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第5期: 529 ~ 542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348012.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348012.html,

529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 大地构造意义

徐锡伟①

*, 闻学泽②

, 陈桂华①

, 于贵华①

①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北京100029; ② 四川省地震局, 成都 610041 * E-mail: xiweixu@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348012.html,

收稿日期: 2007-08-30; 接受日期: 2008-01-1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2004CB4184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 40474037)资助

摘要 在青藏高原东缘NE 向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约200 km 的巴颜喀拉地块东部, 由GPS 复测发现存在一条宽阔的NE 向右旋剪变带, 变形速率达4~6 mm/a. 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表明: 这一右旋剪切带对应了以往被忽略的、新生的NE 向龙日坝断裂带. 龙日坝断裂带北东段由走向N54°±5°E 、相距约30 km 的两条平行分支断层组成. 这两条分支断层沿线晚第四纪断错地貌发育, 北支龙日曲断层具有较大的逆冲分量, 南支毛尔盖断层为纯右旋走滑断层. 依据矢量合成原理可知, 龙日坝断裂带北东段晚更新世以来平均右旋滑动速率为(5.4 ± 2.0) mm/a, 垂直滑动速率约0.7 mm/a, 地壳缩短率约0.55 mm/a. 龙日坝断裂带的存在和发现可以很好地解释青藏高原东缘的大地构造与动力学特征: 以龙日坝断裂带为界, 巴颜喀拉地块分为西部阿坝和东部龙门山两个次级块体; 龙门山次级块体的整体缩短和隆升反映出从龙门山断裂带到龙日坝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地块南东向运移过程中由于受到华南地块的强烈阻挡而形成的后展式推覆构造系统, 并成为青藏高原东缘承载新生代晚期至今地壳变形的一种活动地块边界构造类型. 龙日坝断裂带正是这一系统中晚第四纪新生的活动断裂带.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活动地块 新生断裂带 断层滑动速率 推覆构造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模式是国际地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直接关系到青藏高原运动学模型, 包括侧向逃逸学说和地壳压缩增厚学说两种主流模型的问题. 其中, 侧向逃逸学说强调青藏高原不同级别块体通过大型走滑断裂带的高速滑动实现向东的挤出, 调节青藏高原近南北向的缩短[1~5]; 地壳增厚学说则强调印度板块的向北推挤导致韧性下地壳增厚和上地壳发育大量缓慢滑动断层, 发生分布式的连续变形[6~10]. 这两种运动学模型均没有讨论它们各自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带的具体构造变形效应和运动学特征, 目前很难说明哪一种模型更符合客观实际.

前人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区、东南缘的川滇块体及其邻区的构造格架开展过大量研究[1~17], 对巴颜喀拉地块东端的龙门山断裂带也作过分段活动性及其与地震关系的讨论[18~24]

, 并分析了包括龙门

山和岷江断裂带在内的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快速隆

升过程

[25,26]

, 但目前对龙门山和岷江断裂带以西地

区的活动断裂分布格局依然缺乏足够的了解.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多期GPS 复测结果, 不仅给出了龙门山及其邻区现今地壳运动状态和已知活动断裂带的现今应变速率

[27~31]

, 还揭示出在龙门山和岷江

断裂带西侧存在一条与龙门山断裂带近于平行的NE 向右旋剪切变形带, 变形速率达4~6 mm/a [29,31].

徐锡伟等: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530

根据这一线索,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发现, 由GPS 复测结果推断的龙门山和岷江断裂带西侧的右旋剪切变形带在空间上对应于巴颜喀拉地块东段NE 向龙日坝断裂带. 由于龙日坝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面上, 迄今为止对它知之甚少. 基于我们的最新调查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龙日坝断裂带的几何结构和该带北东段的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 然后结合区域构造特征讨论巴颜喀拉地块东段近端部的最新构造变形型式以及龙日坝断裂带的构造作用与意义. 这些是深入探讨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变形与运动学模型的基础.

1 区域构造环境

巴颜喀拉地块是青藏高原中东部被NWW 向东昆仑断裂带和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NE 向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和近南北向岷江断裂带围限的长条状构造域(图1). 据断错地貌研究得知, 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晚第四纪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12±2)

mm/a [15,32]; 东昆仑断裂带主体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11.5±2) mm/a [33], 但玛沁以东段落的滑动速率明显减小

[34]

. 上述两条NWW 向走滑断裂带由GPS 测量得

到的左旋滑动速率约为10 mm/a [30,31], 即长期的地质速率与现代GPS 速率基本一致. 此外, 第四纪时期龙门山断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性, 该断裂带在安县以北的北东段为晚第四纪不活动段, 地震活动性也弱[23,24]; 安县以南的中南段为晚更新世活动段, 不仅成为成都平原与西北部高原面巨大地形高差的边界带, 且已发现有地表断层切割更新统的证据[35]

,

同时也是历史强震与现今地震活动段

[24]

. 近南北向

岷江断裂带由岷江和虎牙两条断裂组成, 前者位于松潘北, 以逆冲运动为主, 垂直运动速率0.4~0.5 mm/a; 后者位于松潘南东, 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 水平滑动速率约为1.4 mm/a(图1)[36].

位于龙门山和岷江断裂带西侧、新发现的NE 向龙日坝断裂带将巴颜喀拉地块分割成西部阿坝、东部龙门山两个次级块体. 其中, 阿坝次级块体为巴颜喀

图1 川西北及邻区活动构造与地震分布图(a)和研究区位置索引示意图(b)

地震资料据文献[37]补充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第5期

531

拉地块的主体, 其向东的水平滑移速率约为11.4 mm/a; 龙门山次级块体滑移方向为N116°E, 速率约为8.5 mm/a [29,31]

, 即在宽约200 km 的龙门山次级块

体范围内, 巴颜喀拉地块的SE 向运动速率减少约 3

mm/a

[30,38]

. 这些表明巴颜喀拉地块东段相邻两个次

级块体向南东滑移速率的减少量应大部分转化为龙日坝断裂带的右旋走滑和逆冲运动, 剩余部分可能被龙门山次级块体的构造变形吸收.

2 龙日坝断裂带基本特征

2.1 几何结构与运动学性质

龙日坝断裂带是一条以往被忽略的活动断裂带. 卫星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证明, 龙日坝断裂带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西北约200 km 、松潘与马尔康以西的高原面上, 因通过红原龙日坝草原而得名(图1).

龙日坝断裂带北东段展布于龙日坝草原及其北东附近, 由走向N54°±5°E 、相距约30 km 的龙日曲(北支: F1)和毛尔盖(南支: F2)2条分支断层组成(图2), 分别表现出向南东方向逆冲和右旋走滑的运动方式. 在平面上, 龙日曲断层自龙日坝起, 沿NE 向条带状罗老山南东麓断续向北东方向延伸, 全长大于100 km. 断错地貌显示该断层为带有逆冲滑动分量的右旋走滑断层. 在格玛村以东观测点A(102°30′05.1″, 32°32′21.6″N)和观测点B(102°28′25.1″E, 32°31′38.2″N)露头剖面上, 可见龙日曲断层倾向NW, 倾角45°~50°; 在格玛村西个别地段可见该断层切割晚第四纪坡洪积物, 最大倾角大于60° (图3). 南支毛尔盖断层也呈NE 向延伸, 地表迹线较为平直, 横切山脊和水沟, 断错地貌特征显示为一条纯右旋走滑断层(图2(b)). 此外, 以上两条次级断层的北东端均向北偏转成NNE 或近NS 向走向, 最终被NWW 向东昆仑断裂带南侧的分支断裂切截(图1).

龙日坝断裂带南西段展布于龙日坝草原南西侧至炉霍北东的鲜水河断裂带之间, 上述2条次级断层消失, 代之以较单一且断续延伸的NE 向新生走滑断层. 在ETM 卫星照片上可见龙日坝断裂带南西段较清晰的不连续线性影像和局部的断错地貌现象, 但尚未得到野外考察的证实(图1).

2.2 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

野外考察表明, 龙日坝断裂带龙日曲断层和毛尔盖断层沿线的断错地貌现象丰富、清晰, 为厘定这两条活动断层的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和分析巴颜喀拉地块内部次级块体边界变形的样式提供了条件.

2.2.1 龙日曲断层(F1)

在龙日曲河北岸罗老山南东麓普遍发育3级洪积扇, 在较大冲沟或支流河谷附近则相应发育有3级洪积-侵蚀阶地(T1, T2和T3). 龙日曲断层系统切割了山麓地带的前第四纪基岩、第四纪冲洪积扇与河流阶地等地质体和地貌单元, 形成断续延伸的断崖或断坎等断错地貌.

在格玛村东观测点A(32°32′21.6″N, 102°30′05.1″E), 龙日曲断层由两条近于平行的次级分支断层(f1, f2)组成(图4). 西北侧次级分支断层(f1)切割一冲沟及其阶地T1和T2, 其中, 在f1切割现代沟床处发育高约1 m 的跌水坎, 而T2/T1阶地坎被f1右旋位移(11.5 ± 1.5) m(图5(a)); 更西T3阶地则被垂直位移约2.7 m. 另外, 东南侧次级分支f2右旋切割了相当于T3阶地堆积的较老洪积扇, 扇体东缘的右旋位移量为28 m, 扇面的垂直位移为6.3 m. 此处, T2阶地堆积物顶部被侵蚀再堆积的砾石层内木炭样品(LRB2-4)碳14年龄为(6660 ± 40) a BP 或树轮年龄为5660~5510 cal a BP(图5(b), 表1), 说明该级阶地的形成年龄应早于这一数值. 在观测点A 南约200余米的冲沟壁剖面上(图5(c)), 可见f2倾向NW, 倾角约50°, 切割了T2阶地顶部青灰色砂质黏土层, 黏土层上部含木炭样品(LRB2-9)的碳14年龄为(8985±50) a BP, 经树轮校正年龄最可能为距今8300~8160 cal a BP(表1), 但f2上断点被碳14年龄为(3935±35) a BP 或树轮校正年龄2580~2340 cal a BP(样品LRB2-7)的灰褐色含角砾黏土层覆盖, 我们以此推测前者为T2阶地的形成年龄, 后者代表T1阶地的形成年龄. 在观测点A 南侧大路旁(32°32′21.6″N, 102°30′05.1″E), 还获得相当于T3阶地的老洪积扇堆积物顶部两个黄土状样品的光释光年龄为(15.5 ± 1.7) ka (LRB-TL2)和(11.1 ± 1.2) ka (LRB- TL3)(采样剖面见图4中的插图, 表2); 格玛村西山 前地带观测点C(32°32′13.0″N, 102°29′23.7″E)附近, 在相当于T3阶地的老洪积扇顶部砾石层内埋深

徐锡伟等: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532

图2

(a) 龙日坝断裂带北东段几何结构ETM卫星影像解译图; (b) 毛尔盖分支断层局部走滑断错地貌线性卫星影像图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第5期

533

图3

(a) 龙日坝断裂带北东段北支龙日曲断层南西段的远景地貌(镜向NNE); (b) 图3(a)黑箭头指示处断层切割冲洪积地层剖面(镜向NE); (c) 图3(a)黑箭头指示处的陡倾角逆冲断层剖面(镜向NE). 红色箭头指示龙日曲断层位置; 带单箭头红色虚线条表示逆断层; 黑方块代表木

炭样品采集点与编号

50~60 cm 处可见一厚数厘米的灰色含碳泥层(图3(b)), 含木碳样品(LRB2-1)经测定碳14年龄为 (10670 ± 100) a BP, 树轮校正年龄为12633~12830 cal a BP(图3(b), 表1). 从老洪积扇砾石层顶部木炭样品的树轮校正年龄值, 以及上覆黄土状盖层底部样品的光释光年龄数据可知, 该老洪积扇形成于冰后期早期, 约(13.1±1.7) ka.

观测点A 附近主要为冲洪积地貌单元, 活动断层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应为冲洪积扇体的位移值与扇体的终积年龄之比

[16]

. 根据在观测点A 附近地貌

面样品测试结果, T2阶地下切形成的年龄接近于样品LRB2-9的树轮校正年龄值((8230 ± 70) cal a BP)(表1). 考虑到这里的T2阶地实际上对应于相同时期的洪积扇, 而T1阶地为侵蚀阶地, T2/T1阶地陡坎右旋位移量实质上为T2同期洪积扇东缘的位移量(图5(a)). 因此, 对于次级分支断层f1, 可由T2同期洪积扇东缘的右旋累计位移量(11.5 ± 1.5) m 计算得到全新世右旋滑动速率平均为(1.4 ± 0.2) mm/a; 由T3洪积扇面的

2.7 m 垂直位错与(1

3.1 ± 1.7) ka 的平均年龄估得垂直滑动速率为0.2 mm/ a. 同样, 对次级分支断层f2可得右旋滑动速率为(2.1 ± 0.2) 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0.7 ± 0.04) mm/a. 因此,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龙日曲断层在A 观测点的右旋滑动速率平均为(3.4 ± 0.1) mm/a, 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7 mm/a.

观测点B(32°31′37.5″, 102°28′25.7″)位于格玛村一冲沟的出山口处, 龙日曲断层在此切割了三期冲洪积扇体或相应的阶地, 形成了两条近于平行的断层陡坎(图6(a)), 右旋错动T3/T2阶地之间的陡坎合计33 m, 垂直错断T2阶地面分别为2.6和2.8 m(图6(b)), 合计垂直位移5.4 m. 依据观测点A 阶地T2的形成年龄数据((8230 ± 70) a BP), 可得龙日曲断层在观测点B 的全新世右旋滑动速率约为4.0 mm/a, 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66 mm/a. 另外, 在观测点B 东侧冲沟剖面上可见断层陡坎受控于倾向NW 、倾角约48°的逆断层. 假定龙日曲断层平均倾角为50°, 则可得由逆断层错动引起的NW-SE 向地壳缩短率约为0.55 mm/a.

徐锡伟等: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534

图4 龙日曲断层格玛村附近的ETM 卫星影像及填绘的断层迹线图(位置见图2)

左上角为T3洪积扇采样点(LRB2-TL2和LRB2-TL3)照片; 右下角为T3洪积扇采样点地层剖面图

表1 放射性碳14样品测试年龄值与树轮校正值一览表a)

地点 树轮校正年龄**/cal a BP 样品 编号 纬度(N) 经度(N) 碳14年龄± σ

/a BP (1σ

) (2σ )

LRB2-01* 32°32′13.0″ 102°29′23.7″ 10670 ± 100 1242~12435 (4.0%) 12633~12830 (96%) LRB2-04 32°32′13.6″ 102°30′05.9″ 6660 ± 40 5630~5555 (68.2%) 5660~-5510 (95.4%) LRB2-07 32°31′38.1″ 102°28′26.2″ 3955 ± 35 2500~2450 (32.6%) 2580~2340 (95.4%) LRB2-09 32°31′38.1″ 102°28′26.2″ 8985 ± 50 8290~8200 (55.0%) 8300~8160 (62.7%)

MLG-1 32°39′55.1″ 103°07′48.0″ 4480 ± 40

3340~3210 (45.2%) 3350~3080 (87.1%) a) 带* 号样品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碳14实验室测定, 其余由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测定, δ13

C=?25; **树轮校正用程序为OxCal v3.10 (C. B. Ramsey, 2005,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8348012.html,/orau/oxcal.html)

表2 光释光样品测试数据与年龄值一览表a)

编号

埋深/m

测量方法

等效剂量/Gy α计数率/cpks

K /%

含水量/%

α系数

剂量率/

Gy ·ka ?1

年龄/ka

LRB2-TL2 0.98 SMAR* 63.2 ± 2.3 9.3 2.2

4 0.04 ± 0.02 4.1 ± 0.4 15.

5 ± 1.7 LRB2-TL3 0.85 SMAR 43.

6 ± 1.3 10.3 2.014 0.04 ± 0.02 3.9 ± 0.4 11.1 ± 1.2 MLG-TL1 1.80 SMAR 57.1 ± 2.8 11 2.119 0.04 ± 0.02 4.0 ± 0.4 14.3 ± 1.6 MLG-TL2 5.0 SMAR 294.2 ± 15.9 10.9 2.0

17 0.04 ± 0.02 4.1 ± 0.4 74.5 ± 8.5 MLG-TL3 1.6 SMAR 82.3 ± 3.1 9.7

2.317 0.04 ± 0.02 4.1 ± 0.4 20.7 ± 2.2

a) * 号含义同表1; cpks 示每千秒计数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第5期

535

图5

(a) 观测点A 北部由全站仪实测的龙日曲断层次级分支断错地貌图; (b) T2阶地LRB2-4样品采样剖面图; (c) LRB2-7, LRB2-9样品采样剖

面图. 红线代表F1次级分支断层的地表迹线; T1和T2分别代表一级、二级阶地; Dh 代表右旋位移; 图5(a)位置(102°30′05.1"E,

32°32′21.6"N); 图5(b)和(c)位置(102°30′05.9"E, 32°32′13.5"N)

徐锡伟等: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536

图6 观测点B 由全站仪实测的龙日曲断层断错地貌图(a)和T2阶地面的I-I ′地形剖面图(b)

图注说明同图5

2.2.2 毛尔盖断层(F2)

毛尔盖断层展布于黑水河支流毛尔盖河的上游及其支流羊拱沟的基岩峡谷区(图2(b)), 沿该断层的右旋走滑型断错地貌发育, 反映出毛尔盖断层为一条纯走滑的断层. 在毛尔盖村NE 约9 km 草原村主河谷西岸发育5级阶地(图7), 毛尔盖断层系统切割了这些阶地, 在阶地面上形成自由面南倾的断层陡坎, 例如, T3阶地面上南倾断层陡坎高约20 cm(图8(b)). 参考ETM 卫星影像解译可知, T5/T4阶地坎累积右旋位移量为(225 ± 15) m(图7), 用全站仪测量得到T3/T2阶地坎的右旋位移量为(48 ± 5) m(图8(a)). 此处, 最老阶地(T5)上覆厚约4 m 的棕黄色黄土, 在观测点(32°39′36.3″N) 103°07′42.4″E)阶地面之下约2 m

处黄土样品(MLG-TL1)的光释光年龄为(14.3 ± 1.6) ka(表2); 在观测点(32°39′37.9″N, 103°07′41.3″E)阶地面之下4 m 处棕黄色黄土与冲积砾石层交接部位样品(MLG-TL2)的光释光年龄为(74.5 ± 8.5) ka, 代表了T5阶地面的形成年龄. T5/T4之间的阶地坎高约30 m. 观测点(32°39′52.1″N, 103°07′42.6″E)位于T4阶地上, 阶地面之下约1.6 m 的泛滥平原相黏土层与下伏冲积砾石层过渡部位的样品(MLG-TL3)光释光年龄为(20.7 ± 2.2) ka, 应代表T4阶地终积形成的年龄(采样剖面见图7中的插图). 采自T3阶地面之下2 m 左右黏土层中木炭样品(MLG-1)的碳14年龄为(4480 ± 40) a BP(表1), 由于该采样部位尚未到达T3阶地冲积砾石层顶面, 样品的年龄值显然比T3阶地的终积形成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第5期

537

图7 毛尔盖断层在毛尔盖村北东草原村附近的ETM 卫星影像及断错地貌解译图

图示位置见图2. 黑色粗线条为断层地表迹线; 黑三角代表年代样品采集点和样品编号; 带齿黑色线条为被断错的阶地坎; T1, T2, T3和

T4分别代表阶地面的级次, 右下角插图为T3阶地靠顶部的采样地层剖面图

期要年轻. 值得指出的是, T4和T3两级阶地为侵蚀、冲刷T5阶地而成的堆积-侵蚀阶地, 在断层北盘T4/T3阶地坎高约3 m, 南盘1.5~2 m, 采自T4阶地冲洪积砾石层上覆细粒加积层底部样品的年龄为(20.7 ± 2.2) ka(表2), 较T3阶地的形成年龄偏老, 综合格玛村附近相近阶地的年龄数据和区域古气候变化趋势

[39,40]

推测, T3阶地面应形成于距今(13.1 ± 1.7) ka 左右.

因此, 根据全站仪测量得到的T4/T3之间阶地坎(48 ± 5) m 的右旋位移量(图8)以及(13.1 ± 1.7) ka 年龄值可知,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毛尔盖断层右旋滑动速率平均为(3.6 ± 0.5) mm/a. 同时, 若将T5阶地面的年龄((74.5 ± 8.5) ka)作为T5/T4之间阶地坎(225 ± 15) m 右旋位移的起始年龄上限, 则可估算出晚更新世以来该断层的平均右旋滑速率应大于(3.0 ± 0.45) mm/a.

后者可作为对前一个速率估值的检验.

2.3 运动学特征与发育时代

野外考察、断错地貌测量和样品年代分析等表明, 龙日坝断裂带北支龙日曲断层具有较大逆冲分量, 垂直滑动速率约0.66 mm/a, 相当于存在约0.55 mm/a 的NW-SE 向地壳缩短率, 右旋走滑速率平均为(4.0 ± 0.2) mm/a; 南支毛尔盖断层为纯右旋走滑断层, 平均滑动速率约(3.6 ± 0.5) mm/a. 依据矢量合成原理[16]和速率值所在位置可知龙日坝断裂带北东段右旋走滑速率为(5.4 ± 2.0) mm/a, 垂直滑动速率约0.66 mm/a, 地壳缩短率约0.55 mm/a, 滑动方向N54°E. 值得指出的是, 由本研究获得的龙日坝断裂带北东段的地质滑动速率值与由GPS 测量获得的现代剪切形变速

徐锡伟等: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538

图8 毛尔盖断层右旋断错阶地的全站仪实测地形图(a)和镜向SWW 的照片(b)

地点: 毛尔盖村北东约9 km 的草原村SW 测(32°39′55.1″N, 103°07′48.0″E); 图例同图5

率值

[31]

是一致的, 但GPS 测量结果暂时没能监测到该断裂带两侧的垂直运动, 也没有给出NW-SE 向的地壳缩短率.

龙日坝断裂带北东段的地表迹线断续展布, 受北支龙日曲断层下降盘部分控制的NE 向龙日曲河谷

主要出露三叠纪地层, 地表仅覆盖晚第四纪冲、洪积层, 高位冲洪积扇顶部样品年龄仅15 ka; 南支毛尔盖断层断错的毛尔盖河北西岸最高阶地形成年龄也仅为75 ka; 没有发现存在更早的堆积地层. 由此可判断龙日坝断裂带应为一条晚第四纪以来发育的新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第5期

539

生断裂带, 规模虽不大, 但(5.4 ± 2.0) mm/a 的平均右旋滑动速率反映它应属于现今强活动的断裂带.

3 分析与讨论

龙日坝断裂带的存在和发现, 对理解巴颜喀拉地块东部, 特别是龙门山次级块体的构造变形样式、深入讨论青藏高原东缘的活动构造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图1所示, 在印度板块向北推挤、造成青藏高原中部各地块隆升并朝东、南东向挤出的大区域动力学环境中

[1,3,4]

, 巴颜喀拉地块朝东-南东东向的挤出

受到华南地块强烈阻挡, 在晚新生代早、中期沿袭两地块之间中生代造山带的一部分—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 以及沿岷江断裂带产生逆冲推覆为主的构造运动, 造成沿这两断裂带新近纪和早第四纪地层的显著断错

[41~43]

以及作为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新生

代前陆盆地—成都平原的形成(图1). 成都平原中堆积有厚的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 且已显著变形和断错

[44]

. 然而, 沿这两条断裂带在晚更新世以来

的断错现象不显著, 其中, 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晚更新世以来的右旋走滑和垂直(逆)滑动速率均为 1.5 mm/a, 岷江断裂带的左旋和垂直(逆)滑动速率仅分别为(1.6 ± 0.2)和0.5 mm/a [36,41]

; 与此同时, 成都平原

中的晚第四纪堆积层厚度非常有限, 且变形和断错

很不明显

[44]

. 这些说明晚更新世以来, 巴颜喀拉地

块与华南地块之间、沿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以及岷江断裂带的相互作用明显减弱了. 这种减弱作用可能与龙日坝断裂带在晚第四纪以来的逐渐形成有关.

本文的研究从地质证据揭示出龙日坝断裂带分解、转换了来自巴颜喀拉地块朝东-南东东方向水平挤出运动的大部分(5.4 ± 2.0) mm/a 的右旋走滑运动速率和约0.55 mm/a 的NW-SE 向缩短速率. 现代GPS 复测结果

[31]

同样反映龙日坝断裂带对巴颜喀拉地块SE

向运动的显著分解作用(图9(a)). 据图9(a)还可推知: 经龙日坝断裂带的运动分解后, 剩余的东、东南向运动分量在龙日坝、龙门山两断裂带之间的龙门山次级块体内再被部分吸收, 转化为块体内的断层运动和垂向抬升作用, 仅剩很小的一部分成为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现代构造运动的驱动力.

根据区域人工地震探测资料可知, 龙日坝断裂

带为阿坝地区中上地壳偏低速异常区的南界, 主断面倾向NW, 倾角向深部变小, 最终在15~20 km 深的低速层顶部附近变成平缓的滑脱面

[45~47]

, 成为阿坝

和龙门山两个次级块体分界的逆-走滑断裂带(图9(b)). 龙门山次级块体与华南地块之间为倾向NW 的龙门山逆冲断裂带, 滑脱面的深度也在中上地壳低速层顶部附近

[19]

. 另外, 龙门山区新生代的快速隆

升和冷却时期发生在距今11~5 Ma, 岷山及其周边地区发生在距今5~3 Ma, 反映出从靠近成都平原的龙门山断裂带向西北方向冷却时代逐渐变新的趋势

[34]

.

这些使得我们有理由采用一个后展式推覆构造模式(图9(b))来解释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与龙日坝断裂带的发展与构造活动的相互关系: 图9(b)是沿图9(a) A-B 线的理想化NW 向构造剖面, 其反映在华南地块西北角的强烈阻挡下,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缘的构造活动范围从NE 向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中-南段逐渐向后陆扩展, 直到晚第四纪时龙日坝断裂带在大约200 km 外的后陆形成; 在此过程中, 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活动性由强转弱. 因此, 从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到龙日坝断裂带、以及它们之间夹持的龙门山次级块体共同组成了晚第四纪至今青藏高原东缘的边界构造带, 并在该构造带内表现出较强烈的构造与地震活动性(图1).

另外, 图1反映龙日坝断裂带以及龙门山次级块体的中部和西南部似乎没有或少有强震的发生, 但这是由于高原地区缺少历史地震记载所致. 事实上, 在过去的400多年中, 龙门山次级块体仅其北东部的岷江流域(成都-汶川-松潘)和涪江流域(江油-平武北)有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记载

[37]

. 根据本文的上述分析

与认识, 龙日坝断裂带和龙门山次级块体内部应具有发生强震或大地震的活动构造与动力学条件.

4 结论

青藏高原东缘的NE 向龙日坝断裂带是一条晚第四纪新生的强活动逆-右旋走滑断裂带, 其北东段由相距约30 km 的两条平行的分支断层组成; 北支龙日曲断层具有较大的逆冲分量, 平均右旋滑动速率(3.7 ± 0.3) mm/a, 垂直滑动速率约0.7 mm/a; 南支毛尔盖断层为纯右旋走滑断层, 平均滑动速率约为(3.6 ± 0.5) mm/a. 龙日坝断裂带北东段总的平均右旋滑动速率

徐锡伟等: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540

图9

(a)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相对于华南地块的GPS 速度场图(1999~2001); (b) 沿图9(a)的A-B 线的理想化构造剖面图-后展式滑脱构造系统.

红色线条表示不同性质的活动断层; 蓝色箭头与椭圆为GPS 站速度矢量及其误差[31]

为(5.4 ± 2.0) mm/a, 垂直滑动速率约0.7 mm/a, 地壳缩短率约0.55 mm/a.

龙日坝断裂带是晚第四纪以来由NE 向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朝北西(后陆方向)发育后展式推覆构造系统时形成的, 原因是华南地块对巴颜喀拉地块的南东向挤出运动的强烈阻挡作用. 在龙日坝断裂带

形成的过程中, 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活动性逐步减弱. 这两条断裂带及其夹持的龙门山次级块体在宽约200 km 的范围内表现出显著的地壳缩短作用, 反映出由这两条断裂带以及龙门山次级块体组成的后展式推覆构造系统不仅承载着青藏高原东缘的现今构造变形, 同时还控制着这里的强地震活动.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8年第38卷第5期

参考文献

1 Tapponnier P, Peltzer G, Le Dain A Y, et al. Propagating extrusion tectonics in Asia: new insights from simple experiments with plas-

ticine. Geology, 1982, 10(12): 611—616[DOI]

2 Peltzer P, Tapponnier P.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trike-slip faults, rifts, and basins during the India-Asia collision—An experi-

mental approach. J Geophy Res, 1988, 93(B10): 15085—15117[DOI]

3 Avouac J P, Tapponnier P. Kinematic model of active deformation in central Asia. Geophys Res Lett, 1993, 20: 895—898[DOI]

4 Tapponnier P, Xu Z Q, Roger F, et al. Oblique stepwise rise and growth of the Tibet Plateau. Science, 2001, 294(5547): 1671—

1677[DOI]

5 Replumaz A, Tapponnier P.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ormed collision zone between India and Asia by backward motion of litho-

spheric blocks. J Geophy Res, 2003, 108 (B6): 2285[DOI]

6 England P, Mckenzie D. A thin viscous sheet model for continental deformation. Geophys J Int, 1982, 70(2): 295—321[DOI]

7 Houseman G, England P C. A lithospheric thickening model for the Indo-Asian collision. In: Yin A, Harrison T M, eds. Tectonic

Evolution of Asi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17

8 England P C, Molnar P. The field of crustal velocity in Asia calculated from Quaternary rates of slip on faults. Geophys J Int, 1997,

130(3): 551—582[DOI]

9 Royden L, Burchfiel B C, King R W, et al. Surface deformation and lower crustal flow in Eastern Tibet. Science, 1997, 276(5313): 788

—790[DOI]

10 Shen F, Leigh H R, Burchfiel B C. Large-scale crustal deform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J Geophy Res, 2001, 106 (B4): 6793—

6816[DOI]

11 Tapponnier P, Meyer B, Avouac J P, et al. Active thrusting and folding in the Qilian and decoupling between upper crust and mantle

in the northeast Tibet. Earth Planet Sci Lett, 1990, 97: 382—403[DOI]

12 闵伟, 邓起东.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变形特征及走滑断裂端部挤压构造的形成机制. 活动断裂研究, 1991, 1: 71—81

13 Meyer B, Tapponnier P, Bourjot L, et al. Crustal thickening in Gansu-Qinghai, lithospheric mantle subduction, and oblique, strike-slip

controlled grow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Geophys J Int, 1998, 135: 1—47[DOI]

14 Wang E, Burchfiel C B, Royden L H, et al. Late Cenozoic Xianshuihe-Xiaojiang, Red River and Dali Fault Systems of Southwestern

Sichuan and Central Yunnan, China. Boulder: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 1998. 327: 108

15 徐锡伟, 闻学泽, 郑荣章, 等.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3, 33(增

刊): 151—162

16 徐锡伟, Tapponnier P, Der Woerd J V, 等. 阿尔金断裂带晚第四纪左旋走滑速率及其构造运动转换模型讨论.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3, 33(10): 967—974

17 袁道阳, 张培震, 刘百篪, 等.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构造转换. 地质学报, 2004, 78(2): 270—278

18 Chen S, Wilson C J L, Deng Q D, et al. Active faulting and block movement associated with large earthquakes in Minshan and Long-

menshan Mountains,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J Geophy Res, 1994, 99(B12): 24025—24038[DOI]

19 宋鸿彪. 龙门山造山带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4, 21(2): 79—88

20 赵小麟, 邓起东, 陈社发, 等.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的构造地貌学研究. 地震地质, 1994, 16(4): 422—428

21 邓起东, 陈社发, 赵小麟.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地震地质, 1994, 16(4): 389—403

22 贾东, 陈竹新, 贾承造, 等.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9(3): 402—409

23 李传友, 宋方敏, 冉永康.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讨论. 地震地质, 2004, 26(2): 248—258

24 贾秋鹏, 贾东, 朱艾斓, 等.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成都平原的现今构造表现: 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地质科学,

2007, 42(1): 31—44

25 Arne D B, Wilson W C, Chen S, et al. Differential exhumation in response to episodic thrusting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

betan Plateau. Tectonophysics, 1997, 280: 239—256[DOI]

26 Kirby E, Reiners P W, Korl M A, et al. Late 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ference from

40Ar/39Ar and (U-Th)/He thermochronology. Tectonics, 2002, 21(1)[DOI]

27 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GPS速度场与活动地块. 地学前缘, 2002, 9(2): 430—441

28 王小亚, 朱文耀, 符养, 等. GPS监测的中国及其周边现时地壳形变.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45(2): 198—209

541

徐锡伟等: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29 吕江宁, 沈正康, 王敏. 川滇地区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场与活动块体模型研究. 地震地质, 2003, 25(4): 543—554

30 Zhang P, Shen Z K, Wang M. Continuous deform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data. Geology, 2004,

32(9): 809—912[DOI]

31 Shen Z K, Lü J N, Wang M, et al. Contemporary crustal deformation around the southeast borderland of the Tibetan Plateau. J Geo-

phy Res, 2005, 110 (B11409)[DOI]

32 闻学泽, 徐锡伟, 郑荣章, 等. 甘孜-玉树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与近代大地震破裂.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3, 33(增刊):

199—208

33 van der Woerd J, Ryerson F, Tapponnier P, et al. Uniform slip-rate along the Kunlun Fault: implication for seismic behaviour and

large-scale tectonics. Geophys Res Lett, 2000, 27: 2353—2356[DOI]

34 Kirby E, Harkins N, Wang E, et al. Slip rate gradients along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Tectonics, 2007, 26: TC2010[DOI]

35 杨晓平, 蒋溥, 宋方敏, 等.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断错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证据. 地震地质, 1999, 21(4): 341—345

36 马保起, 苏刚, 侯治华, 等. 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地震地质, 2005, 27(2): 234—

242

37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5. 1—514

38 江在森, 马宗晋, 张希, 等. 青藏块体东北缘近期水平运动与变形.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44(5): 636—644

39 姚檀栋, Thompson L G, 施雅风, 等. 古里雅冰芯中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记录研究.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1997, 27(5):

447—452

40 姚檀栋. 末次冰期青藏高原的气候突变—古里雅冰芯与格陵兰GRIP冰芯对比研究.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1999, 29(2):

175—184

41 周荣军, 李勇, Densmore A L, 等.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 矿物岩石, 2006, 26(2): 40—51

42 徐锡伟, 于贵华, 马文涛, 等. 中国中轴构造带地壳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学内涵. 地学前缘, 2003, 10(增刊): 160—167

43 杨景春, 邓天岗, 王元海, 等. 岷江上游地区第四纪构造应力状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地震地质, 1979, 1(3): 68—75

44 李勇, 周荣军, Densmore A L, 等. 青藏高原东缘大陆动力学过程与地质响应.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6. 1—146

45 Huang J, Zhao D. High-resolution mantle tomography of China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J Geophys Res, 2006, 111: B09305[DOI]

46 袁学诚, Egorov A S. 北冰洋-欧亚大陆-太平洋地学断面(1:1 000000).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32

47 王椿镛, 韩渭宾, 吴建平, 等. 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 地震学报, 2003, 25(3): 229—241

542

葛肖虹老师主讲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课件

不同专业人士不懂《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何物?为此需要做一些科普,分以下三部分介绍,以求扩大视野,起到普及地球科学的作用,不知能否凑效?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研究我国境内岩石圈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它是对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和全国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特征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不仅因涉及到矿产资源和灾害地质分布与预测的战略性决策,是国土资源调查和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基础内容之一;而且由于我国在全球构造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多源区的复合陆块群、中国大陆长期处在蒙古-鄂霍茨克、特提斯和环太平洋等全球三个巨型构造动力学体系的复合交接部位、新生代崛起的青藏高原以及世界最高和最年青的喜马拉雅山脉、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大规模超高压变质带等都是世界罕见的地质形迹,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将会对全球固体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学科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统一到为探寻地球演化趋向所必须的宽阔基础领域中,对于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预测与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地质工作者,这是一门集各类基础地质学科大成的宏观、综合性学科,是为培养综合性研究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的前身《中国地质学》始见于1920-1926年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以及

1934-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伦敦各大学的讲学。作为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课程《中国地质学》1955-1958年在北京地质学院由王鸿祯、张文佑、边兆祥、马杏垣教授开始讲授;长春地质学院由喻德渊教授讲授。1960年始北京地质学院以马杏垣教授为首的区域地质教研室为全院地质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中国区域地质》课程,并于1963年出版了《中国区域地质》教材。按照地质矿产部教材编审委员会1982年审定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1985年出版了杨森楠、杨巍然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1992年出版了马文璞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理论和中国板块构造》,本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在综合上述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地球科学是人类在利用矿产资源、避让自然灾害和适应生存环境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在公元前7,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知道用陶土焙烧器皿。以后经青铜时期进入文明社会再到工业化时代,所用资源也从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扩大到煤和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采。人类繁衍,人口密度增大并扩散到全球各地,使对地震、洪泛、火山喷发及山体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测成为现实课题。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工业化的普及和加速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更大需求、废弃物排放和污染急遽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人和自然界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地球科学第三方 面的任务。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作业题 第一章 1、何为地质构造?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 第二章 一、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二、 1、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 2、何为视倾角、视倾向?真倾角与视倾角如何换算? 3、“V”字形法则的内容和应用条件是什么? 三、 1、哪些标志可用于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真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三者有何不同?

3、如何求取岩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和露头宽度? 四、 1、整合与不整合反映在地壳运动性质上有何不同? 2、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有何异同? 3、嵌入不整合、超覆不整合,非整合各指什么? 4、何为古潜山? 5、哪些标志可用于确定不整合的存在? 6、怎样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7、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有哪些基本类型? 第三章 一、 1、什么是内力?其与外力有何关系? 2、什么是应力?分为几种?怎样确定其正负? 二、 1、什么叫变形?什么叫应变? 2、线应变与扭应变的正负值是怎样规定的? 3、泊松效应指什么? 4、应变椭球体指什么? 三、

1、何为弹性、塑性? 2、岩石变形方式有哪几种? 3、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有何特征?各包括哪几种变形方式? 4、什么是递进变形? 5、岩石变形可分为几个阶段? 6、弹性变形有何特征? 7、何为松弛?何为蠕变? 8、塑性变形有哪些基本的机制? 9、岩石的破裂方式有哪两种? 10、为什么剪裂角小于90°?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11、外界因素怎样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石的变形? 四、 1、何为构造应力场?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2、在理想情况下,变形图像与应力网络有何对应关系? 3、边界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 一、 1、什么是褶皱、背斜、向斜?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褶皱有哪些基本要素?各表示什么?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1)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1)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以及任纪舜先生等,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制的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成果,在《地质学报》1977年第2期发表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一文。该文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值得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认真阅读和研究。为了比较具体清晰地了解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特征,现将该文的有关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1、中朝准地台 中朝准地台包括整个华北、东北南部以及朝鲜北部等地,总体上呈三角形,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分界。 中朝准地台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地台。其基底中的最老部分的同位素年龄为31~34亿年。该地台主体最终形成于距今17亿年前的中条运动;而阿拉善等边部地区则固结于元古代末的扬子旋回。 在该地台主体的基底中存在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代表基底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太古界阜平群与下元古界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阜平运动,距今23.5~25.5亿年; ②、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五台运动,距今20亿年左右; ③、滹沱群与上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与上元古界(震旦亚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所以,该地台基本上是一个早元古代末形成的地台。 中朝准地台的沉积盖层包括:震旦亚代、寒武纪、奥陶纪的浅海相沉积;石炭纪、二叠纪的陆相夹海相沉积;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中生代在燕山、辽宁、山东等地有大规模陆相火山喷发及花岗岩侵入;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广泛。 中朝准地台盖层构造变动以燕山旋回为主,但是内蒙、燕辽等地的印支运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_381427182024157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题 一、判断题(正确标√,错误标×) 1. 如果地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且地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则在地形地质图上,地层露头线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2. 倾斜岩层的产状由走向和倾向就可确定()。 3. 岩层走向加上或减去90°就是岩层的倾向()。 4. 倾斜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是该岩层的走向线()。 5. 对称波痕的波峰尖端指向岩层的顶面()。 6. 泥裂在剖面上一般成“V”字形,其“V”字形尖端指向岩层顶面()。 7. 斜层理由一组或多组与主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其细层的收敛方向指向岩层的底面方向()。 8. 水平岩层在地面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9. 两套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且两套地层的走向线平行,则该两套地层之间一定是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10.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11. 节理的分期就是将一定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将同期节理组合在一起()。 12. 在断层旁侧发育的张性结构面(如羽状张节理)与断层的锐夹角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13. 同沉积褶皱是在岩层形成后受力变形而形成的()。 14. 因为在与最大主应力成45°夹角方向上的剪应力最大,因此剪裂面沿此方向发育()。 15. 同沉积断层的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其弧形顶端指示断层本盘的运动方向()。 16. 正阶步的陡坎指示本盘运动方向()。 17. 当断层的走向与褶皱的走向一致时,该断层为走向断层()。 18. 缝合线构造的锥轴方向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力轴()。 19. 褶皱的横截面(或正交剖面)必定垂直地面()。 20. 形成同沉积褶皱的作用主要是横弯褶皱作用()。 21. 枢纽断层是指与褶皱枢纽平行的断层()。 22. 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如果发现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则一定是逆断层()。 23. 最小主应力铅直,最大主应力和中间主应力水平,按照安德森断层形成模式,这种应力状态下可形成逆断层()。 24. 在剖面上表现出花状构造特征的一定是走滑断裂()。

大地构造地质学3

?二、ophiolite的生成环境 ?ophiolite的岩石组合代表了大洋地壳的残片,故谈及ophiolite的原生环境时,一般认为,ophiolite形成于洋中脊。 ?Miyashiro认为:ophiolite具有不同的类型,它们应属于不同的原生环境。 ?作为大洋地壳的ophiolite,在未侵位至大陆上以前,可出现在下列构造环境中: ?①、洋中脊和大洋盆地(包括狭窄的小洋盆); ?②、弧后边缘海盆地; ?③、未成熟的岛弧。 ?三、ophiolite的构造侵位 ?ophiolite形成于洋中脊、边缘海等海底扩张环境,但却出露在板块的敛合边界上。 ?1、俯冲带ophiolite ?产于海沟陆侧坡的俯冲带混杂岩体中,当大洋板块沿海沟向下俯冲时,大洋地壳会遭受断裂而破碎,洋壳碎块,特别是洋底沉积层可能 在俯冲过程中被刮落下来,添加在海沟的陆侧坡。它们与仰冲板块的岩石和沉积物混杂在一起,构成俯冲带杂岩体,其中所混入的洋壳碎块,即是俯冲ophiolite。以上三种环境中形成的ophiolite都可以在这里出现。 ?2、thrust ophiolite ?巨大的洋壳板片逆冲于大陆边缘或岛弧之上,较重的洋壳反而上冲掩覆于较轻的过度型或大陆地壳之上。

?第3章二2 ?subduction zone: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向某一方向移动,遇到大陆地壳并彼此相碰时,大洋板块由于其密 度较大,地位低,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这一俯冲部分被称之为俯冲带。 ?根据弧后地壳类型和应力状态及构造活动,俯冲边界又可分为两种(Dickinson 1981):即陆缘弧沟系和洋内 弧沟系。前者是大洋板块俯冲在大陆板块之下,岩浆弧和弧后区是大陆地壳。弧后为陆地或浅海,弧后的应力状态是挤压或中性的(如安第斯);后者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另一洋壳之下,弧后区是大洋地壳,岩浆弧的地壳是过度型的。 ?②、当convergent boundary两侧均为陆壳板块,或者陆壳板块与岛弧板块相互敛合时,由于两者的比重都比 较小,或浮力都比较大,陆壳板块难以俯冲到另一陆壳板块之下的地幔中,于是,两个板块最终碰撞在一起,这种边界称之为Collision zone。 ?collision zone:两个大陆换大陆与岛弧相碰撞的地带,由于相互碰撞的两个地壳单元岩石密度均较低,难以进 入地幔,最后被挤压而成造山带。 ?第五章补充 ?第三节活动大陆边缘的沉积作用 ?一、两种活动大陆边缘的几个构造单元 ?(一)、洋内弧沟系 ?1、海沟(Treach); ?2、俯冲杂岩或消减杂岩(Subduction complex); ?3、弧一沟间隙(Arc—Treach gap)一在此形成弧前盆地。 ?4、岩浆弧:靠海一侧是由没有火山活动的前弧或分缘弧(fontal arc), ?靠陆一侧由成串的火山构成火山链。弧内可能在构成岩浆弧基底地壳的地堑构造中出现弧内盆地(intra—arc basin)。 ?5、弧后区:主要有残留弧、边缘海盆地和弧间盆地。 ? ?第六章补充 ?四、裂谷岩浆的形成 ?裂谷岩浆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1、裂谷带的各种不同的岩浆岩基本上是由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以及少量超碱性岩浆演化而成的。大致上在裂前拱阶 段为碱性系列,大陆裂谷阶段为碱性系列和钾略高的大陆拉斑系列,大洋裂谷阶段则为低钾的洋脊拉斑系列。说明 随着大陆板块的分裂直到形成大洋裂谷,岩浆的碱度逐步下降;

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摘要:依据地层建造类型、生物区系特征、各块体构造及边界构造特征、构造活动演化特点,采用板块构造学术观点,对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划分。划分为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四个一级构造单元。华北地块、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哈萨克斯坦东南陆缘增生带、塔里木东部陆缘增生带、西伯利亚东南陆缘增生带五个二级构造单元。并进一步划分了火山型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等九个三级构造单元。对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及边界构造特征进行了论述,对几个重要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内蒙古 大地构造单元 建造类型 生物特征 构造演化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有不少学者进行全国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时对内蒙古地质构造单元做过初步划分,如(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1977.)进行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的研究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准地台和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及额尔古纳地槽褶皱系两个大的构造单元;(李春昱.1981.)对中国板块构造轮廓研究和划分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两大板块;《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划分为华北地台、内蒙古中部地槽、兴安地槽、天山地槽。后来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又有不同的认识和划分,(邵积东.1998)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等.2009)将内蒙古也划为塔里木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993)在《中国大陆构造研究新进展》中,曾经提出古亚洲洋中可能存在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哈萨克斯坦―准葛尔古陆块。通过对1:20万区调资料,特别是近年完成的1:5万和1:25万区调成果资料以及地球物理资料的详细研究,认为北山北带的地层建造、古生物区系特征明显不同于北山南带,应分属两个不同的构造块体,提出北山北带属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的新认识。并对关键性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根据1:20万区调资料和近年完成的1:5万区调、1:25万区调最新成果以及一些新的科研成果资料,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6)。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并采用板块构造学术观点,依据地层建造类型、生物群系特征、不同块体的构造及其边界构造(蛇绿岩带)特征,将内蒙古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四个一级构造单元。并根据构造活动性质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华北地块、华

构造地质学考题及答案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地堑和地垒 地堑:是指由两组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组正断层之间为共同下降盘。地垒:是指由两组走向基本一致的相背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组正断层之间为共同上升盘。 2、断层三角面 当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的水流的侵蚀切割,会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是现代活动断层的标志,常见于山区或山地与盆地、平原的分界处。 3、拉分盆地 是走滑断层拉伸中形成的断陷构造盆地,是一种张剪性盆地。其发育快、沉降快、沉积速率大、沉积厚度大、沉积相变化迅速。拉分盆地一般分为“S”型和“Z”型,左行左阶雁列式走滑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拉分盆地为“S”型,右行右阶雁列式走滑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拉分盆地为“Z”型。 4、纯剪切与简单剪切 产生均匀变形的剪切作用有两种:纯剪切(pure shear)和简单剪切(simple shear)。 纯剪切变形的主应变方向不随变形的递进而转动,所以又称非旋转变形或共轴变形,但两条主应变线的长度却分别持续伸长或持续缩短。纯剪切变形过程中,除主应变线以外的所有方向线的方向和长度都随变形的递进作有规律的变化。拉伸与压缩作用产生纯剪切变形。 简单剪切变形的两个主应变线的方向和长度随变形的递进而改变,所以又称旋转变形或非共轴变形。简单剪切过程中除了平行剪切面方向线的方向和长度不随变形的递进而改变以外,其他所有方向线的方向和长度都随变形的递进而改变。简单剪切变形由一系列平行的滑动层受剪切滑动而形成。 5、动态重结晶 在初始变形晶粒边界或局部的高位错密度处,储存了较高的应变能,在温度足够高的条件下,形成新的重结晶颗粒,使初始变形的大晶粒分解为许多无位错的细小的新晶粒。 6、底辟构造 底辟构造是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或者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7、平衡剖面 指将剖面中的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原则和方法全部复原的剖面,是全面准确表现构造的剖面。平衡剖面技术目前主要用于检验地震解释结果的正确性、构造变形的定量研究和进行盆地构造演化分析。 平衡剖面基本原理为:如果变形前后物质的体积不变,则在垂直构造走向的剖面上体现为“面积不变”;如果变形前后岩层厚度保持不变,则转化为“层长不变”。所以,平衡剖面技术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遵循岩层层长或面积在几何学上的守恒原则,将已变形的剖面恢复到未变形状态或从未变形地层剖面依据变形原理得到变形剖面的方法。 8. 构造窗和飞来峰 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时,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青地层,这种现象称为构造窗。如果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剥蚀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块,称为飞来峰。飞来峰表现为原地岩块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外来岩块,常常表现为在较年青的地层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老地层。

中国大地构造学试题

中国大地构造学试题 大地构造学试题 华北,华南变形主要表现为? 1. 华北,华南变形主要表现为?伸展变形。 2.青藏高原的地表厚度高于普通的 2 倍。 2. 3.火山活动出现在优地槽。优地槽。 3. 优地槽 4.太平洋板块,洋壳年龄新,很少超过侏罗纪,不能发现中生代。中生代。 4. 中生代 5.什么是岩石圈包括哪些层位?什么是岩石圈? 5.什么是岩石圈?包括哪些层位?(1)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岩石圈: 岩石圈层,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坚硬部分,厚约 60-120km,在力学上可看作一个统一的构造单元。软流圈: 软流圈:把岩石圈下面的低速层叫软流圈,厚约 100km,岩石圈在软流圈上能较为自由地活动。(2)岩石圈包括的层位就是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的一部分 6.沟湖盆地发生在汇聚板块边缘。汇聚板块边缘。 6. 汇聚板块边缘 7.秦岭造山带,主要是中生代的碰撞运动形成。 7. 中生代的碰撞运动形成。中生代的碰撞运动形成(扬子板块)8.复理石建造复理石建造? 8.复理石建造?复理石建造:多次重复的韵律性层理(复理石韵律),每一韵律包括砂岩到泥质岩或灰质岩的韵律层序(鲍马序列)总厚,达数千米至万米。主要为砂岩和泥岩,海相浊流沉积。 9. 造山作用成山作用。造山作用, 9.造山作用,成山作用。(1)造山作用: 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之下,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发生造山作用: 造山作用的所有地质过程的总和,包括断裂、褶皱、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总的效果是形成线形的加厚的地壳(岩石圈)。(2)成山作用:造成明显正地形的地质过程,可以是造山带的成山,成山作用也可以是断裂作用造成的基本未变形的地质体的过程。 10.太行山的隆升由于造山运动其他太行山的隆升由于造山运动其他? 10.太行山的隆升由于造山运动其他?正断层控制,伸展下生成,不是造山。 11.为什么叫做热年代为什么叫做热年代学 11.为什么叫做热年代学? a.不是高 温形成,因为测量方法涉及封闭温度,(高温,低温)测年是因为每种矿物都有一种封闭温度。热年代学:应用热扩散理论,将年龄结果解释与地质体的热演化历史联系起来 b.热年代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称为热年代学。地质热年代学利用矿物封闭温度来解释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定量地给出地质作用过程温度一时间轨迹。可采用多种同位素测年方法,常用的有 U-Pb 法、40Ar-39Ar 法、(U-Th)/He 法、裂变径迹法等。 [ c.低温热年代学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应用范围; 低温热年代学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应用范围; 低温热年代学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应 用范围 (1)地表的侵蚀历史;(2)造山带的隆升历史; (3)盆地的热演化历史;(4)活动断层的测年; (5)年轻沉积地层的年龄。 12.我国的地质理论及地质学家我国的地质理论及地质学家。 12.我国的地质理论及地质学家。槽台学说(奥格)、多旋回学说(黄汲清)、地洼学说(陈国达) (1)地质力学(李四光) (2)板块构造(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魏格纳) (赫斯)(勒皮雄、摩根、麦肯齐)(4)其他:深大断裂、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说 13.燕山运动发生在?中生代。 14.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14.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大陆漂移学说,英文名《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 15.什么是磨拉石建造什么是磨拉石建造? 15.什么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 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一、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海陆分布特征:陆地面积占%;海水覆盖面积%; 高程分布特征:陆地主要分布在海平面以上数百米高程范围,大洋的主体分布在海平面以下5km的高程上;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共40道) 序 号 内容图形 001Quest: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K、O -P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水平产状 O-P:SW 003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

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 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 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 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 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 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Quest:下图AB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Quest: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Ans: 1)转折端2)翼 3)核4)轴面 5)枢纽6)背斜最高点 7)脊8)拐点 011Quest: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Quest:下图为S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Quest: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Quest: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 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 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 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构造地质学 一、考试要求: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重点研究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主要内容包括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三个方面。 对于考生而言,应当熟练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含构造地质学分析的方法与技术),实验技能四大方面。 二、考试内容: 1.基础知识(概念、理论) (1): 产状及不整合 面状构造的产状及其在地形地质图上的分布特征、线状构造的产状;不整合的概念、类型、成因、识别和表现 (2): 岩石变形分析的力学基础 应力的相关概念、平面主应力状态及主应力莫尔圆;应变的相关概念、岩石变形基本方式、岩石变形阶段及其特点、递进变形,应变椭球体;剪裂角分析;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构造应力场及其表示方法 (3): 劈理和线理 劈理的结构、分类、地质意义和野外研究方法;变形岩石中的小型线理、大型线理和线理的研究。 (4): 褶皱构造 褶皱的基本要素、褶皱闭合要素;褶皱分类与组合;褶皱的形成机制;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褶皱构造研究的基本内容 (5): 节理构造 节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节理的分类,剪节理与张节理的特征,节理的组合,构造节理分布的基本规律,节理的观测和研究,覆盖区节理研究方法

(6): 断层构造 断层的概念和几何要素、断层分类与组合类型、断层形成的安德生模式、断层的标志、断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生长断层及其主要特征; 伸展构造、重力滑动构造和底辟构造、冲断构造、扭动构造 (7): 极射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 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吴氏网的使用方法,面状和线状构造产状及地层厚度的测算,褶皱构造的赤平投影,断裂的赤平投影。 2.基本技能 (1):分析水平岩层地质图及原始尖灭;分析倾斜岩层地质图、用间接法求岩层产状要素;在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度和埋藏深度并判断地层接触关系(2):分析褶皱地区地质图 (3):分析断层地质图求断层产状及断距;利用钻井资料编制断层构造图(4):分析褶皱、断层发育地区地质图编制构造纲要图、综合分析地质图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2.题型结构 a:基本概念(45分) b:简述题(45分) c:论述题、读图题(60分) 四、参考书目 1. 朱志澄,宋鸿林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2. 陆克政主编,《构造地质学教程》,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3. 戴俊生主编,《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 (共40道) 序号 内 容 图 形 001 Quest: 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 -K 、O -P 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 :水平产状 O-P :SW 003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 Quest: 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

线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 根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 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 Quest: 下图AB 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 Quest: 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 Ans: 1) 转折端 2)翼 3)核 4)轴面 5)枢纽 6)背斜最高点 7)脊 8)拐点 011 Quest: 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 Quest: 下图为S 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 Quest: 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 Quest: 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 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大地构造学讲解

吉林大学 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理论及关系 2016年 6 月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就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体系而言,国内外常见的有四种类型,分别以区域大地构造学、构造模式、构造解析方法和构造演化历史为主线(万天丰,2004): ⑴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主线,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大地构造学的确也是在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年的大地构造学几乎都附属在区域大地构造学之中,例如,北京地质学院区域地质教研室(1963)出版的《中国区域地质》和杨森楠、杨巍然(1985)编写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科书实际上都是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基础来讨论大地构造学的;程裕淇院士(1994)主编的《中国区域地质概论》更是在系统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资料的基础上,阐明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的认识;最近,车自成等(2002)编著的《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也是以地块的区划研究作为主线的。以区域大地构造为主线的体系,对于了解各地区的特征比较有利,但是对于中国大陆宏观的总体特征,就可能稍嫌薄弱。 ⑵以构造模式为主线,李四光先生创导的地质力学,在讨论中国大地构造时,就是以构造模式为主线,他称之为“构造体系”,即按构造线的组合特征和地质体所受作用力的类型不同,来建立构造模式,如山字型、多字型、旋卷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入字型构造等。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1926、1947、1962)就提出了上述构造体系,是世界上第一批从构造变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题目: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综述 目录 引言 (3) 地质背景 (4)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的机制........... .6超高压变质作用力学模型. (7)

大陆地壳俯冲过程..................... 8... 大陆地壳的快速折返过程 (12) 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岩浆作用 (15) 参考文献............................... .16...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综述 引言 随着世界上22条变质带中的柯石英、金刚石和其他超高压变质矿物和矿物组合相继被发现,证明密度相对较小的大陆地壳曾俯冲到至少80 km深的地幔内部,然后折返回地表。这些发现在全球引发了超高压变质和大陆深俯冲研究的热潮。 在我国东部的大别山造山带榴辉岩矿物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以来,国内外科学家针对大别一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分布范围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证明 大别-苏鲁造山带由华南陆块俯冲进入华北陆块之下所形成的大陆碰撞型造山带(图1),出露有世界上规模最大(30000 km2)、保存最好的超高压变质地体之一。

深度 /km (据郑永飞等[1]) 地质背景 大别造山带(图2)位于扬子克拉通与中-朝克拉通之间,是秦岭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其中,大别地块主要由大别杂岩、红安(宿松)群、随县群及耀岭河群等不同的构造岩石单位组成,它们分别经历过区域麻粒岩相 -高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根据已有同位素年龄资料,原岩时代分别属于新太古-古元古、中-新元古及新元古代。大别地块南缘被扬子克拉通型上震旦系 -古生界沉积盖层覆盖, 北缘以晓天-磨子潭断裂与北淮阳构造带为界.超高压(UHP)变质岩石主要分布在大另U杂岩内,高压(HP)变质岩石分布于红安(宿松)群内,含青铝闪石、镁钠闪石、红帘石等矿物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6522016 课程名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课程英文名称:Geotectonic of China 学分:2.5学分 编写人:葛肖虹教授、周建波教授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为本科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属综合性宏观地质课程。 1.启发学生运用地质科学各基础学科和《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去分析中国区域地质实 例。 2.以建立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发展轮廓为主线,介绍各主要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与大地构造 演化史。 3.中国地质学实践性很强,要加强实线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图件综合分析,编制平、剖面 图,编写实习综合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 4.要注意结合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最新成就丰富教学内容。 二课程简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课程全面讲述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构造发展历史。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构造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演化、大地构造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以后,通过对中国及邻近海域区域地质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掌握中国大陆及邻海的基础区域大地构造特征,还可以加深对地球科学各基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宏观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编写服务,也为今后继续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或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 绪论――2学时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学科性质、内容、方法 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历史 第一章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况――4学时 第一节中国现代地貌及深部地球物理场 第二节中国的大地构造背景——中国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第三节中国及邻近海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第四节中国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第二章华北地台(中朝板块)――5学时 第一节概述与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节太古宙-早元古宙基底演化阶段的构造轮廓; 第三节长城纪-三叠纪克拉通演化阶段的构造特征; 第四节中-新生代活动构造演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影响时期)的构造 特征;

1、构造地质学(李忠权简约版个人整理)

《构造地质学》-【李忠权版】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答:理论意义通过对不同地域的中小型地质构造的变形特征研究, 分析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时间上的演化关系, 为大地构造的分析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为最终探讨地壳构造演化、地壳运动规律、构造动力来源提供依据。 实践意义与国民经济建设想相关,有利的方面,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受一定的构造控制,大多数矿床都赋存于地质构造中,地质构造为有用元素的迁移、聚集提供了驱动力, 又为成矿元素的聚集成矿提供了容矿空间。 不利的方面,如地震活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保护、改善利用环境地质,防止和减少地质灾害等都与构造地质密切相关。 (1)研究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认识自然科学规律,为人类生存服务; (2)解决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定位空间问题,为社会发展服务。 (3)工程地质问题:构造的存在竟极大地影响岩石的强度,由此影响工程的基础,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时,必须详细对地质构造进行研究,举例说明。 (4)水文地质:水的问题时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水资源的分布直接或间接受地质构造所控制 (5)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地质学研究包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a.构造几何学研究b.构造运动学研究c.构造动力学研究d.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 构造旋回:地壳运动在地质历史中的表现特征是无时不刻不在运动,并具普遍性和旋回性,

从和缓地壳运动到剧烈地壳运动算作一个旋回,叫做构造旋回或构造运动期。 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即为一套构造层。 构造世代:主要是指不同旋回或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顺序。在一个构造幕中形成的构造群为一个世代的构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在沉积物堆积与成岩的过程中产生的构造。如: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包卷构造、同生结核、生物遗迹、叠层石等。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为次生构造。 岩层:有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叫沉积岩层。按层厚度可分为:块状层h>2m,厚层2m>h>0.5m,中层0.5m>h>0.1m,薄层0.1m>h>0.01m,微层h<0.01m。 层理:沉积物沉积时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组成要素:细层、层系、层系组。 细层(纹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小单位,厚度极小,常以毫米计。 层系:由成分、结构、和产状上相同的许多细层组成。层系的上下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层系厚度。 层系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层系组成的,是在同一环境的相似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层理按形态,层理按形态分为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 识别层理的标志为:岩石的成分、结构和颜色以及层间分界面: 1.岩石成分变化 2.岩石结构变化 3.岩石颜色变化 4.岩层原生层面构造

大地构造分区

地质勘查工作中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 初稿 在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对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是建立区域成矿背景及研究成矿条件的重要资料之一。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又是决定着同一成矿带不同勘查区块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类型。通过对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初步了解一个勘查区块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成矿地质背景、已知矿床赋存地质条件及矿体的找矿标志(层位、构造、蚀变等)。通过对区域及勘查区块周边地质条件的解读,类比勘查区块的成矿地质条件,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根据成矿地质理论确立找矿地质工作思路,选择合理的工作手段,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法和程序。 一、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 解读区域地质资料,往往是主要从事矿区地质工作者所忽略的或不愿深入的领域,摘录、转抄或粘贴前人资料成为编写设计、报告的主要手段。因此,造成设计、报告编写中对成矿背景认识陷入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的局面。 解读区域地质资料,在任何一个地区,必须运用的地质资料为:其一为区域地质志和岩石地层划分两本书;其二为不同比例尺的各种地质图件。 如何解读区域地质资料的思路应由面到点分层次解读,根据区域地质志、岩石地层划分和小比例尺地质图资料,确定勘查区块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所属地层区、构造单元及成矿带。 1、大地构造位置的解读

陕西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案,反映出不同学者所重视的主所在,目前划分比较详细的主要有传统的槽台观点和现在兴盛的板块构造观点。 (1)槽台构造说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槽台说有黄汲清为创始人,现在的传人以任纪舜、姜春发等为代表。 槽台说将大地构造单元分为两大类,即地壳构造主要由地台和地槽。地台反映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具有不规则的形状,有古老的地壳存在,构造作用强度相对较弱,变质作用较浅,岩浆岩不发育等地质特征;地槽反映相对不稳定的构造单元,具有长条形的形状,有巨厚的地层沉积,构造作用强度相对较强,变质作用较浅,岩浆岩不发育等地质特征; 槽台说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有成熟的划分方案,有系统的构造单元术语和命名系统列(表1)。 表1 槽台说构造单元命名术语表 1989年出版的陕西省区域地质志根据槽台学说观点对陕西省境内地质单元进行详细划分(图1),将陕西境内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出三个一级构造单元:中朝准地台、秦岭褶皱系及扬子准地台;十二个二级构造单元划分和二十一个三级构造单元(表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