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语用意义的形成途径

词语语用意义的形成途径
词语语用意义的形成途径

引言:词汇意义与语用学

在语义学的研究中,G.Leech在他的著作Semantics中提出了七种不同的语义。就词汇语义研究来说,主要就是两个方面: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前者也称为概念意义或指称意义,体现了语言符号和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后者指词语所在的语法范畴所表达的信息,如dog和dogs,分别表示了单数和复数两种不同的语法意义[1]。一般来说,词语的这两种意义都可以在词典中查到,我们称之为词汇的“词典意义”。

在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词汇不过几千个,而现实世界是无限丰富的,当原有的词汇意义无法表现世界的变化,或者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时,词汇就会被赋予新的意义,同时,也带上了语言使用者个人的色彩,如态度、感情或者意志等因素。因此,我们发现在实际使用中有些词语是无法从其词典意义得到解释的。例如,我们生活中经常有看起来是“答非所问”的现象,或者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就无法理解某些词语。这种情况下,有关的词语就暂时性地获得了一个新的意义,我们把这种意义叫做词语的“语用意义”。词语的语用意义的产生,不仅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也有使用者个人的人为因素,是二者的有机结合[2]。

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的研究,是与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密切相关的。词语的语用意义是与词典意义相对的。它与词典意义紧密相连,是派生自词典意义,但又和其词典意义有着显著的、本质的不同。有学者认为,语言意义的获得是对语言进行假设、推理、演绎等一系列的逻辑运算而获得的。但是,我们认为,不管是怎样的逻辑处理,最终都要通过意义的基本单位,即词语来体现。

本文拟运用语用学的有关理沦,通过对语言具体使用中的词汇意义的研究,从几个不同的层面,探讨词汇语用意义产生的规律。

一、语境在词汇意义研究中的重要性

词语的意义必须通过其使用来体现,否则词汇不过是表达一组抽象概念的符号而已。事实上,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学者一贯认为,意义即功能(Meaning is function.)。因此,词汇意义的研究不能独立于语境之外,语境在确定词汇的具体意义时占据重要位置。

传统上认为,语境是相关的语言项之前所说过的话;在书面语篇中,亦指该语言项之后的语篇。事实上,在确定词汇的意义时,“语境”所涵盖的范畴要比这些大得多。Lyons指出:“很明显,一言语所在的语境,不仅包括与之相关的(即相关的上下文),也指说话时相关的环境特点。”[3]也就是说,语境还包括情景语境,包括语篇共时的、决定语言的连贯性、一致性等的所有因素。

J.I.Saeed对语境作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她把语境分为三类:

(1)从物理语境可以估计到的;

(2)从已经说的话中可以找到的;

(3)从背景和共享知识中可以找到的[4]。

二、语言的“言外之意”:对话含义

美国哲学家H. P. Grice认为,在具体情景下进行语言理解的时候,说话人和听话者之间合作进行语言推理,从而促使双方间的交流成功。他认为,在听话人形成推理的行为中,说话人会运用足够多的规则来暗示而非明确说出来。Grice声称这种推理形成的可预见性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交流时默认的协议,称之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5]

H. P. Grice给出了合作原则的四条具体的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一)量的准则(Maxim of Quantity)

(1)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2)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二)质的准则(Maxim of Quality)

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三)关系准则(Maxim of Relation )

所说的话要有关联,即要切题。

(四)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

所说的话要清楚明白,又称为风格的准则。

(1)避免晦涩;(2)避免歧义;(3)要简洁;(4)要有条理(顺序正确)。

人们在交往的时候,应该遵循上述四条准则,直截了当地表示自己的意思。同时格赖斯也认为,人们有时候会故意违反了这些准则,说出的话就会产生特殊的会话含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

笔者认为,所谓的“言外之意”最终还是通过词语体现出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运用语用学的理论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

三、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词汇语用意义

术语“原则”和“准则”并非意味着CP(合作原则)会被语言交际者时刻遵守。相反,在实际交往中,人们经常违反这些原则,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对话含义。也就是说,词语在语境中被赋予了语用意义。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词语是如何违反这些准则从而获得语用意义的。

(一)违反数量准则而产生的词汇语用意义

根据量的准则,说话者应该提供足够多的信息。也就是说,说话者应该避免原有信息的重复,提供听话人合适的新信息,以促进对话交际的进行。但现实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句子。

例1:Boys are boys.

例2:War is war.

从字面上看,这样的表达只是相同词汇的赘述而毫无新意。但实际上却相反,它们给听话人更深的感受,含有丰富的意义。在里,boys和war,第一次出现时是名词,意义即是其概念意义,而它们的重复表达的却是它们的语用意义。“孩子就是孩子”,意思是“孩子们总是淘气的、恶作剧的、吵闹的等”;“战争就是战争”,意思是“战争总归是无情的、悲惨的、可怕的等”。

根据合作原则,说话者也不应该提供在满足交际目的之外的过多的信息。那些提供过多信息的词语将带有语用意义。例如下面的情况。

例3:(在一个舞会上,一男子向一女子自我介绍)

Hi, I’m Mike from California. I'm 26 and not married.

从交际的目的看,自我介绍,该男子的话的前半部分:姓名和来自哪里,就已足够;后面说的部分则纯属多余,尤其是考虑到西方文化视年龄和婚姻状况为隐私,“26岁”和“未婚”两个词语,不仅是表达了说话人的状况,而且还让人觉得说话者带有向对方示爱的倾向,有追求对方的意味了。

(二)违反关联准则而产生的词汇语用意义

语言交际中的关联准则是如此重要,以至于D.Sperber和D.Wilson提出了一套关联理论。他们认为,Grice的合作原则的所有范畴和准则,都可以简化为一条关联性原则。他们把该原则定义为:

Every ostensiv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es the presumption of its own optimal relevance.

他们认为,每一句话都可以假定是达到了努力和效果之间的平衡。一方面,所要达到的效果不会少于付出的努力所要达到的;另一方面,所要付出的努力不会超过达到这一效果所需要付出的[6]。也就是说,相对于所要达到的效果来说,付出的努力总是最少的。

在日常交际中,我经常会发现,人们之间的言语似乎是无关的,违反了关联原则。但根据言语所在的语境,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语轮转换又是可以解释的。相关的词语获得了新的、暂时性的语用意义。例如:

例4:(一个小孩和他的妈妈)

A:妈妈,我渴。

B:好吧,我给你一块钱。

在例4中,小孩子说“渴”,他需要是水,但妈妈给的却是钱。表面上看,这是违反了关联原

则。但根据常识,我们(即使是小孩子)知道,钱可以用来买水或其他饮料。但是,这种体现钱和水或饮料间关系的世界知识在词典中是体现不出来的。因此,“一块钱”在这里的意思是:“你去买饮料喝吧。”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词语都是关联原则得到解释的。这个过程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潜意识的,甚至是无意识的。

(三)对方式准则的违反而产生的词汇语用意义

言语运用方式的不同,也会使词汇项产生语用意义。例如,英语的单词是各个字母连在一起发音的,不能一个一个地拼出来。但有时候,说话者却偏要把单词一个一个字母来说出,如: 例5 A: Let's get the kid something.

B: OK, but I veto I-C-E-C-R-E-A-M.

这里,B所说的虽然还是“冰淇淋”,但由于其独特的表述方式,故意使旁边的孩子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因此,“冰淇淋”还有了另外的意义:“别让孩子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

在汉语中,词语的顺序变化可以产生丰富的语用意义。例如,在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中,一位连连出师不利的将军在给皇帝报告战况时,用“屡战屡败”或是“屡败屡战”,其含义大不相同。前者重在“败”字,凸显了战果不佳,频频失利;后者重在“战”字,反映了将士毫不气馁,继续战斗的斗志[7]。

这种颠倒词序或语序的现象在汉语的民间文艺中非常常见。在相声中,就有一种叫做“正反话”的幽默手法,表演的两个人故意互相说语序颠倒的话,以其相关词汇的语用意义的变化,产生出人意料、令人捧腹的幽默效果。

可以看成,由于词的顺序变化,原有的词语的意义几乎丧失,而变化后的词语又由于其发音与另一些词相同或相近,产生出谐音效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别的意思。从原词汇的赞扬意味,一下子就变成了完全相反的荒诞、取笑意味,强烈的意义变化之间的矛盾造成了鲜明的幽默效果。

四、结语

词汇的意义是一个开放的、运动的系统。传统的词汇语义研究从本质上说是封闭性的研究。因此,在确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时,有时我们会发现该词语的意义无法从它的概念意义等词典意义得到解释。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词语进行意义分析和研究,就可以确定该词所获得的临时性的语用意义。这种结合语境确定语言意义的方法,还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从而避免机械地背诵单词表和对词语的误用。

参考文献:

[1] 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Lyons,].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5.

[4]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 t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A].Syntax and Semantics: Speech Acts [C].Cole.

p and Morgan. J.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6] Sperber, D.& Wik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86.

[7] 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元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语义

一词多义(polysemy)作为语言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指的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 上密切相关的意义聚合的语言现象(Lyons, 1995)。英语也不例外,翻开词典,我们很容易发现大多数单 词都不止一个意义,有的英语单词甚至有几十个意义。这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有时 会是一种难以克服的困难。作为外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看透这种多义迷雾,揭开词语多义的本质,有 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今的语言学领域,不少国外学者对多义性做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索研究。他们运用认知语言学 中的理论解释涉及语言系统各层次的多义现象。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主要集中在词汇和句式层面。 国内学者对多义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多义词的认知理据、词汇习得及外语教学。 本文尝试从认知心理学家罗施(Rosch, 1975)提出的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出发对多义词 汇语义延伸进行认知分析,探究多义词汇语义扩展的方式,揭示其深层的认知机制,以期给多义词汇教 学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及其特征 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产生于当代语言学界和哲学界对亚里士多德经典范畴学说(classi-cal category)的批判。经典范畴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范畴是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的;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范畴所有成员的地位均平等。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W ittgenstein, 1953)对游戏game范畴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游戏game范畴中没有各种游戏的共同特征(common property),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相似性就像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在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等一样以类似的方式互相重叠和交叉,由此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elance)。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人类学家伯林和凯(Berlin&Kay, 1969)对颜色范畴进行了研究。他们调查了98种语言,发现了基本颜色范畴和焦点色现象。他们认为,颜色的范畴并不是任意的,而是以“焦点色”为基础的。由此说明虽然人们使用的语言不同,但对最典型的颜色的认知却是一致的,具有普遍性。到了70年代,罗施(Rosch, 1975)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探索,证明焦点色是源于前语言认知(pre-linguisticcognition),焦点色在感知和记忆中是突显的,比其他颜色辨认得更准确,学习和回忆得最快,因而更有利于识别和分类。之后罗施从对颜色焦点色的研究扩展到其他物体的研究。她在对其他鸟、水果、交通工具、蔬菜等10个自然范畴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 原型范畴理论具有以下特征: (1)决定范畴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有所变 化; (2)特征也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之分,其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 其边缘属性与临近范畴属性交叉; (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 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4)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共

如何理解词语含义

【进门考】 【成语归类】 请写出含有十二生肖的成语: 请写出含有一至十数字的成语: 理解词语含义 如果将文章比做大海,那么词语就是汇集成大海的溪流;如果将文章比做高山,那么词语就是堆积成高山的土石。因此,正确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是理解文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我们不妨试试探讨一下解题的方法: 一、导入: 例子:黄英考上了研究生,为自己充电,储备更多的新知识 “充电”什么意思?怎样才能理解正确? 充电:电池充电;比喻通过学习补充知识,提高技能等。 明确:理解句子含义,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即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二、热身: ①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 ②学校的头头脑脑们谁也没想到在中考时竟然窜出这么多黑马。 ③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你明天来看吧,有热闹哩!”(《芦花荡》) “征兆”的基本义就是“征候、先兆”,在这里也是这个含义。 “头头脑脑”的本义是指身体的一部分,一般也比喻“领导”;“黑马”的本义就不言而喻了,现在一般比喻为“在比赛或竞争中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热闹”的本意是“景象繁荣活跃”,也引申为“一种场面”。在文中的意思为“老头子准备痛击鬼子”。“老头子准备痛击鬼子”这个意思是在词语的本意的基础上,并且联系上文的“我明天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这句话来解释的。如果只是简单地理解成“一种场面”,那就有失偏颇了。 小结:词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怎么样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有方法可寻吗? 三、方法探究: 方法一: 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福音书”本是基督教徒对《新约》的称呼。这里比喻好消息、幸福的消息。于勒被兄嫂打发去了美洲后,来信说自己发了财,要赔偿菲利普的损失,这对一心想发财的菲利普夫妇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幸福

词汇学的基本知识

词汇学的基本知识 词汇学是研究词语的学问,它是传统语言学(语法、语音、词汇)的一个分支。词汇学的 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词的性质、词的构成、词义的本质及发展、词的各种关系(同音、同 义、反义等)。 一、什么是词 词是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造句的最小单位,它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汉语词的划分有一 定的困难,因为在书写时词和词之间是不分开的。就“独立运用”而言,许多虚词和量词是 不能独立运用的。于是增加了一条补充,一句话中把能独立运用的词划分出去,剩写的也是词。如:“我把这本书包了个书皮。”这个句子中的“本”“个”和“把”也是词。汉语中词 和短语的界限也不很清楚。一般可以用扩展插入法来区分。能插入的是短语,不能插入的是 词(意义不能变)。比如:钢笔——钢的笔、白菜——白的菜、白布——白的布、吃饭——吃 了饭、鸡蛋——鸡的蛋、睡觉——睡不睡觉。“钢笔”不能插入词,“白菜”插入后意思变了,它们肯定是词。“白布”可以插入且意思不变,可以做为短语。“吃饭”可以插入,“鸡蛋”可 以插入,但“鸡蛋”的频度很高,可以把它做为词。睡觉可以插入,但两个语素的组合是固 定的,把这类词做为离合词(理发、洗澡、打仗等)。 一个语素(有意义的汉字)能独立运用就是词。(米、吃、红、个、从) 两个语素组合后,意义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就是词。(钢笔、金鱼、) 两个语素组合后,不能扩展插入词,就是词。(钢笔,白菜) 两个语素组合后,虽能扩展插入词,但它们是不能用别的语素替换的,则是一种特殊的词 ——离合词。 两个语素组合后,虽能扩展插入词,但它们的使用频度很高,且大家约定俗成认为它是词。(“鸡蛋”是词、“鹰蛋”就有人认为是短语)。 综上所述,汉语的词与短语之间的界限是有模糊地带的。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形成了概念,词是反映概念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 比如,“月亮”、“月球”对应的是一个概念,“人民”这个词可以对应不同的概念。 二、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词汇由词和固定的短语——熟语、谚语等构成。 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1.语法分类——实词、虚词(词类) 2.结构分类——单纯词、合成词 3.音节分类——单音节词、多音节词 4.常用——常用词汇(基本词汇)、一般词汇 5.口语词汇——书面词汇 6.普通话词汇——方言词汇 7.汉语词汇——外来语词汇 8.古词语——新词语 熟语可以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成语表意凝炼、形象,在书面语中广泛运用。它来源 于古代的典故,有的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原句意思的成分(乘风破浪——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有的用四个字概括寓言、故事等(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有的增加个别字(短兵相接——车错毂兮短兵接)。成语的意思有的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汗流浃背、无稽之谈、自圆其说);多数成语的意思不是语素义的相加,有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高山流水——表示知己知音),有的是取字面的比喻义(水落石出——比喻真相毕露了)。

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一)

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一) 摘要:隐喻是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空间隐喻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介词在其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产生了大量不同的义项,发展了丰富多彩的隐喻含义,并最终形成了介词的多义性网络。介词at-on-in构成了一个“点面体三位一体”的微观系统,它们的原型义及在时间、动作和抽象概念等方面的意义延伸,值得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从认知学的角度运用空间隐喻对介词惯用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对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介词;空间隐喻;认知理据;意象图式 Abstract:Asacognitiveactivityinwhichhumanbeingsusetheexperienceofadomaintoexplainorunderstandthat ofanotherdomain,metaphoristhemappingofconceptsbetweenthetwocognitivedomains.Byanalyzin gthecognitivemotivationofprepositionalspatialmetaphor,wecansafelyconcludethatprepositionsha veproducednumerousdifferentmeaningsanddevelopedcolorfulmetaphoricalconnotations,andthe polysemanticnetworkisthusformed.Illustratedbyat-on-in,theirprototypalmeaningsareexplainedan dextendedtotime,actionsandabstractconcepts.Finally,thepaperpointsouttherealisticsignificanceof usingspatialmetaphortoexpoundprepositionalphrasesinEnglishteaching,particularlyinvocabularyt eaching. Keywords:preposition;spatialmetaphor;cognitivemotivation;imageschemata 传统上,主要是修辞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对隐喻进行研究,而主流的生成语言学家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在他们看来,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不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自1980年隐喻研究的代表人物https://www.360docs.net/doc/542466134.html,koff和M.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语言学家才开始全面反思和挑战旧有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无处不在,是人类对混沌世界的知识和抽象范畴进行有序组织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即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1]10。而这两个领域之所以能够产生映射,是缘于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同或类似的认知结构模式意象图式。何谓“意象图式”?它是人们对某些有关联的事物经过长期的反复感知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抽象的认知模式,是沟通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的桥梁。意象图式不仅是一个抽象的语义规则,更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图像。人脑在形成了某种意象图式之后,就会不自觉地运用业已存在的图式去认知新鲜、复杂或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从而实现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隐喻性映射,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隐喻含义。 认知语言学家发现大多数的意象图式来自于空间概念,如“上下模式”、“里外模式”和“容器模式”等。这是因为空间作为认知客观世界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在认知域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空间概念是人类最早熟知的有形而具体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将诸如时间、动作、数量、身体状况、心理活动、社会地位和价值观念等抽象概念投射到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上,其结果便是空间隐喻的大量产生。 一、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 人是万物的尺度。在认知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以自身躯体为体验基础去构思情景、合成图像,并细化成各种空间概念,最终通过不同的语言符号介词固化下来。英语中共有100多个介词,其中大部分的原型都是表示空间的,是人们对空间方位最重要、最直接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为抽象思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和路径。然而,空间介词往往表现得十分活跃,用法灵活多变,在固定短语中的意义尤为纷繁复杂,使得整个语言结构显得无理据可寻,让学习者倍感迷惑。能否正确地运用介词,已成为学习者是否真正掌握现代英语的标准之一。 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但相对于现实世界中无限的事物和现象而言,人类的词汇毕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重点词语”教师版10

考点解说: “重点词语”是指体现准确性或生动性的词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对文章思路有提示性的关联词语、涉及修辞手法的词语等。 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重点词语”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常见考点,常见的考查方式为:分析“××”一词的表达效果。 方法技巧: 1.透过字面意思,思考作者或文中人物使用这个词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2.“整体考查”后再“比较质疑”。“整体考查”就是兼顾文中各种因素(客观事件、作者情感、作品背景等),“比较质疑”就是对有关词语作保留、删除、换用等变形思考,然后比较句子在意义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这用就可以看出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题格式: 一般答题格式是: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语境义(这三种意思应结合句子或上下文来选择)+表现了……的……特征。 中考真题: 天使儿 ①上天真是不公,娄城大画家商未央的儿子葵葵竟是个低能儿。葵葵16岁,智力最多是小学三年级水平,出门一看到大红大绿的色彩就亢奋,发出让人害怕的怪叫声。 ②一次,商未央参加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到皖南山区写生,为期半个月。临走前,他再三叮嘱妻子,别让葵葵到外面乱跑,

免得出什么意外。妻子说,放心,这孩子智商是低了些,可从不闯祸。妻子要上班,无法时时陪葵葵,商未央买来不少玩的、吃的,一古脑儿交给葵葵。 ③商未央走后第三天,妻子来电,说葵葵用颜料在墙上画得一塌糊涂。只要葵葵不吵着到外面去,就让他涂吧,最多浪费点颜料罢了,他无奈地说。 ④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了。家里的白墙涂满了颜料,七彩斑斓,色泽耀眼。猛一看,他有一种震撼的感觉,那是一种气势,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扑面而来、逶迤远去的气势。那色块的突兀,那色彩的流动,让人匪夷所思,耳目一新。细看画面,似乎画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画,完全没有具象。商未央作为一个专业画家,他立时有了一种莫名的激动,这难道是葵葵画的? ⑤他走进葵葵的房间时,葵葵已倒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画笔,衣服上斑斑点点,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快乐。“我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家里被涂成这样,我真的很抱歉。” 妻子歉意地说。“不不,你没错,还得谢谢你呢。你没看出这些画很有灵气、很有个性吗?” 商未央的兴奋溢于言表。

词语含义及作用

词语含义及作用 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我们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历年来在中考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对于文章,我们都能看得见,感觉得到,但做起 题来总有点抓不住、摸不着,心里没底。其实,也不用害怕,所谓锁再 坚固,也总有能打开它的钥匙,只要你愿意去找,善于去找,就一定能 找到这把钥匙。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寻找阅读理解解题的钥匙。当然,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需要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小步一 小步地去积累,那就离成功不远了。好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体味 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中考阅读考核要求: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 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 的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指导——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考查角度:1、理解词语的浅表含义(词汇义),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深沉含义(如:语境义、比喻义、引伸义等);3、品味词语的运用之妙或说明选用词语的理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活题巧解,方法提炼。活题巧解: 【例题1】李时珍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医学家,他一生奔波于祖国 的大江南北,耗尽毕生精力才著出对世界医学有极大贡献的《本草纲目》。今天,那些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也无不是依靠“勤”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攀登数学峰巅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事迹, 早在人们中间广为传颂。他的成就不也是靠“勤”吗?那整整六麻袋的稿纸就是他“勤”的最有力的见证。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 分不开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最后一句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概莫能外”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这两题都是考查对词语浅表意义的理解。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一概都不能例外。 【方法提炼】理解浅表含义可用“词义替换法”或“分解合并法”。 【例题2】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文中“从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中的“气”具体指的是什么? 【解析】这也是一道考查对词语特定含义理解能力的考题。“气”说起来虽然是很玄妙的,但句中给了我们很明显的提示,只要细细一下破折号前后的句子就能很快得出答案。精神力量 【方法提炼】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系。

论英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及其翻译

论英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及其翻译 论文关键词:动物词汇象征含义翻译策略 论文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动物词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人们常借用动物词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语言。由于文化差异,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当注意对这些动物词汇的正确处理。 在浩瀚的英语词汇中,有一个大家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有关动物的词汇。这些词汇受到动物各自不同的形态、特征,以及不同国家历史文化的影响,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翻译工作的目的和特点,是思想文化交流。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或社团之间希望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的愿望,产生了互译精神产品的要求”(樊清华,2007)。这就使得动物词汇的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所谓动物词汇,是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和其他成语(Brewer:1870)。这些词汇不仅能形象地表现某种品质、性格,还可以简洁地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它们已融入各民族的语言中,为人们所接受并广泛使用。本文将对英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进行讨论,并就其翻译方法提出一些见解,从中既可见中西语言中动物词汇象征含义的差异,也可发现其相通之处。 一、英语中动物词汇的象征含义及其构词类型 1.表示动物的单词。 (1)bee:蜜蜂,象征勤劳,人们常用as busy as a bee来形容某人忙忙碌碌。 (2)beetle:甲虫,象征盲目,当作名词用时可以指近视眼,当作不及物动词时可以指某人乱撞、瞎撞。 (3)cat:猫,象征欺骗,常用来形容某人心地恶毒。 (4)goose:鹅,象征自负、愚蠢,常用来指某人是呆头鹅或傻瓜。 (5)monkey:猴子,象征诡计,可指某人捣鬼、瞎弄。 (6)nightingale:夜莺,象征悲寂,诗人济慈就曾写下《夜莺颂》以抒发悲寂、忧伤的心情。 (7)swan:天鹅,象征优雅或才华横溢,因此人们也用the Swan of Avon(艾冯河畔的天鹅)指Shakespeare。 (8)chicken:小鸡,象征胆小、懦弱的人。 2.由动物单词构成的复合词。 (1)dog:狗,象征忠诚。如:dog-1ike常用来指某人像狗一样地忠于主人。 (2)dove:鸽子(一般指小野鸽),象征天真无邪,无害于人。如:dove-eyed(双眼温柔无邪的),dove-like((鸽子般)纯洁可爱的,温柔的)。 (3)eagle:鹰,象征灵感,敏锐。如:eagle-eyed(眼力敏锐的,目光炯炯的)。 (4)hare:野免,象征胆小。如:hare-hearted指人胆小的,易受惊的。 (5)hawk:鹰,象征贪婪,敏锐。如:hawk-eyed(目光锐利的),hawk-nosed(长着鹰钩鼻子的。)(6)owl:猫头鹰,象征智慧。如:owl-wise指像猫头鹰一样聪慧。 (7)pigeon:鸽子(常指家鸽),象征胆怯。如:pigeon-hearted(怯懦的),pigeon-livered(温柔的)。 (8)puppy:小狗,象征自负,幼稚。如:puppy-love(初恋)。 3.由动物单词构成的短语、成语 (1)bull:公牛,象征直来直去和力量。常见于以下短语中:to bull in a china shop指动辄闯祸者,笨拙的粗人,to bull into(仓促地投入(某事);鲁莽地参加某事),to bull through (硬挤),bull

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 ... 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动词:准确生动的描写了做某事的过程或者行为表现,表现了人物某种情感 形容词:生动描写了某物的状态体现某种心理、情感等 下面是详细分析 ①在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情感或文章主题思想方面的作用作者写文章有他的表达意图,这种意图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词语上。因此,分析词语的妙用,不能不考虑作者的情感倾向,看看这个词语在文中是否起到了点明文 章主题的作用。 ②在表现景物意境或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即先要判断这个词语的描写对象是什么,如果是景物,那应该是 起到了描绘某种景色、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情感的作用;如果是人物,那就应该是起到了塑造某种人物形象、 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的作用。 ③在语言准确性方面的作用语言的准确性作用一般出现在说明文中,为了准确说明事物特征,运用某个词语, 表明语言的严谨、准确。 ④在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有的词语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这些词语一般都会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词语的 感情色彩分为褒、贬和中性,根据行文的需要作者会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情达意,当然有时为 了特殊的表达效果,作者还会有意选用相反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这就形成了贬词褒用,褒词贬用的情况。 ⑤在修辞方面的作用如果词语运用了修辞,就不能忽视在修辞方面的作用。词语的修辞作用相对来说比较固 定,如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主要是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拟人则把物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赋予人的 色彩;夸张的目的在于突出强调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等。 回答此类问题的步骤大致分二步:1 、这个词语在内容上有什么特殊含义?(在文中的特指意义)形式上有 什么特殊的地方?(是否运用了修辞等) 2 、这种特殊的含义在文中有什么效果?{ 是否突出了、增强了、烘托了、表达了,, }{ 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题、人物的性格等,或修饰限制了某些内容} 初中语文课后练习中有许多这样的习题:“下列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下列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下列加点词语能否与括号中的词语调换,为什么?”诸如此类习题,其实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词 语的表达作用,而这也正是广大师生长期为之困感的老大难题。笔者通过对初中语文新旧教材中340 多例此类习题的搜集、整理、分析,初步总结出了一种分析加点词语表达作用的自认为较有效的方法,供师生参考。 首先,加点词语总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状态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准确的理 解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得先大概的理解词语所在的句意、段意甚至文章主旨。那么,如何去理解呢?我认为, 读是必需的,而朗读最为凑效。朗读能产生语感,语感能使人对某种意念或表达作用心领神会。如“听说,杭州西 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论雷峰塔的倒掉》)。诵读几遍后,作者对雷峰塔那种深深的恶感,以及还只是“听说而已”便情不自禁发文议论的快感自会感染我们,同时,我们也分明感觉到“听说”与“听 说而已”为句子表情达意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定位。一般的说,加点词语常常归属于以下几种类型:运用某种修辞手法;以定语或状语的形式起修饰或 限制作用;近义词辨析;词语带感情色彩;生动传神的动词,, 还有一些意味深远的短语或句子。要想分析词语的 表达作用,首先得认准它属于以上哪种类别,能做到这一点,就等于给“问题”定了位,找到了深入分析的突破口。 然后是分析。这一环节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资源或查阅工具书,对已“定位”的加点词语进行类别属 性的分析。如修辞类别中,比喻是为了形象化的表现事物的某种特点,反问可增强肯定语气。修饰限制类别中副词 出现的最多,表达效果最明显,要辨清它是表程度、时间、状态还是范围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类别中,褒义词有有褒扬、赞誉之意,贬义词有贬低、指斥之意。近义词辨析关键在于找词语间的细微差别,有一丝之差,表达效 果往往大相径庭。还有给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加点的,也都有它一般性的表达作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是揉合。经过以上几个环节,词语所属的类别辨清了,各类词语又有其特殊的表达作用,再结合阅读过程 中对句意、段意或文意的理解和朗读中的语感,这时,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就不难说出。如“大自然,已到处发出 紧急警号”,“到处”是副词,表示范围广,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这里运用“到处”说明野生动物锐减和生态 环境遭破坏的范围相当广,问题相当严重,已到了非重视解决不可的时候。又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 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都有拟人色彩,赋予了小村庄和雪以人的情态,形象地表达出了济南的冬天那种暖和、安适、平静的气氛。在对这几乎个加点词语的解析中,朗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及上下文内容是基础,确定“到处”是副词、“卧”运用了拟人手法是关键,分析运用副词和拟人手法的一般作用很必要,最后的揉合及语言表述才是 我们的终结目的。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尽一致,所以表述结果也会各式各样, 但只要能够按照这个思路,认真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我们就不至于面对题目无从下手或无话可说。 汉语语言丰富多彩,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因一个词语的换用,而使表达效果千差万别,所以能掌握一种 分析词语表达作用的方法,不仅便于平时的作业、练习、考试,更有益于理解汉语言本身及其运用的奥妙! 1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词语是知识信息的基本载体。现代文阅读中,理解词义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词语含义的领悟,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指代意义。 它主要包括: 1.能正确筛选多义词在文中的义项; 2.能辨析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3.能把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4.能够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5.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具体说,就是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从而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作用。 【解题技法点拨】 一、词语辨析技法 同(近)义词的辨析,可从下述角度切入: 1.从相异的语素分析。 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重点是区分“废”“解”“破”三个相异的语素: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2.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辨析。 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3.从感情色彩上辨析词义的不同。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词是贬义词。 4.从词义指称的事物范围大小来辨析。 如“边疆和边境”都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区域。但“疆”比“境”的范围要大。 5.从语法特点上辨析。 (1)从词性上辨析。如“英勇和英雄”,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名词。 (2)从构词方法上辨析。如“比赛和决赛”,一个是并列式,一个是偏正式。 (3)从担任句子成分上辨析。“必须和必需”。一个是能愿动词,作状语,一个是动词,作谓语。 二、词意解释技法 解释词义常用的方法有:1.语素分析法。先单个解释字的含义,然后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的含义。2.同义换言法。是以词解词的方法,即用浅显的概念去理解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较深奥的同一概念。3.词义辨识法。一个词的本义运用较少,更多的时候是其引申义,那么解答时,需辨清是比喻、借代或是以其他形式形成的语境义,认清来源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4.语境定义法。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特定意义或临时意义,这就要审视语境,联系上下文揣摩其含义。 三、词用品味技法 词语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品味,在语言组织时,可遵循“三步走”的路线进行:第一步,正面阐述。围绕该词语的意义,阐述它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第二步,反面强调。强调若删去该词,上下文句表达作用方面会有哪些削弱;第三步,小结归纳。总结该词在文中表达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典型考题例析】 例1.(2006年贵州省东南州中考试题) ·原题呈现· (一)正直(节选)

中日颜色词语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中日颜色词语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李庆祥 颜色只不过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这种感觉 有的称之为色彩感觉,如日本人的原始色彩感觉 是赤为明、黑为暗、白为显、青为晕,这与我国古代 用颜色代表“五行”“五方”如出一辙。人给每一种 色彩感觉都确定了名称,而记载这些颜色名称的 词就是颜色词。颜色的名称多源于能够提炼染料 的自然物质,如与植物有关的红色类颜色词,汉语 中有:枣红、石榴红、桃红、玫瑰红、山碴红等;日语 中有:极色、杠梅色、桃色、蔷薇色、珊瑚色、撅子 色、毒色、茜色等。与矿产物质有关的黄色类颜色 词,汉语中有:金黄、土黄、蜡黄等;日语中有:雄 黄、黄土色、象牙色、生壁色等。与动物有关的颜 色词,汉语中有:鹅黄、鸡冠红、猩红、鱼肚白、鹦鹉绿、乌黑等;日语中有:鸭色、娃色、梅鼠、猩猩耕、 海老茶、狐色、胳鸵色、雀色、莺色、氛羽色等。也 有的是人通过想象、联想而以自然物确定的。这 一类的颜色词,汉语中有:天蓝、水绿、苔青、月白、 雪白、火红、水红等;日语中有:廿夕了工口一(阳 光色)、苔色、苗色、水色、空色等。因为中日两国 丝染纺织业历史悠久兴旺发达,大部分颜色词与 丝染纺织业有密切关系。《说文解字》系部有关丝 帛的颜色词就有很多,如“红、绿、紫、绛、维、缉、绢(白色)、缥(白青色)、堤(丹黄色)、细(黑色)、素” 等;日语中除了与汉语相同的“红、绿、紫、绛、啡、给、缥”等外,还有“棘色、洗朱、瓶视、一斤染”等。在古代,绢是中国特有的丝织物,唐·颜师古注: “绢,生白增,似嫌而疏者也。”所以用它来代表白 色,反映出中国丝织文化的背景。而日语把酿酒 用的拥霉的颜色叫做“翅魔”,这是一种略带灰的 黄绿色,是日本的禁色之一,反映出日本酿造文化 的背景。类似上述许多颜色词,它不仅表示出不 同的色彩,而且还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不同民族的 文化和生活的特征。 3.颜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 中日颜色词都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 感情色彩,所以颜色词多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通过客观事物的 色彩联想而生发出来的,即人们常说的看到某种 颜色就会产生某种联想。所以,不同的颜色词具 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同一个颜色词在不同的民族 语言中其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某些颜色词即使

第二讲体会关键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

第二讲体会关键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 词和我们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些关键词语能够集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抓住这些关键词加以理解,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体会关键词表达情意的作用呢? 首先,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弄清词语表达的意思,这是进一步体会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其次,仔细品读,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贬斥、厌恶、鄙视,等等。 例如:《观潮》 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沸腾”一词在文中有三种解释:1、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2、形容情绪高涨。3,、形容喧嚣嘈杂。在文中应该选第三项解释。表达了人们看到潮来时的惊喜之情,以至发出喧嚣嘈杂的声音。 再如: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飞到笼子边,扭动着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珍珠鸟》。 再三呼唤,就是指小珍珠鸟的父母一次又一次地呼喊它,但这仅仅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我们还要揣摩它所表达的感情。再三呼唤,这个词一方面表达了小珍珠鸟的父母对它的疼爱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小珍珠鸟对作者的依恋之情。 第一次拥抱母亲 作者:张炜月 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母亲。轮到我守护母亲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叫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下床很吃力。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揽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揽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朝后摔倒。 护士在后面托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一百多斤。“护士笑了,说:”你妈那么矮小,别说病成这样,就是年轻力壮的时候,我猜她也到不了90斤。“母亲说:”这位姑娘有眼力,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护士取笑我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差。”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护士问:“为什么?”我说:“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词的意义

Lexicology (Lecture Four) 2011.10.13 Motivation Motiva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word symbol and the meaning it refers to. 用理据这个词表示语言符号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1. Phonetic motivation 读音理据,拟声词 ding-dong, bark Words motivated phonetically are called echoic or onomatopoeic words, whose pronunciation suggests the meaning. 2. Grammatical motivation (morphologic motivation) 语法理据 Morphologic motivation means that the meaning of some words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affixes, roo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words. teacher = teach (action) + -er (actor) airmail = mail by air 3. semantic motivation 语义理据 It refers to the mental associations suggested by the conceptual meaning of a word. It explain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iteral sense and figurative sense of the word. 有意义的引申,使它具有新的含义,由词的概念意义所暗指的联想意义,解释了词的表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之间的联系。 e.g. bottleneck—瓶颈 引申到其他领域, administration, transportation, production 4. Etymologic motivation The origins of words throw light on their meanings. Pen: 为何用此词表示笔,因为原义是羽毛,在发明现代比之前,羽毛被普遍作为书写工具。 由专有名词转化而来的普通名词都可以从起源上解释它的含义。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古典诗歌中常见形象的归纳 一、自然形象与客观物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一)、植物类: 1、梅花—— 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芳草:比喻离别的愁绪或表现生生不息、希望。 3、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4、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7、松柏:象征孤直、顽强。 5、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8、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 6、牡丹:象征高贵、富贵。9、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 1、杜鹃—— 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2、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3、乌鸦: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4、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5、孤雁(孤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6、蟋蟀(促织):表示惆怅。 7、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8、蝉: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9、燕子: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三)、乐器乐曲类: 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例: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四、送别场所: 1、南浦: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2、长亭:陆上的送别场所。 3、西楼: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凭栏: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

(完整版)品析词语表达效果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作用 常见的题型有: 1、说说加点的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加点的词在文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 4、加点的词如果换成**,可以吗? 解题要求:(六联系) ①联系词语的语境。首先找出这个词语出现在文章中的位置;从词语的上下文中去品析。 ②联系词语的含义。对词语的词典义和语境义解说,容易理解的可以不解释词典义。 ③联系词语的写作特色。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该词语的比喻义(要弄清比喻对象,即本体)、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义 双关)、象征义(象征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动词,等等。 ④联系文章内容。联系文章中心和作者情感态度,看词语有怎样的表情达意。 ⑤联系文章结构。看这个词语与文章上下文有什么关系。 ⑥联系词语的艺术效果。有特色的词语要写出词语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词义(本义,语境义)+ 特点(技法)+ 效果+ 内容(写出什么,表现什么,即词语描述对象及特点+ 作品 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结构(酌情) 举例:从词语写作手法分析 1.贬词褒用:《送春》宗璞的阅读的第四自然段开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 的感情? 答案:“放肆”是贬义词,意思是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在此文中,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了二月兰开花时无拘无束的率真,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的喜爱之情。 2.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题目:仔细品味“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中“弹性”一词好在哪里? 答案:“弹性”一词生动传神,把无形的冬天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生机和活力,也表达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3.运用修辞: 题目: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 ..了久违的笑颜。 答案:“绽放”是露出、显出的意思,这里用比喻手法,将人笑颜比作花,形象地写出了看到花时的喜悦之情。 题目: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请体会“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语用法的妙处) 答案: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咬”和”呻吟”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类的残忍和树被屠戮时的痛苦。将树的碎屑比喻为“骨粉”,更突显了树的悲惨遭遇。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愤恨。 4.化静为动: 题目: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装,小村装卧.着点雪。 答案:用“卧”写村庄、写雪,形象地写出他们的状样、情态,使静物活灵活现。 5.用叠词: 举例: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 (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意境,真切细腻地写出了柿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 注:如果词语没有使用任何写作技法的就直接抓关键词分析。 阅读文章1:没有发芽的种子邱海泉 ①散步的时候,心情总是松弛着,洒脱如脱线的风筝,一任世界上的一切像毫无意义的微风似的从眼前滑过。而从前所有的不快早都遥远得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时不时,眼前一亮,也说不定有什么东西让人心头一动。比方说一只小狗十分顽皮地向你撒娇吠叫,比方说一滴挂在枝头上的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向你暗送的秋波……那天,我却被一大片开得如火如荼的喇叭花吸引住了。 ②我不知何时已经信马由缰地走到郊外了。在一个农家的门口,我就呆在了那一片开满鲜花的墙头前。花是喇叭花,开得那个热闹……但我之所以如此迷恋它的原因,不全是因为那小精灵冰清玉洁的可爱姿容,而是因为我在这里不期而遇了我的故人旧友。 ③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还是个村童毛孩。一天早上跟父亲下地锄草,就在一个土壕里看见了那片开得正艳正好的花儿。我禁不住诱惑,跑下壕去,蹲在地边,手摩挲起花儿,半天不想起来。父亲却早在我身后喊了起来:别踩坏花儿,那是你大伯家种的二丑。我这才知道这一地可爱的花儿原来是一味中药材。 ④那一霎,伫立在那儿,我眼里看的是盛开的花儿,心里纷飞的却是打开了尘封的往事。久久地流连盘旋在那儿,我突然看见二丑花成熟后洒落在地上的种子。我小心翼翼地捡拾着,心里想,待到来年开春,我要把它种到阳台上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形影不离地天天厮守在一起了。 ⑤在我的期盼和浇灌中,喇叭花的幼苗一天天长高了。它的枝蔓那么快就爬满了阳台,真令人惊讶!它的花不只开满了我的花园和阳台,而且也弥漫浸透了我生命的空间——我一有空就站在花蔓下,一任那落英像春雨一样洒在我的头上。邻居们也都来欣赏参观我的花儿,而且连连称赞说:真好看真好看哟。有个朋友还拿起照相机拍了照片,刊登在了当地的报纸上…… ⑥一天,女儿突然从抽屉里翻出一个小信封说:这里面是什么,没用的话我扔了?我一看,说:那是没种完的喇叭花种子,放下,扔什么。她说:今年已经有新种子了,还要它干什么……尽碍事儿,我扔了。说着顺手丢进了垃圾篓。 ⑦我的心突然随着那花种子的下落揪了一下。 ⑧看着那些被丢弃的花种子,我不断地质问自己,为什么那么粗心?是我,把那几粒可怜的种子一生最灿烂的时刻错过了!是我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