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教版高中地理学科学案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3节生态环境保护22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

●课标要求

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课标解读

1.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措施及其作用。

2.从濒危生物的灭绝入手,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新课导入建议

由我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的目的导入新课——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流程设计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识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具体措施,能够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2.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识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区别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异同。

能具体说明某一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1.发展生态农业 (1)理论指导:生态学。

(2)生产过程: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 (3)目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和优质。

(4)要求: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5)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2.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

(1)原因:矿产资源开发、铁路及公路建设等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

(2)要求?????

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水土保持

工程措施

1.退耕还林工程将会对给地区带来哪些生态效益?

【提示】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局部小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降水,减小风速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宝贵的财富。

2.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人口不断增长,对生物资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通过将野生动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主要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等措施,以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

2.生物物种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2)人为原因: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问题导思】

材料阅读下图。

我国土地退化严重

1.图中信息说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简述它们形成的主要原因。

【提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导致植被破坏。

2.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

【提示】加强政策引导;加强农村住区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3.开发和建设活动也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写出两个导致这些问题的开发和建设活动类型。

【提示】矿产资源开采、铁路建设、公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修建等。

4.为尽量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在设计和建设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尽量减少耕地损失,注意对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与生态敏感区的保护,采取生态恢复、生态治理等技术措施,改善高速公路的生态环境。

1.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其联系如下图:

2.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域自然背景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东北、西南、

华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边远

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

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

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

宁夏、新疆

半干旱、干旱草原区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

湖滨、海滨

湿润低平原、湖泊、

海洋边缘地区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

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样性

锐减

林区、草原、

近海海域丰富

物种资源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

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

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

东南丘陵

半湿润、湿润丘陵地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

荒漠化

西北、

华北半干旱区

半干旱内陆或春旱

严重地区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

砍伐

暴和强沙尘暴天气。下图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 地与b、c 两地相比,a 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有(双选)( )

A. 建防风林削弱近地面风力

B. 发展灌溉增加地面湿度

C. 农作物留茬增强抗风蚀能力

D. 硬化地面抵抗风蚀

(4)针对沙尘暴这一环境问题,江苏省中学生适合的参与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第(1)题,根据沙尘天气产生的条件,并结合a地的区域特征分析即可。第(2)题,沙尘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从对农作物、土壤等角度加以阐述。第(3)题,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可以从生物措施等方面考虑。第(4)题,针对沙尘暴这一环境问题,江苏省中学生的参与方式可以是宣传教育、经济支持等。

【解析】第(1)题,沙尘强弱可以从地表植被、风力、沙源等方面分析。根据图例a 为强沙尘暴地区,a地位于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地,该地区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所以比b、c两地沙尘强。第(2)题,沙尘天气能够毁坏农田设施,毁坏农作物,破坏地表植被,使土壤肥力下降,引起土地的荒漠化。第(3)题,根据图示: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减轻沙尘危害可以从削弱风力和增加地表植被方面考虑,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合大面积的灌溉,所以本题选择A、C两项。第(4)题,根据图示:江苏省受沙尘暴影响较小,但作为中学生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也应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参与方式主要是宣传和募捐等。

【答案】(1)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

(2)毁坏农作物;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影响植物生长

(3)AC

(4)关注生态问题、参与防风治沙宣传活动、开展募捐活动等(任答一点)

[图表展示]

教材第54页图3-12 小流域综合治理(宁夏)

[解图精要]

1.由图中植被可分析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加强植树造林。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

2.由图中农田分布可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水土保持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3.由图中分析可知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三者的结合。

教材第54页活动(上)

【答案】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发小水电,既有利于农村生活用能问题的解决,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又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当然,若小水电建设不当,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引发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

1.下列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

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及新疆等地

C.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

D.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解析】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森林破坏,但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故A项错;内蒙古、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

是由于草原退化而导致的土地荒漠化,但荒漠化的分布不只在这四个省区,它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故B项错;保护湿地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和退田还湖,故C项错;排除前三项,只有D项正确。

【答案】 D

2.对濒危野生动植物最有效的保护办法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建立动、植物园

C.建立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

D.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

【解析】野生动植物的原生地最适合其繁衍和进化,因此,对濒危动植物最有效的保护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 A

3.读我国部分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图示地区甲、乙河流域“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水多、水少”指旱涝灾害频繁,“水脏、水浑”则与污染和水土流失密切相关。

据统计,图中A省中已有水土流失面积2.64万平方千米,占该省总面积的19%,主要集中在A省西部和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现象普遍。据不完全统计,A省现有坡耕地61万公顷,其中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有12万公顷。

(1)试说明A省西部和南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现状多是人多地少,生活贫困。从生态建设角度看,应采取哪些措施遏制水土流失的加剧?

(3)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地区脱贫致富?

【答案】(1)地形:丘陵山地地区,地势起伏大。降水:山地对暖湿气流有抬升作用,

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大。植被:自然植被遭到破坏(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等),覆盖率降低,地表裸露。

(2)退耕还林,制止陡坡开荒;在缓坡处修建梯田等(或将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对25°以下的坡耕地实施“坡改梯”或生物保护措施)。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山区应按照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发展立体农业。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10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起,国家每年安排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云南8省区草原牧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行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补贴政策,加大对牧区教育发展和牧民培训的支持力度。

(1)图中甲省区草原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省区是我国著名的草原牧场,目前该地草原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北京地区经常出现的________是该环境问题的表现。

(3)鄂尔多斯高原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什么?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4)除了材料二所述措施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草地资源?

【解析】本题以国务院常务会议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保护草地资源的措施。第(1)题,内蒙古自治区的降水自东向西减少,故草原的分布是越向西分布越稀疏。第(2)题,内蒙古自治区植被破坏严重,出现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其表现之一就是北京地区出现的沙尘暴天气。第(3)题,鄂尔多斯煤炭资源丰富,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开矿等人为原因导致该地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第(4)题,保护草地的措施主要从增加草地面积与改变生产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自东向西由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

(2)沙尘暴

(3)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采矿等。

(4)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变游牧方式为舍饲、半舍饲方式;加强牧场的基础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等。

课时作业(九) 生态环境保护

一、选择题

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①增加木材产量②提高生态质量③提高农民收入

④调整农业结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

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解析】第1题,退耕还林减少了耕地面积比例,增加了林地比例,既调整了农业结构,又提高了相应地区的生态质量。第2题,①为三北防护林,其主要作用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②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其主要作用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为沿海防护林,有抵御海风、海浪和台风暴雨袭击的作用。

【答案】 1.D 2.C

2011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联合国设立“生物多样性日”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最大限度地开发生物资源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确保世界粮食安全

D.禁止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

4.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这么快的灭绝速度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不断增长②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③全球气候变暖④生物进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3题,当前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呈现加快的趋势,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及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全球范围内保护生物多样性势在必行。第4题,在自然状态下,也会有物种灭绝,但速度要慢得多;题目中的“这么快”是题眼,应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思考。

【答案】 3.B 4.A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的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一个农业生产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③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6.山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压力很大,为此应( )

①改革耕作技术②调整农作物结构③大力发展畜牧业④加强生态保护的法制宣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第5题,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和优质。第6题,为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应调整农业结构,改进传统的耕作技术,加强对生态保护的宣传。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加重山区生态环境负担,不合适。

【答案】 5.C 6.C

下图是“我国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①a—粮食②b—养禽③c—秸秆④d—发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关于该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实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②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③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④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因a依赖农作物,且能够提供肉、蛋,并有粪便供养畜,故应为养禽;b代表牲畜的粪便可以用来发展沼气;c代表秸秆作为发展沼气的原料,最终以废渣液的形式回归土壤,增加土壤肥力;d是用沼气发电改善农村的生活用能结构,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答案】7.D 8.A

读某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完成9~10题。

9.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用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区域是( )

A.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B.我国华北平原地区

C.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D.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区

10.为避免进一步土地退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力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C.大力植树造林,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D.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解析】第9题,从图中成因来看,该区域风蚀作用较强,说明该地区降水较少,风力作用强,据此判定该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笫10题,西北内陆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这与过牧、过樵、过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可以从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保护植被做起。

【答案】9.C 10.B

二、综合题

11.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因素统计图,回答问题。

(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3)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防止土地荒漠化日渐扩大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解析】第(1)题,正确读图是关键,该图是坐标图的一种变形,过度放牧是影响程度最大的,而最小的是城市交通建设。第(2)题,西北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而新疆绿洲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有关,如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第(3)题,草场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有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地等。

【答案】(1)过度放牧城市交通建设

(2)干旱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3)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答出三点即可)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南岸,自古即被称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因“湖沼一片,鸠鸟繁多”,春秋时得名“鸠兹”。2010年安徽芜湖违规兴建高尔夫球场,遭到国土

部重拳打击。然而,没过多久当地又再次填没银湖东侧一大片水域修建高尔夫练习场。现在芜湖有变为“无湖”之虞。

材料二近几年来,国家不断对高尔夫项目发出“封杀令”。2004年、2005年,国务院连续发文要求停止高尔夫球场用地的审批。2006年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又下文明确将高尔夫球场列入禁止用地的项目。

(1)芜湖对于芜湖市的作用有哪些?

(2)你认为应如何来保护城市中的湿地?

【解析】湖泊属于湿地的范畴,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是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城市湿地的保护要从建设、管理、法制、意识、资金等方面来考虑。

【答案】(1)保持水源、净化水体、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2)①切实加强对湿地的恢复、保护和管理;②宣传湿地的生态功能与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自觉保护湿地的意识;③坚决制止各种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依法进行管理;④加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⑤积极拓展湿地保护资金投入渠道,全民共建湿地。

(答对其中三点即可)第一章单元高考过关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2017年清明小长假,人们纷纷走出户外祭扫、踏青、赏花、观光……全国大江南北掀起了节日旅游热,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据此完成1、2题。

1.拜祖大典、祭奠先烈等活动体现了现代旅游中的特点的( )

A.旅游主体的大众化B.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C.旅游形式的多样化D.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2.下列内容中,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完成的是( )

A.发展教育B.发展农业

C.回笼货币D.提高科技力量

答案 1.C 2.C

解析拜祖大典、祭奠先烈等活动体现了现代旅游中旅游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国内旅游业,可回笼货币。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据此完成3、4题。

3.完成去桂林旅游的基本条件是( )

A.交通B.食宿

C.游览D.娱乐

4.退休老爷爷旅游为了满足的需求是( )

A.补偿性B.娱乐性

C.发展性D.游览性

答案 3.A 4.B

解析在旅游六要素中,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现代旅游的目的主要是娱乐性、消遣性。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组织专家进行规划,全力打造以三峡大坝为核心的“大三峡旅游经济圈”,其辐射范围包括周边的湖北、重庆、湖南、贵州等省市。这也是中国首次对一个区域的旅游经济进行国家级规划。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各组省市中,均与三峡大坝所在省级行政区直接相邻的是( )

A.黔、渝、陇B.川、鄂、秦

C.湘、桂、赣D.渝、皖、豫

6.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①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

②有利于减少我国的环境污染

③抑制经济的发展

④带动工业、商业、文化与相关行业的发展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5.D 6.D

解析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境内,与湖北省相邻的省区是渝、皖、豫、赣、湘、陕;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2016年5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旅游日”。全国各地围绕“旅游促进发展,旅游促

进扶贫,旅游促进和平”的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利民惠民的系列活动,调动社会和企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共邀广大公民共享各地旅游建设成果,深入体会全域旅游新内涵,提升旅游休闲意识,携手进入大众旅游新时代。据此完成7、8题。7.文化韵味浓厚、文化元素丰富的旅游项目,备受广大游客的欢迎。下列关于旅游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扩大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B.淡化了民族认同感

C.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D.推进了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

8.关于旅游业对社会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对外开放,有效地提高旅游地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程度

B.旅游业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C.旅游业会使旅游地的基础设施负担过重,导致当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D.旅游业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对促进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答案7.B 8.C

解析旅游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活动促进了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科技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扩大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强化了民族的认同感。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接待地区的基础设施会得以改进,生活服务设施和其他方便旅游者的设施也会有所增加,故合理的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方便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2016年6月5日是第45个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上,进一步倡导“绿色旅游”。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对旅游促进环境改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广西漓江地区的环境治理,最大的动力是旅游业的发展

B.环境污染罚款是旅游环境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

C.旅游设施建设是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

D.旅游规划开发中,必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10.下列属于“绿色旅游”所倡导的行为是( )

①携带自己的包,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自驾车旅游,不乘坐旅游大巴

③尽量减少使用洗涤剂,不乱丢电池

④不吃野生动物,不购买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9.A 10.C

解析漓江属著名旅游胜地,旅游业发达,可促进环境治理;旅游业收入是旅游环境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旅游设施建设不属于旅游环境保护的内容,且若与环境关系处理不好,会使环境恶化;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规划开发应将环境效益放在首位。自驾车旅游更易造成交通拥堵和资源的浪费,不属于绿色旅游。

二、综合题(共50分)

11.读下面报载旅游广告,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旅行社出现于________旅游时期。

(2)这家旅行社从经营业务上看应属于________(填“国际”或“国内”)旅行社;按产业类型划分应属于第________产业。

(3)红色旅游体现现代旅游业特点的是( )

A.旅游空间的扩大化B.旅游主题的大众化

C.旅游形式的多样化D.旅游内容的多样化

(4)20世纪50年代,现代旅游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近代(2)国内三(3)C

(4)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交通条件的改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以及现代旅游业的特点。1841年,英国首先出现了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从此,旅游活动的数量和普及程度大大提高,旅游服务逐渐商业化。20世纪50年代,新的科技革命推动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交通条件的改善,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这一切都促使现代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

速度向前发展。现代旅游业的特点包括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等,近几年出现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体现了现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12.分析下表,表中A表示国际旅游收入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B表示国际旅游收入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C表示国际旅游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百分比。读表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

(2)表中国际旅游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百分比最高的两个国家是________和________。

(3)表中各项数据说明了旅游业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上表的各个国家中,英国的各项数据最低,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其中与英国的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奥地利

(2)西班牙意大利

(3)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就业等。

(4)其主要原因:英国是产业革命最早的国家,工业发达,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旅游业不是该国的支柱产业。自然原因:地处纬度较高的地区,气候条件单一,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和生物景观都不丰富。

解析该题前几问考查读表及综合分析能力,最后一问是联系自然地理知识,主要是气候对诸地理要素的影响。英国地处纬度较高地区,属单一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深刻地影响了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和生物景观,比起其他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旅游资

源不够丰富。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北京798艺术区位于市区东北角,原为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工厂逐渐衰落。从2002年开始,由于租金低廉,来自北京周边的艺术家开始聚集于此,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群落,现已成为北京的文化地标和新三大景点(长城、故宫、798)之一。下图为798艺术区一角。

材料二京广高铁及沿线旅游景点分布示意图。

(1)简述京广高铁的建设对沿线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798创意产业园也是免费开放的旅游景区。谈谈免费开放举措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分散的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景观群,改善了旅游资源的集群和组合状况,“集聚”使游览价值更突出;改善了交通条件,使人们出行更方便快捷;使旅游区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拓展;对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2)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提升北京城市文化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延长游客在北京的停留时间,使游客有更多附带消费,增加旅游收入。

解析第(1)题,便捷的交通对旅游业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可以扩大市场、完善南北方旅游资源的集群组合状况,节省时间等方面来分析。第(2)题,依靠知名的旅游景区进行免费开放,增加宣传力度,提升形象,吸引游客,可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14.2016年4月1日,一周2.5天休假正从纸面走进现实。自4月1日起,山西省晋中市、江西省吉安市开始正式实行2.5天休假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该景点旅游旺季为________,淡季为________(填图中的数字代码)。

(2)自1999年实施的黄金周制度给游客带来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景点人满为患,旅游感受差

B.交通拥堵,安全隐患增多

C.增加了旅游方式的多样性

D.服务质量下降

E.增加了长线旅游机会

(3)分析实行2.5天休假模式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①③(2)ABD

(3)①有利于提升民众生活品质;②拉动内需,促进消费;③缓解旅游黄金周压力,还可减轻特大城市交通压力。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数据。第(2)题,主要考查黄金周制度给游客带来的不利影

(整理)高中地理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

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资源匮乏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 现状:森林覆盖率低(18.21%),人均占有量少 (0.13公顷)(9.47立方米)所以中国是一个少林国家 世界其它国家森林覆盖率情况: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 瑞典54%, 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罗斯、中非和东南亚。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为最,4国拥有全球40%的森林。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盖率为28%,北美洲为34%,南美洲和欧洲均为30%左右,亚洲为15%,太平洋地区为10%,非洲仅6%。 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4%,森林覆盖率达到44%。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南美的圭亚那,达到97%;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是非洲的埃及,仅十万分之一;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法国。

地区分布不均,三大林区较丰富,华北、西北较少 台湾省森林覆盖率为全国最高,达70%。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黑龙江、湖南、吉林等6省,超过20%的有广东、辽宁、云南、广西、陕西、湖北等6省、区,超过10%的有贵州、安徽、四川、内蒙古等,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多在10%以下,新疆、青海不足1%。 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

原始森林锐减,森林总体质量下降 目前原始林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前者以耐寒的针叶林为主,兼有阔叶树种,属于密林地,所以树木都争着往上长,树型挺拔高大,有的高达三十多米,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东北林区的木材蓄积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西南林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和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的横断山区,及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等地区。这里山高谷深,垂直差异大,树种特别丰富。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热带经济林、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林。并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木等。 人工林保存面积大,但单位蓄积量低 人工林面积最大的是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属

区域地理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导学案资料

课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主备人:李嗣林审核人:梁世斌上课时间:第1-2周 第一节地球 一、【学习目标】 1.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2.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1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一、预习导学 (一)地球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两极_________,赤道略鼓的_________。赤道周长:约_________千米。 (二)经纬线和经纬网

当地和地心连线(或是当地地平面的垂 线)与赤道平面构成的线面角 当地经线所在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构成的二面角 赤道(即0°纬线) 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_______向北、向南各划分为90°,_______向东、向西各划分为180°,分别称为东经、西经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任何一个点的位置。以下是不同形态的经纬网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任何一个点的位置。以下是不同形态的经纬网 10° 20° 30° 40° 50° 10° 20° 30° 40°

4.东西半球的划分:由西经经线向东至东经经线为东半球;由西经经线向西至东经经线为西半球(如下图)。 (三)、经纬网及意义: 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利用它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 二、案例探究1:定位 以常见经纬网图来理解经纬网的组成 1.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 (1)经纬网图上经纬度位置的确定。 在经纬网图上确定经纬度,首先要判断出经纬线,然后根据度数确定出经纬度。如上图中A点为(23°26′N,70°E),B点为(23°26′N,135°W),C点为(66°34′S,45°W)。 (2)根据北极星仰角确定纬度在北半球,北极星仰角即为当地地理纬度。 2.确定半球位置 可根据经纬度确定半球位置,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水陆半球等。 3.确定区域位置

高二区域地理导学案

保山第九中学“31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高二地理学科课堂(新课/复习)导学案设计活页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备课组长签字: 杜芹意教研组长签字: 肖平平包级主任签字: 赵连宏班级: 小组: 姓名: 课题: 第一章地球知识—经纬网(一) 设计人: 杜芹意 学习目标: 1、地球得形状与大小;2、东经度与西经度,东半球与西半球得划分;3、南纬度与北纬度,南半球与北半球得划分;4、高、中、低纬度得划分 学习重点:东经度与西经度,东半球与西半球得划分;南纬度与北纬度,南半球与北半球得划分;高、中、低纬度得划分 学习难点: 根据经纬度计算两地之间得大致距离 课后反思: 一、辅导自学(内容、方法、说明): 表格1-经线与纬线对比 经线纬线 定义 特点形状 长度 相互关系间隔 指示方向 表格2-经度与纬度得对比 经度纬度起点线 划分 分布规律 表格3-区分0°经线与180°经线得两侧经度分布 经度区分向西为 ,向东为 , 向西为 ,向东为 , 经度变化向西 , 向东 , 向西 , 向东 , 二、讨论小结(合作探究): 探究点1: 经线与地轴得区别 探究点2: 在地图上如何辨别东西经度、南北纬度? 三、随堂训练: 1.以下有关地球上纬线与经线得叙述,错误得就是( ) A.任何地方,纬度差1°得经线长度都相等 B.经度差1°得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C.O°纬线得长度就是O°经线得两倍多 D.任何纬线圈都长于任何经线圈 2.关于东西半球得叙述,正确得就是:( ) A.东经度得范围都在东半球 B.本初子午线与1800经线就是东西半球得界线 C.1800经线在东半球 D.200W—00—1600E得经度范围为东半球 3.用200W与1600E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界线得依据就是( ) A.这两条经线都从海洋上经过,不经过陆地 B.这两条经线正相对 C.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各国边界上通过 D.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在大洋通过,避免把非洲与欧洲得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 知识拓展: 读右经纬网图,回答4—7题: 4、穿过海洋最长得经线就是:( ) A、A线 B、B线 C、C线 D、D线 5、比较不同纬线得长度:( ) A、①线就是②线得1/2 B、②线比③线长 C、③线比④线长 D、①②③④四条纬线一样长 6、甲、乙两人从G点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 如果前进得方向保持不变,那么:( ) A、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B、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C、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D、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7、图中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条件得就是:( ) A、E点 B、G点 C、H点 D、K点 保山第九中学“31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高二地理学科课堂(新课/复习)导学案设计活页 0°180°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教学要求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

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发情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

高中地理地图学案

第一篇基础知识第2节地图 【目标解读】 1. .了解比例尺的表现形式,会比较大小及利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 2. 了解常见的图例、注记,学会判断各种地图上方向的方法。 3.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原理。 4.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5.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判读,能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6.以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经纬网图为背景,考查地形特征描述、方向判断、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 【自主学习】 一、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1)公式: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 (2)大小:若用分数表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①。 (3)表示形式:②、文字式和线段式。 2.方向 (1)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③。 (3)有经纬网的地图:纬线定④,经线定⑤。 3.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用来表示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二、地形图 地表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每一种地表形态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征,在等高线图上会以不

同的形态表示出来。看等高线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大小;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 三、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应用 地形剖面图是由等高线地形图转绘而成,绘制时要抓住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最高点、最低点等关键控制点 等高线图是高考最常考查的一种图形,在对其分析解读时,必须审视图例和注记,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把握穿过等高线的条数、数值及疏密状况。结合其常见考查角度,在对其判读时重点突破:判断地形类型、确定坡度陡缓和地势、地形对气候与对河流的影响分析。探究点一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运用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好还是乙处 好?为什么? (2)若该区域计划建一水库,坝址应选在A、B、C 中的________处,为什么? (3)①处陡崖顶部海拔约为________米,陡崖相对高度为________米。 【反思归纳】 1.判断坡度陡缓:①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坡度越;等高线越疏,坡度越缓; ②不同图中,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等高距越,坡度越;③不同图中,等高距相同,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 2.开辟梯田的条件:开辟梯田应考虑、等条件。 3.水库坝址选择的条件:修水库的地形条件是河流的上游山区并具有“”的地形区。“肚子大”利于储水,“出口小”利于建坝。 4.陡崖高度计算方法:(n-1)×d≤陡崖高度<(n+1)×d(其中n为相交等高线条数,d 为等高距)。 探究点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读材料,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迎接2011年新年旅游旺季的到来,我国南方某市进行旅游调查后计划在本市某处进行旅游开发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2导学案汇总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班级:姓名:使用时间: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第1课时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编写人:徐进峰赵承生审核人:董园园宋艳敏完成水平评价: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辨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2.比较鞍钢和宝钢的区位,分析钢铁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学习过程】 〖预习探究〗:参考课本58页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那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讨论探究〗:参考课本58页,讨论五类工业企业的布局: 制糖厂、啤酒厂、铝厂、普通服装厂、飞机制造厂 问题:(1)这类工业应该布局在材料二图中何处?(标在图上) (2)影响这类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有那些?主导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附:参考材料: 材料一: 1.制糖厂:原料为糖料作物(甘蔗或甜菜)。产品为白、红砂糖或粗糖。生产1吨糖 需要10吨甘蔗。甘蔗的糖分随生长期而逐渐提高,成熟时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因此,甘蔗不能储存,因尽快送糖厂加工,收获后不超过两天即加工为宜。 2.啤酒厂:产品主要为玻璃瓶装啤酒。玻璃是易碎品,不适合长距离运输,成本非常 高。为了保持啤酒质量,减少紫外线的影响,一般用棕色或深绿色的玻璃瓶做容器。 3.铝厂:铝的电解炼制是一项耗费能量很大的工业。生产1吨铝耗用电能19000度。 因为水电廉价,无污染,所以炼铝工业多用水电作为能源(或动力)。 4.普通服装厂:原料为布(纺织业的产品),这类工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很大,对 技术的要求不高。 5.飞机制造厂:对技术和环境的要求很高。 材料二:

工业类型 主导 因素 主要部门 区位选择原则 选择原因 原料导向型 工业、 水产品加工业、 加工业 应接近 产地 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 成本较高 市场导向型 家具制造业、 厂 应接近 不便于长途运 输或运输 成本 较高 动力导向型 工业 应接近 或 需要消耗大量 劳动力导向型 服装工业、 工业 应接近具有大 量 的地方 需要投入大量 技术导向型 飞机、 、 等 工业 应接近 地区 要求高 〖反馈练习〗:下面4图为“工业区位选择模式图”,其中线段长度表示影响程度大小, A :西安市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及许多科研院所。 B :河南为农业和人口大省,郑州市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京广、陇海铁路交汇于此,107、310国道从此穿过、新郑国际机场离此距离较近) C :贵阳能源资源充足,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30.7万千瓦,可开发量为87.3万千瓦,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大型的有乌江、南盘江、北盘江水电站等。 D :广西甘蔗总种植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3,已成为全国甘蔗种植中心。从1992年至今,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已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位。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2

案例《2,3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多媒体的信息含量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图片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

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三种锋面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动脑能力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 第三、上课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且多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5.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③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④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荒漠化问题①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蝗害。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③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④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①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②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 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思考: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 达,需水量大等.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4)、土壤盐碱化①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③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学案(word版可直接打印)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学案(预习必备可直接打印)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 ①识记天体系统及其层次,理解宇宙的物质性、运动性。 ②了解太阳大气层的分层,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运用图表资料,理解太阳活动(主要 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③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学习过程】 自学质疑: 一.宇宙 1.宇宙是和的统一体,是、发展的、变化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请阅读课本P3和图1-1-6天体示意图,列 出天体系统层次图 二.太阳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按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是,小行星带在之间。 2.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别为,每层对应的太阳活动分别是,两者的活动周期为年。 3.请列举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地球 地球是普通的,又是特殊的。它是目前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合作探究: 1.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层,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2. 假设宇宙中某颗行星上有生物,它应该具备什么样有条件? 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就很少出现 B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C .太阳黑子多少的变化周期大约为11年,耀斑多少的变化周期大约只有若干分钟 D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黑子和耀斑都出现在光球层里 2.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是 ( ) A .有线电话突然中断 B .气温异常升高 C .指南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D .山体发生滑坡 3.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 ( ) A .日地距离适中 B .因为有月球绕转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 自身条件 安全的 太阳光照 适中,地表温度适宜,有 水存在。 适中,有大气层。 适中,地表温度的 变化幅度不大。

(完整word)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 编制人:梁宏程爽廖海钦审核人:梁宏 【课程标准】 1.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 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3.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主预习案(读书自学、自主探究) 一、知识清单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2、人口迁移概念:一_________ 3、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____________ 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_____________ )的迁移活动;国 内人口迁移是指在 ________ 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4、国际人口迁移(读课本P8填表) 、国内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读课本和图填表) 6、人口迁移的意义: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③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认为,人 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 因素的综合反映。 2.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环境因素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 等式最主要的, _____________ 有事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 3.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_____ 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其中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和 _______ 等式主要因素。都是为了寻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更好的 ______________ ,改 善 ________________ 。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高三复习)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 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 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 律。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 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 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设计:(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 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 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

科学课教案

摆的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教学过程】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5、小结。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 P61 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白天和黑夜 3. 昼夜交替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维。二、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集中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预期教学效果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出某地的时间。课题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悦耳和嘈杂的不同。 2、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3、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4、使学生了解噪声危害身体健康,懂得要保护环境。重难点能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并了解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教学准备 1、能反映出各种各样声音的挂图或录音、录像。 2、大鼓、哨子、竖笛、橡皮筋、二胡、盛有不同理水的烧杯。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经历“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个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做实验、查资料等方法验证假设。知识与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1讲 地球与地图学案

第1讲 地球与地图 域图相结合进行考查。 经纬网及其应用(5年2考)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观察上图可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其自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道上最大 (4)经度和纬度

经度 ° 定位置 1.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 (1)经纬网图上经纬度位置的确定。在经纬网图上确定经纬度,首先要判断出经纬线,然后根据度数确定出经纬度。 (2)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如北极点上北极星的仰角为90°,赤道上北极星的仰角为0°,该度数即为当地的纬度数。 2.确定半球位置 可根据经纬度确定半球位置,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水陆半球等。 3.确定纬度带和温度带位置 4.确定区域位置 根据经纬度确定所在的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大洲、大洋等区域。 定方向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方格状经纬网图

(1)确定南北方向 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的在北,南半球的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2)确定东西方向 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如图所示: 若下图中A、B两点的经度差<180°,则A在B的西北方向;若下图中A、B两点的经度差>180°,则A在B的东北方向。 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地经纬网图为例) (1)图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 (2)图中B、C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 (3)图中C、A两点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方法分别判断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可确定C在A的东南方。 3.不在同一经纬网图上的两点方向的判断 若已知两点不在同一经纬网图上,或只知两点的经纬度,则需要把两点转绘到同一经纬网图上再判断方向。如图1中甲在乙的什么方向可以通过转绘的图2来判断,甲在乙的东南方向。 定距离(最短距离)、定范围 1.定距离 (1)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纬度相隔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约是111 km,如图中AB。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导学案(阆中中学校师廷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导学案 阆中中学校师廷成邮编:637400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与省内外名校交流,其目的就是结合我校师生实际状况,探索新的高效课堂模式。随着我校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索、主动学习等新的课程理念已逐步为我校的地理教师所接受。如何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采用“导学案”的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逐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导学案内涵 以往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此次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结合。而导学案能很好的满足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和目。 导学案教学是目前运用较普遍的自主学习形式。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教学策略就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

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进而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而优化课堂效率。 二、导学案作用 1、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此,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而地理导学案易实现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2、教师可以关注更多的学生。可以在学生读书读图做题时,在学生中间浏览,看他们做的情况,给学困生以指导,对做得好的、有进步的进行及时表扬。 3、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习惯养成。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最终引导学生学习习惯养成。 三、导学案的编写 在导学案编写前,要对导学案的编写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导学案的编写要坚持自主性原则、探究性原则,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才能编写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好的学案。 1、导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课时化原则: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

四年级科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2020-33 四年级科学学科教学工作 计划(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四年级科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完整 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包括了“植物的生活”、“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我们的家园——地球”5个单元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在各单元的内容上,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教学任务与目标 (一)教学任务

高中地理 3.3 生态环境保护课后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 读某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该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完成第1~2题。 1980年2010年 耕 地 55% 40% 林 地 20% 44% 草 地 5% 7% 荒 地 15% 2% 其 他 5% 7% 1.该河流域的治理中,对R和T之间河段的主要治理措施是( ) A.东侧植树种草,西侧修建梯田 B.两侧都修建梯田 C.东侧修建梯田,西侧植树种草 D.两侧都植树种草 2.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B.实施开荒造田,建成商品粮基地 C.大力治理低湿洼地和盐碱地,发展生态农业 D.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河流的东侧等高线分布稀疏,说明该处坡度较小,可以修建梯田;河流西侧等高线分布密集,说明该处坡度较大,需要通过植树种草来护坡。第2题,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应结合丘陵的特征和当地的农业资源来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1.C 2.D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完成第3~4题。

3.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4.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③用矿物燃料完全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3题,由图甲可知,该地区的平地所占面积较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从图乙可知,该地居民能源消费以薪柴为主,因此砍伐树木较多;结合两图信息可推断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第4题,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恢复已破坏的植被,当地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是解决当地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②③不具有可行性,可排除。 答案:3.B 4.C 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相差较大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6.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高一地理必修导学案正式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 1.天体系统、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系 层次:总星系系 系系 系 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原因有: 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 (一)宇宙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和;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相互,相互,构成天体系统。 [难点探究1]读P4图1-1-6:

天体系统的级别从小到大举例依次为:、、、。 河外星系是银河系外许多星系的总称,它和属同一级别。 [难点探究2]读图1-1-11: (1)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 (2)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地球处于第个轨道上,日地距离约为。 (3)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包括、、、,巨行星包括、,远日行星包括、。 (4)哈雷彗星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运行周期是年。 (二)地球 [难点探究3] 地球上能够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1)外部原因: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原因:①适中,②适中,③适中。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 1.月球到太阳的距离与地球差不多,但月球表面的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夜晚最低温度-183℃。请分析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大的主要原因? 2.20XX年7月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景象。日全食发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0XX年1月15日3时21分,美国宇航局向“勇气”号火星车发出了驶下登陆平台的指令,大约90分钟后,“勇气”号发回了已确认登陆火星的信号。该火星车的主要使命是寻找着陆区域是否存在过液态水的证据,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等的认识。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行星 质量 (地球为1) 体积 (地球为1) 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轨道面 之间的交角 地球 1.00 1.00 1年23时56分23°26′ 火星0.11 0.15 1.9年24时37分23°59′ 1.地球与火星都是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关太阳系行星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A.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B.水星、金星、火星在体积、质量、组成物质与地球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 C.在地球轨道两侧,分别是金星和火星轨道 D.金星、火星等行星能发出可见光,这几颗行星在夜空显得很明亮 2.在九大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