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控制理论在汽车控制系统中运用

最优控制理论在汽车控制系统中运用
最优控制理论在汽车控制系统中运用

最优控制理论在汽车控制系统中运用

董凤鸿1,张皓2

(1 北京科技大学2010级信计2班 41040317)

(2 北京科技大学2012级信计2班 41064044)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开始走进百姓的生活中。随着人们对汽车消费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多的关注的不仅仅是汽车本身,更多的开始关注汽车的安全性及舒适性。由此,各大汽车厂商更具消费者的需求开始着重研究带有主动控制能力的汽车控制系统。本文引入最优控制理论对当今比较流行的汽车悬挂系统、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简称ABS 系统)和无级变速器控制系统进行优化。由此达到优化汽车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

关键词:

最优控制理论、悬挂系统、防抱制动系统、无级变速器控制系统

一、引言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简称ABS系统) ,实质上是一种制动力的自动调节装置。这种装置使汽车制动系统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能充分发挥制动器的制动性能,提高制动减速度和缩短制动距离,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大大改善汽车的行驶安全性。悬挂系统是指车身与车轴之间连接的所有组合体零件的总称,悬挂系统直接影响着汽车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舒适性,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降低汽车能源消耗和减少废气排放已成为汽车行业最关注的问题,大量试验表明,装有无级变速器(CVT)的汽车比装有传统有级变速器的汽车在改善汽车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等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这是因为CVT连续变化的传动比可以使发动机转速独立于负载和车速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动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二、正文

(一)、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最优控制

1、方法介绍

最优控制是基于状态空间法的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它可以根据车辆一地面系统的数学模型,用状态空间的概念,在时间域内研究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是一种基于模型分析型的控制系统,它根据防抱系统的各项控制要求,按最优化原理求得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指标。我们知道:现代控制理论应用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数学模型是否准确。为此必须首先研究用状态变量表示的防抱系统的数学模型。

2、模型建立

为了便于分析首先作如下假设:

(1)车轮承受的载荷为常数;

(2)不计迎风阻力和滚动阻力;

(3)附着系数Ψ随滑动率变化的规律由图1所示的两条直线所组成 ,

其数学表达式为:

ψ=ψk S T ?S S

式中

Ψh 一最大附着系数

ST 一最大附着系数对应的滑动率

Ψg 一车轮完全抱死时(S = l )的附着系数

S = 1-RW/V 一滑动率

汽车在制动过程中,单个车轮的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根据理论力学的知识和以上假设,可写出车轮作平面运动的运动微分方程式:

MV =F t ?F F =?Z ?ψ S

JW =RF t ?M f ?M b =?M b +Z ?ψ S ?R

图1 Ψ-S 近似曲线图2 制动时车轮受力图

式中

M ———分配到车轮上的汽车质量 J ———车轮的转动惯量 V ———车体的速度W ———车轮的角速度Mf ———地面对车轮的滚动阻力矩

Mb ———制动器制动力矩F =Z Ψ(S )——地面对车轮的水平作用力

Z ———车轮的法向反力Ψ S ———附着系数,它是滑动率S 的函数Ff ———车体受到的迎风阻力R ———车轮半径

一般地,可把制动力矩表示为如下的时间函数关系

Mb =a ·P (t )

根据现代控制理论的要求,除需要选取车轮角速度W 和角加速度W 为状态变量外,为了产生闭环控制系统,还应把附着系数Ψ和滑移率S 的关系曲线峰值处的车轮速度V *作为系统的期望值输出,显然它在制动过程中是随时间变化的,因而需要设计跟踪系统,使系统实际输出的是跟踪期望输出值 ,于是可将跟踪输出器设计成二阶积分的型式

,

即 :

I φ1′= ωR ?v ? dt = V ω?V ? t

0dt t 0I φ2′= I φ1dt = V ω?V ? t 10

dt t 0t 0

式中: WR ———车轮的速度

此两式可以写成如下的微分关系:

I φ1I φ2 = ωR ωR + ?V ??V

? 或写成状态变量Ir1,Ir2的直接关系

I φ1I φ2 = RωI ?φ1 + ?V ?0 在研究中为了便于车体速度V 和峰值车轮速度V* 相比较,将车轮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两个状态变量 ,用车轮的速度Vw=Rw 和加速度Vw=Rw 来代替,作为系统的状态变量,则可得

R ω=?R 2Z VJ ψn S T ?αi J

p (t )

另外

V ′ω=Rω′

联合写成矩阵形式

V ωV ′ωI φ1′I φ2′ = ?R 2Z ψn T 0 0 010 0 0 0 1 0 0 0 0 1 0

V ′ωV ωI φ1I φ2 + α′J 000 + 00?10 V ?

由此可得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状态方程的规范表达式:

X ′=AX +BU +Bd Y =CX

式中

A = ?R 2Z VJ ψn S T 0 0 010 0 0 0 1 0 0 0 0 1 0

系数矩阵

B = 0 0 ?1 0 T ?误差矩阵B = ?αi J 0 0 0 T ?控制矩阵X = V W ′V W I φ1I φ2 T ?状态变量

C = 0 1 0 0 ?输出矩阵Y =ωR =V W ?输出向量U =p t ?控制向量d f =V ? ?误差向量

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设计汽车防抱制动装置,实质上就是设计一个最优控制系统,使 其在防抱的全过程中能预报出一种控制函数,使防抱系统在防抱过程中以最优的方式工作,

使预先设定的目标函数达到最小值。为了使液压或气压控制系统消耗的能量最小,并使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误差最小,我们选择具有二次型的目标函数,即:

J r = X T θX ?U T RU dt ω

式中θ—状态变量的加权矩阵

R —控制变量的加权矩阵

图3 线性调节器方框图

对于这种线性状态方程的系统,其性能指标为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的二次型函数的最优控制问题 ,称为线性自动调节问题。其系统结构可用图3所示的方框图来表示,由最优控制理论不难求出该系统的最优控制规律 :

U dt =?R ?1B T LX =?KX

其中K=R-1BTL 称为反馈控制的线性反馈系数,L 则可Riccati 方程来求得

?LA ?A T T +LBR ?1B T L ?θ=0

代入 K=R-1BTL 则可求出反馈控制系数K=[K1 K2 K3 K4]

(二)、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最优控制

1、方法介绍

本文对主动悬挂系统和被动悬挂系统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以主动悬挂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车辆动力学原理,推导了一种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主动悬架控制方法。控制方法是主动悬挂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自适应控制、预见控制、滑模控制、自校正控制、最优控制理论、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方法。其中最优控制理论基础比较完善,其最大优点是不必根据要求的性能指标确定系统闭环极点的位置,只需根据系统的响应曲线找出合适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加权矩阵,使系统性能指标函数即目标函数

J

最小。

2、模型建立

主动悬挂系统的状态方程大多具有线性形式:

x′=Ax+Bv

式中:A为,n x n的系统矩阵;B为,n x r控制矩阵;x为n维状态矢量;v为r维控制矢量。加约束后性能指标函数J,为:

J=

1

[x T Qx+v T Rv+2x T Nv]dt t2

t1

式中:Q为状态变量的加权矩阵;R为控制变量的加权矩阵;N为交叉项的权重。这里应注意:要求系统为线性定常系统,且要求系统完全能控;优化后的闭环系统是渐近稳定的。

由于目前的悬挂形式主要是独立悬挂,而二自由度1/4车辆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汽车独立悬挂系统的实际情况,故取1/4车辆模型作为主动悬挂系统优化控制的研究对象,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主动悬挂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中m2为1/4车身质量;m1为车轮质量;u=-Kx表示悬挂对车身或车轮的作用力;K为n 维向量;k1为车轮弹性系数,车轮阻尼由于影响不大而忽略不计,y2、y1、y0分别表示1/4车身质量、车轮质量的位移和路面的激励。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写出系统的微分方程式:

m1y′′=k1y0?y1?u

m2y′′

2

=u

选取状态变量为:

x1=y1?y0

x2=y2?y0

x3=y1′

x4=y2′

由上式得:

x1‘=x3?y0′

x2′=x42?y0

x3′=?k1

m1

x1?

u

m1

x4′=

u m2

由此可得出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x′=Ax+Bu+Eω式中:

A=

00 1 0 10 0 1 k1

m1

0 0 0 0 0 0 0

B=

?1

m1

1

m1

,E=

?1

?1

E为扰动输入矩阵。

在确定目标函数时,应考虑到汽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悬挂系统弹簧的动扰度(Y1—y2)会影响到汽车的平顺性,且车轮与路面间的动载荷会影响汽车操控稳定性;从实现控制的角度看,应使所需的控制能量较小,综合以上几种因素,目标函数可写为:

J=[Ru2+q1(y0?y1)+q2(y2?y1)2]dt

或可写成:

J=[x T Qx+Ru2]dt

经验证系统是能控的,其中:

A=q10 1 0 1q2 0 1 0 0 0 0 0 0 0 0

根据二次型性能指标的线性系统最优控制理论,其最优控制律为:

u=?Kx=?R?1B T P

式中:K为最优反馈增益矩阵;P为实对称常值矩

阵,满足黎卡提(Riccati)代数方程,即

?PA?A T P+PBR?1B T P?Q=0

其中矩阵Q的大小与轮胎位移加权系数q1和悬挂动扰度加权系数有关,q1和口2取不同的值就允许对不同的分量加不同的权系数,当某个分量需要特别约束时,可以增大该分量的加权系数。

(三)、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最优控制

1、方法介绍

CVT变速系统是机电液一体化的非线性系统,在升档、降档等不同情况下,其数学模型具有不同的特征,采用固定控制规律和参数不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工况。由此,本文设计出了电液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器。

2、模型建立

cvT电液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夹紧力控制系统和速比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原理(如图5所示)。夹紧力控制系统主要由夹紧力控制阀构成,它控制着液压系统压力的大小,这个压力直接作用于从动轮油缸。在速比一定的条件下,它的大小决定了系统传递转矩的能力。速比控制系

统主要由速比控制阀构成,通过该阀可控制主动轮油缸的充油量,从而改变主动轮油缸内的压力,在金属带的制约下,使主动轮组中可移动带轮的轴向位置发生变化,实现变速比的控制。

根据推导,可以建立速比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如图6所示)。因为比例伺服阀的固有频率通常比动力元件固有频率高一倍左右,为简化起见,在此把其视为比例环节。

图5 电液控制系统

图6 速比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模型方框图

图中:

u为输入电压信号, U f为反馈电压, U e为偏差,I 为力矩马达输入电流,K e为为比例控制器系数,K s为伺服阀的增益,Q(s)为流过电液比例伺服阀的流量,A p为主动轮油缸活塞的有效面积,βe为体积弹性模量,M t为活塞以及与活塞相连的负载总质量,B p为负载的粘性阻尼系数,V1为主动轮油缸的体积,F DR为主动油缸轴向夹紧力,H y为电位计转换系数,Y 为主动轮油缸的输出位移。

为简化系统模型,我通过阅读有关数据资料给出开环传递函数G(s)为:

G s=150

(1)

s1?10?4+1?10?2s+1

3、最优控制设计

设状态空间方程形式为:

X′=AX+BU

Y=CX(2)

式中,A、B、C为空间变量系数矩阵。根据控制理论知识,将(1)式的传递函数转换为状态空间方程:

X1′

X2′X3′=

010

001

0?10000?100

X1

X2

X3

+

1500000 Y= 1 0 0[x1x2x3]T(3)

式中Y和U分别为状态空间的输出和输入变量,Y=[x1x2x3]T为状态向量。

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在系统中加入最佳控制信号U(t)=-K(t)+X(t),其中K=R?1B T P,p为Riccati方程的解,并使二次型性能指标取极小值。由此看出,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实质上是求最佳调节器K(t)的设计。为了求解K(t),即解Riccati方程:

?PA?A T P+PBR?1B T P?C T QC=0

三、结论

A、在汽车防抱制动系统问题的研究中,可知ABS是一种简单实用的系统,其质量和功能在不断地完善。本文所介绍的最优控制法在理论上很成熟,它将车轮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作为状态变量对系统进行优化控制,能达到很好的防抱制动效果,但它要求建立较高质量的数学模型。

B、在汽车悬挂系统问题中,最优控制理论知识同汽车控制系统结合较好并可知主动悬挂系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车身的加速度,增加通过性。对二自由度1/4主动悬挂系统的分析与速度,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由于主动控制力的存在,悬挂系统的动行程变化平缓,且比被动悬挂系统行程小,许用的悬挂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

C、通过对无级变速器控制系统研究,可以知道最优控制理论的可运用广空间的广泛性。

综上,最优控制理论在汽车控制系统中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汽车的经济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它对于未来汽车控制系统研究是一种科学、实用的工具理论,有很大的运用发展空间。

四、致谢

感谢廖福成老师一学期辛苦的付出,以及孜孜不倦的教导。由此,让我们学会了很多论文研究知识,同时也是廖老师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给本次最优化控制理论在汽车控制系统中的研究论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特表感谢!

参考文献:

[1] 何渝生.汽车控制理论基础及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2] 张孝祖.车辆控制理论基础及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贾启芬,刘习军.机械与结构振动[M].天津:天津大学出社,2006·

[4]王家春、董申、李旦.超紧密机床的主动隔振系统研究[J].振动与冲击,

2000,19(3):54-56·

[5]李海波、何天明.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北京汽车,2007(3):22-25·

[6]胡建军、秦大同等.金属带式无极变速传动比变化特性研究[J].汽车工程,2003,25(1):25-29·

[7]李泳龙、张伯英、董秀国等.金属带式无极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J]吉林大学学报,2000,30(3):14-19·

[8] 王春行.液压伺服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9] 王占林.近代液压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0]魏巍.Matlab控制工具箱技术手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1]吴光强,杨伟斌,秦大同.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J].机械工程学报,2007,43(2):13-21.

[12]牛铭奎,程秀生,等.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换挡特性研究[J].汽车工程,2004,26(4):453—457.

[13]金伦,程秀生,等.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仿真研究[J].汽车技术,2005(8):4-7

[14]PietroDolcini,Hubert B’echart.Observer-based Optimal Control ofdry Clutch Engagement[C].Proc.of 44“IEEE Conference onDecision and Control,and the European Control Conference 2005:440—445.

[15]Luigi Glielmo,Francesco Vasca.Optimal Control of Dry Clutch

Engagement[c].SAE Paper 2000—01-0837.

[16] 邢继祥.最优控制应用基础[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7] 柴山、孙焕纯.离散变量结构优化设计的组合算法[J].应用力学和数学,1997,(9)

[18]朱浩鹈、李为吉.结构多目标优化非劣迹遗传算法.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19(1)

[19]王馥.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l

[20]王小平,曹立明.遗传算法一理论、应用与软件实现[M].西安文通大学出版社,2002

[21]陈翠彪,刘正士,彭敏,等.双轴汽车受路面作用的动载荷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2):185~187.

[22]曹源文,梁乃兴,于清,等.路面不平整引起的车辆动载计算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8(2):69--73.

[23] 陈潇凯,林逸,施国标.等.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在汽车工程中应用的新进展[J].计算机仿真,2005,22(6):201--204.

[24] 缪炳荣,方向华,傅秀通.SIMPACK动力学分析基础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6] 喻凡,林逸.汽车系统动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4~149.

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章第二节“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从对比分析两种路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入手,再通过搭接一个路灯自动控制的电子模型,来学习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后面各章提供了一把钥匙。 2.学情分析 学生在通用技术必修2的学习中,已学过关于控制系统的一些概念,例如输入、控制、输出,以及功能模拟方法的含义,但对电子控制系统内部电子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光敏电阻、三极管等的工作原理不太了解,教师可用通俗的语言补充解释其作用,以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能用方框图分析生活中常见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两种路灯控制系统方框图的对照,知道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通过搭接一个路灯自动控制的电子模型,加深对电子控制系统组成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动手尝试的兴趣和热爱技术的情感。 (2)提高学生比较及分析电子控制系统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2)能用方框图分析生活中常见电子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2.难点 电子控制系统内部常见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程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观察、基本知识讲授、小组探究、分析表达、技术试验、能力展示等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准备 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多媒体、课件、路灯自动控制模型。 六、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路灯自动控制模型 板书:第一章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第二节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电控空气悬架系统的发展现状综述

电控空气悬架系统的发展现状综述 梁广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汽车学院,广东广州 10588) 摘要:介绍汽车电控空气悬架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论述国内外电控空气悬架的发展状况,对电控空气悬架的控制策略以及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及总结,并阐述当前电控空气悬架在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控空气悬架,发展状况,部件技术,研究状况,存在问题 Review on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Air Suspension System Liang Guangyuan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Guangzhou 10588, China) Abstract:The basic struc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air suspension were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air suspension at home and abroad was discussed. Th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status of electronic control air suspension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controlled air suspension and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were expounded. Key words: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air suspension, development status, component technology, research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引言 空气悬架系统是以橡胶材质的空气弹簧作为弹性元件的悬架。现代人对汽车的驾驶要 求越来越高,在乘坐舒适性和操纵 稳定性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 的空气悬架系统是利用机械式的 压气机通过高度控制调节阀来对 空气弹簧进行充气放气,从而改变 汽车的离地高度。随着电子控制系 图1

电动车悬架系统设计

摘要 随着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以及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行驶平顺性反映了人们的乘坐舒适性,而舒适性则与悬架密切相关。因此,悬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本次设计主要研究的是比亚迪F3轿车的前、后悬架系统的硬件选择设计,计算出悬架的刚度、静挠度和动挠度及选择出弹簧的各部分尺寸,并且通过阻尼系数和最大卸荷力确定了减振器的主要尺寸,最后进行了横向稳定杆的设计以及汽车平顺性能的分析。本设计在轿车前后悬架的选型中均采用独立悬架。其中前悬架采用当前家庭轿车前悬流行的麦弗逊悬架。前、后悬架的减振器均采用双向作用式筒式减,后悬则采用半拖曳臂式独立悬架振器。这种结构的设计,有效的提高了乘座的舒适性和驾驶稳定性。采用CAXA软件分别绘制前后悬架的装配图和部分主要零件图。 关键词:悬架;平顺性;弹性元件;阻尼器;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of motor vehicles on ride comfort, handling and stability as well as comfort and safety of th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Vehicle Ride also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uspension. Therefore, the design of the suspension system has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main design of the study is BYD F3 car front and rear the suspension system of choice of hardware design, calculate the suspension stiffness, static and dynamic deflection deflection. By damping and unloading of the largest absorber identified the main dimensions. Finally, the design of the horizontal stabilizer. The design of the car before and after the suspension are used in the selection of independent suspension. Suspension of them adopted before the current family sedan before hanging popular McPherson suspension, was suspended after a drag arm suspens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suspension of the shock absorber have adopted a two-way role-Shock Absorber. The design of this structure, effectively raising theof comfort and driving stability. By CAXA software were drawn before and after the suspension of the assembly and parts plans. Key words: suspension; ride comfort; elastic element;buffer;

轿车悬架系统设计

摘要 随着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以及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行驶平顺性又与悬架密切相关。因此,对悬架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本次设计主要研究的是比亚迪F3轿车的前、后悬架系统的硬件选择设计,计算出悬架的刚度、静挠度和动挠度。通过阻尼系数和最大卸荷力确定了减振器的主要尺寸。最后进行了横向稳定杆的设计。本设计在轿车前后悬架的选型中均采用独立悬架。其中前悬架采用当前家庭轿车前悬流行的麦弗逊悬架,后悬则采用拖曳臂式悬架。前、后悬架的减振器均采用双向作用式筒式减振器。这种结构的设计,有效的提高了乘座的舒适性和驾驶稳定性。、采用CAXA软件分别绘制前后悬架的装配图和零件图。 关键词:家庭轿车;悬架;平顺性;弹性元件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of motor vehicles on ride comfort, handling and stability as well as comfort and safety of th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Vehicle Ride also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uspension. Therefore, the design of the suspension system has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main design of the study is BYD F3 car before and after the suspension system of choice of hardware design, calculate the suspension stiffness, static and dynamic deflection deflection. By damping and unloading of the largest absorber identified the main dimensions. Finally, the design of the horizontal Wending Gan. The design of the car before and after the suspension are used in the selection of independent suspension. Suspension of them adopted before the current family sedan before hanging popular McPherson suspension, was suspended after a drag arm suspens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suspension of the shock absorber have adopted a two-way role-Shock Absorber. The design of this structure, effectively raising theof comfort and driving stability. By CAXA software were drawn before and after the suspension of the assembly and parts plans. Key words: family sedan; suspension; ride; flexible components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开发现状及趋势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开发现状及趋势 丁志盛叶挺宁 摘要:介绍了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相关技术背景、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EECS,ECU汽车发动机电喷 一、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Engin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简称EECS)通过电子控制手段对发动机点火、喷油、空气与燃油的比率、排放废气等进行优化控制,使发动机工作在最佳工况,达到提高性能、安全、节能、降低废气排放的目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 - 燃油喷射控制; - 点火系统控制; - 怠速控制; - 尾气排放控制; - 进气控制; - 增压控制; - 失效保护; - 后备系统; - 诊断系统等功能。 另外,随着网络、集成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汽车控制主要单元的EMS系统通过 CAN(Controllers Area Network)总线与其他控制系统,例如:安全系统(如ABS、牵引力电子稳定装置ESP (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底盘系统(如主动悬挂ABC(Active Body Control))、巡航控制系统(Speed Control System或Cruse Control System)以及空调、防盗、音响等系统实现网络互联,实现信息共享并实施集成优化统一控制。在不久的将来,车载通讯平台将利用现有无线通讯网络为汽车驾驶提供更广泛的咨询、娱乐等增值服务(如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主要涉及以下技术容: - 传感器 主要包括空气流量传感器、空气温度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转速传感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86低速载货汽车车架及悬架系统

第1章前言 车架和悬架系统是汽车设计的重要部分,因为它们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汽车各个方面(操控、性能、安全、舒适)性能。 现代汽车绝大多数都具有作为整车骨架的车架。汽车绝大多数部件和总成都是通过车架来固定其位置的,如发动机、传动系统、悬架、转向系统、驾驶室、货箱和有关操纵机构。车架是支撑连接汽车的各零部件,并承受来自车内、外的各种载荷,所以在车辆总体设计中车架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使装在其上面的有关机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保持不变并使车身的变形最小,车架的刚度不足会引起振动和噪声,也使汽车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及某些机件的可靠性下降。过去对车辆车架的设计与计算主要考虑静强度。当今,对车辆轻量化和降低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对车架的结构形式设计有高的要求。首先要满足汽车总布置的要求。汽车在复杂多边的行驶过程中,固定在车架上的各总成和部件之间不应发生干涉。汽车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驶时,车架在载荷作用下可能产生扭转变形以及在纵向平面内的弯曲变形;车架布置的离地面近一些,以使汽车重心位置降低,有利于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1 悬架是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它的功用是把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垂直反力(支撑力)、纵向反力(驱动力和制动力)和侧向反力以及这些反力所造成的力矩传递到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上,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在进行设计时,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a.规范合理的型式和尺寸选择,结构和布置合理。 b.保证整车良好的平顺性能。 c.工作可靠,结构简单,装卸方便,便于维修、调整。 d.尽量使用通用件,以便降低制造成本。 e.在保证功能和强度的要求下,尽量减小整备质量。 f.其它有关产品技术规范和标准。[]2 目前,农用运输车不能满足“三农”市场需求,突出表现为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技术水平低,质量和维修服务水平差,价格较高,而市场急需的高质量经济型产品不能满足需求。结合生产实际,在农用运输车基础上对低速载货汽车车架及悬架系统进行了设计。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模板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概述

第四章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第一节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背景 汽车既可作为生产运输的生产用品, 又可作为代步、休闲、旅游等消费用品, 汽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汽车成为人类密不可分的伙伴。当然, 汽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如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交通条件、安全、环境污染也成了日益严重的问题。汽车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是当今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安全、环保和节能推动了汽车技术的发展 汽车的安全性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祸害, 车辆的制动安全性、驱动安全性与行驶安全性是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三大主要根源。全世界每年由于交通事故死亡约50万人, 排在人类死亡原因的第10位; 中国当前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5%, 约每年10万人。为此, 科技人员从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个方面着手, 设计了防滑控制系统、车辆姿态控制系统、智能防撞预警与应急保护系统、碰撞后的保护系统等一系列电子控制装置。 HC和NOx 混合在一起, 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 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 产生臭氧和各种化合物。臭氧( O3) 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毒性。1963年美国洛杉矶地区发生了光化学烟雾事件, 促使各国对大气污染的重视研究。据统计, 城市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 CO) 、碳氢化合物( HC) 和氮氧化物( NOx) 的主要污染源是汽车排气。因此, 世界各国都相继制订了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物限制法规。另外,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汽车噪声也是环境保护的重点治理对象。于是, 现代轿车普遍装有喷油与点火控制、废气再循环及三元催化等发动机尾气控制装置。人们还在降低机械噪声、隔振、隔音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改进工作。 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 全球的石油危机, 使汽车节能问题受到

汽车电子介绍及控制系统

汽车电子介绍及控制系统 汽车电子是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和车载汽车电子控 制装置的总称。 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和车身电子控制系统(车身电子ECU)。车体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有如赤裸裸的、不穿戴任何衣物饰物的人体;车载汽车电子包括汽车信息系统、汽车导航系统和汽车娱乐系统。车载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有如人身的衣物、饰物。汽车电子分类随着汽车电子技术朝着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上述分类可能会有交叉与融合。汽车电子地位: 汽车电子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汽车制造商认为增加汽车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的有效手段。 据统计,从1989年至2000年,平均每辆车上电子装置在整个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23%以上。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达到48个,电子产品占到整车成本的50%以上,目前电子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深入到汽车所有的系统。汽车电子类别: 按照对汽车行驶性能作用的影响划分,可以把汽车电子产品

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汽车电子控制装置要和车上机械系统进行配合使用,即所谓“机电结合”的汽车电子装置;它们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控制。例如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制动防抱死控制、防滑控制、牵引力控制、电子控制悬架、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电子动力转向等,另一类是车载汽车电子装置,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是在汽车环境下能够独立使用的电子装置,它和汽车本身的性能并无直接关系。它们包括汽车信息系统(行车电脑)、导航系统、汽车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上网设备等。目前电子技术发展的方向向集中综合控制发展:将发动机管理系统和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集成为动力传动系统的综合控制(PCM);将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和驱动防滑控制系统(ASR)综合在一起进行制动控制;通过中央底盘控制器,将制动、悬架、转向、动力传动等控制系统通过总线进行连接。控制器通过复杂的控制运算,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将车辆行驶性能控制到最佳水平,形成一体化底盘控制系统(UCC)。由于汽车上的电子电器装置数量的急剧增多,为了减少连接导线的数量和重量,网络、总线技术在此期间有了很大的发展。总线技术是将各种汽车电子装置连接成为一个网络,通过数据总线发送和接收信息。电子装置除了独立完成各自的控制功能外,还可以为其它控制装置提供数据服务。由于使用了网络化的设计,简

车辆电控悬架的控制与现状

车辆电控悬架的控制与现状 KIMI KANG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车辆工程) 摘要:汽车电子控制悬架系统的目的是通过控制调节悬架的刚度和减震器阻尼,突破传统被动悬架的局限区域,使汽车的悬架特性与行驶的道路状况相适应,保证平顺性和 操纵性两个相互排斥的性能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关键词:悬架;电子控制;弹簧刚度;减振阻尼力 0引言 传统的汽车悬架一般具有固定的弹簧刚度和减振阻尼力,它只能保证在一种特定的道路状态和速度下达到性能最优,因而不能同时满足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要求。例如降低弹簧刚度,平顺性会更好,乘坐更舒适,但会使操纵稳定性变差;相反,增加弹簧刚度虽可提高操纵稳定性,但会使车辆对路面不平度更敏感,平顺性降低。因此,理想的悬架系统应在不同的行驶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弹簧刚度和减振器阻尼力,以同时满足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的要求。电控悬架系统就是这种理想的悬架系统,它通过对悬架系统参数进行实时控制,使悬架的刚度、减振器的阻尼系数、车身高度能随汽车的载荷、行驶速度、路面状况等行驶条件变化而变化,使悬架性能总是处于最佳状态(或其附近),同时满足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1电控悬架的功能与类型 1.1电控悬架的功能 汽车电子控制悬架系统的目的是通过控制调节悬架的刚度和减震器阻尼,突破传统被动悬架的局限区域,使汽车的悬架特性与行驶的道路状况相适应,保证平顺性和操纵性两个相互排斥的性能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主要功能包括:车高调整、衰减力控制、弹簧刚度控制、侧倾角刚度控制等。 1.2电控悬架的类型 根据有无力发生器,可将电子控制悬架分为半主动悬架和全主动悬架两大类。 1.2.1半主动悬架 半主动悬架是根据路面冲击、车轮与车体的加速度、速度及位移信号仅实时调节悬架的阻尼系数,消耗来自不平路面的冲击能量,而不需要提供能量,以这种方式来改善悬架缓冲性能。半主动悬架无力发生器,即无源控制,结构简单、造价低、能量消耗小,是目前轿车上较为普遍采用的调节方式。图11-1所示是一种典型的半主动悬架,它是通过改变液压缸上下两腔节流口的过流面积,以调节

汽车悬架系统设计毕业设计和分析

轿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平顺性和低噪声是现代汽车的一个重要标志。NVH已经成为衡量汽车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动力总成是汽车最重要的振源之一。如何合理设计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能明显降低汽车动力总成和车体的振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在现有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基础上,优化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参数,达到提高整车平顺性和降低噪声的目的。 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优化仿真,通过比较优化前的性能可知,优化后悬置系统隔振性能明显改善。 关键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

Investigation on Optimization Design of Plant Mounting System of a Passenger Car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 on the requirements of automotive comfort become more sophisticated and good ride comfort and low noise is an important sign of the modern automobile. NVH level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vehicle quality indicator. The vehicle powertra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ibration source. How to design mounting system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vehicle powertrain and body vib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study is aimed at existing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based on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of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to improve vehicle ride comfort and reduce noise. On the optimization of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simulation, the performance by comparing the known before the optimization, the optimized mounting system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Powertrain;Mounting system;Optimization

案例二项目一:汽车电控悬架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教案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任务书课程管理系(部):机电工程教研室:汽车检测任课教师:邓家林

注:1、教师每次课需携带教学任务书; 2、教学任务书交教研室存档,系部检查,教务处抽查。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任务书 课程管理系(部):机电工程教研室:汽车检测任课教师:邓家林

2、教学任务书交教研室存档,系部检查,教务处抽查。 备课纸 2013 年级汽电1201/检举1203班 1 周星期P

二、电控悬架系统功能 电控悬架系统的基本目的是控制调节悬架的刚度和阻尼力。基本功能有: 1、车高调整:不论负载多少,汽车高度均一定;在坏路面上行驶时,使车高升高,高速行驶时,车高降低。 2、减震器阻尼力控制:调整减震器阻尼系数,防止汽车起步或急加速时车尾后坐;防止紧急制动时车头下沉;防止急转弯时车身横向摇动;防止汽车换档时车身纵向摇动等。 3、弹簧刚度控制:调整弹簧弹性系数,改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 有些车型有其中一至二个功能,少数同时有三个功能。 三、电控悬架系统种类 1、按传递介质不同,分气压式和油压式。 2、按驱动机构和介质不同,分电磁阀驱动的油气主动式悬架和步进电机驱动的空气主动悬架。 3、按控制理论不同,分半主动式和主动式。 主动悬架是一种能供给和控制动力源的装置,它根据各传感器检测的信号,自动调整悬架的刚度、阻尼力以及车身高度,从而显著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半主动悬架不需要外加动力源,因而消耗的能量小,成本低。 被动悬架半主动悬架主动悬架 ●汽车电控悬架结构原理 一、电控悬架系统组成 一)组成 1.传感器:车高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转向盘转角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等。 2.开关:模式选择开关、制动灯开关、停车开关、车门开关等。 执行器:可调阻尼力减震器、可调节弹簧高度和弹性大小的弹性元件等。 . 3.ECU 二)一般原理: 利用传感器(包括开关)检测汽车行驶时路面的状况和车身的状态,输入ECU后进行处理,然后通过驱动电路控制悬架系统的执行器动作,完成悬架特性参数的调整。

汽车设计悬架系统

汽车设计悬架系统

目录第一章悬架的结构形式的选择 第一节悬架的构成和类型--------------------- 第二节独立悬架结构形式分析 第三节前后悬架的选择 第二章悬架主要参数的选择 第一节悬架性能参数的选择 第二节悬架的自振频率 第三节侧倾角刚度 第四节悬架的静动挠度的选择 第三章弹性元件的设计分析及计算 第一节前悬架弹簧 第二节后悬架弹簧 第四章独立悬架导向机构的设计分析及计算第一节导向机构设计要求 第二节麦弗逊独立悬架示意图 第三节导向机构受力分析 第四节横臂轴线布置方式 第五节导向机构的布置参数 第五章减震器的设计分析及计算 第一节

第一章悬架的结构形式的选择 1.1悬架的构成和类型 1.1.1构成 (1)弹性元件 具有传递垂直力和缓和冲击的作用。常见的弹性元件有:钢板弹簧、螺旋弹簧、扭杆弹簧、空气弹簧、油气弹簧、橡胶弹簧等。 (2)导向装置 其作用是传递除弹性元件传递的垂直力以外的各种力和力矩。常见的导向装置 有:斜置单臂式、单横臂式、双横臂式、双纵臂式、麦弗逊式等。 (3)减震器 具有衰减振动的作用。常见的减震器有:简式减震器、充气式减震器、阻力可调式减震器等。 (4)缓冲块 其作用是减轻车轴对车架的直接冲撞,防止弹性元件产生过大的变形。 (5)横向稳定器 其作用是减少转弯行驶时车身的侧倾角和横向角振动。 1.1.2 类型 悬架可分为非独立悬架和独立悬架。 (1)非独立悬架 非独立悬架的特点是:左、右车轮用一根整体轴连接,再经过悬架与车架连接。

优点是: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维修方便、工作可靠 缺点是:①由于整车布置上的限制,钢板弹簧不可能有足够的长度(特别是前悬架),使之刚度较大,所以汽车平顺性较差。 ②簧下质量较大。 ③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左、右车轮相互影响,并使车轴和车身倾斜。 ④当两侧车轮不同步跳动,车轮会左、右摇摆,使前轮容易产生摆振。 ⑤前轮跳动时,悬架易与转向传动机构产生运动干涉。 ⑥汽车转弯行驶时,离心力也会产生不利的轴转向特性。 ⑦车轴上方要求有与弹簧行程相适应的空间。 然而由于非独立悬架结构简单、易于维护以及可以使用多种类型的弹性元件等优点,非独立悬架多用于载货汽车和大客车的前、后悬架。 (2)独立悬架 独立悬架的特点是:左、右车轮通过各自的悬架与车架连接。 优点是:①簧下质量小。 ②悬架占用的空间小 ③弹性元件只承受垂直力,所以可以用刚度小的弹簧,使车身振动频率降低,改善了汽车行驶的平顺性。 ④由于采用了断开式车轴,所以能降低发动机的位置高度,使整车的质心高度下降,改善了汽车行驶的稳定性。 ⑤左、右车轮各自独立运动互不影响,可减少车身的倾斜和振动,同时在好的路面上能获得良好的地面附着能力。 缺点是: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维修困难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英文缩写汇总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英文缩写 AFM 空气流量计 AIC 空气喷射控制 AIS 空气喷射系统 ALT 海拔开关 A/M 自动—手动 ASC 自动稳定性控制 AT(A/T) 自动变速器 ATS 空气温度传感器 B+ 蓄电池正极 BPA 旁通空气 BPS 大气压力传感器 BTSC 上止点前 CCS 巡航控制系统 CFI 中央燃油喷射 CFI 连续燃油喷射 CID 判缸传感器 CIS (燃油)连续喷射系统 CIS气缸识别传感器(判缸传感器) CNG 天然气 CNGV 天然气汽车 CPS 轮轴位置传感器 CPS 曲轴位置传感器 CPU 中央处理器 CTP 节气门关闭位置

CTS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CYL 气缸(传感器)DC 直流电 DI 分电器点火 DIS 无分电器点火系统DIAGN 诊断 DLC 数据线接 DLI 无分电器点火DTC 诊断故障码ECA 电子控制点火提前ECCA发动机集中控制系统ECD 电子控制柴油机ECM 发动机控制模块ECT 电控变速器ECT 发动机机冷却液温度ECU 电子控制单元(电脑) EDS 柴油机电控系EEC 发动机电子控制EFI 电控燃油喷射EGI 电控汽油喷射EGR 废气再循环EIS 电子点火系统EPA 环保机构 ER 发动机运转ESA 电子点火提前

EST 电子点火正时 EUT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 EVAP燃油蒸气排放控制装置 FP 燃油泵 FTMP 燃油温度 FFM 热膜式空气质量流量计 HAC 海拔(高度)补偿阀 HEI 高能点火 HEUI液压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HIC 热怠速空气补偿阀 HO2S 加热型氧传感器 HZ 故障灯 IAA 怠速空气调整 IAB 进气旁通控制系统 IAC 进气控制 IACV 进气控制阀 常用汽车英文缩写含义全攻略Quattro-全时四轮驱动系统 Tiptronic-轻触子-自动变速器 Multitronic-多极子-无级自动变速器 控制系统 ABC-车身主动控制系统 DSC-车身稳定控制系统 VSC-车身稳定控制系统 TRC-牵引力控制系统 TCS-牵引力控制系统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 ASR-加速防滑系统 BAS-制动辅助系统 DCS-车身动态控制系统 EBA-紧急制动辅助系统

汽车电控技术详细教案知识交流

部门:汽车工程系班级:13汽营汽车电控技术 项目:汽车悬架电子控制系统 悬架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课时:2课时时间:第10周 本讲教学目标: 知识点: ·汽车悬架系统概况 ·悬架系统的类型 ·电控悬架系统的组成及功用·电控悬架系统的工作原理 能力点: ·了解悬架系统概况 ·熟悉悬架系统的类型 ·掌握电控悬架系统的组成和功用·掌握电控悬架系统的工作原理本讲主要内容: ·汽车悬架系统概况 ·悬架系统的类型 ·电控悬架系统的组成及功用 ·电控悬架系统的工作原理 教学条件: 教材、悬架实物、常规教学工具 本讲教学要求 ·简介·悬架系统概况 ·重点讲解·电控悬架系统的功用、结构和原理 教学重点:·电控悬架系统的组成和功用 ·电控悬架系统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电控悬架系统的功用、结构和原理教学方法及手段:讲解辅助教具

本讲教学内容:汽车悬架电子控制系统 悬架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复习回顾电控自动变速器结构、功能 (针对自动变速器通过学生模拟4S店销售进行回顾) 实物展示 邀请学生亲自感受普通悬架 剖析普通悬架减振器原理分析不足引新课导入:汽车悬架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其什么作用?现代悬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要求呢? 概述 汽车悬架是车身或车架与车轮或车桥之间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其作用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与轮胎共同作用,缓冲和吸收来自车轮的振动,使汽车平稳行驶。 (2)将车轮与路面之间产生的驱动力和制动力及其力矩传递到车身。 (3)将车身支承在前后车桥上,并保持车身与车轮之间的几何关系。 传统的悬架系统主要由弹簧、减振器、稳定杆等组成。为提高汽车乘坐的舒适性,要求悬架做得比较软。以满足汽车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车轮有较大的运动空间。但这将导致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路面的颠簸而使车身位移增大,这种位移的增大会对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带来十分不利影响。反之,为提高汽车操纵的稳定性,要求悬架要有较大的弹簧刚度和较大的减振器减振阻尼,以限制车身过大的运动。但这又会导致车身产生较大颠簸,从而影响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车辆行驶的平顺性。 因此,传统的悬架在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不断在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中寻求妥协。尽管近年来传统悬架在结构上的不断更新和完善,采用优化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已使汽车,特别是轿车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有了很大提高,但传统悬架仍然受到诸多的限制。如最终设计的悬架参数(弹簧刚度和减振器减振阻尼等)是不可调节的,使得传统悬架只能保证汽车在一种特定的道路和速度条件下达到性能最优的匹配,并且只能被动地承受地面对车身的作用力,而不能根据道路、车速的不同而改变悬架参数,更不能主动地控制地面对车身的作用力。 讨论:先进悬架具备的要求。

汽车悬架系统常识——整理、综述.(DOC)

关于汽车悬架系统 ——简单知识了解 李良 车辆工程 说明: 1、单独的关于悬架的资料太多,将资料简化,尽可能简单些,写的不好,多多批评指正。第二部分对悬架的设计和选型很有参考价值,可以看看。 2、另外搜集了一些关于悬架方面的资料(太多了,提供部分),也很不错。 3、有什么问题或建议多多提,我喜欢~~~~~~~~ 第一部分简单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悬架的作用: 1、连接车体和车轮,并用适度的刚性支撑车轮; 2、吸收来自路面的冲击,提高乘坐舒适性; 3、有助于行驶中车体的稳定,提高操作性能; 悬架系统设计应满足的性能要点: 1、保证汽车有良好的行驶平顺性;相关联因素有:振动频率、振动加速度界限值 2、有合适的减振性能;应与悬架的弹性特性很好地匹配,保证车身和车轮在共振区的振幅小,振动衰减快 3、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主要为悬架导向机构与车轮运动的协调,一方面悬架要保证车轮跳动时,车轮定位参数不发生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要减小车轮的动载荷和车轮跳动量 4、汽车制动和加速时能保持车身稳定,减少车身纵倾(点头、后仰)的可能性,保证车身在制动、转弯、加速时稳定,减小车身的俯仰和侧倾 5、能可靠地传递车身与车轮之间的一切力和力矩,零部件质量轻并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寿命 悬架的主要性能参数的确定: 1、前、后悬架静挠度和动挠度; 2、悬架的弹性特性; 3、(货车)后悬架主、副簧刚度的分配; 4、车身侧倾中心高度与悬架侧倾角刚度及其在前、后轴的分配; 5、前轮定位参数的变化与导向机构结构尺寸的选择; 悬架系统与转向系统: 1、悬架机构位移的转向效应,悬架系对操纵性、稳定性的影响之一是悬架机构的位移随弹簧扰度而变所引起的转向效应。轴转向,使用纵置钢板弹簧的车轴式悬架的汽车在转弯时车体所发生侧摆的情况下,转弯外侧车轮由于弹簧被压缩而后退,内侧车轮由于弹簧拉伸而前进,其结果是整个车轴相当原来的车轴中心产生转角,这种现象称为周转向。前轮产生转向不足的效应,后轮产生转向过度的效应。独立悬架外侧成为前束(负前束),而产生轴转向效应。 2、车轮外倾角变化的转向效应,大多数独立悬架的车轮对面外倾角以及轮胎接地负荷都随着车体的倾斜而变化,这时外倾推力也发生变化,车轮被推向转弯的外侧,前轮有转向不足,后轮有转向过度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其作用和离心对抗,所以产生相反效应。车轴式悬架在转弯时由于左右的负荷移动,轮胎的扰度不同也产生若干的外倾角的变化,其作用相同。 3、上述都是转弯时的情况,而直进时由于路面凹凸不平使车轮上下振动,也同时会产生这种效应,随着外倾角的变化也有产生轴转向的可能性。一般轴转向或因外倾角变化的转向效应都会改变原来的操纵特性,所以对操纵性,稳定性影响相当大,因此,在设计汽车时往往把这些效应计算在内面修正其操纵特性。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模板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概述 第四章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概述第一节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背景汽车既可作为生产运输的生产用品, 又可作为代步、休闲、旅游等消费用品, 汽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汽车成为人类密不可分的伙伴。当然, 汽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如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交通条件、安全、环境污染也成了日益严重的问题。汽车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是当今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安全、环保和节能推动了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的安全性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祸害, 车辆的制动安全性、驱动安全性与行驶安全性是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三大主要根源。全世界每年由于交通事故死亡约50 万人, 排在人类死亡原因的第10位; 中国当前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占全

国总死亡人数的 1.5%, 约每年10 万人。为此, 科技人员从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个方面着手, 设计了防滑控制系统、车辆姿态控制系统、智能防撞预警与应急保护系统、碰撞后的保护系统等一系列电子控制装置。 HC 和NOx 混合在一起, 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 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 产生臭氧和各种化合物。臭氧( O3) 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毒性。1963 年美国洛杉矶地区发生了光化学烟雾事件, 促使各国对大气污染的重视研究。据统计, 城市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 CO) 、碳氢化合物( HC) 和氮氧化物( NOx) 的主要污染源是汽车排气。因此, 世界各国都相继制订了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物限制法规。另外,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汽车噪声也是环境保护的重点治理对象。于是, 现代轿车普遍装有喷油与点火控制、废气再循环及三元催化等发动机尾气控制装置。人们还在降低机械噪声、隔振、隔音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改进工作。 进入二十世纪70 年代, 全球的石油危机, 使汽车节能问题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汽车耗油量被相应的法规限制, 并成为汽车报废的一个主要标志。到二十世纪末, 美国政府提出了耗油为3L/100km 的” 3 升车”计划。传统的化油器等发动机部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 依然满足不了排放和油耗两大法规的要求。可见, 传统技术已无能为力, 只有采用汽油喷射及电子点火等易于应用的电子控制新技术, 才能有所突破。 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汽车技术向集成与智能迈进汽车技术特别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在世界较发达国家发展迅猛, 其先决条件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二十世纪物理学的革命, 促使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集成电路( IC) 和大规模集成电路( LSI) 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的发展, 使电子元件过渡到了功能块和微型计算机, 不但功能极强, 而且价格便宜, 可靠性好, 结构紧凑, 响应敏捷, 迅速推动了汽车电控技术的发展。

汽车理论-电控悬架实验报告

汽车理论实验报告 汽车操作稳定性、平顺性实验(电控悬架) 专业 学号 姓名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电控悬架EMS(Electronic Modulated Suspension)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观察电控悬架系统的工作过程。 二、电控悬架实验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汽车不同的行驶状态对悬架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行驶时需要柔软一点的悬架以求舒适感,当急转弯及制动时又需要硬一点的悬架以求稳定性,两者之间有矛盾。高速行驶时需要中等硬度的悬架。另外,汽车行驶的不同环境对车身高度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一成不变的悬架无法满足这种矛盾的需求,只能采取折中的方式去解决。在电子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工程师设计出一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的电子控制悬架来满足这种需求,这种悬架称为电控悬架,目前比较常见的是电控空气悬架形式。 如图1所示,是轿车上装备电控空气主动悬架系统(A-ECS),它能系统地控制汽车的车身高度、行驶姿势和悬架系统的阻尼力特性。 该系统主要由空气弹簧、普通螺旋弹簧、电子控制单元、车速传感器、G传感器、转角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高度传感器、阻尼力转换执行器、电磁阀、空气压缩机、储气筒、空气管路和继电器等组成。 图1 主动电子控制悬架系统 1—前储气筒;2—回油液压泵继电器;3—空气压缩机继电器;4—电磁阀;5—ECS电源继电器;6—加速度计开关;7—节气门位置传感器;8—制动灯开关;9—车速传感器;10—转角传感器;11—右后车门开关;12—后电磁阀总成;13—电子控制单元;14—阻尼力转换执行器;15—左后车门开关;16—后储气筒;17—后高度传感器;18—左前车门开关;19—ECS开关;20—阻尼力转换执行器(步进电动机型);21—加速度计位置;22—空气压缩机总成;23—G传感器;24—前高度传感器;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