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丁玲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

试论丁玲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
试论丁玲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

试论丁玲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

专业: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作为五四运动的响应者和一位出色的时代女性,丁玲对男女平等和女权独立运动有着近乎疯狂地执着,所以她的作品中不乏站在时代前沿的女性形象,她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也随着她的成长经历更加丰富饱满。本文结合丁玲自身的成长经历对其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进行了分析,旨在更深刻地理解丁玲笔下的时代女性和丁玲。

[关键词]:丁玲;小说;时代女性

纵观丁玲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成长过程,我粗浅的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而把这三个阶段连接起来就会淋漓极致的把不同时代女性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丁玲作品中女性的形象也在不断成长,同时,丁玲笔下的不断成长的女性形象也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丁玲自己和她同时代的文学创作者。

一、三个阶段的“时代女性”书写

(一)早期沉闷痛苦的女性形象。

丁玲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阿毛姑娘》、《梦珂》和《沙菲女士的日记》等。丁玲借助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讲述旧时代女性追求爱情、独立人格和理想的无奈凄苦结局。体现了丁玲早期作品对压迫禁锢女性的旧社会的控诉,和对广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女性的同情。

丁玲早期的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无奈凄苦的,这与时代也十分的吻合,1927年,五四运动刚刚告一个段落,丁玲就发表了处女作《梦珂》,虽然只是一个短篇小说,却奠定了丁玲早期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无奈、凄苦,《梦珂》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梦珂,虽然家道中落却接受了新时代五四思想的冲击,对自由的新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爱慕。但是她发现,封建思想已经侵蚀了整个社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她在这“肉感的社会里面”挣扎,碰的头破血流,夜深人静时凄凉的无法形容1。而《莎菲女士的日记》更是继梦珂之后又一典型,这部小说以“五四”结束时期为背景,塑造了一个痛苦的女性,这时候,作者笔下的时代女性

形象是卑微的、痛苦的、缺乏自主性,两篇小说都是五四之后大多数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文化大动荡的年代,新思想的涌入冲击着旧思想,不少新时代女性想摆脱封建束缚,却始终摆脱不掉,迷茫和痛苦成了最大的主旋律。丁玲正是看到了中国这种女性心理转变的细微的变化,用大胆的女性艺术和敏锐的文学感觉不留余地的将社会女性浓缩在莎菲的身上,莎菲倔强的个性、反叛精神以及悲剧结构都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所可能得到的悲惨下场,更反映了知识少女在时代的引领下既充满着追求又有着不安2。

丁玲作为时代发展的参与者和年轻的知识女性,在五四运动来临时,年仅15岁的她已经用自己的眼睛从一个独特的视觉用心将一切感知,因为五四运动也在她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23岁的丁玲通过《梦珂》的悲惨经历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主角的复杂心理写下了自己在那个时期的心理写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在变化,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在变化,二十世纪20年代末期,左翼文学运动之风兴起,中国现代文学陷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新时代,丁玲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创作了《阿毛姑娘》,这个故事凝聚了她对中国社会的深切认识,对黑暗腐朽的保守制度进行了分析。阿毛姑娘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城乡交界处的女孩受到外面的诱惑而心理失衡最后自杀而亡的故事,这时候丁玲笔下的阿毛不再像梦菲那样沉闷,被称为人性的东西也已经渐渐丧失,人性异化、灵魂无所依托,这已经成为这时代女性最鲜明的特征。丁玲早期的作品没有批判女性的意味,有的只是对中国女性出路的担忧和对悲惨女性的同情,年轻的丁玲将自己的经历与小说人物相结合,更显的有理有据。

(二)中期开始觉醒的女性形象。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韦护》、《母亲》等等。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顺从时代发展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觉醒的女性形象,像丽嘉和于曼贞的形象都比丁玲早期作品人物苦闷无奈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成长,她们开始觉醒,与旧的社会制度抗争,开始试着争取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大胆的追求真爱。

1929年,丁玲25岁的时候以翟秋白与王剑虹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创作了并发表了《韦护》,讲述的是新时代背景下的知识青年在革命大业和爱情之间艰苦抉择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虽然在很长的激烈斗争之后,美丽的爱情、温柔的梦幻和希望都破灭了,但是曾经有过的一种刻苦和前进又让人看见了前途希望,

在革命和爱情间,爱情做了牺牲,女性做了牺牲品。随后丁玲以亲身母亲为原型。撰写了《母亲》,于曼贞的人物形象和莎菲的人物形象不同,她是出身封建大家庭的好妻子好母亲,在娘家当姑娘的时候她只知道吟诗作画,后来到了婆家也从不问田地里面的事儿。她的丈夫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却吃不了任何的苦。本来她的一生都将会这样平平淡淡得走过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使她那安逸的生活不再继续。丈夫的去世,家境惨淡,身负一身的债,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这时的她便陷入了极度悲伤之中,经过痛苦与绝望的搏斗,死灰般的心又重新点燃了起来,她决定把儿女扶养长大,好好地过活下去。她决心告别以前的尊贵奢侈生活,重新来过,学会适应一个农妇的生活。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于曼贞要作这样的决心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更加改变曼贞思想性格的是她回到武陵娘家,为了把裹小的脚放大,她挪动着一双小脚在操场跑步,但她总是赶不上别人,有人劝她不要勉强了,但她不能停止。慢慢的于曼贞开始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榜样,她的朋友多了起来。她开始试着关心国家大事,不愿孩子们成为亡国奴。虽然她不是什么叱吒风云的大人物,也不是像秋瑾那样的伟大女英雄,但她却是一位聪颖和坚韧并存的平凡的母亲。莎菲们的心境是飘忽不定的,但是于曼贞的心境却是清澈而坚定的,莎菲们多耽于幻想和那些浪漫的情调,而于曼贞则是富有吃苦精神的女性,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争取自己的独立人格。这是在当时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女性争取独立人格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里程碑3。

这部作品以辛亥革命作为背景,那个时代是辛亥革命的准备期,五四思想日益高涨,“民权”和“共和”的呼声此起彼伏,女性有了自己的女学堂,可以接受新的文化,再也不是足不出户的女性,可以说时代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崛起,为许多女性的新生活提供了契机,她们看到了凭自己的力量也可以过一种新生活的希望,。丁玲透过人物命运将一个旧世界的崩塌和新世纪的到来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这部小说的背景时代比莎菲还要早,但是在女性形象塑造上,曼贞却比莎菲更为积极进取,她没有被逆境困住,而是勇敢的寻找新的生活道路和新的希望,这样的女性形象朝气,代表了从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重围中闯出来的勇敢之心。这两篇小说在丁玲的笔下有了自主意识,以真人真事作为背景使得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更为饱满真实,极具感染力,它反映了知识女性最初的面影,也是丁玲所写的女性中的一个过渡人物,经过初期小说的锻炼和左翼文学革命的影响,丁玲对这两篇小说无论是在人物的塑造还是在遣词造句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时代

女性和知识女性追求独立人格不断在文中得到影射,发人深省。

(三)后期投身于革命的女性形象。

丁玲后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跟其自身经历有有着很深的关联,1933年丁玲被捕,被软禁在南京长达3年,脱离苦海后在特殊的历史使其又多次遭受到“左”路线的迫害,在监狱里又呆了5年,伴随着苦难的经历,她不断在变坚强,思想也不断的在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丁玲后期塑造的时代女性大多已经是精神上得到升华,投身于革命大潮的形象。

1941年初,丁玲着手写《我在霞村的时候》,这部作品引自周扬编的《解放区短篇创作选》。作者赋予了故事主人公少女贞贞一个鲜活的形象,她逃离了封建家长包办婚姻的黑暗牢笼,但是却未能挣脱日寇的魔爪,被日本人禽兽般的凌辱和蹂躏。虽然如此,她仍然坚毅不拔地呐喊着“我总得找活路,还要活得有意思”。贞贞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自己跑到山下的教堂里当起了修女,但是意外却发生了,她被扫荡的日本鬼子掳去,遭受蹂躏,被迫成为了日军的营妓。当她经历了地狱般的磨难回到村子里的时候,村里的人都歧视她。但她独自忍辱负重,偷偷的给村里的游击队送出情报,使我军游击队成功的打击敌人。后来,又因为游击队要她去收集重要的情报,她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复兴,自觉地作出了无法比拟的牺牲,但村里封建落后的人们仍嫌弃他看不起她,使她那饱受伤害的心灵再次遭到了无情的打击,但她却能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坚持,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这是一个旧社会女人创造的奇迹。这是千百年来忍气吞声的封建女性开始觉醒的表现,她们不甘心被封建思想压抑,被摧残,在过去的死亡线上徘徊之后,开始了新的成长,特殊题材的选择和作者对于主人公的深切同情,塑造的时代女性形象高大无比,相比之前的作品,此时作者塑造的女性形象已经超越自我,不再在自己的世界里浑浑噩噩地徘徊,而是将自我价值升华到为革命事业奋斗上4。

而小说《在医院中》也是丁玲后期觉醒女性形象塑造成功的典型,故事里女主人公陆萍是个只有二十岁的女孩子,抗大毕业之后,她不愿当妇产科医生,但她仍然服从了组织上的求分配。去到一个物质条件极简陋的边区小医院,虽然每天都会遇到了一些不称心的事,但几声初生婴儿的啼哭,却总能使她立刻振奋起来。事实上,她对自己的工作是非常有感情的,也是充满憧憬及希望的。从她一

开始投入工作中去,就付出自己的真心,她没有计较艰苦的工作条件,也没有计较产科医生这样的身份地位,而是认真地做好各种琐碎却又重要的医护工作,她的身上表现出了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严肃认真的革命责任感。但现实情况是医院各方面条件极差,肮脏、无序、设备不完善、病人营养跟不上,工作人员忙而不均,甚至流言风起。这样的环境,对她这样一个大孩子,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她可以随波逐流进而独善其身,但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拿出共产主义者改造世界的勇气,积极去推动医院改革,尽管她是幼稚、脆弱的,但事她忠于职守,热爱工作、积极热情,尽其所能地改善医院的工作,表现了十分难能可贵的革命奉献精神。但是陆萍与周围的人有着一定的矛盾,医院里的一些人,有的只会骂很粗鲁的话,有的只对自己缝制的鞋面或房东的零食感兴趣。陆萍踏踏实实地工作,既不想脱离艰苦客观环境,也不像达到某种个人目的,只是在许可的情况下,全力地救护病人。从一个现代青年女性来说,陆萍具有积极的工作热情、可贵的革命朝气,医学技术和科学知识,是当时的革命青年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可是她又背负着旧时代的遗骸,为了追求新的生活中而艰难地探索。陆萍和贞贞都充满着革命的开拓精神,跟莎菲、梦珂相比,他们既能投入到时代浪潮中去,又能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个性,既善于与封建落后习俗礼教作斗争,又善于团结群众来一起参加革命,这不仅是女性成长的可喜成果,也是文学家丁玲以不懈的艺术追求,与时俱进的较为完美体现。丁玲后期的作品受革命潮流和自身经历的影响颇深,所以塑造的女性形象常常会出现自身经历的影子,也可以说,这时候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最初的意识觉醒到中间的实际反抗,再到最后撇开自身投身革命大流完成了女性冲破封建社会变化的全过程,因而她的作品实际上也是女性随时代成长的史诗。

二、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丁玲自身的改变。

丁玲的一生像一个永不放弃的斗士,虽然在前进的旅途中充满了坎坷无奈,但她从不向命运低头。她在漫长的人生中经历了五四时期、辛亥革命时期、解放时期。接受五四思想,走出思想闭塞的故乡,孤身闯荡北平。然而,大都市的繁华却没有带给她的心灵一丝一毫的慰藉。当女性思想刚刚觉醒的时代,又饱受反革命的摧残。投身革命却与翻身的工农格格不入。她的作品随着她人生历程的不断翻新,笔下的人物形象也不断的成长,生活给了她的作品以立足点,而她的作品又无形的影响着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她的作品总是真诚的讲述,从不屈服于

任何的淫威。她的人生跌宕起伏,从不甘于平静。

(一)早期刻画时代女性形象的过程使丁玲意识到女性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人,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当丁玲接受五四思想后,她毅然离开故土,来到北平追求梦想。但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处处阻挡着新时代新人类前进的步伐。这使得她身心俱疲,在碰的头破血流之后不得不返回湖南故乡。同一时期她遇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份爱情。一个叫胡也频的男人用一腔赤诚敲开了她的芳心,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住在山上,相互关心相互爱护。这是另一个叫冯雪峰的男人也走入了她的世界,志同道合的朋友冯雪峰让丁玲不能自拔。但是随着冯雪峰的离去,胡也频被枪决,丁玲的生活寒冷彻骨。于是她开始拿起手中的笔进行创作。开始了对五四时期封建余孽的讨伐。《沙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梦珂》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故事的人物形象大都是敢于直面封建礼教,并大胆地接受新思想。但是当时中国这个刚刚睡醒的东方巨人却并不认同她们,无情地扼杀她们对自由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当时丁玲的作品虽然略显稚嫩,但是却将丁玲独特的女性意识表露无遗,在创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接触到的人和事以及在她15岁时的亲身经历都让她认识到女性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中的人,更是一个有着自然的背景和生理的前提的独立个体,在这种思想的鼓舞下,她大胆的追求真爱,勇敢的站出来为被封建礼教压抑了千百年的女性摇旗呐喊,也可以说,丁玲创作初期也是她自己情感萌发的时期,在刻画莎菲等人物的时候,她想到了悲惨死去的胡也频和离她远去的冯雪峰,这些爱恨情仇夹杂在一起,唤醒了丁玲自身对封建束缚的批判和斗争。

(二)中期刻画时代女性形象过程使丁玲认识到作品写实性和批判性的重要

丁玲在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创作了《韦护》、《母亲》等作品这些作品要么深深的烙着辛亥革命思想的时代烙印,要么取材于真实的人物故事。故事人物对爱情的艰难取舍和遭遇生存剧变后的奋斗历程,都深深地影响了丁玲自己。丽嘉对热血青年韦护的爱是可爱的是可惜的而韦护的虚伪则是可批判的。丁玲不仅开始对辛亥时期新思想内的封建残留进行批判,也更加注重写实。《母亲》中的人物于曼贞取材于自己的母亲,真实的再现了一个生活剧变后的旧社会旧家庭弱女子,如何改变观念开始奋斗的故事。沿着母亲的一生,丁玲想到了自己的未来,虽然民主共和的呼声已经日益高涨,但是作为女性,地位仍然低下要如何才能实

现自己心中的期盼,摆脱封建的束缚,思量再三,她决定用作品的写实性和批判性直接写出社会存在的弊端,这样的作品才能扣人心弦,因此,在中期刻画的时代女性形象故事情节更加具有感染力。当然也感染了作者自己,她开始无情的批判当时社会的阴面,也被生活的真实所打动,开始静下心来不再像莎菲那样心中只有幻想,而是像于曼贞那样开始在生活困顿面前坚持,在绝境中探索新生。

(三)创作后期女性形象过程使丁玲融入革命大潮。

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中等是丁玲到延安后创作的。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多是饱受不平待遇但最终与革命大业相磨合,领会革命思想,为革命作出了自己特有的贡献的女性。《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女主人公贞贞饱受日本鬼子凌辱,投身革命事业后却为人所不齿。在死亡的边缘徘徊后,贞贞放下负担,奔向革命的新生。《在医院中》女主人公陆萍,作为一个收到时代最新思想冲击的女知识分子,怀着一腔的赤诚投身革命,却与身边的工农作风格格不入。最终也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对打自己的工作和革命事业。这与丁玲自己的状况极其相似,丁玲在创作这些新时代女性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听闻了许多伟大的女性参加革命的故事,也目睹了许多发生在现实中的女性悲剧,她开始有所改变,思想上也得到了升华,她认为革命对女性而言才是走向重生的根本,只有利用革命打破封建,才能为女性争取一切,革命的道路上免不了悲剧和牺牲,于是她渐渐地与革命群众干部相融洽,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革命者,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样的优秀作品字里行间中,我们都能看到丁玲自身思想的成熟。

三、丁玲创造的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形象对同时代的作家的创作有

重大的影响

(一)丁玲的创作给新文学女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丁玲创作的时代女性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成长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九年,主要表现女性的沉闷、凄苦、孤独;三十年代至四零年,也就是左联时期,主要表现觉醒期的女性,她们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敢于用实际行动来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的生活;四十年代初至解放前夕,是她创作的晚期,此时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多为不受社会环境束缚的革命女性。五四运动产生的文学新思维是五四新文学的奠基石,同时一批持女性立场的新女性作家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这些作家主要是以以凌淑华、苏雪林、庐隐、冰

心、石评梅等人为代表,形成了新文学早期女性文学的作家队伍。在20年代末到40年代,新女性文学迅速崛起,并且催生了新文学后期女性文学的作家队伍,以罗洪、关露、谢冰莹、冯铿、萧红、白朗等为代表。她们的不同之处是,在激烈的时代变换中充分展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首次真正觉醒。早期作家以纤细、哀婉、真诚的笔调描述女性个人命运的文学,被写实的、冷静客观地描写工农解放生活的新作品所替代。在她们中间,丁玲在领悟革命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给了新文学女性作家很大的借鉴,或多或少影响了新文学女性作家由早期向后期的转变。因此可以说,丁玲是新文学后期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二)丁玲不同时期的作品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丁玲不同时期的作品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早期丁玲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特点,使用女性的笔触、关注女性的意识、对封建男女不平等进行极力反叛。即使在那些“革命加恋爱”的中期作品中,也无不透露着对男性的憎恶,对女性的同情。1928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发表,一定程度上震动了整个五四新文学文艺界,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将冯沅君、冰心等创造的“女性书写”推向新的阶段,新的高度。明显的融汇了女性独立自主意识指导下的灵魂和肉体纠葛,结束了女性新文学前期的“素材洁癖”丁玲的作品中时刻流露着女性的外表美、心灵美和人性美,这些在《梦珂》和《阿毛姑娘》中都可见一斑。

(三)丁玲对爱情的描写独具特色,纤细、哀怨、细腻又大胆的描写影响了许多同期作家对爱情表现方式。

丁玲小说对情爱的描写用她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她的女性观。第一,丁玲用女性自由主义的观点来写女性“性意识”的觉醒,以往女性处于被动地位,如今处于主动地位,颠覆了传统的思想,这就是丁玲小说中对情爱描写的主要的特点。第二,丁玲在表现男女情爱的时候,放弃了以往小说中以“实写”的方式来写两性之间情爱,而是通过“虚写”或通过人物形象潜意识的心理变化,来展现人的心理。可以说丁玲为中国文学健康的两性描写作了深入的探索。丁玲小说对情爱描写的最后一个特色,就是以大胆的笔触,将人们心底真挚的爱恋情感,像潮水一般地释放出来。作者在小说中使用日记体或书信体的方式,借用第一人称的语气,是为了更好地倾诉她这种爱的真诚。在丁玲的创作中,不仅能够看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不断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成长历程,也可以发现作家持之以

恒地坚持探索及追求文学与时俱进的历程。她的创作道路是现代女性文学成长的一个典型范例。对同时代的作家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丁玲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活跃于我国文坛的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以无比细腻的笔触和感人的真诚将其人生经历的半个多世纪的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形象和心理诉求向我们娓娓道来。时至今日,繁华喧嚣的红尘仍不能阻挡其作品对我们心灵深处的极大情感冲击,让我们感同身受的体会着上世纪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喜怒哀乐。所以说丁玲的作品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是近代文学史上非常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的研究丁玲的作品,探索她一贯的创作心路,突出其作品对近代文学重大影响。虽然这是一项繁烦浩大的工作,但是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还原丁玲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为女权主义,女性独立人格,女性尊严,取得更大的成就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1丁玲:《梦珂》,小说月报,1927年第9期第4—5页。

2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24-30页。

3丁玲:《母亲》(长篇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6—45页。

4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中国文化,1941年2卷1期。

5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版,第120—143页。

参考文献:

[1]徐岱:《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李晨:《<在医院中>再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4期。

[3]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The era of women’s growth path in Ding Ling’s novels Abstract:

As a response to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people and a great era of women, Ding Ling has an almost crazy to focus on gender equality and women's independence movement, so her novels have the figures of women who stand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the female figures in her novels with her growing experience become more rich. In this paper,analyzed the modern women’s growth with Ding Ling's own growing experience , in order to more deeply understand the modern women in her novels and herself.

Key Words: Ding Ling; novel; female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丁玲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 摘要: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文章以丁玲的两部作品为例,来浅析其中所包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 自阶级社会以来,女性就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宗法制将女性归诫成无思想的机器,从思想、伦理道德、身体等沦为男性的附庸。经过“五四”精神洗礼的女作家丁玲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心路历程和认识追求的书写,发出“心理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的声音。在此,笔者以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例,阐述了作为开一代先锋的女性主义作家丁玲,是怎样抛开了历史、社会给女性身上实价的重负,在时代的漩涡里表现女性意识的。 “女性意识是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差异, “奠定了女性作为独特的文化群体的类的本质, 而这一本质又是女性作为一个相异于男性的性别

主体的历史性出场所必须的”。性别差异性决定了女性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的方式,潜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底部,用躁动而紊乱的,自述、自剖、自白、自辩相杂糅的语调和句式。表达人物无名的反叛,情绪和苦闷心理。《日记》中的“我”(主人公莎菲)被摆到了一个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评判之权的中心位置上,“我”的笑、哭、喜、怒,成了小说叙述的焦点,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女性的观点和立场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1.大胆的“性爱”意识 众所周知,性爱意识是女性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所竭力压抑的对象。性爱,在道家,是滋养补阴的养生之道;在儒家,是传宗接代之手段,都是指男人而言,女性,只是男人养生货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工具们,当然是不能有意识的,倘若有了性意识,也要玩弄男人一把,这女人是端端不得好死的,潘金莲的命运已足以说明。 丁玲打破了传统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身体欲望的禁忌。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仿佛成为女性欲望的化身,她渴望爱情,渴望男性的拥抱和爱怃。第一次见到凌吉士就被他的美貌所吸引,渴求凌吉士“那两个鲜红的、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 象进行社会反思。 读张爱玲的任何一篇小说,我都可以理解为何说她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她用漫不经心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或含泪或泣血或可怜或可恨的女性形象;她用瘦弱的指尖轻轻挑起千年来蒙在家庭、婚姻、爱情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让人看到触目惊心的真实,她把笔端伸向上帝看不到的地方,伸向太阳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让那些华美袍上的虱子赤裸裸的暴露给世人面前。 一个个可悲的女性,一个个吃人的女性,一个个可怜的女性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她们颤动,让读者为她们伤悲。因此张爱玲小说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她所反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不在于她的语言有多华丽;而仅仅在于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与大多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有太大的差别,她们以独特悲凉和屈辱震撼着读者,张爱玲也因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上折射出熠熠光辉。 一、人物形象具有的自传色彩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① 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出身:祖父是清朝的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外公则是天津提督,可谓是出身显赫,属于贵族后裔了;但张

爱玲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父亲吸烟土、逛妓院、养姨太太,幼时的张爱玲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直至父母离婚。张爱玲幼时没有家庭的温暖,封建大家庭中的尔虞我诈,在她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在创作中一举成名,在文坛上响当当,但是张爱玲的婚姻如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不幸福的。一九九四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她与汪伪宣传部次长,伪《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签订婚约,但这次婚姻让张爱玲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它只维持两年。晚年的张爱玲孤独落莫生活着,最终客死异乡。纵观张爱玲的众多著作,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她悲观敏感独特的性格,作品中的男性大多玩世不恭,抽鸦片,逛窑子;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不是以悲剧结束,这不能不说是由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影响的,“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 ②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她的作品大多以沪港两地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是出生在上海的,又长期生活在香港。读书期间,她亲身经历了港岛被围,抵抗及沦陷的全过程。而她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炮火却逐渐猛烈了,邻近的高射炮成为飞机汪意的焦点,飞机营营的在顶上盘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当时战争的真实与紧张。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经发表,就引起读者的哄动,书中的女性葛薇龙是一个寄居在姑妈家被诱惑而论为交际花的女性。无独有偶,张爱玲也因战争而中断学业,因此同她姑母住在一幢西式公寓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女性是家道中落的名门淑女,而张爱玲用不厌其繁的笔墨描写了大家族的种种陈设丫头佣人及大家族的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毕业论文选题报告学院: 学生姓名 指导 老师 论文 题目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成长 题目来源及意义 题目来源:丁玲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是对五四思想的表现,是20世纪女性成长的日记,通过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是时代的变化发展。看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或者是事。 意义:通过学习和了解丁玲,我们看到她的女性形象个性是那么的鲜明富有个性。我们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女性悲哀和觉醒后对社会对命运的反抗,看到五四以后女性的成长。

论 文 题 目 研 究 领 域 状 况 丁玲的作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她的作品大多给我们呈现的是20世纪的社会进步女性。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她将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小说中的人物结合起来,体现出丁玲自身的成长和 她创作的变化。她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对五四 以后的女性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作用,引起人的共鸣。 内 容 提 要 或 实 施 方 案 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看那些知 识女性的变化和成长,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时 代的社会对文学的影响。我们通过这些女性 形象都仿佛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记。文学可以反映生活,反映社会,丁玲就是个很好的社会记录者,她用她的笔她的文字记录她对人生的感受和看法。丁玲,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多是具有时代特征且个性鲜明的进步。如梦珂,贞贞,杜晚香,这些都是丁玲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在她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那个在压抑中寻求解 放的年代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人生道路上不 断地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发表时间:2009-08-20T14:21:58.89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彦涛(鹤壁市淇滨区文教体局河南鹤壁458030) [导读] 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摘要】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由早期的描写莎菲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苦闷和追求,到中期的写走出恋爱的羁绊,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关键词】苦闷和追求; 女性意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形象的典型,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1]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女性意识再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加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意识将“女”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位优秀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中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及其人生道路的探索。 1. 黑暗中不甘沉沦的求索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作品写的是阅世未深的少女梦珂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自己的生活道路,但现实生活安排给她的是一个比一个更深的陷阱。红鼻子老师侮辱模特,而她所倾慕的温文尔雅的表哥背着她却干出下流龌龊的事……道路未找到,做人的尊严却受到损害。作者深刻地刻画了她道路追求碰壁的痛苦历程。一个向往自由,反对束缚,向往真实,反对虚伪的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寻找出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挣扎,最终还是进入一个不如意的地方。继《梦珂》之后,1928年丁玲发表了她的另一部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在这部作品中,莎菲不再是“五四”初期那些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半新半旧式”女性,而是一个完全置旧礼教,旧道德于不顾的叛逆女性,在小说中,莎菲同时与两个男子苇弟和凌吉士恋爱,这本身就显示了莎菲在这种爱情关系中占据着充分的主动。由被选择而成为选择者,这表明“五四”女性的以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为内核的妇女解放意识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莎菲在战胜凌吉士后得到的是失落和迷惘。她叹道:“莎菲生活在世上,所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2]由失望而自然陷入孤寂、自怜之中,“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女士留给世人的凄凉的绝叫,也标志着丁玲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陷入了新的困惑。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中。 2. 走出恋爱羁绊投身革命洪流的新女性1930年,丁玲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作品描写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革命与恋爱的冲突,韦护为革命决然离恋人而去,丽嘉也开始有所觉悟。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发现作者在创作意识上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倾心于表现莎菲式的孤独、苦闷、哀叹、自怜,转变为表现丽嘉所代表的知识女性在新的境遇中的困惑、彷徨、思索与积极的追寻过程。在《一九三零春上海(之一)》中,女主人公美琳是为了追随革命者若泉而毅然抛弃了整日伏案写作、不关心革命、了无生气的丈夫子彬,这比起丽嘉的被动追随,多了几分自觉与主动,表示了作者对以往盘踞胸中的爱情至上主义更进一步的怀疑乃至放弃。在爱情与革命的对峙中,已明显绮重于革命一方。到了《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中,玛丽这位不合时宜的爱情至上主义者遭到更“不客气”的处理,她与虽然爱她但无疑更热忠于政治活动的革命青年望微的分道扬镳,标志着作者对只要爱情,不关心社会的女性意识的彻底抛弃。1931年,《田家冲》这篇短篇小说发表,我们发现其中年轻的女主人公三小姐已纯然是一位成熟而坚定的革命者,而与之具有对等质量的男性形象已被略去,整个故事已与爱情无关。这就是说爱情也已被省略,革命的内容已成为全部。而已往于爱情故事中用心设计男性主人公这种习惯做法也已改变,与女性主人公相对应的男性形象首次缺席,这种变化正暗示着一种新写作意向,即不再沿袭此前的女性通过男性革命者引领而投身革命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变化了的新的女性意识中,男性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男性集体为主所担当的整个革命事业。 30年代,丁玲仍然一如既往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体会时代女性的心理。但她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忧郁的女子,而是融入社会,把个人的幸福和民族的强盛结合到了一起。 3. 对女性解放现状的疑虑与不甘如果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这一段时期丁玲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到40年代初,丁玲到达延安一段时间后所创作的作品,则标志着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进入了一个日益成熟的时期。她以往略带盲目的革命热情降温,社会理性更趋深入,怀疑意识上升,对妇女解放的现状及未来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抗拒心理。特别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男人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的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3]当时的延安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那些当初响应号召投身革命的“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们再度回到家庭中做饭带孩子,日渐变得婆婆妈妈,“皮肤在开始有褶皱,头发在稀少”,并且被指责为“落伍”,有的还遭到男人的遗弃。丁玲正是敏锐地看到了在新的体制之下女性一如既往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命运,看到了革命对女性解放所做出的允诺与实际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于是她又一次表现出了“莎菲式”的叛逆勇气,不再幻想,不再对男性充满依赖,而将女性自身的自立与自强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作者毕生关于妇女问题思考的制高点。 发表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作者正式放弃女权立场的标志性作品。作为现代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这种放弃也就是带有一点女性集体“最后一课”的性质。在作品中,尽管还能从黑妮等女性形象身上依稀辨出丁玲昔日的一点女性意识迹象,但是,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不再留恋昨日的一切,那些昔日余影只是写作的某种惯性所致,而绝非自觉所为。我们更多感觉到的倒是作者竭力向当时主导性意识形态靠拢的努力,为此不惜放弃自己作为女人的最基本的感觉。 4. 小结丁玲的作品正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独特精神个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五四”以后的新女性在时代的启发下,自我

丁玲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

丁玲小说的艺术表现特色 一 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最突出的是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倾注于她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在她的创作中,不仅能够触摸到一个沐浴五四阳光迅速成长的革命作家的思想脉搏,而且可以发现其孜孜不倦地坚持探索和追求文学的历程。她的创作道路视为现代女性文学成长的一个典型范例。纵观丁玲的创作,明显的有这样几个阶段: 其一,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年)。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在集子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篇什。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她们身上既有浓重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莎菲女士就是她们中间最突出的代表者。从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伤情怀;但刻画的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女性性格、细腻而率真披露的人物复杂内心,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标志着五四感伤小说的终结。 其二,1930年至1936年。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左联的成立感召了一大批革命作家,丁玲的创作由此发生了较为重大的转变。顺应时代的发展、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前者叙述了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者韦护与热情浪漫的少女丽嘉相爱的故事,重心却在恋爱和革命活动的冲突上,面临不可解矛盾的韦护最终忍痛出走,丽嘉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也决心抛弃个人情感,投身社会;后者只是将人物换成了望微和玛丽,革命与爱情矛盾的结局是两人的分道扬镳,各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虽然这些创作形式带有公式化,但是不能否定丁玲对于一个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的准确刻画,对现代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心理的真实揭示。这恰恰也反映了丁玲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由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向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转变所作的探索性的积极实践。当时,左联的执行委员会在决议中呼吁作家们:“要产生新的作品”,“用大众作主人”,“到广大的工人、农人、士兵的队伍里去”(《北斗》1932.2(1))。丁玲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积极进行尝试。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水》(1931年)、《夜会》(1933年),长篇小说《母亲》(1933年)等,大都是以30年代初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再现激变的农村中农民心理变化的。在以1931年在全国发生的波及16省的水灾为背景的《水》中,作家粗线条地勾勒出农民觉醒、反抗的群体雕像,当年就被冯雪峰称赞为“这是我们所应该有的新的小说”。[2]丁玲的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左翼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题材开掘的巨大现实性;阶级视角的社会批判性;广阔生活图景的写实性。在此实践中,丁玲摆脱描写知识阶层的巢臼,开始描写农村生活,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执著追求。 其三,1936年至1949年。这里丁玲在延安的创作时期。1936年冬丁玲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最初,丁玲以通讯、速写、印象记等文学样式,敏捷地反映新的生活内容;后以小说谱写解放区新的时代风貌,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4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1946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年)等。这些作品标志丁玲现实主义创作走向成熟。与她过去的作品相比较,与其他同在解放区的作家创作相对照,丁玲小说最成功之处是,她尊重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侧重以纤细的情感和笔触,去展示一个伟大变革的历史时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巨大颤动。她既满腔热忱地歌颂和描写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新生活、新风尚、新人物,又直言不讳地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从而使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新高度。《我在霞村的时候》是被列入周扬编的《解放区短篇创作选》的第一篇作品。主人公农村少女贞贞逃离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却未能挣脱辱掠她的日寇之手,受尽了凌辱和蹂躏。即便如此,她以不屈的灵魂,呼喊着“我总得找活路,还要活得有意思”。在日军军营里忍辱负重,多次为我军传递情报。最大的精神痛苦,还是回到村子里她的经历和努力并不被人们所理解,异样的“同情和怜悯”的眼光使她难以忍受,最后不得不离开家乡,奔向延安。小说的价值正是通过人物灵魂的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

《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模板

浅谈丁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写作提纲 引言,主要介绍丁玲生平及创作历程,约500字。 一、丁玲女性意识的产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自小的文学天赋与革命活动家的理想 (二)对重男轻女思想的反叛 (三)早年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四)多部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流露 二、女性“人”的意识觉醒时期,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约2000字。 (一)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知识分子都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二)《梦珂》是丁玲第一次对社会中歧视女性这一现象发出抗议 (三)超越男权的独立的女性意识 (四)《莎菲女士的日记》里莎菲的女性意识 三、“革命+恋爱”的新女性时期 比较《韦护》、《一九零三上海春》、《母亲》中的变化,展现积极投身革命寻求出路的新女性形象。 四、延安时期的女性解放 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来论证,其达到趋于成熟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女性形象。 结语

摘要:丁玲是个颇有个性的女作家,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本文即是以此为着眼点,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莎菲女士时代”、“命时代”、“延安时代”,并结合不同阶段的作品对其小说创作做一个梳理和评价。随着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丁玲人生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深切地领会到其创作中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历变,从而揭示她不同创作阶段的不同创作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试图探讨丁玲女性主义意识形成的原因、重新解读丁玲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本、探讨丁玲小说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和女性意识的冲撞等问题,以探究丁玲作为早期的女性作家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作用。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莎菲”时代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惊艳了时光的存在,她的文字、她的旗袍似乎已经牢牢地嵌入了上海的一砖一瓦中,烙进了上海的肌理中。同时在她的文字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本文将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增进我们对于张爱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出身经历性格结局 “一座城市的覆灭,成就了一段无望的爱情。”有多少人因为这样一句话的吸引而去找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来看?张爱玲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放到了香港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城市,让“自私的女子”与“自私的男子”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城市里相互依靠却又相互利用,最后终于互诉衷肠、表白心意,成就了一段传奇,成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向往。 而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却让人不怎么喜欢。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偏偏嫁给了他病怏怏的哥哥,做了他的嫂嫂,整日里面对一群善于搬弄是非的妯娌,连丫头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辱她。在这样的处境下,丈夫无法给与她庇佑,心上人也对她避之不及,娘家人只当她是全家的摇钱树,贪婪地频频伸手。于是之后的曹七巧变得相当厉害,斗败了妯娌,拽住了婆家的大权,主宰了儿子女儿的人生,报复了心上人的无情,将其他人的人生变得与自己一般痛苦。最后她的儿子恨她、女儿怨她,心上人远离她,所有的人都对她恭恭敬敬。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为女人,怎么就一个终得圆满,一个孤老终身呢? 流苏,一个听起来就比其他的七巧之类的名字要美得多的名字,出身世家,虽然家族早已败落,家中也是人丁旺盛,所以通晓人情世故,天真无邪却也不乏心机;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自小被派到柜台买油,接触到的是最最底层的老百姓,见识到的是最最平凡不过的家长里短,可以说是在人民内部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拥有的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真正天真质朴。两个人比较起来,似乎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曹七巧更讨喜一些,“买油西施”,人们如是称呼。

试论丁玲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

试论丁玲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 专业: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作为五四运动的响应者和一位出色的时代女性,丁玲对男女平等和女权独立运动有着近乎疯狂地执着,所以她的作品中不乏站在时代前沿的女性形象,她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也随着她的成长经历更加丰富饱满。本文结合丁玲自身的成长经历对其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进行了分析,旨在更深刻地理解丁玲笔下的时代女性和丁玲。 [关键词]:丁玲;小说;时代女性 纵观丁玲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成长过程,我粗浅的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而把这三个阶段连接起来就会淋漓极致的把不同时代女性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丁玲作品中女性的形象也在不断成长,同时,丁玲笔下的不断成长的女性形象也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丁玲自己和她同时代的文学创作者。 一、三个阶段的“时代女性”书写 (一)早期沉闷痛苦的女性形象。 丁玲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阿毛姑娘》、《梦珂》和《沙菲女士的日记》等。丁玲借助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讲述旧时代女性追求爱情、独立人格和理想的无奈凄苦结局。体现了丁玲早期作品对压迫禁锢女性的旧社会的控诉,和对广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女性的同情。 丁玲早期的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无奈凄苦的,这与时代也十分的吻合,1927年,五四运动刚刚告一个段落,丁玲就发表了处女作《梦珂》,虽然只是一个短篇小说,却奠定了丁玲早期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无奈、凄苦,《梦珂》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梦珂,虽然家道中落却接受了新时代五四思想的冲击,对自由的新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爱慕。但是她发现,封建思想已经侵蚀了整个社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她在这“肉感的社会里面”挣扎,碰的头破血流,夜深人静时凄凉的无法形容1。而《莎菲女士的日记》更是继梦珂之后又一典型,这部小说以“五四”结束时期为背景,塑造了一个痛苦的女性,这时候,作者笔下的时代女性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 [内容摘要]丁玲早期的小说塑造了梦珂、莎菲等一系列五四知识女性形象,展示了中国女性觉醒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新文学史中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女性话语的建构者,她追求理想自我与和谐的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是个悲剧人物。本文通过分析莎菲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揭示丁玲早期小说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莎菲;反叛;自我意识;女性话语;悲剧色彩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登上文坛,她的出现犹如明星般照亮中国文学界,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绚烂。她早期的小说创作关怀中国妇女解放,表现出一种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发掘,从而也造就了丁玲小说在探索妇女解放问题上最有价值的特色,如刘思谦所说的,“女性意识到了这里,才不仅从封建之父的庞大身影中决裂出来,而且开始从‘五四’女儿的两性精神同盟中分离出来,成长为独立的性别主体意识。”①其发表于1928年2月的《小说月报》上的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为《日记》)震动整个文艺界,《日记》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大胆暴露主人公的性欲心理,使得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受到了挑战。 一、叛逆的绝叫者 无论是亚当的肋骨所创造的夏娃,还是“好奇害死猫”的潘多拉,亦或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奔月嫦娥,在这些故事里,女性是卑微可耻的,她们自私、轻率、撒谎、虚荣、忘恩负义、不可理喻。回顾女性几千年来“被书写”的历史,“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女性自身被抹杀了,并且这种抹杀本身也被掩盖了。于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她不能指向任何的所指,又可任男性填充进任何的内容。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这个失去话语权的被压抑着的性别,呈现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她不是没有自己的历史,而是无由说出自己的历史。”②所以,我们听不到这些女人的声音,无 ①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②刘思谦、屈雅君:《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7页。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提供了有关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一、课题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 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谭正璧先生的《论苏青与张爱玲》,对两位女性作家进行比较,他认为张爱玲是重视人情甚于世情的作家,他重世情因而有后来不能居上的看法,与傅先生看重其对人性情欲的挖掘刚好相左。或许谭先生指出了张氏部分作品内容的某种局限,但评论者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未必是没有局限的。不错,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媒妁婚姻、金钱婚姻、高等调情、通奸姘居及其它种种畸型变态的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正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超越了一般的海派小说家。对于此方面,谭先生显然注意得不够。 台大中文系教授张健先生主编过一部题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一书,这是其专门研究张爱玲的研究生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分析两大内容,亦有不少新锐敏捷的看法,但感悟多于理论,流畅却欠深透似为该书的共同点。 (二)选题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个论题,是因为在阅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后,感受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

禁锢下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张爱玲在从贵族到平民转换的生活经历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她在母亲与姑姑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寻求时代女性的归宿,再现时代女性的命运并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本论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二、方案设计: 此论文旨在研究在张爱玲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通过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几方面因素,将她笔下的女性主要概括为典型的几种类型,以及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从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大纲: (一)1、简要概括张爱玲的生平及其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家庭因素)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文化因素) 3、上海沦陷以及战争经历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社会因素) (二)张爱玲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1、插翅难飞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2、心灵扭曲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漂泊不定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4、红颜薄命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三)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及其笔下女性的特点。 (四)通过张爱玲创作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 .. .. .. 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王仲生 (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 早期丁玲作品高扬着的女性意识, 使她有别于其他女性作家, 随着丁玲的投身革命, 阶 级意识终于逐渐主导了丁玲作品, 女性意识因此就在矛盾困惑中日见淡出。这个思想轨迹 留给了我们双重的启示: 救亡与启蒙的时代错位, 作家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倾向的选择的两难处境。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阶级斗争; 历史追踪; 双重启示 .. .. 丁玲, 一位坚强的现代女性, 我国新文学的杰出作家。她的成就卓越而又坎坷曲折的一生, 概括了..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女性的不幸与抗争。在我国现代文学女性作家中, 能像丁玲那样, 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国妇女的现代化道路, 可以说屈指可数。为此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女性群体, 构筑了丁玲的艺术天地。这当然不是审美对象的偏倚。闪耀在她作品中的强烈女性意识, 赋予丁玲的审美空间以独特的魅力, 这才是丁玲作品审美价值之真正所在。 丁玲创作与女性意识 【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在探索女性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美的化身,她们在时代的悲剧命运里,不甘沉沦,在痛苦中高歌奋起,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女性意识。她用一双女性的眼,一颗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笔,撑起了一面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大旗。 【关键词】:女性命运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丁玲,原名蒋冰之,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豪门望族。她是一个受"五四"思想感召,毅然离开封闭的乡土走进新思想发源的大城市寻找理想生活的叛逆女性。她对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等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热情,从1927年底发表处女作《梦柯》开始,她便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她以作家的正义与勇气,女性的细腻与真诚,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妇女的理想和命运,在深沉压抑的社会里迸出反抗的呼喊。对于封建社会的刻骨仇恨和不妥协,为妇女的解放而坚持不懈地追求,这一切构成了丁玲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

丁玲在现代文学中的价值

丁玲在现代文学中的价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语言曾经历了一场相当深刻的变革,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汉语书面语不仅完成了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型,而且初步具备了现代性的特点。当然,“五四”前后中国文学语言的转型也并非一蹴而就,它其实是一代代作家薪火相传,通过艰苦的探索和实验逐步完成的。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的进步就像运动场上的接力赛,它由众多作家通过个人探索累积而成。而在这场以语言变革为目的的接力赛中,丁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她在拓展现代白话表现空间,提高其表现功能等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丁玲小说语言的特点,也即她在现代文学语言建设中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天足”的白话文 20世纪80年代初,丁玲在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邀请所作的一次讲话中,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归为五代,她认为自己应当与胡风、沙汀、张天翼、聂绀弩等人并列归属为新文学的第二代作家。①如果仅仅从年龄上说,新文学第一代作家有一些是比丁玲大出许多(例如鲁迅年长丁玲24岁,郭沫若也年长丁玲12岁),但是相当一批作家都是生于1900年前后,在年龄上的相差并不很大(例如,郁达夫和庐隐只大丁玲6岁,冰心大丁玲4岁)。然而,“五四”前后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社会剧烈变革,几年之间,作家的经历、背景就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包括丁玲在内的新文学第二代作家,他们是在20世纪初一个逐渐开放的环境中长大,未曾像鲁迅等一代人受过正统封建教育,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与上一代作家有非常明

显的不同。“五四“时期汉语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实现了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但是新文学第一代作家大都身处两界,很多人都首先接受了正统文言文的教育,“五四”以后才转而使用白话文。而事实上,一个人在语言的学习上有一个最佳的时期,就是童年和少年时代,有效的语言学习并非终生向一个人敞开,因此一个从熟知文言转向白话的作家与一个一开始就以白话为起点的作家,在使用白话时会有相当大的不同。胡适1952年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这一辈子从古文古诗里出来的人只能替后代开一条路,希望不要走我们的路。你们是天足,自然的脚最美,最好看,千万不要裹了小脚再解放,我可以告诉诸位,裹了小脚之后是放不大的,说我白话文做的好,其实也是假的。”②作为新文学第二代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丁玲在现代文学语言建设中的意义正可以从“自然、天足”这个角度来认识,丁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那一代以白话为起点的作家在语言上的探索与实验。在这个意义上,丁玲与新文学第一代作家在语言观念与实践上大不同。丁玲小说的语言是开放的、流畅的,充分体现了现代白话文的畅达与勃勃生机,没有文言文的那种紧缩、拘谨的语气与语感。丁玲在摒弃了文言的语感和语气以后,依托的资源主要有两个,即翻译语体与口语。 丁玲小说的语言,特别是早期的语言带有鲜明的欧化特点。1982年丁玲在《和湖南青年作者谈创作》中曾明确指出:“我是受‘五?四’的影响而从事写作的,因此,我开始写的作品是很欧化的,有很多欧化的句子。当时我们读了一些翻译小说,许多翻译作品的文字很别扭,原作的文字、语言真正美的东西传达不出来,只把表面的一些形式介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第30卷第5期2009年10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No.5Vol.30 Oct.2009 茅盾与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之比较 徐小凤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 421008) 摘 要:茅盾与丁玲的早期作品都把描写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作为创作的重心。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使他们笔下的女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和浓厚的悲剧色彩,但由于作家的自身性别及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作品中的女性选择的道路不同,性爱观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契合性与差异性均揭示了中国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关键词:小资产阶级女性;个性解放;悲剧;性爱 中图分类号:I20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313(2009)052009220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和丁玲都是擅长塑造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的能手,尤其在他们的前期作品中。前者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出色地刻画了章静、孙舞阳、章秋柳等富有个性特色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人物系列;后者则通过日记体形式,成功地刻画了以莎菲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群。这两组女性形象多年来分别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鲜有人察觉出二者之间的某种关联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她们作为群体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挖掘造成两者同质与异质的主要原因,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性以及女性解放所应走的道路。 一 茅盾和丁玲都经历了“五四”运动到大革命低潮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氛围和社会背景使得他们笔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可能使女性得到真正的解放,她们的奋斗最终均以失败告终,故两位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又蒙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11鲜明的个性解放意识。茅盾作品中的时代女性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道德都作了彻底的否定。她们宣称“既定的道德标准是没有的,能够使自己愉快的便是道德”[1]。在她们眼里,一个平庸停滞的社会,能使自己愉快的是刺激。“刺激对于我们是神圣的、合理的”,“将来的事,将来再说,现在有路,现在就走”[1]。这些观念对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旧秩序和压迫妇女的道德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反抗,这种反抗更鲜明地表现在她们的两性关系中。这些新女性首先打破了几千年来的男子中心主义,在两性关系中觉得性的享乐也是女子的权力,她们既无传统女性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更没有被男人遗弃后痛不欲生的哀怨,而是至少用平等乃至居高临下的态度挑剔异性,借此保持现代女性的自由和独立。慧女士(《幻灭》)在纯洁的初恋受到创伤以后,甚至把性作为向男性报复的一种手段;孙舞阳(《动摇》)、章秋柳(《追求》)在两性关系中都处于主导地位,她们彻底颠倒了过去以男性为主的秩序,对传统的婚姻制度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不受指挥的倔强的男人,要行使夫权拘束我的男人,还是没有的好”[1]!在她们看来,作为新女性,应有绝对的性自主意识,应高扬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女性风貌。 丁玲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从小就离家出走,去寻找个人的独立和幸福。在她面前,一切封建旧礼教都失去了作用,她以强烈的自主意识支撑着自我的独立人格,不再做男人的 收稿日期:2009205208 作者简介:徐小凤(1972—),湖南耒阳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9

丁玲女性意识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题目从黑暗到光明 ——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学生康慧慧 指导老师刘学云副教授 年级12级专接本 专业汉语言文学 系别中文系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2013年8月

目录 题目 (1) 摘要 (2) 正文 (3) 一 (4) 二 (5) 三 (6) 注释 (8) 参考文献 (8)

从黑暗到光明 ——论丁玲小说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康慧慧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作家,丁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灵敏的感受,在她半个世纪的创作中,塑造了许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富有代表性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妇女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艰难跋涉的身影和她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历程,也展现了作者对女性解放之路的探索。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女性解放女性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是最同情妇女,关注妇女命运的革命女作家,是在女性解放道路上走得最远也最深入的革命战士。丁玲的创作起初便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和探寻女性生存价值的执著。在她的作品中,梦珂、莎菲、贞贞、陆萍、杜晚香等一系列自我意识觉醒的新女性形象,从个人解放到大众革命,积极探索女性解放之路。丁玲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寻着中国现代女性的生存、解放、价值问题。谈起丁玲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就必须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丁玲,原名蒋冰之,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她和母亲自父亲去世后一直处于被欺凌的境况。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受新文化影响向往妇女解放,为了女儿,也为了自己,母亲决心冲破封建束缚,带着女儿入常德师范,两人分别在师范班和幼稚班学习。母亲敢于冲破封建束缚,努力追求光明的精神,给了丁玲很大的影响。丁玲的第一个老师——母亲,以她的民主主义思想,以她的坚毅和勤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丁玲,使丁玲从小就具有了反封建意识和自我觉醒意识。 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丁玲日益受到进步革命人士和先进思想的熏陶,尤其是母亲的好朋友向警予。“除了我母亲以外,那时我最信奉的就是九姨了”[1](指向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青海民族大学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 职称:副教授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二○一三年五月六日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引言 20 世纪30 年代,丁玲一踏入文坛,就引发了人们无数震惊的感慨,她那大胆的文风和细腻的描写不仅继承了“五四”时期冰心、淑华女士等一些女作家与封建制度努力作斗争的精神,而且其笔下一些叛逆的典型女性形象颠覆了旧有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丁玲不但成为了同冰心、淑华女士一样优秀的作家,在一些方面的建树甚至超越了她们。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与观念也在逐渐转变着,丁玲的一部分作品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大多喊出了旧时代的苦闷,并且由于她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历练,使得她的作品到今天依然受到读者们的喜爱与支持。《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初露锋芒便一鸣文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使她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她重返文坛的作品《杜晚香》时至今日仍然流光溢彩。丁玲的作品都是与时代紧密衔接的,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文学事业,在我国文学历史上享有当之无愧的崇高声誉。因此,对于丁玲文学作品的研究之于我国文学发展来说是极具意义的。 1 丁玲作品的女性主题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家道没落的世族大家庭里。早年父亲的挥霍,晚年父亲的多病之躯,使得家庭不仅没有给丁玲撑起一张保护伞,反而因为四岁时父亲的撒手西去,丁玲过早的体会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亲戚之间的人情冷暖,世态凉薄。幸运的是,她有着一位个性坚强、目光长远的母亲,她并没有拿家中的不幸,用悲痛、软弱博取亲朋的同情。她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支持女儿追求独立自由的梦想,给女儿撑起一片晴空。丁玲目睹了母亲带着她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女人在生活中的弱势,可以说,母亲给了她强大的影响力,是她开始注重女性问题的源头。她的一生可谓历经风霜,看过世间百态,因此在她的创作中,也多以自己的感情经历为主线,用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懑和对理想化生活的渴望。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