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精神”

韩信“精神”
韩信“精神”

也谈“韩信精神”——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家。韩信的一生命运多舛,既波澜壮阔,也悲壮惨烈,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今天,人们在探索韩信,研究韩信,想从韩信的一生中汲取出一种精神。然而,仁者见仁,各有阐述,但有一点却多有相同,就是多以韩信少年时遭遇的“胯下之辱”为由,引证“忍辱负重”之可贵。让人误觉韩信日后之传奇功绩,皆由当初胯下之肇始。诚以为胯下之辱乃韩信当时的无奈,是对人格的侮辱,是不为人类倡导的陋习劣俗。同时,韩信当时仅是一个十六七岁、混沌未开的少年,并不懂何为“重”,亦无“重”可为。因此,韩信此“忍”不为精神。

那么,韩信身上到底有哪几点精神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仅作探讨:

一、天下为先,展示自己,追求理想。

韩信的人生是一个幼年甜蜜、少年苦难、青年扬名、中年蒙冤的过程。据有关专家推论,韩信应该是韩国王室的后裔,少年时代,到十二、三岁之前,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优越的生活。韩信率兵统将、兵法之基础知识,应该在这一阶段有所获得。但是,到了秦统一之时,随着韩国的战败和灭亡,韩信流离失所,寄人篱下,讨饭度日,进入人生的苦难时期,这时的韩信饱尝了人间冷暖。但正是这种反差极大的生活经历,让韩信追随着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后,表现出天下为先,展示自己,追求理想的信念和举动。起初,韩信投军后,并没有获得这种机会。仅是普通一兵,“居戏下,无所知名。”等到“项梁败(亡),(韩信)又属项羽,羽以(韩信)为郎中。”郎中是始于战国的一个官名,秦汉沿置。它的职责是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但是韩信仍不以位低而自卑,“数(次)以策(略)干项羽,(但项)羽(并)不(采)用。”白话文就是多次以良策、自己的高见献策给项羽,但楚霸王终未采纳。这应该是项羽人生的转折点。于是,在“汉王之入蜀”之后的某年间,“(韩)信亡楚归汉,”即逃亡出楚军的阵营,到了刘邦这边,但仍“未得知名”,仅仅任了一个名为“连敖”的掌管兵事的下级军官。而且祸不单行,韩信被一件不可能让历史记载的小事牵连,“坐法当斩”,遭遇到了他没闻名之前最危险的时刻。其时与韩信等辈被指犯法的13人皆已被斩,当第次至韩信时,韩信一点都不怕,乃昂头仰视,(就在这时),(看)见滕公(萧何),(于是韩信大呼)曰:“主公(刘邦)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萧何惊奇韩信所言,并且又观察了韩信相貌,于是不斩韩信并且释放了他。之后,萧何与韩信进行了细谈,萧何大悦之,认为韩信确是人才。于是就推荐於刘邦,刘邦并没觉得韩信奇才之处,就拜韩信为治粟都尉的职务。过一段时间,“(韩)信(揣)度(萧)何已(经)数言上(刘邦),上不我用,即亡。”于是发生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浪漫一幕。

那么,韩信在从军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常人不同的举动说明了什么?就是天下为先,展示自己,追求理想。首先是项梁渡淮以后,韩信即投入义军之中,这不是被动,不是被裹挟的,更不是冲动。而是“仗剑从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铲除秦朝暴政,还天下百姓一个晴朗乾坤。当然,这个理想是少年的优越与青年的贫困之撞击所产生;是秦朝暴政而失信天下所致。同时韩信

自信自己有这个才干,于是不管是楚是汉,韩信都不遗余力献计献策,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协助领导者早日平定天下。在不被重视的情况下,韩信选择了“逃亡”、“背叛”的方式,以寻找“英主”,实现理想。而韩信追求理想、展示自己的思想是在天下为先的理念前提下完成的。否则,韩信或自拉队伍,独自为王;或混迹于商市,经商牟利;或隐居山林,漂泊冶性。即使在后来的“真假齐王”之封,亦没有拥兵自重;“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谈论,仍敬重刘邦,都是天下为先,个人次之的理念所致。

二、不断学习,战胜自己,实现抱负。

韩信在设坛授印之后,以上将军的身份统帅三军进行天下争夺。在这个过程中,韩信南征北战,攻城略地,百战百胜,为建立汉朝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是韩信个人不断学习,战胜自己,实现抱负的过程。

在韩信拜为大将军的礼仪之后,刘邦立即邀请韩信座谈。汉王刘邦曰:“(萧何)丞相数(次对我)言(论)将军,(请问)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于是韩信为刘邦分析了形势,提出了“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从此,刘邦听韩信计策,部署诸将开始进击。其结果是:八月,举兵东出陈仓,随即定三秦。在汉二年,又挥师出关,尽收魏、河南等地,韩王、殷王皆降。这是了不得的成绩,定三秦,稳定了脚跟;二王投降,扩大了地盘。继之,韩信联合齐、赵等军事实力派,共同攻击楚王项羽。四月,即进军至彭城。但是,汉兵随即因失败逃散而退还原来的地盘。而就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中,韩信显示出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收拢散兵,与汉王会兵于荥阳,再次出击,破楚军于京、索地区之间,以致楚兵从此不能向西进击。在战略上稳定了局面。

当初,“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到这时候,是一军皆服韩信的才能。

韩信击溃楚兵,让汉军与楚对峙,但实际上整个战争的形势于刘邦很不利。当“汉之败却彭城(时),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为了扭转局面“其八月,以(韩)信为左丞相,(进)击魏(王)。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韩)信乃益为疑兵,陈(列战)船(做出)欲度临晋的声势,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鲊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在一系列的征战过程中,韩信卓绝的军事才能展示得淋漓尽致。战争是高歌猛进,个人是威名远扬。当时,司马迁对这些战争只记载了结果,而没有叙说过程,更没有韩信才华的展示。韩信是怎么样的一个军事人才?是怎样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在其“攻打赵国”这一战事中,韩信展示了一个为实现抱负,不断学习、战胜自己的形象。

平魏之后,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赵王成安君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号称20万大军的兵力进行阻击。韩信在获得情报之后,仅用三招平定赵燕,其中两招平赵,一招定燕。首先是布

阵,韩信令部下背水列阵,并说:等击败赵军再吃饭。接着让一部分士兵扛着旗帜,要求在赵军全部出击后,悄悄地把赵旗换成汉帜。果不其然,赵军全力来攻,汉兵以死相斗,赵军气馁,回撤,一望城墙尽是汉军的旗帜,误以为城已被攻陷,斗志瓦解,举手投降。就这么一个“拔帜传餐”,足见韩信的智慧与计谋。

更精彩的是:战斗之前,广武君曾有善言良策献给赵王成安君,但没被采纳。战后,韩信传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活捉者赏千金。当有人捆着广武君送到军营,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与自己面向坐着,咨询:“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放下身段,礼贤下士。广武君在感动之余,给了案甲休兵、抚赵其孤、书函与燕、使喧告齐的计策。“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

这就是韩信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而走向成功的过程。

三、维护大义,成仁自己,完美人生。

韩信在破解敌人挑战和迷局的同时,还在进行一场道德、情感上的博弈:奋斗是为个人,还是为社稷?是为私欲,还是为民生。司马迁以刘邦为对立面,选用了在韩信一生关键支点所发生的事例,来说明韩信的品德与志向。

其一,韩信平齐后,使人言汉王:“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为了战争的形势,韩信“原为假王便”。对韩信之请示,刘邦是怒骂怨恨,后来在张良、陈平的开导下,才封了个真齐王。

其二,在韩信击杀楚之大将龙且之后,战争的新格局引起了项王恐慌,于是派武涉往说韩信,以期韩信改变历史进程。他劝说并告诫韩信:如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提议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武涉去后,“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他指出时下韩信“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提出“参分天下,鼎足而居”之计,同时告诫韩信“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结局很危险。

其三,项王的亡将钟离昧素与韩信友善。项王死后,昧亡归信。汉王闻其在楚,诏信捕昧。在守大义与保朋友之际,韩信自度结局是自证所罪,如钟离昧所言:“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但还是做出轻重选择。虽后确被刘邦“遂械系信,”降为侯。

其四,陈豨被封官外调,临行前,陈豨看望了韩信。此时天下既定。登上皇位的刘邦已忘恩负义,猜疑功臣。韩信对陈豨赠言,“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正是此一番言论,韩信命丧长乐钟室。

据以上文字,好像韩信确有反叛之意,思想有动摇过。怎么看这段历史和文字?我们知道司马迁是在刘氏王朝撰写《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司马迁的主观出发点相信是韩信是无反叛之罪,是同情韩信被冤杀的。因此,司马迁用了不少能融于统治者观点的文字笔法,如借韩信角度“自以为功多,”实际上是说韩信对于汉王朝建立就是功高。再如用韩信的语言,多次歌颂刘邦对自己的恩遇,

而透过文字,说的是汉王朝对不起淮阴侯。用武涉、蒯通的故事,说明韩信有另寻出路的可能,但却没有这回事。

那么,韩信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是什么态度呢?“真假齐王”,我们可以看出韩信为稳定局势的无私。对于说客事件:韩信驳项王不能礼贤下士,不“背叛”是维护大义,是仁义之举。钟离昧事件,韩信选择了维护大一统的利益。与陈豨谈话是对刘邦猜疑与无义的认识。韩信清醒地认识陈豨的结局,而没有主动助其谋反,仅是道义上支持而已。正如后代诗人所言:“草昧尚知尊汉主,太平焉能助陈豨。”

韩信此时为什么不反、不独呢?一是对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认识。少年生活的苦难,让韩信愿意早日给人民一个安定的天下。司马迁借蒯通之口说:“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这实际上是韩信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二是仁义之心。仁义礼智信,一直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标准。韩信是讲义言信的仁人志士。少年时宁钻胯下,而不杀人,“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由此看出,韩信有平息社会纷乱之才,而不力争掌天下之权,他情愿结局是“徙齐王信为楚王”,但“虽死不易”的信念。

因此,韩信在平息战争,为汉王朝建立,为汉民族确立立下不朽功绩的同时,他舍弃个人利益,维护着大义,成仁了自己,完美出人生。

四、知恩图报,平凡自己,道德大我。

人,有“大我”与“小我”之分。大我者,志在指点江山,匡扶社稷,安抚百姓。小我者,意在修身养性,诚恳待人,孝亲悌友。古代把大我与小我都做得完美的人称之为“圣贤”。但这样的人却极少,有的人虽能驰骋疆场、笑傲群雄,但不修身养性,以善小而不为,不以仁待人,暴唳无度,结果声名狼藉;有的虽洁身自好,对社稷安危志匡扶却流于清谈,对黎民疾苦知冷嗳但没有担当,徒有虚名。而韩信这方面却是兼顾一体的人,他用小我的得当,完成了道德大我。在《史记》中,司马迁用韩信发迹前三个事例来说明韩信的人性。这三个故事的性质分别是施恩的,薄义的,仇恨的。同时交代在“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之后,韩信的相应做法,来叙述韩信平凡的一面。

1、对有恩的人,感恩戴德。少年“(韩)信(垂)钓於(淮阴)城下(的河边),(此时)诸母(在)漂(洗织物),其中有一(位漂)母(看)见(韩)信饥(饿得很),(就把)饭给韩信吃,竟(然)漂(洗)数十日(而每天带饭给韩信)。信喜,谓漂母曰:‘吾(日后)必有以重(礼)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应该说,正是在漂母的物质资助和精神鼓励下,韩信走上了中国古代军事家的舞台,而且是那么自信和成功。

韩信对于漂母这样有恩的人,是“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此正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千金一饭”看出韩信看重这份恩情。

2、对于寡义的人,量力度德。“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作为朋友,如何处理外人常来此蹭饭的麻烦,亭长做的确是不光不明,不仁不义,伤了韩信的自尊,但韩信再见薄义的南昌亭亭长时,并没有耻高气扬,不可一世,而是“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不但能给予钱财,弥补偿还了当年的饭钱,同时还指出亭长品德的短处。

3、对于有仇的人,以德报怨。“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屠夫少年的举动侮辱了韩信的人格,但对方因是少年无知,因而韩信并没有心怀怨恨。多年后,韩信面对仇恨的里中屠夫,并没有挟私泄愤、以牙还牙。韩信回乡后,还称赞屠夫少年是壮士。“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并量才使用,封了一个尉官。由此看出韩信是非分明、恩怨有别的态度。

韩信的一生是辉煌的,他用“十面埋伏”的才华结束了战争;用“多多益善”的才干赢得了英名;用“四面楚歌”的智慧让对手忌惮;用“一饭千金”的感恩彰显了自己的秉性。而在这其中,天下为先、不断学习、维护大义,平凡自我是辉煌韩信的内在因素;是两千年来后人对韩信津津乐道的原因所在;更是我们今天透过历史,汲取惠今的营养精华。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阅读附答案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阅读附答案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②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5、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因击沛公于坐于是 B、若属皆且为所虏况且 C、大礼不辞小让计较 D、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次 6、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B、会其怒吾其还也 C、道芷阳间行吾得兄事之

韩信评传

韩信,一个响亮得让人精神为之深深一震的名字,一段中国战争史上的不朽神话,一代有志者的光辉楷模,一位顶天立地的英杰人物。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可是,韩信就彻底地打破了这种古之为将者的无奈的宿命。甚至很有意味且彼此间相互遥遥辉映的是,就在韩信同时代的西方,另一位世界史上同样非常著名的军事战略家——迦太基的汉尼拔也正在罗马创造着他在人类战争史上的不朽神话;而且,两人最终都成为了悲剧性的人物。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韩信在向中国历史投下他那一个无比巨大的身影的同时,也给我们后人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难以被轻易破解的历史的巨大谜团。用心去驱散这层压抑的历史的迷雾,本文即试图还原一个历史上最为真实的、血肉丰满尤其深沉大略的韩信。 一、神秘身世 韩信(?—前196年),字重言(这一点正史中没有记载),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人,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以上是对于韩信的一般性概括解释,如果我们要细致地追究他的身世之谜,就很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关于他的材料很少,且主要即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且完全不可尽信(《汉书》中的韩信传基本是抄袭了《史记》)。不过,我想只要我们竭力去开动自己的智慧、深入地推敲,总还是会于这些极其有限的材料中窥探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且值得我们细细琢磨的东西。 《史记》中开篇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即是,韩信是孤独的、落魄的,也是很有骨气的。不过,我们必须不能只是将我们的思考仅仅停留和倚靠在这一简单的材料的层面上,我们应该利用自己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并深化对于它的理解。 首先说,韩信的成长年代是在淮阴度过的,这肯定是无疑的,而且怀疑它也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从《史记》全篇给我们的感觉是,韩信是非常孤独的,母亲在他发迹前即已丧去,而且司马迁丝毫没有给出我们关于他父亲或者兄弟姐妹的任何信息,这不禁使我想到了孔子的身世(孤儿寡母)。尤其,韩信与他可能相依为命的母亲的感情很深,司马迁说:“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而且韩信的出身也极可能是旧贵族,尤其可能是旧军事贵族,虽然已经破落了,但是韩信整体给人的感觉还是很高傲的,气质非同寻常的(仅其居然深谙兵法这一点而言,就是非同小可的,而他不可能是从军以后才学习兵法的,因为那太短暂了;他不像朱元璋,可以边实践边学习,时间充裕),且他还可能具有着强烈的“贵族情结”,这个在后面还要专门提及。 韩信平时爱配剑,一方面说明他具有尚武精神,另一方面,就可能像前面我们提到的,他具有“贵族情结”,因为配剑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只有贵族才具有的特权(今昔对比,韩信可能的确具有这种潜在的心理机缘)。但是在秦朝时代,虽然兵器包括剑一类已经相当普及,不过秦朝政府是严禁民间私藏兵器的,如果韩信没有配剑的特权,以秦朝时期的严刑峻法和执行力度,他是不可能配着剑在集市上招摇的,以至引起了一群小屠户的嫉妒和不满,终于落下了一个“胯下之辱”(他所配剑也历来被人怀疑是一把祖传的宝剑,这很值得思考)。这时候我们就又要不禁会思考了:难道韩信是秦国的军事贵族?或者说他的祖先是为秦政权出过力的?也或者会有更多的可能?

三字经详解: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5416793747.html,)/ 〔三字经详解:嬴秦氏,始兼并,传二 世,楚汉争〕 秦赢政即位以后,吞二洲、灭六国、平定中原,统一 天下,使众多的种族和文化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就是秦,外文称“in”,以后才称为汉。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秦族本是羌族的苗裔,在战国末叶,逐渐强大起来。秦国历史上出过几位很了不起的国王,秦穆公就做过五霸之首,秦惠王采用张仪之计,拔三川、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至鄢郢。至秦昭王又将势力扩展到黄河腹地,臣服韩魏,东逼齐鲁,北临燕赵。 秦赢政即位以后,吞二洲、灭六国、平定中原,统一

天下,使众多的种族和文化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就是秦,外文称“in”,以后才称为汉。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王位,二十一岁亲自执政。他在公元前230年首先灭了韩国,又用了十年时间,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 秦赢政以为自己功过三皇、德佩五帝,所以尊号始皇帝。他刚毅果断、雄才大略,勤政治国,集大权于一身,规定自己每天要批阅的奏章竹简不得少于一石(60公斤)。这位始皇帝废分封、立郡县,修驰道、实行了税同率、币同值、书同文、车同轨、度同长短,量同大小,衡同轻重,使政令统一。他北筑长城,南定百越,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同时,这位丰准细目、鹄胸豺声的始皇帝,专横暴虐,严行苛法,滥施杀戮,焚书坑儒,大修宫殿陵墓,不管百姓的死活。他任用李斯乱政,宠赵高祸国,背古乱今,肆无忌惮,是个名副其实的暴君。 其实,秦始皇的童年非常不幸,他的父亲子楚(异人)是秦国的公子,却被送到赵国做人质。赢政就出生在赵国,因生在正月才取名为政,在赵国孤独地生活了九年。这种经历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①,贫无行②,不得推择为吏③,又不能治生商贾④,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①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②无行:品行不好。③推择:推举选用。④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③,岂望报乎!” ①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②竟:到底、完毕。③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敬称。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众辱之曰③:“信 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②中情:内心。③众辱:当众污辱。④能死:不怕死。⑤袴:通“胯”,两腿间。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①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戏,一作‘麾'。” 注②集解徐广曰:“典客也。”索隐李奇云:“楚官名。”张晏云:“司马也。” 资料Word .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①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①集解文颖曰:“事犹业也。”张晏曰:“无事用信。”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①叱箢,②千人皆废,③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④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⑤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百家讲坛全集下载地址(比较全)之1(截止某一时段)

还有下载地址2,是分开传的,一次传不起。 百家讲坛全系列视频[迅雷下载]当然只是截止到某一时间段。 ftp://218.26.207.138/2004.04.10.百家讲坛:水浒传中的女性人物-徐江.rm ftp://218.26.207.138/2004.11.11.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系列03_武则天_黄正建.rm ftp://218.26.207.138/2004.11.12.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系列04_慈禧_杨天石.rm ftp://218.26.207.138/2004.11.23.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1_可怜天下孩子心_陈建翔.rm ftp://218.26.207.138/2004.11.24.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2_可怜天下父母心_王宝祥.rm ftp://218.26.207.138/2004.11.25.百家讲坛_从“天圆地方”看宇宙_赵复垣.rm ftp://218.26.207.138/2004.11.25.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3_独生子女怎样交往_孙云晓.rm ftp://218.26.207.138/2004.12.21.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1_一个死文明的复活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2.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2_神秘的金字塔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3.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3_埃及艳后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4.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4_法老的诅咒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8.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5_金字塔太阳船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9.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6_揭开狮身人面像的面纱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1.04.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rm ftp://218.26.207.138/2005.01.05.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奇情怪恋.rm ftp://218.26.207.138/2005.01.06.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中的侠义.rm ftp://218.26.207.138/2005.01.07.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rm ftp://218.26.207.138/2005.01.11.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神鬼狐妖的魅力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2.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刺贪刺虐话聊斋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3.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人鬼情未了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4.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苦行僧蒲松龄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8.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上)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9.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下)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20.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坏男人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1.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小人物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5.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大丫头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6.百家讲坛_[红楼梦]晴雯之死与袭人之冤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7.百家讲坛_[红楼梦]穿针引线刘姥姥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8.百家讲坛_[红楼梦]莫名其妙赵姨娘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2.22.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悲剧爱情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2.23.百家讲坛_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2.24.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2.25.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下)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3.08.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女人.rm ftp://218.26.207.138/2005.03.09.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爱情.rm ftp://218.26.207.138/2005.03.10.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婚姻.rm ftp://218.26.207.138/2005.03.11.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孩子.rm

绩效面谈的历史故事(韩信与刘邦)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在萧何的校力推荐下,任命韩信为大将。但末经过充分的调查而草草任命,刘邦心里肯定是没底。所以,必然要亲自邀请这位能让萧何亲自连夜追赶的逃兵谈一谈。没想到这一谈,竟然成了西汉开国史上最重要的"绩效面谈"之一,韩信也正式以重量级"职业经理人"身份辅佐刘邦争雄天下。 刘邦与韩信进行的这次面谈,内容不仅极具可读性,而且逻辑清晰。涵盖了绩效面谈的关键环节,对管理者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实属绩效面谈的经典篇章。 刘邦与韩信"绩效面谈"的过程分析 ◆就关键绩效目标达成共识面谈一开始,刘邦就直接切入主题: "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战争时期,大将是仅次于大王的关键职位,大王与大将之间"绩效面谈"的主题必然是围绕战略问题展开。而且,如果韩信不能够通过这次面谈说服刘邦,恐怕刘邦也会毫不含糊地换掉这位大将。 而韩信显然已经为这次面谈做了充分的准备,仅用一句话即与刘邦澄清两个最重要的战略问题:"今东乡(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 韩信的"今东乡(向)争权天下"的判断,包括了两个含义:第一,刘邦关注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第二,刘邦的最终目标是一统天下。 刘邦作为当时多位诸侯之一,心里的真正目标是什么?是安于现状、偏安一隅?还是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呢?这是任何领导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所有战略

举措都需要战略目标来驱动,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体系就存在逻辑断层;而缺乏战略导向的管理体系必然存在致命隐患。 韩信的这两个判断都得到了刘邦的认可。面对韩信提出的问题,刘邦的回答很干脆:"然。" 刘邦与韩信明确了战略目标后,自然就谈到了第二个问题:谁是我们的关键竞争对手? 明确对手,需要智慧,同时也需要敏锐的眼光。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的敌人。不一定就是自己的真正对手。就如同曹操没有将袁绍、刘表、孙策等当时看上去很强大的对手放在眼里,却对刘备非常关注一样,项羽"西楚霸王"的地位也不是刘邦将其作为竞争对手的原因,刘邦是对项羽的"个人业务技能与管理技能"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后,才得出将其作为关键竞争对手的结论。 至此,刘邦与韩信的绩效面谈的第一项工作"就关键绩效目标达成共识"顺利完成,结果就是,与项羽争夺天下! ◆关键绩效成功要素比较分析 关键绩效目标达成共识后,韩信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作为下级,韩信提出这样的问题需要勇气,但又很有必要。这个问题也确实让刘邦不好回答。作为领导,承认自己的个人素质不如对手,自是感觉有失面子。

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

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 蒯(kuǎi)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下面是分享的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蒯通说韩信的内容介绍在韩国攻破齐国之后,想要养精蓄锐的时候,刘邦一直催促他出兵,但是韩信依旧驻扎齐国。这时候,蒯通出面劝告,想要让他拥兵自立。 蒯通跟韩信说:“我听说只要是勇猛和谋略过人的臣子都会让君主感到威胁,而且只要是功劳高过君主的也得不到应有的赏赐。如今你已经有了让汉王感到威胁的威信,这种功劳得不到赏赐,那么你想去投靠楚霸王?霸王这人不会信用;假如你还想回归汉王的话,汉王对你感到畏惧。所以说,那么大的功劳,又有何安身之处。”韩信听完之后,并没有做出决定,只是说:“先生你暂且回去,容我再考虑考虑。” 过了几天之后,蒯通看没有动静,就再次去劝说韩信,说道:“能够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才是成功的开始;能够有所谋划的人,才是成功的关键。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得要果断的处理事务,行动缓慢就会影响到整个大业。把心思都放在枝节上,就会把天下大事给遗漏掉;明知该怎么做,却不敢果敢行动,这往往就是做事失败的原因。常言

道:徘徊不定的狮子,还不如一只身怀剧毒的蝎子;停滞不前的千里马,还不如缓慢前进的老马。这些话都表明做事情说做就得做,决不能犹豫,不能错失良机,毕竟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希望能够好好想想。”虽然韩信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但是他觉得自己不能背叛汉王,毕竟是汉王一手提拔了自己,自己不能做出背信义的事情,因此韩信拒绝了他的劝告。 历史上的蒯通是废柴吗观看韩信,我们会发现他光辉笼罩,吸引着别人的注意力,让人却忽视他背后的谋士,其中就有蒯通这么一个人物。蒯通本人其实是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奈何他遇到了韩信,韩信本人的政治天赋并不高,由于韩信的优柔寡断,错失称王良机。因此,很多人蒯通徒有虚名,只不过是“废材”一个,但是真正历史上的蒯通,真的是“废材”吗? 蒯通本来是赵国人,羡慕齐国多贤俊,并且有很多学术殿堂,就客居在齐国。蒯通的第一次登场就很精彩,陈胜起义之后,连续攻打各国,将要攻伐赵国,而身为赵国子民的蒯通,不想看到自己国家生灵涂炭,就说服了徐工投降,还去说服了武臣,由于他的奔波,既可以保全反对暴秦的力量,还避免了一次生灵涂炭。单单凭借这个,我们就不能说他是一个废材。 五年之后,他以谋士的身份到了韩信的帐下。这时候韩信将要去攻打齐国,本来大军都已经准备攻打,不料,收到汉王的命令,说郦食其已经出使齐国,将其说服。于是,大军准备回返,蒯通就出面,跟韩信说:“郦食其区区一个文臣,却能说服齐国,而大率领大军,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列传全文及翻译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①,贫无行②,不得推择为吏③,又不能治生商贾④,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①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②无行:品行不好。 ③推择:推举选用。④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③,岂望报乎!” ①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②竟:到底、完毕。③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敬称。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众辱之曰③:“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②中情:内心。 ③众辱:当众污辱。④能死:不怕死。⑤袴:通“胯”,两腿间。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①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戏,一作‘麾’。” 注②集解徐广曰:“典客也。”索隐李奇云:“楚官名。”张晏云:“司马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

韩信破赵之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闲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韩信使人闲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闲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飱,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於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於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弊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於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编辑本段译文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国,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血洗阏与,如今又以张耳辅助,计议要夺

韩信的民间传说故事5篇

韩信的民间传说故事5篇 本文是关于韩信的民间传说故事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韩信的民间传说故事一:叶子戏与扑克牌 “扑克”一词是英文poker的音译,其实,中国才是扑克的真正故乡,扑克牌来源于韩信军中的叶子戏,是由韩信发明的。韩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治军能手,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韩信治军的传说。韩信特别注重政治训导、物质鼓励、精神奖掖来教育部队,有时还将游戏活动运用到军事训练当中。相传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发明了一种智力游戏——叶子戏,这种游戏不仅可以启发战士的智慧,士卒于训练之余以此为娱乐,也缓解了他们的思乡之愁。叶子戏以天文历法为基准,牌分“以、像、四、时”4类,扑克中的4种花色便由此而来。楚汉战争胜利后,叶子戏从韩信军中传播到民间,成为平民百姓喜欢的一项游戏活动。后来,人们用丝绸及纸裱成纸牌,称为“叶子牌”。叶子戏就是以天文历法知识为基础而设计和发明的,与星相、占卜以及天文、历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韩信的民间传说故事二:踅面 -古老的方便面 相传是由西汉淮阴侯韩信所创,到现在已有20xx多年的历史,可称得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方便面”。假如埋锅造饭,敌兵就会从烟火的大小多少判断兵力的强弱,是兵家大忌。为解决士兵吃饭问题,韩信让以当地盛产的荞麦为原料,烙成大饼,发给士兵,吃时在开水锅浸泡两分钟,十分快捷方便,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的踅面,冬天可保存十天半月,夏天可保存两三天。 韩信的民间传说故事三:立马分油 传说有一天,韩信,骑着马在大路上行走,见路旁有许多人在围在一起看热闹。原来是两个中年汉子正为分油的事着急。韩信立马相问,那两个人说:“我们有10斤油,需要平分,每人5斤。可是没有秤,只有一个装下10斤的油篓,一个可装7斤的油罐,一个能装3斤的油葫芦,折腾了半天分不开,真急死人哪!”韩信听罢,笑着说道:“二位不必发愁,这非常简单,葫芦归罐罐归篓,三倒葫芦两倒罐。”可是,那两个人听了,并没有明白过来,只是站在那里望着陆韩

淮阴侯列传 全文

原文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 1.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后,中国发生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相争”。宝鸡作为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演了一幕名传千古的战争活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此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项羽和刘邦曾在反秦战争中约定,先攻入咸阳者为王。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人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势众,只好封存秦的府库,退出咸阳,驻兵灞上。项羽入咸阳后,放火烧掉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分别封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称为三秦,统治关中,以御刘邦人秦。刘邦人汉中时,采用著名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 “栈道”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岭古道、褒斜道、连云栈道组成。全长250公里,架于悬崖绝壁和泥沼之地。“陈仓”是宝鸡的古名,这里特指渭河北岸的陈仓古渡口。栈道在关中的出口斜谷关距陈仓古渡相距约70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开始军事行动,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章邯闻讯立即加强斜谷防御。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章邯急忙率军赶到陈仓城,与韩信激战。此时,明修栈道的樊哙、周勃也出斜谷,与韩信会师。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刘邦遂定三秦。从此,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基地。 如今,宝鸡东十里处的陈仓峪,传说为韩信渡渭河后的藏兵之处。附近有韩信“马刨泉”和“点将台”遗迹。这一带出土的秦汉兵器甚多。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为声东击西的典型战例,后世的军事统帅屡屡效法。如海湾战争中的“沙漠盾牌行动”,就是用海面的假登陆掩盖了沙漠中的真迂回,而美军统帅也毫不掩饰地说,他们使用的是中国的战术。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

淮阴侯列传原文及详细注释

《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及详细注释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①,贫无行②,不得推择为吏③,又不能治生商贾④,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⑤。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①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②无行:品行不好。③推择:推举选用。④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⑤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 2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③,岂望报乎!” ①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②竟:到底、完毕。③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敬称。 3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①,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②。”众辱之曰③:“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⑤。”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①屠:以宰杀牲畜为业的人。②中情:内心。③众辱:当众污辱。④能死:不怕死。 ⑤袴:通“胯”,两腿间。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4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①,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②,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③,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④,从间道绝其辎重⑤;足下深沟高垒⑥,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西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⑦。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⑧。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①涉:渡。②喋血:形容激战而流血很多。③樵苏后爨(cuàn,窜):师不宿饱。意思是谈临时打柴割草,烧火做饭,士兵们很难安饱。樵:砍柴。苏:割草。爨:烧火做饭。④假:借。⑤间道:隐蔽小道。辎重:军需物资,此指粮草。⑥深沟高垒:深挖战壕,加高营垒。⑦十则围之,倍则战:语出《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倍则分之”。意思是说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一倍于敌人,就可以和他对阵。⑧罢:通“疲”。 5韩信使人间视①,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②,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③,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飱④,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⑤:“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⑥,

201108050201_贾永杰

课程名称:天生奇才汉代风云人物 班级:石油112 学号:201108050201 姓名:贾永杰 论文要求: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每个10分) ①:韩信被杀之谜 ②:韩信身世之谜 ③:韩信功过之谜 ④:韩信成败之谜 ⑤:刘邦胜利之谜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 (专题内容占20分,心得体会占30分) 答韩信成败之谜 韩信做了大将军之后,先是开始调动了一下韩信的军队,因为当时和韩信一起打仗的还有一个人叫张耳,刘邦自己就来到张耳的军中,跟张耳的军队行动,而且刘邦轻车简从,只带了一个随从,这个随从就是他的太仆,夏侯婴,是刘邦的御用车夫。在某一天的清晨,两个人驾着车马,自称是汉国的使臣,就是汉王派来送信的人,在天不亮的时候冲进了韩信的军营,进入了韩信的军营, 这时韩信还在睡觉,刘邦和夏侯婴两个人悄悄地走进韩信的大帐,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拿到了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以后,很快就表现出自己的军事天才,可以说是一路凯歌。最精彩的一仗是汉、赵之战,就是和赵国的一场战争。我们知道,汉当时是在西边,赵就是河北邯郸这一带地方,刘邦平定三秦、魏的一些地方以后,就命令韩信出兵去攻打赵国,走什么地方呢?走太行山,从太行山的一个关隘出兵,这个关口叫做井陘口,非常险要,路很窄,韩信带着兵从这个关口出去攻打赵国,赵国当时的国王叫赵歇,他的统帅叫做陈馀,陈馀手下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家,叫做李左车,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军事家,所以韩信打这一仗风险是非常之大的,第一:赵国是主场,韩信是客队,就像咱们打球一样,你在哪个地方赛球,当地的球队总是要占点儿便宜的。第二:赵国当时的军队号称20万,韩信的军队号称1万多,这是敌众我寡,第三:赵国是在自己的国家迎战,韩信是千里奔袭。所以这个情况对于韩信来说非常地不妙,但是尽管如此,李左车还是很谨慎,李左车就跟陈馀说,说这种战争是明摆着对韩信不利的,他居然敢来打,千里奔袭,必有准备,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请元帅给我两万人马,两万精兵,抄小路,绕到韩信军队的后方,断其粮草,然后汉军来我赵地以后,请元帅坚壁勿战,就是不跟他打,然后我那边把粮草断掉,你这边不跟他打,他不

楚汉时期成语典故

楚汉时期成语典故 汉中有2300年文明史。刘邦、韩信曾在这里建功立业,创造了辉煌的汉代文化;诸葛亮8年征战,六出祁山,最后长眠于定军山下;李白、杜甫、苏轼、陆游,也曾在这里留下壮丽诗篇。自古至今,褒姒、张骞、蔡伦、李固、刘邦、汉中王、汉朝、汉人、汉字、汉子……还有张良、韩信、曹操、刘备、诸葛亮……多与汉中有关,据说汉人的称呼就缘于汉中,先有汉中,再有汉中王、汉朝、最后才有汉人、汉族、汉文化的精髓。。汉中自古是帝王建基兴业之地,更是三国魏、蜀相争的军事要冲。尤其在两汉三国时期,张骞、刘邦以及诸葛亮等历史名人在这里演绎了许多永载史册的动人成语典故。 1.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后,中国发生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相争”。宝鸡作为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演了一幕名传千古的战争活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此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项羽和刘邦曾在反秦战争中约定,先攻入咸阳者为王。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人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势众,只好封存秦的府库,退出咸阳,驻兵灞上。项羽入咸阳后,放火烧掉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分别封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称为三秦,统治关中,以御刘邦人秦。刘邦人汉中时,采用著名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 “栈道”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岭古道、褒斜道、连云栈道组成。全长250公里,架于悬崖绝壁和泥沼之地。“陈仓”是宝鸡的古名,这里特指渭河北岸的陈仓古渡口。栈道在关中的出口斜谷关距陈仓古渡相距约70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开始军事行动,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章邯闻讯立即加强斜谷防御。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章邯急忙率军赶到陈仓城,与韩信激战。此时,明修栈道的樊哙、周勃也出斜谷,与韩信会师。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刘邦遂定三秦。从此,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基地。 如今,宝鸡东十里处的陈仓峪,传说为韩信渡渭河后的藏兵之处。附近有韩信“马刨泉”和“点将台”遗迹。这一带出土的秦汉兵器甚多。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为声东击西的典型战例,后世的军事统帅屡屡效法。如海湾战争中的“沙漠盾牌行动”,就是用海面的假登陆掩盖了沙漠中的真迂回,而美军统帅也毫不掩饰地说,他们使用的是中国的战术。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