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

情绪的表达(表情与情绪的相互作用)

表露规则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依不同文化而不同的控制表情的规则,也就是某人能够向谁表现何种情绪,以及在何时表现。这可以用来解释在许多公众体育比赛中,大多数失败者不会轻易流露出自己沮丧和失望情绪的原因。表露规则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警告中:“别傻笑!”这些规则意味着我们有时候会弱化、夸大、彻底隐藏或掩饰表情中流露的情绪。

情绪的功能

情绪实验

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英国伦敦有一座桥,原来是黑色的,每年都有人到这里投河自杀,后来,将桥的颜色改为黄色,来此自杀的人数减少了一半,充分证实了颜色的功能。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情绪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情绪的调节

情绪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同时也影响着我的生活及行为。当出现不好的情绪时,最好加以调节,使情绪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及身体带来坏的影响。

1.用表情调节情绪,有研究发现,愤怒和快乐的脸部肌肉使个体产生相应的体验,愤怒的表情可以带来愤怒的情绪体验,所以当我们烦恼时,用微笑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可能是个很好的选择。

2.人际调节,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当情绪不好时,可以向周围的人求助,与朋友聊天、娱乐可以使你暂时忘记烦恼,而与曾今有过共同愉快经历的人则能引起你当时愉快的感觉。

3.环境调节,美丽的风景使人心情愉悦,而坑脏的环境会使人烦躁。当情绪不好时可以选择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在完美的大自然中,心情自然而然会得到放松。还可以去那些曾今开心过的地方,记忆会促使你想起愉快事情。

4.认知调节,人之所以有情绪,是因为我们对事情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每件事情不同的人观点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认知,来改变我们的情绪。比如说在为了每件事儿烦躁时,可以对事情进行重新评价,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改变我们刻板的看问题方式。

5.回避引起情绪的问题,如果有些引起情绪的问题我们既不能改变自己的观点又不能解决,就可以选择逃避问题,先暂时避开问题,不去想它,待情绪稳定时,再去解决问题,而且有时候问题的解决方案会在从事其他事情时不经意的想出来。

情绪生物学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因不受人意志支配,故称自主神经,也称植物神经。比如,心跳就是自主的,胃分泌胃酸也是自主的,这些活动并不受意识控制,人不能禁止胃酸分泌或禁止心脏跳动。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骼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脑切除实验

1892年高尔兹发现切除大脑皮层的狗变得十分凶猛。1925年卡农等人对切除大脑皮层的猫进行了经典研究并确定了“假怒”动物标本的手术方法。1934年巴德把“假怒”一词引入生理心理学中。他指出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行为表现: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故称此行为“假怒”。其脑机制是:只要破坏边缘皮层、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解除,下丘脑机能亢进就会出现“假怒”,对于这些实验事实,生理心理学界广为接受的观点是,下丘脑在情绪的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大脑皮层中执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种系统叫做动力定型,是人学习、习惯和需要的生理基础。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动机-分化理论』

该理论萌生于60年代,至今已成为很有影响的情绪理论之一。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都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汤姆金斯认为,情绪就是动机,他否定了把动机归结为内驱力的看法,着重指出内驱力信号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种放大作用的正是情绪过程;而且情绪是比内驱力更加灵活和强有力的驱动因素,它本身可以离开内驱力信号而起到动机作用。

伊扎德的动机论则容纳了更复杂的内涵,他提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体系。伊扎德提出人格具有6个子系统:内稳态、内驱力、情绪、知觉、认知、动作。人格子系统组合成4种类型的动机结构:内驱力、情绪、情绪-认知相互作用、情绪-认知结构。在这庞大的动机系统中,情绪是核心,无论是与内驱力相联系的情绪,或是同知觉、认知相联系的情绪,抑或是蕴含在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特质,都起重要的动机作用。伊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正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策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伊扎德的情绪理论还包容着更完整的内容,他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胳肌肉系统的分化以及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多种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因此,才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从而导致情绪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都有特定的意识品性和适应功能。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关于表情的学说。从情绪的分化观出发,十分强调面部表情的重要性。他们指出,人类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程序化的模式,而且先天的面部表情参与到情绪发生的整个机制之中,面部运动的感觉反馈激活情绪体验。伊扎德详细阐述了这一过程,描述了外界刺激事件引起感觉皮层和边缘系统的兴奋,激活在下丘脑或杏仁核内贮存的先天情绪模式,从而在面孔上显露为一种具体情绪的表情。这一表情活动向脑内的感觉反馈引起皮层的整合活动,从而产生情绪体验。这就是表情的"面部反馈"功能。

在对情绪性质的阐述上,动机-分化理论既说明了情绪的产生根源,又说明了情绪的功能,为情绪在心理现象中确立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尤其在对人类婴儿情绪发生和功能的阐释上,具有创新性和极大的说服力。但是动机-分化理论对情绪与认知的联系缺乏具体的论证和阐述,这不失为其理论不足之处。

西米诺夫的情绪认知一信息理论

西米诺夫(Siminov,P.V.)的信息理论认为,如果一个有机体因缺乏信息而不能适当地组织自己,那么神经机制就会使消极情绪开始行动。西米诺夫主张,情绪(E)等于必要信息(In)与可得信息(Ia)之差与需要(N)的乘积,即:E=-N(In-Ia)

西米诺夫认为,情绪本身具有一种强烈的生理激活的力量,如果这个机制变活跃了,那么,一些习惯性反应必定受到破坏。当有机体需要的信息等于可得的信息时,有机体的需要得到预期满足,情绪便是沉寂的。如果信息过剩,超出了有机体预期的需要,便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都可以促进行为。

西米诺夫的情绪理论虽然比较简单、明了,但它为情绪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新的方向。遗憾的是,西米诺夫没有对信息、需要的性质和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动力学分析。

扬和普里布拉姆的情绪不协调理论

情绪不协调理论情绪信息加工理论形成于20世纪40一6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扬(Y oung,P.T.)和普里布拉姆(Pribram,K.)。把情绪定义为“感情性的激烈扰乱”,认为情绪是一种神经中枢在感情上的“紊乱”反应,即一种对平衡状态的破坏。强调情绪起源于对环境事件的知觉、记忆和经验。当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内部认知模式同当前输入的信息超越稳定的基线不一致时,就导致情绪的产生,这就是情绪不协调理论的含义。

普里布拉姆还提出了一个“监视器”的概念,他认为情绪是临视脑活动的一种机制,起着

监视心理加工的作用;情绪过程就是当原来进行的加工程度受到阻断时产生的替代性执行程序,对这个阻断过程的意识觉知,就是情绪的体验或感受。

ABC理论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 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 理论模式中, A 是指诱发性事件; B 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 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 A 引起的,即 A 引起了 C 。ABC 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 B 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ABC理论中:A 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理论阐述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1.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3.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4.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5.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6.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7.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9. 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10.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特征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合理情绪疗法,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

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合理情绪疗法

有一个年轻人失恋了,一直摆脱不了事实的打击,情绪低落,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 他没办法专心工作 因为无法集中精力 头脑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义。他认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 却没有收到回报 自己很傻很不幸。于是 他找到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他 其实他的处境并没有那么遭 只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给他做了放松训练 减少了他的紧张情绪之后 心理医生给他举了个例子。"假如有一天 你到公园的长凳上休息 把你最心爱的一本书放在长凳上 这时候走来一个人 径直走过来 坐在椅子上 把你的书压坏了。这时 你会怎想 , "我一定很气愤 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损坏别人的东西呢 太没有礼貌了 "年轻人说。"那我现在告诉你 他是个盲人 你又会怎么想呢,心理医生接着耐心地继续问。"哦--原来是个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长凳上放有东西 "年轻人摸摸头 想了一下 接着说 "谢天谢地 好在只是放了一本书 要是油漆、或是什么尖锐的东西 他就惨了,"那你还会对他愤怒吗,心理医生问。"当然不会 他是不小心才压坏的嘛 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心理医生会心一笑 "同样的一件事情--他压坏了你的书 但是前后你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可能是因为我对事情的看法不同吧 "对事情不同的看法 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绪。很显然 让我们难过和痛苦的 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的观点。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 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 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合理情绪疗法是20 世纪50 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 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2. 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治疗目标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上述某些非理性观念。只不过这些观念在那些有严重情绪障碍的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一旦陷于这种严重的情绪困扰状态中,往往难以自拔,这就需要对之应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

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自责倾向)和敌意(责他倾向)去生活,进而帮助他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这个目标包含了两层涵义,首先是针对求助者症状的改变,即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的后果,这称为不完美目标;另一方面的涵义是着眼于使求助者产生更长远、更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帮助求助者消除现有症状,而且也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减少其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在以后生活中出现的倾向性,这称为完美目标。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帮助求助者改变他们生活哲学中非理性的成分,并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

埃利斯等人认为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①、自我关怀;②、自我指导;③、宽容;④、接受不确定性⑤、变通性;⑤、参与;

⑦、敢于尝试;⑧、自我接受。这几个方面特点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ABC理论

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因为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所以埃利斯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他认为当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时,是他们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情绪取向的。不过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合理情绪治疗并非一般性地反对人们具有负性的情绪。比如一件事失败了,感到懊恼,有受挫感是适当的情绪反应。而抑郁不堪,一蹶不振则是所谓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了。

例如:两个同事一起上街,碰到他们的总经理,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过去了。这两个同事中的一个认为:“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老总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而后者可能忧心忡ABC理论忡。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也就是C的产生。

合理情绪疗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咨询师训练求助者科学地进行逻辑思维与分析,使其学会能够客观、合理地思维,用以代替旧的非理性的思想。这是一种认知的、直接的和主动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点上,合理情绪疗法咨询师的功能与角色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有根本的不同。在合理情绪疗法中,咨询师是一个指导者、说服者、分析者,也是权威的信息提供者和与求助者非理性观念对抗的辩论者。他所扮演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角色。

合理情绪疗法理论认为,传统的心理治疗学派如精神分析治疗是一种相对比较被动的治疗过程。咨询师挖掘求助者的潜意识内容,把他目前的问题同其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对其间的关系依精神分析理论加以解释。除此之外,他们只能消极地等待求助者对自己问题的顿悟。这是一个长期而且是十分困难的过程。对有些求助者而言,顿悟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即使产生顿悟,也不一定能使其问题得到改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神分析治疗中的咨询师和求助者,都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埃利斯通过自己的实际治疗经验论证,只有咨询师采用积极主动的指导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指导的涵义并不是仅仅针对求助者的行为和情绪等表面症状的改善。这一点与传统的行为治疗也有着根本的不同。行为主义咨询师主要是根据S-R公式,通过条件反射的原理,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新的关系。他们往往忽视了刺激和反应之间个体认知因素的作用。而合理情绪疗法则强调咨询师的作用应该以认知取向为主,咨询师要充分发挥并调动自己与求助者的认知功能,通过逻辑分析,指出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并指导他学会用新的、合理的认知方式来代替。

合理情绪疗法对咨询师的主动与指导功能的重视还表现在它与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区别上。求助者中心疗法主要是通过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形成的非常适宜的心理环境和气氛来使求助者产生自我指导的行为,对咨询师而言,这是一种非指导性的治疗方式;而合理情绪疗法则并不过分强调双方关系的重要性,也不认为那是治疗所必备的条件,它更看重咨询师的主动、直接和理智的指导作用。

情绪在管理中的应用

二、预期效用理论、前景理论中关于预期情绪对决策行为的影响20世纪中叶,数学上的重大突破催发了现代效用理论的产生,Neumann等人提出“预期效用理论”,该理论假设决策者按自己的偏好对选项排序,且偏好遵循少数几个规则,决策者按最大预期效用进行选择。这里效用不再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而成为可测量的客观指标。之后,Savage提出“主观预期效用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效用不以事物的客观概率而以主观概率来计算。主观预期效用理论迅速成为标准化决策的主导方法。无论是预期效用理论还是主观预期效用理论,在追求客观性和量化指标的过程中均抛弃了古典效用理论所包含的心理内容,尤其排除了情感因素,从而使得这些理论在增强了客观性的同时丧失了对许多现象的解释能力。如在有100%的把握稳拿5000元和有80%的机会得到6000元之间进行选择时,多数人选择稳拿5000元;而在有100%的机会损失5000元和80%的机会损失6000元之间进行选择时,多数人选择后者,出现了所谓的“偏好反转”。对于这种现象,上述两种理论解释起来都显得无能为力。Kahneman和Tversky 对偏好反转等“反常”现象做了描述性说明。在最大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根据该理论,效用受决策现状(参照点)和未来效益变化的影响,在小风险条件下,值函数曲线在赢区呈凸型,在输区呈凹型,即人们在获益领域表现出“风险规避”,在损失领域表现出“风险寻求”偏向。之所以如此,Kahneman认为是“一个人在损失一定数量的金钱时所体验到的恶劣心情远远大于得到相同数量金钱所带来的愉悦心情”的缘故。对决策过程中的反常现象做出解释的还有“等级和信号依赖理论”。它认为假设决策权重

随结果出现的概率、信号以及等级发生变化。例如,如果一个决策者特别在乎微不足道的收益,他就会给较小的收益以较大的权重,以避免一无所获。同样,这个决策者也会给较小的损失以较大的权重,以避免损失过大。在这些理论中,已然出现了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希望和恐惧、乐观和悲观等。但无论是前景理论还是等级和信号依赖理论,它们在将参照点和决策权重等概念引入决策时,虽然不得不提及某些情绪因素,遗憾的是它们并没有将情绪作为影响决策的一个参数加以考虑,由此仍将情绪排斥于决策的大门之外。Mellers在情感判定理论和主观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情绪选择的模型,即主观预期愉悦理论。主观预期愉悦理论的思想来源于主观预期效用理论,将情绪作为一种效用,这与主观预期效用理论相类似,但又有所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预期的情绪不同于效用。首先,效用一般被认为伴随收益的增加而增加,而预期的情绪则依赖于比较、惊讶等因素。令人惊讶的微小收获带来的愉悦甚至大于平淡无奇的巨额收益带来的愉悦。其次,效用是比较稳定的,而预期情绪则随信念和比较而变化。无论是后悔理论、失望理论还是主观预期愉悦理论都是在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均为预期效用类模型的变式。这类模型有一个不言而喻、也很少受到质疑的理论定位,即都采用了基于结果和认知的理论视角。在情绪、认知与决策三者之间,情绪的作用是通过认知评估这一中介来实现的。预期效用类情绪模型虽然已经考虑了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并且给予这类情绪以充分的重视,但是模型仅涉及了与决策结果紧密相连或作为决策结果的那部分情绪。近年来随着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深入,对情绪影响决策过程的认识也逐渐全面与深刻,一些学者意识到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作为效用的预期情绪,还存在“即时”情绪,它们可以在没有认知评估参与的情况下产生并反过来影响认知评估,直接影响决策行为。Loewen-stein提出的风险即情绪模型认为:它表明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受认知评估影响的预期情绪,还存在不受认知评估影响的即时情绪。

三、即时情绪对决策行为的影响近来决策领域的研究者不仅关注对伴随预期结果而产生的预期情绪,而且对决策者在决策活动进行时所体验到的即时情绪越来越重视,因为即时情绪的状态可能导致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与早期对结果的预期大相径庭。研究现,决策者的即时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预期影响,它来源于决策者对决策后果的感知;二是偶然影响,它包含了所有与决策结果不相关的其他因素。即时情绪对决策的影响通过直接和简接两种方式进行。

(一)即时情绪对决策行为的直接影响即时情绪的直接影响指即时情绪不通过影响决策者的预期情绪或者认知加工过程而对决策行为直接产生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决策者决策时的情绪和心境可以对决策行为产生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取决于即时情绪的强度。在低水平和中等水平的即时情绪强度下,情绪负载着决策者决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来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过程。情绪即信息理论详细描述了情绪负载的信息是如何进行决策者的决策过程的。这个理论认为,当决策者在进行决策任务时,他们会常常问自己“对这个问题我的感觉如何”,并且利用他们当时的感觉来做出判断。如决策者进行决策活动时的情绪是积极的,那么决策者倾向于做出较为乐观的选择,反之也是成立的。在高强度的即情绪体验下,它对决策者行为的影响也就变得更大。实际上,当情绪的强度变得足够强的时候,它会完全盖过决策者的认知加工过程和复杂的决策过程。在高强度即时情绪的影响下,人们常常说他们“失去了控制”。这种即时情绪的强度对决策的影响的事例在广场恐惧症病人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他们(病人)尽管意识到广场这些空旷的地方没有危险,但是他们仍然感到恐惧,这就是因为恐惧的情绪已掩盖了他们的认知过程。但是,即时情绪不会对所有类型的决策都会产生影响,它只对那些与情绪相关的决策会产生影响。例如,去看哪一个电影的决策就与决策者的即时情绪高度相关。至于你是否对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这种与决策者的即时情绪关系不是很密切的决策活动,受到即时情绪的影响就会比较小。

(二)即时情绪对决策行为的间接影响即时情绪不仅仅只对决策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它也会通过影响决策过程中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而间接影响决策行为。即时情绪对决策行为的简接影响通

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即时情绪影决策者对决策预期价值的估计;二是即时情绪影响决策者信息加工的数量和质量。1、对预期价值的影响。许多研究发现,决策过程中的即时情绪会使决策者对决策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是乐观还是悲观的可能性造成影响。也就是说,当决策者在决策时的情绪比较好时,他们倾向于对决策结果做出乐观的预期,反之,如果他们决策时的情绪比较坏,那么他们倾向于对决策结果做出悲观的预期。这方面的一个研究发现,当被试在阅读了一篇喜剧小说之后对风险任务的结果预期倾向于乐观,而阅读了悲剧小说的被试倾向于对风险决策的结果预期倾向于悲观。Loewenstein发现,当被试试图对一个将来产生的结果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时,他们倾向于将目前的情绪状态移植到将来。研究发现,当被试处于情绪稳定状态时,例如,被试没有饥饿感、情绪平静等等,他们对将来决策结果的预期情绪也会倾向于做出冷静的选择。而在性唤起的状态下,那些阅读了性唤起资料的男青年对将来某个情景的假设变得比那些没有阅读性唤起资料的男青年更富于侵略性。2、对信息加工过程性质的影响。即时情绪会对参与决策的相关信息及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如对信息的编码和提取等产生不同的解释,这种解释可能会因为即时情绪的性质而使产生偏差。决策者的情绪状态(如正性情绪VS负性情绪)会决定信息加工过程的性质,例如,负性情绪导致了决策者的注意广度变小,而积极的情绪状态则使注意广度增加。在一个研究中,研究者要求被试挑选将来工作的同事,负性情绪的被试要比正性情绪的被试更注意目标导向,并且他们在挑选合作者的时间上要花更多的时间,他们更多考虑将来与合作者如何处好人际关系,并且过多考虑未来合作者所具有的一些负性特征。与此相对,具有正性情绪的被试挑选合作者的速度非常快,并且较少注意合作者的个人因素。3、对信息加工深度的影响。有研究发现负性情绪要比正性情绪激发更系统的加工过程。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可能是这样的:情绪扮演了适应器的角色,它能够觉察在特定的决策下是否需要更多的注意的参与,在积极情绪下,决策者会觉得一切情况都是好的,而不需要投入过多注意,在负性情绪下,它会提示决策者目前的情况不理想,需要引起注意。基于这样的假设,许多研究发现,烦躁不安的情绪与警醒与沉思密切相关,而正性情绪则于启发式思维过程联系在一起。如快乐的参与者更倾向于表现出偏差,过高的将结果归因于个人的特征而非环境因素的影响。Bless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种假设,他们发现快乐的即时情绪会降低决策者的动机过程。尽管快乐的情绪会增加对一般知识结构的依赖,而悲伤的情绪则降低这种依赖,但快乐的情绪并没有降低决策行为认知绩效的广度。实际上,快乐的被试在第二任务的决策绩效上要比悲伤情绪的绩效要好。这个结果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即快乐的被试对一般知识结构的依赖要高于悲伤的被试。就象其他系列研究所揭示的那样,一些具有确定性的情绪(如满意和愤怒)导致决策者更多地依赖于启发式的线索,那些具有不确定性的情绪(如担忧和惊讶)导致决策者仔细的审察收集中的信息

100个情绪概念0701资料

好内容要保存,多学习 100个情绪概念解析(父母/教师珍藏版)----孙瑞雪教育机构 高兴:愉快而兴奋。 好受:感到心身愉快,舒服。 开心:心情快乐,舒畅。 快活:快乐。 快乐:感到幸福或满意。 庆幸: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 舒畅:开朗愉快;舒服痛快。 舒服、舒坦: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爽快:舒适痛快。 甜美:愉快、舒服。 甜蜜:形容感到幸福、愉快、舒适。 甜丝丝:形容感到幸福、愉快。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畅快:舒畅、快乐。 喜悦:愉快、高兴。 喜滋滋:形容内心很欢喜。 心花怒放:形容高兴极了。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幸灾乐祸: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 愉快:快意、舒畅。 愤慨:气愤不平。 愤怒:生气(滚动到极点) 恼火:生气。 气愤:生气、愤恨。 悲哀:伤心。 悲伤:伤心难过。 沉痛:深深的悲痛。 伤感:因感触而悲伤。 伤心:由于遭受到不幸或不如意的事而心里痛苦。 痛苦: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 痛心:极端伤心。 心酸:心里悲痛。 胆怯:胆小,畏缩。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发憷:胆怯、畏缩。 害怕:遇到困难,危险等而心中不安或发慌。 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 恐惧:惧怕。 受惊:受到突然的刺激或威胁而害怕。 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是感到害怕。 入迷、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 入神: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心醉:因极喜爱而陶醉。 仇恨:因利益矛盾产生的强烈憎恨。 敌视:当作敌人看待,仇视。 敌意:仇视的心理。 妒忌、嫉妒:对才能、地位、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反感:反对或不满的情绪。 可恨:令人厌恶恼恨。 厌恶:对人或事物产生很大的反感。 憎恨:厌恶痛恨。 别扭:不顺心。 不快:心情不愉快。 不爽:心情不畅快。 烦闷:心情不痛快。 窝火:有委屈或烦恼而不能发泄。 窝囊:因受委屈而烦闷。 心烦:心理烦躁或烦闷。 厌烦:嫌麻烦而讨厌。 担心:放心不下。 担忧:发愁、忧虑。 发愁:因为没有主意或办法而感到愁闷。 犯愁:发愁。 忧虑:忧愁担心。 忧郁:愁闷。 压抑:对情感、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郁闷:烦闷、不舒畅。 无能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不能干什么。 得意:称心如意,多指骄傲自满。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狂妄:极度的自高自大。 体面:光荣、兴彩。 优越感:自以为比别人优越的意识。 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自负:自心为了不起。 自豪:因为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抱屈:因受到委屈心中不舒畅。

悲伤情绪理论

基本情绪之一——悲伤 小组成员:骆翠萍、李欣、黄柳珊、余智豪 悲伤是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心理病理学等多种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小组搜索了很多关于悲伤的情景体验,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照理说,悲伤应该是人们避之不及的一种情绪体验,一般认为,悲伤是由分离、丧失和失败等一些不被个体期望的事件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但是很多人会故意引起自己的悲伤情绪,其中以青少年和女性群体为主,他们其中的很多人特别喜爱那些悲伤的句子,似乎认为那种悲伤的情绪体验有特别地吸引力,不少青少年甚至沉迷在悲伤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下面列举一些悲伤的情绪体验的情景: 1、从小和祖母生活的孩子,难得和父母一起吃饭,父母在席间因为一些小事摩擦起口角,当着他的面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这时孩子心中溢满了悲伤的情绪。 2、从小就戴在身上的饰品,即使不值什么钱,有一天发现不知遗失到了哪里,这时心里也是很浓重的悲伤体验。 3、为了能进入公司的高层,他一直苦心经营,非常用心,很多事都尽量做到完美,并且经常得到上司的赞赏,终于有了一个空缺的职位,他以为非他莫属的时候,得知别人得到了那个职位,于是体验到了悲伤的情绪体验。 悲伤是个体最早出现的几个基本情绪之一,也是人们最早认识的几种情绪之一。作为最普遍的一种负性情绪,悲伤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当遗失非常珍贵之物,失去一份重要的工作,得不到他人的赞美,或是失去亲人朋友和爱人时,如此种种情况都会给许多经历过或正在体验的人们带来悲伤。 汉语中有许多词语可以描述悲伤情绪,诸如沮丧、受挫、忧郁、失望、伤心、悲伤等等,这些往往可以在经历悲伤的人的表情上表现出来。而个体产生悲伤情绪时一般以哭泣的形式体现,这也使悲伤比痛苦更具有鲜明的情绪色调。 许多心理学家把痛苦和悲伤归为同一类基本情绪,认为悲伤是痛苦的发展和延伸。有人认为痛苦和悲伤是同一种情绪的两种表现形式,通常在痛苦中存在着抗议,而在悲伤中则更多的是听天由命和无助的感觉;痛苦通常会使人主动面对造成这种损失的原因,悲伤则往往较为被动。如早期婴儿由于生理上的饥饿、疼痛等造成的哭闹一般认为是痛苦而不是悲伤。 与其他基本情绪相比,悲伤是一种较为持久的情绪。因痛苦引起的悲伤往往形成循回往复的痛苦--悲伤体验,当情绪温和平复后,悲伤可能只持续几秒或是几分钟,之后再出现其它情绪或不再有明显情绪。随时间的推移,过去的悲伤情绪才会慢慢消失。

心理学控制情绪的几种方法

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不是要把它们压抑在自己心中,而是要根据情绪,情感的不同性质和程度采取适当方法加以经疏导,例如,我们在欢乐的时候,把自己不要遏制的欢乐情绪暴发开来,不仅会使自己心情舒畅,而且这种快乐的心情也会感染和影响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但不是所有情绪都可以这样爆发的,消极情绪的爆发往往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有哪些方式可以用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呢?1.渲泄渲泄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也可以向朋友倾诉,渲泄维持着人的心理平衡,减轻了自己内心的压力,情绪越紧张,越强烈,渲泄的必要性越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时缓解自己激荡的情绪,获得感情上的平衡。2.转移排除消极有害的情绪,常常使用转移的方法,情绪激动时,转移可以使自己能够有时间冷静地考虑和分析自己,把情绪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如唱歌,运动,下棋等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尽快散去,抵消和冲淡原来的情绪。3.升华人的情感冲动往往蕴含着强大的活力,许多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伴随着热情和执着,人的痛苦情绪也可以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力量,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积极地把自己的情感活动向学习转化,完全有可能创造学习的奇迹。4.克制有时人们需要控制自己暂的情绪,要用意志力来遏制感情的冲动,避免不良的后果,如我们可以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深呼吸”、“不要紧张”、“千万要冷静”等,使理智战胜冲动。 (一)、合理发泄情绪: 1、哭——适当地哭一场 2、喊——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 3、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4、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二)、主动控制情绪: 1、自我暗示法:

当你发怒时,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发怒有害无益”;当你陷入忧愁时,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还是振作起来吧。” 2、自我激励法: 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思想来鼓励自己。一个人在消极情绪中,通过名言、警句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有效地调控情绪。如林则徐写“制怒”条幅悬挂屋中,以此告诫自己。 3、回避法: 在苦闷、烦恼时,集中精力做一件有意义或感兴趣的事,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忘掉或者冲淡烦恼。 4、转视法: 有时候,同一事物,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情绪;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发现其积极意义,从而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5、自嘲法: 当生活、学习受到挫折时,当人际交往出现难堪时,自嘲的语言,自嘲的行为,常常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尴尬化为自然,使紧张转为轻松,最终摆脱消极情绪和心里困境。 6、心里换位法; 就是与他人换一个位置,站到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通过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有利于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或消除已产生的不良情绪。 7升华法: 困难和挫折,不是人们能够回避的,它会给人们带来心里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调节情绪的人,能把这种情绪引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达到积极的心里平衡。 1、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告诉他的孙子:“当你气恼时,先数到十;假如怒火燃烧,那就

1情绪概述

太原工业学院教案

第一章情绪 第一节情绪概述 一、情绪的概念界定(举例,启发)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一)情绪的组成部分(提问,讨论,讲解) 1、主观体验 指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不同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这就构成了情绪的心理内容。情绪体验具有以下两种基本性质: (1)体验与表情的先天一致性:正是体验与表情的一致性保证了表情正确地反映情绪体验的性质,并传递其适应意义;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了体验与表情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具有后天习得的性质,是感情和认知相互作用的结果;(2)情绪体验的不变性 2、外部表现 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是情绪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三种形式。 3、生理唤醒 情绪和情感也会引起生理反应,涉及广泛神经系统。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提问、举例)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1、区别 情绪代表的是感情的反应过程;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情景性的、暂时的,变化的;情感则是稳定的、深刻的、持久的。 2、联系 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积累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情感通过情绪得以表达。 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涵着情感。 二、情绪的功能(提问,讨论,讲解) (一)适应功能: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页1第 )情绪能够使个体针对不同的刺激事件产生灵活自如的适应性反应,并1(调节或保持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情绪之所以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是因为情绪的机能不仅可以来源于个2(体全部的先天机能,而且还来源于学习及认知活动。)许多种情绪都具有调控群体间的互动功能。(3(二)信号功能:情绪是人际通讯交流的重要手段,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情绪和语言一样,具有服务于人际通讯的功能。(1)情绪通过独特的无词通讯手段,即由面部肌肉运动模式、声调和身体2(人际间互相了解。姿态变化所构成的表情来实现信息传递

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 什么是ABC理论 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如图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 ABC理论中:A 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情绪的相关理论

1.詹姆士(James)—兰格(bnge)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于某一情境的变化引起自身状态的感觉。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变化,由机体反应引起情绪体验。因此,情绪只是对于一种生理状态的感觉,是对机体内部和外部生理变化的意识。 2.坎农(connan)—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牛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铬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o3.巴甫洛夫(Pavlov)的动力定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大脑皮层中按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厂比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种系统叫做动力定型,是入学4、习惯和需要的生理基础。当客观事物符合我们的动力定型时,其刺激所引起的皮质神经过程就会按原来的轨道运行,产生满意的倩绪和情感。如果客观事物不符合动人定型,就会使旧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人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有两个系统。 由具体事物的影响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第一佰号系统,内语言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第二倍号系统。人们不仅通过第一信号系统产生情绪体验,也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例如,当一个人遭遇不幸时,自己的情绪怎么也平静不下

来,如果这时候有人用言语劝告几句,就可能平静下来,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4.行为学派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只是有机体对待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和一族反应,因此经常从反应模式和活动水平两方面去描述情绪。行为主义的莫圣人华生认为,情绪是—种遗传的反应模式,它包括整个的身体机制,特别是内脏和腺体活动系统的深刻变化。在他之后,操作条件反射论者斯金纳特别注意从动物在个体生活中的习得行为研究情绪,发展了用条件反射技术来引发倩绪的方法,并把挫折效应作为研究情绪的一个标难方法。 5.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的中心是焦虑问题。弗格伊镕提出,人有客观件焦虑、神经症焦虑和道德焦虑这三种焦虑,它们分别代表白我在对待现实、本我、超我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时采取的软弱态度。客观性焦虑源于人的“诞生创伤”——新生儿诞生时被来自新环境的大量则激所掩没,是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它是以后个人生活中继发的焦虑反应的原型。当”‘个人面临一种创伤的可能性时.就会有一种与诞生创伤相联系的倩绪的复现。例如人在焦虑时出现的紧张急促的呼吸、肌肉的颤抖、加快的心跳等特征都是模拟和重复新生儿的情绪特征。神经症焦虑产牛十害怕自己的本能行为的客观后果,害怕从事被禁止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后果。这种焦虑有两种形式。一是“自由漂浮”式焦虑,指个人不断地预料会有最坏的结果.把偶然的事件看成厄运的先兆,特别害

《情绪》读后感_0

《情绪》读后感 《情绪》读后感 想到情绪,随着带娃的不断深入,自认为自己对情绪了解比较透彻了,无非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上火频次,多用理性去思考问题,不要大吼大叫,尝试温柔和善地语气去说话,同时也能有效关注他人的情绪。 如果再往深入地想,就是尽量让自己做一个情绪积极的人,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能正面思考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而不是一遇到事情总是指责别人,将问题放大,却忽视核心焦点是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带着好奇和疑问看完《情绪》后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这本书帮助我理清了情绪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以及可以从哪些地方有效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最难能可贵的是从育儿角度分析了一些情绪提升方法。 很早就给贝尔进行情绪概念的输入,遇到哭泣时告诉是伤心、难过了,遇到开心时喜悦、开心、兴奋了,遇到害怕时是恐惧等等。第一次说,是在构建情绪体验,引导他体验每个感官细节。 现在不需要沟通交流,贝尔一看到其他小朋友什么动

作或表情,就知道小朋友的情绪如何,从而为自己接下来的行为做准备。情绪概念的输入为贝尔对情绪预测打下基础,贝尔会根据自己已知的经验和感受从而赋予行为之意义。 比如,现在贝尔有一个固定的玩伴弟弟,第一次和弟弟玩时,贝尔不知道弟弟抢滑板车时是直接搂着肩膀倒地,所以第一次委屈的大哭,当时贝尔体验了这种情绪后,他自己所做的反应是记忆。第二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时,贝尔的反应居然是立刻起身,让给弟弟,因为相比保护自己的玩具,自己的安全更重要。第三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时,贝尔的身体记忆和情绪反馈是直接用手和弟弟保持一手臂距离,并用语言告诉弟弟:这是我的,不要抢,不可以,会打你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不仅是地域饮食和风俗的不同,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比如借钱,我们一般都是觉得不错的朋友或亲戚借钱,就直接借就可以了。但是有些区域是必须要打借条,并按照银行利息给予结算。也许在我们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可能因此结下矛盾的种子,但是对他们来说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双方都认可借钱需打借条并按照银行利息计息的方式,所以文化的认可让彼此都能平和接受这种处理方式。 我的表妹比我小四岁,从小感情格外好。从她选择信仰基督教并从事教会工作后,一回家总会被各种反对声包

心理学情绪理论

ABC情绪理论 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的棺材。 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的棺材。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

合理情绪理论

合理情绪理论及其应用 合理情绪理论既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首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首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首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这种理论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者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及因果关系,特别强调认知在其中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下面举我的一个实例:某天我和A同学在上课回来的路上,迎面走来的是我们的某科任课老师,A同学很热情的向老师打招呼,而我觉得老师没有向我这个方向看,索性也假装没看到,扭头就走过去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这件事却对我的情绪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边走边想,老师会不会是已经看到我了,或者老师想起我在课堂上表现很一般就索性不看重我了,这件事会不会加深我在老师心目中的不良形象……于是这件小事是我久久不能心安。这种本没必要的多虑甚至使我对这个老师的课产生了某种惧怕感与逃避情绪,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到了我的整个学习和生活。这个实例很具有代表性。按照合理情绪理论,在这个

事件中与老师的偶然碰面时激发事件,但很显然,这并不是引起后来我的各种想法的直接原因。作为经历事件的个体,我在事后产生了不正确的认知与明显错误的观念,从而引发了消极情绪和某种程度上的行为障碍。在特定的认知情绪与行为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我的这种不合理的情绪和不合理的行为。在合理情绪疗法中,建立合理的思维方式,树立合理的理念,减少不良影响,通过改变以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帮助患者减少或排除已有的情绪障碍。经过认真的反思,我很快发现自己在此事中不合理的理念与错误的思维方式,完全是通过自我理念支配着自己的思维,让某种不合理的想法延续良久,甚至想到不切实际的后果,使自己无端陷于某种忧虑,细细想来时完全没有必要的。因此,经常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再说一个很实际的例子,集体生活的共同生活秩序需要大家来共同维护,但是由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难免产生某些小摩擦。但有些人由于不能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想法,有时会导致矛盾的产生。例如,高中时我们宿舍由于人数比较多,成员之间经常因为某些小事发生不必要的争吵。B同学和C同学因为某事闹矛盾了,而原因很可笑也很可悲,竟然是因为B不经意的说话影响了C睡觉,两人起初也只是轻微斗嘴,可到后来互不相让,愈演愈烈,直至不可开交。很显然,两人的表现都是不合理的行为,而且都是受到不合理情绪与信念的驱使。按照合理情绪理论,C同学在此事发生后很显然产生了十分消极的情绪,而在这种情绪的引导下,开始与B争吵,而

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情绪定义30种

Box 12.1 Panel of Definition of Emotion (Classified by Kleinginna and Kleinginna) Categories(类型) Affective definitions 1, William McDougall (1921 ): ‘The emotional excitation of specific quality that is the affective aspect of the operation of any of the principal instincts may be called a primary emotion’ 2, Donald Hebb (1966): 'Special state of arousal accompanied by mediating processes which tend to excite behaviour maintaining or modifying the present state of affairs.' 3, Ross Buck (1976): 'Emotion is generally defined in terms of states of feeling. It is impossible to separate the activation and direction of behaviour,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cognition' External stimuli definitions 4, Robert Plutchik (198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 may be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way: 1. Emotions are generally aroused by external stimuli. 2. Emotional expression is typically directed toward the particular stimulus in the environment by which it has been aroused. 3. Emotions may be, but are not necessarily or usually actvated by a physiological state. 4. There are no 'natural' objects in the environment (like food or water) toward which emotional expression is directed. 5. An emotional state is induced after an object is seen or evaluated, and not before' Physiological definition 5, John Watson (1924): 'An emotion is an hereditary

四种基本情绪的含义

四种基本情绪的含义 喜。喜是指盼望的目标达到和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随之而来的紧张感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快乐程度可细分为: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 怒。怒是由于事物或对象再三妨碍和干扰,使个人的愿望不能达到或产生与愿望相违背的情景时,紧张感逐渐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可细分为:不满意、生气、愠、怒、忿、激愤、狂怒等。 哀。哀是指所热爱对象的遗失、破裂以及与所盼望东西的幻灭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悲哀可细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极度悲痛。 惧。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驾驭或不能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恐惧可细分为:害怕、惊慌、惊恐万状等。 在这四种最基本的情绪之上,还可能派生出许多种类,组成复合的形式,形成高级的情感。如与感觉和知觉有关的厌恶与愉快,与自我评价有关的骄傲、自卑、自信、羞耻、罪过、悔恨等,与评价他人有关的热爱、怨恨、羡慕、妒忌等体验。 丰富多样的情绪 田甫 ◆早晨起床时,你发现自己又长了几颗青春痘,你的心情会? ◆在学校,如果遇到同学夸奖你的衣服漂亮,你的感受是? ◆上课时,老师公布了考试成绩,当听到自己的分数很低时,你的心情会? 这些情境是不是让你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着不同的情绪,而且每一种情绪都会对你产生不同的影响呢?学习了本框内容后,相信你会对情绪有一番新的认识。 一、情绪万花筒 1.主干知识:(1)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不同的事情,处于不同的情境中,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2)由于情绪的复杂多样,其分类方法也很多,但喜、怒、哀、惧是最常见的四种情绪类型。(3)丰富多样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2.深度拓展:(1)情绪是人内心世界的“窗口”。情绪由客观事物引起,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它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世界是否得到满足、并能以人的态度和行

心理学动机和情绪情感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 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 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 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随之强烈。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在了,但只要动机仍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只是以别的形式存在。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内在的生理需求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 2.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有时,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 动机中,需要与诱因紧密相连。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随之减弱或消失。

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_特征与模型讲解

Lewis 等人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情绪。初级情绪包括喜悦、恐惧、愤怒、悲伤、厌恶和惊奇 , 这些情绪出现在婴儿早期阶段。随着婴儿的发展 , 对自我的理解出现 , 次级情绪随之产生。这些次级情绪包括尴尬、同情、内疚、羞愧、 自豪和嫉妒 ,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自我参照性行为—— —一种自我认知的能力 [1]。这种次级情绪就是自我意识情绪。相对于初级情绪 , 自我意识情绪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 但是自我意识情绪在个体的社会行为调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除了自我报告、非言语行为编码技术、言语报告和行为编码外 , 神经成像技术和反应时法也是自我意识情绪新的研究方法。文章概述了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和自我意识情绪的特征 , 并重点介绍自我意识情绪的两个重要模型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1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和特征 Lewis 认为自我意识情绪 (次级情绪与基本情绪 (初级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 , 但同基本情绪相比 , 自我意识情绪更加复杂 , 是一种以自我参照行为的出现为前提 , 并通过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情绪 , 它在我们的情绪生活中占有中心地位 [2, 3]。 Tracy 和 Robins 认为自我意识情绪是将自我卷入到情绪中的 一种特殊情绪类型 , 它包含内疚、羞耻、尴尬、妒忌、自豪等 , 自我意识情绪在调节和激发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自我意识情绪同基本情绪相比 , 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 : 首先 , 自我意识情绪需要自我觉察 (self -Awareness 和自我表征 (self-Representations 过程的卷入。尽管基本情绪 , 如害怕、悲伤等也能并经常有自我评价过程的卷入 , 但并不是必须的。而自我意识情绪则要求必须要有这些过程的参与。自我包括活动中的自我觉察的我 (I 和作为客体表征的我 (me 。这两种复 杂的自我过程共同作用使自我评价成为可能 , 自我意识情绪得以发生。当人们能觉察到他们的行为是按照一定的规则 , 或没有遵守规则进行时 , 人们才会体验到自我意识情绪 , 如自豪、羞耻。如果事件没能激发出自我评价过程 , 这时可能会产生基本情绪 , 但不会有自我意识情绪的发生。因此 , 自我意识情绪的主要特征是

情绪概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296658.html, 情绪概论 作者:刘琴艺 来源:《卷宗》2019年第33期 摘要:情绪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关注重点,同时也是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本文将从情绪的取向入手,分析不同的情绪理论,同时介绍了有关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三个方面,更好的阐述情绪,帮助人们对情绪概念有基本的认识。 关键词:情绪;取向;理论;研究方法 情绪被认为是个体对于客观事物或情境的一种内心的态度体验,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表现,它是对个体的愿望、期待以及需要为中介的。同时情绪的唤起通常还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反应。总而言之,情绪是复杂的,多维度的。它是一种生理的、主观的、有一定目的的和社会的现象。正是由于情绪具有这些复杂的特性,心理学家对于情绪的内涵一直争论不断。 1 情绪的相关取向 目前,有关情绪的取向争论不断,而正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偏重研究的情绪的不同侧面,导致长久以来对于情绪的结构存在着争论,争论的取向主要有两类:一是分类取向。该取向认为情绪是个体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该理论将情绪分解成为不同的有限基本成分,且各成分相互独立,如生理机制、外部表现等,但是研究者对于情绪基本成分的数量和概念上一直有所争论[1]。另外一种取向是情绪的维度取向,情绪的维度取向则认为情 绪是高度相关的连续体,是一种较为模糊的状态,它不对情绪的成分加以区分,只是对情绪的不同维度或核心进行阐释,但是基本维度是单级还是双极等个研究者仍然存在着疑问[2]。 2 情绪的相关理论 情绪分类取向认为情绪是由几种相对独立的基本情绪,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种复合情绪构成的。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固有的,生来就有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相对应的面部表情以及外在表现,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复合情绪。复合情绪是多种基础情绪混合的产物,或者说复杂是基础情绪和认知评价等相互分类的结果。例如,Ekman的基本情绪分类说。该理论的创立者Ekman认为存在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惊讶6种基本情绪。在此基础上还产生了3类复合情绪,包括基本情绪的混合、情绪与内驱力的混合以及情绪与认知的混合。尽管认同情绪分类观点的研究者普遍都认为存在基本情绪和混合情绪,但是,对于基本情绪和混合情绪的数量以及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这就导致分类取向遭受着各方的质疑。 由情绪的维度取向出发,相关的理论都认为情绪是混合的,多维度的。不同情绪之间的相似度和差异性是根据彼此在维度空间的距离来显示的,不同情绪是逐渐的、平稳的转变,而情

情绪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情绪的基础知识 一、导语:感情 所谓感情(affection;чувство),是情绪和情感的总称。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或者说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或现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也就是感情的体验。我国心理学家指出,感情有以下两层意思:“其一,受外界事物刺激而引起的喜、怒、哀、惧等心理反应,如人们常说的动感情或感情用事;其二,对人或事物的关切、喜爱的心情,如人们常说的联络感情,产生感情等。”又说:“在科学概念上,它的内涵还没有严格的规定,泛指情绪、情感的一般现象。有的西方学者,甚至在描写动物行为时也使用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它不但表示情绪表现和情感体验,而且还包括着与内驱力或生理需要直接联系的驱动性。一般汉语习惯于把情感过程的产物叫感情,或者把情感与感情当做同义语用。”(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教授说:“学者们把区别于认识活动、有特定主观体验和外显表情、同人的特定需要 (自然的或社会的)相联系的感性反映统称为感情。所以,感情是标示这一感性反映的普遍的、一般的概念。它一般地包容着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既有情绪的含义,也有情感的含义。”孟教授还指出:“首先应当肯定,无论情绪、情感或感情,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情绪或情感术语时,指的是这同一过程、同一现象所侧重的不同方面。”(孟昭兰著《人类情绪》) 感情包容着情绪和情感,或者说是情绪和情感的总和,它综合反映了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以及愿望、需要等的感受倾向。一般来说,这种理解已没有太大的争议。那么,什么是情绪和情感呢? 二、情绪和情感 ㈠情绪 关于情绪(emotion;эмоция),前苏联心理学家对其定义十分概括:情绪是对事物的关系或主观态度的体验。 西方心理学家对情绪的定义各种各样,例如: ⑴阿诺德(,1960)的定义是:“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这种模式在不同的情绪中是不同的。” ⑵拉扎勒斯(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296658.html,zarus,1985) 提出与阿诺德类似的定义:“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 ⑶扬(,1973) 的定义是:“情绪起源于心理状态的感情过程的激烈扰乱,它同时显示出平滑肌、腺体和总体行为的身体变化。”

第3章情绪和情感

第三章情绪与情感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一)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是一种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它反应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人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人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它亦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通过人的表情外显;同时常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反应。 由此可见情绪心理现象主要由情绪体验、情绪表现和情绪生理三因素组成,又与环境、认识和行为多方面密切联系。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与区别情绪和情感的区分是相对的,实际上他们指的是同一物质过程的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是一种复合状态。情绪更倾向于行为,情感更倾向于体验。 一般说:与自然需要(生物学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内心体验谓之情绪。它有情景性强、表情和行为表现明显、冲动性大、发生时间短暂等特点;这一概念既可以用于对人类,也可用于动物。而与社会需要密切联系的内心体验谓之情感。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意识性的,往往无明显表情和行为冲动伴随。侧重于人的主观体验及对其它正在进行着的心理活动起评价和监督作用。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 事实上,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变化一般都受到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到自己的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它们既是在有机体的种族发生的基础上产生,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三)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情绪、情感是一种与环境、认识、行为等多方面相联系的有机体的复合状态,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认识、度量它都是过于简单化。

情绪的理论

情绪化行为研究平台(群号170941219,)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arl 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学说。 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他指出,“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又说:“人们的常识认为,先产生某种情绪,之后才有机体的变化和行为的产生,但我的主张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体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在詹姆斯看来,悲伤乃由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致,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变化,乃是激丨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兰格以饮酒和药物为例来说明情绪变化的原因。酒和某些药物都是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它们之所以能够引起情绪变化,是因为饮酒、用药都能引起血管的活动,而血管的活动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扩张,结果就产生了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或器官痉挛,结果就产生了恐怖。因此,情绪决定于血管受神经支配的状态、血管容积的改变以及对它的意识。 兰格与詹姆斯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中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念是相同的,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Cannon,1927)首先反对这一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2.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对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三点疑问:第一,机体上的生理变化,在各种情绪状态下并无多大的差异,因此根据生理变化很难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第二,机体的生理变化受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这种变化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瞬息变化的事实。第三,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由药物引起,但药物(如肾上腺素)只能使生理状态激活,而不能产生情绪。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多和肌肉紧张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准备状态。例如,某人遇到一只老虎,由视觉感官引起的冲动,经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处,在此更换神经元后,同时发出两种冲动:一是经过体干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到达骨骼肌和内脏,引起生理应激准备状态。二是传至大脑,使某人意识到老虎的出现。这时某人的大脑中可能有两种意识活动:其一,认为老虎是驯养动物,并不可怕。因此,大脑即将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并转而控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应激生理状态受到压抑,恢复平衡;其二,认为老虎是可怕的,会伤害到人,大脑对丘脑抑制解除,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的应激生理反应,并采取行动尽快逃避,于是产生了恐惧,随着逃跑时生理变化的加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