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分子原子离子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分子原子离子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分子原子离子

1对1个性化辅导教案

学科:化学任课老师:授课日期:20XX年月日(星期)学生姓名年级初三性别男授课时段总课时

第课时Ⅰ.课题1、分子、原子、离子

Ⅱ.教学内容考点1:分子、原子、离子的相关概念理解,彼此之间的区别与练习考点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考点3: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注:教学内容详细见附件:考点归纳

III.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并能区分彼此能力目标:1、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Ⅳ.教学重难点1、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练习

2、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结构

Ⅴ.教案一、选择题:

1、两个镁离子的表示方法是( )

( A )Mg2+( B )2Mg+2( C )2Mg2+( D )Mg2 2

2、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是,当n=12时,该微粒是( )

(A)原子(B)分子 (C)阴离子(D)阳离子

3、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是,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核外共有2个电子层(B)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是阳离子(D)该粒子的最外电子层具有稳定结构

4、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氧分子的是( )

( A )2O ( B )2O2( C )O2( D )O2-

5、对于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8”表示氧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B)圆圈表示氧原子的原子核

(C)弧线表示氧原子的核外电子层(D)“6”表示氧原子核外最外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

6、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 A )氢气( B )金刚石( C )食盐( D )二氧化碳

7、下列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的是( )

(A)NaCl (B)Cl2(C)KClO3 (D)KClO

8、X原子的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元素Y的化合价为-1价,由X、Y两种元素形成化合

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A)XY2(B)X2Y (C)XY (D)X2Y3

9、在二氧化氮(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2 (C)+3 (D)+4

10、下列物质中,硫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

(A)S (B)SO2(C)H2S (D)Na2SO4

11、下列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的是( )

(A)NO (B)N2O3(C)NO2(D)N2O5

12、下列四种物质①KClO3 ②Cl2③HCl ④HClO ,氯元素的化合价按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 )

(A)①②④③(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

13碳酸氢铵(NH4HCO3)中,化合价最低的元素是:()

(A)碳;(B)氢;(C)氮;(D)氧。

14、下列化学式中,正确的是( )

(A)ZnCl3(B)CaNO3 (C)KOH (D)AlO2

15、下列化合物中含有+5价元素的是( )

(A)KMnO4 (B)K2CO3(C)KClO3 (D)K2SO3

16、水(H2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A)2:1 (B)1:8 (C)1:9 (D)1:16

17、电解水时阳极和阴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 A )1∶2 ( B )2∶1 ( C )1∶8 ( D )8∶1

18、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步骤:(1)加热(2)通入氢气(3)停止加热(4)停止通入氢气。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2)(1)(3)(4)(B)(1)(3)(2)(4)

(C)(3)(1)(4)(2)(D)(1)(3)(4)(2)

19、下列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

( A )CuO+CO?Cu+CO2( B )CO2+2Mg点燃2MgO+C

( C )4HCl+MnO2?MnCl2+Cl2↑+2H2O ( D )2Na+Cl2点燃2NaCl

20、下列物质中,所含原子团种类不同的是()

A、FeSO

4和Fe

2

(SO

4

)

3

B、KMnO

4

和K

2

MnO

4

C、AgNO

3和Ca(NO

3

)

2

D、NH

4

NO

3

和 NH

4

Cl

二、填空题

21、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____。某元素R的化合价为+n价,则R 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

22、在NaNO3中N的化合价是______价;在NH4Cl中N的化合价是_____价。在H2中氢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价.

23、在KMnO4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价。

24、P2O5中磷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25、某含氧酸的化学式H n+1RO2n+1,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R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

26、氯酸钾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_价。

27、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 n RO2,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R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

28、结构示意图分别为三种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是(填序号)________。

29、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________个,最外

层电子数为________个,该元素属于(填金属或非金属)________元素。属原子的核外共

有________个电子层,________个电子。

30、某元素A的微粒结构示意图为,若该粒子是原子,则X等于________;若

X等于8时,该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用A表示)

31、用化学符号表示:(1)两个镁原子___________ (2) 两个硝酸根____________ (3)三

个钙离子__________ (4)氩元素__________ _ (5)两个硫酸根离子__________。

32、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实验前应先,后,这是因为

,实验完毕时,应先,还要继续至试管冷却为止,这是为了防止;在这个反应中是还原剂,被还原。

33、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江、河、湖、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______,地面淡水约占

水量的________。

34、水在_______的作用下,在电解器的负极产生_______气,正极产生_____气,两种气

体的体积比大约是_________,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35:如下图是某学生设计的制取氢气,并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装置中的错误之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试

管中的药品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3)B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步骤有:a.在试管A中装入药品b.往试管B通入氢气。c.停止向试管B通

氢气d停止加热试管B e.加热试管B f.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检查g.检查氢气的

纯度下列中表示正确操作顺序的一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faegbcd ②

afgbedc ③faebdcg ④afgebcd ⑤fagbedc

(5)试管B出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完成下列五、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6.铁跟稀盐酸反应:

37.氢气在加热条件下还原三氧化二铁:

38.铝跟稀硫酸反应:

课后备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很积极□比较积极□一般□不积极□

附:考点归纳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原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结构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 为2) 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注意: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二、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注意:原子在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例如:

钠离子:Na +。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 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例如:Fe 3+ :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例如:Fe3.+: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8、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例如:2个钠离子:2Na

9、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小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非金属气体单质、酸和多数氧化物(如CO2 H2O SO3 HCl )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碱、盐

2、物质的组成、构成的描述:

①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元素组成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例: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化学《分子和原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课题 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1、从物质结构的微粒性了解分子、原子,知道分子存在的事实。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并用分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及纯净物和混合物等。 3、用分子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通过学习,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物质可分与不可分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重 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原子的特征。 难 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提出问题 实验感知 分析信息 得出结论 运用理解 巩固练习 (一)、导入质疑: 【展示图片】:花香、湿衣服晾干。 【提出问题 1】:为什么会闻到物质的香味?湿衣服会干? (二)合作解疑: 【快乐探究 1】: 取两个 100mL 小烧杯, 分别倒入约 60mL 冷水、60mL 热水,各加入 4-5 粒 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展示分子、原子照片】证明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并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提出问题 2】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它们有哪些性质呢? (1)听播放的“分子自述”,得出分子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快乐探究 2】—氨分子运动现象 1. 先取一张滤纸片,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用滴管向滤纸片上滴加氨水,观察现象。 2. 另取两片滤纸片,分别滴加酚酞试液,将一张滤纸片放在表面皿上; 另一张放在试管中, 向一团棉花滴 10 滴浓氨水塞住试管口,对比现象,试解释原因。 【得出结论】:(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我思考,我能行!解决前面问题深化理解: (1) 为什么闻到香啊?…… (2)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快,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 3】品红分子为什么能扩散到水中去呢? 【快乐探究 3】: 量取 10ml 水与 10ml 酒精,然后混合,混合后体积多少? 【得出结论】:(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我思考,我能行!深化理解: 1.如右图,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 10mL 的水和空气,用手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参考课时:2课时)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③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①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②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2 教学难点 ①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②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3教学易考点 ①分子的性质特点? ②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③利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

3 专家建议 4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情境——进行实验——思考练习 5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三个50ml烧杯,一个200ml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样品:浓氨水溶液,酚酞溶液、酒精溶液、品红溶液。 6 教学过程 6.1 第一课时 在上课之前,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始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例如:1.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不见了? 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什么不翼而飞了?4. 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 向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 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认为: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练 习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1. 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有质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体积小 2. 对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惟一粒子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性质的是分子 C、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的化学性质都相同 D、分子的大小会随着物质体积的增大而变大 3. 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A、糖溶于水 B、衣箱中樟脑丸不久不见了 C、工业上蒸发液态空气制氧气 D、红磷燃烧 4.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A. 水分子变大了 B. 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 D. 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增多 5.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 分子质量都大于原子质量 C. 分子永恒运动,原子在分子中是不运动的 D.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6.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 氢原子 B. 氧分子 C. 氢分子 D. 水分子 7. 已知某原子的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为A,该原子核内有B个质子和C个中子,核外有D个电子,则() A. A=B=C B. B=C=D C. A=C=D D. A=B=D 8. 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10-15S)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测到的是() A. 氧分子的不规则运动 B. 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的过程 C. 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的过程 D. 氧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电子的运动 9. 2008年9月27日,我国航天员翟志刚进行了首次太空行走。在此次活动中需要“人造空气”来供航天员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含有体积分数为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还有二氧化碳。下列关于“人造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 B. “人造空气”中供给航天员呼吸的是氧气 C. “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 D. 氮气对航天员呼吸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人造空气”可以不需要氮气 二、填空题: 1. 从分子观点看,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____构成,混合物由____构成。 2.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由构成。同种分子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不同分子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镇海中学陈志海 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教材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单元重点是: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教学难点是: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5.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

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7.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8.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9.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达标自查 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 3.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A.铁矿石磨成粉末 B.碘受热升华 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 4.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 A.相同的质量 B.不同的质量 C.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 5.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 C.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 D.1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无水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6.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保持不变的粒子是和,生成的新粒子是和。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 可再分,而则不能再分。 7.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 能力提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 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C.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D.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9.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种类 B.分子数目 C.原子种类 D.原子数目 10.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为什么人们常把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

2021年九年级化学 课题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从容说课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样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 3.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初三化学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及答案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有质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体积小 2. 对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惟一粒子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性质的是分子 C、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的化学性质都相同 D、分子的大小会随着物质体积的增大而变大 3. 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A、糖溶于水 B、衣箱中樟脑丸不久不见了 C、工业上蒸发液态空气制氧气 D、红磷燃烧 4.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A. 水分子变大了 B. 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 D. 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增多 5、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A. 汤姆生 B. 道尔顿 C. 拉瓦锡 D. 阿伏加德罗 6、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 分子质量都大于原子质量 C. 分子永恒运动,原子在分子中是不运动的 D.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7.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 氢原子 B. 氧分子 C. 氢分子 D. 水分子 8、下列关于物质的构成,叙述错误的是() A. 氯酸钾分子由钾原子、氯原子、氧原子构成 B. 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氧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C. 氧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中子和不带电荷的质子构成 D.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9. 下列物质中,肯定是由一种分子(或原子)构成的物质是() A、水 B、纯净物 C、混合物 D、糖水 10. 已知某原子的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为A,该原子核内有B个质子和C个中子,核外有D个电子,则() A. A=B=C B. B=C=D C. A=C=D D. A=B=D 13. 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10-15S)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测到的是() A. 氧分子的不规则运动 B. 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的过程 C. 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的过程 D. 氧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电子的运动 14. 下列符号能表示两个氧原子的是() A. O2 B. 2O C. 2O2- D. 2O2 15.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 O2 B. H2O C. CO2 D. SO2 16. 2008年9月27日,我国航天员翟志刚进行了首次太空行走。在此次活动中需要“人

九年级化学上册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与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应该立足于课本和化学探究实验,利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引导学生建立宏观和微观的概念,借助生活中实际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利用多媒体的视觉效果使学生微观世界的客观存在和构成关系,利用模型的组装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安排学生根据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关系,写出化学方程式,建立宏观微观的具体体现——方程式的双重意义,为后面的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埋下伏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用微观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3)了解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或直观教具展示),了解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现象了解分子的本质,使学生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究分子、原子的过程中,通过实验现象获得对分子的感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辨证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重点: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 难点: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品红扩散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 学生:(家庭小实验) 等体积黄豆和绿豆混合实验。 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实验。 附:实验仪器及药品 烧杯、量筒、酒精。 辅助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引入课题) 展示古诗意境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提出:当我们漫步在花园中,为什么会感到心旷神怡?这是因为闻到宜人的花香, 为什么会我们有很远的距离,依然可以闻到花的香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明白物质的构成,以及生活中一些现象的产生原因。 引入并且板书课题——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学生回答):这是因为闻到宜人的花香。因为花香味的粒子会运动开,进入我们的鼻子中。通过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古诗的意境,引导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化学是初中学习的难点,关于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 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分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果不错。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上课时走神的较多。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

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很好!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二)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根本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大小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接受了。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广德县四合中学梅元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以后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3)学习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 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4)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重点、难点 (1)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的特征,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2)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活动环节 活动内容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进入情景,认识物质微粒性展示目标, [引入新课]介绍生活中的现象 引言:生活中无数现象让我们产生 疑问“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下 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微观世界。 展示图片:放大1000万倍的酒精图 片、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 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过渡:同学们,眼见为实。今天我 们用高科技已经能亲眼见到构成宏 观物质的微观粒子。今天我们就来 认识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之 一:分子。 学习目标 思考,进入情景 微观观察思考,感知分子 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了解目标,有 的放矢 感悟化学源于 生活 从实物图像中 感知分子的存 在。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原子结构 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 3.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A.铁矿石磨成粉末 B.碘受热升华 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 4.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 A.相同的质量 B.不同的质量 C.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 5.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 C.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 D.1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无水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6.下列能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 A.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B.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C. 品红扩散 D. 酒精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 7. 关于氧气、液态氧、固态氧,下列说法: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③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④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⑤它们为不同的物质。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⑤ 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氧分子是保持氧气性质的最小粒子 B. 氯酸钾中含有氧分子,故加热时能放出氧气 C. 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会改变 D. 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9.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种类 B.分子数目 C.原子种类 D.原子数目 10. 以下说法都是是错误的() A. 分子的体积比原子大 B. 分子的质量比原子大 C. 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原子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1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解释的是()。 A.把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 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 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教学内容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特点 过程 与 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 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化 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对分子、原子构成物质观念,初步认识分子的特性。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的差别。 媒体 教具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导言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这些宏观的物质又是由哪些微观的粒子构成呢?这节课我就带领同学们到微观的世界里去看看 【想一想】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衣柜中樟脑片为什么不见了? 3、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花的香味?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猜一猜】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 我们知道: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分子的特性之一: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问题讨论】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活动与探究二: 1.向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2.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 色。 3.将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浓氨水,如图放置。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A杯中的溶液变红B杯中的溶液不变色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九年级化学课题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案

九年级化学课题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题2分子的原子 第一课时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中考链接】 1、“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D、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10ml酒精与10ml水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0ml,这一事实说明() A、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B、分子是可以分的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德育渗透: 教学反思: 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汇总二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汇总二 二、考点清单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认识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分子和原子 一)认识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的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 (1)纯净物、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注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二)认识原子 1、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分子、原子的相互关系: 5、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原子同分子一样,也是时刻不停地做高速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能量越大,运动速度就越快。 (3)原子之间也有一定的间隔 原子: 分子: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下作业 1.(2007·福州市)用分子观点解释下图漫画中小女孩的话,正确的是() A.分子质量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体积小 D.分子在不断运动 2.(2006?云南昆明)如下图向盛水的烧杯中放入 一粒品红,一段时间后,烧杯中形成红色溶液,此实验能 说明() ①分子处于不断运动之中②分子大,原子小 ③分子可再分,原子不能再分④分子之间有间隔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3.(2007·盐城)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个数都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 分 D.在一定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4.(2007·威海)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现象或事实解释 A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不断地运动 C氧气可供人呼吸,一氧化碳有毒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 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碱性物质变红;遇酸性物质不变色,氨水呈碱性): (1)实验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看到的现象是,由实验1得出结论是。

(2)实验2(如图甲所示):烧杯B的现象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3(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请阐述你的理由:。 课下作业答案: 解析:该实验不但能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而且还能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由整杯水都变红,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品红分子既然能运动到水中去,又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析: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但分子的个数,不一定不变。 5.(1)溶液不变色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2)B烧杯中的溶液变红氨分子不断地运动扩散到B烧杯中去的缘故(3)没有必要实验1已经做过对比实验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陕西省礼泉县昭陵初中孙红霞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5).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三)、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子和原子》教后反思 在分子和原子教学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此我首先通过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的分析思考入手,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实验和科学事实及图片说明分子真实存在并总是不断运动,紧接着:通过氨水分子运动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分子确实在不断运动。创设承上启下的问题情景,通过演示品红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不同实验,引出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再通过科学数据让学生想象、分析讨论,最后清晰的认识到分子体积小、质量小。再者“1+1是否一定等于2”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单加和运算。由于50ml水和5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学生难以理解,不能准确分析,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简单、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粒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重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习主人,让学生转化思想——做探究、做实验,不一定进实验室,生活才是一个大课堂。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生活例子(如“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比晾在屋檐下干得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我也感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为老师减轻了负担,对于学生理解微观、抽象的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最后,习题的布置我力求来源于生活,使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案(4)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 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 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 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 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 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 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 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 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 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 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 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 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 思考,从具体的 数字中感知分子 的质量和体积都 很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探 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 字和拟人化的 手法,说明分子 的质量和体积 都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生 的兴趣,同时提 出分子会运动 和分子之间有 空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渡 到下一部分内 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思考问题2]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 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 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板书](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思考问题3] 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 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 运动到氨水中呢? [思考问题4] 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 有关? [演示] 品红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扩散实验。 [结论]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迁移运用一]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分子是在 不断运动的? 分组实验,讨论、 分析实验条件, 归纳、交流实验 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 分子运动的客观 真实性。 疑惑,从真实的 情境中发现值得 研究的问题,产 生探求欲望。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产生不 同现象的原因。 举例说明。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习 推向深入,使 “分子不断运 动”的抽象、 枯燥知识化为 生动形象的画 面,使深奥的 知识变得浅显 而易于理解。 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