯泰厄斯在军事上的作用类似,梯泰厄斯不能打仗,但是他的战歌鼓舞了那些能打仗的人。” [2]p63 对此,我并不赞同,培根并不仅仅是鼓舞了许多人去从事科学这一新的事业,而且为这些人提供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他本人虽没有像伽利略、牛顿等伟大科学家那样作出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是他亦坚持亲自动手去试验,而且他自己便是因为在一项户外的科学观测的实验中,因感伤寒而不幸死亡的,这种科学研究的精神也为后代的科学家树立了楷模,值得后代的人们学习和纪念。本文便是为进一步挖掘培根的科学思想的重要价值而作,也希望能借此吸引更多的人重新阅读其著作,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文章试图从两方面对此进行阐述。首先,培根论述了在科学研究之先,应如何纠正和洗净感官和理解力以使之可以更好的胜任科学研究。这一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接下来是就人们应使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研究科学现象,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以便于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并合理的利用。 一 弗兰西斯·培根历来被哲学史家简单地划归在经验主义的流派之中,并与洛克,休谟等对科学知识知之甚少的纯粹经验主义者并列。这些经验主义者大都主张,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一切性质都空着,没有任何观念,通过从感觉中接受到心灵中来的各种不同知觉,从而熟悉了外界的对象。这样它便拥有了黄、白、热、冷、硬、苦、甜和一切其它感觉性的观念,因而这类经验主义者便由此武断地推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摘要: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感性经验可靠;唯理论却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二者沿着各自的方向最终走向了各自的终结。而康德哲学从主客体统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角度出发,去讨论认识论的问题。对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矛盾作出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认识论康的哲学的调和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由刚开始的对世界本体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发展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方哲学的发展呈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这一时期主要包含两个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但经验论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 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只有感性经验可靠, 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主义者明确地强调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承认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不承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飞跃, 表现了经验论的片面性。与此相反, 唯理论则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不承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为只 有理性靠得住, 贬低感性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唯理论者对经验论提出反驳, 但是他们自己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把人的感觉经验和动物的感觉经验等同起来, 完全予以排斥,从而认为人的正确认识只来自理性自身。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使理性认识变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也表现了唯理论的片面性。随着两种理论各自走向终结,康德的批判理论对其做出了调和。 1.经验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 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J.洛克、G.贝克莱和D.休谟。 1.1洛克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一位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极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他就是洛克。洛克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洛克继承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路线, 着重研究认识学说, “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原则” [1] , 使唯物主义经验论更加系统化了。同时, 由于经验论哲学内在矛盾的发展, 开始出现了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转化的迹象。 洛克是从认识的来源展开它的学说的。他首先批判了天赋观念。批判了天赋观念的“普遍同意论”和天赋观念的“普遍具有论”。认为认识来自经验。提出了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 人的认识是一块洁白无瑕、光滑待刻的“白板”, 还是有着一定能动性的有机体?洛克认为, 从观念的来源看, 心灵的初始状态象一块“白板”, 在它上面没有一切观念和标记, 人的一切知识皆建立在经验之上并最终来源于经验。但从观念知识的形成来看, 认识主体的确具有某种先天的能力, 它是观念、知识生成的必要条件。[2]洛克说:“人们只要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 则不用天赋印象的帮助, 就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一切知识。”[3]也就是说, 知识从起源上看, 心灵如白板, 面对对象, 接受感觉印象, 构成知识的质料; 知识从构成上看, 则

收集的培根制作方法

一、方法一: 1、带皮五花肉一大块,洗净,晾干。 2、皮朝下,用快刀切约8毫米厚的大片,如果准备薰制,就不要将皮切断。 3、调制腌料水。取一只碗,将适量的盐、料酒、花椒、大料、草果(打扁)、桂皮、陈皮、孜然、葱姜蒜末、鸡精、酱油等(调味料依个人口味增减)加入,调匀。待盐、鸡精等颗粒融化,就可以淋在肉上了。 4、使肉的每一条“沟豁”都“吃”到腌料水。盖上盆盖儿,腌制24小时。注意:期间要翻动几次。 5、24小时后,用细绳穿上挂起来,自然风干即成。 如果喜欢薰味儿,可在铁锅底部搁点干茶叶末或花生壳、葵花籽壳碎片,上放矮金属架,架上搁肉(皮朝下),盖上锅盖,用小火薰20分钟左右 二、方法二 到菜市场买了培根肉可是又不知道培根肉怎么做!忽然想起了网络就可以帮我们很大的忙。家常菜谱大全能告诉我们培根肉怎么做!看似简单的培根肉却有很多的做法!今天心血来潮,突然很想吃培根肉做的菜,买了本家常菜谱,又到网上看了看培根肉怎么做好吃,终于下定决心,选择这道培根肉的做法,介绍给大家如何做培根肉,喜欢培根肉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美食的哟! 菜系及功效:私家菜工艺:腌培根肉(针刺腌制法)的制作材料:主料:猪肉(肥瘦)5000克 调料:盐14克,白砂糖44克 培根肉(针刺腌制法)的特色:味道鲜美,熏香宜人。培根肉(针刺腌制法)的做法: 1.选料:用经过彻底加工过的、重量相同的、新鲜的猪腹肉。肉块的重量为4.5至5.4千克、5.4至6.3千克、6.3至7.2千克、7.2至8.1千克。 2.冷冻:去皮后冷冻,使其内部温度为 3.3至2.8℃。在腌制以前,让它们在成型机里成型。 3.腌制混合粉料:将盐、白糖、亚硝酸钠、硝酸钠、食品级磷酸钠充分混合,即成混合粉料。 4.腌制:用穿刺机给猪肉扎眼,当猪腹肉沿着传送带达到腌制的地方时,将腌制混合粉均匀地撒在第一片肉的上面。腌制料的用量为:猪腹肉重量为4.5至 5.4千克、腌制混合料用量为198克,猪腹肉5.4至 6.3千克、混合料用量为227

培根人物介绍

培根人物介绍 聊城文轩中学2013级16班王天瑞 读了《培根随笔》这部举世闻名的小说,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因此,我对本书的作者感到十分的敬佩。今天,我就要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英国哲学家培根。 培根,全名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被封为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阅历丰富,所以,培根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虽然信奉上帝,但他并不是迷信的崇拜者,而是一名理性的看待一切。在政治上,他力主合并苏格兰与英格兰,被当时的掌权的詹姆斯一世大力赏识,因此在官场上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他曾说过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对文学的贡献十分巨大。他一生写了许多的文章,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培根随笔》、《新工具论》和《学术的进展》这三本书。

不仅如此,培根还潜心于哲学研究中。培根的最大哲学贡献就是在于他提出了与唯心主义相反的唯物主义这一观点,他还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可见其在哲学上面的造诣之深。 在评价培根时,马克思曾说过:“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的方法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条件。” 在应用科学方面,培根感兴趣的主要是工匠的技术和工业生产过程,因而他被称作“工业科学的哲学家”。 不过,虽然培根是科学的指路人,但他却并不算一名科学家,从刚刚提到的“工业科学的哲学家”的落脚点“哲学家”就可看出培根并不算一名科学家。 培根出身在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朝中的一名重臣。受其影响,培根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政。母亲安妮〃培根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是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的主要思想: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物论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物质的世界。经验论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的优点: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经验论的缺点: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康德提出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假设。康德将科学认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并且确认它起始并同步于人的经验。然而,康德又认为人类经验的形成必然地带有人类心灵的自在特征。正是人类的心灵才产生了科学所研究的有规则的现象。于是,最终的真正知识——科学就能立足于在心灵中先天具备、因而也就先于经验而存在、同时又获得理性证实的基础之上。康德把这种由先天理性(形式)和后天经验(质料)结合起来的命题称作综合命题,以此来尽力调和或折衷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两者的片面性。 唯理论的主要思想:唯理论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为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具有真理性,但否认认识源于经验的倾向则导向唯心主义。笛卡尔的唯理论观点一方面受到当时英国的T.霍布斯和法国的P.伽森狄等唯物主义经验论者的驳斥和诘难,其“天赋观念”学说及其唯理论的观点更受到稍后的英国经验论主要代表J.洛克的系统批驳;另一方面又受到许多人的拥护和追随,形成了笛卡尔学派。马勒布朗士等人进一步肯定心物都在上帝之中;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是唯一实体,广延与思想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笛卡尔的唯理论思想,但把它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理性认识的对象即“实体”及其“属性”、“样式”,即是整个自然界。 唯理论的优点: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一种认为唯有理性才可靠、片面强调理性认识作用的哲学学说。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它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

关于培根的故事

关于培根的故事 培根:不列颠的百科全书 知识就是力量,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是17世纪英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物。母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地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 在剑桥大学学习3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这以后,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四处奔波,却始终不得志。这一时期,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

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存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着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4万磅,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着述。 培根终年致力于着《学术的伟大复兴》,其中第二部分《新工具论》发表于1620年,这是一部在科学哲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着作。 培根在科学史上是一位有争议的重要人物。但作为一个科学哲学家,培根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是以新唯物主义哲学指导科学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最早认识到科学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

培根的介绍

精品资源 有关培根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作者生平 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敦,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物。母亲安尼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的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赡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求职位。1582年,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出缺后的书记,然而这一职位竟长达20 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他四处奔波,却始没有得到任何职位。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存在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磅,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守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作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死后,人们为怀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亨利?沃登爵士为他题写了墓志铭: 圣奥尔本斯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 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欢迎下载

经验论和唯理论

2004年10月11日 第六章经验论和唯理论 第一节早期资产阶级哲学的基本内容和一般特点 一、历史背景:近代哲学是继古代哲学和中古哲学之后,西方哲学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按照西方学术界一般的划分方法,近代哲学从17世纪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此后是“当代哲学”(现代哲学)。习惯上划分19末20初称为“近代哲学”。近代哲学是在资本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伟大变革中形成的,它不仅是朝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时代精神的塑造者。 时代的基本特征: 1、“世界的发现”(地理大发现):15末16初新的航路的发现和新大陆的发现,一面促进了欧洲工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速度提高,并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终于摆脱了中世纪那种狭义的地域观念,人们的眼界扩展到世界性的范围,在欧洲人面前出现一个充满了新奇事物及充满魅力的广阔天地。 2、“人的发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宗教改革的内在性原则将人们的思想目光从天国拉回了人间,从神转向了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近代哲学的思想准备,也是西方哲学从中古哲学走向近代哲学的过渡阶段。 3、“科学的发现”:这个时期正是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它的发展和进步不仅树立了理性的权威,而且为哲学提供了思想的材料和内容,为哲学解释和说明自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人们不再用神学的态度及语言来看待、解释自然了。 二、近代哲学与希腊基督教哲学的比较: (一)相互交融的产物:希腊哲学关注与现实生活,其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基督教哲学所关心的则是理性与信仰的调和,它开辟了一个超经验的精神世界,并把哲学的思辨统统贡献给这个超凡的精神领域。近代哲学一方面继承了希腊哲学的精神,注重知识,发展科学,以自然为认识的对象,确立了理性的权威;另一方面亦继承了基督教哲学的内在精神,同样关注那个超验的精神世界(伟大的两栖动物)。 (二)不同性质的哲学状态:希近比较1、希腊哲学以朴素直观为其基本特征,而近代哲学是“反思的”,它以主体性原则为其基本特征;2、希腊哲学虽崇尚知识,确立了西方哲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但缺少自然科学的支持及认识论的深入研究。近代哲学是在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所以它的科学精神有其坚实的基础。3、自然观的不同——希腊哲学视野中的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的整体存在,自然是神圣的,只认识它而不改造它。而近代哲学中的自然是一个机械的、非生命的自然,对它进行分解成部分加以研究。认识又改造它,人从自然的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的主人。基近比较近代哲学以理性主义为其基本特征,与经院哲学的理性主义是不同的。经院哲学尤其是唯实论的思想可称为理性主义,但是一种以神学为最高权威、教义为研究对象、抽象空洞烦琐思辨的理性主义。近代哲学以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为研究对象,因而有丰富思想内容和基础知识的理性主义。在前者的基础上重建理性的权威及哲学的基础。 三、近代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最初表现为理性与经验的矛盾,出现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继而展开为主体与客体、知识与对象、理想与现实、自由

培根及其经验归纳法

培根及其经验归纳法 一、培根的生平(1561-1626)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有许多思想。主要著作:《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1、少年: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伊利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务。母亲娴熟地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的随员来到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思想,对其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 2、青年: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他要为培根准备日后赡养之资的计划破灭,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在回国奔父丧之后,培根住进了葛莱法学院,攻读法律,谋求职位。1582年,他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589年成为法院出缺后的书记。但这一职位竞长达20年之久没有出现空缺。他四处奔波,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职位。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

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 3、中年:1602年,伊利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曾先后担任詹姆士的顾问、副检察长、首席检察官等职位。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存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4、晚年: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身败名裂,从此不理政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过伦敦北郊。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经过一片雪地时,他想做一次实验,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培根死后,人们为了怀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亨利·沃登爵士为他题写了墓志铭: 圣奥尔本斯子爵 如用更显赫的头衔应 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 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 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 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人之所以如此容易捕获禽兽,单纯的经验主义者之所以如此容易犯错误,便是这个缘故”。(莱布尼兹:《人类理智新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503页)在唯理主义者看来,思维本身具有超越感官经验的先天认识原则,对象只有在先天认识原则的把握下才能被人所认识;认识不能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它有多于这种内容的作为认识原则的天赋观念;思维的理解作用是以它自己固有的天赋原则去理解对象。(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第60页)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上,经验论和唯理论各存在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对经验论来说,认识是否单纯是感觉的变形,是否只起源于感性,而不同时起源于理性呢?”“对唯理论来说,思维的能动理解作用是否是天赋观念,是否认识只起源于理性,而不同时起源于感性呢?”(同上,第61页)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人们通常总是从“经验”出发去看待认识的来源问题,因而往往简单化地断言经验论是对的而唯理论是错的,并没有去反思感性与理性的复杂关系。对此,恩格斯指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对于这个“前提”,作为经验论的18世纪的唯物主义,“只限于证明一切思维和知识的内容都应当起源于感性的经验,而且又提出了下面这个命题:凡是感觉中未尝有过的东西,即不存在于理智中。只有现代唯心主义的而同时也是辩证的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还从形式方面去研究了这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唯理论与经验论

唯理论与经验论 摘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辩不仅在西方哲学史中意义重大,同样对于心理学这门研究精神意识,以及人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学科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总结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基本观点、区别与联系,浅析了历史上人们对人的知识是来源于先天和推理,还是来源于后天经验这一哲学与心理学的共同问题的争论。关键词:心理学史哲学经验论唯理论 1引言 人是怎么认识事物,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是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一直探究的问题,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贯穿着哲学史,同样作为脱胎于哲学的心理学,这个问题也同样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最具代表性同样也最具矛盾性的就是经验论和唯理论了。 2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基本观点 2.1唯理论 唯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认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知识,或存在着虽非生而有之但决不依赖任何经验的先天概念、范畴和先天知识。持这种观点比较早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柏拉图对话集里就曾记载过苏格拉底与一个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牧童之间的对话。牧童从来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是,苏格拉底通过唤起他的回忆,让这个牧童学会了现在看来只有初中才会学到的几何计算方式。然后苏格拉底对其他在旁边听他们对话的人说,你看,我并没有教他什么东西,全部是他自己在回忆,可见,这些几何知识早就蕴藏在他的脑袋里,我们的学习与教育,只是通过唤醒他对已有的知识的回忆而已。 2.2经验论 经验论。经验论是与先验论或者唯理论相对应的。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认识知识是人后天习得的。经验可分为两种: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前者即是感觉,后者即是内省。一切

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 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应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相反,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重应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认识。”①这种过于简单化论述显然不利于我们客观、全面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 (一)应客观准确地评价一种哲学理论,必须把它放到其产生整个哲学发展历史图景中去,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认识也不能例外。 从哲学自身发展过程来看,近代以前欧洲哲学史,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主应地都是关于主体之外客体认识,那时人们关心是世界“始基”或“本原”问题。经过曲折发展之后,“人们认识到应真正认识客体,不仅应研究客体,而且还应研究主体。对主体方面研究就产生了近代所谓认识论。产生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②从历史发展来看,认识论问题之所以在之所以在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突出出来,是有着深刻时代背景。 西欧经过了所谓“中世纪冬眠”之后,人们理性开始复苏了。范围广大、影响深远文艺复兴运动,高扬理性和科学旗帜,开创了欧洲近代历史。文艺复兴运动最伟大功绩之一,就是把人理性从长期宗教统治之下解放了出来,而人类理性一旦获得了解放,去除了禁锢,立刻便焕发出夺目光彩,这种光彩就闪现在从哥白尼到牛顿之间一系列自然科学成就中,真正近代意义上自然科学诞生了。随着人

培根散文赏析

谈读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

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烁着一位哲人的真知灼见。 文章的第一部分重点谈到跟读书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读书之目的、读书之作用、读书与运用,以及如何读书。文章首先高度概括了古今之人读书之目的:读书可以“怡情”“傅彩”“长才”,并指出了这三种读书姿态在生活当中的具体表现。其次,作用又指出了读书的作用,并洞明了读书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读书是可以“补天然之不足”,并形象地指出,读书之于天性,犹如修剪之于花草。在这里,培根睿智地点明了“读书”“天然”与“经验”之间的辩证关系,即读书可以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其实用主义的哲学理念从字里行间见出。文章第一部分中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培根谈读书方法的那 几句:“书有可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里,培根再次用形象的语言将几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区别开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多情况下我们缺少的恐怕不是信息,而是如何处理信息;我们缺少的恐怕不是书籍,而是如何高效地去吸收书本

培根Of Studies原文及三个汉译版本

培根Of Studies原文及三个汉译版本 【原文】 1)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2)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3)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s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4)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y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5)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6)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es. Nay there is no stond or impediment in the wit, but may be wrought out by fit studies: 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y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 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riding for the head; and the like. So if a man’s wit be wande ring, let him study the mathematics; for in demonstrations, if his wit be called away never so little, he must begin again. 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 let him study the schoolmen; for they are symini sectores. If he be not apt to beat over matters, and to call up one thing to prove and illustrate another, let him study the lawyers’ cases. So every defect of the 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