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志国)为什么这些曲线平移后不“平行”了

(甘志国)为什么这些曲线平移后不“平行”了
(甘志国)为什么这些曲线平移后不“平行”了

为什么这些曲线平移后不“平行”了

甘志国(该文已发表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9):71-72)

如图1,把曲线y x =向左平移1个单位后得到曲线1y x =+,前后两条曲线是两条平行直线.

图1

如图2,把曲线2x y =向左平移1个单位后得到曲线12x y +=,但这两条曲线给我们的视觉却不是“平行”的.当然,何谓两条曲线平行?还等着下定义呢?先与直线平行类比着想象其内涵吧.

图2

如图3,把曲线22

1(0)x y x +=≥向左平移1个单位后得到曲线22(1)1(1)x y x ++=≥-,但这两条曲线给我们的视觉也不是“平行”的.

图3

如图4,把曲线2y x =向下平移1个单位后得到曲线21y x =-,但这两条曲线给我们的视觉还是不“平行”的.

图4

由图1~4中产生的“平行”、“不平行”的视觉的原因何在?难道是错觉?

在图1中,无论怎么看,曲线y x =与曲线1y x =+都是平行的.笔者认为,原因是夹在它们之间的任意平行线段都相等(如图1').

图1'

在图2中,曲线2x y =与曲线12x y +=为什么不“平行”呢?原因就是夹在它们之间的两条平行线段有不相等的情形:用两条铅垂线截这两条曲线,截得的两条线段不相等;用两条水平线截这两条曲线,截得的两条线段相等(如图2').

图2'

猜想 1 用两条不是水平线的平行线截曲线x y a =与(,x h y a a h +=是已知数,且0,1,0)a a h >≠≠,截得的两条线段不相等.

在图3中,曲线221(0)x y x +=≥与曲线22

(1)1(1)x y x ++=≥-为什么不“平行”呢?

原因就是夹在它们之间的两条平行线段有不相等的情形:用两条平行线1,0.1y x y x =+=+截这两条曲线,截得的两条线段不相等;用两条水平线截这两条曲线,截得的两条线段相等(如图2').

图3'

在图4中,曲线2y x =与曲线21y x =-为什么不“平行”呢?原因就是夹在它们之间的两条平行线段有不相等的情形:用两条水平线截这两条曲线,截得的两条线段不相等;用两条铅垂线截这两条曲线,截得的两条线段相等(如图4').

图4'

定理 用两条不是铅垂线的直线截曲线2y x =与21y x =-,截得的对应线段不相等(比如在图5中,与线段,,AB AC AD 对应的线段只能分别是,,A B A C A D '''''').

图5

证明 设两条不是铅垂线的直线的方程分别是:l y kx b =+与:(l y kx b ''=+可不妨设

)b b '>,直线l 与曲线2y x =、21y x =-的一个公共点分别是(,),(,)A k b B k b ααββ++,

直线l '与曲线2y x =、21y x =-对应的公共点分别是,A B '',即直线,l l '截这两条曲线所

得的对应线段是AB 与A B ''.

可得2

k b αα+=,所以242k k b α±+=. 又2

1k b ββ+=-,所以2442k k b β±++=. 由“对应线段”知,求得的两个等式中的“±”应选取一致,即都选“+”或都选“-”.

再由两点的距离公式,得

22222

22222214(1)(1)()(444)4(444)k k AB k k b k b k b k b βα++=+-=++-+=++++ 即 222224(1)(444)

k AB k b k b +=

++++ 同理,有 222224(1)

(444)k A B k b k b +''=''++++

由b b '>,得AB A B ''<.证毕!

猜想2 用两条不是水平线的平行线截曲线t a n 2

2y x x ππ??=-<< ???与3tan 2

2y x x ππ??=-<<- ???,截得的两条线段不相等(如图6).

图6

定义 设曲线'Γ可通过曲线Γ平移得到,若用任意的两条平行直线去截曲线Γ与'Γ,截得的两条对应线段长度都相等,则称曲线Γ与'Γ平行.

注 (1)我们看到图2,3,4,6中的两条曲线不“平行”,是我们的整体视觉产生的效应,说明人的视觉很准确,这决不是错觉!

(2)按此定义立得,是同心圆的两个圆不平行,因为这两个圆没有平移关系.

猜想3 若曲线Γ与'Γ平行,则曲线Γ是由一条直线的部分或全体组成的.

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上册《平移与平行》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上册 【课例题目】平移与平行 【教学内容】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平移与平行》就是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学习领域,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今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形体的基础,教材中把一辆四轮车驶过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和一根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抽象到纸面上,意在从“平移”中认识“平行”,体会平行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的知识、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四年级小学生空间观念尚不丰富,因此,对“同一平面和永不相交?”的实质很难理解;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借助辅助工具进行作图,这给作图增加了不少难度。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通过“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巧妙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且平行从它的诞生之初就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亲近它: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关窗户的这个动作里就产生了平行!继此,学生也能充分体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距离处处相等,当然不会相交。充分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平行的或清晰或模糊,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眼睛看,动手摆、折、画,认识平行的内涵,寻找画平行线的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平行的特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平行线。使学生积极动手,用手思考,在做中发现矛盾,在做中发现方法。不仅可以让师生检验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觉对比反思之后能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改变,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理清思路、选择教法、指导学法。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将课堂分为两条纵线。第一条是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时采用以目标导学为主、启发诱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逐层深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观察、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

(甘志国)从中学教师到著名数学家

从中学教师到著名数学家 甘志国(已发表于新高考(高二·数学(文科)),2016(4):15-17) 一位中学教师也可进入高等数学领地攻城掠地、成名成家,比如攻克了斯坦纳系列和寇克曼系列世界难题的包头九中物理教师陆家曦(1935-1983)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开创了机械证明领域的吴文俊(1919- )1940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时值抗日战争,因家庭经济原因经朋友介绍到租界里一所育英中学工作,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日军进驻各租界,而后他又到上海培真中学工作;著名数学家陈景润(1933-1996)也在北京四中任教过;高中数学教师费尔巴哈于1822年也发现了九点圆(也称费尔巴哈圆,最早是欧拉于1765年发现的).其实,从中学数学教师起步一直到成为数学大家在中外数学史上都不乏其人. 本文将再介绍从中学教师成长起来的五位著名数学家. 1 现代分析之父魏尔斯特拉斯 卡尔·特奥多尔·威廉·魏尔斯特拉斯(Karl Theodor Wilhelm Weierstrass,1815-1897),德国数学家.先在波恩大学读法律,后入明斯特大学研习数学,1854年获哥尼斯堡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856年当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 魏尔斯特拉斯 魏尔斯特拉斯作为现代分析之父,工作涵盖幂级数理论、实分析、复变函数、阿贝尔函数、无穷乘积、变分学、双线型与二次型、整函数、椭圆函数论、变分法、代数学等.他的论文与教学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分析学(甚至整个数学)的风貌. 魏尔斯特拉斯于1860年用递增有界数列定义无理数,将实数理论作为数学分析的严格基础,综合波尔查诺(Bernhard Placidus Johann Nepomuk Bolzano,1781-1848)和柯西 ε-方法.严格论证了连(Augustin Louis Cauchy,1789-1857)的成果,提出极限理论中的δ 续函数的性质,1875年指出处处不可导的连续函数的例子,以幂级数的观点发展解析函数论,得出了关于解析开拓的定理,以及关于椭圆函数的新理论等.在变分法、微分几何、线性代数等方面也都有重要贡献.身后编有《全集》八卷. 魏尔斯特拉斯曾于1841年秋至1842年秋在明斯特文科中学见习一年,1842年转至西普鲁士克隆的初级文科中学,除数学、物理外,他还教德文、历史、地理、书法、植物,甚至于在1845年还教体育.著名数学家古德曼(Gudemann)在看到魏尔斯特拉斯的求椭圆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的论文后评价说:“为作者本人,也为科学进展着想,我希望他不会当一名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平移与平行教案

平移与平行。(教材第20~21页) 1.借助生活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学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等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重点: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难点:理解“同一平面和永不相交”的实质,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角尺一套,课件。 师:看图中的推拉门(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推拉门),在我们漂亮的教室里,见过这样的东西吗? 生:见过,推拉窗。 师:现在老师把推拉门上面的两个门框画下来,你们看,这其实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线? 生:线段。 师:这两条线之间的距离一样吗?(一样。)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我还要考考你们的想象力,请闭上眼睛,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无限延长,穿过了我们的教学楼,它们能相交吗? 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一样,而且延长后又永远不相交,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叫它们是平行线。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引入平行问题的探究。】 师:如何去判断哪些直线是平行线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格子图、铅笔。 1.感知特征。

请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铅笔)现在我先将这支铅笔放在格子图上,用颜色笔把铅笔的 位置标注出来,然后把铅笔向右移动3格,再看看现在铅笔的位置和原来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向右移动了3格),最后我们也用颜色笔把铅笔现在的位置标注出来。刚才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移。那我们到底怎样从平移中得到直线间的平行关系呢?(板书:平移与平行)我们接着来研究。 现在我们在铅笔原来的位置上找3个点,第一个点平移了3格,第二个点也平移了3格,那么这个点呢?(师指着第3个点)也就是这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怎么样?(一样、相等)宽度一样,我们换个词就说它们的距离相等。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它们向上或向下延长,会相交吗?(不会)所以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而且永不相交,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一条直线能不能说平行呢?(不能) 2.感知一组平行线。 两条直线能互相平行,那么3条、4条或更多条直线,能不能互相平行呢?现在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把铅笔再向右平移两格。(教师操作:把铅笔放在第二根线上移动,并用颜色笔标注出来)它和第二条线相隔了几格?(2格)每个点都相差了2格,就说明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延长后不会相交,那说明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条直线和第一条直线相隔了几格?(5格)它们是互相平行的吗?为什么?(是,距离相等,永不相交) 归纳:第一条直线既和第二条直线平行,又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就说明这三条直线是互相 平行的,我们就把它们称为一组平行线。 3.感知平行线与直线的长短无关。 其实我们要判断平行线,首先看看是否是直线,然后看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如果它 们之间的距离相等了,也就是永远不会相交了,这就是平行线的3个特征。 刚才我们移动铅笔画出来的直线是一样长的。如果我们画出来的直线不一样长,能否平行呢?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拿出准备好的半截铅笔,移动铅笔时故意弄断)向右移动2格后 用颜色笔标注出来。现在我们来看,这条线能否和其他的直线平行呢?首先我们来看它是不是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吗?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既然所有的条件都符合了,说明它们是 互相平行的。换句话说,两条直线或几条直线是否平行,与直线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没有) 4.感知不同方向的平行线。 刚才我们看到的平行线都是什么方向的?(竖着的)如果我们把铅笔换个方向去平移呢? 想一想移动后的直线,与原来位置的直线是否平行?(师演示水平方向向上移动)再往下移动呢?那这组直线平行吗? 如果把铅笔再换个方向呢?(师演示向右倾斜移动和向左倾斜移动) 小结:你们看,它们不管在哪个方向,只要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互相平行。也就是说,同一个方向任意几条距离相等的直线,它们都是互相平行的。 5.画平行线。 ①虽然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但是想把它画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没有关系,有老师在,你们就不用怕了。先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师演示画的过程)归纳出画平行线的要领:一定;二靠;三移;四画。 ②生动手画,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辅导。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到平移与平行之间的关系,掌握运用平移来寻找 平行线的重要方法。】 1.练一练第1题。

(甘志国)数列求和的七种基本方法

数列求和的七种基本方法 甘志国部分内容(已发表于 数理天地(高中),2014(11):14-15) 数列求和是数列问题中的基本题型,但具有复杂多变、综合性强、解法灵活等特点,本文将通过例题(这些例题涵盖了2014年高考卷中的数列求和大题)简单介绍数列求和的七种基本方法. 1 运用公式法 很多数列的前n 项和n S 的求法,就是套等差、等比数列n S 的公式,因此以下常用公式应当熟记: 还要记住一些正整数的幂和公式: 例1 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32n n S n -=,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T . 解 由232n n S n -=,可得n a n 233-=,160≤?>n a n ,所以: (1)当16≤n 时,n T =232n n S n -=. (2)当17≥n 时, 所以 2 2 32(1,2,,16)32512 (17,) n n n n T n n n n * ?-=?=?-+≥∈??N L 且 例2 求1)2(3)1(21?++-?+-?+?=n n n n S n Λ. 解 设2 )1()1(k n k k n k a k -+=-+=,本题即求数列}{k a 的前n 项和. 高考题1 (2014年高考浙江卷文科第19题(部分))求数列{}21n -的前n 项和n S . 答案:2n S n =. 高考题2 (2014年高考四川卷理科第19题(部分))求数列{}24n -的前n 项和n S . 答案:23n S n n =-. 高考题3 (2014年高考福建卷文科第17题)在等比数列{}n a 中,253,81a a ==. (1)求n a ; (2)设3log n n b a =,求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S . 答案:(1)1 3 n n a -=;(2)22 n n n S -=. 高考题4 (2014年高考重庆卷文科第16题)已知{}n a 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甘志国)斜抛运动的最佳抛射角

斜抛运动的最佳抛射角 甘志国(该文已发表数学通报,2011(12): 35-36) 文献[1]介绍了球星德拉普(Rory John Delap): 斯托克城属于英超中的一支中下游足球队,但是该队参加的每一场比赛,往往都能成 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拥有一位擅长掷远距离界外球、最远距离为48.17米的世界记录 创造者,他就是后卫德拉普(图1).阿森纳主帅温格曾在一场比赛前说:“德拉普的手臂太可怕了,上天保佑这场比赛中他没有掷界外球的机会.” 图1 界外球怎样才能掷得更远呢? 图2 通常会认为,以初速度v0、抛射角「(0 ::: : <90 )掷出的球在不计空气阻力时的运动是斜抛运动(图2),其运动轨迹的参数方程为 X = V0 COS-:: t ? - + 1 +2 ①y =v0si na 1 - -gt (其中X, y分别表示球在时刻t飞行的水平距离和竖直高度,g为重力加速度)由此可得球的 射程为 2 V0 s —si n2- ② g 公式②说明,球的射程S与初速度V0及抛射角〉均有关,当V0 一定时,当且仅当 =45时射程s最大. 但文献[1]还说,英国物理学家尼克?林斯纳尔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球员把求掷得最 远时,出手时的初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并不是45,而是25至30 .

xta n : 由文献[3]的结论立知,其焦点 为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对于公式②,当 V 。为定值时,:? =45时s 最大;而当:-为 定值时,v 越大s 就越大?可见球的飞行距离与初速度 V o 及抛射角:?均有关.而在〉=45时 V o 不能达到最大值, 所以在〉=25 ~30时,V o 可达到最大值,所以s 取到最大值也是可 能的? 早在2003年,笔者就在文献[2]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掷球的最佳抛射角应小于 45 . 文献[1]的出现,使笔者重新研究“斜抛运动的最佳抛射角” ,并得到了漂亮的结论: 定理 如图3,以初速度vo 、抛射角:?(0 ::: : ::: 90 )使物体作斜抛运动,当射程 s 最 大时(也即起点O 到落点A 的距离最大(因为在图3(a )中OA = S ,在图3(b ), (c )中 OA 2 =s 2h 2,h 为定值),此时的抛射角:?叫做最佳抛射角,此时的抛射方向是起点 O 竖 直向上的方向OB 与OA 形成的角.BOA 的平分线,且 OA 是问题运动轨迹(抛物线OCA ) 的焦点弦? 证 明 易知图3中抛物线 OCA 的参数方程为①(其中x,y,t,g 的意义也同①中诸字母 的意义) x=v °cos : t y =v °sin : t 一如2 (其中x, y 分别表示球在时刻t 飞行的水平距离和竖直高度, g 为重力加速度)化为普通方程, 得 2 y <2 x 2v 0 cos a / 2 2 v 0sin 2。 v 0cos 2a l 2g ' 2g 即证 N BOA = 2Zv 0O 代 F E OA . 图3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移与平行

平移与平行 四年级数学教案 【课例题目】平移与平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七册第18——20页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平移与平行》就是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学习领域,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今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形体的基础,教材中把一辆四轮车驶过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和一根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抽象到纸面上,意在从“平移”中认识“平行”,体会平行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的知识、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四年级小学生空间观念尚不丰富,因此,对“同一平面和永不相交?”的实质很难理解;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借助辅助工具进行作图,这给作图增加了不少难度。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通过“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巧妙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且平行从它的诞生之初就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亲近它: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关窗户的这个动作里就产生了平行!继此,学生也能充分体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距离处处相等,当然不会相交。充分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平行的或清晰或模糊,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

过眼睛看,动手摆、折、画,认识平行的内涵,寻找画平行线的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平行的特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平行线。使学生积极动手,用手思考,在做中发现矛盾,在做中发现方法。不仅可以让师生检验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觉对比反思之后能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改变,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理清思路、选择教法、指导学法。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将课堂分为两条纵线。第一条是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时采用以目标导学为主、启发诱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逐层深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观察、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另一条线是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新知,用摆、想、说、议、画的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长方形纸一张,三角尺、直尺一副。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生活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学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甘志国)谈谈人教版教材中函数极值的定义

谈谈人教版教材中函数极值的定义 甘志国(该文已发表 中学数学杂志2011(5):15-16)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A 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下简称《选修2-2》)第27页给出了函数极值的定义: 定义1 如图1,以b a ,两点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函数)(x f y =在点a x =的函数值)(a f 比它在点a x =附近其他点的函数值都小,0)(='a f ;而且在点点a x =附近的左侧0)(<'x f ,右侧0)(>'x f .类似地,函数)(x f y =在点b x =的函数值)(b f 比它在点a x =附近其他点的函数值都大,0)(='b f ;而且在点点b x =附近的左侧0)(>'x f ,右侧0)(<'x f . 图1 我们把点a 叫做函数)(x f y =的极小值点,)(a f 叫做函数)(x f y =的极小值;点b 叫做函数)(x f y =的极大值点,)(b f 叫做函数)(x f y =的极大值.极小值点、极大值点统称为极值点,极大值和极小值点统称为极值. 极值反映了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大小情况,刻画的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选修2-2》第29页又作了以下说明: 导数值为0的点不一定是函数的极值点.例如,对于函数3)(x x f =,……所以0=x 不 是函数3)(x x f =的极值点.一般地,函数)(x f y =在一点的导数值为0是函数)(x f y =在 这点取极值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一般地,求函数)(x f y =的极值的方法是: 解方程0)(='x f .当0)(0='x f 时: (1)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x f ,右侧0)(<'x f ,那么)(0x f 是极大值; (2)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x f ,右侧0)(>'x f ,那么)(0x f 是极小值. 显然,以上函数极值的定义是针对可导函数的,而在某些点不可导的函数也可以有极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平移与平行

第二单元第三课时(平移与平行) 一、填空。 1.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2.双杠的两根杠是互相()的,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的。 3.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条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4.一个长方形有()组互相平行的对边。 二、下面哪组是平行线,在括号里画“∨”。 ()()()() 三、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线。() ⑵经过直线外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可以画无数条。() ⑶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不可能是相互平行的。() ⑷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是两组平行线。() 四、画一画。 1.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 2.下图中那些线段是平行的,请写出三组。 线段()∥线段();线段()∥线段();线段()∥线段() 3、过P点分别做出直线L1和直线L2的平行线。

4、三角形向右平移了7格,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哪些线段是相互平行的? 5、在下图中找出几组平行线。 五、算一算 27×3= 56÷4= 120÷15= 4×25= 640÷80= 72÷18= 400÷4= 12×5= 450÷90= 75÷25= 84÷6= 72÷24= 5×18= 78÷3= 600÷30= 630÷6= 六、1、春季同学们植树,四年级同学植树88棵,五年级同学植树96棵,六年级同学植树104棵,三个年级的学生一共植树多少棵? 2、小红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自然、社会、英语的成绩分别是88分、96分、94分、90分、82分。小红五科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3、食品前天购进白菜328千克,昨天购进白菜156千克,今天购进白菜272千克,食堂3天共购进白菜多少千克?

(甘志国)谈谈高考数学江西卷理科压轴题

谈谈2010年高考数学江西卷理科压轴题 甘志国(该文已发表 数理天地(高中版),2010(9):19,21) 本文将谈谈2010年的全国普通高考数学江西卷理科压轴题: 高考题 证明以下命题: (1)对任一正整数a ,都存在正整数)(,c b c b <,使得222,,c b a 成等差数列; (2)存在无穷多个互不相似的三角形n ?,其边长n n n c b a ,,为正整数且2 22,,n n n c b a 成等差数列. 参考答案 (1)易知2227,5,1成等差数列,所以222)7(,)5(,a a a 也成等差数列,即对任一正整数a ,都存在正整数)(7,5c b a c a b <==,使得222,,c b a 成等差数列. (2)若222,,n n n c b a 成等差数列,得 2222n n n n b c a b -=- ))(())((n n n n n n n n b c b c a b a b +-=+-① 选取关于n 的一个多项式,例如)1(42 -n n ,使得它可按两种方式分解因式,由于 )22)(22()22)(22()1(4222n n n n n n n n +-=-+=- 所以,可令 ???????+=+-=--=++=-n n b c n b c n n a b n a b n n n n n n n n 2222222222 即 )4(121 12222≥?? ???-+=+=--=n n n c n b n n a n n n 易证n n n c b a ,,满足①,所以2 22,,n n n c b a 成等差数列. 当4≥n 时,n n n c b a <<,且0142>+-=-+n n c b a n n n ,所以以n n n c b a ,,为边长可以构成三角形,将此三角形记为)4(≥?n n . 任取正整数),4,4(,n m n m n m ≠≥≥,若m ?与n ?相似,得

四年级数学:《平移与平行》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平移与平行》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的想象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18—19页的《平移与平行》。本课是第二单元《线与角》的第2课时。该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以及平移与旋转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其他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期,情绪及心理素质不稳定,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以及合作创造的能力不强,但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独立完成动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 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课文第18页的内容即19页的“折一折”、“说一说”)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2、借助实际情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平行线的特征。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幻灯设备)水彩笔长方形纸方格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互相平行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汽车开过后的车轮印吗?那现在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看看,大家愿意吗?(课件出示机灵狗开汽车遇到红灯停了) 师:车怎么停了生:因为遇到红灯了(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安全知识:红灯停绿灯行)(车继续前行) 师:这是两条汽车行驶后留下的车轮印,你能说说是怎样的吗? 生:两条直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平移与平行》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平移与平行》说课稿 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平移与平行》,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又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借助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学会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线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会用三角板画平行线。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环节,首先通过“看一看”让学生观察双杠发现平行线的特征,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通过“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巧妙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平移铅笔的这个动作里就产生了平行!继此,学生也能充分体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距离处处相等,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再通过实际操作“试一试”“折

一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通过后面的:“画一画”让学生学会画平行线,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观察双杠的两根杠有什么特点再平移铅笔、从中使学生抽象出平行线的特点和它与平移的关系,不仅架起了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 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

(甘志国)刍甍羡除刍童及楔形四棱台的体积公式

刍甍、羨除、刍童及楔形四棱台的体积公式 见甘志国著《立体几何与组合》(哈工大出版社,2014)第48-52页 高考题1 (2013·湖北·文·20)如图1,某地质队自水平地面A ,B ,C 三处垂直向地下钻探,自A 点向下钻到A 1处发现矿藏,再继续下钻到A 2处后下面已无矿,从而得到在A 处正下方的矿层厚度为121A A d =.同样可得在B ,C 处正下方的矿层厚度分别为122B B d =,123C C d =,且123d d d <<.过AB ,AC 的中点M ,N 且与直线2AA 平行的平面截多面体111222A B C A B C -所 得的截面DEFG 为该多面体的一个中截面,其面积记为S 中. (I)证明:中截面DEFG 是梯形; (II)在△ABC 中,记BC a =,BC 边上的高为h ,面积为S . 在估测三角形ABC 区域内正下方的矿藏储量(即多面体111222A B C A B C -的体积V )时,可用近似公式V S h =?估中来估 算. 已知1231 ()3 V d d d S =++,试判断V 估与V 的大小关系,并加以证明. 请问,该题中的1231 ()3V d d d S =++即)(6 1321d d d ah V ++=是怎么来的呢?这由下面 推导的羨除体积公式立得. 《九章算术·商功》篇有部分题目涉及到刍甍、羨除、刍童及楔形四棱台的体积公式, 这些公式秦汉时人都已掌握,下面来推导它们. 1.刍甍 刍甍是图2中的五面体ABCDEF ,其中EF DC AB ////,底面ABCD 是平行四边形.设a AB =,直线CD AB 、之间的距离是h ,直线EF 与平面ABCD 之间的距离是H ,则其体积)2(6 c a Hh V += . 图2 图3 证明 如图3.设点F E ,在面ABCD 上的射影分别是点F E '',. 图 1

(甘志国)为什么这些曲线平移后不“平行”了

为什么这些曲线平移后不“平行”了 甘志国(该文已发表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9):71-72) 如图1,把曲线y x =向左平移1个单位后得到曲线1y x =+,前后两条曲线是两条平行直线. 图1 如图2,把曲线2x y =向左平移1个单位后得到曲线12x y +=,但这两条曲线给我们的视觉却不是“平行”的.当然,何谓两条曲线平行?还等着下定义呢?先与直线平行类比着想象其内涵吧. 图2 如图3,把曲线22 1(0)x y x +=≥向左平移1个单位后得到曲线22(1)1(1)x y x ++=≥-,但这两条曲线给我们的视觉也不是“平行”的.

图3 如图4,把曲线2y x =向下平移1个单位后得到曲线21y x =-,但这两条曲线给我们的视觉还是不“平行”的. 图4 由图1~4中产生的“平行”、“不平行”的视觉的原因何在?难道是错觉? 在图1中,无论怎么看,曲线y x =与曲线1y x =+都是平行的.笔者认为,原因是夹在它们之间的任意平行线段都相等(如图1').

图1' 在图2中,曲线2x y =与曲线12x y +=为什么不“平行”呢?原因就是夹在它们之间的两条平行线段有不相等的情形:用两条铅垂线截这两条曲线,截得的两条线段不相等;用两条水平线截这两条曲线,截得的两条线段相等(如图2'). 图2' 猜想 1 用两条不是水平线的平行线截曲线x y a =与(,x h y a a h +=是已知数,且0,1,0)a a h >≠≠,截得的两条线段不相等. 在图3中,曲线221(0)x y x +=≥与曲线22 (1)1(1)x y x ++=≥-为什么不“平行”呢?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移与平行说课稿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平移与平行说课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ranslation and Parallel Talk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平移与平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二单元《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后,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做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利于学生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最大不同的是加强了操作活动,所以本课平行线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体会平行线。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平行线,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有趣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

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组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从直观上进行定义的描述,侧重放在学生能够意会,能够认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材处理 1、主题图、练一练1处理,课本在主题图下抽象平行线,学生已有线的认识,已有一些实际生活例子。这节课安排在课件2铅笔平移后,结合练一练1,进行学生操作活动。这样组织,给学生提供了上下平移和斜的平移训练,丰富学生的感知,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正确建立起两条直线的内在关系,又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移与平行》资料平移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平移与平行》资料 平移 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图形经过平移,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它是等距同构,是仿射空间中仿射变换的一种。它可以视为将同一个向量加到每点上,或将坐标系统的中心移动所得的结果。即是说,若是一个已知的向量,是空间中一点,平移。 定义 将同一点平移两次,结果可用一次平移表示,即,因此所有平移的集是一个群,称为平移群。这个群和空间同构,又是欧几里德群的正规子群。 在仿射几何,平移是将物件的每点向同一方向移动相同距离。 它是等距同构,是仿射空间中仿射变换的一种。它可以视为将同一个向量加到每点上,或将坐标系统的中心移动所得的结果。即是说,若是一个已知的向量,是空间中一点,平移。 将同一点平移两次,结果可用一次平移表示,即,因此所有平移的集是一个群,称为平移群。这个群和空间同构,又是欧几里德群的正规子群。 基本性质 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多次连续平移相当于一次平移。 偶数次对称后的图形等于平移后的图形。 平移是由方向和距离决定的。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 这种将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位置移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为平移。 平移的条件:确定一个平移运动的条件是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甘志国)对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真伪的故事的质疑

对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真伪的故事的质疑 甘志国(已发表于新高考(高二·数学(必修复习)),2016(1-2):7-8) 1 数学之神阿基米德]1[ 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公元前212),出生于 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的一个贵族家庭,与叙拉古的赫农王(King Hieron)有亲戚关系,家庭十分富有.他和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1777~1855) 被誉为有史以来的三大数学家.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天文学家兼数 学家,学识渊博,为人谦逊.阿基米德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对 数学、天文学特别是古希腊的几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刚满十一岁时,借助与王室的关系,被送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阿基米德 去学习.亚历山大位于尼罗河口,是当时文化贸易的中心之一.人才荟萃,被世人誉为“智慧之都”.阿基米德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了许多年,曾跟很多学者密切交往.他兼收并蓄了东方和古希腊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其后的科学生涯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阿基米德是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静态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他从小就善于思考,喜欢辩论.早年游历过古埃及,曾在亚历山大城学习.据说他就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在数学方面,著有《论球和圆柱》《抛物线的求积》《圆的度量》《论劈锥曲面体和球体》等论文和10余种著作流传于世,多为希腊文手稿.在《论螺线》一文中,他研究的等速螺线现称为阿基米德螺线.在物理学方面,发现了杠杆定律和关于浮力的阿基米德定律,还发明了螺旋提水器等机械器具,设计了多种建筑物.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人进犯叙拉古,阿基米德应用机械技术来帮助防御,使来犯之敌闻风丧胆,这也使阿基米德有“数学之神”的美誉.但最终城被攻破,阿基米德被罗马士兵杀害,终年七十五岁.阿基米德的遗体葬在西西里岛,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内切球的图形,以纪念他在几何学上的卓越贡献. 2 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真伪的故事]2[ 叙拉古(属希腊管辖,希腊的国王是托勒玫)的的希罗王对阿基米德说:“阿基米德,我有一个问题要向您请教.” “好,陛下,我能给您什么帮助吗?” “情况有一点我不满意,”国王详细地说,“我告诉了您,您可不要告诉任何人!” “当然可以,请您相信我.” “我的问题就在这里.丢奥森内斯为我造了个新皇冠,那不是,用丝绒包着的.” “真华丽,陛下!您是否喜欢它?” “从外表上看,我也喜欢,但是,我总觉得没有完全按照我的要求做.”国王解释说,“您知道,我为丢奥森内斯提供了制造皇冠所需要的金子.但是,现在我怀疑金匠在皇冠内依银代替了金,而把贵重的金子据为己有.” “噢!”阿基米德被难住了,“当然,您不想把漂亮的皇冠割开,看个究竟.您已经核对过皇冠的重量与您给予丢奥森内斯的金子是一样的重,是吗?” 希罗王点点头.阿基米德没有立即解答出国王的问题,他有点困惑. 阿基米德答应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就走开了,他常常心不在焉地自言自语沉侵于该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移与平行》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移与平行》教案 模板三篇 《平移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后,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平移与平行》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平行线,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 1、初步感知,尝试判断 师;上课一开始,让我们先来看一小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录像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啊?生:开窗户。 师: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生:平移 师: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平行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行线。

师:你知道平行线吗? 高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生1:第1幅、第5幅、第7幅。 生2:就第1幅 生3:1和5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2、充分体验,探讨本质 师:那么数学上,究竟什么是平行线呢? 我们来看: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生:不会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生1:因为延长是不会弯过来的。 生2:他们不会xx,最后靠在一起。 生3:它们之间的宽度始终不会变的。 师: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甘志国)一类三角形面积比问题

一类三角形面积比问题 甘志国(已发表于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2015(11):2-3) 定理 在ABC ?中,点P 满足∈=++νμλνμλ,,(0PC PB PA R ,且 )0≠++νμλ,则0≠++νμλ,(::::νμλ=???PAB PCA PBC S S S 当C B P ,,共线时, 约定0=?PBC S ;当A C P ,,共线时,约定0=?PCA S ;当B A P ,,共线时,约定)0=?PAB S . 证明 以射线AB 为x 轴,线段AB 的中垂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1),设),(),0,(),0,(w v C u B u A -,得0≠uw .又设),(y x P ,由0=++PC PB PA νμλ得0=++CP BP AP νμλ,所以 ) 0,0(),(),(),(=--+-++w y v x y u x y u x νμλ w y ννμλ=++)( 若0=++νμλ,得0=w ν,因为0≠uw ,所以0=ν,得0==+νμλ. 再由0=++PC PB PA νμλ,得0,0==λλAB ,所以0===νμλ,这与题设0≠++νμλ矛盾!所以0≠++νμλ,得νμλν++= w y . 又),(w v C ,所以 νμλν++=??ABC PAB S S . 同理,有ν μλμνμλλ++=++=????ABC PCA ABC PBC S S S S ,. 所以νμλ::::=???PAB PCA PBC S S S .定理获证. 图1 注 有很多文献(比如[1])也研究了以上定理的结论,但都限定了∈νμλ,,R +.

(甘志国)二次曲线上的四点共圆问题的完整结论

二次曲线上的四点共圆问题的完整结论 甘志国(该文已发表 数学通讯,2013(7下):40-41) 百年前,著名教材《坐标几何》(Loney 著)中曾提到椭圆上四点共圆的一个必要条件是 这四点的离心角之和为周角的整数倍(椭圆)0,0(122 22>>=+b a b y a x 上任一点A 的坐标可以表示为∈θθ)(sin cos,(b a R ),角θ就叫做点A 的离心角),证明方法十分巧妙,还要运用高次方程的韦达定理.这一条件是否充分,一直是悬案.在20世纪80年代编写《数学题解辞典(平面解析几何)》时,仍未解决.到20世纪年代初编写《中学数学范例点评》时,才证明了此条件的充分性.[1,2] 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理科第21题,2005年高考湖北卷理科第21题(也即文科第22题)及2002年高考江苏、广东卷第20题都是关于二次曲线上四点共圆的问题(见文献[3,4]).笔者曾由2005年的这道高考题得出了二次曲线上四点共圆的一个简洁充要条件(其证明也很简洁但有技巧): 若两条直线)2,1)((:00=-=-i x x k y y l i i 与二次曲线22:0()ax by cx dy e a b Γ++++=≠有四个交点,则这四个交点共圆的充要条件是021=+k k . 文献[2]还用此结论证得了“椭圆上的四点共圆的充要条件是这四点的离心角之和为周角的整数倍”. 文献[5]用较长的篇幅得出了下面的两个结论(即原文末的命题7、8): 结论1 抛物线2 2y px =的内接四边形同时内接于圆的充要条件是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两条对角线所在的三对直线中有一对直线的倾斜角互补. 结论 2 圆锥曲线221(0,)mx ny mn m n +=≠≠的内接四边形同时内接于圆的充要条件是该四边形的两组对边、两条对角线所在的三对直线中有一对直线的倾斜角互补. 请注意,文献[5]中所涉及的直线的斜率均存在,所以这两个结论均正确.但不够完整,本文将给出二次曲线上的四点共圆问题的完整结论,即文末的推论4. 定理1 若两条二次曲线22220()0ax by cx dy e a b a x b y c x d y e '''''++++=≠++++=,有四个交点,则这四个交点共圆. 证明 过这四个交点的二次曲线一定能表示成以下形式μλ,(不同时为0): 2222()()0ax by cx dy e a x b y c x d y e λμ'''''+++++++++= ① 式①左边的展开式中不含xy 的项,选1=μ时,再令式①左边的展开式中含2 2,y x 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