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维度述评

国外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维度述评
国外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维度述评

国外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维度述评

一、引言

80年代以来,在对可持续旅游实现方式的研究不断深化的同时,国外对旅游有关行动可能引发的伦理和责任感的研究亦不断增加,探讨如何通过改变旅游行为主体的行为以更加有效地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涉及的研究可归结为是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对“负责任旅游”这个论题的探究由旅游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引起。以大规模的客流为特征的“大众旅游”,在给游客带来更多享受和给目的地带来可观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环境和社会文化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关旅游业发展的利与弊、功与过的问题便不断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2002年在南非开普敦召开了第一次负责任旅游国际会议,来自非洲、北美、南美、欧洲和亚洲的20个国家的出入境旅游经营商、旅游界企业家、国家公园、省级保护局、各级政府、旅游教授、旅游官员、非政府组织、饭店集团和其他旅游相关利益者,讨论了在旅游目的地开展负责任旅游的问题,签署了《在旅游目的地进行负责任旅游的开普敦宣言》,宣言指出:负责任旅游是一种“为人们创造更好生活之地与更好的旅游之地”的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途径,开普敦宣言的签署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和实践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负责任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国外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形成了以“伦理责任”为核心,逐步形成了以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各学科理论为基础的相对独立的研究体系。研究者主要分为三类,即生态研究者、经济研究者和社会研

究者,他们的研究主要分为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形成对“负责任旅游”研究的“经济性”、“生态性”和“社会性”三条主线。

二、基于生态角度的负责任旅游研究

基于生态角度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是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探讨发展旅游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责任行为。这条主线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社会生态理论和生态伦理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Hetzer、Krippendorf和Wheeler。

(一)在生态学基础上提出的负责任旅游原则

1965年,Hetzer在分析旅游活动对自然和社会资源的不当利用所造成的负面效应时,从生态学理念出发,提出了发展旅游应该对自然环境和目的地负责任的四个原则,即“环境影响最小化、尊重东道国文化最大化、东道国经济利益最大化和旅游者满意度最大化”①,用于指导对旅游目的地自然生态环境和社区负责任的旅游开发。负责任旅游原则的提出,反映出处于那个时期的人们开始警觉旅游业发展中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间相互影响的负面性,如果不能处理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客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将导致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效应下降。同时也说明人们理性地认识到了旅游影响的正反两面性,认识到了发展旅游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要与其他要素相协调的重要性。

负责任旅游原则是基于社会生态理论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人口暴涨问题,导致各类社会生态问题相继出现,继而使生态学从原先以各类生物生态系统为中心的自然生态研究逐步向以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为中心的社会生态研究方向转变,并将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结合起来

进行整体性与综合性的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出:“构成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如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及其社会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等,必须协调(协作)同步地向前发展,从而避免自然—社会复合系统尤其是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发展的不均衡。”②Hetzer提出的负责任旅游原则将游客、当地居民、环境和经济等旅游构成要素视为具有相互关联的整体,从而提出旅游的良性发展需要考虑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因此,他所提出的原则也可以看成是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将生态学与伦理学结合,以环境责任作为理性地处理发展旅游与环境关系的行为约束。Hetzer所提出的负责任旅游原则包括保护性和责任性两个基本特征,保护性强调发展旅游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而责任性则强调发展旅游业不仅要对游客负责,还要对旅游目的地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社会发展负责。该原则对于指导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而也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原则。然而,该原则提出之时,旅游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是十分普遍和尖锐,旅游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更不明显和严重,因此在当时的旅游开发和管理实践中,这4条原则并非都得到迅速而广泛的应用,应用的范围多集中于以自然区域为主的生态旅游开发中。

(二)在环境伦理基础上产生的负责任旅游概念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阐述旅游如何从大众旅游向更加负责任的模式发展的文献逐渐增多③,出现了各种被视为对环境负责任的替代性旅游产品,例如,生态旅游、绿色旅游、软性旅游等,其中,“可持续旅游”或者

“负责任旅游”在旅游开发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旅游研究者对这些类型的产品特征展开研究,其共同特征是将环境保护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

Krippendorf首次提出了负责任旅游的概念,他撰写的《度假者:了解休闲与旅行的影响》④一书,阐述了人们在旅游中和在家中的不同行为,针对大众旅游的弊端,提出了代表旅游发展方向的新旅游方式,包括伦理旅游、负责任旅游、特种旅游、真实旅游和可替代性旅游等,旨在倡导不会引起对环境和社会无法容忍的破坏的新型旅游方式。Krippendorf的观点基于倡导对环境负责的环境伦理理论,在他的观点的影响下,新出现的旅游方式都纷纷将“责任”作为其主要的原则,并在其旅游行为中重视对环境伦理的追求。例如,Dinah Payne,Frédéric. Dimanche针对在旅游开发规划中很少考虑当地环境或社区需要以及很少考虑特色等问题,指出应将伦理地对待环境和社区纳入规划和决策的过程⑤。

(三)从环境出发对负责任旅游实践方式的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研究负责任旅游的学者开始关注实现负责任旅游的不同旅游方式。Wheeler认为,旅游作为一种全球现象,其合理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旅游的数量规模,只有解决了这个量的问题,才能找到使旅游走出误区的答案⑥。他对大量游客到第三世界国家旅游而引起的拥挤、污染、噪音、垃圾、环境退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国家缺乏综合性管理政策来处理伴随旅游发展出现的问题,导致的结果是旅游发展的收益和成本相互抵消。基于这一研究结果,Wheeler对一些替代大众旅游的方式是否能够真正解决生态问题发出了质疑。Wheeler认为,负

责任旅游是综括性的,是一系列关爱与以人为本式旅游的总称。他认为,负责任旅游的前身包括可替代性旅游、适宜性旅游、可持续旅游、软性旅游和绿色旅游等,负责任旅游从本质上偏爱旅行者胜于旅游者,散客旅游比团体旅游更好,采取独立的特种旅游商的组织方式要比大型旅游公司的更好,当地人的民宿胜于跨国公司型饭店,总之是偏爱“小”胜于“大”。因此,Wheeler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旅游规模和组织方式的价值判断,主张以规模小而独特的旅游组织及其运营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McLaren是负责任旅游运动中的国际领先人物,著有《反思旅游和生态旅行》一书,认为被视为世界上最大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尽管具有巨大的好处,但也往往会导致目的地社区和环境明显的令人痛苦的后果⑦。她的著作所想起的作用不是停止旅行活动,而是想通过向人们提供深度的和富有说服力的信息以引起人们对旅游业进行反思,从而尽量使旅游发展能对当地人及其生存所依赖的环境有益。Weiler和Davis两位学者对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的导游做了探索性调查,通过研究导游在环境责任方面应该起的作用和发挥这种作用所需要的条件(知识、技巧和态度)与其实际的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了在旅游团为游客提供高质量体验的同时又能够避免引起无法容忍的生态和社会破坏的情况下,导游所起的特殊作用,讨论了“应该”和实际起作用之间的差异,从而为导游行业进行普通和特殊培训提供了依据⑧。Sofield和L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认识所引致的保护职责差异方面⑨。

总之,从生态角度所提倡的负责任旅游,共同点是强调发展旅游的同时要保护好自然环境,主张通过改变旅游方式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但是在

所使用的方式上存在分歧,一是对发展旅游的合理规模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小规模的旅游发展方式是负责任的旅游,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规模问题不重要,负责任的旅游可以通过规划和决策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主张从行为角度控制破坏环境的行为,通过对文化背景有差异的旅游行为主体的伦理旅游行为进行引导,包括用传播手段发布信息和提供能力等手段,促进负责任旅游行为的产生。

三、基于经济角度的负责任旅游研究

从经济角度研究负责任旅游者的关注点,是发展旅游必须重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落后地区之间发展旅游经济的公平性,该角度的研究以伦理经济理论为依据,主要表现为扶贫旅游和公平贸易旅游研究,目的是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旅游经济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以Harold Goodwin与旅游关注组织⑩的研究为代表。

(一)建立在发展理论基础上的负责任旅游的观点

Harold Goodwin是国际负责任旅游中心(11)的负责人,他在提高人们对负责任旅游的认识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是为数不多的几位提出负责任旅游定义的学者之一。Harold Goodwin把负责任旅游定义为:负责任旅游意味着旅游业和旅游者要考虑自身行为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努力采取使负面影响最小化的旅游行为方式。旅游业要积极引导旅游者接受对旅游影响负责任的观念,并且自身要为减少负面影响和使当地居民及其环境获得最大的受益而努力(12)。他主要以大型海外旅游经营商的行为为研究对象,认为大型旅游经营商应该制定自身的行为规范,同时也要制定出境游客的行为规范,强调海外经营商和游客要对旅游接待地的经济利益作

贡献。

Goodwin关于负责任旅游概念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80和90年代的发展理论。这个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强调公平、机会均等和公众参与,在90年代初“持续发展”的观念提出后,发展理论不但强调人的发展,同时还强调环境保护。Goodwin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负责任旅游的文章,曾发表文章分析负责任旅游的市场行为,主张将负责任旅游纳入市场营销等管理方法中,认为在海外投资中应追求伦理目标。Goodwin还是扶贫旅游的支持者,扶贫旅游试图改善当地社区的状况,鼓励在贫困地区投资以提高当地的旅游接待能力,增加接待旅游者的机会。他希望扶贫旅游能改善当地社区人民的生活质量,认为“国际机构应该协助开发适合特定旅游目的地的扶贫旅游项目,将其融入当地经济并成为当地经济中完整的组成部分,为消除当地贫困作贡献”。Goodwin在这里将扶贫旅游视为一种工具,用于实现一种多样化的、平衡的经济结构,以满足当地居民对福利的需要。

(二)负责任旅游在公平贸易领域中的表现

公平贸易旅游是全球公平贸易运动在旅游领域的表现。上一世纪50年代全球贸易中的不公平问题在欧洲引起了自由贸易运动,公平贸易代表了公平收购价、长久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安全的工作环境、运作透明问责、照顾妇女儿童权益和环境保护等的道德贸易。公平贸易的观念主要由非政府组织推动,当时一些公益团体希望通过经济扶贫的方法提高贫穷国家生产者的生活水平。

公平贸易在旅游方面的表现是产生游客的发达地区和接待游客的不发

达地区之间不公平的利益分配,试图通过负责任旅游的发展方式纠正这种不平衡。建议采取补偿措施实现负责任旅游,例如限制经济漏损,创造可替代性的旅游结构,制定游客负责任旅游行为规范以及避免不适当旅游开发等。

旅游业关注组织是关注旅游公平贸易的重要组织,该组织的工作充分揭示了在发展中世界的社会与经济不平等现象,旅游贸易常常非但没有削弱这种不平等,反而加剧了不公平性(13)。旅游经济的不平等造成旅游目的地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即外来旅游组织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而当地居民的生活则依然陷于贫困之中,更严重的是贫困还造成了旅游地环境与文化的退化。由于对全球可持续能力的关注意味着关注贫困,公平贸易就成为目的地可持续旅游的关键所在。旅游业关注组织指出,公平贸易旅游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旅游目的地国内和国际利益相关者的平等互利,使当地利益相关者的旅游效益最大化。要求尊重本土社区——无论参与或不参与旅游——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享有利益相关者和受惠人的平等权利。旅游业关注组织坚信应该通盘考虑公平贸易和旅游,就是因为它能够使旅游产业培育大家共同的社会责任感,而公平贸易标准是旅游产业培育大家共同社会责任感的坚实基础。

从公平贸易角度研究负责任旅游的学者以Robert Cleverdon为主要代表。Cleverdon研究了公平贸易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可行性,探索了定义旅游业中公平贸易的阻碍和机会及其对南北合作所起的作用,同时也探索了可操作的公平贸易标准(14)。Cleverdon和Kalisch没有给出公平贸易旅游的定义,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公平贸易旅游的要求,包括资本的获取权、资

源的所有权、利益分配、在旅游客源国的代理、经营的透明度,还包括价格和工作条件透明等内容。

另一些作者从客源地和目的地由于发达水平不同而形成的贸易结构差异问题入手,研究外来游客和外来企业与当地旅游业的贸易结构之间的关系。Freya Higgins—Desbiolles指出公平贸易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发达国家的旅游企业与发展中国家旅游供应商之间的公平和持续的贸易关系,其关注的焦点是在全球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的贸易结构环境背景下现代国际旅游的特征,他主张对旅游贸易进行改革,以使发展中社区能够获得更加平等的贸易结果(15)。

与Cleverdon不同,Christine Plüss关注的是旅游实践中不公平贸易的表现,例如大型跨国旅游公司通过压低价格竞争、掠夺式的开发使穷国从旅游业中获得的收入相对于漏损太少等的现象(16)。他探索了公平贸易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公平贸易原则与公司社会责任的核心概念具有一致性,并且发现公司的社会责任受到许多大型公司的重视,这使得公平贸易原则成为旅游业的公司社会责任原则的组成部分。Angela Kalisch则从良好的声誉使顾客产生信任感的角度分析了伦理与利润的关系(17)。她指出伦理是旅游业和接待业经营的质量标准,认为旅游业的目的是实现透明性、对伦理的承诺以及在员工、供应商、接待地社区和顾客方面的公平贸易实践。

总之,有关负责任旅游在经济方面的理论研究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是:在国际旅游发展中经济弱势的经济发展权利以及由于经济水平差距而引起的环境和社会文化权利如何得到保障等问题,研究者强调发达地区和不发

达地区的旅游交易应坚持公平性原则,实质是解决旅游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不公问题,这方面的研究为如何通过旅游减少贫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当然,不同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Harold Goodwin主张通过为贫困地区提供参与旅游活动的条件,包括参与旅游活动的能力建设,减少旅游交易中的不公平性;而旅游关注组织(Tourism Concern)的研究则侧重于以旅游商品特别是民族特色产品的生产与交换作为研究内容,主张通过改善生产和贸易的条件来减少旅游经济交易中的不公平性。但是,目前对一国之内不同经济差距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如何应用负责任旅游理论的研究比较少,因此,对于存在国内地区经济差距的大国,国内旅游经济如何应用负责任旅游理论存在空白点。

四、基于社会角度的负责任旅游研究

旅游是一种促进教育和文化之间对话的平台,是一种促进和平的行业。从社会角度研究负责任旅游的主要观点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利益相关者在旅游交往的过程中必须相互理解与尊重,通过尊重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来协调彼此的利益,从而减少旅游在社会方面的负面影响。世界旅游组织对负责任旅游概念的表述便是:为尊重主人、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所有利益当事人,包括主人、客人、游客、旅游业、政府等(18)。强调行为主体顾及自身行为带给他者的后果,强调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要相互尊重对方的权利。

(一)社会人类学作为负责任旅游的理论来源

从社会角度研究负责任旅游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人类学理论。社会学和人类学是两个与旅游管理学科关系密切的学科,社会学家关注旅游的社会

性,而人类学家则是把旅游看成一种文化现象,二者的结合,有利于研究影响旅游需求的诸多社会因素,并有利于研究当地居民和旅游者接触的方式及其相互影响,识别文化身份和人类发展的动力。社会人类学是研究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其协调的问题,而旅游活动是典型的外来人口暂时停留而引起的社会现象,如何处理主人和客人的关系就成为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旅游者和当地社区双方,并对二者由于相互接触而发生的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做出解释,为如何通过管理来降低旅游对社会和文化的负面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二)以社会人类学为基础研究负责任旅游的对象是文化旅游和社区旅游从社会人类学角度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存在于负责任的文化旅游和社区旅游等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负责任旅游在文化方面的作用是促进旅游业对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通过基本的负责任旅游和伦理旅游行为使文化多样性得到保护,当地居民也必须意识到文化多样性是当地社会的财富,是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开展负责任旅游的目的是保护自然和提高当地社区的生活水平,支持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负责任旅游强调游客与当地居民的真正接触,这将便于真实地体验当地居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使他们的访问更加愉快、更有意义。它鼓励作为负责任的旅游者要尽量了解能为当地经济开发做些什么,并尽自己的责任保护好当地环境(18)。

社区旅游的典型方式是社区与旅游的结合,通过在旅游目的地规划、布局、建设和管理中考虑旅游与社区之间的互动,谋求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

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的协调与统一。K. Michael Haywood是从社区角度研究负责任旅游的代表人物。在《旅游管理》杂志上发表的《社区负责任和回应性的旅游规划》一文中,他将责任思想应用于社区旅游规划中(20)。该文提出要在社区中进行负责任的和敏感性的旅游规划,这种规划的框架是将旅游规划放在更宽泛的社会和环境背景下,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和创造性、参与性和学习性的技术,使规划更具操作性。作者阐述了旅游业发展与社区大环境相互依赖的关系,强调当地社会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文化状况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然而,旅游活动及其产生的收入并不总是与社区的其他社会与经济目标兼容,这使得在纯粹的经济基本原理基础上发展旅游受到挑战。Haywood还对许多有关规划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分析指出,多位研究者已认识到政府对当地居民应更加负责,因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及其居住的社区会受到旅游业影响。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社区居民的利益被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Tosün、Tim thy和Oztürk研究了如何通过土著旅游唤起人们尊重土著社区、尊重土著知识的行为,强调在开发和管理旅游时要以公平的方式利用传统文化资源(21)。Pranill Ramchander在对非洲有色人种居住地文化旅游影响的研究中,运用了社区旅游的方法,构建了负责任的旅游开发和管理模式(22)。

从社区旅游研究负责任旅游非常强调对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责任关系的处理模式。Cushnahan研究了社区导游对推进责任旅游的作用,目的是促进和营销“负责任旅行”和“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产品,通过加强旅游服务提供者或旅游代理商与潜在旅游者相互接触的方式,推广负责任旅游和社区旅游产品(23)。Swarbrooke指出旅游业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具有权

利和责任,将“责任性”原则渗透到旅游开发、规划、接待、营销和服务等方面,论证了社区在负责任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强调了社区参与是实现负责任旅游的一种途径(24)。Murray C. Simpson对泰国南部Phuket及其周围地区欧洲后裔拥有和控制旅游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的情况进行分析,论证了泰国的欧洲后裔在保证可持续和负责任旅游中的作用,包括如何避免破坏文化和民族问题,如何使当地人免于遭受黑手党胁迫以及如何防止诸如腐败、减少非法和不道德的经营活动等,并指出,政府为了实现社区的多元生存目标,应将旅游业纳入各级政策中(当地、区域和国家),减少对旅游业的限制,努力为发展当地旅游创造机会,在所有涉及旅游的政府相关部门培育发展旅游业的态度,推行鼓励当地人在旅游收益分配决策中发挥作用的政策和法规(25)。Ralf Buckley对寂寞星球公司旅行指南上提出的概念例如探险、文化和生态旅游、负责任旅游和三重底线方法等进行了分析,以及理论定义和实际使用意义的对比研究,探索了在理论研究中使用的负责任旅游概念在实际中被具体使用时的含义,研究了实际应用中涉及负责任旅游的信息对于构建理论的适用性(26)。寂寞星球旅行指南给出的信息更多地强调社会层面,反映出负责任旅游或社区生态旅游与出于环境考虑而严格定义的生态旅游的区别。

总之,从这个角度对负责任旅游进行的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研究对象以社区型的旅游目的地为主,强调旅游发展除了应重视环境和经济问题以外,还必须重视社会问题,在各种旅游产品提供和旅游管理方法中,要考虑社会伦理因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旅游行为在旅游交往过程中因利益冲突而引

起的社会不和谐。不同学者关注的不同点在于,在不同的旅游管理活动中,考虑体现主体的行为责任的伦理规范和标准或行为准则的差异性,引导与约束主体行为的具体活动(包括规划活动、旅游产品设计和营销活动等)有所不同。

五、结语

近年来,国际上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力度在不断加大,世界负责任旅游研究中心在不断增多,英国、南非、印度、加拿大、德国和伯利兹都成立了负责任旅游中心。此外,负责任旅游的学术和实践经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继2002年在南非召开的第一次世界负责任旅游国际会议之后,2008年4月,在印度的喀拉拉邦召开第二次国际负责任旅游会议,2009年10月,又在伯利兹召开第三次国际负责任旅游大会,第三次会议与第二次仅一年之隔。负责任旅游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也必然会波及我国,本文的研究旨在为负责任旅游在我国的研究和推进贡献微薄之力。

与国际上正在蓬勃发展的负责任旅游研究和实践相比,国内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很少提到这一术语,有限的涉及负责任旅游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国外负责任旅游原则和规划案例的介绍上,而且主要从生态旅游研究切入,尚未将负责任旅游理论作为独立的系统进行研究。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和游客行为的实践中,很少涉及负责任旅游政策和管理体系。负责任旅游的产生不但与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有很高的关联度,而且还能克服“可持续旅游”理念理想化色彩过浓的弊端,避免“生态旅游”过分侧重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的局限,因而对实践的指导更具可执行性和宽泛性。因此,研究负责任旅游理论对旅游目的地管理者、旅游规划编制者、旅行

社产品开发者、旅游教育培训者、旅游企业管理者如何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管理的执行力具有借鉴意义。可以借助负责任旅游的理念和思维,增强旅游行为主体的责任意识,借助负责任旅游的完整体系,探究旅游负面影响产生的根源,并根据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旅游管理的制度设计。注释:

①David Bruce Weaver. The 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 CABI Publishing? International. 2001, p5.

②叶峻.人天观:人体科学和社会生态学的哲学[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③C. P. CooperandI Ozdil, From mass to 'responsible' tourism: the Turkish experience, Tourism Management, December, 1992, pp. 377-388.

④Jost Krippendorf, The Holiday Makers,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Leisure and Travel, Heineman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Ltd, Oxford, UK. 1987.

⑤Dinah Payne, Frédéric Dimanche, Towards a code of conduct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An ethics model,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ume 15, Number 9 /September, 1996, pp. 997-1007.

⑥Brian Wheeller, Tourism's troubled times responsible tourism is not the Answer, Tourism Management, June, 1991, pp. 91-98.

⑦Deborah McLaren, Rethinking Tourism and Ecotravel: the paving of paradise and how you can stop it, West Hartford, CT, USA, Kumarian Press. 1997.

⑧Betty Weiler, Derrin Davi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es of the nature-based tour leader, Tourism Management, V ol. 14, No. 2, Apr., 1993,

pp. 91-98.

⑨Travor H. B. Sofield,李凤梅[Fung Mei Sarah Li],《中国云南省自然保

护区生态旅游政策的制定过程》,Davi A. Fennell,Ross K. Dowling主编,

《生态旅游政策与策划》,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7-189张广瑞等译:

页.

⑩旅游关注组织是英国的一个自愿者组织,是施加压力和影响的游说团

体,用它自己的话说,是为公平和道德的旅游贸易而奋斗的组织。引自:

苏珊豪娜,约翰·斯沃布鲁克主编,张勤等译:《国际旅游管理案例分析》,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11)这个中心的成立是为了更广泛地推进负责任旅游的计划,共享信息,

宣传有关负责任旅游的工作,在旅游目的地和客源产生地之间建立的论

坛。见:

(12)Harold Goodwin, Responsible Tourism and the Market, 2001,

(13)Sue Peattiea, Philip Clarkeb and Ken Peattiec,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in tourism: promoting sun-safety, Tourism Management, 26, 2005, pp. 399-408. (14)Robert Cleverdon, Angela Kalisch, Fair Trade in Tour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V olume 2 Issue 3, 2000, pp. 171-187.

(15)Freya Higgins-Desbiolles,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Tourism, Globalisation and the Responsible Alternative, A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School of Politic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Flinders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2006,

(16)Christine Plüss, Fair Trade-also in Tourism!, 2003,

(17)Angela Kalisc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ourism Concern, Fair Trade in Tourism, Bulletin 2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2000, Autumn

(18)Lanfant, M. F., Graburn, N., "The principle of the alternative", In Smith, V. L. and Eadington, W. R.(eds.): Tourism Alternatives. Potentials an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C].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2.

(19)the Greening the WSSD. Responsible Tourism Handbooks-A Guide to Good Practice for Tourism Operators[B].

(20)K. Michael Haywood, Responsible and responsive tourism planning in the community, Tourism management, June, 1988, pp. 105-188.

(21)Cavet Tosün, Dallen J. Tim thy, Yüksel Oztürk, Tourism Growth,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Turkey,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1(2&3)2003, pp. 133-162.

(22)Pranill Ramchander, Towards The Responsible Management of The Socio-Cultural Impact of Township Tourism[D], The Degree of Philosophiae Doctor in the Faculty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University of Pretoria,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April, 2004,

(23)Gavan J. Cushnahan, The Community Tourism Guide: Exciting Holidays for Responsible Traveler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 ol. 28, No. 4, pp. 1069-1070.

(24)John Swarbrooke,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2nd ed), Oxford: Reed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Ltd. 1995, 2002.

(25)Murray C. Simpson, Community Benefit Tourism Initiatives-A conceptual oxymoron? Tourism Management. V olume 29, Issue 1, February 2008, pp. 1-18.

(26)Ralf Buckley, Testing take-up of academic concepts in an influential

commercial tourism public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Volume 29, Issue 4, August 2008, pp. 721-729.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及其启示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概况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 e以及Milman和Pizam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 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交往与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务旅游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的细分市场。尽管与传统的休闲、娱乐和休假旅游相比,商务旅游在旅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低,但其创造的市场利润却不容低估。 所谓商务旅游产品,是指以满足人们出差、参加会议和各种展览会、进行商务活动或交流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从狭义上讲,是为了商务洽谈、业务交易等商业性活动而进行的旅游活动;从广义上讲,商务旅游产品包括各种国际大会、学术会议、专业会议、商业交易会、商品博览,以及依托各种大型体育活动、节庆活动等而展开的旅游活动。从总体上看,商务旅游在全国的发展很不平衡,但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一是欧洲作为商务旅游最早产生和发展的地区,举办会议及展览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务旅游的发展中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约占全球的60%。随着欧洲市场的形成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欧洲商务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仍然看好;二是北美地区一直是国际商务旅游的重要地区,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和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北美仍然是国际商务旅游是重要地区之一;三是亚太地区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务旅游呈现出急剧增长的发展态势,以20%的比例位居全球第二;四是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商务旅游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人数仅占4%,但整体上处于发展状态。目前,商务旅游的利润高达20%~30%,2011年全球商务旅游支出超过一万亿美元,而2003年仅为四千亿美元。据西班牙马德里展览协会估计,西班牙展会每年展场、住宿、餐饮等所创造财富的总效益可达32亿欧元。另外,根据澳大利亚旅游预测委员会的报告,在未来的10年里,来澳旅游者的数量将比目前翻一番,达到1040万人,其中商务旅游者增长速度最快。而且新加坡旅游局计划2015年将商务旅游及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业的收入增加至105亿新元,同时维持该领域在旅游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毫无疑问,商务旅游所创造的利润是如此之大。因此,要在商务旅游市场中站好脚跟,不仅只了解世界的发展现状,还要了解本国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 对于我国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为一下四点:一是市场规模较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队伍的规模在逐步壮大,并且这一群体普遍具有高收入、高素质和高职位等特点,出于注重维护客户关系以及公司外部事务等原因,商务人士进行商务旅游日益频繁,使得以会议、展览和培训等为目的的商务旅游需求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商务旅游的支出已经超过100 亿美元,约占亚洲商务旅游市场份额的1 /5。二是市场竞争激烈。由于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对于国际商务旅游企业而言,我国已经成为其业务扩展的重点市场,目前,众多知名商务旅游企业通过合资或独资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除了美国运通这样的旅游业巨头外,部分航空公司及连锁酒店管理集团也纷纷涉足我国商务旅游市场,这些企业的加入使我国商务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三是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商务旅游是随着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综合实力增强发展起来的,商务活动发达的城市往往成为商务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各地政府也通过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举办各种推介会等方式推进本地商务旅游的发展。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已经成为我国排名前三位热点商务旅游城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在我国商务旅游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四是专业化服务程度低。专业化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发展的软肋,由于起步较晚,很多商务旅游企业的服务还停留在代购机票、代订酒店等单一服务阶段,缺乏如国外成熟的商务旅游企业提供的全方位、专业化的系统服务。即使是在商务活动十分活跃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往往因为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而制约了本地商务旅游的发展。因此,发展和完善商务旅游服务市场越来越重要。只有从中找出不足之处,才能使我国的商务旅游发展前景更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 1、引言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返回原野,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重组和农业危机严重减少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来源,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结合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94年,《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发行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 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界有关乡村旅游学术研究的开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呈现出 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更系统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1994年以后 出版的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5个研究主题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未来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继针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世界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欧洲被认为是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和最成功的区域。欧盟专门针对欧洲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欧盟第五框架协议,该协议提出了欧洲综合乡村旅游管理方针,并在资金、政策、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给予乡村旅游发展大力的支持。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制定法规和政策把乡村旅游作为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宣传和促销是葡萄牙旅游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西班牙通过170多个乡村旅游协会之间信息、技术、培训、管理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美洲的乡村旅游发展极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重视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在各个主要乡村社区向旅游者提供乡村自助游的宣传手册;墨西哥由于可进入性差,同时受一些在墨西哥旅行危险的宣传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缓慢;阿根廷政府推出的“南美土著部落”、“马背上的阿根廷”等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广大的国内外游客。南非国家白皮书中明确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南非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南非的很多自然资源独特或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社区均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的观赏和博彩业等乡村旅游活动来提高社区生活水平。亚洲乡村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国国家旅游局坚持推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遍布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各种业态;日本各地观光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特色的服务设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南宫狄 摘要:近几年,邮轮业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被视为 “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然而,邮轮业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关注,研究成果还非 常有限。近年来国际邮轮市场的倾斜,使得中国邮轮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和新领域。关键字:邮轮旅游发展 1.邮轮业概述 1.1 邮轮概述 邮轮( cruise ship) 原是指海洋上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 ( shipping-liner) ,早期还负责运载两地间的邮件,因为“邮”字与邮政事业有关,于是被称为邮轮。随着航空技术和旅游业的发展,原本意义上作为客运或邮政运输的邮轮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定位完全不同的豪华邮轮,有配备齐全的生活、娱乐、休闲与度假的各类设施。本质上,邮轮是一种“漂浮的酒店”,是漂浮在海面上的“超五星级宾馆”,被称为“无目的地的目的地”和“海上流动度假村”等。因此,邮轮不仅仅是一种运送旅客游山玩水、欣赏美景的工具,而且是一种休闲度假的综合服务平台。邮轮公司向旅客提供不同期限、不同航线的多种服务。消费者可以选择从短期( 比如两天) 到长期( 比如几个周) 的巡游。每条邮轮服务于一定的航程,航程本身以及邮轮上的休闲娱乐设施是消费者花费的主要组成部分。邮轮的航行速度、出发的港口、停靠的旅游地、航程的期限以及停靠地之间的距离构成了整条服务航线( itinerary) 。邮轮可以分为多种型号,从小型的近港游船到超大型的长距离、网络航线的邮轮。邮轮业和其他休闲旅游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邮轮旅游既是一种交通方式又是一种旅游目 的地。旅客巡游的经历不仅仅包括巡游本身,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欣赏国内外停靠港景色,享受船上精美住宿膳食服务,体验船上豪华休闲娱乐设施,参加丰富多彩的海岸远足游览等经历上。在实际操作中,邮轮公司可以提前将不同航线的舱位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通过诸如度假辅助计划( vacationplanner) 、旅游代理订位( travel agent locator) 、热线订购( hot line) 以及在线订购( book online) 等多种渠道购买船票,从而方便有效地计划出行时间、出行航线、港口、景点以及邮轮上的餐饮、娱乐和岸上观光、远足等辅助服务。 1.2 邮轮业在中国 纵观全球邮轮旅游市场,虽然国际邮轮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两地区的发达国家占了市场的最大份额。但随着国际邮轮产业将发展重点转向亚洲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和区域相互依存理论的延伸,是对生产力布局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动态描述。 1.“点一轴”开发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WoChristallar)和规划学家沃纳松巴特(Wernersombart)。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中心地理论和生长轴理论。中心地理论重视“点”的作用,认为不同等级中心的市场有差异,使各城市产生等级分工;生长轴理论重视“轴”的作用,认为由于交通干线成为连接各中心地的纽带,能有效地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点一轴”开发理论的规律,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牵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2.“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一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自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周边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这一理论后来经过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尼科尔斯(V·NICho1S)、赫希曼(A·Hirshman)等人的论证和发展,开始将研究视角由“经济单元”转向地域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包括“吸引中心”和“扩散中心,’)概念,使增长极理论更具实用性。这一理论已被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并已应用于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实践中。 3.不平衡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经济互动效应,如果利用得好,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有利。代表性理论有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Myradal)提出的“循环累积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0·Hirshman)提出的“联系效应理论”等。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线路上的“热点带冷点”、“热点促温点”的合作形式方兴未艾,虽然在前后者之间的经济效应上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随着发展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这是地区间相互联系与合作的结果。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和发展

浅析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 南宫狄 摘要:近几年,邮轮业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被视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然而,邮轮业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关注,研究成果还非常有限。近年来国际邮轮市场的倾斜,使得中国邮轮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和新领域。 关键字:邮轮旅游发展 1.邮轮业概述 1.1 邮轮概述 邮轮( cruise ship) 原是指海洋上定线、定期航行的大型客运轮船( shipping-liner) ,早期还负责运载两地间的邮件,因为“邮”字与邮政事业有关,于是被称为邮轮。随着航空技术和旅游业的发展,原本意义上作为客运或邮政运输的邮轮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定位完全不同的豪华邮轮,有配备齐全的生活、娱乐、休闲与度假的各类设施。本质上,邮轮是一种“漂浮的酒店”,是漂浮在海面上的“超五星级宾馆”,被称为“无目的地的目的地”和“海上流动度假村”等。因此,邮轮不仅仅是一种运送旅客游山玩水、欣赏美景的工具,而且是一种休闲度假的综合服务平台。邮轮公司向旅客提供不同期限、不同航线的多种服务。消费者可以选择从短期( 比如两天) 到长期( 比如几个周) 的巡游。每条邮轮服务于一定的航程,航程本身以及邮轮上的休闲娱乐设施是消费者花费的主要组成部分。邮轮的航行速度、出发的港口、停靠的旅游地、航程的期限以及停靠地之间的距离构成了整条服务航线( itinerary) 。邮轮可以分为多种型号,从小型的近港游船到超大型的长距离、网络航线的邮轮。邮轮业和其他休闲旅游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邮轮旅游既是一种交通方式又是一种旅游目的地。旅客巡游的经历不仅仅包括巡游本身,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欣赏国内外停靠港景色,享受船上精美住宿膳食服务,体验船上豪华休闲娱乐设施,参加丰富多彩的海岸远足游览等经历上。在实际操作中,邮轮公司可以提前将不同航线的舱位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通过诸如度假辅助计划( vacationplanner) 、旅游代理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前言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的内外部公众(城市居民、城市旅游从业者、现实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对城市外在景观特征和内在、历史、文化底蕴体验所形成的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与评价,是对城市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历史和现实发展实践与多方面功能所形成的、所表现出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城市综合素质的反映。[1]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不仅能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而且能促进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和进步。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是该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城市的总体形象。而我国当前的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很有必要。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保继刚等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游览和对民俗民风、市民素质、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5] 袁霄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游览者在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 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软件) 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6] 卢晓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包括人们对该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城市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 [7]熊礼明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景观风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对旅游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综合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总的说来,每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感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几乎固化在旅游者的心目中。[8]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在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与模式研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但Rynn(1997)指出Pearce所主张的从风险和安全两大维度对刺激需要加以解释是值得商讨的。他根据Beard和Ragheb的观点对旅游需要进行了重新归纳,即旅游需要包含智力的、社会的、能力的和规避刺激的需要。 有关旅游体验动机的研究大都以提供一个动机的分类框架作为目标。麦金托什(1985)的观点较为典型,他提出了旅游体验动机的四分法:健康动机、文化动机、社会关系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Jeffrey和谢彦君(1994)对英国赴华

电子商务国内外研究研究现状总结.doc

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和发展的现状研究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ISO/IEC对EB的定义:电子商务(EB)是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内容与需求交换的一种术语。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律委员会对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是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其他通信方式增进国际贸易的职能。 电子商务中的Commerce一词一般只商业伙伴之间的交易,现在许多专家认为EC显得比较狭义,现在一般用Business代替Commerce一词,因为现在的电子商务里面还包括了客户服务,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以及对组织内的电子化交易的管理。 二、电子商务模型的研究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就开始应用依赖,电子商务理论研究日益增多,各时期研究重点也不断变化。近年来,理论研究领域专家提出了主要的几种电子商务模型: (1)Nagi&Wat模型。香港理工大学E.W.T.Ngai和F.K.T.Wat两名学者归纳而正当额一个理论模型。Nagi&Wat模型将电子商务研究分为技术问题,应用问题,保障和支持问题研究四大领域。技术层面有安全、技术、支持系统等;应用层面包括网上支付系统、网上金融、零售、拍卖、教育和培训、市场营销和广告等;保障和支持层面宝库税收、法律、隐私、等公共政策和企业战略等。 (2)Kaufman&wden模型。模型是明尼苏达大学Carlson管理学院的Robert J.Kaufman及EricA.Walden两名学者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的。Kaufman& Walden模型由存在互动关系的技术、市场、产品、商务流程及微观经济等五大模块组成。技术层面是最基本层面,是企业改造和创造产品以及消费者享受便捷服务的基础;随着产品的更新和商务流程的改造,网络环境下的市场更趋灵活竞争力也更大,会推动企业、劳动力、政府等微观经济层面的变革。 (3)Urbaczewski et a1.模型。模型由Urbaczewski,Jessup和Wheeler 三人提出。模型将电子商务研究分为组织层面、经济层面、技术层面和其他研究等四个层面。组织层面包括电子商务概况、扩散、接受程度及应用等问题;经济层面包括了从产业结构、市场监管,电子市场中介、信息成本等问题;技术层面主要包括智能代理技术、数据整合技术、安全技术、交易结算技术等;社会问题研究、行为研究及法律问题归为其他一类。 (4)Turban.eta1.模型。模型是E.Turban, D.King, J.Lee和D. Viehland等四人于2004年得出的。模型由三个层面、一个铺垫和一个中心组成。其核心是电子商务战略:应用战略和评价等内容;铺垫是电子商务概况,由电子商务影响、扩散及区域性发展组成;三个层面中技术层面相对比较简单。由移动商务、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支付、内容管理及网站开发等组成;社会与环境层面涵盖电子政务、网上教育、法律、道德及社会影响等;市场与经济层面包括电子市场概况、B2C 市场、B2B 市场及以网上拍卖为代表的C2C 等四类。 (5)Choi三维理解模型。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常务主任乔伊(Choi)教授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联合提出了电子商务的三维理解模型,该模型主要从市场主体、产品形式、交易过程三方面的虚拟程度进行了分类。电子商务的核心是由虚拟产品、虚拟主体、虚拟过程构成的部分。 三、电子商务的新兴发展模式

中国邮轮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中国邮轮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邮轮旅;发展现状;问题;营销略 一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发展现状中国轮产业近年来得到了猛发展,其发展现状具体表为:首先,随着沿经济的发展。邮轮旅游的兴,沿海港口城市越来越重视发邮轮经济:其次,由于国际邮轮公看到了中国邮轮市场的广阔前景而对其!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再,由于中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国际邮轮游客形成了强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不.!一难看到由于文化背景导的消费意识的差异,中老百‘姓的邮轮消费热很低。分析原因如下:首,邮轮产品价值高;其次,由邮轮产品的高价值导邮轮产品在广告宣传时是以高品质。高消费为形象增加了其进入大众化消费领域难度:再次,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异导致邮轮产品消费观上的差异。腹地居的消费观念是邮轮旅游业发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方共同努力.邮轮市场的拓,居民消费观念渐渐转向轮旅游。但是,渤海湾区、整个山东地区居民的邮轮消费念尚在形成之中,还需有针对地培养二、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存的问题旅行社方首先旅行社的从业人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在中国邮轮旅仍然是新产品。旅行邮轮旅游方面的从业员并不多,为了满足邮轮游者的旅游需求,旅行社从人员必须熟悉不同地域、不同路线由于不同产品所涉及的不同的邮上的餐饮和住宿设,详细了解每条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其次。旅行社对旅游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题。邮轮旅游是一种现代的休闲式,游客可以在船上尽情乐,还可以在适当时机按照行程安排下船观光。此,邮轮的建设标准一般是以地上五星级酒店为基础进行设计甚

某些产品的档次要高于五星级酒店船上的设施设备一应俱。能够充分满足游客旅游休闲需求。船票费用除了旅行费用本身包含了在船上及陆地上、住、游、娱的所有费用。上提到的方方面面求旅行社不仅了解邮轮品硬件方面的档次,同时求其对软件方面尤其是邮轮上服务质量方面能够确理解并深刻认识。但是,轮的大小一直是旅行社最为关注的面,甚至为了促销轮旅游产品去推行低策略打价格战,重视路线的介绍而忽略邮轮本身的施和活动。再次,旅行社接待力有待提高。同一般的出境旅产品相比,邮轮旅游的操作难度比高,风险相对较大同时,由于旅行社方-面义乏邮轮旅游组团经和与此对应的导游服务人员,难满足邮轮旅游者的高量消费的要求。另外,于邮轮旅游产品的推广周较长.要提前几个月就打出,.提前几个月预订船舱,计行程,如果在此期间游数量不够成团或者出现大量退团象,旅行社就会因此遭受损,从而导致成本无法收游客方面首先,从西方消费观念的差异来看中国邮轮市场的开仍面临一定的挑战。邮旅游虽然兴盛已久,但其目标群主要指向国外或者更确切来是在欧美国家..我旅游者对邮轮旅游的认识较为浅。其次,邮轮旅是一种旅游活动的意识被中国游客排除在旅游方式的选择之外。在中国人的消费念中,邮轮一直是一种交通工具,其视为一种旅游方式仍需要深人宣传。 再次,游客的休假间。在欧美5至12日游是最受欢的航游线路。其中7日游最为普遍.长的可达几十天。实际上次7日游共涉及8天的行程。国现行假期制度的限制,“十一和春节两个黄金周,每个黄周总共7天,限制了工薪阶层的游时间。最后,从游客的消能力来看,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

国内外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分析 2011-3-14 12:54:40文章来源:比特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近年来,电子商务以其特有的跨越时空的便利、低廉的成本和广泛的传播性参与到旅游业中,旅游电子商务的异军突起标志着一种新兴商务模式的产生。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它与电子商务的天然适应性使得旅游电子商务走在产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前沿,国外的旅游电子商务历经萌芽、发展,正处于繁荣阶段,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成长。 在学术界,中外学者对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由浅入深,相关文献的数量不断增长,近年来已成为热门议题之一。为了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笔者通过中外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SDOL)共检索到中英文文献共200余篇(搜索时段为1998 2007年5月),以下对这些文献做一概括与评述,以期能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借鉴。 一、旅游电子商务概念的界定 一般认为,互联网的产生促成了旅游电子商务的产生,事实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航空公司和旅游饭店集团基于增值网络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构建的计算机预订系统可视为旅游电子商务的雏形。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是瑞佛·卡兰克塔(Ravi Kalakota)提出的,由约翰·海格尔(John Hagel)进一步发展。尽管各国研究这一领域的文献数量可观,却很少有对“旅游电子商务”这一概念做出充分解释的,目前学术界也还没有对它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 在国际上沿用较广的是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定义,它在其出版物《E-Business for Tourism》中指出:“旅游电子商务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部和对外的连通性(connectivity),即改进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交易,改进企业部流程,增进知识共享”。这一定义概括了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侧重的是对其功效的描述,但并未凸显旅游电子商务自

关于乡村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文献综述 [前言] 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的自然环境或人文风情的吸引下,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游憩活动。简单地说,乡村旅游就是到乡村去观赏乡村的风光,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可以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近年来,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尚不成熟,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己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新需求,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并着重对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创新进行了探讨。创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探讨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及问题,以现代旅游营销理论为指导,对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主题]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乡村旅游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己经成熟发展为规模巨大的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推广。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逐渐兴盛起来。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置身激烈竞争旋涡中的人的精神不堪重负,人们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远离城市、远离污染、远离竞争、回归自然、寻找休闲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人们生活的急切需求,愈来愈多的城里人到乡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浪。21世纪初,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各主题年活动,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正是因为乡村旅游对于繁荣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旅游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的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的口号是和谐城乡游,这些都大大地推进了乡村游,己经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