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系统现状及分析

绿地系统现状及分析
绿地系统现状及分析

HA060-C0100-2004-001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淮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4~2020)

院长:邹军

总工程师:陈沧杰

证书号:[建]城规编第(021031)号

项目编号:2002202

院长:邹军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分管副院长:高世华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分管总工:陈沧杰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所长:奚全富所长高级工程师

审核:陈沧杰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项目负责人:相西如主任工程师高级园林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相西如主任工程师高级园林工程师

丁纪江助理园林工程师技术支持:唐琨技术员

王云翔技术员

技术校对:舒怀助理园林工程师

前言

素有“南北机枢”、“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称的淮安,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河渠纵横,水网密布,自然环境优良。淮安市委、市政府下决心狠抓淮安城市环境建设,争创园林城市,并积极着手淮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我院有幸承担了由淮安市园林局委托的《淮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

项目组于2002年4月下旬赴现场进行调研与踏勘,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项目组先后向淮安市园林局、相关主管部门及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多次汇报与沟通。在此期间,建设部颁布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新规范,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项目历时较长,且城市建设发展极为迅速,至2003年现状条件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使规划更能符合新的规划编制要求,切实反映淮安市城市园林建设的实际情况,项目组又对淮安城市绿地现状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与补充,并按新规范要求完成了规划编制内容。

2004年7月12日,由江苏省建设厅组织,召开了《淮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论证会,根据有关领导与专家的建议,对规划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与完善,现提交成果,成果包括文本、说明(包括基础资料汇编内容)、图件三大部分。

淮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审意见

2004年7月12日,江苏省建设厅组织省内外规划、风景园林及植物方面的有关专家在淮安市召开了《淮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评审组在听取《规划》介绍、现场踏勘、认真讨论后,一致认为:《规划》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理念先进,系统结构合理,空间层次分明,基础资料详实,规划内容及深度达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要求,符合淮安市的市情。

为了使《规划》更臻完善,评审组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密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结构的关系,突出淮安市“三淮一体、四河穿城”的布局结构特点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加强和提炼出淮安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水带)的特色。

2、强化城市中心区游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和城市南北向绿廊绿地规划,均衡绿地布局,完善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

3、进一步明确城市组团间和城市外围其他绿地的范围和性质,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侵入;补充2003年城市绿地指标体系及建设投入等指标,进一步核实近期各项绿地指标,研究远期指标体系,使之更加符合淮安市情。

4、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对城市骨干树种和各类植物比例等做进一步研究确认。

建议编制单位修改完善后,按程序报批。

组长:崔功豪

成员:杜顺宝李蕾王浩毛志宾陈举来张晓鸣张勤

《淮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审组

二00四年七月十二号

目录

第一章自然地理与城市发展概况 (1)

第二章绿地系统现状及分析 (10)

第三章规划总则 (23)

第四章规划目标 (24)

第五章市域大环境绿地系统生态空间规划 (26)

第六章规划区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28)

第七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29)

第八章各类绿地规划 (30)

第九章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41)

第十章树种规划 (42)

第十一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57)

第十二章城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62)

第十三章近期规划 (67)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措施建议 (75)

附图件:

1、区域位置图

2、城市总体规划图

3、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图

4、综合环境质量评价图

5、规划区文物古迹分布图

6、规划区绿地系统现状图

7、市域大环境生态空间规划图

8、规划区绿地系统结构图

9、主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图

10、楚州区绿地系统结构图

11、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图

12、公园绿地规划图

13、居住区及单位附属绿地规划图

14、道路附属绿地规划图

15、生产、防护绿地、其他绿地规划图

16、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图

17、近期建设规划图

18、公园、防护绿地绿线规划图

第一章自然地理与城市发展概况

一、自然地理状况

(一)地理位置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淮河下游。位于东经118°12′~119°36′、北纬32°43′~34°06′之间。东与盐城市接壤,西邻安徽省,南连扬州市,北与连云港市、宿迁市毗邻;与周围几个中心城市的空间距离分别是:南距上海市、南京市分别为400公里、190公里,北距徐州、连云港市分别为210公里和120公里,东到盐城市110公里。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四区及盱眙、涟水、金湖、洪泽四县,面积约10072平方公里;淮安市区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四区,面积3137平方公里。京沪高速公路、宁连一级公路、宁徐一级公路等公路干线,以及新长铁路和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域,畅通的交通体系为淮安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条件。

(二)地形地貌

市域地处淮、沭、沂、泗流域下游,具有地势低平、平原广阔、河湖密布的特征,仅西南角盱眙县有低丘分布。地貌可划分为黄淮冲积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低山丘岗地区三大类型。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一般地面标高在9~13米(以古黄河口零点为准),地质条件较好,地层属扬子地层区,基岩埋深90~180米,东部埋深180~280米。淮安市区地震烈度为7度,生命线工程按8度设防。

(三)气象与气候特征

淮安市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光热水整体相互配合较好,地区平均气温13.8~14.8℃,市区年平均气温14℃,最低气温-21.5℃,最高气温39.5℃;年无霜期210~230天,一般霜期从当年十月到次年四月;年平均日照数2250~2350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为52%,明显优于苏南地区;季风气候显著,自然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958.8毫米,历年平均降雨天数102.5天,水资源丰富;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但气候多变,洪涝、干旱、冰雹、大风等灾害时有发生,往往对农业生产造成各种危害。

(四)水文与水资源

淮安市域地处淮、沭、沂、泗流域下游,河湖密布,水资源较为丰富。市域西部、南部有洪泽湖、高邮湖,中部有白马湖;京杭大运河、古黄河、淮河入海水道、盐河、里运河、淮沭新河贯穿市域;另外境内地下水分布亦很广泛。水系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北属沂沭泗河流域,南属淮河流域,大运河和淮沭河将这两大水系连成一体。境内的洪泽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它是淮河的蓄水库,水位13.0米时,湖水面积可达2340平方公里,储水量43亿立方米,对淮安市的农田灌溉和城乡居民生活、工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入海水道是苏北农田灌溉和防洪防汛的重大水利工程,它横贯市域东西,将黄海与洪泽湖沟通,有力保障洪水期淮安市乃至盐城、扬州、连云港城乡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大运河又将淮河水系同我国最大水系长江贯通,使得枯水期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为淮安市的水资源利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矿产资源

市域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岩盐、凹凸棒粘土、石灰石、石油、矿泉水等,尤其是地下岩盐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型岩盐矿床,而且具有地质构造简单、品位较高等优点。

(六)生物资源

1、野生动植物资源

野生动物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软体类、节肢类。野生植物有菌类、藻类、地衣类、蕨类、裸子植物类、被子植物类、单子叶植物类。

2、植被资源

淮安市南北植被兼有,适宜生长的树种比较丰富。其中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占优势,其次为常绿针叶树种,还有少数常绿阔叶树种分布。

本市植物分布自北而南由落叶阔叶林逐步向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过渡,种类也随之增多。由于长期的垦殖,典型的原生自然植被仅存于湖滨海岸,并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所代替。

(七)耕地与农副产品

农副产品种类齐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耕地732.2万亩,人均耕地1.46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系统较为发达,水产资源丰富多样。

(八)旅游资源

淮安市域文物古迹丰富、自然景观优美。淮安市的楚州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有已开掘的5000多年前的遗址――宋集青莲岗文化遗址,历史名人韩信、枚乘、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周恩来均出自淮安,留有遗迹或故居。盱眙有秦汉东阳城遗址、第一山石刻、明祖陵等;洪泽有老子山、“水上长城”、“镇水铁牛”等;洪泽湖及洪泽湖南岸的湖光山色、山地丘陵自然山水景观在苏北地区是绝无仅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较高的环境质量为周围城市居民旅游度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潜力。

二、城市综合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一)环境质量概况

淮安市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较小,大多以传统工业为主,化工、纺织、冶金、机械等占很大比重,规模小、效益差、消耗大、污染重、治理难成为制约淮安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淮安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

淮安市河流、湖泊众多,但水资源均为过境水,客水的水质直接影响到淮安市的环境质量,同时,全市的餐饮娱乐行业、居民小区生活污水的污染也加重了部分河段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市区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浓度超标现象严重,特别是一、四季度污染尤为严重,主要因素是市区绿化率较低,土壤裸露较多,地面二次扬尘较为明显,城市道路建设、建筑施工垃圾、小浴室E级锅炉超标低空排放等均加大了可吸入颗粒的超标情况。

到2003年淮安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级党委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一控双达标”工作等一系列措施的贯彻,逐步削减了污染源的排放总量,有效的遏制了淮安市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部分河流的水质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与环境质量也有明显改善。

(二)环境质量现状

1、污染源

2003年内实施废水监测的工业污染源共有21家,市区重点污染源为安邦集团、清江化肥总厂、淮阴发电厂、清印集团、清江石油化工厂、江苏华新药业公司和淮阴光华厂等7家,废水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挥发性酚、砷、氨氮和石油类,这五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占所评价各类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