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泛称,实际上,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

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本身,而且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区。狭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即严格意义的自然保护区。

1956年,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项提案,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问题。同年10月林业部草拟了《天然森林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在广东省肇庆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自然保护事业发展迅速。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条定义的“自然保护区”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其中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sanctuary),自然保护地(nature protected area)等。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

自然保护区

中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稀有的动物资源,以及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还包括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迹等。其意义在于:保留自然本底,它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中应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贮备物种,它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科研、教育基地,它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教育实验的场所;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它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自然保护区对促进国家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国自然保护区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又包括省、市、县三级自然保护区。此外,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3年底,中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226处。到2005年3月,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有:武夷山、鼎湖山、梵净山、卧龙、长白山、锡林郭勒、

博格达峰、神农架、茂兰、盐城、丰林、天目山、九寨沟、西双版纳等26处。

时至今日,旅游已成为当代拉动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旅游方面投入关注。而在我国,在见证了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后,各个省市纷纷开始走旅游发展之路,重视旅游方面的发展。而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资源之一,它的保护与开发,更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但相比与其他的旅游资源来说,自然保护区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其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就更显得突出了。

自然保护区亦称“禁伐禁猎区”,国家把一些能揭示自然界内在规律的、具有典型意义和价值的森林、草原、水域、湿地、荒漠等各种生态系统类型以及自然历史遗迹地,作为保护自然资源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基地,也可用于游览。也就是说自然保护区是可以用于

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组成主体营养结构系统功能能量流通调控机制自然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金字塔型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通过食物网各生物间流通具有自净能力城市生态系统人类倒金字塔型还具有人口流和价值流利用机械设备依赖性强,易被破坏组成从组成上看,自然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有两大部分,即由生物物质与无生命物质两部分组成,生物物质主体是消费者——人,而不是动植物。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 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强。 营养结构从营养结构上看,我们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 自然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是靠各种有机体来转化和传递的,能量在顺着营养级序列传递时,大部分用于呼吸,只有10%左右输送给上一级。 这样便形成了逐级地、急剧地、梯级般的递减图形,即能量金字塔。 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则成倒金字塔,即生产者所占比例很小,消费者所占比例大。 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正常生产的物质与能量,必须从环境中或外界输入,并同时向环境排泄废物,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开放式的。 系统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及其内部各子系统或各组成成分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类型优的服务。 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了上面3个流以外,还有人口流和价值流在发括重要作用城市生态系统

四大生态系统的特点

陆地生态系统: 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系统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3,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境复杂,类型众多。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主要是各种草本或木本植物,消费者为各种类型的草食或肉食动物。在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复杂,生物种类最多,生产力最高,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低。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而水库实际上是“人工湖泊”,有与湖泊基本相同的特征。对水域的划分,生态学中常依据对水生生物分布、生长等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如水温、盐度等为依据。科学地划分水域的类型是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水域类型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就不同,因而对外界干扰的反应和抵抗力亦不同。例如,同是淡水水域,湖泊和河流这两个类型之间无论是在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系统的功能特征还是抗干扰的能力(如自净能力)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 1.结构: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如图)。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2.组成: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

第二讲 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等级考内容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一)森林资源现状及作用 1.分布及现状 (1)分布: ①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主要分布:俄罗斯、加拿大。 ②热带雨林(原始林)主要分布: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 (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4.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二)热带雨林的现状 1.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2.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开发计划: (三)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森林大规模开发导致破坏,产生严重问题。 2.森林是重要生态系统,应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1.湿地概述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①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②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功能 功能美称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鸟类的乐园” [ 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2.湿地资源问题 (1)产生原因 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 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 效益下降 抵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降低 (3)案例——洞庭湖萎缩 ①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 ②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3.保护湿地 (1)必要性 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洞庭湖区)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洞庭湖变“大”了。 抓住湿地、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 主要从对气候的调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环境的美化、净化,减轻自然灾害、水土

雾霾分析与生态环境保护

雾霾分析与生态环境保护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雾霾分析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近来,我国北方部分城市和地区严重的雾霾现象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能源消费以及它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些讨论认为,应该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并研拟对能源消费征收环境税。对于环境污染的讨论,不应当仅停留在对“碧水蓝天”的渴望上。讨论环境政策,要建立在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三者的关系上来,“美丽中国”既不能过度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利益,也不能过度强调环境保护而错失发展机会。关键字:雾霾现象危害环境保护经济发展 一、雾霾的定义 雾霾其实是雾与霾的统称,雾与霾的区别十分大。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二、雾霾现象产生的原因 这种持续大范围雾霾天气和空气质量下降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我国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都超过22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烟粉尘排放量超过千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冬季取暖北方大部分地区燃煤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 2、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受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 3、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突出。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开始呈现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 4、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污染

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 组成 从组成上看,自然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有两大部分,即由生物物质与无生命物质两部分组成,生物物质主体是消费者——人,而不是动植物。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强。 营养结构 从营养结构上看,我们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自然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是靠各种有机体来转化和传递的,能量在顺着营养级序列传递时,大部分用于呼吸,只有10%左右输送给上一级。这样便形成了逐级地、急剧地、梯级般的递减图形,即能量金字塔。

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则成倒金字塔,即生产者所占比例很小,消费者所占比例大。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正常生产的物质与能量,必须从环境中或外界输入,并同时向环境排泄废物,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开放式的。 系统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及其内部各子系统或各组成成分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类型优的服务。 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了上面3个流以外,还有人口流和价值流在发括重要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为系统内外的物质、能量、信息、货币及人力资源的输入、转换和输出。 生物生产功能 1 生物的初级生产: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2 生物的次级生产: 非生物生产功能 1 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所需的各类有形产品及服务。包括,各类生态产品;生态建设的设备产品;服务性产品 2 非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种文化艺术产品及相关的服务 城市起到了保存与保护人类文明与文化进步的作用。城市又始终是文化知识的“生产基地”,是文化知识发挥作用的“市场”,同时城市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论文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摘要: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交融互摄、互相依存的系统。在整个自然界中,无论海洋、陆地和空中的动植物,乃至各种无机物,均为地球这一“整体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命物种都参与了生态进化的过程,并且具有它们适合环境的优越性和追求自己生存的目的性;它们在生态价值方面是平等的。因此,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关键词: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 1.1自然生态系统的意义 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是什么?人类对于自然界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到底自然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 谈到自然界的价值,人们首先会想到自然界“有用”。的确,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有用”价值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有:①维生的价值。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离不开自然界里的空气、水、阳光,需要大自然给我们提供各种动植物作为营养。从这方面说,自然生态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存的需要。②经济的价值。人类除了有被动适应环境的一面外,还主动地改造和创造环境,以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因此,自然生态除对于人类具有维生的价值,还具经济的价值。就是说,人类可以将自然物经过改造,变更其本质,使之具有商业用途和产生出新的利用价值。例如,石油产品的开发利用,说明石油作为天然的自然资源是具有经济价值的。③娱乐和美感上的价值。自然生态不只满足人类的物质方面的需要,还可以使人们获得精神与文化上的享受。例如,人们到郊外旅游度假,可以解除身心的疲劳,在消遣中发现娱乐的价值;大自然的种种奇观,以及野地里的各种奇葩异草和珍奇动物,可以使人们获得很高的美学享受。④历史文化的价值。自然生态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历史舞台,每一个文化都生育于特定的自然环境里,正因为如此,无论人类文明有了多大的进步与进展,每一种文化与文明都有意地保留一些与这个文化与文明相联系的自然景观与自然居地,以获取他们的历史归属感和认同感。除此之外,人类的历史与自然史比较起来要短暂得多,自然野地是一座丰富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记录了地球上人类出现之前的久远的历史。⑤科学研究与塑造性格的价值。科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智力活动,人类从事科学研究不仅仅为了实用的目的,而且也是一种智力的满足和享受。从起源上说,科学来自于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索。迄今为止,大自然依然是人类科学研究的最重要源泉之一。例如,生命科学和仿生技术的发展,就植根于对大自然中生命现象的观察和研究。除满足人类科学研究方面的好奇心之外,大自然还有塑造人类性格的价值。例如,大自然有助于人类生存技能的培养,自然野地让人们有重新获得谦卑感与均衡感的机会。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都市化、生活节奏紧张的环境中,对大多数人来说,天然的荒郊野地具有怡悦身心的作用,人们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得某些野趣。更何况,人类的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9年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生态系统及生 态环境的保护 查字典生物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9年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生物网。 2019年高考复习正在进行中,高考生物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分,这就要求考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量,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 以下是小编对《2019年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的总结,供考生参考。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定义 生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

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例题解析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答案 B 解析物质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而能量一是在流经各营养级时被生物细胞呼吸消耗;二是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2.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答案 D 解析选D。解题的关键是大气中CO2只与生产者之间是双箭头,其他成分间是单向箭头。 3.许多同学设计制作小生态缸,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A.生态系统维持时间的长短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四川省乾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核桃坪分公司 自 然 生 态 境 保 护 方 案 编制人:杨涛 2017年7月27日

编制依据 根据汉源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矿山及尾矿库环境保护工作和治理的紧急通知》(汉安监[2017]89号)的通知和国家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相关要求,促进矿山生态环境与矿山活动协调发展,实现发展与环保同步双赢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矿山基本情况 四川省乾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核桃坪分公司位于汉源县城南西220°方向,直距15~18km的河南乡北西的老仙岩~野猪堂~西山一带,行政区划属河南乡顺坪村所辖。有矿山公路约5km至河南乡,河南乡往北东约40km至汉源县城,与108国道相接。 矿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龙门山南端,属邛崃山系南延部分,处于川西南深切割中高山区,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境内山岭纵横,地势崎岖,属强烈侵蚀的中高山地貌类型,水系发育,植被繁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矿区内海拔高度+1160m(宰罗河)~+2713.4m(西山),相对高差1553.4m,高差大,地形坡度一般大于50°,悬崖峭壁随处可见。 气候垂直差异甚大,县城位于河谷,年均温18℃,一月均温

8.3℃,七月均温26℃,而在山区年温差在30℃以上,每年7~8月最高温差可达30~34℃;1~2月最低气温为-5~-10℃;年平均降水量为741.8mm;6~8月雨量集中,大多为暴雨,极易造成山洪;1~2月份高山区有积雪。一年四季湿度大、雨雾多、日照少。 矿区内水系不发育,地表未见有水库、堰塘之类水体。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 矿区南东角为宰罗河,属大渡河水系的一级支流。据调查资料,年内最大流量出现时间与汛期基本一致,百年一遇的最高洪水位海拔标高1152m,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海拔标高1150m。 矿区水系流域属宰罗河流域,枝叉状水系有西向东发育,自流经过矿区范围。就矿区而言所有支沟均为季节性沟谷,受大气降水控制,仅在雨季特别是在暴雨过程中可形成较大的流水,一般流量较小。矿区地测坡度均在35~700之间,在雨季地表水坡向排泄良好,一般不会形成地表积水。 二、可能产生影响环境的因素 1、林业生态影响 2、大气污染 3、水环境污染 4、废渣污染 5、采矿活动引起生态环境影响 6、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三、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乾盛矿业核桃坪矿山地处农村山地,矿区内无国家法律、法规规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省乾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核桃坪分公司 自 然 生 态 境 保 护 案

编制人:涛 2017年7月27日 编制依据 根据汉源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矿山及尾矿库环境保护工作和治理的紧急通知》(汉安监[2017]89号)的通知和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相关要求,促进矿山生态环境与矿山活动协调发展,实现发展与环保同步双赢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案一、矿山基本情况 省乾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核桃坪分公司位于汉源县城南西220°向,直距15~18km的乡北西的老仙岩~野猪堂~西山一带,行政区划属乡顺坪村所辖。有矿山公路约5km至乡,乡往北东约40km至汉源县城,与108国道相接。

矿区地处盆地西南,龙门山南端,属邛崃山系南延部分,处于川西南深切割中高山区,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境山岭纵横,地势崎岖,属强烈侵蚀的中高山地貌类型,水系发育,植被繁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矿区海拔高度+1160m(宰罗河)~+2713.4m(西山),相对高差1553.4m,高差大,地形坡度一般大于50°,悬崖峭壁随处可见。 气候垂直差异甚大,县城位于河谷,年均温18℃,一月均温8.3℃,七月均温26℃,而在山区年温差在30℃以上,每年7~8月最高温差可达30~34℃;1~2月最低气温为-5~-10℃;年平均降水量为741.8mm;6~8月雨量集中,大多为暴雨,极易造成山洪;1~2月份高山区有积雪。一年四季湿度大、雨雾多、日照少。 矿区水系不发育,地表未见有水库、堰塘之类水体。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 矿区南东角为宰罗河,属大渡河水系的一级支流。据调查资料,年最大流量出现时间与汛期基本一致,百年一遇的最高洪水位海拔标高1152m,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海拔标高1150m。 矿区水系流域属宰罗河流域,枝叉状水系有西向东发育,自流经过矿区围。就矿区而言所有支沟均为季节性沟谷,受大气降水控制,仅在雨季特别是在暴雨过程中可形成较大的流水,一般流量较小。矿区地测坡度均在35~700之间,在雨季地表水坡向排泄良好,一般不会形成地表积水。 二、可能产生影响环境的因素

城市生态系统相比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相比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所属系:机械与电气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 学号:20140054 姓名:魏宇 摘要: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所谓动态平衡系统是指把城市当作由物质流、能量流所联系起来的各种关系的整体。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光、热、水、气、土壤、岩石、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自然生态要素以及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网系统等则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系统的消费者是人,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现存量远小于消费者需求的数量,而且均为次生的植被,城市的物质代谢和能量循环不能依靠自然调节来维持,需要通过合理的人工调控来改善系统的动态平衡关系。城市生态系统是开放式的生态系统,由于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不能自给,依赖农田、河湖、海洋、草原、森林以及矿区、工厂等生态系统提供。另一方面,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弃物因不能在城市内分解和释放,向其他生态系统输送,造成河湖、海洋、农田、大气等环境污染。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丶环境污染丶人工生态系统丶能量不能自给丶调节能力弱。

引言:世界发展,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的会城市化,于是演变出了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当然它也有许多缺点,比如环境问题。 ①城市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类为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而创建的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比较,城市生态系统无论是从营养结构.能量和物质的流动特点,还是从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看,都有显著的区别。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巨大而开放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如下特点: (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人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城市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创造的。人类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人类的心愿。人类的生命活动是生态系统中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一部分,人类亦具有其自身的再生产过程。 人类又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动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现存量计很少,且主要为一些伴人害虫或家养动物,体现着人类的影响。人类的生物物质现存量不仅大大超过系统内的动物,也大大超过系统内绿色植物的现存量。与绿色植物和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处在营养级倒金字塔的顶端。 人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宰者,其主导作用不仅仅在于参与生态系统的上述各个过程,更重要的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着控制和管理,人类的经济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二)城市生态系统是容量大、流量大、密度高、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消费者是人,其所消费的食物量大大超过系统内绿色植物所能提供的数量。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所需求的大部分食物能量和物质,要依靠从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同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建设、交通、运输等都

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2.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 A.依次增加 B.依次减少 C.基本不变 D.没有规律 3.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最后线虫以分解中的虫体为食。这一事实说明( ) 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 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生物 C.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生物危害,寄生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生物寄生 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 4.某个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的地区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右表。试推断 A.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甲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 D.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 5.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 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野兔、狐和狼,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经测定,各种生物所含能量如下表(能量单位:kJ·(km2·a)-1)。 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可表示为 A.草→兔→狐→狼 B.草→兔→狼→狐 C. D. 7.农业生产上防治害虫的基本策略是 A.使用高效农药,迅速彻底消灭害虫 B.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较低水平C.种植纯一的转基因抗虫作物 D.大量引入捕食害虫的新天敌 8.右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 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 B.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 C.甲与乙、乙与丙为捕食关系 D.甲与丙为竞争关系 9.农田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 A.结构组成 B.能量的多级化利用 C.物质循环过程 D.能量流动过程 10.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生物圈的功能来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A.人类排放废物的增加 B.物质循环回路被阻断 C.自动净化能力被阻断 D.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11.下列有关生物圈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太阳能是生物圈存在的物质基础 B.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稳态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C.生物圈稳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不大 D.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将破坏生物圈稳态

城市生态管理

第九章城市生态管理 第一节城市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含义和组成要素 城市生态系统的含义:是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因素。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及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房屋、道路、生产设施、生活设施)。因此,城市生态系统又分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有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营养结构组成。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2、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完整性,对外依赖性很强。(物质交换) 3、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稳定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均衡) 4、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人口、工业的增长和破坏) 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和决定因素各是什么? 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是: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最优化,实现人口、资源、设施、环境相协调,环境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决定因素: ①城市规模与地区资源的平衡 ②城市人口与土地空间的平衡 ③生产设施与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的平衡 ④城市“三废”排放与环境容量的平衡 ⑤劳动力数量与职业岗位的平衡 ⑥各类产业之间的平衡 ⑦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 ⑧城乡物资供应与居民需求的平衡。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产功能2、生活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3、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功能。 三、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及其标准 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可以用城市的资源质量、人群健康和生态状况等尺度来衡量,但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可以通过环境污染来衡量。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含义:是城市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的总和,其中自然环境质量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环境质量三个方面晒;社会环境质量则包括经济的、文化的和美学的内容。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分类: 按照城市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等; 按照城市生态环境要素的性质,城市生态态环境质量可以分为物理环境质

18年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简答(1)

18年高考生物真题汇编 专题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简答题 50.(2018?北京卷?T31)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_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 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______。(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51.(2018?全国Ⅱ卷?T31)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千 户 祥 砂 石 厂 生 态 修 复 方 案 2013年7月9日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玉树县联合执法大队: 在4.14的强烈地震后,为了保障灾后重建期间的石料供应,加快重建的步伐,我千户祥砂石厂加入到建材料供应组,该项目组地于青藏高原腹地通天河谷间,采挖后,项目地区环境恢复首要任务是通过采取覆地坑填整措施在不破坏原有的基础上开采,将拟治理区高低不平的落地整理成一定坡度的平顺地面,减少控制水土流失,然后利用土改,客土回填等于段改善裸地的土壤状况,为设有土壤或母质的裸地皮面创造土壤环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产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兼)职环保人员,尊重当地民俗,保障当地群众饮用水安全,切实采取措施确保不影响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并与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加强周边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的保护。对于工程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及其效果,应主动接受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的验收检查,以利于本工程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对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山体崩塌,泥石流、尾跨 坝等应作出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监测预防措施。 2、要做好本工程的施工组计划,明确工程可能扰动和破 坏的范围,应做到少占地。 3、加强开采砂石施工期间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施工 人员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因此减少认为因素对植被的破坏。 4、加强对生产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增强的环境 保护意识。 5、在原有的生态基础上加以保护及时平整压实,黑土尽 可能集中堆放,防止到处散落,影响生态景观。 6、确保场地坡脚稳定,必要时加强挡护,防止地质灾害 发生。 7、高山的植物是世界既有的草植物,为了留下美好的三 江源自然风景,不擅自开采不属于砂石的范围,我公司将 予以平整,在规定开采砂石内进行采砂,不随意采挖,原 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8、自觉服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监督和 管理鉴定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协议,落实管理制度和保护措 施。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在施工过程中,不 得随意破坏植被,同时车辆不得下道行驶。 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1、使用工程措施,平整弃料堆和恢复植被工程,防治土 址砂化,临时堆的废石全部回填采砂坑改善当地牧民的生 存环境,提高牧民的生产条件,消除开采点地质灾害隐患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在植被破坏干拢区通过播种牧草建设植被,多草种混 种,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治了土址沙漠化的发展,提高土

生态系统类型-草地生态系统

1.2 草地生态系统 1.2.1 全球草地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 草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草地空间范围内共同生存与其中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综合自然整体(周寿荣,1996),草地生态系统可分为天然草地生态系统,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本文研究目标位自然生态系统,所以涉及到的草地生态系统为天然系统下的草地生态系统。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即天然的植物群落,是自然形成的,基本上不加任何投入,受人为干扰因素小。世界上大面积的草地都是天然草地。这种类型的草地大多组成成分复杂,结构多样,内部系统稳定性强,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另有许多天然草地,例如英国的永久性放牧地,并不是顶级植被(davies ,1960),而是通过野生动物或农业动物的放牧以阻止它们向疏林或森林方向演替。Tansley将他们归为“亚顶级或生物偏途演替顶级植被”。 系统根据草本植被的生态学特征可将全球天然草原生态可分为草原草地生态系统、草甸草地生态系统及稀树草原草地生态系统。(王伯荪,1987) (1) 草原草地生态系统 由喜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主要是由所在地区的气候因素和历史条件决定的,是一种地带性植被。在组成关系上,多年生禾木科草本或禾草类型的丛生草,以及一部分地衣和地面藻类植物组成的层片有显著的地位,能忍受长期的干旱。而在许多情况下,又具有忍受相当程度的暂时湿润的能力。这种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条件不足以支持森林的发育,从而阻止其向森林或疏林发育,但却足以维持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尤其是禾草类的繁茂生长。 据Lieth(1972)统计,全球温带草原面积约900多万平方公里,除一小部分恳为农田外,大部分地段作为天然放牧场。由于地球上水陆分布的关系,草原多分布在北半球,面积最大的是欧亚大陆草原。在南半球,草原面积不大,只见于南美的阿根廷和非洲东南部山地。草原地区的气候夏季温和,冬季寒冷,春季和晚夏有一明显的干旱期,由于低温少雨,草群较低,地上部分一般不超过1m。典型的草原土壤为栗钙土。草原在地球上的分布是有一定的地带性规律的。一般来说,它处于湿润的森林区与干旱的荒漠区之间。靠近森林一侧,气候半湿润,草群繁茂,种类丰富,有时还出现岛状森林,如欧亚大陆的草甸草原和北美的高原草原;而靠近荒漠一侧,雨量减少,草群低矮稀疏,种类组成简单,并常混生一些旱生小半灌木或木质植物,如北美的矮草草原与欧亚大陆的荒漠草原,两者之间则为辽阔的典型草原。 草原草地生态系统采用生态外貌原则可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真草原)及荒漠草原,依据气候所决定的群落季节戒律特征或各种气象因素的剧烈季节性变化可将草原分为:温和夏旱气候草原、温和冬旱气候草原、温和高位山地气候草原、干燥亚热带草原。 (2)草甸草地生态系统 草甸植物群落由多年生中生或旱生中生植物所构成,并且常常和地下水相联系(李博,1960)。通常是中生性的地面芽植物占优势,许多植物在雪被覆盖下,至少在整个冬季部分保持绿色。草甸植被处于森林气候的温带或亚极地,无明显的干季。草甸一般不逞地带性分布,是特殊生境的产物,是一种隐域性植被。它广泛分布于欧、亚、美各洲的森林地带。草甸大多是森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而在高纬度或高海拔的草甸可有其原生类型。 依生境或生态原则来划分,草甸草地生态系统可划分为5类:真草甸,或真中生草甸;草原化草甸,或真旱中生草甸;荒原化草甸,或高山寒土中生草甸;水生草甸,或沼泽化草甸;酸中生草甸或泥炭化草甸。依生境分类(即地形学)分类,草甸草地生态系统可分为:大

(调查报告)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 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

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于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

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生态系统概述

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生态系统概述 09统计三班李华涛 2009710119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 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 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 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 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 的最高层次。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又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 稳定的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海洋等。由于人类的强大作用,绝对未受人类 干扰的生态系统已经没有了。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分为:①水生生态系统:以水 为基质的生态系统;②陆生生态系统:以陆地土壤或母质等为基质的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时时刻刻影响我们的生活。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 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 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 花期提前,等等。近百年来,中国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明 显变化。近年来,干旱、暴雨、雷电、台风、沙尘暴、低温冻害、雪灾的发生 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 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严重且频发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环境生态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一般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类:空气、水质、废弃物、噪声等污染防治方案的选优和水库、大坝、河流、农场等生态环境影 响的评价,均属于微观问题;而城市环境生态质量评价、区域环境生态系统规划、环境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分析,以及环境生态系统的预测、规划和决策等 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则是宏观问题。环境生态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大多 是应用于宏观方面,用以解决环境保护的评价、预测、规划和决策问题。流域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构成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