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各个阶段特征

历史各个阶段特征、表现(时代背景)知识要点(通用句子)汇总:

一、古代中国社会发展或进步的原因、意义:

1、国家统一,社会(秩序)稳定,(阶级)矛盾缓和;统治者重视;

2、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对外交通发达。或农耕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3、减轻人民负担,增加国家(政府)收入,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整顿吏治,等等。

二、春秋战国到秦汉:中西方的时代特征

1、政治上,诸侯争霸;废分封,立郡县,确立封建中央集权制;

2、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3、思想文化上,从思想自由到思想控制(答出焚书坑儒或独尊儒术也可)。

同一时期(公元前6---3世纪)西方特征:

1、海洋文明具有开放性;

2、城邦工商业经济发展和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

3、人文主义兴起,重视个人价值和人的平等。

三、明清时期:中西方的时代特征:

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3、封建正统思想仍占据主导;

4、对外闭关锁国。

明清时期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及社会的发展趋势:

基本特点:商品经济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发展趋势: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

同一时期(16---18世纪)西方特征:

1、经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雏形形成及拓展。

2、政治;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英美法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

4、科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或: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

从社会转型角度来阐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和欧洲启蒙运动分别产生的影响。(4分)

影响:前者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后者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4分)

◆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大西洋沿岸国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1、政治: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民主化、法治化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

2、经济:工业革命扩展,使人类由手工生产向机器大生产过渡;以英国为中心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思想:启蒙运动宣传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主张,为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条件。

4、影响: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启蒙思想家在三个领域中的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9分)

经济:自由思想在经济领域引起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生产的原则。(3分)

宗教:倡导思想解放,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3分)

政治: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等思想的提出,为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建设勾画了基本蓝图。(3分)

四、近代中国特征:(或晚清政治方面发生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1、社会性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丧失大量主权,民族危机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世界的联系加强。历史处于变革转型期。

2、经济上:中国逐渐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工业产生并发展,如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和发展等;

3、政治上:社会阶级关系变化,矛盾加剧,要求变革的呼声越来越大;中国政治民主化进步;倡导民权,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

4、思想文化上,宣扬西方思想,如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

◆说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等近代企业;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五、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1、第一次工业革命: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经济上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②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③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艰难地起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或答变法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3、第三次: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仍然在此次科技革命中处于落后地位,但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大了开放并与国际接轨的力度,力求在科技方面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并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也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六、国共关系发展演变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国民大革命

“党内合作”,有统一的纲领“新三民主义”;统一的国民政府;统一的国民革命军;保持党的独立性,但没有提出领导权。

意义:推动国民大革命迅速展开,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扩大党的力量和影响,为革命继续前进奠定基础。2、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土地革命战争

影响:中国长期内战,给日本提供扩大侵华的机会,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

3、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抗日战争

瓦窑堡会议,制定统战方针。毛《策略》,奠定统战理论基础。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国共由内战对抗到合作抗日的序幕;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公布合作宣言,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党外合作”,两党有自己独立的政权、军队、战场和路线,战略上互相配合。中共以斗争求团结,维护统一战线。

意义:取得抗战胜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壮大党和人民军队力量,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4、争取继续合作实现和平民主的努力(1945-1946)

1945.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1946政协会议:冲破蒋的独裁,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体现了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

5、国共第二次内战(1946-1949):人民解放战争影响: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走上独立、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也造成两岸分裂局面。

6、中共为争取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

内容:1979《告台湾同胞书》,和平方式统一方针,建议三通。同时停止炮击金门。1981年,叶剑英谈话,主张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阐明了统一后台湾的基本政策。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平统一问题影响:两岸关系和缓松动,“三通”限制逐渐放松。不过,岛内台独势力的发展和某些西方反华的干涉,严重阻碍和平统一进程。

七、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①工场手工业时期(16—18世纪):主要殖民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其后是英、法、荷等西欧国家,进行海盗式的掠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重商主义)

②工业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主要殖民国家英、法、俄、日、德、美等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以争夺殖民地、抢占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为目的(即商品输出);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或基本)形成。(自由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不要和西方的文艺特点混淆了)

③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参加了殖民扩张,瓜分世界,非洲几乎被瓜分完毕,拉丁美洲成为实际上的半殖民地,亚洲除日本外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注意高考题中会涉及:有干预的成分,有抑制垄断的做法,但不明显)

★1933--1973:凯恩斯主义(又称新自由主义)

70年代中后期(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80年代:减少国家干预、削减政府开支、降低税收,又称为新保守主义。主要有两个学派:供应学派(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芒德尔为代表)、费里德曼的货币学派(撒切尔、里根)或20世纪70年代以来——混合经济体制(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1979年撒切尔上台,1981年里根执政:1973年,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滞胀”),英美等国政府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市场为主导;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富人)税收,(被称为“劫贫济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低速持续增长)。(但造成失业严重)——自由放任为主

◆说明欧洲移民在美国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0分)

欧洲移民提供了工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劳动力和技术;推动了外国资本的流入;扩大了国内市场。

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1、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

3、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九、建国以来土地政策的调整变化:

1、第一次,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2、第二次,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取消个体经济。

3、第三次,1958—1978年的人民公社化道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结果: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快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但严重违背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4、第四次,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化体制;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十、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应采取怎样的态度?中国是如何成功应对这一挑战的?

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改革金融体制,符合国际规则;科教兴国,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重视科技创新、理论创新;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

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等。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挑战;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对策;在融合与交流中坚持自主发展。

十一、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1、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反映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的发展需要;

2、客观原因:反对派力量和改革派力量的对比,直接关乎改革成败(又可说成是否是全社会互动的结果);内外环境影响改革进程;

3、主观原因:改革者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措施和策略要符合实际、把握时机、权衡利弊、循序渐进、行之有效,不能急于求成;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十二、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的认识:

1、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主义原则[即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

2、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的、比较的等等方法];

3、坚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标准;

4、坚持动机(主观愿望)与效果(客观成效)统一的观点。【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推动了经济(生产力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

★为确保历史的真实性,你认为作为史学家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9分)

要具备良好的史德、史才、史学、史识。或高尚的品德、严谨的态度(立场鲜明)、广博的学问、正确的方法(逻辑性、生动性)等。(答出三点即可,9分)

★在人物评价问题上材料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因素。(4分)人物评价,见仁见智,难以定论。(2分)评价者的政治立场、【阶级立场、时代特征、史料占有情况、评价角度】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主观情绪、个人好恶等(1分,任答两点1分);现实政治的需要;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新的史学研究方法等(1分,任答一点1分)

2014年历史高考大纲有如下特点:①以教材为知识背景的试题多,直接依据教材表述的试题少。或难或易的试题多,难度适中的试题少。②将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时代主题,体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③将更具有开放性,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品质的考查。④将进一步体现学术性。新的史学研究范式和史学新成果会被大量引进高考命题。同时会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或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历史小论文,体现出较强的学术性。⑤选做题45(改革)、48(人物)题考查仍将远离教材,46(民主)、47(战争)题还将与教材紧密结合。

【高三同学:以上为历史必修选修总体特征和一些重要问题,希望利用空闲时间好好看看。不理解的要继续问我。祝您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