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职高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4平面向量

(完整版)职高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4平面向量
(完整版)职高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4平面向量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向量的概念

一、高考要求:

理解有向线段及向量的有关概念,掌握求向量和与差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掌握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知识要点:

1. 有向线段:具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通常在有向线段的终点处画上箭头表

示它的方向.以A 为始点,B 为终点的有向线段记作AB u u u r

,应注意:始点一定要写在终

点的前面,已知AB u u u r ,线段AB 的长度叫做有向线段AB u u u r 的长(或模),AB u u u r

的长度记作AB uuu r

||.有向线段包含三个要素:始点、方向和长度.

2. 向量: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只有大小和方向的向量叫做自由向量.在本章中说到向量,如不特别说明,指的都是自由向量.一个向量可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用有向线段AB u u u r 表示向量时,我们就说向量AB u u u r

.另外,在印刷时常用黑体小写字母a 、b 、c 、…

等表示向量;手写时可写作带箭头的小写字母a r 、b r 、c r

、…等.与向量有关的概念有:

(1)相等向量: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向量或相等的向量.向量a r 和b r

向且等长,即a r 和b r 相等,记作a r =b r

.

(2)零向量:长度等于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r

.零向量的方向不确定.

(3)位置向量:任给一定点O 和向量a r ,过点O 作有向线段OA a =u u u r r

,则点A 相对于

点O 的位置被向量a r 所aaa 唯一确定,这时向量a r

又常叫做点A 相对于点O 的位置向量.

(4)相反向量:与向量a r 等长且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向量a r 的相反向量,记作a -r

.

显然, ()0a a +-=r r r

.

(5)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记作e r .与向量a r

同方向的单位

向量通常记作0a u u r ,容易看出:0a

a a =r

u u r r │ │

.

(6)共线向量(平行向量):如果表示一些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即这些向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则称这些向量为共线向量(或平行向

量).向量a r 平行于向量b r ,记作a r ∥b r

.零向量与任一个向量共线(平行).

三、典型例题:

例:在四边形ABCD 中,如果AB DC =u u u r u u u r 且

AB BC =u u u r u u u r │ │ │ │ ,那么四边形ABCD 是哪种四边形?

四、归纳小结:

1. 用位置向量可确定一点相对于另一点的位置,这是用向量研究几何的依据.

2. 共线向量(平行向量)是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可能有下列情况: (1)有一个为零向量;(2)两个都为零向量;(3)方向相同,模相等(即相等向量);(4)方向相同,模不等;(5)方向相反,模相等;(6)方向相反,模不等.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五、基础知识训练: (一)选择题:

1. 下列命题中: (1)向量只含有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 (2)只有大小和方向而无特定的位置的向量叫自由向量. (3)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向量或相

等的向量. (4)点A 相对于点B 的位置向量是BA u u u r

. 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 设O 是正△ABC 的中心,则向量,,AO OB O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是( )

A.有相同起点的向量

B.平行向量

C.模相等的向量

D.相等向量

3. a b =r r

的充要条件是( )

A.a b =r r │ │ │ │

B.a b =r r │ │ │ │ 且a b r r ∥

C.a b r r ∥

D.a b =r r │ │ │ │ 且a r 与b r 同向

4. AA BB ''=u u u r u u u r

是四边形ABB A ''是平行四边形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5. 依据下列条件,能判断四边形ABCD 是菱形的是( )

A.AD BC =u u u r u u u r

B.AD BC u u u r u u u r ∥且AB CD u u u r u u u r ∥

C.AB DC =u u u r u u u r 且AB AD =u u u r u u u r │ │ │ │

D.AB DC =u u u r u u u r 且AD BC =u u u r u u u r 6. 下列关于零向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零向量没有方向

B.零向量的长度为0r

C.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D.零向量的方向任意

7. 设与已知向量a r 等长且方向相反的向量为b r ,则它们的和向量a b +r r

等于( )

A.0

B.0r

C.2a r

D.2b r

(二)填空题:

8. 下列说法中: (1)AB u u u r 与BA u u u r

的长度相等 (2)长度不等且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不一定共线 (3)两个有共同起点且相等的向量,终点必相同 (4)长度相等的两个向量必共线。错误的说法有 .

9. 下列命题中: (1)单位向量都相等 (2)单位向量都共线 (3)共线的单位向量必相等

(4)与一非零向量共线的单位向量有且只有一个.中正确的命题的个数有 个.

10. 下列命题中: (1)若a r ∣∣=0,则a r =0. (2)若a b r r ∣∣=∣∣,则a b =r r 或a b =-r r . (3)若a r 与b r 是平行向量,则

a b r r ∣∣=∣∣. (4)若0a =r r ,则0a -=r r .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只填序号). (三)解答题:

11. 如图,四边形ABCD 于ABDE 都是平行四边形.

(1)若AE a =u u u r r ,求DB u u u r ;

(2)若CE b =u u u r r ,求AB u u u r ;

(3)写出和AB u u u r

相等的所有向量;

(4)写出和AB u u u r

共线的所有向量.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向量的加法与减法运算

一、高考要求:

掌握求向量和与差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掌握向量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

二、知识要点:

1. 已知向量a r 、b r ,在平面上任取一点A,作AB a =u u u r r ,BC b =u u u r r

,作

向量AC u u u r ,则向量AC u u u r 叫做向量a r 与b r

的和(或和向量),记作a r +b r ,即a b AB BC AC +=+=r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这种求两个向量和的作图法则,叫做向量求和的三角形法则.

2. 已知向量a r 、b r ,在平面上任取一点A,作AB a =u u u r r ,AD b =u u u r r

,如果A 、B 、D 不共线,则以AB 、AD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

则对角线上的向量AC u u u r =a r +b r =AB u u u r +AD u u u r

.这种求两个向量和的作图法则,叫做向量求和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3. 已知向量a r 、b r ,在平面上任取一点O,作OA a =u u u r r ,OB b =u u u r r

,则b r +BA u u u r =a r ,向量BA u u u r

叫做向量a r 与b r 的差,并记作a r -b r ,即

BA u u u r =a r b OA OB -=-r u u u

r u u u r .由此推知:

(1) 如果把两个向量的始点放在一起,则这两个向量的差是减向量的终点到被减向量的终点的向量;

(2) 一个向量BA u u u r

等于它的终点相对于点O 的位置向量OA u u u r 减去它的始点相

对于点O 的位置向量OB uuu r

;

(3) 一个向量减去另一个向量,等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

4. 向量加法满足如下运算律: (1)a b b a +=+r r r r ; (2)()()a b c a b c ++=++r r r r r r

. 三、典型例题:

例1:已知任意两个向量a r 、b r

,不等式

a b +r r │ │ ≤a b +r r │ │ │ │ 是否正确?为什么?

例2:作图验证:()a b a b -+=--r r r r

.

四、归纳小结:

1. 向量的加法有三角形法则(AB BC A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或平行四边形法则(AB u u u r +AD u u u r =AC u u u

r ),

向量的减法法则(AB OB OA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

2. 向量的加减法完全不同于数量的加减法.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的特点是,各个加向量的首尾相接,和向量是首指向尾.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的特点是,减向量和被减向量同起点,差向量是由减向量指向被减向量.

3. 任一向量等于它的终点向量减去它的起点向量(相对于一个基点). 五、基础知识训练: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1. 化简AB AC BD D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的结果为( )

A.AC u u u r

B.AD u u u r

C.0r

D.0

2. 在△ABC 中,,BC a CA b ==u u u r r u u u r r ,则AB u u u r

等于( )

A.a b +r r

B.()a b -+r r

C.a b -r r

D.b a -r r

3. 下列四式中不能化简为AD u u u r

的是( )

A.()AB CD B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B.()()AD MB BC CM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C.MB AD BM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D.OC OA C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4.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下列等式错误的是( )

A.AD AB B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B.AD AC C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C.AD AB BC C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D.AD DC CA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5. 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

A.对任意两个向量a r 、b r

,都有a b ∣

+∣ r r ≤a b ∣ ∣ +∣ ∣ r r B.在△A BC 中,0AB BC CA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r

C.已知向量AB u u u r

,对平面上任意一点O,都有AB OB OA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D.若三个非零向量a r 、b r 、c r 满足条件0a b c ++=r r r r

,则表示它们的有向线段一定能构成三角形

6.下列等式中,正确的个数是( )

: ①0a a +=r r r ;②b a a b +=+r r r r ;③()a a --=r r ;④()0a a +-=r r r ;⑤()a b a b +-=-r r r r . A.2 B.3 C.4 D.5 (二)填空题:

6. 在△ABC 中,AB CA +u u u r u u u r = ,BC AC -u u u r u u u r

= .

7. 化简:AB AC BD C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 ,01122330A A A A A A A A +++u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u r

= . (三)解答题:

8. 若某人从点A 向东位移60m 到达点B,又从点B 向东偏北30o 方向位移50m 到达点C,再从点C 向北偏西60o 方向位移30m 到达点D,试作出点A 到点D 的位移图示.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6.3 数乘向量

一、高考要求:

掌握数乘向量的运算及其运算律. 二、知识要点:

1. 数乘向量的一般定义:实数λ和向量a r 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a λr

.

当0λ>时,a λr 与a r

同方向,

a a λλr r ││ =│ ∣│ │ ; 当0λ<时,a λr 与a r

反方向,

a a λλr r ││ =│ ∣│ │ ; 当0λ=或0a =r r 时,000a λ?=?=r r r

.

2. 数乘向量满足以下运算律: (1)1a r =a r ,(-1)a r =a -r ; (2)()()a a λμλμ=r r

;

(3)()a a a λμλμ+=+r r r ; (4)()a b a b λλλ+=+r r r r

.

三、典型例题:

例1:化简: 111(2)(52)463

a b a b b +--+r

r r r r

例2:求向量x r :112()(3)42

x a b x c c -=-+-r r r r r r

四、归纳小结:

向量的加法、减法与倍积的综合运算,通常叫做向量的线性运算. 五、基础知识训练: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数乘向量的运算律错误的一个是( )

A.()()a a λμλμ=r r

B.()a a a λμλμ+=+r r r

C.()a b a b λλλ+=+r r r r

D.()a b a b λλ+=+r r r r

2. D,E,F 分别为△ABC 的边BC,CA,AB 上的中点,且,BC a CA b ==u u u r r u u u r r

,给出下列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①12AD a b =--u u u r r r ; ②12BE a b =+u u u r r r ; ③1122CF a b =-+u u u r r r

;

④0AD BE CF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r

.

A.1

B.2

C.3

D.4

3. 已知AM 是△ABC 的BC 边上的中线,若,AB a AC b ==u u u r r u u u r r ,则AM u u u u r

等于( )

A.1()2a b -r r

B.1()2b a -r r

C.1()2a b +r r

D.1()2

a b -+r r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4. 设四边形ABCD 中,有12

DC AB =u u u r u u u r

,且AD BC =u u u r u u u r ∣∣∣∣,则这个四边形是( )

A.平行四边形

B.矩形

C.等腰梯形

D.菱形 (二)填空题:

5. 化简:2(34)3(23)a b c a b c -+-+-r r r r r r

= .

6. 若向量x r 满足等式: 2()0x a x ++=r r r r

,则x r = .

7. 数乘向量a λr

的几何意义是 . (三)解答题:

8. 已知向量(也称矢量),a b r r ,求作向量122

x a b =-r r r

.

9. 已知a r 、b r 不平行,求实数x 、y 使向量等式3(10)(47)2xa y b y a xa +-=++r r r r

恒成立.

10. 任意四边形ABCD 中,E 是AD 的中点,F 是BC 的中点,求证:1()2

EF AB D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

a

r b r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平行向量和轴上向量的坐标运算

一、高考要求:

掌握向量平行的条件,理解平行向量基本定理和轴上向量的坐标及其运算. 二、知识要点:

1. 平行向量基本定理:如果向量0b ≠r r

,则a b r r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实

数λ,使a b λ=r r

.该定理是验证两向量是否平行的标准.

2. 已知轴l ,取单位向量e r ,使e r 与l 同方向,对轴l 上任意向量a r

,一定存在唯一实

数x,使a xe =r r .这里的x 叫做a r 在轴l 上的坐标(或数量),x 的绝对值等于a r

的长,当a r 与e r 同方向时,x 是正数,当a r 与e r

反方向时,x 是负数.

(1)设1a x e =r r ,2b x e =r r ,则①a b r r =当且仅当12x x =;②a b r r +=12()x x e +r

. 这就是说,轴上两个向量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坐标相等;轴上两个向量和的坐标等于两个向量的坐标的和.

(2) 向量AB u u u r

的坐标通常用AB 表示,常把轴上向量运算转化为它们的坐标运算,得著名的沙尔公式:AB+BC=AC.

(3) 轴上向量的坐标运算:起点和终点在轴上的向量的坐标等于它的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即在轴x 上,若点A 的坐标为1x ,点B 的坐标为2x ,则AB=21x x -.可得到

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公式:21AB x x -u u u r

│ │ =. 三、典型例题:

例1:已知:MN 是△ABC 的中位线,求证:1,2

MN BC MN BC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r ∥.

例2:已知:13,3

a e

b e ==-r r r r

,试问向量a r 与b r 是否平行?并求

a b r r │ │ │: │ .

例3:已知:A 、B 、C 、D 是轴l 上任意四点,求证:0AB BC CD DA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r

四、归纳小结:

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给出了平行向量的另一等价的代换式,应用这一定理,可以通过向量的运算解决几何中的平行问题.即判断两个向量平行的基本方法是,一个向量是否能写成另一向量的数乘形式.

2. 数轴上任一点P 相对于原点O 的位置向量OP uuu r

的坐标,就是点P 的坐标,它建立了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点的坐标与向量坐标之间的联系. 五、基础知识训练: (一)选择题:

1. 如果(,0)a mb m R b =∈≠r r r r

,那么a r 与b r 的关系一定是( )

A.相等

B.平行

C.平行且同向

D.平行且反向

2. 若3,5AB e CD e ==-u u u r r u u u r r

,且

AD CB u u u r u u u r │ │ =│ │ ,则四边形ABCD 是( ) A.平行四边形 B.梯形 C.等腰梯形 D.菱形

3. “11220a e a e +=u r u u r r

”是“10a =且20a =”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二)填空题:

4. 若3,6a e b e ==-r r r r

,那么a r 与b r 的关系是 .

5. 在轴上,若8,23AB BC =-=u u u r u u u r

,则AC u u u r = .

6. 已知:数轴上三点A 、B 、C 的坐标分别是-5、-2、6,则AB u u u r

= ,CA u u u r = , CB u u u r │ │ = . (三)解答题: 7. 已知:点E 、F 、G 、H 分别是四边形ABCD 的边AB 、BC 、CD 、DA 的中点,求证:EF=HG.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向量的分解

一、高考要求:

理解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 二、知识要点:

1. 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设1a u r ,2a u u r

是平面上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则平面上任意一

个向量c r 能唯一地表示成1a u r ,2a u u r 的线性组合,即112212(,)c x a x a x x R =+∈r u r u u r

. 2. 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

(t 为参数):①AP t AB =u u u r u u u r ;②OP OA t A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③(1)OP t OA tO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特别地,当1

2

t =

时,1()2

OP OA O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此为中点向量表达式.

三、典型例题:

例1:如图,在△ABC 中,M 是AB 的中点,E 是中线CM 的中点,AE 的延长线交BC 于

F,MH∥AF,交BC 于点H,设,AB a AC b ==u u u r r u u u r r ,试用基底a r 、b r 表示BH u u u r 、MH u u u u r 、EC uuu

r .

例2:如图,A 、B 是直线l 上任意两点,O 是l 外一点,求证:点P 在直线l 上的充要条件

是:存在实数t,使(1)OP t OA tO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

四、归纳小结:

平面向量分解定理告诉我们:平面上取定两个不平行的向量作为基向量,则平面上的任一向量都可以表示为基向量的线性组合.于是,向量之间的运算转化为对两个向量的线性运算. 五、基础知识训练: (一)选择题:

1. 如图,用基底向量1e u r 、2e u u r

表示向量a r 、

b r 、

c r 、

d u r

,不正确的一个是( ) A.a r =1e -u r +22e u u r B.b r =21e u r +32e u u r

C.c r =31e u r +2e u u r

D.d u r =1e u r +32e u u r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2. 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O 是对角线AC 和BD 的交点,122,4AB e BC e ==u u u r u r u u u r u u r ,则212e e -u u r u r

等于( ) A.AO u u u r B.BO uuu r C.CO uuu r D.DO u u u r

3.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AC 和BD 相交于点M,设,AB a AD b ==u u u r r u u u r r

,则用

基底向量a r 、b r 分别表示MA u u u r 、MB u u u r 、MC u u u u r 、MD u u u u r

中,错误的一个是( )

A.1122a b --r r

B.1122a b -r r

C.1122a b +r r

D.1122a b -r r

4. 若点P 满足向量方程AP t AB =u u u r u u u r

,当t 在R 内任意取值时,点P 的轨迹是( ) A.直线OA B.直线OB C.直线AB D.一条抛物线 (二)填空题:

5. 已知O 、A 、B 三点不共线,则用向量OA u u u r 、OB uuu r

分别表示线段AB 的三等分点P 、Q 相对于点O 的位置向量为 .

6. 在△ABC 中,DE∥BC,并分别与边AB 、AC 交于点D 、E,如果AD=1

3AB,,AB a AC b ==u u u r r u u u r r ,

则用a r 、b r 表示向量DE u u u r

为 .

7. 正方形ABCD 中,E 为DC 的中点,,AB a AD b ==u u u r r u u u r r ,则BE u u u r

= .

8. 已知平行四边形的边BC 和CD 的中点分别为E 、F,试把向量EF u u u r 表示成AB u u u r 、AD u u u r

的线性组合为 . (三)解答题:

9. ABCD 是梯形,AB∥CD 且AB=2CD,M 、N 分别是DC 和AB 的中点,已知,AB a AD b ==u u u r r u u u r r

,

求BC uuu r 和MN u u u u r . .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向量的直角坐标

一、高考要求:

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和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会求满足一定条件的点的坐标,掌握平行向量坐标间的关系. 二、知识要点:

1. 在直角坐标系XOY 内,分别取与x 轴、与y 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1e u r 、2e u u r

,

在XOY 平面上任作一向量a r

,由平面向量分解定理可知,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

12(,)x x ,使得1122a x e x e =+r u r u u r

,则12(,)x x 叫做向量a r 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的坐标,记作12(,)a x x =r

.

2. 向量的直角坐标:任意向量AB u u u r

的坐标等于终点B 的坐标减去起点A 的坐标,即若

A 11(,)x y 、

B 22(,)x y ,则22112121(,)(,)(,)AB OB OA x y x y x x y y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向量a r 的直

角坐标12(,)a a ,也常根据向量的长度和方向来求:12a a a a θθ==r r

∣∣cos ,∣∣s i n .

3. 向量的坐标运算公式:设1212(,),(,)a a a b b b ==r r

,则: 12121122(,)(,)(,)a b a a b b a b a b +=+=++r r ;12121122(,)(,)(,)a b a a b b a b a b +=-=--r r

; 1212(,)(,)a a a a a λλλλ==r

. 三、典型例题:

例1:已知A(-2,1)、B(1,3),求线段AB 的中点M 和三等分点P 、Q 的坐标及向量PQ uuu r

的坐标.

例2:若向量(1,1)(1,1)(1,2)a b c ==-=-r r r

、,把向量c r 表示为a r 和b r 的线性组合.

四、归纳小结:

1. 向量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是向量在x 轴和y 轴上投影的数量,向量的直角

坐标运算公式是通过对基向量的运算得到的.

2. 要求平面上一点的坐标,只须求出该点的位置向量的坐标. 五、基础知识训练: (一)选择题:

1. 已知向量(2,3)a =r ,向量(1,1)b =-r

,下列式子中错误的是( )

A.(1,4)a b +=r r

B.(3,2)a b -=r r

C.5(10,15)a =r

D.2(4,6)a -=r

2. 已知1212(,),(,)a a a b b b ==r r

,则a b =r r 的充要条件是( )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A.11a b =

B.22a b =

C.11a b =且22a b =

D.11a b =或22a b =

3. 已知点A(-1,1),B(-4,5),若3BC BA =u u u r u u u r

,则点C 的坐标是( )

A.(-10,13)

B.(9,-12)

C.(-5,7)

D.(5,-7)

4. 已知点A(1,2),B(-1,3),2OA OA '=u u u r u u u r ,3OB OB '=u u u r u u u r ,则A B ''u u u u r

的坐标是( )

A.(-5,5)

B.(5,-5)

C.(-1,13)

D.(1,-13)

5. 已知A(1,5),B(-3,3),则△AOB 的重心的坐标为( )

A.1(,2)2-

B.14(,)33-

C.28(,)33

D.28

(,)33

-

6. 已知向量(1,2)a =-r ,向量(2,3)b =-r

,则32a b -r r 等于( )

A.(-1,-12)

B.(3,-5)

C.(7,-12)

D.(7,0)

7. 已知a r

=(-4,4),点A(1,-1),B(2,-2),那么( )

A.a AB =r u u u r

B.a AB ⊥r u u u r

C.a AB =r u u u r

|||| D.a AB r u u u r ∥ 8. 已知点A(1,2),B(k,-10),C(3,8),且A,B,C 三点共线,则k=( )

A.-2

B.-3

C.-4

D.-5

9. 已知(3,2),(,4)m n x ==u r r

,m n u r r ∥,则x=( )

A.6

B.-6

C.83-

D.8

3

(二)填空题:

10. 设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交于点O,(3,7)AD =u u u r ,(2,1)AB =-u u u r

,则OB uuu r 的坐标是 .

11. 已知(1,2)(1,1)(3,2)a b c =-=-=-r r r ,

,,且c pa qb =+r r r

,则p,q 的值分别为 .

12. 若向量(2,)a m =r 与(,8)b m =r

是方向相反的向量,则m= . (三)解答题:

13. 已知(1,2)a =r ,(2,3)b =--r ,实数x,y 满足等式(3,4)xa yb +=-r r

,求x,y.

14. 已知向量(3,4)OA =u u u r

,将向量OA u u u r 的长度保持不变绕原点O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34π

到OA 'u u u r 的位置,求点A '的坐标.

15. 已知向量a r =(-3,4)、b r

=(-1,1),点A 的坐标为(1,0).

(1) 计算32a b +r r

;(4分)

(2) 当13

AB a =-u u u r r

时,求B 点的坐标.(6分)

职高数学《平面向量》第一轮复习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向量的长度和中点公式

一、高考要求:

熟练掌握向量的长度(模)的计算公式(即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中点公式. 二、知识要点:

1. 向量的长度(模)公式:若12(,)a a a =r

,则a =r ∣∣

若A 11(,)x y ,B 22(,)x y ,则AB =u u u r

∣∣2. 中点公式:若A 11(,)x y ,B 22(,)x y ,点M(x,y)是线段AB 的中点,则

121

2

,22

x x y y x y ++==. 三、典型例题:

例1: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的顶点A(-1,-2),B(3,1),C(0,2),求顶点D 的坐标.

例2:已知A(3,8),B(-11,3),C(-8,-2),求证:△ABC 为等腰三角形.

四、归纳小结:

向量的长度公式、距离公式是几何度量的最基本公式,中点公式是中心对称的坐标表示.

五、基础知识训练: (一)选择题:

1. 已知向量a r

=(3,m)的长度是5,则m 的值为( )

A.4

B.-4

C.±4

D.16 2. 若A(1 , 3),B(2 , 5),C(4 ,2),D(6,6),则( )

A.AB CD =u u u r u u u r

B.AB CD =u u u r u u u r ∣∣∣∣

C.AB CD u u u r u u u r ∥

D.AB CD ⊥u u u r u u u r

3.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的顶点A(-3,0),B(2,-2),C(5,2),则顶点D 的坐标是( )

A.(0,4)

B.(2,2)

C.(-1,5)

D.(1,5) 4. 已知点P 的横坐标是7,点P 到点N(-1,5)的距离是10,则点P 的坐标是( ) A.(7,11) B.(7,-1) C.(7,11)或(7,-1) D.(7,-11)或(7,1)

(二)填空题:

5. 已知A(-3 , 4),B(4 , -3),则AB u u u r

= ,AB u u u r ∣∣= ,线段AB 的中点坐

标是 .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6. 已知点P(x,2),Q(-2,-3),M(1,1),且PQ PM u u u r u u u u r ∣∣=∣∣,则x 的值是 .

(三)解答题:

7.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的顶点A(-1,-2),B(3,-1),C(3,1),求顶点D 的坐标.

8. 已知点A(5,1),B(1,3),及13OA OA '=u u u r u u u r ,13

OB OB '=u u u r u u u r ,求A B ''u u u u r 的坐标和长度.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平移公式

一、高考要求:

掌握平移公式,会求满足一定条件的点的坐标. 二、知识要点:

1. 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几何(保距)变换,它本身就是一个向量.教材中有点的平移和

坐标轴的平移(平面解析几何中讲到).

2. 在图形F 上任取一点P(x,y),设平移向量12(,)a a a =r

到图形F '上的点(,)P x y ''',

则点的平移公式为:12,x x a y y a ''=+=+. 三、典型例题:

例1:一种函数2

y x =的图象F 平移向量(2,3)a =-r 到F '的位置,求图象F '的函数解析式.

例2:已知抛物线F:2611y x x =++经一平移变换为F ':2y x =,求平移变换公式.

四、归纳小结:

点的平移法则:函数y=f(x)的图象平移向量12(,)a a a =r

后,得到新图形的方程是:y-2a =f(x-1a ).这就是说,在方程y=f(x)中,把x,y 分别换成x-1a ,y-2a ,即可得到图象F '的方程. 五、基础知识训练:

(一)选择题:

1. 点A(-2,1)平移向量a r

=(3,2)后,得到对应点A '的坐标是( ) A.(1,3) B.(1,-3) C.(-1,3) D.(-1,-3)

2. 将函数2

2y x =的图象F,平移向量a r =(-3,1)到图象F ',则F '对应的解析式是( )

A.22(3)1y x =++

B.22(3)1y x =+-

C.22(3)1y x =-+

D.22(3)1y x =--

3. 将函数y=2x 的图象l ,平移向量a r

=(0,3)到'l ,则'l 的方程是( )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A.y=2

3

x B.y=2(x+3) C.y=6x D.y=2x+3

4. (2000高职-7)将函数sin y x π=的图象右移1

2

个单位,平移后对应的函数为

( )

A.1sin()2y x π=+

B.1

sin()2

y x π=- C.cos y x π= D.cos y x π=-

5. 将函数y=sin2x 的图象平移向量a r 得到函数sin(2)3

y x π

=+的图象,则a r 为( )

A.(6π-,0)

B.(6π,0)

C. (3π-,0)

D. (3

π

,0)

6. 将方程x 2-4x-4y-8=0表示的图形经过平移向量变换到x 2=4y 的图形,则=( )

A.(2,3)

B.(-2,3)

C.(2,-3)

D.(-2,-3)

7. 函数22(2)1y x =+-的图象平移向量后得到函数22y x =的图象,则为( )

A.(2,1)

B.(-2,1)

C.(2,-1)

D.(-2,-1)

(二)填空题:

8. 在平移变换下,点A(1,0)变为A '(4,3),则平移向量= .

9. F:抛物线21457y x x =-+经一平移变换到2:F y x '=,其平移变换公式为 .

10. 把图形F 平移向量=(2,3)后得到图象F ',已知F '的解析式为2614y x x =-+,则F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 . (三)解答题:

11. 已知函数1

y x

=的图象为F,把F 平移向量a r =(3,2)到图象F ',求图象F '的表达

式. .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向量的射影与内积

一、高考要求:

了解向量在轴上投影的概念,掌握向量在轴上投影的数量计算,熟练掌握向量内积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初步掌握向量的应用. 二、知识要点:

1. 以x 轴的正半轴为始边,以射线OA 为终边的角θ,叫做向量a r 的方向角.向量a r

轴l 上的投影数量为a a θ=l r

∣∣cos .

2. 两个向量a r ,b r

的内积揭示了长度、角度与向量投影之间的深刻联系:

(1)两个向量的内积等于一个向量的长与另一个向量在这个方向上正投影数量的乘积,即 ,,a b a b a b b a a b ?=r r r r r r r r r r ∣∣(∣∣cos<>)=∣∣(∣∣cos<>);

(2)两个向量的内积等于这两个向量的模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即

,a b a b a b ?=r r r r r r ∣∣│∣cos<>;

(3)两个向量的内积是数量而不是向量. 3. 内积运算的性质:

(1)如果e r 是单位向量,则,a e e a a a e ?=?r r r r r r r

=∣∣

cos<>; (2)0a b a b ⊥??=r r r r ;

(3)a a a ?=r r r 2∣∣或a r ∣∣=,a b

a b a b ?=r r

r r r r cos<>∣∣│∣

; (5)

a b a b ?≤?r r r r ∣∣∣∣∣∣. 4. 向量内积的坐标运算与运算律:

(1)向量内积的坐标运算:已知1212(,),(,)a a a b b b ==r r ,则1122a b a b a b ?=+r r

;

(2)内积的运算律:交换律a b b a ?=?r r r r ;结合律()()()a b a b b a λλλ?=?=?r r r r r r

;

分配律()a b c a c b c +?=?+?r r r r r r r

.

三、典型例题:

例1: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OA u u u r 的方向角为60o ,OB uuu r 的方向角为180o

,OC u u u r 的方向角为300o ,且它们的长度都等于2.

(1)求OA u u u r ,OB uuu r ,OC u u u r 的坐标; (2)求证:OA u u u r +OB uuu r +OC u u u r =0r .

例2:已知(3,1)a =-r ,(1,2)b =-r ,求a b ?r r 、

a r ∣∣、

b r ∣∣、,a b r r <>.

四、归纳小结:

要求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向量在轴上的投影数量;能直接用向量的内积公式,求两向量的内积或夹角;会证明两向量互相垂直. 五、基础知识训练: (一)选择题:

职高数学 《平面向量》 第一轮复习

1. 下面命题正确的是( )

A.向量的方向角在[0,π]之间

B.向量在x 轴的正投影的数量总是正数

C.0≤≤,a b r r <>≤π,(,a b r r

是两个非零向量) D.两个向量的内积仍是向量

2. 若a b ?r r

=0,则( )

A.0a =r r

B.0b =r r

C.0a =r r 或0b =r r

D.a b ⊥r r

3. 四边形ABCD 中,0AB BC ?=u u u r u u u r ,AB DC =u u u r u u u r

,则四边形ABCD 是( ) A.平行四边形 B.菱形 C.矩形 D.正方形 (二)填空题:

4. 已知

a r ∣∣=6,

b r 在a r 方向上的正投影数量为-8,则a b ?r r = . 5. 若(3,4)a =r ,(1,7)b =-r

,则a b ?r r = ,

,a b r r

<>= .

6. 已知

a r ∣∣=50,a r 的方向与轴l 的正方向转角为135o ,则a r 在l 上的正射影的数量是 . (三)解答题:

7. 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OA u u u r 的方向角为0o ,OB uuu r 的方向角为120o

,OC u u u r 的方向角为240o ,且它们的长度都等于5.

(1)求OA u u u r ,OB uuu r ,OC u u u r 的坐标; (2)求证:OA u u u r +OB uuu r +OC u u u r =0r .

8. 已知点A(2 , 1),B(3 , 5),C(-2 ,2),求证△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8.2.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课题8.2.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课型新授第几 课时 1 课 时 教 学 目 标(三维) 教学重点与 难点 1.掌握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知道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 2.理解直线的斜率,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了解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优点,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体会代数与几何结合的数学魅力. 教学重点: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教学难点: 直线的斜率 教学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法.本节首先通过观察同一坐标系中的两条直线引入了直 方法线倾斜角的定义,在明确了倾斜角范围后,定义了直线的斜率,最后讨论了直线斜率与直线上与两个不同点坐标之间的关系.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反映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的,手段是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依据,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α y ☆补充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 引入本节 1.由一点能确定一条直线吗? 2.观察并回答问题: y A 答. 课题. 由直观图 形引入问题,激 发学生学习兴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直线 趣. B C 1 AC 比直线 AB 更陡一些.在数学 -1 O 1 x 中,我们用倾斜角和斜率来衡量 在图中,直线 AB ,AC 都经过哪一点? 直线相对于 x 轴的倾斜程度. 它们相对于 x 轴的倾斜程度相同吗? 新课: 1.直线倾斜角的定义 一般地,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直线向 上的方向与 x 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α叫 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 y l α x O 特别地,当直线与 y 轴垂直时,规定 这条直线的倾斜角为 0?. 2.倾斜角的范围 0?≤ <180?. 3.直线斜率的定义 倾斜角不是 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 教师对定义进行三方面的诠 释: (1)直线向上的方向; (2)x 轴的正方向; (3)最小的正角. 学生结合图形理解倾斜角的 概念. 教师强调与 y 轴垂直的直线 (包括 x 轴)的倾斜角. 教师强调倾斜角是 90?的直 明确直线 倾斜角的定义. 倾斜角与 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通常用 k 表 线的斜率不存在.应当使学生明 斜率的关系. 示,即 k =tan α. 练习一 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对应的斜率 k : (1)α=0?; (2)α=30?; (3)α=135?;(4)α=120?. 探究一 (1)由不同的两点 P 1(x 1, 1)和 P 2(x 2, y 2)能否确定一条直线? 确所有的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与 x 轴垂直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点评. 教师指明,当倾斜角是锐角 时,斜率 k 为正值;当倾斜角是 钝角时,斜率 k 为负值. 教师投影探究问题,学生分 使学生通 过练习感悟倾 斜角的变化对 斜率的影响.

中职数学教案

动物科技学院数学课程技术理论教学教案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例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不等式2x+1《=0的解集 (2)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 (3)由第一象限内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 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2) 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 用描述法。 如:集合}1|),{(2+=x y y x ;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1.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元素与集合是从属关系,即对一个元素x 是某集合A 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 ∈A .若一个对象x 不是某集合A 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 A . 2. 集合有哪些表示方法? 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法. 数与数之间存在着大小关系,那么,两个集合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呢?先看下面两个集合:A ={1,2,3},B ={1,2,3,4,5}.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两集合相等:如果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即A B ,反过来,集合B 的每 一个元素也都是集合A 中的元素,即B 》A ,那么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记作A =B . 3. 子集、真子集的有关性质 由子集、真子集的定义可推知: (1)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B C ,那么A C . (2)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B C ,那么A C . (3)A A .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下教案(教学资料)

【课题】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例1和例3是基本题目,前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项;后者是利用通项公式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项,是通项公式的逆向应用. 例2是巩固性题目,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要列出项数与该项的对应关系,不能泛泛而谈,采用对应表的方法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 间 *揭示课题 6.1 数列的概念.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介绍了解0

教学过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 间 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 1,2,3,4,5,….(1 ) 将2的正整数指数幂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 2345 2,2,2,2,2,.(2 )当n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cosπ n的值排成一列数为 -1,1,-1,1,….(3 )取无理数π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依照有效数字的个数,排成一列数为 3,3.1,3.14,3.141,3.1416,….(4)播放 课件 质疑 引导 分析 观看 课件 思考 自我 分析 从实 例出 发使 学生 自然 的走 向知 识点 5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新知识】 象上面的实例那样,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从开始的项起,按照自左至右的排序,各项按照其位置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3项,…,第n项,…,其中反映各项在数列中位置的数字1,2,3,…,n,分别叫做对应的项的项数.只有有限项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有无限多项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小提示】 数列的“项”与这一项的“项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数列(2)中,第3项为32,这一项的项数为3. 【想一想】 上面的4个数列中,哪些是有穷数列,哪些是无穷数列? 总结 归纳 仔细 思考 理解 带领 学生 分析

职高数学教案 第二册

§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 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1,15,23,2,243,3,就 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 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6.1 数列的概念.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1,2,3,4,5,….(1 ) 2,2,2,2,2, .(2 )将2的正整数指数幂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2345 当n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cosπ n的值排成一列数为 -1,1,-1,1,….(3 )取无理数π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依照有效数字的个数,排成一列数为 3,3.1,3.14,3.141,3.1416,….(4)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新知识】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从开始的项起,按照自左至右的排序,各项按照其位置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3项,…,第n 项,…,其中反映各项在数列中位置的数字1,2,3,…,n,分别叫做对应的项的项数.

中职数学教案

课 题:集合-集合的概念(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 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 整数与分数=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 {}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 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完整版)中职数学教案

动物科技学院数学课程技术理论教学教案 NO: 1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目标要求】 教学内容: 1 、集合的概念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3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目标要求: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 (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主要能力点与知识点应达到的目标水平】 在目标水平的具体要求上打V 【教学过程组织】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初中接触过的常见数集、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班级里共有25个人,这25个人组成一个集合 3、讲桌上有书、粉笔、粉笔盒组成一个集合

二、知识讲解 集合的概念:有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简称集。组成集合的对象叫做集合的元素。集合一般有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 集合的性质:1、确定性 2、无序性 3、互异性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A是集合A的元素,就是a属于A记作a € A.如果a不属于A就说a€ A 例1 下列对象能否组成集合 1、所有小于10的自然数 2、某班个子高的同学 3、方程x2-1=0的所有解 4、不等式x-2 > 0的所有解 数集的概念:由数组成的集合 解集:由方程的接组成的集合 特定的数集: 有限集:集合中含有限个元素无限集:集合中含无限个元素 三、实训演练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不确定) (2)好心的人。(不确定) (3)1, 2, 2, 3, 4, 5.(有重复) 四、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 , 52, 53 , (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 , 3, 5, 7,…} (2) 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 例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大于-4且小于12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5x-6=0组成的集合 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x € A| P (x) } 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 (x)的x的集合。 例如,不等式x-2 >0的解集可以表示为:{x| x>2}

职高数学教案_下册

§ 6 . 1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 )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 【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 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 ?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 1 , 15, 3, 243 , 23与1 ,15 , 23 , 2, 243 , 3 , 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 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 1 , 2 , 3, 4, 5,….(1 )

将2的正整数指数幕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2,22,23,24,25,川. (2 ) 当n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cos n二的值排成一列数为-1 , 1 , -1 , 1,….(3 ) 取无理数二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依照有效数字的个数,排成一列数为 3,3.1,3.14,3.141,3.1416, (4)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新知识】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从开始的项起,按照自左至右的排序,各项按照其位置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3项,…,第n 项,…,其中反映各项在数列中位置的数字1, 2, 3,…,n,分别叫做对应的项的项数. 只有有限项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有无限多项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新知识】 由于从数列的第一项开始,各项的项数依次与正整数相对应,所以无穷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作 a1,a2,a3,|l(,a n,(. (n ? N) 简记作{a n}.其中,下角码中的数为项数,a1表示第1项,a2表示第2项,….当n由小至大依次取正整 数值时,a n依次可以表示数列中的各项,因此,通常把第n项a.叫做数列{a.}的通项或一般项.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1?说出生活中的一个数列实例. 2. 数列1,2,3,4,5”与数列“,4,3,2,1 ”是否为同一个数列? 3. 设数列{a n}为-'5,-3,-1,1,3, 5,…”,指出其中a3、a6各是什么数?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观察】

中职数学(第二册)__教学大纲

《数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基础课 课程名称:数学英文名称: Mathematics 学分: 3 适用专业:中专各专业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专数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学习有关专业知识、专门技术的重要基础。本课程包括函数、解析几何及平面向量等部分知识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为依据,遵循“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适应于中专类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中专数学是专科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它的主要内容为代数和解析几何。通 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运算方法,具备一 定的数学解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 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本学期一共有五章,主要内容有:数列、平面向量、直线与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率统计。学习本课程的考生应该具备初中数学及物理的知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各个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四、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章目名称学时 分配 1 数列9 2 平面向量9 3 直线与圆的方程14 4 立体几何8 5 概率统计8 五、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数学》主编:马复王巧林江苏教育出版社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该课程考核方式:考试(闭卷) 课程成绩评定办法:平时分占30% 卷面分70%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 (1)数列 1、教学内容 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的实际应用。 2、教学要求 (1)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 (2)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会求数列的等差中项。 (3)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会求数列的等比中项。 (4)通过实例,了解数列在实际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应用,并能利用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通过建立数列模型以及应用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和数列的表示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数列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2)平面向量 1、教学内容 平面向量的概念、平面向量的加减法、数乘向量、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

中职数学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4.3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小节是学习了函数概念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由整数指数幂扩充到实数指数幂,先由幂函数的学习再引入指数函数的学习,而指数函数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探讨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简单的函数,对函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了函数的意义。本节通过学习研究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函数,熟悉函数的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的函数应用意识。 二、设计思想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提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深刻地理解基本结论的本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力求对现实世界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作出判断;同时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化,从课堂的执行者向实施者、探究开发者转化。本课尽力追求新课程要求,利用师生的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潜能。 三、教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问的方法,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发现法、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②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根据图像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③掌握指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 2、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画图提炼函数性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归纳总结等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约直观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作图,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抽象与具体、联系与转化、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并注意通过设问、追问、反问、分组讨论等主动参与教学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自信、自主等良好的心理潜能和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中职第二学期数学教案

0-6 三角函数及其有关概念 自学目标指导:◆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象限角和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了解弧度的概念,会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重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 难点: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一、角的概念 1. 角 角可以看作是平面上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即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 置OA 绕着它的端点O 旋转到另一个位置OB ,这就形成一个角α(图0-19).旋转开始时的射线OA 叫做角α的始边,旋转终止时的射线OB 叫做角α的终边,射线的端点 O 叫做角α的顶点. 2. 正角、负角和零角 角的形成与射线旋转的方向有关,我们把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成的 角叫做正角(图0-20中的角1α与2α),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成的角叫做负角(图0-20中的角21ββ与).如果一条射线不作任何旋转,这时我们认为它所形成的角为零角. 图0-19 图0-20 O A 2 βA

这样,我们过去所学的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的正角、负角和零角. 3.终边相同的角 把终边位置相同的角叫做“终边相同的角”,与角α具有相同终边的角有无限多个,连同角α在内,这些角可用无限集 },2|{},360|{Z k k Z k k ∈+=∈+?=απββαββ或 (0-6-1) 表示. 4.象限角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将角的顶点置于原点,使角的始边与x 轴正向重合,这时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就称这个角为第几象限的角.对于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 设432,1,,αααα分别为第一、二、三、四象限的角,于是有 ,2 221π παπ+ <

中职数学函数的概念教案

函数的概念(教案) 教学内容: 1.理解变量和常量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函数的概念并了解函数的三要素(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 3.能够准确的判断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可以根据已知自变量x的值求出函数f(x)的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函数的定义,根据函数的性质来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过程与方法:学生讨论、老师讲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上台自我展现力、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进程: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过年的时候买过的哪些东西吗?是不是价格都贵了些? (比如有苹果,荔枝,香蕉,脐橙……) 师:大家有发现一个现象没有,平时我们买5斤苹果,3元一斤的话只要15元,到了过年的时候;到了过年同样的5斤苹果,5元一斤的话却要25元甚至更多…… 师:同学们发现这其中的变量没有?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常量? (5斤苹果是常量,苹果的价格是变量) 师:那么同学们发现这其中的规律没有,就是当自变量在发生变化的时候(苹果价格),因变量是不是也要跟着发生变化(苹果的总价) 师: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同学们,你们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函数的例子吗? 1.比如今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当时间在发生变化的时候天气是不是也在跟着发生变化(自变量x,因变量y) 2.比如大家在做体检的时候,大家的那个心电图都是一个有关函数的一个图形(x表示时间,y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像这样两个变量,就可以说y 是x的函数。 我们可以用一下图形来表示函数与自变量及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Y=3x X y

教案教学设计中职数学拓展模块2.1.2椭圆的几何性质.docx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2.1.2 椭圆的几何性质课型新授第几 1~2课时 了解用方程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对称性;理解椭圆的范围、对称性及课 时对称轴,对称中心、离心率、顶点的概念;在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教 学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实现共同探究,大胆探索目 标椭圆几何性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 (三维) 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椭圆的几何性质 重点 与教学难点: 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如何贯彻数形结合思想,运用曲线方程研究几何性质 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探究→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使 用 教 采用了循序渐进、逐层推进的方法;为突破难点,在设计中通过课堂精心设计探讨问题,材 及时从练习反馈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的 构 想

一、复习引入: 1 .椭圆定义: 2.标准方程: 3. 观察椭圆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试用) ☆补充设计 ☆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 : 在平面内,到两定点距 离之和等于定长 (定长大于 两定点间的距离) 的动点的 轨迹 x 2 y 2 1 x 2 y 2 y 2 x 2 a 2 b 2 ( a b 0 ) 的形状 , 你能从图上 a 2 b 2 1 a 2 b 2 1 看出它的范围吗 ? 它具有怎样的对称性 ?椭圆上哪些 ( a b 0 ) 点比较特殊 ? 二、讲解新课: (1) 范围 : y x 从标准方程得出 x 2 1, y 2 1 a 2 b 2 即 有 a x a , b y b 可 知 椭 圆 落 在 x a, y b 组成的矩形中. (2) 对称性 : 把方程中的 ( x ) 换成 ( x )方程不变,图象关 练习: 于 ( y )轴对称. ( y )换成 ( y )方程不变,图象关 于 ( x ) 轴对称.把 ( x, y )同时换成 ( x, y )方程 在下列方程所表示的曲线中, 关 也不变,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于 x 轴、y 轴都对称的是 ( D ) A 、 x 2= y 所以,坐标轴是椭圆的对称轴, 原点是椭圆的对称中 心。 B 、 x 2+ 2xy + y = 0 中心:椭圆的对称中心叫做椭圆的中心。 C 、 x 2- 4y 2 =5x ( 3)顶点: D 、 9x 2+ y 2= 4 在椭圆 x 2 y 2 1 a b 0 )中 a 2 b 2 令 x=0 ,得 y= ?,说明椭圆与 y 轴的交点( 0,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职高数学教案第二册

§ 6.1 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 (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 【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教学设计】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项、首项、项数、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讲解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从几个具体实例入手,引出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学生往往不易理解什么是“一定次序”.实际上,不论能否表述出来,只要写出来, 就等于给出了“次序”,比如我们随便写出的两列数:2,1,15,3,243,23与 1,15,23,2,243,3,就都是按照“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因此它们就都是 数列,但它们的排列“次序”不一样,因此是不同的数列. 【教学过程】 火车1 中国 比利时 飞机1 飞机2 火车2 火车3 货船1 货船2 *揭示课题 6.1 数列的概念.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1,2,3,4,5,…. (1 ) 将2的正整数指数幂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为. (2 )

当n从小到大依次取正整数时,的值排成一列数为 -1,1,-1,1,…. (3 ) 取无理数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依照有效数字的个数,排成一列数为 3,3.1,3.14,3.141,3.1416,…. (4)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新知识】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从开始的项起,按照自左至右的排序,各项按照其位置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3项,…,第n项,…,其中反映各项在数列中位置的数字1,2,3,…,n,分别叫做对应的项的项数. 只有有限项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有无限多项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小提示】数列的“项”与这一项的“项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数列(2)中,第3项为,这一项的项数为3. 【想一想】上面的4个数列中,哪些是有穷数列,哪些是无穷数列? 【新知识】 由于从数列的第一项开始,各项的项数依次与正整数相对应,所以无穷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作 . 简记作{}.其中,下角码中的数为项数,表示第1项,表示第2项,….当由小至大依次取正整数值时,依次可以表示数列中的各项,因此,通常把第n项叫做数列{}的通项或一般项.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1.说出生活中的一个数列实例. 2.数列“1,2,3,4,5”与数列“5 ,4, 3,2,1 ”是否为同一个数列? 3.设数列为“-5,-3,-1,1,3, 5,…” ,指出其中、各是什么数? *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观察】 6.1.1中的数列(1)中,各项是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出的正整数.,, ,…, 可以看到,每一项与这项的项数恰好相同.这个规律可以用表示. 利用这个规律,可以方便地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如,. 6.1.1中的数列(2)中,各项是从小到大顺次排列出的2的正整数指数幂. ,,,…,

职高数学教案 第一册

科目:数学教案(第一册)

初中知识复习(1-4) 第一节 乘法公式、因式分解 重点:和(差)的立方公式,立方和(差)公式及应用,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试根法 难点:公式的灵活运用,因式分解 教学过程: 一、 乘法公式 引入:回顾初中常用的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从项的角度变化)那三数和的平方公式呢?ac bc ab c b a c b a 222)(2 2 2 2 +++++=++ (从指数的角度变化)看看和与差的立方公式是什么?如?)(3 =+b a , 能用学过的公式推导吗?(平方―――立方) 32232333)()()(b ab b a a b a b a b a +++==++=+ ···················① 那?)(3 =-b a 呢,同理可推。那能否不重复推导,直接从①式看出结果?将3 )(b a +中的b 换成-b 即可。(R b ∈ )▲这种代换的思想很常用,但要清楚什么时候才可以代换 3223333)(b ab b a a b a -+-=-············符号的记忆,和――差 从代换的角度看 问:能推导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吗?即( )( )=3 3b a ± 由①可知,))(()33()(2 2 2 2 3 3 3 b ab a b a ab b a b a b a +-+==+-+=+ ······② 立方差呢?②中的b 代换成-b 得出:))((2 2 3 3 b ab a b a b a ++-=- ▲符号的记忆,系数的区别 例1:化简)1)(1)(1)(1(2 2 +++--+x x x x x x 法1:平方差――立方差 法2:立方和――立方差 (2)已知,012 =-+x x 求证:x x x 68)1()1(3 3 -=--+ ▲注意观察结构特征,及整体的把握 二、因式分解:将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与乘法运算是互逆变形。初中学过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立方和、立方差等) (1)十字相乘法 试分解因式:)2)(1(232++=++x x x x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ZYB重油煤焦油专用泵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计算技能.

中职数学2.3.3一元二次不等式教案

西吉县职业中学电子备课教学设计

导学探究()分*动脑思考明确新知 概念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次的不等式,叫 做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般形式 2()0 ax bx c ++>或2()0 ax bx c ++<()0 a≠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解法 利用一元二次函数2 y ax bx c =++()0 a>的图像可以解不 等式20 ax bx c ++>或20 ax bx c ++<. (1)当240 b ac ?=->时,方程20 ax bx c ++=有两个不相等 的实数解 1 x和2x12 () x x <,一元二次函数2 y ax bx c =++的图像 与x轴有两个交点 1 (,0) x,2 (,0) x(如图(1)所示).此时,不等式 20 ax bx c ++<的解集是() 12 ,x x,不等式20 a x bx c ++>的解集 是 12 (,)(,) x x -∞+∞; (2)当240 b ac ?=-=时,方程20 ax bx c ++=有两个相等的 实数解 x,一元二次函数2 y ax bx c =++的图像与x轴只有一个 交点 (,0) x(如图(2)所示).此时,不等式20 ax bx c ++<的 解集是?;不等式20 ax bx c ++>的解集是 00 (,)(,) x x -∞+∞. (3)当240 b ac ?=-<时,方程20 ax bx c ++=没有实数解,一元 二次函数2 y ax bx c =++的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如图(3)所 示).此时,不等式20 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 20 ax bx c ++>的解集是R.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利用图像法解不等式 是中职生的难点,加 强练习,培养学生的 识图能力。

职高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1.3.2 并集 教材数学(基础模块高教社李广全主编)授课班级机械专业2014级2班 班级人数27人

内容集合的并集课型讲授课时1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情况看,上次课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交集,学会了用韦恩图和数轴来表示集合。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对抽象概念难理解,基础知识差,好几个学生连数轴都不会画,多数学生不能正确用数轴来表示集合。因此,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也注意了学生的这些情况,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 结合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定义,掌握并集的表示法以及求解集合并集的方法。 能力通过对并集定义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情感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关键点 重点并集的定义、符号,以及与交集的区别与联系.难点并集定义的概括,并集的求解. 关键点抽象概念的理解 教具资料PPT课件、电子白板、投影仪、微课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引导发现、讲练结合。以引导发现为主,直观演示法、讲解法为辅。 学习 方法 观察、归纳、检验、应用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导入课程 (约5分钟) 给出游戏活动方案,全班同学在自己 的坐位上,一个同学喊口令,其他同学按 相反的口令做,叫起立的时候要坐下,叫 坐下的时候要起立。重复3次,分别记下 每一种做错的同学和两种都做错的同学。 体育委员组织全班同 学按游戏规则做游戏,学 习委员做记录。 设计意图:根据职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大,学习动力不足的特点,设计此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活动的延续性,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 (约10分钟)1、与学生一起分析统计数据,并提出问题 一:A∩B=?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回答出。再 提出问题二:起立或坐下做错的同学可以 用集合的什么形式来表示呢?从而引出今 天的新课题并集。 2、让学生观察上面实例中的交集和并集, 试着归纳出并集的定义。在这个过程中引 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抽 几个同学回答)最后老师给出正确的定义, 课件展示: 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 由集合A、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 1. 学生观察统计的数据, 回答问题。 2.根据前面的结论,试着 归纳并集的定义。 3.学生观看课件,认识集 合并集的定义及表示方 法,图形表示。区分并集 和交集的符号

中职数学教案备课讲稿

中职数学教案

课题:集合-集合的概念(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 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Λ,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Λ,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Λ,,,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整数与分数=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 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