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科(0904)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培养方案.doc

植物保护学科(0904)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培养方案.doc
植物保护学科(0904)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培养方案.doc

植物保护学科(0904)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层次人才。 1.思想政治方面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农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合作共赢的协作精神;遵守法纪,品德优良,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业务水平方面要求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历史演变、发展现状和前沿动向;全面掌握现代植物保护领域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技术,能在群落、种群、个体、细胞以及分子水平上探讨和掌握生物-生物、生物-非生物、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生命和植物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3.学术素养及能力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生产变革能有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具有组织或独立从事植物保护领域的教学、科研或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包括独立申请、实施和完成科研项目的能力,并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能熟练地应用相关的先进科学仪器测定与分析实验数据;至少掌握1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小语种外语的学生要求将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具有阅读植物保护领域英文资料的能力。

4.身心素质应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心理素质良好。

二、学科方向

1.植物病理学

主要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病原与植物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病害控制的理论和技术。主

要研究领域有真菌学与水稻病害、植物线虫学与大豆病害、植物病毒学与蔬菜病害、植物细菌学与果树

病害、植物病害流行学与药材病害、分子植物病理学与玉米病害等。

2.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主要研究重要农业害虫的种类识别,发生、发展、入侵、迁飞扩散、成灾机理与规律,害虫与作物的关系,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机制,监测与治理,预测预报及防控策略与技术。主要研究领域有害虫生物防治

与昆虫分子生物学、昆虫生态学、昆虫抗药性、害虫综合治理和昆虫分类学与资源昆虫等。

3.农药学

农药学的核心内容是新农药创制、生产及应用,具体研究范畴包括农药合成、剂型加工及施用技术、农

药分析与残留分析、生物活性评价、农药毒理、农药环境毒理以及农药应用技术等。主要研究领域有生

物农药、农药毒理学、农药残留控制、农药合成与剂型加工。

4.有害生物与环境安全

主要研究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昆虫、螨类、杂草等各种有害生物分类学、形态学,有害生物系统

监测、检测、损失估计、风险评估,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测定、评估,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危险性有害

生物生物学、检测技术、处理技术,农药的安全性评价及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等。主要研究领域有有害

生物分类与鉴定、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与监测、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检疫性有害生物治理技术、植物

保护产品与环境安全。

5.入侵生物学

主要研究入侵物种的入侵特性,入侵物种的扩张与分布格局,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的相互作用,入侵植

物的化感作用以及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全球变化对生物入侵的影响,入侵生物控制等。主要研究

领域有外来植物入侵机理,外来植物入侵危害,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总学分

基准学制为3年,最长可延长至6年(3年后需办理学籍延长手续)。总学分不少于2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16学分,培养环节6学分),一般课程学习1年(课程学习兼顾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前期工作),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年,最长可延长至8年(5年后需办理学籍延长手续)。总学分应不低于51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45学分,培养环节6学分),一般课程学习时间1.5-2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3年。

博士生不允许提前毕业。

四、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由3~5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教授组成,研究生导师任组长。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生的优良学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应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实践教育、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

1.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及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包括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严格执行研究生日常管理办法和请假制度。

2.加强联合培养立足校内,同时加强与国内外有关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联合培养,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3.课程学习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按时修完规定的必修课,并取得学分。

4.学术活动 3年内做5次学术报告,即:一年级上学期做读书报告、下学期做综述报告,二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均做读书报告,三年级上学期做研究成果报告。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研究生做8次学术报告。读书报告作为研究生班讨论课列入成绩考核。(2学分)

5.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教学实践总工作量不少于 10 标准学时,一般从第二学期开始,主要承担大学本科生的课堂教学、试验、实习或指导论文(设计)等,或辅助指导硕士研究生论文。生产和社会实践可利用寒暑假时间,以及结合论文工作,参加社会调查、技术咨询服务等。完成实践教育环节后应填写并提交《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表》。(1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3年基准学制安排。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至少达到22学分。课程分为学位课与选修课两大类。学位课必须达到13学分,选修课3学分,培养环节6学分(表1)。第一外国语为英语的不要求必修第二外国语。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除必修该语种外,还应必修英语。

跨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2门,考试及格,记成绩,但不计算学分。

硕博连续研究生在修完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后,应修本专业博士除外国语以外的课程。

表1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备注

学位课程

公共必

修课程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 2 1

第一外国语72 3 1

一级学科

必修课程

现代植物保护研究进展48 3 1

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32 2 1

学科方向

限修课程

植物病理学专题48 3 1 植物病理学方向

昆虫学专题48 3 1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方向

农药学专题48 3 1 农药学方向

有害生物与环境安全专题48 3 1 有害生物与环境安全方向

入侵生物学专题48 3 1 入侵生物学方向

选修课程

第二外国语32 2 1

高级菌物学16 1 1

高级植物病害流行学16 1 1

高级植物线虫学16 1 1

高级植物病毒学16 1 1

高级植物免疫学16 1 1

昆虫分子生态学16 1 1

害虫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16 1 1

农药化学16 1 1

农药作用机制与抗药性16 1 1

高级天然产物化学16 1 1

入侵生态学16 1 1

现代生态学研究技术16 1 1

必修实践环节开题报告 1 2, 4*

中期考核 1 2或3,4或5* 研究生班讨论课 2 5,8*

专业外语阅读报告 1 5,7*

实践学分 1 2-5,4-9*

补硕课程植物保护研究进展

高级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

说明:1.硕博连读生免修博士期间开设的外语课。2.*为对硕博连读生的要求。

六、考核办法

1.课程考核博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应有一定量的笔试。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专业课采用笔试、口试、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重在考察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2.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入学后第二学期末前(硕博连读的博士生在第四学期末前)完成开题。要求在阅读一定数量文献的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完成选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 5 人以上专家组成评审小组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1学分)

3.专业外语导师指定20篇外文专业文献,据此撰写阅读报告。阅读报告要在第五学期提交(硕博连读生在第七学期提交)。(1学分)

4.中期考核博士生入学后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硕博连读的博士生在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工作进展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细则》执行。(1学分)

5.外语水平考核通过学校研究生外语水平考试或通过国家外语六级考试。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 选题入学第一学期,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确定论文选题。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要对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研究选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研究内容、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等把关。

学位论文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省部级以上课题接轨。学位论文的选题内容应体现本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和国家农业生产的技术发展要求和需要,解决重要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实际价值,其基本观点、预期研究结论或成果应有重要学术价值或在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博士生必须了解植物保护学科某一领域的研究前沿,明确所选题目的重要研究价值,清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掌握研究所需的知识和试验、实践技能。

学位论文在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之前需进行开题报告论证。研究过程中如遇具体情况和问题,可适当调整和改变研究内容,但调整和改变研究内容较大时,必须重新进行开题报告论证。

2.撰写研究综述针对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技术发展类研究课题需有一定专利文献,其中包括国外专利文献。综述应不少于5000字,综述的参考文献应在100篇以上,其中最近10年内的文献应占一半以上,外文文献应不少于50%。

综述须对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详尽的分析、阐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凝练出科学问题或技术创新突破点。综述应包括如下几部分:①所述问题在植物保护学科或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价值;②研究历史或背景;③研究进展;④拟解决的问题;

⑤研究的目标、思路、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等。

3.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博士学位论文应按照国家和沈阳农业大学规定的学位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详见《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书写格式》),同时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文字、图表、引文标注等符合相应的撰写规定和规范。

(2)所有研究和分析必须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新方法必须详细描述操作程序,所用化学药品必须标明试剂纯度级别,所用仪器必须标明型号;环境样本分析必须配有标准样品内标和分析质量控制说明。

(3)所用分析数据必须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检测限的最小有效位数,分析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正负标准差。

(4)应采用相关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或显著性检验,所有结论必须有统计显著性结果支撑;文中的计算式必须用公式编辑器编排,并有顺序号。

(5)涉及研究区域、采样或试验布点空间分布的内容,需要满足相关实验规范的相关要求。

(6)除了植物保护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可列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

(7)学位论文各章应配有图表若干,并附有中英文图表题。

(8)应有专门的一章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提出论文的主要创新点,说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或发现,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导向或信息,供他人参考。

(9)由其他人完成的工作必须明确说明,并且给予恰当的致谢。

4.质量要求

(1)提出植物保护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及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如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新型生物农药开发,病、害虫综合治理方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

(2)发表学术研究论文、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以及国家接受或颁布的标准等成果。对发表论文的要求是: 1)以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发表2篇被SCI收录的非会议、非增刊的期刊论文,其中1篇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或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被SCI收录,影响因子大于等于2.0的非会议、非增刊的期刊论文。

2)“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的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答辩,须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被SCI收录,且其中

1篇影响因子大于等于2.0的非会议、非增刊的期刊论文;或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被SCI收录,影响因子大于等于3.0,或Ⅰ区期刊的非会议、非增刊的期刊论文。

八、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提交时间申请夏季答辩博士研究生应在当年3月1日前向导师提交毕业论文初稿,在4月15日前向学科秘书提交《沈阳农业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审批表》和学位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由学科秘书统一提交给学院学位分委会。申请冬季答辩博士研究生应在当年10月1日前向导师提交毕业论文初稿,在10月15日前向学科秘书提交“沈阳农业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审批表”和学位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由学科秘书统一提交给学院学位分委会。

2.学位论文提交程序向学院学位分委会秘书提交的论文必须有导师亲笔签名“同意提交”,学院学位分委会组织各学科带头人(负责人)对论文质量进行初审,并由学科带头人签名同意方可进入质量审查程序。

3.学位论文质量审查提交的正式论文必须通过质量审查方可参加答辩。首先须按学校规定进行查重,合格后提交校外专家盲审,盲审有一名专家结论为不同意答辩即取消该论文本次答辩资格。

4.学位论文答辩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沈阳农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和要求,博士生按规定修满学分,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位外语水平考试合格,学位论文质量审查通过,可向所在院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答辩申请。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上报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由所在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答辩委员会安排博士研究生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必须有2名以上外单位专家。论文答辩要严肃认真,做到公正、公开,论文答辩过程面向师生开放。学生论文宣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回答问题时间不少于30分钟。

5.毕业与授予学位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达到博士学位授予要求的,填写《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授予申请表》,经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同意后授予博士学位。

九、必读文献

植物保护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目录和期刊目录见表2。

表2 植物保护学科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著作或期刊的名称作者或出版单位

1 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主编

2 Phytopathology American Phytopathology Society

3 植物病原真菌学陆家云主编

4 Insect Science Wiley-Blackwell出版社

5 昆虫病理学广东科技出版社

6 生态学报科学出版社

7 中国生物防治中国农科院生防所

8 农药科学与管理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9 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中国农业出版社

10 Plant Pathology American Phytopathology Society

11 New Physiologist Wiley-Blackwell出版社

12 植物病理学报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13 植物保护学报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14 Plant Disease American Phytopathology Society

15 Plant Pathology (5th edition) Plant Pathology. Academic Press

16 天然产物研究于开发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17 微生物学报科学出版社

18 微生物学报通报微生物学通报发行部

19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 天然产物化学(书)化学工业出版社

21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Washington)

22 PNA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3 Nature和其子刊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24 Science和其子刊https://www.360docs.net/doc/5412715491.html,

25 Biological Control Elsevier

26 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s Japan Antibiotics Research Association

27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28 生态学基础陆健健等编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29 Ecology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n

30 昆虫学报中国昆虫学会

31 昆虫分类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2 中国农业科学农业部

33 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学会

34 入侵生态学郑景明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35 Biological Invasions Springer 出版社

执笔人:傅俊范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篇一: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根据《关于公布的通知》(西交研[20XX]59号)文件精神,即日起开始启动我校20XX年“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旨在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高年级优秀博士生继续安心于科学研究,力争在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2.申报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我校在读博士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 (2)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读博士期间学位课成绩优良,学位论文开题并已经做出了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质,愿意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扩大已有成果。

(3)身心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博士入学时间满3年且攻博身份为国家统招统分。 (4)已公开发表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理工医类申请人应已在最有学术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经管人文类申请人应已在SCI/SSCI/AHCI源刊至少发表2篇论文,或已在所属学科权威期刊上至少发表4篇论文。 3.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每年申报一次,全校选拔名额20名左右,本次不具体分配各学院推荐名额。请在读博士生积极申报,于20XX年10月26日(周一)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研究生院学位办。 需报送的电子版材料为:《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需报送的书面材料为: (1)《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培养计划”申请表》

最新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资料

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701,授理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备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从事数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人才。 2.掌握坚实宽广的数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国际前沿课题及其发展动态。 3.在本学科相关研究领域受到科研全过程的训练,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相关领域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达到学校要求。 4.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熟练阅读和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外文文献,具备用外文独立撰写学术论文以及在国际会议上用外文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普通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硕博(连读)生、直攻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 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2.对跨一级学科课程的限定 (1)跨一级学科课程指本一级学科外的研究生课程,且必须跟班听课并同堂参加考试。 (2)所选的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得与硕士期间所修的课程相同。 3.论文选题报告,通过开题得1 学分。选题报告应包括的内容为: (1)课题的来源、意义; (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3)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案; (4)理论与实践方面预计的创造性成果; (5)预期成果; (6)主要参考文献。 4.论文中期报告 博士生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前,要向博士生指导小组或有关学者、专家报告研究工作成果,听取质疑与商讨改进意见,待创造性研究成果获得认同后,方可撰写论文。 5.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和资格审查 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指导教师或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 (1)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学分; (2))完成论文选题报告; (3)完成论文中期报告; (4)在刊物上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 (5)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6)通过校内外专家的评审。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医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按国务院学位办确定的学科分类,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 我国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可谓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一方面,不断有新的交叉学科如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卫生法学(Health and law)、医疗保险学(Medical insurance)等加盟,使得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广泛;另一方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两门主干三级学科也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如社会行为与健康(Social behavior and health)、医院管理(Hospital management)、医学教育管理(Med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卫生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卫生政策与卫生体系科学(Health policy and system sciences)等,大大推动了本学科的深入发展。 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致力于揭示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属性,分析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双向影响,概括和总结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通过实证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通过社区实践,发展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社会卫生措施。本学科培养的人才除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外,大多在卫生事业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等岗位上工作,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中南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始建于1985年,目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该学科的社会行为与健康研究方向是国家重点学科“精神病与精神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领域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知识面较广、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博士学位申请者的背景、课程学习情况和毕业研究论文领域,按国家规定可授予医学博士或管理学博士学位。 本学科要求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具有坚实、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深入农村与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卫生和卫生事业管理实践工作;具有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以分析和解决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领域中存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获得创

最新整理工程博士生培养方案.doc

工程博士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 适用领域 能源与环保(环境学院、核研院) 先进制造(机械系、精仪系) 电子与信息(电子系、计算机系、微纳电子系、软件学院) 二、培养目标与定位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在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应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应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培养方式 工程博士生的培养结合重大工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实行校企合作、多学科交叉培养。采取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并根据研究课题组成指导小组;工程博士生的校内导师由我校认定的博士生导师担任,企业导师由重大工程技术合作企业或相关领域资深专家担任,一般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跨学科的论文研究,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作为指导小组成员。 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四、课程设置 工程博士生课程要求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特点设置,总学分不少于10学分。可根据工程博士生的知识结构、行业背景和研究需要按需选课。 1、学位课程与环节( 不少于 10 学分 )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1学分考查春秋工程领域重大专题研讨课1学分考查秋企业调研1学分考查春秋工程领域前沿讲座1学分考查秋自选课程 五、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研究成果要求: 工程博士生在学期间应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并完成一项重大工程技术研究课题,作为主要撰写人完成综合性工程科技报告。公开发表的与重大专项相关的研究成果应署名清华大学,并须满足以下要求之一: (1)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国内外已授权发明专利; (2)以排名前1/2身份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3)领域认可的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 (4)设计方案已被采纳实施或研究成果鉴定通过; (5)EI检索论文1篇。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见总则。 二、学科简介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目前已发展形成多门分支的研究方向。分子流行病学(Molecular Epidemiology)作为传统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交叉融合的新学科,代表着流行病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研究对功能基因组阶段流行病学的发展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现场流行病学是现代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将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卫生规划或科研项目的现场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管理与评价,利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获得的各种卫生信息,为卫生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 三、研究方向 1、分子流行病学; 2、现场流行病学; 3、肿瘤流行病学; 4、卫生统计学。 四、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见总则。 五、学习过程学分要求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科学学位博士生课程学习学分要求为7.0学分。 1、公共必修课共5.0学分 现代科技与马克思主义50学时 2.0学分外语(英语)72学时 3.0学分2、必选课至少2门至少2.0学分 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神经科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免疫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预防医学与全科医学研究进展18学时 1.0学分

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至少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32学时 1.5学分 膜片钳技术与离子通道研究32学时 1.5学分 细胞和分子免疫学18学时 1.0学分 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54学时 2.5学分 高级流行病学54学时 2.5学分 医用多元统计分析与计算机应用54学时 2.5学分 现场调查技术18学时 1.0学分 循证医学18学时 1.0学分 分子流行病学18学时 1.0学分 3、选修课(不做要求) 六、教学工作要求 见总则。 七、科研训练与学位论文工作 见总则。 八、学位评定与授予 见总则。 九、培养方式和方法 见总则。 十、主要参考书刊: 1、Gordis, Leon. Epidemiology. PhiladelphiaW.B. 2000. 2、David L.Katz. Clinical Epidemiology & Evidence-Based Medicin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Clinincal Reasoning & Research . Sage Publications.Inc ,August 2001. 3、Stephen C.Newman.Biostatistical Methods in Epidemiology. Hardcover,July 2001.

中南大学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计划

中南大学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概况 数学是一门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下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数 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的根本特点是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 象的量的侧面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并指导人们能动 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数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起着思想库的作用;又是经济建设和技术进步的重要 工具,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增强综合国力至关重要。 我校数学学科于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是湖南省重 点学科。其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1981年全国首批博士点、“十五” 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学科是1981年湖南省首批硕士 学位授予点之一,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数学学科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学历层次高、势力 强劲、教学与科研水平高的学术梯队。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专 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 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 练应用计算机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具有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

能力和较强的教学工作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做出创造性成果; 3.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 学术交流能力。 三、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培养要求 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本学科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在学的最长年限为6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学 年。

博士培养方案

博士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理论或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见附表。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脱产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成绩突出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博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允许提前答辩并申请学位;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院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具体事宜详见吉林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毕业的有关规定)。没有提出延长报告或申请延长期满仍未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者,均按结业处理。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学分。 博士生学位考试课程应包括: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学时:课内学时;学分:学分。 、外国语 博士外语不安排课堂教学,通过博士学位外语水平考试获得个学分。 、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院儿科学专业(代码:100202 ) (一级学科:临床医学) 一、培养目标:通过科学训练(包括科研意识训练、科研方法训练、文献综合训练、选题训练、开题训练、实地考察训练、研究报告撰写训练等)的模式,重视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有丰富扎实的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儿科学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或负责团队的科研工作,在儿科学学科及相关领域上做出创造性科研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基础,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学制:3.5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1)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与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脑损伤等;(2)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因素与儿童健康;(3)儿科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4)新生儿、婴幼儿危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5)儿童血液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四、课程学习要求 最低总学分14学分,其中公共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7学分,专业选修课1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1、课程学习:一般要求在一年内完成。 2、读书报告:读书报告或seminar 6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或学院做读书报告2次。完成累计6次计2学分。 3、开题报告:不迟于第2学年冬学期(12月底前),应在本学科公开、集中进行。 4、中期综合考核:第1学年夏学期(6月底前)。 5、预答辩、论文答辩:第4学年冬学期前。 6、专业外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并能用外文书写论文或摘要,指定选修1学分。 7、发表论文:详见《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 六、其他 专业选修课经导师和学院同意,可在培养方案外选择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课程1-2门。

博士生培养方案

数学物理专业(0701Z1)培养方案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 Mathematical Physics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 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 数学物理学科是数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针对物理学研究已提出的重大原则问题,使用解析方法和半解析方法进行研究,定量地得到问题的结果,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同时,促使数学本身在理论、方法和技巧上的发展。数学物理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并不局限于某一具体数学分支,而是能掌握多种数学技能,并擅长于建立物理世界的数学模型,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交叉人才。 5. 在数学物理学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分析能力与计算能力,并具备独立科研能力,成为受欢迎的教学与科研人才。 二、学习年限 学制3年,培养年限总长不超过6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与导师 (一)研究方向 1.引力与宇宙学。 2.微分几何与广义相对论。 (二)导师简介 李新洲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曾被聘任为第15届国际引力与广义相对论学会学术委员,曾任第五届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现任国际刊物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编委。已在Phys. Rev.,JHEP,JCAP,Phys. Lett.,Class. Quantum Grav.,Nucl. Phys.等SCI 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著作13部,论文已被40多个国家的学者他人引用2000多次。他首创的广义采他函数正则化方法,得到国际学术界同行公认;他对国际著名学者提出的“正质量猜测”给出的反例,得到原提出者的认同,并修正了猜测的叙述。他在数学物理、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等学科领域内均有建树,曾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在内的9项省部级奖项,由他培养的一位博士成为科学大师霍金的博士后。

1305(设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docx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培养方案的制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为 依据,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宗旨。依托周秦汉唐文化传统、西北民族 民间艺术传统、延安文艺传统、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的艺术传统,立足西安, 辐射西北,面向全国,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艺术知识和理论,以具有与当代先进 文化知识相融合的艺术理念,活跃国际艺术和艺术教育交流,扩大学术开放的 视野,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服务。本培养方案切实遵循博士研 究生教育的规律,同时反映艺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科研特点、学术 特色,是艺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各方向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性方案和基本要求, 也是各方向制定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安排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一、培养目 标 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人文社会学科 方面掌握坚实广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设计学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学术 创新研究能力,从事设计学研究、教学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治学态度严谨,掌握系统设计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当代国际视野,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能够通过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 究方法,独立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创造性科研成果。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熟练的阅读能力,较好的写作、翻译能力和一 定的听说能力。能够以外语为工具,熟练进行本学科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掌握 设计学科国际前沿动态。 二、学科及学科方向简介( 3-4 个) (一)学科简介

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1.一级学科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获得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设立统计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同年统计学学科被评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3年“金融与统计研究所”被列为学校重点研究机构。 统计学学科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经过多年的凝练,形成了一支富于创新精神且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该学科目前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5人,16人具有博士学位。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立了马氏过程与随机微分方程、随机控制与金融风险、数理统计及应用、数量经济分析和统计学习与应用等五个主要学科方向,其中有的方向取得了一批有相当影响的成果,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该学科非常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大学、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目前学科拥有“江苏省大规模复杂系统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统计与金融数学省部共建实验室和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校级重点研究机构。在科研仪器、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室条件等方面均具备博士研究生科研工作所必需的条件。 统计学博士毕业生除了在大学任教或从事独立研究工作外,还可选择进入政府、金融与经济部门、企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息咨询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从事数据统计与分析工作。 2.学科方向简介 马氏过程与随机微分方程:马氏过程与随机微分方程方向以数学、物理、金融、工程等领域中具有应用背景的各种随机系统与模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析、马氏过程、随机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控制理论、金融数学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主要研究随机系统和随机偏微分系统解的存在唯一性、稳定性、遍历性、大偏差、动力学行为等重要问题,并进一步研究其在经济、复杂网络和金融学中的具体应用。 随机控制与金融风险:随机控制与金融风险方向以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各种随机模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微分方程、随机时滞微分方程、随机镇定理论、风险理论、金融数学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随机控制、随机时滞系统稳定与镇定、金融风险、保险精算以及金融产品的渐近行为等国际上的重要热点问题。 数理统计及应用:数理统计及应用方向是以应用为背景的数据分析基础理论,注重理论和方法的前沿性和广泛应用性。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混合效应模型、复杂数据分析、分层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选择与变量筛选、贝叶斯统计、bootstrap方法、广义推断等统计理论和方法及在生物、医药、经济、管理、金融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数量经济分析:数量经济分析方向是将统计学、经济学、数学相结合,侧重对社会经济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公共要求部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公共要求部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制 填表日期:年月日

一、培养目标 1、思想品德要求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用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献身事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专业能力要求(详见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 3、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博士基本修业年限四年,最短不少于四年,最长不超过八年。 三、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 1.公共学位课程设置 2、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见各专业) 3、补修课程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博士研究生需补修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主干课程3门,具体课程由导师在个人培养计划中安排,跟硕士研究生上课,但不计学分。 四、学分要求 1.总学分要求 不低于15学分,不超过17学分。 2.学分分配 公共学位课程6学分,专业学位课程4学分,选修课程5-7学

分。 博士研究生可以选修第二外国语,所选语种可为日语或法语,但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必须选英语为第二外国语。 选修课程按照研究方向由导师与博士研究生共同决定。 3. 学分计算方法 除公共学位课程外,其它课程理论教学20学时为1学分,实验教学30学时为1学分。 五、学术活动 学科和导师应尽可能为博士研究生到外单位或外地进行试验、实习、调查研究、参加学术会议提供并创造条件,使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的精神。此项活动要纳入学科工作中。 为了使博士研究生了解更多的学术动态和掌握学科前沿,要求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如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会、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班等),其中必须作1次以上学术报告,经导师、学科和学院评定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培养环节。 六、论文发表 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上发表三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在一级期刊上发表;或者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上发表二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其中必须有一篇被SCI、EI或ISTP检索。以上要求发表的论文均需署名第一单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者排序为博士生第一、导师第二或导师第一、博士生第二。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已不是单一的规格与模式,对于科研型、应用型及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采取不同方式和方法,做出不同要求和安排。 培养方式:博士研究生培养由指导老师负责,指导方式采用导师指导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和博士研究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一般

清华大学统计学研究中心2018级统计学博士生培养方案

清华大学统计学研究中心 2018级统计学博士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 统计学(Statistics),一级学科,理学门类,学科代码:0714。此方案适用于统计学方向中国学生(含港澳台地区)和国际留学生,授理学博士学位; 普博生(含国际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强军计划与少数民族骨干学生)、直博生和提前攻读博士生均按照此培养方案培养。 二、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领域培养博士研究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研究生应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下进行培养,在导师指导下,选修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并应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理论与应用并重,鼓励参加社会实践。重点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统计学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统计学原创性研究和应用能力的统计学人才;使得学生具有统计学素养,掌握学术规范,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指导学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有关的统计学研究方向上做出有重要理论或实际应用的创新性成果;毕业以后,适合于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统计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工作。 四、主要研究方向 数理统计、生物与医学统计、计量经济与金融统计、大数据统计、工业统计、统计计算等。 五、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普博生(含国际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强军计划与少数民族干部学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直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直博生在学期间学位课总学分不少于45学分;普博士在学期间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课程设置见附录一。 六、培养环节及相关要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博士研究生入学并确定导师以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计划。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修改后的课程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清华大学统计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统计中心”)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统计学博士生培养方案

统计学博士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 统计学(),一级学科,理学门类,学科代码: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统计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统计学原创性研究和应用能力的统计学人才。使得学生掌握学术规,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指导学生应用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有关的研究方向上做出有重要理论或者实际应用的创新性成果。毕业以后,适合于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统计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教案、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1.数理统计学 2.概率论 3.生物与医学统计 4.时间序列分析与随机过程统计 5.金融统计 6.大数据处理与分析 7.工业统计 四、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领域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建立规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制度,按期检查培养环节的完成情况。 、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专题讨论班和国外学术会议,选择统计学的重要理论或者应用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四、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普博生 普博生在学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的总学分不少于,其中必修环节学分。课程设置见附录一。 、直博生(包括提前攻博生) 直博生(包括提前攻博生)在学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的总学分不少于,其中必修环节学分,考试学分不少于。课程设置见附录一。 五、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博士生入学并确定导师以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容包括:研究方向、课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2018版)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规范和加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以下简称“科学岛分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更好地调动各方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关文件精神及合肥研究院具体情况,总结以往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经验,在合肥研究院原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特别要注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具体要求如下:(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在博士专业及相关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能熟练地运用第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有较好的写作和听说能力。 (三)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和工作作风,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工程项目设计研究的能力,具有解

决科学及工程项目中关键问题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具有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竞争和应变能力。 (四)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 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和定向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两类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应不超过6年(含休学)。 博士研究生延长学习期间(第四学年至第六学年)的所有培养费用由导师所在课题支付。 三、课程设置 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学位课和必修环节三部分组成,总学分应不低于19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综合英语、学术交流英语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以课堂教学为主,由科学岛分院统一组织;专业学位课学习可采用读书笔记报告或笔试等多种形式,由导师或导师组具体负责。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学习时间可根据科研工作需要确定,一般应安排在第一学期,最迟应在入学后三个学期内完成。申请博士学位研究生通过全部学位学习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补考,并取消博士学籍。 (一)公共必修课,共6学分:

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

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数学系始建于1945年,程其襄、杨武之、朱言钧、樊映川、张国隆、陆振邦等一大批知名专家曾在此任教。解放后,几经国家调整,本系时有间断。于1980年,(应用)数学系正式恢复,陆续引进一批国内外培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充实了教学与科研力量。当时只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概率统计方向含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内,并且1980年已开始招收概率统计方向的研究生。1999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同济大学“统计学”专业并招生。统计专业经过十年的建设成效显著,专业排名已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教学方面,力求结合统计方法在金融、保险、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统计的理论研究方面如半参数统计模型的研究、相依数据的统计模型、不完全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领域,得到了一系统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统计学界的关注。已毕业的学生有在国内外继续深造的,也有很多学生在金融、保险、经济管理、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行业成为骨干。 二、学制与授予学位 四年制本科。 本专业所授学位为理学学士。 三、基本学分要求 四、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以统计方法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培养具备良好的基础数学与概率论基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了解某一相关应用领域(如保险、经济、金融等)知识的具有综合应用能力及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及金融、保险、医药等部门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分析、风险决策、统计信息管理等工作,或在国内外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五、专业培养标准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食品化学(专业代码:0703Z2) 一、培养目标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思想素质过硬,积极献身于科学事业。 2.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针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且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 能够运用化学及食品科学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并解决各类食品化学及食品安全的热点科学问题。掌握相关的研究工具和手段,探索食品原料及食品新资源的营养及功能成分、构成特点、微观结构、构效关系及这些化学成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转化及控制原理和途径。 4. 能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撰写专业文章。身心健康,在食品化学研究中做出有重要意义的创造性成果。 二、研究方向 1. 食品营养化学 2. 天然产物化学 3. 食品生物化学与营养代谢 4. 采后生理生化 5. 食品安全检测 6. 现代食品分析技术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建立以导师为主导的指导小组,鼓励组建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的导师团队。培养过程以提高和锻炼科研能力和素质为主,强调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创造性研究的能力,培养其严谨的学风。专业课程学习可结合其专业特点、研究方向及培养目标,采取形式多样、易于激发兴趣和创新

的灵活高效的授课方式。要求完成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和最低学分要求。 脱产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在职生的学习年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原则上累计在校年限不超过6年。论文选题、研究及撰写计划、开题报告等应在第三学期之前(含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经导师小组审查通过后即可正式进入论文研究及撰写阶段。 四、培养计划及考核方式 培养计划:在此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所带领的导师组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研究方向,制定适合各个学生培养和成长的具体学习、研究和工作计划,对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研究等工作制定细致的规定和说明。培养计划原则上需在学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完成,并经导师组和培养单位审核通过后报研究生院备案并实施。 考核方式:成绩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学位课程一律要求考试,选修课原则上也要求考试。考试方式可采用笔试、课程论文、科研报告等,考试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教学实践、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等教学环节宜用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查成绩可按合格、不合格评定,由导师及有关教师写出评语和考查结果,方能取得学分。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每位学生至少需要取得13个学分方能进行毕业和论文答辩申请。课程学习和学分要求: (I)公共必修课(学分:5) 1. 政治理论2学分 2. 第一外国语3学分 (II)专业课及选修课(学分≥4~6:各培养单位决定具体课程数目,但不得少于2门,2~3学分/门) 1. 专业学位课:6学分 (1)光谱分析与结构解析60学时3学分

武汉大学博士培养方案

企业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要求博士生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人类、民族、国家和人民服务。 2.要求博士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高深的专业知识。具体要求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理论、企业财务理论及熟练掌握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够从事本领域中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要求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要求博士生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暂设五个方向。 1.市场营销管理 研究微观营销与宏观营销理论、应用及其发展,以及探讨现代营销手段与方法。 2.企业经营管理 研究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及其发展,以及探讨企业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 3.企业财务管理 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及其发展,尤其研究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理论和实践,以及探究现代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 4.金融管理 研究金融理论与金融管理理论及其发展,以及探讨现代金融管理手段和方法。 5.企业发展环境研究 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企业管理决策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理论与方法。 230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六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五、综合考试 一般在第四学期举行综合考试。考试目的是检验博士生知识面是否博与精深。考试前应组织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包括导师在内的五名专家组成,并报院系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综合考试一般考二至三门课程,主要采用口试方法。综合考试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六、学位论文 第三学期末以前,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和撰写计划,并向博士生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经讨论认可后方能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工作。论文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领域具有重要理论和学术价值的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研究计划、主要参考文献。论文要求立论正 231

0270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

统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3级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 一级学科名称:统计学(代码: 0270 ) 二级学科名称:数理统计(代码: 027001 ) 二级学科名称:应用统计(代码: 027002 ) 二级学科名称:社会经济统计(代码: 027003 ) 二级学科名称: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和精算(代码: 027004 )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本学科情况介绍 1、本学科建设时间较长,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我校统计学学科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建立于1958年,1994年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广州市系统工程研究所,以社会、经济、科教、环境等领域中的复杂大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一系列统计分析研究工作。1997年开始招收硕士生,2009年开始招收博士生。2011年我校统计学科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予权。本学科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其中博士18人,博士生导师7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统计局以及国家软科学基金等30余项,省部级项目30项,合计获得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项。出版学术专著9部,教材12部。在《Biometrika》《Statistica Sinica》、《中国科学》、《统计研究》、《金融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2、主要研究方向稳定,特色鲜明,学科带头人影响大。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数理统计、经济统计理论与方法、管理统计与决策分析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如,本学科在时间序列分析领域已成为国内主要研究中心之一,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第八届泛华统计国际学术会议就是2010年在我校召开的。 3、学术交流频繁,学术地位高。五年来,本学科组织了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香港等海外10多所高校与研究所开展了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有20多人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大会报告。通过多年的建设,统计学科已经形成了以下特色研究方向: 非参数统计、金融统计、统计建模、试验设计、模糊统计、经济统计与管理决策。这些方向拥有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科研实力雄厚, 学术成果突出, 专业特色鲜明。 三、培养目标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守纪律,品德优良,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专业上具有较深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负相关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培养德智全面发展的,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从事统计学的教学、科研和应用工作及其他相关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四、培养方式 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重点是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及创新的能力。博士生应根据统计学学科博士生培养方案的规定、学位论文工作的需要学习有关课程,在拓宽和加深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掌握科学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博士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指导方式可采取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