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线位移传感器装配体(接插件) - 图纸1

浅谈电力线路拉线的设计及安装

浅谈电力线路拉线的设计及安装发表时间:2010-06-07T09:18:32.013Z 来源:《建筑科技与管理》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王颖(抚顺中宇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抚顺113000) [导读] 拉线应采用镀锌钢绞线或镀锌铁线,拉线棒及其它地下铁件应热镀锌。【摘要】拉线应采用镀锌钢绞线或镀锌铁线,拉线棒及其它地下铁件应热镀锌。严重腐蚀地区,拉线棒直径应适当加大2~4mm或采用其它有效的防腐措施。【关键词】拉线;电力线路;电杆 Shallow the design talked electric power circuit to pull wires and installWang Ying (Fushun zhongyu construction(group)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FushunLiaoning113000)【Abstract】Pull wires should adoption plate a zinc steel to wring line or plate zinc wire, pull wires stick and other subway piece should hot plate zinc.Severity decay region, pull wires stick diameter should appropriate the enlargement 2~4 mm or adoption other valid of antisepsis measure.【Key words】Pull wires;Electric power circuit;Electric wire post 拉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线路安全架设与运行的保障措施,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装。 1. 拉线的设计形式钢筋混凝土电杆的拉线一般不装设拉线绝缘子,如拉线从导线之间穿过,应装设与线路电压等级相同的拉线绝缘子或采取其它绝缘措施。拉线绝缘子应装在最低导线以下,在断拉线的情况下,拉线绝缘子离地面高度不应低于 2.5m。拉线绝缘子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3.0,因此,拉线的设计应严格执行规程要求。但是,拉线绝缘子毕竟没有直拉牢固,必须用钢丝卡卡牢,要保证绝缘子两端钢线绝对能承受线路侧的拉力。 2. 拉线的设计要求一般来说,线路较长,导线线径较粗,则线路拉力较大,要根据线路段的长度、线径的粗细,也就是根据线路的拉力大小来确定拉线的粗细、拉盘的大小、拉棒的粗细。拉线的横截面要与所拉导线的横截面相对应,其强度设计安全系数应不小于2,最小规格不小于35mm2。拉棒直径不应小于16mm,拉盘不低于40cm×60cm。拉盘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土质条件和电杆的倾覆力矩确定,其抗拔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下列数据:直线杆1.5,耐张杆1.8,转角杆、终端杆2.0,埋深一般不得浅于2m。按要求,底把露出地面部分的长度应为0.3~0.5m。拉棒略短,拉盘埋深可浅一些,但不得浅于线路的电杆埋设深度。拉线应采用镀锌钢绞线或镀锌铁线,拉线棒及其它地下铁件应热镀锌。严重腐蚀地区,拉线棒直径应适当加大2~4mm或采用其它有效的防腐措施。跨越道路、电车行车线的水平拉线,对路面中心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6m或9m。 3. 拉线坑的定位必须定位在实处,不得定在淤泥、河坎上。这些地方有时虽然埋得很深,但覆盖的泥土压力不足,达不到要求的拉力,拉线坑的填土必须是实土,不得将淤泥、容易腐烂不实的杂物填入拉线坑内,以防造成压力不足,拉盘向上爬移。 4. 拉线的安装拉棒从拉盘拉出方向要与拉线对应,而拉盘埋入时拉盘的平面要与拉棒垂直,拉线棒与拉线盘的连接应使用双螺母。埋设拉线盘的拉线坑应有滑坡(马道),拉线坑、杆坑的回填土,应每0.3m夯实一次,最后必须培出高于地面0.3~0.5m的防沉土台,在拉线和电杆易受洪水冲刷的地方,应设保护桩。采用楔型线夹及UT型线夹固定的拉线安装时,要做到:(1)安装前丝扣上应涂润滑剂;(2)夹舌板与拉线接触应紧密,受力后无滑动现象,线夹的凸肚应在尾线侧,安装时不得损伤导线;(3)拉线弯曲部分不应有明显松股,线夹处露出的尾线长度不宜超过0.4m;(4)同一组拉线使用双丝夹时,其尾线端的方向应作统一规定。采用拉桩杆的拉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拉桩杆埋设深度不应小于杆长的1/6;(2)拉桩杆应向反方向倾斜15皛20埃? (3)拉桩坠线与拉桩夹角不应小于30啊£拉桩坠线上端固定点的位置距拉桩杆顶应为0.25m,距地面不应小于4.5m。采用顶杆(撑杆)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符合设计要求; (2)顶杆底部埋深不小于0.5m;(3)主杆连接紧密、牢固。 5. 拉线抱箍位置拉线抱箍一般固定在横担下方不大于0.3m处。有的施工人员图省事,借用顶相双合抱箍来固定拉线或拉线抱箍安装在横担上方,这都是极不安全的做法,必须改正,因为一旦拉线松弛或突然断开,拉线必定会靠近导线,甚至会弹在导线上,后果不堪设想。 6. 拉线角度线路拉力较大时,拉线与电杆的夹角不得小于45°,理论上夹角越大越好,但要考虑经济核算。当线路拉力较小,又爱地形限制,且不能达到45°角时,拉线与电杆的夹角不得小于30°,否则会失去拉线的力度。线路的夹角如大于90°,必须加装上风拉线,防止转角杆向内倾斜。终端杆的拉线及耐张杆承力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对正,分角拉线与线路分角线方向对应,防风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垂直。 7. 同杆架设的多回路线路在施工中,如果先收上端导线,就应先做上端的拉线,相应地后做下端拉线,再收下端导线。这样,能让电杆及拉线在第一道工序完成后有个适应过程,使第一道拉线达到一定的拉力。而在做第二道拉线时,第二道拉线的拉力要保持与第一道拉线相等,这样才能使两道拉线承受同样的拉力。 8. 同杆架设线路的两条或多条拉线当一基电杆上装设两条或多条接线时,必须考虑到几条拉线共用力度,以确定拉盘大小和埋深及拉棒粗细。施工中拉线不应有过松、过紧、受力不均等现象。 9. 拉线的检查在紧线中和紧线后要仔细检查拉线的状态,特别是拉线坑的压土情况,要检查是否有裂缝、拉棒爬起、泥土下沉等现象。 [文章编号]1006-7619(2010)03-13-159

SolidWorks大装配体技巧

S o l i d W o r k s大装配体技 巧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SolidWorks大装配之技巧篇 大型装配体设计对于任何三维设计软件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操作与计算的延迟通常让人无法忍受。本文以图文和案例的形式为大家讲解利用SolidWorks处理大装配体的各种技巧,指导工程师进行大装配体设计。 大装配体是指达到计算机硬件系统极限或者严重影响设计效率的装配体,大装配体通常造成以下操作性能下降:打开/保存、重建、创建工程图、旋转/缩放和配合。影响大装配体性能的主要因素有:系统设置、装配设计方法、装配技巧、数据管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本文主要讲解的是装配技巧。 一、配合技巧 (1)配合的运算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为:关系配合(重合和平行);逻辑配合(宽度、凸轮和齿轮);距离/角度配合;限制配合。 (2)最佳配合是把多数零件配合到一个或两个固定的零件,如图1所示。避免使用链式配合,这样容易产生错误,如图2所示。 (3)对于带有大量配合的零件,使用基准轴和基准面为配合对像,可使配合方案清晰,不容易产生错误。如图3所示的某减速器,零件之间有大量的同轴心配合,配合方案不清晰,一旦某个主要零件发生修改,就会造成配合面丢失,导致大量配合错误产生。而图4的配合方案就很清晰,一旦出错,很容易修改。 (4)尽量避免循环配合,这样会造成潜在的错误,并且很难排除,如图5所示。 (5)尽量避免冗余配合:尽管SolidWorks允许冗余配合(除距离和角度配合外),冗余配合使配合解算速度更慢,配合方案更难理解,一旦出错,更难排查。 (6)尽量减少限制配合的使用,限制配合解算速度更慢,更容易导致错误。 (7)如果有可能,尽量完全定义零部件的位置。带有大量自由度的装配体解算速度更慢,拖动时容易产生不可预料的结果。对于已经确定位置或定型的零部件,使用固定代替配合能加快解算速度。 (8)避免循环参考。大部分循环参考发生在与关联特征配合的时候,有时也会发生在与阵列零部件配合的时候。如果装配体需要至少两次重建才能达到正确的结果,那么装配体中很可能存在循环参考。如图6所示,装配体中零件B 的边线和零件A的边线有一个重合的关联参考,配合时在零件A和B之间添加10mm的距离配合,那么每次重建都会出错,并且零件B每次重建都会伸长10mm,这就是循环参考的典型错误。 二、轻化装配体 使用轻化模式,可以显着提到大装配体的性能。当零部件是轻化状态,零部件只有部分模型信息被载入内存,其他信息只有在需要时才会被载入。表1所示的装配体操作不需要还原零部件。 装配体中零部件各种状态定义如下。 ◎还原状态:零部件的模型信息完全装入内存。 ◎轻化状态:零部件的模型信息部分装入内存,只在需要时才装入内存并参与运算。 ◎压缩状态:零部件的模型信息暂时从内存中清除,零件功能不再可用也不参与运算。

solidworks减速器装配体工程图的生成(原创)

减速器装配体工程图的生成 【学习目标】学习装配体工程图的生成,材料明细表的制作,零件序号的标注。 【重点】材料明细表的制作,零件序号的标注。 【难点】材料明细表的制作,零件序号的标注。 1.项目说明 图 9-1 利用项目8(图8-1)创建的 “减速器装配体.SLDASM”,生成如图9-1所示的工程图。 2.项目规划 (1)新建工程图 (2)设置图纸属性 (3)生成三视图 (4)在主视图中添加局部剖视图 (5)在俯视图中添加局部剖视图 (6)插入材料明细表 (7)添加零件序号 3.项目实施 (1)新建工程图 菜单【文件】--【新建】--【工程图】 (2)设置【图纸属性】

在设计树中右键单击【图纸1】,选择【图纸属性】,进入【图纸属性】设置对话框,如图6-2,根据零件尺寸,设置【图纸比例】:1:4,【图纸格式大小】中选择标准图纸:A1(GB),其他采用默认设置。 (3)生成三视图 在【视图布局】工具栏中,选择【模型视图】,在【模型视图】对话框中单击【浏览】按钮,找到“减速器装配体.SLDASM”文件,单击【打开】,返回到【模型视图】对话框。勾选【预览】,在标准视图中选择【下视图】作为主视图,向右拖动鼠标,在合适的位置单击左键生成右视图,然后向下拖动鼠标,在合适的位置单击左键,生成俯视图。如图9-2所示。 (4)在主视图中添加断开的剖视图 在主视图中螺栓连接处添加局部剖视图。在【视图布局】工具栏中,选择【断开的剖视图】,在要剖切的位置绘制一条封闭的样条曲线,如图9-3所示。在出现的【剖面范围】对话框中,【不包括零部件/筋特征】中选择螺栓、螺母和垫片,如图9-4所示,单击【确定】后出现【断开的剖视图】对话框,如图9-5所示,勾选【预览】选项,【深度参考】选择俯视图中对应剖切位置处的螺栓顶圆边线,剖切结果如图9-6所示。 图 9-2 图 9-3 图 9-4 图 9-5 (5)在俯视图中添加局部剖视图

SolidWorks-装配体实例详解

第9章装配体设计·97· 第9章装配体设计 装配体设计是三维设计中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利用三维零件模型实现产品的装配,还可以使用装配体的工具实现干涉检查、动态模拟、装配流程、运动仿真等一系列产品整体的辅助设计。 将两个或多个零件模型(或部件)按照一定约束关系进行安装,形成产品的装配。由于这种所谓的“装配”,不是真正的在装配车间的真实环境下完成,因此也称为虚拟装配。 9.1:插入零部件及配合 9.1.1 案例介绍及知识要点 组装如图9-1所示的链轮组件。 图9-1 链轮组件 知识点 ?插入零部件 ?从设计库中插入标准件 ?移动零部件和旋转零部件 ?镜向零部件 ?特征驱动零部件 ?添加配合关系

SolidWorks实用教程 ·98· 9.1.2操作步骤 <1>新建零件 单击菜单栏中的【新建】按钮,系统自动激活【新建Solidworks文件】对话框,选择【装配体】模板,如图9-2所示,单击【确定】按钮。 图9-2 文件模板 <2>插入基体零件 单击【浏览】按钮,在【查找范围】文本框中选择光盘中的“第九章/插入零部件及配合/链轮组件/支撑架”,单击【打开】按钮,如图9-3所示,再单击【确定】按钮。 图9-3 插入基体零件 <3>保存文件 Ctrl+S保存文件,如图9-4所示,命名为“链轮组件”,单击【保存】,系统将自动添加文件后缀“.sldasm”,单击【保存】按钮。

第9章装配体设计·99 · 图9-4 保存文件 <4>插入“轴组件”子装配体 按S键,出现S 工具栏,单击【插入零部件】按钮,弹出【插入零部件】属性管 理器对话框。单击【浏览】按钮,选择子装配体“轴组件”,单击【打开】按钮,在视图区域任意位置单击,如图9-5所示。 图9-5 插入“轴组件” <5>旋转插入“轴组件” 为了便于进行配合约束,旋转“轴组件” ,单击【移动零部件】 下拉按钮,选择【旋转零部件】命令,弹出【旋转零部件】属性管理器对话框,此时鼠标变为图标,旋转至合适位置,单击【确定】按钮,如图9-6所示。

架空线路的拉线安装

架空线路的拉线安装 1、工艺流程: 拉线下料T拉线组合制作T拉线安装 2、拉线下料: 2.1根据规范和设计要求、拉线的组合方式确定拉线上、中、底把的长度及股数。每把铅丝合成的股数应不少于三股,底把股数应比上、中把多两股。 2.2当使用铅丝时,应先抻直;使用钢绞线时,应在需要断线处的两侧用细铅丝缠绕。然后下料。 3、拉线组合制作: 3.1使用铅丝时,应将铅丝绞成合股。绞合时,应使每股铅丝受力一致,绞合均匀。 3.2上、中、底把连接处煨扣鼻圈,安装拉线绝缘子,缠绕制作。 一般混凝土电杆的拉线可不装设拉线绝缘子,但穿越导线的拉线及水平拉线应装设绝缘子。在断线情况下,拉线绝缘子距地面不应小于 2.5m。 拉线的连接缠绕、固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3.2.1铅丝拉线可自身缠绕固定,中把与底把连接处可另数铅丝缠绕,缠绕 应整齐、紧密、缠绕顺序、圈数及长度见表3—73 所示。 3.2.2钢绞线拉线可使用钢索卡或铅丝缠绕固定。 a 使用钢线卡固定时,每个连接端不得少于两个钢线卡。中把的下端不应单独使用钢线卡固定,还应用铅丝缠绕固定。 b 使用铅丝缠绕时,应缠绕整齐、紧密,缠绕长度见表 3 —74。 323使用UT型线夹、楔形线平时,线夹舌板与拉线接触应紧密,受力后 无滑动现象。拉线断头处与拉线主线应可靠固定(可使用铅丝缠绕)。

3.2.4UT型线夹或花篮螺栓的螺杆应露扣,并应有不小于螺杆丝扣长度可供调紧。调整后UT型线夹的双螺母应并紧,花篮螺栓应封固(可使用铅丝缠绕)。 3.2.5拉线棒与接线盘连接后,其圆环开口处应用铅丝缠绕或焊接;当拉线棒与拉线盘的连接使用螺杆时,应垫方形垫圈,并用双螺母固定。接线棒露出地面长度为500—700mm。 3.2.6拉线两端的扣鼻圈内应垫好心形环。 4、拉线安装: 4.1将已安装好底把的拉线盘滑入坑内,找正后,分层填土夯实。 用拉线抱箍将拉线上端固定在电杆上。 拉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4.1.1拉线与电杆的夹角不宜小于45°,当受环境限制时,不应小于30°。水平拉线的拉桩坠线与拉桩杆夹角不应小于30°。 4.1.2终端杆及耐胀杆承力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对正;分角拉线应与线路分角线方向对正;防风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垂直。 4.1.3拉线盘的埋设深度最低不应低于1.3m,且应符合设计要求。 4.1.4水平拉线的拉桩杆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杆长的,拉线距路面中心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6m,拉桩坠线与拉桩杆夹角不应小于30°拉桩杆应向张力反方向倾斜10°—20°坠线上端距杆顶应为250mm;水平拉线对通车路面边缘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5m。 4.1.5当拉线位于交通要道或人易接触的地方,须加装竹套管保护。 竹套管上端垂直距地面不应小于1.8m,并应涂有明显标志(如红、白相间的油漆)。 4.2撑杆的安装,撑杆埋深不宜小于0.5m,并设有防沉措施。撑杆与主杆之间夹角应为30°,允许偏差为±5。° 4.3 进行拉线中、底把连接。可使用紧线器拉紧拉线,并使终端杆及转角杆向拉线侧倾斜,应保证使紧线后的终端杆及转角杆向拉线侧的倾斜不大于一个电杆梢

工程制图里各个零件装配图_副本

托盘 安全阀装配图

阀盖 凸轮

?第一次点击零件,进入零件编辑状态,整个零件就会显示深蓝色加亮显示的轮廓。在这个编辑状态上进行的任何操作都将作用于整个零件。 ?第二次点击零件,进入智能图素编辑状态,会显示黄颜色的智能图素操作柄及包围盒。在

智能图素编辑状态,所进行的操作仅作用于所选定的图素。要在同一编辑状态下选定另一个图素,只要点击它就可以了。 点击两次不同于双击。要进入智能图素编辑状态,点击进入零件编辑状态,停顿,在点击。 ?第三次点击零件,就进入表面编辑状态,光标在哪一个面或边上,该面或边就呈绿色加亮显示。如果光标位于面的顶点或中心上,就会出现一个绿点。要在表面编辑状态选定另一个面、边或者顶点,单击该面、边或顶点即可。 第四次点击零件,就又回到零件编辑状态上,重新开始点击选择法序列。 点击设计环境然后选定零件,即可随时返回零件编辑状态。也可以随时利用“选择”工具条下拉列表中的选项来变换编辑状态。 转换二维截面为三维智能图素 使用“智能图素生成”工具条上的自定义图素设计工具,即可生成用于拓展成三维造型的二维剖面。如果界面上没有显示这些工具,则从“显示”菜单上选中“工具条”,在随之弹出的对话框中选中“智能图素生成”复选框,然后单击“关闭”。在“智能图素生成”工具条的中间位置有四个自定义图素设计工具。其余工具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介绍。 智能图素生成工具 尽管这四个自定义图素工具操作方法不一,但它们遵循从用户设计的二维剖面生成三维造型时的相同原则。CAXA实体设计为此提供了下述四种方法: 拉伸二维剖面增加其高度生成三维造型. 旋转把某个二维剖面绕其竖轴旋转生成三维造型. 扫描把某个二维剖面沿一定轨迹扫描生成三维造型. 放样沿一定轨迹对一系列二维剖面放样,CAXA实体设计把这些截面混成为三维造型. 布尔运算。此命令可将多个零件组合成一个独立的零件。所得到的零件总是通过集合中选定的第一个零件来定义。经过布尔运算之后,零件的各个组件就失却它们的智能图素标志。 三维球《外为定位手柄,内为中心手柄》

拉线制作和安装

GJ-35型拉线制作与安装 (一)、拉线的简况 一、拉线是输配电架空线路重要组成部分,在线路中起着平衡杆塔的不平衡张力;稳定杆塔的作用 二、拉线的主要种类 1、普通拉线 应用在终端杆、角度杆、分支杆及耐张杆等处,主要作用是用来平衡固定性不平衡荷载。; 2、防风拉线 由两根普通拉线组成,装在线路垂直方向电杆两侧,多用于中间直线杆,用来加强电杆防风抗倾倒能力。 3、十字拉线 一般在耐张杆处装设,为加强耐张杆的稳定性,安装顺线路和横线路的人字拉线,总称十字拉线 4、水平拉线 在不能直接做普通拉线的地方,如跨越交通要道,则可用水平拉线。 5、共同拉线 应用在直线线路上,如同一电杆的一侧导线粗,另一侧导线细,则两侧荷载不同产生的不平衡张力,但又无地方装设拉线,只能把拉线装设在第二根电杆上。地址; 6、Y型拉线

主要应用在电杆较高、横担层数较多、架设多条导线之处,可在张力合成点上两面处装设Y型拉线。门型杆在张力合成点处装设Y型拉线,如跨越铁路、公路河道等两侧档距较大的门型杆须安Y型拉线。V型拉线是Y型拉线的特殊形式。(照片、图片)地址;待定 7、弓型拉线, 在因受地形或周围环境限制的地方装设。 三、普通拉线的基本结构 拉线由拉线抱箍、延长环、楔型线夹、钢绞线、UT型线夹、拉线棒和拉线盘等组成。(每件材料照片说明) (二)、GJ-35普通拉线的制作与安装 本课重点主要讲解GJ-35普通拉线的制作与安装作业流程 一、危险点分析及控制措施 1、危险点 防止高处落坠, 防止高处落物伤人, 防止钢绞线反弹伤人 2、控制措施: 正确使用安全带;高处作业不要失去安全保护 装设安全围网,地面配合人员应站在物体坠落半径以外,防止高处落物伤害; :在拉线制作过程中,控制钢绞线点距端头不应过远;

d接触网拉线基础及拉线锚板作业指导书资料

新建铁路 包西铁路通道包头至省界段 电气化工程 接触网拉线锚板及拉线基础 作业指导书 中铁电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包西铁路通道 第六合同项目经理部

二O O九年五月 目录 1制定依据 (1) 2拉线基础及拉线锚板用料. (1) 2.1拉线基础 (1) 2.2附加悬挂下锚 (2) 3锚板及基础坑定位及基坑开挖 (3) 3.1坑位定测方法 (3) 3.2基坑开挖 (4) 4基础浇制和锚板埋设 (4) 4.1基础浇制 (4) 4.2锚板埋设 (5) 5安全注意事项 (6) 5.1基坑开挖 (6) 5.2文明施工 (6) 5.3其他要求 (6)

包西铁路通道包头至省界段电气化工程 接触网拉线锚板及拉线基础作业指导书 1制定依据 1.1T Z10208 —2008《客货共线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1.2T B10421 —2003《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1.3T B10210-2001 《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 1.4中铁设计咨询院施工图《包大施网-107 》、《包大施网-108 》、《肆化(02)-1002》及相关规范、标准和设计原则。 2拉线基础及拉线锚板用料 2.1拉线基础 接触网网锚及中锚拉线基础均采用包大施网107-12,带排水孔的拉线基础采用包大施网107-13。其中10KN+15KN拉线基础采用A1和TA1型, 15KN+15KN 采用A2和TA2型,15KN+20KN采用A3和TA3型,混凝土采用C20混凝土,垫层采用C10混凝土。各型拉线基础所用料见下表: 表1 包大施网107-12 材料表

路基接触网基础及拉线基础施工作业指导书

目录 1、编制依据 (1) 2、工程概况 (1) 3、总体安排 (1) 4、方案实施机构 (2) 5、施工准备 (2) 5.1人员 (2) 5.2材料 (3) 6、施工方案、方法、施工工艺流程 (3) 6.1施工准备 (3) 6.2测量放样 (4) 6.3成孔 (5) 6.4钢筋笼安放 (5) 6.5下锚螺栓组固定 (5) 6.6接地端子焊接 (6) 6.7 CPⅢ辅助立柱钢筋笼连接 (7) 6.8接触网承台立模 (7) 6.9浇筑接触网承台混凝土 (7) 6.10养护及螺栓保护 (7) 7、质量检验标准 (8) 8、机械设备配置 (9) 9、技术组织措施 (10) 9.1注意事项 (10) 9.2质量保证措施 (10) 9.2.1质量管理制度 (10) 9.2.2质量保证控制措施 (11) 9.3安全保证措施 (15) 9.4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16) 9.4.1环境保护措施 (16) 9.4.2文明施工措施 (17)

1、编制依据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1-2010); 《路基上接触网H型钢柱基础通用图》(兰乌二线施网(通)1000); 《接触网环形等经支柱基础通用图》(兰乌二线施网(通)1002)2、工程概况 本管段正线起讫里程为DK1340+000~DK1360+970.24段,兰新铁路第一项目部负责施工DK1340+000~DK1360+970.24段,正线长20.97km。线路东起哈密市二堡镇(DK1340+000),向西延伸至农十三师柳树泉农场境内(DK1360+970.24)。承担其中路基工程16.877km,特大桥4座/3732.35延米,大桥1座/272.76延米,中桥3座/170.66延米(刚构连续梁),箱形桥1座,盖板涵1座、箱形涵32座,(涵洞长度共计682.76横延米),无砟轨道施工长度20.97公里,为时速250km双线无砟轨道式客运专线。对作业指导书仅对路基接触网基础及拉线基础的施工作业进行控制。 3、总体安排 对路基接触网基础及拉线基础的施工作业进行控制,使其结果满足设计和施工验收的要求。明确相关工作流程、职责和工作程序,做好接触网基础及拉线基础施工科学有序的全过程控制,系统、完整地实现站前和站后相关专业施工无缝衔接,保障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设质量。

Solidworks选项零件装配体工程图

三维参数化建模之模板 零件建模的好坏直接影响装配和参数化驱动工作的开展。零件建模思路和顺序得当,不仅可以便于装配,而且参数化驱动时返工较少,还可以大大减轻工作的难度。欲达到理想的建模效果,定义标准程度较高的模板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工作前期零件模板定制不够合理,势必造成重复性劳动过多,设计效率低。因此,必须制作适合自己所需要的模板,提高设计效率。 模板包括零件、工程图、装配体模板。将SolidWorks【工具】—【选项】—【文件属性】中与工作相关的选项如箭头、自定义属性、材质属性、字体等做统一规定,并作为模板使用。模板设定完成后,零件模板以格式*.prtdot保存,并命名为自命名文件名。工程图模板以格式*.drwdot保存,并命名为自命名文件名,在定义工程图模板时应按照国标企标进行定义,尤其是标题栏的大小和字体的设置。装配体模板以格式*.asmdot保存,并命名为自命名文件名。设计模板的存放默认路径在SolidWorks的安装目录SolidWorks\lang\Chinese-simplified\data\Tutorial和SolidWorks\data\Templates中。也可以【工具】—【选项】—【系统选项】—【文件位置】中设定文件模板的位置。并对【默认模板】进行更新。在设计过程中如无特殊要求,就无需重复修改选项参数,使用自定义模板即可。 模板具体设置如下: 一、【系统选项】: 路径: Solidworks—【工具】—【选项】—【系统选项】 需要调的部分有 1、工程图

(图中第一项“自动放置从模型插入的尺寸”是否需要打对勾?如果打在导入工程图的时候会自动把零件所做的尺寸都会添加进去,要不打勾,在导入工程图的时候我们可以指定把哪些尺寸放进来,…… 第二项谁有更好的方法,说是自动缩放,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文件位置 文件位置,即模板存放的位置有两种方法: (1)、使用原来的SW默认的位置这种方法直接把做好的模板放到SW的默认位置SolidWorks\lang\Chinese-simplified\data\Tutorial覆盖原来的文件即可,如果新用户或SW出现问题需要重装的时候得重新加载。 (2)、可以像图中“文件模板”一样用“添加”的方式把模板存放到我们指定的位置,新用户或者出现SW重装的问题,得重新设定。 文件模板: 原位置:SolidWorks\lang\Chinese-simplified\data\Tutorial 指定位置:如图F:\开发文档\模板\文件模板 块: 原位置:无 指定位置:F:\开发文档\模板\块 材料明细表模板: 原位置:SolidWorks\lang\Chinese-simplified 指定位置:F:\开发文档\模板\材料明细表: 材质数据库: 原位置:SolidWorks\lang\chinese-simplified\sldmaterials 指定位置:F:\开发文档\模板\材质数据库

路基接触网基础及拉线基础施工作业指导书

南钦铁路NQ1标段路基工程 编号:010 路基接触网基础及拉线基础 施工作业指导书 单位: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1年2月28日发布2011年3月1日执行

路基接触网基础及拉线基础施工作业指导书 1.编制目的 明确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南钦铁路NQ1标工程指挥部管段内路基接触网基础和拉线基础的工艺流程、施工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路基接触网基础及拉线施工。 2.编制依据 2.1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2-2005)。 2.2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2.3 五象南至大塘区间接触网路基基础平面布置图。 2.4 大塘至小董西区间接触网路基基础平面布置图。 2.5 接触网支柱钻孔基础构造图(广西沿海施网507-Ⅵ)。 3.适用范围 广西沿海铁路南宁至钦州北段扩能改造工程NQ1标管段内路基接触网基础及拉线基础施工。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桩位测设旋挖钻机就位干法钻孔(人工挖孔)成孔检查钢筋笼安装预埋件安装质量检验安装串筒、立模灌注砼养生

4.2施工程序 1、场地清理 在路基基床施工完成并检验合格后,清理平整出施工场地,并尽量减少对路基基床的破坏。 2、测量放样 接触网支柱基础及下锚拉线基础距线路中线距离为Cx+175+50mm(Cx为支柱侧面界限,具体数值见相关的接触网平面布置图)。采用全站仪进行放样,定出控制轴线,钉木桩标出接触网立柱中心位置,并设置护桩。埋设护桩时必须用水泥砂浆(或砼)包裹并标识明确,钻机就位前认真核对桩位。 3、钻孔(人工挖孔)成孔 接触网支柱基础及下锚拉线基础采用旋挖钻机钻孔或人工挖孔成孔,在成孔过程中随时检查桩孔轴线位置、桩径和垂直度。在钻至桩顶以下3.5m处时,检测基底承载力,以确定桩长。基底承载力不得小于150kpa,若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须及时将情况反馈。 钻孔(人工挖孔)时在桩孔四周铺设彩条布,用于钻孔渣土的临时堆放,避免渣土污染路基基床顶面级配碎石,堆放的渣土及时清理,采用自卸车运出施工场地,堆放至合适的位置。 钻深测定:用测深绳测量孔深及虚土厚度。采用旋挖钻机成孔时,虚土厚度不应超过5cm,采用人工成孔的,将虚土清理干净,保证孔底无虚土。孔径控制:钻进遇有含石块较多的土层,或含水量较大的软塑粘土层时,必须防止钻杆晃动引起孔径扩大,致使孔壁附着扰动

SolidWorks根据装配体生成工程图的宏程序

在网上看到的:在WIN7 SW2014下现在不能用,看看改了能用不?烦请懂的人指点下,并将文件上传到群里来: SolidWorks 生成工程图纸程序 下面代码是工程图助手中的“生成工程图”模块内容。它按照我们的图纸存储规范,把一个产品的每个装配体都生成一个solidworks的工程图文件。 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在试图使用VBA来改善工作的时候,可以参考下面的思路来进行,当然,这也只是个人的一些经验之说,并不是最好的工作方式: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实际工作情况,发现问题所在:工艺人员在试图提高solidworks工作效率的时候提到了使用SolidWorks Task Scheduler来自动出图纸的方法(具体方法就不讨论了)。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发现,使用SolidWorks Task Scheduler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问题在于,它将每个solidworks文件—包括零件、装配体—都生成了一个工程图文件。然而这样得到的结果便是一个零部件稍多的产品,将会自动生成很多的工程图文件,不便于管理。我们的习惯是,按照装配体来出图纸,将一个装配体中的零部件在一个工程图文件中表示。这样表达清楚而且便于管理。恩,这就是现实的问题所在。 然后,我们要考虑可行性:思考了SolidWorks Task Scheduler的实现,发现使用VBA在技术方面可以实现此类功能,并且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守而不需要太多的人为判断就可以达到要求。这里插一句,在使用SolidWorks Task Scheduler时我发现了一个选项:备份任务文件,而这个任务文件上所记录的正式一段使用VBA写的宏代码。 接下来,需要现场调研确定需求目标:在了解了solidworks使用相应的规范和工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要求后我们对问题目标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我们要做的项目需要完成这样的工作:它针对一个产品中的每个装配体生成一个工作图文件,每本工程图文件中需要一张装配体的三视图和其每个子零件的三视图图纸。并将它们存储在和“图纸”文件夹(存放solidworks模型)同级的目录下的“工程图”文件夹里。 做好了准备工作,即可开始写程序。将需求的内容转化成软件问题描述,并描述其大致方法: 1、得到产品文件的每个装配体:我们可以通过文件夹中文件的遍历,按照后缀名“.sldasm”来得到一个目录下所有的装配体;也可以通过遍历一个产品总装配体的组件来得到每一个子装配体模型。实际的编码中我们选择了后者,因为它虽然给编写代码结构带来了复杂度,但是正确性和稳定性都要好过前者。装配体的组件是一个树型结构,使用递归式是比较灵活的方法,前面章节也已经介绍过。 2、生成工程图并插入零件的模型三视图:SolidWorks Task Scheduler使用预定义的模型视图来完成自动生成的功能,但是,一旦需要在原有的图纸上插入新图纸时,就不能够继承图纸模版的预定义试图了。所以需要使用CreateDrawViewFromModelView2和CreateUnfoldedViewAt3来替代。 一切准备完毕后就可以设计程序框架进行编码了:这里定义了三个过程,main、traverseasm、createdraw。它们的定义和完成的作用如下:Main():模块主函数没有参数和返回值,它得到当前打开装配体的路径、设置“工程图文件夹路径”、运行traverseasm过程。

工程制图复习题及答案+千斤顶装配图

工程制图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根据投射线的类型,投影法可分为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 2.根据投射线与投影面是否垂直,平行投影法又可分为正投影法和斜投影法。 3.多面正投影图是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图示方法。 4..点的三面投影规律是:①点的正面投影与点的水平投影的连线垂直于OX 轴。②点的正面投影与点的侧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OZ轴。③点的水平投影到OX轴的距离等于点的侧面投影到OZ轴的距离。 5. .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直线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可分一般位置直线、投影面平行线和_ 投影面垂直线。 6空间两直线的相对位置可分为平行、相交、交叉和垂直四种。 7. 空间两直线互相平行,则它们的同面投影也一定平行。 8. 空间两直线相交,则它们的同面投影也一定相交,而且各同面投影的交点就是两 直线空间交点的同面投影。 9.互相垂直的两直线中有一条平行某一投影面时,它们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也反映直角。 10.在三投影面体系中平面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可分一般位置平面、投影面垂直面和投影面平行面。 11.在平面内取点和取线的关系是:欲在平面内取点,须先在平面内取线,而欲在 平面内取线,又须先在平面内取点。 12.直线与平面的相对位置有_平行__、相交_和_垂直___。 13.直线与平面相交求交点的方法有积聚性法和辅助线法。 14.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有_平行__、相交_和_垂直。 15.平面与平面相交求交线的方法有积聚性法线面交点法和辅助平面法。 16在换面法中,新投影面的设立要符合下面两个基本条件 ①新的投影面必须与空间几何元素处于有利于解题的位置。 ②__新的投影面必须垂直于原有的一个投影面 __ 。 17将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要经过_二__ 次变换,先将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平行线__,再将投影面平行线_ 变换为投影面垂直线。 18.将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平行面要经过___二__ 次变换,先将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_ 投影面垂直面__,再将投影面垂直面变换为投影面平行面。 19.在一般情况下,平面体的相贯线是封闭的空间折线。 20.相贯线可见性判定原则是:_当两立体的相交表面都可见时,交线才可见____。 21.在一般情况下,两曲面体的相贯线是封闭的空间曲线。 22.求两曲面体表面相贯线的一般方法是辅助平面法_,选用辅助面的原则是使辅助截交线 的投影为直线_ 和 __圆_。 23. 图样的比例是指图形与其实物相应要素的线性尺寸之比,它的种类有原值比 例、放大比例和缩小比例三种。 24.组合体多面正投影图读图的基本方法有 1. 将已知的各投影联系起来阅读 2. 运用形体分析读图 3.运用线面分析读图 25.剖面、断面图的区别:一是剖切符号的区别,断面图的投影方向由编号注写位置 决定,而剖面图的投影方向是用投射方向线表示。二是所画内容的区别,断面图只画剖切平面剖切的截断面形状;而剖面图除画出断面形状外,还要画出沿投射方向看到的部分。 26.建筑施工图一般包括_____设计说明__、_总平面图___、__平面图___、__立面图___、

Solidworks装配体

实验四 SolidWorks 装配体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零件装配操作及运动模拟方法 二、 实验内容 完成零件装配与运动模拟 三、 实验步骤 1. 物质动力 物质动力是以现实的方式查看装配体零部件运动的方法之一。启动物质动力功能后,拖动一个零部件时,此零部件就会向其接触的零部件施加作用力,并使接触的零部件在所允许的自由度范围内。物质动力可以在整个装配体范围内应用,拖动的零部件依次可以顺次推动 (1) SolidWorks 文件】对话框,选择【装配体】模板,单击【确定】按钮,进入装配体窗口,出现【插入零部件】属性管理器,选中 【生成新装配体时开始指令】和【图形预览】复选框,单击【浏览】 按钮,出现【打开】对话框,在文件夹“物质动力下”选择要插入的零件“底板”,单击【打开】 1所示。 (2) 选择“底板”、“滑块”的右视图,单击【重合】按钮,单击【确定】按钮 ,完成重合配合,如图2所示。 (3) 选择“底板”上表面和“滑块 1”下表面,单击【重合】按钮,单击【确定】按钮 ,完成重合配合,如图3所示。 图1 物质动力实例 图2 “底板”、“滑块”右视图重合配合 图3 “底板”上表面、“滑块1”下表面重合配合

(4) ,如图4所示。 (5) 单击【移动零部件】按钮,出现【移动零部件】属性管理器,选择【自由拖动】 选项,指针变成形状,展开【高级配合】标签,选中【标准拖动】单选按钮,按住鼠标拖动,观察移动情况,如图5所示。 图4 完成其余零件装配 图5 【自由拖动】 (6) 选中【碰撞检查】单选按钮,选中【碰撞时停止】、【高亮显示面】和【声音】复 选框,选择“手柄”,由于销钉的影响,滑块<1>被拖动到如图6所示位置,停止并发出“叮铛”声。 图6 碰撞时停止 (7) 选中【物质动力】单选按钮,选择“滑块<1>”,在零件上出现一个符号,这个 符号代表质量中心。拖动“滑块<1>”,当“滑块<1>”移动到槽尾部时,“滑块 <1>”将拖动“滑块<2>”同时移动,直到“滑块<2>”零件到达“底板”槽的尾部,发生碰撞时停止,如图7所示。 图7 物质动力 2. 万向节装配 (1) 将万向节各零件装配起来形成装配体,如图所示;

接触网及拉线基础技术交底

接收单位路基一队编号 工程名称 接触网及拉线基础 (DK1056+446-DK1058+045) 日期 一、设计交底: 本段内接触网类型共两种,LJ-A2(19个),LJ-A3(23个);单拉线基础一种,LJLX-1(12个)。LJ-A2基础标准尺寸2m×0.7m,H 为2.5m,LJ-A3基础标准尺寸0.7m×0.7m,H为4.5m;接触网基础顶面标高均是内轨顶标高下返0.45m。LJLX-1基础标准尺寸 0.7m×0.7m,H为3m,基础顶面标高为路肩标高上加0.1m。 二、施工技术交底: 1、基础挖孔前先测量放线,确定基础中线及边线,以及原地面的标高,以便确定挖孔深度。 2、应明确切记基础类型及开挖尺寸,防止超挖欠挖。尺寸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LJ-A2基础采用0.7m×2m×2.5m基坑开挖完成浇注混凝土;LJ-A3基础采用φ700钻孔灌注桩;LJLX-1基础采用φ700钻孔灌注桩。 3、接触网基础钢筋型号HPB235、HRB335,钢筋加工设置标准弯钩,编制:审核:接收负责人:

接收单位路基一队编号 工程名称 接触网及拉线基础 (DK1056+446-DK1058+045) 日期 单拉线基础钢筋型号HPB235、HRB335;钢筋笼绑扎:LJ-A3主筋为11根HRB335φ22,螺旋筋为间距1m的HPB235φ8,并附加焊接加劲箍筋HRB335φ16@2000。LXJC-1主筋为10根HRB335φ20,螺旋筋为间距1m的HPB235φ8,并附加焊接加劲箍筋HRB335φ16@2000。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钢筋的搭接长度,焊缝饱满满足要求。 4、要预留接地端子,保证接地端子位置准确,其中LJ-A2、LJ-A3上部端子标高距基础顶标高10cm,下部端子埋入路肩标高下30cm左右位置; 5、地脚螺栓要设置准确,LJ-A2共8根M39地脚螺栓,螺栓顶面高出基础顶面0.26m,LJ-A3共6根M39地脚螺栓,螺栓顶面高出基础顶面0.26m;LJLX-1共4根M24地脚螺栓,螺栓顶面高出基础顶面0.12m。 6、钢筋加工完成后立模板,立模后即刻进行测量复核,保证基础尺编制:审核:接收负责人:

路基接触网支柱基础方案

新建铁路西安至宝鸡客运专线路基接触网支柱基础 施工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交二航局西宝客运专线第三项目经理 2012年2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 - 1 - 二、工程范围 ................................................................................................................. - 1 - 三、工程概况 ................................................................................................................. - 1 - 四、施工工艺流程 ........................................................................................................ - 2 - 五、技术要求 ................................................................................................................. - 3 - 六、施工要点 ................................................................................................................ - 4 - 七、人员配置 ................................................................................................................. - 7 - 八、材料要求 ................................................................................................................. - 8 - 九、设备机具配置 ....................................................................................................... -10 - 十、质量控制及检验 .................................................................................................. - 11 -十一、安全及环保 ...................................................................................................... - 1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