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地震波模拟研究

爆炸地震波模拟研究
爆炸地震波模拟研究

模拟地震波传播可视化

模拟地震波传播的可视化研究 摘要:实验中选取了与地壳平均波速相近的光学玻璃作样品,利用动态光弹的成像系统,来观测波在光学玻璃及波从光学玻璃透射到水中的传播过程,并记录0~50μs内的波的传播过程,以此来模拟地震波在地壳中反射、透射等传播行为。 abstract: the experiments selected optical glass similar with average velocity, and used imaging system of dynamic photoelasticity to observe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of light in optical glass and light refraction from optical glass to water, and record the wave transmission during 0~50μs,for simulating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seismic wave in crust. 关键词:地震波;动态光弹;反射;透射 key words: seismic waves;dynamic photoelastic;reflection;transmission 中图分类号:p31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97-02 0 引言 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是通过检波器来记录地下地震波带来的信息,根据相应的数学和物理模型进行复杂的计算机处理以获得地下的构造情况,虽然地震勘探的相关理论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理论结果难以获得,并且对于复杂形状的结构,解析方法变得相当繁

abaqus如何施加地震波

施加地震波: 1 *amplitude,name=amp,input=seismicdata.dat 输入地震波 2 *boundary,type=acceleration,amplitude=amp施加荷载 方法:module选load,在tools-----amplitude-----creat默认的continue在Edit A mplitude里面输入时间和加速度,点OK。点creat boundary condition,涌现对 话框creat boundary condition,选择acceleration/angular acceleration,continu e---选择要施加的边界---done----涌现对话框edit bondary condition对话框,在 amplitude里选择你所定义的时间和加速度。点ok就完工了。 在网上查了些方法: module选load,在tools-----amplitude-----creat默认的continue在Edit Amplitude 里面输入时间和加速度,点OK。点creat boundary condition,出现对话框creat boundary condition,选择acceleration/angular acceleration,continue---选择要施加的边界---done----出现对话框edit bondary condition对话框,在amplitude里选择你所定义的时间和加速度。点ok就完工了。 这是在CAE里输入地震波的方式,我用的方法是直接在inp文件里加地震波的。 首先在CAE里建好模型,定义两个分析步。 第一个分析步是加自重,采用线性加载的方式。 (a) 加载方式:ABAQUS在施加Gravity时,默认为Instantaneous(瞬时加载),如果把结构自重以瞬间加载方式加到结构上,相当于对结构施加了一个脉冲荷载,会引起结构在竖向的振动,在不考虑结构阻尼的情况,这种振动会一直持续下去。如果是混凝土结构,这种竖向振动也会造成混凝土受拉损伤,所以这种加载方式不太合理。 (b)新建加载方式:创建一个新的Amplitude,Type=smooth tpye,0时刻Am=0,然后再选择一个0.5s~1s时刻,Am=1,在这个区间内线性插值,实现幅值从0到1。这种方式加载要优于上述瞬时加载,但是在起初的0.5s(或者1s,即smooth tpye中设置的终点时间)内计算结果是不准确的,所以要把这部分的计算结果剔除,剔除方法就是,创建2个step,第一个step主要分析自重作用,待自重稳定后开始第二个step地震时程反应分析。 第二个分析步就是加地震波。 输入地震波有两种方法: 1、在如下位置加入下面加黑的字体部分。格式如下:时间,地震波,时间,地震波,时间, 地震波,时间, 地震波…………每行8个数据(我下到的地震波文件是不带时间的,自己用C++处理了一下)。%%%%%%%%%%%%%%%%%%%%%% *End Assembly *Amplitude, name=Amp-1 0.005, -7.5e-08, 0.01, -3.55e-07, 0.015, -7.03e-07, 0.02, -4.53e-07 0.025, 1.82e-06, 0.03, 7.01e-06, 0.035, 1.5e-05, 0.04, 2.49e-05 0.045, 3.54e-05, 0.05, 4.5e-05, 0.055, 5.2e-05, 0.06, 5.5e-05 ………………

随机现象的数学模拟

主题一、Matlab中的统计学图形化工具 为便于初学者快速认识各种分布的特征,窥探matlab统计学工具箱的性能,首先我们来试用Matlab统计学工具箱中提供的三个图形化工具: disttool,randtool,dfittool 一、概率分布绘制工具 在Matlab命令行中输入 >> disttool 图中各项: Distribution:分布类型 Function:函数类型(概率密度函数/累积分布函数) Probability:当前数据点的概率值 X:当前数据点坐标值(概率分布的统计变量) Mu:期望 Sigma:方差 Upper/Lower bound:期望和方差的可调范围 例:二项分布对泊松分布的逼近 1. 打开disttool,选择Distribution=Binomial; FunctionType=PDF; Trials=10;Probability=0.5。 选择菜单Edit-> Axis Properties,将X limits设为0到20,Y limits设为0到0.4 2.在命令行再次输入disttool,打开新的窗口,同样选择Binomial, PDF, Trials=20;Probability=0.25。 同样将X limits设为0到20,Y limits设为0到0.4

3.打开第三个disttool,选择Binomial,PDF,Trials=100,Probability=0.05。 同样将X limits设为0到20,Y limits设为0到0.4 4.打开第四个disttool,选择 Distribution=Poisson;FunctionType=PDF;Lambda=5; 同样将X limits设为0到20,Y limits设为0到0.4 此时前面所打开的四个窗口应该已经嵌入为一个窗口中的四个标签页(见下图底部)。如果没有,请选择菜单Desktop->Dock Figures将他们叠嵌在一起。关闭窗口下面的属性编辑界面(修改坐标范围的部分)。依次切换四个标签查看二项分布对泊松分布的趋近情况。 练习: 1)分别查看下列分布的图形 均匀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normal), F分布,t分布,${\chi}^2$分布 2)利用图形给出下列结果: 1.某天文站进行人卫激光观测,设每次射击的命中率是0.2,独立观测10次,试求击 中卫星的次数大于等于4的概率。 若独立观测100次,命中次数大于等于55的概率又是多少? 2.已知${\xi}$~N(1,$10^2$),求P(${\xi}>12$)及P($5<{\xi}<10$)。 二、随机数生成工具 如下命令打开: >>randtool 例:样本统计随样本大小的变化 将Distribution选为Normal;将Samples依次设为50,100,500,1000,同时各点几次Resample钮,查看在不同样本大小下统计计数对标准正态分布函数的趋近情况。 选取Samples为100时的一组结果,点Export钮将数据输出到工作空间,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一个变量名比如norm100命名输出的数据。

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及分析

第46卷第5期2007年9月 石油物探 GEOPHYSICALPROSPECTINGFORPETRoI。EUM V01.46,No.5 Sep.,2007 文章编号:1000—1441(2007)05—0451—06 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及分析 刘军迎,雍学善,高建虎,杨午阳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以多波多分量地表资料处理和解释为目的,利用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对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单界面和双界面模型正演,对反射纵波(PP波)和转换横波(P-SV波)的识别及波场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①P-SV波速度低,频率低,能量随偏移距的增加而增加,零偏移距处能量为零;②界面反射系数为正时P-SV波与PP波极性相反,界面反射系数为负时P-SV波与PP波极性一致;③Z分量和X分量地震记录都是PP波与P-SV波的混合信息;④X分量的PP波和P.SV波都是由两个极性相反的分支组成的。通过多界面模型正演,分析了转换波勘探的多解性,即地质上的同一个岩性界面有可能对应地震剖面上的两个甚至更多的同相轴。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分析,探讨了多波多分量勘探中水平分量旋转处理存在的问题,即通过水平分量旋转处理获得的三分量记录仍然包含了全波场信息,指出通过极化分析,进行三分量同时旋转,可以实现纵波波场和横波波场的完全分离。最后讨论了PP波和P-SV波的分辨率,认为P-SV波的纵、横向分辨率均低于PP波。 关键词:多波多分量;波场特征;水平分量旋转;三分量旋转;波场分离;分辨率 中图分类号:P631.4文献标识码:A 数值模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的各个阶段,如模型正演AVO研究[1],叠前深度偏移的初始速度模型建立[2],等等。数值模拟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波动方程法和几何射线法[3]。几何射线法以研究波的运动学特征为主,适合地质构造的模拟与研究,但该方法缺乏对波的动力学特征的表征能力,不适合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的表征、刻画和研究;波动方程法具有同时表征波场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的能力,是地震波(包括P波、PS波等)的传播机理、波场响应特征研究和分析的有力工具。 有人利用Aid近似公式进行多波多分量记录合成,研究弹性参数的反演问题[4],但因为基于褶积模型,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模型正演。我们利用全波场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多波多分量地震波场的传播特征和地层响应特征;对目前的水平分量旋转处理技术进行了讨论,指出其存在的不足,给出了应对策略,同时还对转换横波的地震分辨率进行了分析,为多波多分量资料处理和解释提供了参考依据。 1PP波、P-SV波的识别和波场特征研究 研究中遵循的指导思想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界面模型到多界面模型,由声波方程到弹性波方程,由单分量(Z分量)波场到多分量(Z分量、X分量)波场。 1.1PP波、P-SV波的识别 图1是设计的单界面模型,地层1的纵波速度为3000.00m/s,横波速度为1730.00m/s,密度为2.20g/C1.n3;地层2的纵波速度为4724.49m/s,横波速度为2737.45m/s,密度为2.57g/crn3。图2是弹性波动方程法模拟的单炮记录和波场快照,可以看出,转换横波(P_SV波)的同相轴位于反射纵波(PP波)同相轴的下方,曲率较大。这说明P_SV波传播速度较小,在同一反射层、同一反射/转换点的情况下,旅行时较大。由公式 vf,s一2vpvs/(Vp—l—vs) 及 to==2h/v 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且P-SV波和PP波的速度差异越大,二者分得越开,在单炮记录或地震剖面上就越容易识别。 图1单界面模型 收稿日期i2006—12—04;改回日期:2007—03—01。 作者简介:刘军迎(1966一),男,高级工程师,现从事多波多分量地 震波场数值模拟和资料解释等研究工作。 万方数据

数学素材:从随机现象说起

从随机现象说起 河北高志彬 1.从随机现象说起 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一些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在它们彼此间的联系和发展中,根据它们是否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可以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类:一类是确定性的现象。这类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必定会导致某种确定的结果。举例来说,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摄氏度,就必然会沸腾。事物间的这种联系是属于必然性的。通常的自然科学各学科就是专门研究和认识这种必然性的,寻求这类必然现象的因果关系,把握它们之间的数量规律。 另一类是不确定性的现象。这类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举例来说,同一个工人在同一台机床上加工同一种零件若干个,它们的尺寸总会有一点差异。又如,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小麦品种的人工催芽试验,各棵种子的发芽情况也不尽相同,有强弱和早晚的分别等等。为什么在相同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不确定的结果呢?这是因为,我们说的“相同条件”是指一些主要条件来说的,除了这些主要条件外,还会有许多次要条件和偶然因素又是人们无法事先一一能够掌握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这一类现象中,就无法用必然性的因果关系,对个别现象的结果事先做出确定的答案。事物间的这种关系是属于偶然性的,这种现象叫做偶然现象,或者叫做随机现象。 在自然界,在生产、生活中,随机现象十分普遍,也就是说随机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比如:每期体育彩票的中奖号码、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的灯泡的寿命等,都是随机现象。因此,我们说:随机现象就是:在同样条件下,多次进行同一试验或调查同一现象,所的结果不完全一样,而且无法准确地预测下一次所得结果的现象。随机现象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一些次要的、偶然的因素影响所造成的。 随机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没有什么规律的现象。但实践证明,如果同类的随机现象大量重复出现,它的总体就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大量同类随机现象所呈现的这种规律性,随着我们观察的次数的增多而愈加明显。比如掷硬币,每一次投掷很难判断是那一面朝上,但是如果多次重复的掷这枚硬币,就会越来越清楚的发现它们朝上的次数大体相同。 我们把这种由大量同类随机现象所呈现出来的集体规律性,叫做统计规律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就是研究大量同类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 2.概率论的产生和发展 概率论产生于十七世纪,本来是由保险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但是来自于赌博者的请求,却是数学家们思考概率论中问题的源泉。 早在1654年,有一个赌徒梅累向当时的数学家帕斯卡提出一个使他苦恼了很久的问题:“两个赌徒相约赌若干局,谁先赢 m局就算赢,全部赌本就归谁。但是当其中一个人赢了 a 局赌本如何分配?三年后,也就是1657年,荷兰著名的天文、物理兼数学家惠更斯企图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结果写成了《论机会游戏的计算》一书,这就是最早的概率论著作。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概率论大量应用到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及各学科领域。许多兴起的应用数学,如信息论、对策论、排队论、控制论等,都是以概率论作为基础的。

基于Matlab实现的地震波场边界处理软件

基于Matlab实现的地震波场边界处理软件 姓名:姚嘉德学号:2015301130007 院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要:用有限差分法模拟地震波场是研究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有效方法。但我们在实验室进行波场数值模拟时有限差分网格是限制在人工边界里面,即引入了人工边界条件。本文采用Clayton_Engquist_Majda二阶吸收边界条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了这一算法。依靠MATLAB具有更加直观的、符合大众思维习惯的代码,为用户提供了友好、简洁的程序开发环境,方便同行们交流。利用Matlab本身所具有可视化功能以及像素识别功能,可以将生成的动画电影进行识别,用于地震局实时分析有着深远意义。 关键词:有限差分法,地震波场,吸收边界条件,MATLAB矢量帧,像素识别 Abstract:Modeling seismic wave field with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DM)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study the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earth medium. When we model seismic wave field in the laboratory, the finitedifference grids are restricted in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So it should introduce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conditions. This paper adopts Clayton_Engquist_Majda second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realizes the arithmetic with MATLAB. The MATLAB codes are direct and accord with our thinking custom. So it can provide the friendlyand succinct programming environment and is easy to communicate with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6523364.html,ing the functions of Matlab that make visualization come true and identify the pixel,we can identify the earthquake wave field. Key words: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seismic wave field, numerical modeling,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MATLAB

反应谱理论与人工模拟地震波技术简介

第33卷第26期?106?2007年9月山西建筑 SHANXIARCHITECTURE Vd33No.26 Sep.2007 文章编号:1009—6825{2007)26—0106—03 反应谱理论与人工模拟地震波技术简介 邱玉国王玉富 摘要:介绍了反应谱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研究问题的思路,指出了利用反应谱理论来解决实际工程时遇到的问题,并简单介绍了国外对人工模拟地震波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为抗震理论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反应谱理论,地震波,随机振动,非弹性地震波 中图分类号:TU352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反应谱理论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反应谱理论逐渐成为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方法,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这种方法已经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设计规范所采用。但是,由于地震产生机理和作用效果的复杂性,采用反应谱理论进行分析和设计与工程实践还存在很多与实际不相符合之处。此外,对于反应地震重要特性的时间问题,反应谱法也无能为力。 人工模拟地震波技术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结构抗震设计的技术手段,目前主要用于计算机模拟和特别重要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它能够通过模拟地震波的特性来用于对结构进行时程分析,是~种新兴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试验手段。 图2数值模拟结果2.3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得到瓦斯管承载力等数值如表2所示。 表2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 I研究方法承载力仆但a最大应变/%最大剪应力/SPaI数值模拟7.14O.0842160室内试验6.620.0964 3结语 通过对丁集煤矿瓦斯管材质和整体抗外压的试验研究以及数值模拟分析,可以获得如下重要结论: 1)通过对管材材质的试验研究表明:工作管材质采用Q345,尺寸为柘30rfllTl×14inln,能够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 2)瓦斯管整体抗外压试验结果表明:工作管抗外压承载力为6,62MPa;通过大变形有限元数值计算,采用变形稳定性控制其承载力,结果为7.14MPa,两者数值十分接近,说明用文中方法模拟大直径瓦斯管的承载力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正来.瓦斯抽排钻孔定向技术的改进[J].安徽科技,2006(3):49—50. [2]汪东生.瓦斯抽排技术治理本煤层采空区瓦斯涌出的实践[J].煤矿安全,2006(1):13—15. [3]张敦伍,任胜杰.瓦斯抽排钻孔防偏斜实践[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8):67—68. [4]刘克功,范再良,赵新华.采空区瓦斯抽排法治理综放面瓦斯超限[J].煤,1998(2):48—50. Studyingonradialstabilitynumericalsimulationoflargepipeinmine TONGWen-lin Abstract:TheexperimentalandvaluesimulationmethodshavestudiedtheDingiicoalminelargediametergastubeundermechanicscharacter—istie.Resultindicated:thelargediametergastubeispresentedstabilityfailuremodelinencirclespressesshape,itssafetyfactorreaches3.0,itisdesignthelargediametergastubeandtheconstructpmvidesthereference. Keywords:largediametergastube,experimentalinlab,numericalsimulation,stabilityfailuremodel 收稿日期:2007.04.06 作者简介:邱玉国(1973。),男,工程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王玉富(1970.),男,工程师,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辽宁辽阳111000

Midas地震波的选取方法

地震波的选取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5.1.2条文说明中规定,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要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要符合规定。 频谱特性可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征,依据所处的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这句话的含义是选择的实际地震波所处场地的设计分组(震中距离、震级大小)和场地类别(场地条件)应与要分析的结构物所处场地的相同,简单的说两者的特征周期Tg值应接近或相同。特征周期Tg值的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1)、(2)、(3)。 加速度有效峰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的表5.1.2-2采用。地震波的加速度有效峰值的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1)及下面说明。 持续时间的概念不是指地震波数据中总的时间长度。持时T d的定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地震动幅值的绝对值来定义的绝对持时,即指地震地面加速度值大于某值的时间总和,即绝对值|a(t)|>k*g的时间总和,k常取为0.05;另一类为以相对值定义的相对持时,即最先与最后一个k*a max之间的时段长度,k一般取0.3~0.5。不论实际的强震记录还是人工模拟波形,一般持续时间取结构基本周期的5~10倍。 说明: 有效峰值加速度 EPA=Sa/2.5 (1) 有效峰值速度 EPV=Sv/2.5 (2) 特征周期 Tg = 2π*EPV/EPA(3) 1978年美国ATC-3规范中将阻尼比为5%的加速度反应谱取周期为0.1-0.5秒之间的值平均为Sa,将阻尼比为5%的速度反应谱取周期为0.5-2秒之间的值平均为Sv(或取1s附近的平均速度反应谱),上面公式中常数2.5为0.05组尼比加速度反应谱的平均放大系数。 上述方法使用的是将频段固定的方法来求EPA和EPV,1990年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采用了不固定频段的方法分析各条反应谱确定其相应的平台频段。具体做法是:在对数坐标系中同时做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找出加速度反应谱平台段的起始周期T0和结束周期T1,然后在拟速度反应谱上选定平台段,其起始周期为T1(即加速度反应谱平台段的结束周期T1),结束周期为T2,将加速度反应谱在T0至T1之间的谱值求平均得Sa,拟速度反应谱在T1至T2之间的谱值求平均得Sv(注:生成谱的时候一定要用对数谱),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在平台段的放大系数采用2.5,按公式(1)、(2)、(3)求得EPA、EPV、Tg。 在MIDAS程序中提供将地震波转换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的功能(工具>地震波数据生成器,生成后保存为SGS文件),用户可利用保存的SGS文件(文本格式文件)根据上面所述方法计算Sv、Sa、Tg=Sv/Sa。通过Tg值可判断该地震波是否适合当地场地和地震设计分组,然后将抗震规范中表5.1.2-2中的EPA值与Sa相比求出调整系数(即放大系数),将其代入到地震波调整系数中。将地震波转换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时注意周期范围要到6秒(建筑抗震规范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2条中规定,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时,应按照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二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所谓“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指的是,其平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 在MIDAS程序中,可选取两组实际强震记录生成两个SGS文件(调整Sa后的),然后将一组人

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波数值模拟影响因素分析

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波数值模拟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已有井的钻测井资料,建立了基于单井的正演模型以及区域连井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并且两者的储层正演响应特征规律性一致。分析讨论了模型建立过程中需考虑的影响因素:子波选择与旁瓣,围岩的尺度、位置、形状。揭示了发育不同厚度时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而正确认识了储层的地震相,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标签:地震波数值模拟;有限差分法;碳酸盐岩储层;影响因素 1 概述 在地震勘探中,地震波数值模拟又称地震正演,可供正确认识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为储层预测提供基础。通过分析不同厚度、岩性组合对地震响应的影响,建立储层和地震响应特征之间的联系,為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提供一定的依据。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分为射线追踪法和波动方程法两类,而其中波动方程法因其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波场信息而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基于波动方程的数值模拟按照算法不同又分为有限差分法、伪谱法、有限元法及谱元法等,其中有限差分法是最为流行的方法之一[1]。文章采用地震波数值模拟的最常用的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法正演模拟对下二叠统的储层特征进行了正演影响因素分析实验。 2 基本原理 3 储层正演影响因素分析 在研究区范围内,栖霞组以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为主,含泥质条带及薄层,具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藻灰岩、藻团粒灰岩互层。栖霞组与下伏梁山组黑色含煤岩系及上覆茅口组浅灰色块状灰岩均为整合接触。结合区域地质认识、地震、钻井、测井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建立如图1所示的正演模型。茅口组整体发育大套灰岩,在茅口组底部普遍性发育的一套泥灰岩,由于物性差异较大,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模型仅在透镜体一侧设计了一定厚度的泥灰岩,从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到效果对比。储层发育在栖霞组上部,储层厚度透镜状变化由中间70米向两侧逐渐减薄,直至储层不发育。在下伏地层中,梁山组黑色含煤系地层虽然很薄(十米左右),但地震波阻抗差异更大,同样不可忽视。 根据上述建立的地质-地球物理正演模型,选用接近实际地震资料的子波进行正演实验。实验选用了30Hz理论Puzirov子波和Riker子波两种不同子波,其中,Puzirov子波波形与Riker子波波形相似均为零相位子波,但旁瓣能量较弱并且能量延续时间较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两种不同子波模型正演结果分别如图2所示,图2a是选用30Hz Puzirov子波的结果,图2b则是同一频率常用的Riker 子波的正演结果。总体而言,选用Puzirov子波的正演剖面中,波形信息更加丰富,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在细节刻画方面,图2a中随着储层厚度增大,储层顶

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综述.

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综述 在地学领域,对于许多地球物理问题,人们已经得到了它应遵循的基本方程(常微分方程或偏微分方程)和相应的定解条件,但能用解析方法求得精确解的只是少数方程性质比较简单,且几何形状相当规则的问题。对于大多数问题,由于方程的非线性性质,或由于求解区域的几何形状比较复杂,则不能得到解析解。这类问题的解决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引入简化假设,将方程和几何边界简化为能够处理的情况,从而得到问题在简化状态下的解答。但这种方法只是在有限的情况下是可行的,过多的简化可能导致很大的误差甚至错误的解答。因此人们多年来寻找和发展了另一种求解方法——数值模拟方法。 地震数值模拟(SeismicNumericalModeling)是地震勘探和地震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地震反演的基础。所谓地震数值模拟,就是在假定地下介质结构模型和相应的物理参数已知的情况下,模拟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并计算在地面或地下各观测点所观测到的数值地震记录的一种地震模拟方法。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是研究复杂地区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有效辅助手段,这种地震数值模拟方法已经在地震勘探和天然地震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地震数值模拟的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地震数值模拟方法在地震勘探和地震学中得到广泛而有效

的应用。这些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几何射线法、积分方程法和波动方程法。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实质上是求解地震波动方程,因此模拟的地震波场包含了地震波传播的所有信息,但其计算速度相对于几何射线法要慢。几何射线法也就是射线追踪法,属于几何地震学方法,由于它将地震波波动理论简化为射线理论,主要考虑的是地震波传播的运动学特征,缺少地震波的动力学信息,因此该方法计算速度快。因为波动方程模拟包含了丰富的波动信息,为研究地震波的传播机理和复杂地层的解释提供了更多的佐证,所以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一直在地震模拟中占有重要地位。 1地震波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地震波数值模拟是在已知地下介质结构的情况下,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各种介质中传播规律的一种地震模拟方法,其理论基础就是表征地震波在地下各种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传播理论。上述三类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相应的地震波传播理论的数学物理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射线追踪法是建立在以射线理论为基础的波动方程高频近似理论基础上的,其数学表形式为程函方程和传输方程。积分方程法是建立在以惠更斯原理为基础的波叠加原理基础上的,其数学表达形式为波动方程的格林函数域积分方程表达式和边界积分方程表达式。波

高中数学 第七章 第30课时《随机现象》教案(学生版) 苏教版必修3

第七章概率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 重点:随机事件、概率的含义;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性质;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计算 难点: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性质;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计算 第30课时7.1.1 随机现象 【学习导航】 知识网络 ???确定性现象 现象 随机现象? ? ? ? ? ? 必然事件 事件不可能事件 随机现象 学习要求 1.通过实例理解确定性现象与随机现象的含义和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及其意义; 2.根据定义判断给定事件的类型,明确事件发生的条件是判断事件的类型的关键; 【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1、 ,这种现象叫做确定性现象2、 , 这种现象叫做随机现象 3、叫做必然事件; 叫做不可能事件; 叫做随机事件 【经典范例】 例1观察下列现象: (1)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0C,沸腾;(2)导体通电,发热;(3)同性电荷,相互吸引; (4)实心铁块丢人水中,铁块浮起; (5)买一张福利彩票,中奖; (6)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其中是随机现象的有 【解】 例2 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抛掷一块石子,下落;. (2)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0℃时,冰融化; (3)某人射击一次,中靶; (4)如果a b >,那么0 a b ->; (5)掷两枚硬币,均出现反面; (6)抛掷两枚骰子,点数之和为15; (7)从分别标有号数1,2,3,4,5的5张标签中任取一张,得到4号签; (8)某电话机在1分钟内收到2次呼叫;(9)绿叶植物,不会光合作用; (10)在常温下,焊锡熔化; (11)若a为实数,则0 a≥; (12)某人开车通过十个路口,都遇到绿灯;

苏教版数学高一必修3试题 -2随机现象、事件的概率

3.1.1-2 随机事件、事件的概率 一、填空题 1.下列事件: ①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会自由下落; ②函数f(x)=x 2-2x +3=0有两个零点; ③下周日会下雨; ④某寻呼台某一时段内收到传呼的次数少于10次. 其中随机事件的个数为________. 【解析】 根据定义知①为必然事件,②为不可能事件,③④为随机事件. 【答案】 2 2.某地气象局预报说,明天本地降雨概率为80%,则下列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_. ①明天本地有80%的区域降雨,20%的区域不降雨; ②明天本地有80%的时间降雨,20%的时间不降雨; ③明天本地降雨的机率是80%; ④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概率的意义的理解.选项①,②显然不正确,因为80%的概率是说降雨的概率,而不是说80%的区域降雨,更不是说有80%的时间降雨,是指降雨的可能性是80%. 【答案】 ③ 3.某班共49人,在必修1的学分考试中,有7人没通过,若用A 表示参加补考这一事件,则下列关于事件A 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1)概率为17;(2)频率为17;(3)频率为7;(4)概率接近1 7 . 【解析】 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当试验次数很大时,频率在概率附近摆动,本题中试验次数是49,不是很大,所以只能求出频率为1 7 ,而不能求出概率. 【答案】 (2) 4.在某餐厅内抽取100人,其中有30人在15岁及15岁以下,35人在16岁至25岁之间,25人在26岁至45岁之间,10人在46岁及46岁以上,则从此餐厅内随机抽取1人,此人年龄在16岁至25岁之间的概率约为________. 【解析】 16岁至25岁之间的人数为35,频率为0.35,故从此餐厅内随机抽取一人,此人年龄在16岁至25岁之间的概率约为0.35. 【答案】 0.35

弹性介质地震波场的数值模拟

弹性介质地震波场的数值模拟 地震正演模拟分两方面: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正演是地震数据采集、处理、解释三大环节的分析基础。本文主要论述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是勘探地震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也是认识地震波传播规律,检验各种处理方 法正确性的重要工具,是地震反演的基础。所以,该技术在我们对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地震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类积分方程法、射线追踪法以及波动方程法。 积分方程法是建立在以Huygens原理为基础的波叠加原理基础上的;射线追踪法主要理论基础是几何光学,属于几何地震学方法,在高频近似条件下,地震波的主能量沿射线轨迹传播,主要优点是计算速度快,所得地震波的传播时间比较 准确,但缺少地震波的动力学信息;波动方程数值模拟方法是以地震波波动方程为基础的,相比射线追踪法保留了地震波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本文首先介绍了地震波场波动方程方法的基础波动理论,对于波动方程的各种求解方法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分别对求解公式做了推导。我们选择了具有编程简单、运算速度快,而且能够得到完整的弹性波场信息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将推导出的关于速度-应力的一阶段波动方程组在等边长网格上离散,得到定义 的网格点上的差分波动方程组。 进而讨论差分离散格式的相容性、收敛性以及稳定性,从而得到了差分波动方程组的稳定条件,达到保证数值解收敛于真实解。在波动数值模拟中震源和边界条件的处理相当的重要,接下来着重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模型中讨论了震源和边界的处理方法。建立各种不同的模型并对其波场进行分析。编写的计算机程序可计算二维复杂的非均匀介质的p波、p-sv波的合成地震记录,包括vsp记录、共炮点记录、共中心点抽道记录和地震叠加剖面,理论和实际模型的计算结果令人满意。

模拟地震波测试进行设备抗震性测量

地震是自然界最具破坏力的力量之一,有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除了建筑物和结构,地震损坏的设备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们或环境造成危害。为了保障员工和公众的安全,设计安全措施(例如关闭反应堆)或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水平的地震作用下的设备应通过抗震鉴定或抗震验证。 为了模拟受地震作用的结构中的设备,地震波的振动测试利用不同类型的运动来有效地模拟假定的地震环境。单频和多频是这这类运动的两大分类。每个类别包括不同情况下的多个波形类型。 单频试验模拟地面在主要频率下的运动振动。它包括以下的运动波形,它们都可以用EDM振动控制系统(VCS)来模拟。 ●连续正弦试验:驻留正弦控制 ●正弦拍频试验:瞬态时程控制 ●衰退正弦测试(Decaying-sine test):瞬态时程控制 ●正弦扫描试验: 扫频正弦控制

地震地面运动是宽频带振动。当不被建筑物或地面过滤时,产生的影响设备的地板运动,趋向于保持宽频带特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多频测试使用复杂的波形,来模拟宽频带地板运动去测试设备。 在EDM软件中,以下波形可用作测试运动,在设备安装时模拟特定的地震波激励(excitation)。一些测试类型将优于其他模拟特定类型的设备应激反应。 杭州锐达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是美国晶钻仪器公司中国总代理,负责产品销售、技术支持与产品维护,是机械状态监测、振动噪声测试、动态信号分析、动态数据采集、应力应变测试等领域的供应商,提供手持一体化动态信号分析系统、多通道动态数据采集系统、振动控制系统、多轴振动控制系统、三综合试验系统和远程状态监测系统等。更多详情请拨打联系电话或登录杭州锐达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咨询。

正确选取地震波

地震波的选取方法(MIDAS (2009-05-16 22:51:32) 转载▼ 分类:结构专业 标签: 杂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5.1.2条文说明中规定,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要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要符合规定。 频谱特性可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征,依据所处的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这句话的含义是选择的实际地震波所处场地的设计分组(震中距离、震级大小)和场地类别(场地条件)应与要分析的结构物所处场地的相同,简单的说两者的特征周期Tg值应接近或相同。特征周期Tg值的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1)、(2)、(3)。 加速度有效峰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的表5.1.2-2采用。地震波的加速度有效峰值的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1)及下面说明。 持续时间的概念不是指地震波数据中总的时间长度。持时Td的定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地震动幅值的绝对值来定义的绝对持时,即指地震地面加速度值大于某值的时间总和,即绝对值|a(t)|>k*g的时间总和,k常取为0.05;另一类为以相对值定义的相对持时,即最先与最后一个k*amax之间的时段长度,k 一般取0.3~0.5。不论实际的强震记录还是人工模拟波形,一般持续时间取结构基本周期的5~10倍。 说明: 有效峰值加速度EPA=Sa/2.5 (1) 有效峰值速度EPV=Sv/2.5 (2) 特征周期Tg = 2π*EPV/EPA (3) 1978年美国ATC-3规范中将阻尼比为5%的加速度反应谱取周期为0.1-0.5秒之间的值平均为Sa,将阻尼比为5%的速度反应谱取周期为0.5-2秒之间的值平均为Sv(或取1s附近的平均速度反应谱),上面公式中常数2.5为0.05组尼比加速度反应谱的平均放大系数。 上述方法使用的是将频段固定的方法来求EPA和EPV,1990年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采用了不固定频段的方法分析各条反应谱确定其相应的平台频段。具体做法是:在对数坐标系中同时做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找出加速度反应谱平台段的起始周期T0和结束周期T1,然后在拟速度反应谱上选定平台段,其起始周期为T1(即加速度反应谱平台段的结束周期T1),结束周期为T2,将加速度反应谱在T0至T1之间的谱值求平均得Sa,拟速度反应谱在T1至T2之间的谱值求平均得Sv,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在平台段的放大系数采用2.5,按公式(1)、(2)、(3)求得EPA、EPV、Tg。 在MIDAS程序中提供将地震波转换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的功

midas地震波选取

地震波的选取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5.1.2条文说明中规定,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要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要符合规定。 频谱特性可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征,依据所处的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这句话的含义是选择的实际地震波所处场地的设计分组(震中距离、震级大小)和场地类别(场地条件)应与要分析的结构物所处场地的相同,简单的说两者的特征周期Tg值应接近或相同。特征周期Tg值的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1)、(2)、(3)。 加速度有效峰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的表5.1.2-2采用。地震波的加速度有效峰值的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1)及下面说明。 持续时间的概念不是指地震波数据中总的时间长度。持时T d 的定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地震动幅值的绝对值来定义的绝对持时,即指地震地面加速度值大于某值的时间总和,即绝对值|a(t)|>k*g的时间总和,k常取为0.05;另一类为以相对值定义的相对持时,即最先与最后一个k*a max 之间的时段长度,k一般取0.3~0.5。不论实际的强震记录还是人工模拟波形,一般 说明: 特征周期 Tg = 2π 用了不固定频段的方法分析各条反应谱确定其相应的平台频段。具体做法是:在对数坐标系中同时做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找出加速度反应谱平台段的起始周期T0和结束周期T1,然后在拟速度反应谱上选定平台段,其起始周期为T1(即加速度反应谱平台段的结束周期T1),结束周期为T2,将加速度反应谱在T0至T1之间的谱值求平均得Sa,拟速度反应谱在T1至T2之间的谱值求平均得Sv,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在平台段的放大系数采用2.5,按公式 (1)、(2)、(3)求得EPA、EPV、Tg。 在MIDAS程序中提供将地震波转换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的功能(工具>地震波数据生成器,生成后保存为SGS文件),用户可利用保存的SGS文件(文本格式文件)根据上面所述方法计算Sv、Sa、Tg。通过Tg值可判断该地震波是否适合当地场地和地震设计分组,然后将抗震规范中表5.1.2-2中的EPA值与Sa相比求出调整系数,将其代入到地震波调整系数中。将地震波转换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时注意周期范围要到6秒(建筑抗震规范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2条中规定,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时,应按照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二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所谓“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指的是,其平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 在MIDAS程序中,可选取两组实际强震记录生成两个SGS文件(调整Sa后的),然后将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也保存为SGS文件,将三个SGS文件的数值取平均后与振型分解反应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