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安平县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河北省安平县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一上·珠海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白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

B . 作家余华经过三十年的创作,他的作品影响终于在海外全面地展开了,他一下子就得到了三个知名度很高的国际文学奖的提名。

C . 中国房地产将呈现中速增长常态,进入白银时代,政策和市场都将迎来新变化,2019年被看作是中国房地产的转型元年。

D . 过劳为什么会引起猝死?有关专家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加班,而是巨大的压力导致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16·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的思想、见解、学识,可以从两个源泉中得来:一、从过去学者的遗籍;二,从社会、人生与自然的直接观察。第一种思想的源泉叫做‘读书’,第二种思想的源泉叫做“自动的研究”,或“自动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源泉孰优孰劣?

读书,是把古人的思想重复思想一遍。这中间有几种好处:一、脑力经济:前人由无数直接经验和研究得来的有价值的思想,我们可以不费许多脑力就得着了;二、时间经济:前人用毕生的时间得着的新发现,像开普勒定律,我们可以在一小时的时间内就领会了,所以读书确有很大的价值。但读书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读书读久了,安于读书,习于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渐渐的把自己“自动研究”、“自动思想”的能力消灭了。这一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得极透彻。

叔本华说:读书是拿他人的头脑,代替自己的思想。读书读久了,我们的头脑中充满了许多外来的思想,这种外来的思想纷呈堆积,东一块,西一块,好像一堆乱石;不比那由我们自己心中亲切体验发展出来的思想,可以自成一个有生气的、有机体的系统。我们常常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以读书为唯一的思索的时间,离了书本,就茫然

不能思索,得了书本,就犹鱼得水,这种脑筋,至多不过是一个没有条理的藏书楼。我们要晓得古人留下来的书籍,好比是他在一片沙岸上行走时留下来的足印。我们虽可以从他这足印中看出他所行走的道路与方向,但却不能知道他在道路所看见的是些什么景物,所发生的是些什么感想;我们果真要了解这书籍中的话,获得这些书籍的益,还是要自己按着这书籍所指示的道路,亲自去行走一番,直接的看这路上有些什么景物,能发生些什么感想。

所以叔本华并不是绝对的反对读书——他自己读书之多,在欧洲学者中要算是少见——不过他极力鼓吹自动的观察,自动地思想。他说书籍中的知识,譬如武士的盾甲,一个强有力的武士,运用沉重的盾甲,可以自卫,可以攻战;一个能力薄弱的武士担负了一身沉重的盾甲,反而不能行动了。所以天才能多读书而不为书籍学问所拖累;普通人多读了书,只牢记了些书本中的死知识,不能运用,不能理解,反而对社会、人生、自然失去了亲切的了解,以上我引了叔本华书本中的几句死话。他这话对不对,还要我们亲自去看。不过人家要问我:我们怎样去自动地研究,自动地思想呢?我必答道,自主的研究就是走到大自然中,自主地观察,自主地归纳。从中得来的思想,才是创造的思想,才是真实的学问,才是亲切的知识。这是一切学术进步的途径。这个途径不唯近代大科学家如是,就是古代天才的思想家也是如此。就看东周时的庄子,我们从他的书中。可以知道他每天并不是坐在家里死读书,他是常常走到自然中观察一切,思想一切,到处可以触动他的灵机,发挥他的妙想。他是中国学术史上最与自然接近的人,最富于自动地观察的人。也是个最富于创造的思想的人。我们模仿他的学者人格,再具有精密的科学方法。向着大自然间,做自动地研究,恐怕这神秘万方的自然,也要悄悄的告诉我们几件未曾公开的秘密呢!

(选自宗白华《读书与自动的研究》,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我们安于读书,读得越多,接受外来的思想越多,就会把自己“自主研究”“自主思想”的能力消灭了。

B . 要从前人的书籍中获益,正确的方法是按照书籍指示的道路亲自走一遍,而不是仅从书籍中了解他所行走的道路与方向。

C . 如果我们以读书为唯一的思索的时间,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那我们的脑筋至多是一个没有条理的藏书楼,是没有用的。

D . 天才读书多,仍能正确理解运用书本知识,也能保持自主的观察与思想,这是普通人无法达到的地方。

(2)

下列各项中,其含义不符合原文叔本华的读书观点的一项是

A .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字面,另一只眼睛看到字面之外。

B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C . 读书并不能让我们借助别人的思想和知识,构建起自己的思想知识体系。

D .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智慧,长精神;不善吃者吃出病,添烦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叔本华读书很多,却认为读书读久了容易使思想不能成为有生气的、有机体的系统,不过他还是承认读书是有用的。

B . 在作者看来,叔本华关于读书的观点是“书本中有几句死话”,这表明作者经过认真思考后并不认可叔本华的观点。

C . 我们若像庄子那样亲近自然,自主观察,富于创造思想,再具有精密的科学方法做自主的研究,应该能揭示更多自然的奥秘。

D . 如果读者没有自主的思想,不能自主研究,那么本文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也是“书本中的几句死话”。

3. (9分) (2017高三下·贵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这种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B . 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C . 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D . 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2)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鲍勃·迪伦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12分) (2018高三上·牡丹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落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异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

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变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 . 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C . 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的见解。

D . 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厚。

(2)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3)文章结尾写道:“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7高二上·四川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清,因致大狱。执疏其害,使者入更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卒不能夺。

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章惇讨五溪,撤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录功当迁秩,辞以及父母。

就徙转运判宫,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元佑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者,升朝籍,得封其亲。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有司以天下谳狱失出入【注】者同坐,执中限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进中书舍人。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深結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疑中外。”迁刑部侍郎。

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

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逃自《宋史》列传一百六,有删改)

【注】出入:指出入人罪。所谓“出罪”是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所谓“入罪”指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B .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C .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D .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2)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B . “庠序”是殷商时代最高统治者设立的学校。“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 . “六艺”,一是指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

D . “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隋开始设置,历代因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乔执中工作勤奋,善于治理。他任《五经》讲书时,五年没请过假;有人不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他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

B . 乔执中嫉恶如仇,为人刚正。有富人贿赂官员,想借造桥取和,他不怕丢官,坚决反对;他反对恢复邢恕的官职,认为这会引起疑心。

C . 乔执中为民请利,恪尽职。他主张候选官员由县令、录事参军退休的,可升为朝官;黄河决口,他不顾危险登上堤坝,给众人做榜样。

D . 乔执中反对滥刑,宽厚为怀,但又正直公正。他掌管刑狱时洗清了很多冤案;有官员明显有过错而复职时,他又明确反对。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三下·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

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辛弃疾53岁(1192年),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之时。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③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有扶世济民大志,他瞧不起“求田问舍”的许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开篇“举头西北浮云”,用“天空被浮云遮蔽”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

B . 上片词中用“我觉”二字领起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的清寒冷寂景色的描写。

C . “元龙老矣”以下三句表达作者身体精神都已老了,将去过隐居自适生活的愿望。

D . 这首词借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来抒发激昂慷慨、摧折压抑的情感,颇具辛词特点。

(2)请结合全词赏析“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8高一上·兰州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许多名家的名字取自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像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之名出自《离骚》“________”一句。

(3)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自己对投机取巧、苟合取悦的世俗和没有规则、不守法度的社会现实决不妥协的态度。

(4)面对生命的短促和个体的渺小苏轼在《赤壁赋》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5)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官场对作者的束缚,表达出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

(7)《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从石碑文字漫灭引出后人的胡乱猜测发出自己的感慨:“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________,何可胜道也哉!”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19高三上·德州期中) 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来概括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东南沿海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 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 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同期分等级墓地等。良渚古城遗址“入遗”,为我国夏朝的存在提供了实证,有助于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华5000年文明的认识。

这则材料围绕“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分别介绍了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等内容。

9. (5分) (2016高三上·东营期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微信红包的特点。要求:①要点全面;②不超过30字。

2016年春节过后,微信红包以爆炸速度红遍网络。“微信红包”在功能设计上遵循了简单的原则,发送方与接收方通过“微信”进行发送与接收,运行机制较为私密。积累的“红包”绑定银行卡即可提现。微信红包在给诸多“微”民带来利好的同时,也已形成种种怪象与隐患。“抢红包”已不局限于朋友圈中放松心情、试试手气,有人借各种理由讨要红包,使得原本“你情我愿”的招呼、问候、祝福等人际联系变味;遭遇现实利益的诱惑和“赌徒心理”的泛滥,致使不少“微友”的“发红包”“抢红包”游戏,异化为赌博之行径;不法人员盯上了微信红包这个载体,对其使用途径不断“创新”,新型的诈骗陷阱手段花样百出。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高一下·长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青年人中流行一句话,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可是,驻藏战士说:我告别霓虹和繁华,在绿色军营戍守雪域边关,我的青春有担当,我的青春不迷茫;快递小哥说:我告别农村与父母,在城市的街道穿梭往来,我的青春有责任,我的青春不迷茫;青年学生说:我走进学校与课堂,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徉,我的青春有信仰,我的青春不迷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简述你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要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7-2、

7-3、

7-4、

7-5、

7-6、

7-7、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1、

9-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