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湘教版八上.《中国地形》说课稿

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湘教版八上.《中国地形》说课稿
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湘教版八上.《中国地形》说课稿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三课时。我将从说课标,析教材;析学情,设方法;讲流程,展板书三方面来说课。

一、说课标,析教材

1、课标要求: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教材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此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本节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中国自然地理以及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势特征,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初步说明中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2)培养读图析图能力和自学、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重点难点:把地势特征分布落实在地图上,在课标要求中很

重要,所以我把中国的地势特征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人地关系”的研究是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加上八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把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现象与书本知识相连接,因此我把中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析学情,设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读图析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自身特质和学校条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积分法”两种教法和“读图分析法”、“三步提问法”、“列表比较法”三种学法。

三、讲流程,展板书

(一)讲流程。

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情景导入,出示目标(3分钟);自学探究,合作交流(25分钟);分层检测,总结提升(17分钟),所有环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

课前,我让学生在10秒钟内做好“三个一”的准备:一本书,一图册、一学案,然后小组提问本节课的知识储备内容,并适当加分。

流程一:情境导入出示目标(3分钟)

1、情境导入。

在情景导入环节中,伴随着壮观的“中国地形概况”录像,一幅幅壮美的图片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直观了解我国地形概况,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随后引导学生用诗词、歌曲或故事等多种不同的形式说出对中国地形、地势的大概印象。

2、出示目标。

接着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一分钟内熟记学习目标,并告知学生本节课会随时检查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学习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势特征。

(2)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能在地图上找出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3)分析中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环节的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打开思维,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敲开学生探究知识的大门。

出示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流程二:自学探究合作交流(25分钟)

1、自学探究(10分钟)

(1)展示中国地势模型。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这一特

点有个直观的了解。

(2)依据提纲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学课本30页,依据自学提纲进行自主探究。

【自学提纲】

A、在古诗词“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中,你能发现哪些地理信息?

B、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C、自学课本30页,完成以下问题:我国地势可分为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小游平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

(3)读图析图完成活动。

通过读图析图完成课本31页中的活动题1:读图2-1、2-8、2-19,在图2-21中勾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并标注界线上的主要山脉及界线两侧的主要地形区,最后教师出示歌诀帮助学生记忆我国的地势特点,解决本节课的重点。

歌诀帮助记忆:巧计地势学地形,西高东低阶梯成;一二分界昆祁横,二三大太巫雪峰;一高二盆三丘平;海洋气流内陆行;河流东西沟交通,阶梯之间蕴水能。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我及时关注学生(特别是组长)的自学情况,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发现个性问题及时点拨,发现共性问题留到讨论环节中解决。

【设计意图】自学探究环节的设计,能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让

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解决本节课的重点。

2、合作交流(15分钟)

自学完毕,进入合作交流环节。

(1)科学分组。

为了科学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我采用了大组套小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本册教材共有4章,按照教材章节我把全班同学分为4个大组,每个大组中又分为3到4个小组,每小组6名学生,分管各章节的地理知识。

(2)组内学习。

组内学习时,我先教会学生运用三步提问法进行合作学习,解决自学环节中的遗留问题。

【三步提问法】第一步:单号提问双号,提问者在提出问题时不能给予太多的解释。第二步:调换角色,双号提问单号。第三步:综合三个小组的问题和观点,六人达成共识。

(3)小组合作。

接着小组合作探究以下三个问题,分析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突破本节课难点。

问题1: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样的地势对河流流向会产生什么影响?

问题2: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问题3: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

(4)展示动画。学生讨论后,我展示动画,进行点拨。

(5)组外学习。组外学习时要求小组成员各司其责,从课前提问到当堂检测,从课后复习到学期末的总复习,都可以互相监督,互相检查,形成地理知识人人管的氛围。学期末结合小组的课堂积分和期末成绩评出地理明星组,给予奖励。

【设计意图】合作交流环节的设计,能教会学生合作的技巧,让学生乐于交流,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流程三:分层检测总结提升(17分钟)

1、分层检测(15分钟)

在分层检测环节中,根据学习目标我设计了5道分层检测题。各小组的学困生1、2号可以只做1、2题,中等生3、4号做1—4题,学优生5、6号全做。

(1)游戏检测。

在上节课中我把我们班当做中国的版图,根据座位让学生分别当山脉的代表和地形区的代表,为本节课的游戏检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游戏检测是这样进行的:我随便点一个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名称,山脉代表站起来;我点界线两侧地形区的名称,地形区代表迅速站起来。我喊阶梯分界线(例如一二阶梯分界线),分界线上的所有山脉代表都要起来;经过训练后,同学们可以互相提问,加深记忆。游戏检测能让学生当堂记住各阶梯的分界线上的山脉名称,并身临其境的

掌握界线两侧地形区的地理分布,学生学得很有趣,记忆效果也很好。

其他检测依次是:

(2)练习检测。

(3)填图检测。

(4)填表检测。

(5)拓展检测。

(6)自评互评。学生做完检测题后按固定程序互相批改,批改后可自评,也可组间顶针式互评,可以点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点评同学们的进步或亮点等。

【设计意图】分层检测环节的设计,能让学困生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检测,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当堂知识当堂检测,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2、总结提升(2分钟)

在总结环节中,我让学生从“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方法,明白了什么道理”三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总结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学会总结,明白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勤动脑多思考,掌握方法和技巧。

在提升环节中,结合我县地势现状,分析我县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思考地理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设计意图】提升环节的设计,教会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现身边的地理信息。

(二)展板书。

本节课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板书。思维导图是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快速掌握知识,系统构建框架。

在导课中,我力图从身边熟悉的话题出发,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提取地理信息,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在课堂活动中,教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本节课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基本理念,学生参与面广,主动性高,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我的说课完毕,请大家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